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安全行为守则范文

时间:2023-07-14 16:25:24

序论:在您撰写安全行为守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安全行为守则

第1篇

你院“关于诉前责令停止侵权案件如何编制案号和收取受理费的请示”[沪高法[2003]293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等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诉前责令停止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行为的案件是一类独立的新类型案件。为了便于司法统计,并正确表明这类案件的性质,应当将这类案件统一编号为“禁”字号。

关于诉前责令停止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行为案件的受理费问题,由于这类案件没有争议金额,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补充规定》第三条第(五)项之规定,按每件交纳人民币500元至1000元案件受理费收取。

第2篇

关键词 轨道交通;乘客;安全管理;

Abstract; Passenger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safety control system of rail traffic in the whole process. Through analyzing the unsafe behavior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 passengers, combined with the rail traffic to take in the passenger safety behavior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security management measur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passenger safety management.

Keywords; rail transit ;passenger;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动脉,系统复杂、环境开放、空间密闭、客流量大、应急疏散难度大,一旦发生事故事件危害性极大。我国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经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评价”两阶段发展,逐步进入“全过程安全控制的系统安全保障”探索尝试阶段。乘客是轨道交通系统服务的对象,也是轨道交通全过程安全控制的主要参与者。对乘客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强化乘客安全管理,对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意义重大。

乘客不安全行为分析

轨道交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乘客运输安全,但乘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轨道交通安全。纵观各类事故事件,乘客因素是运营秩序絮乱、一般安全事故的主要致因之一,乘客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乘客的安全意识淡薄还可能使事故得以发展或扩散。

1.1乘客不安全行为

目前乘客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不遵守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无应急技能或应急技能低、人为故意破坏。

(一)不遵守轨道交通乘客守则

乘客携带危险品乘车、紧贴车门站立、乘车不讲秩序、挤车门、不拉扶手、擅拉紧急拉手、站台车厢打闹嬉戏、候车跨越安全线、跳轨自杀等行为是主要的不遵守乘客守则的不安全行为。仅2012年上海地铁就发生十多起乘客跳轨自杀事件;还有乘客因同伴没上车1小时内2次拉动紧急拉手,造成数千人延误10分钟以上。

(二)无应急技能或应急技能低

乘客无应急技能或应急技能低,突况不会自救、互救,不听从轨道交通工作人员安排,慌乱中胡乱行为。如不知晓自动扶梯“紧急停机”按钮,无按压“紧急停机”按钮的应急技能等;有如2008年上海地铁某列车因故障迫停区间,故障处置中虽然司机不断广播安抚,但仍有20多扇车门紧急拉手被乘客拉下,一名乘客更是扒开车门进入隧道,步行至下一站。

(三)人为故意破坏

恐怖袭击、蓄意破坏、纵火、偷盗等乘客行为是主要的人为故意破坏的不安全行为。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毒气恐怖袭击事件,造成12人死亡、14人终身残疾、5500多人受伤;2003年韩国大邱地铁乘客携带易燃物品乘车故意纵火,导致198人死亡。

1.2 乘客不安全行为意识

心理决定人的行为,行为显示人的意识。乘客的不安全行为可分为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和有意识不安全行为。

(一) 无意识不安全行为

乘客无意违反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制度,但由于某些原因,在轨道交通乘降过程中产生了不安全行为。主要原因有安全意识不高、安全知识不足、行为有限理性。

安全意识不高

安全意识较强的乘客对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果断应对,甚至通过有效措施化险为夷;而安全意识不高的乘客不能及时发现隐患或发现后措施不当,最终酿成事故,甚至可能使事故损失扩大。如2004年香港地铁人为纵火事故中,由于乘客安全意识高,及时发现有人蓄意纵火并果断采取阻止措施,虽然没能成功阻止肇事者,但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纵火行为实施;同时,纵火现场的乘客及时向其他乘客传递纵火事故警示信息,得以让其他乘客及时了解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这起事故只造成14人因吸入烟雾受轻伤。

安全知识不足

乘客具备一定安全意识,但因安全知识不足导致行为不安全。从不遵守乘客守则中部分不安全行为可以看出,乘客缺乏前后乱挤、强行上下、争抢座位、不拉扶手等行为会导致摔伤、踩踏等不安全事件的安全知识。源于安全知识不足,导致乘客只专注轨道交通的便捷、舒适,忽视了轨道交通的安全。

