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07-14 16:25:35

序论:在您撰写茶文化的特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茶文化的特性

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97-01

一、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一)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二)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三)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四)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等特点,确实是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第2篇

调查对象: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浏览网页、采访、问卷调查。

一、清华大学校园活动调查分析

理论学习方面:清华学子财富论坛第 场“海权兴即国家兴”

卡巴斯基先生清华讲演——国际网络安全

惠普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战略技术官(csto)shane先生清华大学演讲会

领导力发展论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

实践技能方面:各大企业校园专场招聘会

清华创业计划大赛

cuba半决赛 清华大学vs华侨大学

实践相册--清华大学 - 年年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摄影展

清华大学首届智能车对抗大赛

文化艺术方面: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二十周年会庆

中国曲艺家协会进入清华大学进行交流演出

清乐华章――清华大学研究生大型文艺演出

清华大学 年法国文化周

第二届学生国际象棋文化周

清华大学首届紫荆露天电影节

清华大学香港文化节

“一二-九”合唱

体育活动方面:拥抱 ——清华大学新生奥运风采大赛

纪念“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五十周年专题活

马约翰杯体育比赛

年年清华大学学生体育活动月

11.12男生节

3.7女生节

总结: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涵盖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实践技能、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健康高雅、文明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侧重于理科。就时间安排而言,每一个月都有不同类型的活动,加上每一个系,每一个社团的活动,很庞杂。清华有着很多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其活动总体特征是多而杂。

分析:以清华大学“女生节”辐射效应为例——

清华大学的一系列活动,往往都能引起巨大反响。其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普及最广的莫过于每年的女生节。女生节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它已经成为了清华的一种传统和招牌活动。而且其影响正在逐年扩大。究其成功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女生在清华的比例较小。“物以稀为贵”,自然会得到重视。这是其自身优势。2.节日创意迎合了青年追求新意、追求浪漫的主旋律;3.活动具有普及性。无论什么专业,无论什么国家,民族,无论是否有专长,无论什么年级,都可广泛参与。 4.校方高度重视,校学生会,团委,以及各系,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女生节前夕已经把清华大学bbs留言板的封面换成了“女生节”的主题封面;在校内多处制作宣传海报;紫荆园宿舍区内随处可见书写着“祝全体女生节日快乐”的条幅;校团委专门制作专题电脑幻灯片在礼堂放映。5.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几乎集合了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比如女生节之“看吧”——播放各国原声电影;“暖吧”——男女生打破界限,齐聚畅谈;“逛吧”——举办游园会……举办女性讲座;各商家的女生节商品促销优惠进校园;学校周围的商铺跟风打折;女生节服饰大赛;6.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自由度高。除了官方的活动,各系,各学院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有的系男生在凌晨聚集女生宿舍楼下唱歌;有的系男生精心准备了送给女生的礼物;有的是将教室用彩带,气球等装点得很有节日气氛;有夜晚用蜡烛拼的“心”字;有互动游戏环节;有食堂门口献花;围圈为女生祝福;放风筝送祝愿……

第3篇

一、文化产业普查的难点

1.涉及范围较广,开展清查难度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一层包含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大部分,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别分为10个行业大类,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的相近性分为50个行业中类,第四层是具体的活动类别,共计120个行业小类,第五层在23个带星号的行业小类(含有部分文化产业活动)中,又设置了29个延伸层。从产业划分角度看,文化产业涉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调查对象性质上看,它涉及企业、行政事业和社团、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经济普查中要把上述范围涉及到的单位一一查清,工作难度相当大。

2.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协调难度大。文化产业普查不仅仅涉及统计系统内部各专业,还涉及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各部门。一方面,文化产业单位的行业代码、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的审核和认定需要工业、贸易、服务业、名录库等专业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单位的数量和数据质量需要文广局、经信局、商务局(旅游局)、工商局等部门的分工协作。从系统内部环境来说,目前市级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由社科处负责,而县级没有设置相应科室,大部分地区由工业科、服务业科或综合科负责。从外部环境来说,各部门仍将文化产业统计视为统计局一家之事,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还不够重视,工作职责还不够明确,工作配合还不够顺畅。

