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5:25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教育指导思想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中学体育教学中,“锦标主义”和“应试教育”占有非常打的比重,很多体育教师只注重业余竞赛运动和体育尖子生的运动训练,也有很多学校领导将学生的体育成绩纳入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价的指标,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与身体素质造成了忽视,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陷入了很大误区。虽然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已经明确指出要进行终身体育学习的教学主张,然而,在具体中学体育实践中,却不能将这种体育教学理念进行全面贯彻与转化。
2.体育教学内容方面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项目存在非常严重的重复性,其中占据教学统治地位的是竞技类运动,枯燥无味的技术动作与模式成为主要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此外,由于设施条件及其它原因的局限性,使的很多为学生所喜欢的闲暇娱乐项目和具有现代化的体育项目等无法进入体育课堂,导致很多中学生出现所学体育内容和在社会中所进行的体育项目严重脱节的现象。
3.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
相关体育调查发展,很多体育老师都不够重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他们仍然停留在强制命令式和灌填式的体育教学阶段,对教师中心过于强调,而造成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此外,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法令,学生被迫遵守,身顺心违”的情况随处可见。还有的学校推出“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学习中学生本身的差异性[2]。以一种教学模式来应对千人的体育教学现象非常多,还有的学校直接对学生进行“放羊式”体育教学。
4.体育教师的严重匮乏
由于很多学校不足的体育教师配置,导致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工作比较繁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了体育老师上体育课的质量,而且还会因为体育老师经验不足而不能让学生正常的进行课外活动,像: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足球、篮球、田径以及乒乓球等活动训练队的组件无法正常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中学体育教学具体策略
1.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中学体育老师在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安排时,避免一味的根据体育大纲中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与体育器材比较有限,而且场地设施与器材设备也不是特别完备,所以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不能根据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教学。将这些种种客观因素都考虑在内,根据学校教学大纲中突出的具体要求,并与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对学校运动场地与体育器材进行合理利用,以此来安排中学生的具体体育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依照各个地方的具体特色,像民族特点和生活习惯等,开设一些民族性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民族体育教学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确保其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就不用浪费时间去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体育教学方式多样化
重复应用一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习就起不到特别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与方式来使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比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通过韵律操、徒手操、舞蹈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的小游戏等作为引导,以充分调动学生高涨的体育情绪。
在向学生传授一种新动作或新技术时,通常体育老师都会用示范加讲解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所以,体育老师在向学生讲解时,一定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尽可能的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而且对学生所示范的动作一定要规范标准,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优美、漂亮,自己也想学的冲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证学生主动、自觉的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具有集体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分组比赛的方式来实现,比如:排球、篮球、接力赛以及足球等集体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按实力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比赛的方式让其学到知识。确保学生在进行教学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体育赋予他们的意义和乐趣,并以此使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得以激发。在学生做身体素质练习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对学生身体情况予以随时注意与观察,让学生适当放松,恢复与放松学生的疲劳身体与紧张心理,使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热爱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真诚、融洽、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体育老师既可以倾听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忧愁,同时又可以与学生分享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快乐,做到以情激情,用体育老师的真诚与和善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彼此的隔阂消除了,学生才能对老师推心置腹,体育老师针对性的教学,能够达到调谐共振的效果,确保体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优良的条件。
4.加强体育师资力量
依照现阶段体育教师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为我国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中学一定要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充分体现学校灵活的体育办学方针。此外,还要加强培养体育教师的师资能力,对体育教师业务培训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予以加大。悉心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对经验不足的体育教师进行教育与指导,尽可能多的举办一些教学观摩活动,确保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能够多层次、多渠道的提高。此外,对体育老师的师资待遇予以改善,进一步提高体育老师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教育;思想道德;学生
一、引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后期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初期,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各种观念并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因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尤为关注的重点。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强,有自私趋利的倾向,缺乏责任意识
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明哲保身。如在车上看见小偷,有部分同学会表现为装作没看见;有部分同学会表现为提高警惕看好自己的东西;有部分同学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有的同学也会选择“有偿帮助”。
2.依赖心理较强
部分同学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在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依赖自己的父母。依赖心理会使他们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独立意识等。这会让他们以后在鱼目混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时,输在起跑线上。
3.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有些中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丑的看成美的。很多中学生把“哥们儿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把“社会上的大哥”看成真正的英雄,进行盲目崇拜并加以模仿和追随。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教育只追求表面
部分学校表面上说的“教书育人”,实则只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对中学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等传统美德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2.家长行为不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和处事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部分家长“吐字成脏”,孩子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相信孩子的语音行为也不会文明;部分家长在大街上随地吐痰,相信孩子的行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3.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充满机遇、挑战和正能量,也充斥着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比如这几年影响广泛的“扶不扶”现象,事情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社会观。“受伤老人”事件最后以老人实事求是和衷心感谢结束,否则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恶性阴影”。
四、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对策
1.弘扬传统美德,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
首先,政府与社会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社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如加强公民尤其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建设,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荣辱观等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认识,使广大青年能明辨是非,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其次,要大力整顿媒体和网络。国家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规范大众媒体和网络,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影响、限制消极性影响,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2.发挥好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功能