(3)行为有限理性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乘客由于无法准确地认识和预测未来,从而无法按照结果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只能依靠自身经验或跟随其他乘客等采取行为来减少不确定性,而这种有限理往往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危害了整体利益。如突况下乘客只顾个人利益,争先恐后无序疏散,就可能导致现场混乱或产生踩踏事件;又如列车迫停区间时拉下“紧急拉手”和进入隧道的乘客,只考虑到节省自身时间,完成不顾及对整体运营造成的延误。

(二) 有意识不安全行为

乘客明白轨道交通安全重要性,知晓相关安全保障制度,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受好奇、省能、侥幸、逆反等心理驱使,或追求经济效益,或其他动机,故意采取安全冒险行为或有意引发事故。产生这些有意识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有安全习惯不佳、故意违规和有意破坏。

安全习惯不佳

乘客主观上不愿意出现安全事件事故,在稳定的心理活动下基本能安全乘降。但在不利的心理状态主导下,乘客由于安全习惯不佳,表现出不安全动机,实施不安全行为。如受好奇心理驱使有意触碰消防、行车等安全设施设备;受省能心理驱使翻越安全护栏;受逆反心理驱使与安全检查人员发生对抗冲突等。

故意违规

乘客安全道德水平低,只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为达到个人利益最优化,无视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制度,明知行为危险却故意违规。如为节省时间故意冲门;为等待同伴乘车故意吊门、卡门、拉下紧急拉手;为出行方便故意携带危险品乘车等。

有意破坏

乘客为达到发泄自身不满情绪、引起公众关注等个人目的,或造成人员伤亡、公众恐慌等险恶目的,利用轨道交通人员密集、社会影响大等特性进行有意破坏。

2轨道交通强化乘客安全管理措施

轨道交通通过全过程安全控制将“全员”安全管理延伸为“全民”安全管理。通过安全知识宣传、安全风险告知、安全技能提升等,强化乘客安全意识,逐步建立乘客安全行为文化;通过安全制度的健全、实施及控制等,强化乘客行为监督,逐步建立安全制度文化。

2.1强化乘客安全意识,建立乘客安全行为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安全行为意识。轨道交通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强化乘客安全意识,提升乘客安全技能,形成乘客安全行为准则。

第3篇

一、构筑校园安全物质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基础。

校园安全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它的孕育、产生和功能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校园安全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校园的硬设施和硬环境。因此,要科学、精心建设校园安全的物质文化,通过校园的安全硬件建设保障学生安全,通过校园安全的环境营造,陶冶学生,提高安全心理素质,培育安全情感,规范安全行为,保障安全活动。一是依法规划建设校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学校在新建、改建校园过程中必须根据教育法规进行,为师生提供安全的物质文化保障。二是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办学环境,为校园安全文化提供物质保障和良好的安全环境。提高安全保障程度。如永定县近三年投入3169万元改造45893平方米危险校舍,同时投入300万元改造厕所,加高走廊栏杆,更换老化线路,添置灭火器材等,基本消除校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三是营造校园安全环境的氛围。学校要努力建设安全的精神环境和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安全的精神环境中受到陶冶和教育。如学校要开辟安全宣传栏,定期刊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知识技能等,安全信息,建立安全友情提示角,在节假日、汛期、高温、秋冬干燥季节到来之前安全友情提示,让它成为学生特殊时段安全的良师;安全标语和安全宣传画上墙,让它成为学生日常安全的益友;此外,设置活动安全警示牌、校园道路安全减速标志或减速带,楼梯通道疏散安全出入口标志等等,通过校园外在的安全精神文化的精心设置,给学生予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

二、培养学生安全行为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

安全的物质条件可能给学生学习、生活的安全感,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现象,不一定能达到“安全”目标,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一是要加强安全行为教育,增强学生安全行为意识。建设学生安全行为文化,提高安全行为的水准,首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精神,形成主体的安全行为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安全行为意识的形成必将成为推动安全文化的强大动力。学生的安全行为意识越强,对自己的安全行为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就会自觉地按正确的安全规则制度做事、做人。为此,学校要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举办安全法制报告会,召开以安全为主题的班团队会,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日、周、月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行为意识。二是要养成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安全行为能力。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靠一朝一夕或突击一阵风,而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当地学校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学生安全行为养成具体做到五个结合,即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教育学生安全行为与教育学生做人统一起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安全行为养成有机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与贯彻中小学生《守则》、《规范》相结合,把安全行为的培植与执行《守则》、《规范》同步进行;与学校开展的活动相结合,把安全行为规范养成寓各项活动之中。三是引导安全行为践行,提升中小学生安全行为水平。为了使中小学生更加明确安全行为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安全行为公约、安全行为规定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践行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行为。如永定二中根据全体学生不住校,上学回家靠骑行车的特点,制定了安全骑车十条规定,以此规范学生骑车的交通行为。几年来,学生养成了安全行为习惯,无发生一起骑车交通事故。