3.业务基础较弱,单位认定难度大。浙江省开展文化产业专业统计仅仅两年左右的时间,统计人员与文化产业接触时间较短,对于什么是文化产业的认知不熟,对于怎样在众多的普查单位中将文化产业单位挑选出来、确定下来还不是十分的清楚明白,也没有标准的流程可循。大部分统计人员还需要随时对照着文化产业调查所独有的《文化活动关键字词表》和《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代码》,以及对带星号的行业小类和延伸层的仔细甄别判断,才能进行挑选和区分,对单位准确定性的难度相当大。

4.统计力量较少,工作拓展难度大。“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但从目前的统计现状来看,统计力量还比较不足。从宁波市区情况看,相关部门和街道统计人员多为1-2人,很大一部分是办公室财务人员或经济科人员兼任。这些统计人员平时承担了较多工作任务,遇到普查年份更是分身乏术。而文化产业统计的企业入库登记、核实、申报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部门街道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形成一个业务精干、人员充足、职责明确的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对加强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将是一个重要条件。

二、文化产业普查五大环节的控制

1.单位核查环节。核查工作相当于文化产业单位清查,是确定调查范围和主要数据的基础。一要重视宣传动员。经普办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通力配合,文广部门要充分利用对行政管辖的文化产业情况熟悉的优势,与经普办积极对接联系。二要加强业务培训。在工业、贸易、服务业及名录库专业的培训中结合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并详细说明文化产业与其他专业统计的关联和区别,指导普查员如何认定文化产业。三要规范单位信息填写。在核查过程中正确填写单位和个体户的主营业务活动和行业代码。凡属于文化产业的,若混业经营中主要经营文化用品的,均应正确填写或更正为文化产业的相关信息;主营业务活动填写较为笼统的,应进一步细化。四要完善证照办理。证照不齐的单位和个体户要督促尽快办齐相关手续,并督促相关单位尤其是新增单位,落实经营场所。各部门应对发现的有文化活动而没有到相关部门登记的市场主体指导办理流程,积极培育扶持。

2.入户登记环节。入户登记环节要填准填全主要业务活动。这一环节所登记单位的主要业务活动和行业代码是各级文化产业普查人员正式判断和确定一个单位文化产业属性的主要依据。在现场登记时,普查员手中除手持PDA外,最好要有简洁明了的文化产业行业分类、文化产业关键字词表和核查阶段取得的文化产业单位一览表,以便普查员能准确判断和登记。普查员既要以一览表为基础,又不能完全局限于一览表,当中没有的单位和没有确定为文化产业的单位,在现场登记时发现了,也可以在这一环节增加单位和重新认定。做好这一环节的重点还在于详细了解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文化活动占主要比例的应将文化类业务填在第一位。

3.查遗补漏环节。在入户登记结束后,县级普查机构人员、名录库专业人员和文化产业统计专业人员应尽快进行单位比对。一要区别情况抓齐“四上”单位。年度退出“四上”联网直报的,应区分情况进行核实。如县区间转进转出的,说明来源和去向;如未达标准的,应确认是否纳入规限下统计;如关闭、停业、注销、合并的,应及时核对相关部门资料。另外,业务经营活动变化的不再属于文化产业统计范围的,应联系企业注明情况。二要集中力量补充规限下单位。从此次经济普查与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比对数据中,我们发现规限下文化单位遗漏较多。县级普查机构应抓紧梳理比对清单,按照归属普查小区及时下发,由普查员重新上门登记。对实地登记有困难的单位,应集中进行电话联系,了解掌握新的经营地址。这项工作还需要各专业加强协作,在比对过程中对单位的行业划分进行专业判断。三要加强查补单位情况的督办。应抽调专人配合经普办,对文化产业单位的查补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并对各街道的新增情况和完成进度进行通报。