中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学校的“气”和“神”,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学校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围,努力做到“环境育人”。利用学校的各类宣传工具,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优化学校育人的人文环境。丰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上,要以、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出的要求来规范中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荣辱观和爱国精神、团队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方式方法上,力求做到多样化,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以取得实效为佳。
3.充分发挥教育课教师的作用
教育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在课程改革和品德教育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以人为本,以探究的、互动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其次,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训练,使教育实现知行统一,努力把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知识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发展需要。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项目导向教学法 课程改革
中职学校文化课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文化课与专业课整合,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做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是摆在每一位中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数学课基本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因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数学中选取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是既能体现文化课服务专业课,又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一、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内涵解读及其特点
项目导向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盛行于德国,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数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的三大特点。
1.以能力为本位
项目导向教学的指导思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的实施,直到完成后的展示和评价均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实施项目的过程分为布置任务、小组自学和讨论、项目实施、小组汇报、总结发言。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2.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也不断提高,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也有利于学生合作协助精神的培养。
3.以项目为核心
在项目教学中,组织教学内容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教学项目往往是从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由以课本为中心变为以项目为核心,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端,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空洞的东西,而是表现为有形有物的实践方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兴工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项目教学法走进了中职院校的课堂,成为教师极力倡导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了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了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且使他们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培养,包括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它对于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项目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项目导向教学改革的要求
1.对老师的要求
(1)老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并且也将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2)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要尊重爱护学生的全部。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强权和限制。
(3)教师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归纳总结的尽量让学生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可以经常让学生讲解例题,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2.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对自己正确定位。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学习是给自己学的,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学生要有信心把数学学好,不能老拿自己的基础差当挡箭牌,如果遇到不会的就问老师或同学,千万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
3.对教材的要求
针对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原有的认知水平,有必要降低课程难度,可以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初期,补上一些衔接教材,比如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些内容的选择不仅可以起到一个过渡铺垫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不至于一开始就彻底放弃数学,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空间几何部分,可以只讲直观的空间几何体,等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项目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下面以正弦型函数图像为例,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进行一个尝试。
1.确定项目
2.制订计划
按照数学中正常的教学过程,完成正弦型函数的课时至少要12课时,对于这个项目,如果这样来做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必须删繁就简。而实际上,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所用到的也只是正弦型函数,完全可以针对性地对正弦型函数展开项目教学。同学们相互商讨,老师引导,步骤如下:①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和弧度制;②熟悉正弦函数的图像;③去理解熟悉振幅、周期、频率等概念;④完成项目任务。
3.计划的实施
(1)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任务中来,根据项目教学法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项目计划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
(2)每个成员按分工去整理资料,小组成员共享这些资源;
(3)项目基础知识的准备,可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整理,教师每一步花一课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
(4)可先小组内讨论,再由各小组对项目成果进行比较学习。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稍作指点。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教师应对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加以表扬和肯定。
4.学习评价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5.归档或结果应用
作为项目的教学产品,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于生产教学实践中。而实际上,专业教师对正弦型函数的讲解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其结果导致学生学过即忘。通过此次项目,为专业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通过这个项目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应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转变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大多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课堂讲解、推导公式、演算题目为主,课后布置一些习题,最后试卷考试得一个分数结束,这样的教学收效可想而知。项目教学法的引入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学的着重点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项目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相比,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于简单的项目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若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就能通过成就感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容易养成上课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解决,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己探索的成就感。
五、效果与反思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要能根据专业重新编排教材。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兴趣发展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否则容易忽略一部分学生。当然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数学的系统性,与专业结合开展数学教学可根据不同专业作为限修内容进行。
实践证明,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其成绩评价系统更加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革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洁.对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9,(12).
[2]朱金堂.利用项目教学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09,(11).
[3]任改香.项目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
[4]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1.