三、构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保证。

安全制度文化是围绕学校师生安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师生安全行为,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安全制度是学生安全行为的准绳,又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学生通过遵守安全制度,规范安全行为。一是明确建立安全制度文化的目的。学校安全工作与其它工作一样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制度,建设好安全制度文化对稳定学校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二是完善安全制度文化内容。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校园安全工作特点,在原有安全制度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进入社会、校园、家庭,学校要制定网络安全制度,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引导学生文明安全上网。三是落实安全制度文化的责任。学校一方面要与部门、科室负责人、班主任、科任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把安全制度落实到人。明确提出各部门、科室、班主任、科任

教师等应承担的安全职责,使他们有责可负,有责必负。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遵守安全制度的自觉性。四是检查安全制度文化的效果。安全制度是靠人去执行落实的,再好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仅停留在制度汇编里,或挂在墙上,是不会产生好效果的。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对各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不足要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到位。学校安全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所必需的,学校只有不失时机地加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四、形成校园安全精神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第4篇

1、各班主任利用班队会,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小学生纪律规则》的具体要求,教育学生文明休息,不在教室、走廊、楼道、操场各处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游戏,不攀爬栏杆、篮球架、铁门等设施,不跳乒乓台及校园各处台阶。

2、班主任在课间随时观察该班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通知家长到校配合教育。

3、分管行政、值周行政、值周教师课间巡视全校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作好记载,将情况通知班主任,并按学校“文明班”“优秀文明班”评比条例,进行扣分处理。

4、学前班学生,统一在教学班下课前10分钟,由该节课任课教师组织上厕所,然后由该教师把学生带到指定地点活动,并负责学生活动期间的安全,直至下节课上课铃声响。

第5篇

1、各班主任利用班队会,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小学生纪律规则》的具体要求,教育学生文明休息,不在教室、走廊、楼道、操场各处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游戏,不攀爬栏杆、篮球架、铁门等设施,不跳乒乓台及校园各处台阶。

2、班主任在课间随时观察该班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通知家长到校配合教育。

3、分管行政、值周行政、值周教师课间巡视全校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作好记载,将情况通知班主任,并按学校“文明班”“优秀文明班”评比条例,进行扣分处理。

4、学前班学生,统一在教学班下课前10分钟,由该节课任课教师组织上厕所,然后由该教师把学生带到指定地点活动,并负责学生活动期间的安全,直至下节课上课铃声响。

第6篇

[关键词]事故 两大成因 防范对策

0 引言

事故就是指发生在生产过程中,违背人们意愿且又失去控制的事件。而引起事故的两大重要直接成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为此,我们要有效地控制事故,就要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改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手。本文主要从管理角度来探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大事故成因及防范对策。

1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的心理因素

人的不安全心理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人的不安全心理及其导致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又是复杂多变的,每一个人都会受自身心理和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同一问题的反应与处理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不安全的心理易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1.1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

人的性格是人的心理核心,性格又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是极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通过对各类事故的分析发现,非理智行为所引发的事故占因不安全行为而导致事故的比例相当大,生产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其中冒险蛮干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逞能、逆反等心理所支配。因此,我们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非理智行为的任务就显得相当重要。

1.2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表现

1.2.1侥幸心理,习惯性违章

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的差异,对事故预防的理解不一,有些人侥幸心理比较严重,对曾经的违章行为不认为是事故的导火索,反而觉得偶尔违章操作不会导致事故,进而出现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而当事故的必然条件――违章和偶然条件相结合时,事故就会发生。

1.2.2缺乏安全知识,盲目乱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用工也进入市场化,大量的农民工进入企业。由于这些人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和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知识贫乏,在这些人进入企业后,再因一些企业为节省培训成本,贪图一时的经济效益,未经系统培训就安排上岗,导致这些人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盲目乱干的情况,从而埋下事故的隐患。