4.质量审核环节。这一环节应贯穿整个文化产业普查工作,从单位核查到汇总上报都要结合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及时进行审核。一要加强对单张普查表的数据审核。首先审核行业代码和主营业务活动。行业代码涉及到行业增加值的测算、专业的确定。主营业务活动要求填写完整准确,与行业代码相对应。其次审核表内逻辑关系。特别是对一些经营活动数据异常单位的审核,如部分企业营业收入明显低于工资福利费总额或各项费用支出总额。再次审核人均指标。如人均资产、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劳动者报酬等。二要加强对整体数据的审核评估。要与2013年1-12月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核实单位数据有否异常;要与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快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总量与结构差异。

第4篇

自从办公系统的推广使用以来,我院逐渐实现了从原始的纸质办公到电子办公的转变,网上办公模式的优点也逐步显现了出来。通过网络,本院传阅日常了解性的文件、通知通告、个人思想汇报、工作总结,向市院和其他兄弟院传送文章资料等,都通过个人办公系统向特定对象予以,有必要的并通过内网予以公布,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同时,运用电脑进行操作后,文件的存档、查找等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网络进行无纸化办公中,在不知不觉中企业纸质文件大量减少。不仅节约了纸张,节约了经费支出,还每年少砍伐大量的树木,更加有效提高森林保护率。经统计,仅今年截止目前为止,我院共使用办公系统中个人通知2080次,公文流转225次。粗略估计,相当于已至少节省纸张5000多张,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打印机油墨、订书钉、曲形针等消耗品的使用。

二、学习便捷化

今年,我们内网平台为依托,相继开通给了网上图书馆、视频点播、综合工作指导方便大家学习的特色栏目。目前,我院有涵盖现代文学、诗歌辞赋、历史传记、古典小说等13大类的网上书籍5万多册,宣传教育、电影等影视资料70余部,样式新颖、以电子杂志模式出版的《综合工作指导》两期,极大地丰富了干警的学习途径和日常文化生活。这种把内网打造成学习平台的做法,不仅受到本院干警的喜爱,市院、其他兄弟院也都经常访问,留言交流。

三、宣传平民化

外网宣传一直是我院的一大亮点。外网资料至少每周更新三次,保证了工作情况第一时间公布于众,主动接受大家监督。不仅如此,今年2月8日,我院还开通了腾讯微博“未央检察”,这是陕西省第一家检察机关官方微博。开通近6个月来,共消息2000多条,被网民转播、评论30000多次,听众人数接近7万人,较好地发挥了微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功能作用。同时,还围绕检察开放日、控申举报联合接访、“未央—长庆”模式论证会、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等重要工作,在微博平台上组织了即时现场直播或专门话题,让更多网友直观了解了检察工作,参与检察工作,为未央检察工作发展建言献策,扩大了检察机关的社会影响力。《腾讯2012上半年政务微博发展报告》,西安市未央区检察院的“未央检察”官方微博荣登十大检察院机构微博排行榜。

四、问题及对策

第5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36-02

一、“问题学生”总体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定位、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行事处世模式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从懵懂到清晰认识自我,步入社会的必要过渡时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概括地说,“问题学生”是指部分大学生在品德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一般是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合理妥善处理好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致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他人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差异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教育的转型时期,青年学生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差异性往往正是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个体成长的社会期待,”问题学生”是指在一定班级年级群体中的部分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的差异性而言的,相比较他们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表现为缺陷与特长并存,使其在身心表现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心理上过于消极或好胜,行动上我行我素,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外在目标要求的特殊群体。他们一般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或者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表现为偏激扭曲或错位,没有成型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在行为上时常表现怪异,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在当今社会发展信息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年代里,”问题学生”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且正常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现实性,即使有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并不在于”问题学生”本身,而是受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所以关键要看我们的教育者怎样看待,因为无论是学习问题、行为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差异,他们同样具有平等的人格,而不能将其看作是人格上的耻辱,更不能使”问题学生”处于被孤立被歧视边缘化的地位,”问题学生”在高校当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也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所以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掌握其特殊性,因人而异,要注重个性化培养,以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个性化培养的内涵特征