关键词: 中职英语 行为导向法教学 反思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学实践中普遍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依托任务训练、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行为互动为纽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和反馈评价等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目前中职院校的生源状况,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的英语教学也推行了行为导向法,从课堂教学到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在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的转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活动及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考核上,改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的传统模式,而以平时考核为主、期末成绩为辅的综合考核方式。希望改变以往的课堂状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上好每一节课。
教改推行以来,与以往相比有一定改善,行为导向法的分组教学模式在促进团队协作、展开学习竞赛、调动学习积极性及检查任务完成等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在现实中也存在不少局限。
一、分组教学对学生状况有适用性要求
首先,由于教学资源受限,某些中职班人数过多。分组时无论是组数过多还是每组的人数过多,都给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增加了困难,也使分组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以我带的某大班为例,在学生管理上做得可圈可点,在上学期曾进行过不分组与分组的尝试,就我的课堂,我认为分组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但劣势却显现出来了。本学期该班又主动恢复了不分组的状态,且成绩好的优先选择座位,使学困生更加边缘化。
其次,分组教学旨在体现团队的合作,体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优势互补,体现思想火花的交流与碰撞。但对于英语教学,尤其是当前生源状况下的英语教学,原本期待的在分组教学中实现优势互补、以优带差,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很差,且离散度极高。教育部曾在2007年对中职新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结果显示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甚至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但有9.62%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这种差异造成分组学习的不和谐。
通过对我校09级土木系学生的调查,有42%的学生对行为导向法教学法的分组模式表示认可,38%无所谓,20%认为不好,且认可与否与学生成绩好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二、对学生评价的认定
行为导向法注重教学评价的多角度,包括过程评价和成效评价。为此我们打破以往期末考试占80%,平时考核占20%的传统模式,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在08级中平时考核的比例占到40%,在09级中步子更大,两个学期平时考核分别占到了70%和60%。鼓励学生平时考核的标准不是学生学得有多好,而是学生做得够不够好,是否努力去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弥补学生由于基础差距而造成考核结果的过大差异,给学困生以希望和鼓励。但也正因为重过程而轻结果,一份严重不及格的卷面也有了及格的可能,学生在“学会什么”上没有得到明显的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考核评价的偏差,消减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同一个标准,以体现公平性,其实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三、对英语课学生活动的认识
英语是技能课,又是语言课,语言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英语课应该以交互活动为主。外语教学研究已反复验证:在有意义的语言交互活动中发展语言系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有试验表明,非交互的教学手段对中职学生有“即时作用(instant effect)”,但几乎不具有“延时作用(delayed effect)”。依据这一原则,在设计活动和练习时,除了学生之间的对话练习,设计教师和学生之间较高频率的人际交互活动,教师还通过提问向学生展示语言,利用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比如学习favourite这个单词时,老师可以指着自己的蓝衣服说:“My favourite colour is blue.I like blue most.”再问:“What colour do you like best?”学生回答:“Red.”老师:“Oh,your favourite colour is red.Is red your favourite colour?”学生:“Yes,it is.”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活动乍一看会感觉老师讲得多了,不符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行为导向法,其实,它与传统意义的教师讲授不同。传统的讲授是从教师向学生,是单边的,而这里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它恰恰体现了互动。互动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教师和个别学生之间有意义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对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会起到鼓励、引领和示范作用。这种模式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微型的语言环境。语言课有它自身的特点。学生只有在语言中浸泡,才能染上语言的色彩。如果认为只有分了组才有学生活动,只有学生分组活动才叫活动,就可能会有了活动,却缺少了语言。
四、对英语课的课程定位
英语课的教学效果与对英语课的课程定位有关。显然,在以工科为主的职业学校里,中职的英语课不再像在中学那样扮演重要角色。在突出专业技能的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的学时。就以我校为例,三年制中职英语由常规的每周4学时缩减成了2学时。我认为英语教学目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这样的学时安排客观上起到了降低“工具性”而突出了“人文性”的作用。但英语课毕竟与美育熏陶、心理训导不同,它除了属于基础文化课,还是一门技能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同时它又是语言课,而语言学习是需要高频率接触的。如此低的接触频率,期待明显的进步也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尽管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目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并被广泛地倡导和推行,但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在任何学科、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课堂形式上不能走形式、盲目“跟风”。
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其适用性,它的优点是以职业活动为依托,手脑并用,行知结合。职业技能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而非理论教学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每一个案例或项目中的“做”得以提高。所以,它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有更好的适用性,而对非实践性的理论课适用性较差。
英语课是一门文化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语言技能课,所以有一定的适用性,但行为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为或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与策略。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是否分组、是否有项目和案例,只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又符合语言的认知规律,无论是情景教学、角色扮演,还是《疯狂英语》中的“三最”练习法(as loud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高中数学教学;教学环节;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159-01
1.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借鉴陶行知教育的思想
1.1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以强化参与激发兴趣。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是生活化课堂的主要体现。教师为导入新课而设计的活动或是创设较为真实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富有创意的情景创设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而且还可以适度放松或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例如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便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1.2构建系统重原理探究,引导突破重内涵外延。学生学习数学必须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认知活动就是不断地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出数学原理和结论,再把数学结论应用于实际,从而实现"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具体思维"相互连接的两个飞跃。每一个数学原理的展示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其背景、探究其过程,才能让学生自我建构形成系统。“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认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上学,边教边学边做。老师教内涵教外延,引导学生突破并加以应用,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难点和掌握重点。
1.3变式教学注重实践,合作探究鼓励创造。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他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一问多思,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这种思维和精神的具体运用。
在例题教学环节,惯常模式是教师出题-问题分析-列式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示范者",学生是听众和模仿者,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要想更为广泛地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上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寻求解决的方法,按照"模仿-变化-创造"的模式展开学习。在具体操作上,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演练,配置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不仅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大胆地去寻求解题策略。
2.在教与学的角色定位中借鉴陶行知教育的思想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潜能向显能的“引发”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也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提升的过程,没有人的主体地位的复现,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很好地被“引发”出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培养亦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角色定位必需要加以变革。