1.2.3贪图方便,省略操作步骤

在生产过程中有些人员喜欢逞能,工作图方便、走捷径,本应按步骤操作的,却喜欢省略操作步骤,采用不应该的简化操作,当出现险情时无法控制,最后导致事故发生。

1.2.4不良心理产生的误操作

1)由于心理超负荷导致信息处理故障和决策错误而产生误操作。

2)由于对正确的方法分辨不清,采取不恰当的行为,最终导致出现完全错误的行为。

3)由于遗漏或遗忘,操作顺序颠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间操作,无意识动作出现的错误操作。

2 人的不安全行为预防对策

2.1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意识

及时、经常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不断地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培养在危险情况下正确处理问题的良好安全素质,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训练和科学管理,从心理、生理和操作上控制不安全行为。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的技能,正确识别岗位中的危险源,及时处理生产中的隐患,以达到员工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的“三无”安全生产状况。

2.2 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规范操作与管理,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

积极开展班组安全建设活动和安全标准化建设,实现操作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现场标准化,是规避员工操作失误、杜绝事故的有效途经。对那些存在习惯性违章行为的人要加强监督与考核,对于屡教不改者要给予重罚并重新进行安全培训,真正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和规范操作,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2.3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观念,消除麻痹大意思想,杜绝习惯性违章

首先,要正确认识麻痹思想的特点、危害性和其存在的根源。麻痹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隐蔽性,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安全的根本是对生命的关爱,利人利己,利民利国。安全规程是确保员工安全的守则,是员工生命的保护神。管理者对员工严管细究是对员工及其家庭和企业负责,是对操作者的保护。员工要加强自律,要欣然接受管理者的检查并配合工作,营造一个“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要在生产过程中真正实现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坚决杜绝习惯性违章,实现安全生产。

2.4 强化安全技能的培训,不断增强员工预防事故的能力

企业每年可通过技术讲座、培训,技术大练兵等形式加大对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在强化培训的同时,开展岗位技术比武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技能和预防事故的能力,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防治措施

3.1 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事故的关系

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

在生产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到位,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它和事故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如:井下工作面因某种原因造成通风不良容易导致中毒窒息事故,提升钢丝绳磨损程度超过安全允许范围出现断绳事故等。另外,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发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的管理不到位或决策错误。归根结底,事故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人的管理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正确判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具体表现,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同时,消除生产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需要,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落实的需要,也是检验企业生产组织者安全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准绳。

3.2 约束与限制能量的不正常作用

能量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是不可缺的,人类利用各种形式的能量做功以实现预定的目的。在利用过程中,人们给能量以种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与转换。但是,当操作人员未对能量进行正确有效约束与控制时,能量就有会产生不正常的作用,突然释放的能量波及人体又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伤害事故。一切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光能、生物能、辐射能等,都可能引发伤害事故。生产过程中要正确有效地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通常应做好以下约束与限制工作:

1)限制能量――如:使用36V以下的安全电压,防止触电事故。

2)防止能量蓄积――如:在一些容

易产生静电积蓄的设备上,采用接地消除静电蓄积;利用避雷针放电保护等措施来保护主要设施。

3)安全能源代替措施――如:在容易发生触电的作业场所用压缩空气动力代替电力,以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4)减释能量――如:在生产设备中采用各种减振装置,以吸收冲击能量,防止人员受到伤害。

5)物理屏蔽――如:在机械装置转动部分外面安装防护罩,以防止员工受到伤害。

6)信息屏蔽――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牌,以提醒员工注意安全并做好防范工作。

3.3 全面推行安全标准化生产,规范现场安全标准

推行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是规范物与环境安全条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消除物和环境不安全因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行业安全标准,特别是地下矿山企业,其井下作业面随时都在变化,井下的安全状况也干变万化,只有严格按照《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来规范作业现场,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才有保障。

要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效推进,就要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领导重视,领导要亲自抓,做到安全生产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抓实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三是要保证安全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安全条件;四是狠抓班组安全建设,从基层抓起,确保实现员工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五是抓实现场安全管理与监督,规范现场管理,杜绝习惯性违章:六是严格考核,实行安全生产重奖重罚,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民航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近年来,中国民航通过建设机场、引进飞机、开放政策等措施,不断提升民航整体运行水平。但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民航业也面临各种挑战: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管制专业人才紧缺等制约着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不断攀升的航班量与空中交通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是民航空管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