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讲,大学生的个性是指每一个大学生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更多地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和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这是个性化教育的真谛。

三、“问题学生”个性化施教策略

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真正贯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方针,尊重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以促进各类学生最大化发展的个性化施教策略。

“问题学生”是教育实践中普遍存的,也是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倍感烦恼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个进入校园的学生都能够成为教育的受益者,使他们获得正确的人生取向和价值观,充足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这些“问题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注,探索其管理策略和引导转化的方法,使他们成为个性突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的创造者,对当今高校教育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心怀学生利益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触动,才能真正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只有走入“问题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痛苦及心理矛盾,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取得学生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最终解决问题,才能促进“问题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其转变形象,提高自我素质,以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品质步入社会。

(二)坚持发展个性的基本原则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高校学生的特性差异进行系统分析,将学生依照具体特性指标进行科学分类。针对聚类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学生特性差异的个性化施教策略,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聚类方法对“问题学生”特性指标进行分析,探索个性化施教策略。

(三)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学生发展的整齐划一、注重整体的知识教学质量,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问题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要进行个性化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培养有发展特长的学生,特别是有问题的学生。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性,开发差异资源,实施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优势,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分析事物,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

(四)建立个性成长培养档案

要不断搜集“问题学生”各方面信息,建立“问题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实践证明,这不仅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这些所建立的“问题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因为对这些难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怎样干预,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动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为科学转化“问题学生”提供了行动研究的可参照性依据,也大大提高了高校辅导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科研水平,并促使其养成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并科学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

(五)倡导教学的风格化和个性化

个性化教育,不但是指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挖掘教材的“个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而且还指教师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即鼓励教师积极追求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不同的教学艺术流派。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的风格化、个性化,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式。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独特价值,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拥有自己独特兴趣、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在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需求型人才。

(六)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

所谓个性化教学指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化教学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个性,针对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新性。个性化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和需求,从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七)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评价观建立在一元价值观的基础上,以目标评价为基本形式,只注重学习结果,强调统一性,忽视个别差异,这种评价观显然不能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要求。要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强调评价多元化。个性化教育是对于个人潜能的激发,并不强求所有的人都掌握同样的知识,所以教师教学评价目标应是差异化的,要紧紧抓住其个性的闪光点及时评价,促其发展。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综合。过去,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以考试的成绩(总结性评价)为唯一标准,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化教育的评价,要遵循多样综合的原则,既要有总结性评价,又要有过程评价;既有主体评价,又要有客体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还要有定性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充分调动潜能,实现个性的发展。

对“问题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充分发挥其潜能,既需要教育者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也离不开集体的教育影响与同辈的关心帮助;既要集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要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教育性,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能要求教育群体齐步走或对其一刀切,要将学生的个性特征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其自由充分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怀甫.对当代问题大学生个性缺陷的若干思考[J].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3):125.

[2]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92.

[3]朱以财.高校“问题学生”引导教育策略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8,(3):11-12.

[4]李红林.试析高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73-75.

第6篇

在过去,插画是文学作品的图解说明,具有直观解释和为文学作品锦上添花的作用。过去,插画作品创作完成度要求低,插画作品质量通常不高。而在当代,随着网络文学对于传统纸质女性文学的冲击,女性文学的插图逐渐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受众和女性文学创作主体也逐渐认识到插画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图解说明,还是插画师在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以L画形式进行的再创作。当代的插画作品往往需要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立意,在脑海中对于某场景或主角之间的情感有贴合作者、编辑立场和观念的分析、理解。而在快节奏、视觉化的现代生活中,优秀插画往往能够吸引读者驻足观看小院。插画对于小说的推广宣传和在读者心中留驻印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插画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审美标准的艺术门类。