数学不仅是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它更是一个活动的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数与量各种关系的方式。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当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捕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要在了解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自已通过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数学,在实现认知的同化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把激趣、启思、致用三者辩证统一起来,不仅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践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等;将个人的成就与整个社会与民族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中国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处于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中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心理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在人生道路对选择方面可塑性比较强,通过以“中国梦”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以“中国梦”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地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2.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路灯,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增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国梦”指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的使命,那就是为了我国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梦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中国梦”为大学生指明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具有强烈的实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3.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证
中国梦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中国梦,有必要做好中国梦的思想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保证。特别是随着各个国家思想文化交流的密切,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日益多元化,这些思想观念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在新时期下需要正确的思想来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自觉地抵御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中国梦”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它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和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学校可以定期展开“中国梦”的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教授等解读当下的热点问题等,解决学生在人生发展中的困惑和疑问,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行动转移到实现“中国梦”上。还可以通过展开读书论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对“中国梦”的学习,掌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由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才能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走向社会,帮助社区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具有重要的帮助,这样也能够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的弊端。目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等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3.积极应用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等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带来了影响。对于一些关系到学生利益的问题,要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积极地回应,消除学生的误解,减少不良信息对于学生思想的干扰。
三、结束语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付出长久的不断的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用“中国梦”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国情等。通过“中国梦”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主动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使大学生能够直面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不断地奋发有为。在新时期下应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将“中国梦”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崔龙燕.“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156-160.
[2]彭晨.“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3:74-75.
[3]于作军.浅析“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2:14-16.
[4]张东.“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24:44-46.
[5]陈华.试论“中国梦”主旋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学刊,2013,12:141-142.
[6]陈红.“中国梦”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摘 要 文章在对终身体育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压制这三个方面问题。认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与能力,确实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和国家体育总局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800米和1000米的耐力测试中,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当学生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其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往往不强,而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便与体育绝缘。对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而形成。在1965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提交了“终身教育议案”,提出“终身教育”的观点[1]。在知识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仅仅从学校获取知识是远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整个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以使学生更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学校体育教学。
二、终身体育思想缺失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误区
(一)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
学校体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与机械化的教学目标与方式密切相关。从我国开始实行学生体质监测开始,学生体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学校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然而,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及实现目标所需手段方式的探索却过于僵硬与机械。
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校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各项标准当作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把诸如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800米跑等体质测量标准作为学生的考核项目。在各种标准和指标的压力下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局限于规定的考核项目,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张华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机械重复训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得不到培养,起不到促进个体终身体育学习的作用[2]。
(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使大中小学这个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缺少整体性与相关性,衔接不畅,不益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扩大体育教育的覆盖面,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体育课程衔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名称与大学衔接不畅,二是大中小学课程目标过于全面而不够具体,三是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性与不连贯性[3]。
以运动参与目标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高中阶段目标是自觉参与锻炼、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锻炼;大学阶段的目标是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织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4]。终身体育思想必然要从整体性出发,把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看作是一个过程,致力于各阶段体育教学的一贯性与连接性,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
在终生体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注重于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终生体育思想的缺乏易导致体育教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排斥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课中,学校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通常是不相符合的,学生喜欢的项目学校不教或是教授方式太过僵硬。著名心理学家Williams(2010年)指出,对于一般人而言,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人的心理压力减轻,自我感觉良好,身体更健康。但我们的学校体育课从一开始便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不喜欢体育运动。
三、结论
文章论述了什么是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指出在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把终生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校体育应坚持以终生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把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当作一个系统,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与习惯。
参考文献:
[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5):14.
[2] 张华.终身体育观念偏差及其影响下的践误区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56-459.
[3] 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4] 教育部.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5] 崔树林.“终身体育”阶段划分及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5):55-57.
[6] 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