现代插画创作的方式现状随着电脑绘图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小说插画弃了传统的速写线条插画,而采用更加精美的电脑绘制的插画,一方面,电脑技术绘制的插画可以塑造精美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气氛,通过细节、色彩、线条等元素,插画师可以更好更真实地还原小说作者头脑中所幻想的场景;另一方面,以Photo Shop为例,电脑绘图软件在绘制插图时可以方便根据作者和编辑的修改意见对绘画作品加以修改,相对于传统插画来说工期相对较短且满意度高。Painter、Photo Shop等软件仿自然绘画能力越来越强大,可以模仿不同绘画模式的笔触、色彩叠加、水流量等等,电脑绘图也有了不逊于油画、水墨绘画的表现能力。

现代插画创作的商业现状。现代插画创作作品的商业价值往往来白干三个方面:一是插画所服务的文学作品的销量、知名度等;二是插画师个人的绘画水平、风格及影响力;三是插画发行方所做的商业推广。在互联网+的时代条件下,这三个方面往往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

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插画创作的特点

随着女性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专门的现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类别,从作者群体到受众群体都有了一定的独特的审美偏好,因此,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插画创作也有了一系列的特点。

线条柔美。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插画在用到线条时往往会选择柔美的线条走势来勾勒场景、人物、动物、花鸟等。以角色插画为例,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插画在面部线条上都会倾向于较为柔和的勾勒方式,身体线条和服饰线条倾向于流畅自然,用曲线多过用直线,直线通常只用来调和画面视觉重心和画面平衡,并不做重点;而男性人物则不然,军装、武器、旗帜、铠甲、汽车、装甲等元素均需冷硬的线条来表现。以笔者设计的女性文学插画《雪吻――湖畔》为例,在该作品中,画家运用了大量精美柔和的线条来展现画面主体的头发,发丝流畅,清晰而自然地勾勒出了发丝的“来龙去脉”,且通过柔和线条的疏密来展现了插画的光影;画作中唯一的直线将画面区分出来一块独立的区域,一方面直线与发丝、脸部轮廓等与其紧挨的线条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另一方面,其所勾勒出来的占整个画面五分之一的区域里用较大的画笔勾勒出了一个模糊的曲线人影,映衬了画题中的“湖畔”二字。

构图强化画面主体。作为一种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绘画类别,插画需要以明快、坚决的构图来展现画面的重心,通常是运用色调对比、明暗对比、动静对比、对称、黄金分割等方式将角色安排在画作的视觉中心。同样以笔者设计的插画《雪吻――湖畔》为例,该作品中,首先根据明暗形成了较强烈的画面对比,从而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在了画中女性的脸部,第二,画作通过发丝和气泡的动与衣服、水面的静来对比,突出了画面中头发的动态,第三是虚实对比,很明显,画面中的气泡是虚实相交,呈现出来一种较为梦幻的效果,而画面的主题从服装到衣纹都展现出了较为写实的画法,让整个画面的重心偏移在画面的重心位置;整个画面的构图是经过详细、认真设定的。

女性文学作品插画的主体设计风格富于变化。插画需要有不同的风格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固定套路的角色、主题的设计虽具有受众已经习惯了的和谐的美感,但程式化的插画绘制流程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女性文学插画很多是以两性情感作为绘画主题框架的,作为插画主体的男女人物通过多种形式和绘画风格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不同的女性对于理想的男性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女性文学插画中的男性形象主题设计或高大伟岸富有担当,或形貌纤细温文尔雅,或灵动跳脱活力四射,但无论风格如何变化,角色形象均有与女性文学的一些特点如线条柔美、用色细腻、画面富有灵气、主题赞颂爱情与美等等。

女性文学作品插画用色特点。大部分女性文学插画作品中,用色都偏向于暖色调,用温柔、优雅的色调展现女性的世界观,同时画面所用颜色的饱和度也相对较低,较少有强烈的色彩碰撞,画面节奏舒缓而富有故事感,让受众有一种平和的情绪接受文学作品的其他内容。小部分优秀的女性文学插画作品会用强烈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展现战争、复仇、绝望等负面情感较为多的场景,整体服务于小说内容,以“强心针”的形式刺激读者视觉,调动读者的情绪与紧张感,吸引读者关注故事后续发展。

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插画创作的表现方式

插画创作所应用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画家对于小说内容和自身风格所结合的结果,分析、研究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理解创作插画时表现画面主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创作的表现方式的应用,可以展现插画师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绘画功底。

直接的表现方式。在创作过程中,插画家往往需要通读文学作品,然后将文学作品带给画家的直观印象由插画家表现在画面上。这是直接创作的模式,绘画主体的形象会如实地展现在传播媒介上,画家常采用西画的一些技法,以精炼的绘画技巧和平实的绘画语言将故事与主体直接、真实的展现在插画作品之上,插画中的其他元素通常用于突出画面的唯一重心,引导观众关注画面所要极力传达的信息。

变形和夸张的创作表现方式。夸张和变形的创作表现方式一般用于具有一定奇幻色彩的女性文学作品当中,也是描写内心变化较为多的现代主题小说所常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局部的夸张和变形主要是为了突出画面的重心以及增加插画的深意。现代故事的插画中常用的夸张变形是鱼眼变形,用鱼眼透视法将所要表达的重心呈现出来,让画面在科学的视觉渐隐效果中又有强烈的重点凸出感。而奇幻风格或古典志怪小说插图所应用的变形和夸张则可以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对于现代主题的文学作品来说,过于夸张的变形在这类文学作品的插画中则显得恰到好处。

借用比喻法。这类的插画创作方式与文学中所常用的比喻修辞方式类似,用相似的概念在画面中加以二次创作和应用,留取二者的共同之处,进行延伸创作,常令画面具有变化和深意。以笔者设计的插画《雪吻》之七《一个人的雪》为例,作品用“雪球”的形式“比喻”创作了花束、裙子、酒壶、酒杯等画面元素,因为“雪”的清冷概念,让这些原本温馨的元素因为“雪球”的加入变得越来越清冷,与画面主角下抿的嘴角有着呼应的关系,画面整体气氛冷硬而疏离,两只高脚杯更显得画面中女孩的孤独,让人浮想联翩。

悬念重叠法。与大部分插画只有一两个人物元素不同,悬念重叠法所创作出来的插画画面以复杂的构图和丰富的元素将主体与诸多元素共同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中。画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艺术手法,将画面中的元素以某一种逻辑关系让画面的故事更加有层次感,在画面中设置重叠的悬念,需要读者通过画面中所给出的提示信息或文学作品中的后续内容才能获得悬念的谜底,让插图和文学作品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具有互动意义的关联。

结语

女性文学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内容、思想上发生着变化,但其内核的女性视角与女性情怀不变。女性文学作品插画根植于文学作品,其创作方式和表达形式也在变化,但不变的是女性插画的性情与柔美内涵。插画之于女性文学作品,如清溪绕山,静而不止。

第7篇

摘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着丰富内容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汇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积极吸收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的结果。因此,从历史追溯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解读,并对其所表现出的特性进行研究考察,对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一步探讨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内涵 深层解读 特性 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上的,以血缘宗法自然原则与高度统一的社会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汇的结晶。不断寻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弘扬科学合理的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特性,以赋予传统体育文化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体育精神,使其走上自我不断完善发展的道路,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莫大的时代价值。

一 体育及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

1 体育的概念界定。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体育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早期的体育而言,虽然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也有着根本的差别,但创造出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类似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及有关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世代相传直到今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灿烂辉煌的体育文化。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

2 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首先,体育文化产生于人类从动物野性转变为人性的过程中,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由动物的本能改变成自觉行为的人性时,通过劳动、游戏、教育或合理的竞争方式等渠道,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次,体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之所以说是物质文化,因为体育文化是以人体这一物质形态为对象,利用场馆和器材等体育手段,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之所以说是制度文化,是因为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规范文化;之所以说是精神文化,是因为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及动作技能和无形的个体意志、观念及社会时代精神反映出来,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能直接或间接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最后,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以身体形态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结合,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能反映出本民族传统的体育特性。

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既是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呈现出多元的差别,这种在传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态势,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1 精神内涵层面。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专注的焦点往往是人内心的道德良知,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正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出的特有人文精神。中国儒家文化主张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整个世界,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其次,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精神所遵从的最根本的法度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坚定地认为自然界就是生命的源泉,人的身体直接受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的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必须要与自然变化的节律相适应统一,取法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最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不像西方体育那样过于注重“物质”、“竞争”、“超越”,它包涵了老庄、儒家及墨家等深邃的思想内蕴,形成了一种注重“和谐”、“整体”,“由外及内”实现道德升华的基本精神指向。

2 理念内涵层面。首先,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重点,是重视体育文化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把精神情感放在了首要地位,因此“仁德”、“仁礼”就成为了体育追求的最高层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表面浅显直观的身体运动后面,蕴藏着本民族深厚的道德思想内涵和运动理念,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武德”。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就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个认识理念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理念,当然对体育的理解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意境理念。

3 价值内涵层面。首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庸”和“中和”的价值原则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里被表现得非常突出。在中国整个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只是刻意去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而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被严重忽视。其次,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追求多是健康长寿和营养养生,这体现了最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非常注重身体锻炼的开与阖,这对节约体能、修复身体有相当大的益处。

4 功能内涵层面。首先,“祛病健体”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对体育的功能基本阐释,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莫大的关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讲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里的“自强不息”体现的就是一种拼搏敢为的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来,靠的就是体育。因为体育被看作是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动,它能够最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从中可以看出“生”的力量。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比如武术和角力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动力的完美追求。

5 动力内涵层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被看作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多地域、多民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集合,在荟萃集合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互相的交流影响,而就是这交流互感,恰恰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也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聚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

三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性的历史考察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1 民族性与民俗性。民族性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存在于特定民族生活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有共性的一面,也同时具有个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就是民族性的表现形式。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性。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另外,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就是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不但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互相依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融合,逐步成就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民俗体育文化特性。

2 社会性与独特性。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久远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存在基础,所以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和心理倾向是非常认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而当整个社会的大多数都倾向于某种体育文化传统时,它就会爆发出强大的社会表现力,也就是说社会性非常的浓烈。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华夏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体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汉族体育文化为主体,同其他众多兄弟民族体育文化相互交融和促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体系。但是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强烈社会性的同时,各民族都同时保持了民族体育文化传统独特性。

3 传承性与涵延性。传承性也叫传统性。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发展的纽带桥梁,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具有传承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它刚出现起,就表现出了对生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比如在养生学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最开始主张以静养生,后来变为主张以动养生,再后来主张动静结合,这个传承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对体育文化延续和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这种传承不但保存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同时又增添了很多现代成分,也就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不断被继承的,同时也是被不断发展创造的。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涵延性,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诸多特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诸多因素多元交汇,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上,都具有鲜明的涵延性。

4 艺术性与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但重视“技”,而且讲求“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体育与文学、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追求。比如周朝的射礼中专门安排有“乐人”演奏乐曲,太极拳、荡秋千、龙舟竞渡等都追求艺术的形式美。另外古代剑术与舞蹈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故又被称为“剑舞”。再如中国的武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艺术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以至被人们称为“武艺”。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极力追求着体育的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缺乏竞技性,诸多体育项目中相当一大部分,如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舞、剑舞及风筝,还有武术、射箭及骑马等,基本没有或少有竞技性的意味,主要是锻炼养生,或是充满了表演性。

参考文献:

[1] 葛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历史变迁及其特质解读》,《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黄咏:《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 黄建:《简论体育文化的价值构成与时代内涵》,《作家》,2009年第16期。

[4]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体育科学》,2007年第6期。

[5] 陈旭:《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