海因里希理论;空管安全;启示

1 海因里希理论

1.1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

美国安全工程师Heinrich在1931年出版的《一个科学的方法》中提出了其著名的“事故法则”,又称“安全金字塔法则”。通过分析55万起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在一个死亡重伤害事故背后,就有29起轻伤害事故。29起轻伤害事故背后,有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以及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存在,这些比例关系犹如金字塔的形状。

分析金字塔形状可知,忽视安全隐患、容忍违规操作,这些无明显后果的无伤害事件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轻伤害事故,甚至最终导致死亡及重伤害事故的发生。

这揭示了一个重要事故预防原理: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则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死亡及重伤害事故虽有它的偶然性,但不安全因素肯定在此前已暴露过多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在事故发生前提高警惕,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重视安全隐患和无后果差错事件,才能避免发生事故。

1.2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在事故法则基础上,海因里希深入研究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提出了因果连锁理论。他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而人的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具体如下:

1.2.1 遗传及社会环境

遗传因素可能使人从母胎中就形成了鲁莽、固执、粗心等对于安全来说的不良性格。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人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

1.2.2 人的缺点

即由于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性格,而它也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缺点既包括了鲁莽、过激、轻率等先天性格,也包括缺乏安全生产知识等后天不足。

1.2.3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而产生的,这两者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1.2.4 事故

指通过不安全状态和行为导致的,使人员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1.2.5 伤害

即直接由事故产生的人身伤害。

上述五个因果连锁关系,如同五块多米诺骨牌效应——第一块骨牌倒下,在连锁反应下,后面的骨牌相继碰倒。因此,要防止人作出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需中断事故链的进程,防止伤害发生、扩大。

2 空管安全管理

2.1 空管安全

空中交通管制的主要责任是防止航空器与航空器或障碍物相撞,维持空中交通畅通。空中交通管制员通过合理安排垂直间隔、水平间隔,科学判断飞行趋势,从而确保空中交通安全畅通。

2.2 空管不安全事件

目前,我国对空管不安全事件的危险等级评估根据不同的间隔标准分为空中交通管制差错、事故征候、严重事故征候、事故等四个等级。

其中,空中交通管制差错是指管制过程中出现的管制指挥错误,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飞行安全;事故征候,是指发生的未构成事故但与空中交通管制有关,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事件;严重事故征候,是指管制指挥过程中几乎发生事故情况的事故征候;事故是指空管指挥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航空器损坏的事件。

因此,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一种多变量的、多因素的动态系统。在空管工作中的不安全事件的危险等级如同海因希里金字塔法则中的四种事故类型,也是有相应规律可循的。

3 海因里希法则对空管安全管理的启示

3.1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无处罚自愿报告制度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死亡及重伤害事故是由众多不安全事件累积而成。然而在实际空管指挥过程中,这些不安全事件未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及影响,管制员担心被处罚大多选择了沉默。通过建立无处罚自愿报告制度,让更多的管制员自觉地通过自愿报告的形式,报告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和偏差。整合大量的自愿报告信息,有效的纠偏,从而更有利于改进空管安全工作。

3.2 定期组织培训考核,加强对持照管制员的管理力度

管制员是空管指挥行为的直接操作者,业务水平的高低是实现空中交通安全与否的关键。在管制工作中,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对业务知识的再学习,加深管制员对时间、空间的印象,帮助其熟练掌握航空器性能、提高语言沟通、冲突判断等能力。针对不同管制员群体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切实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3.3 加强安全责任意识教育,落实员工岗位安全职责

要加强现场运行的管理和监管,及时制止违章行为。积极开展管制员职业守则学习宣贯工作,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岗位安全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避免由于各类主观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安全事件发生。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寻找释放压力的有效渠道

航班量不断增长导致原本有限的空域变得拥挤不堪,高强度的工作负荷经常压得管制员透不过气来。由于管制员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空管安全保障工作,单位应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及娱乐活动,寻找一个能够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有效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管制员高度紧绷的神经,防止人为因素导致的空管不安全事件。

4 结论

安全管理是空管的永恒话题,它与管制员性格、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重大事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安全隐患。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预先研判空管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从源头上治理才能掌握空管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张勇,孔建国.空中交通管理安全工作简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0(2)

[2]胡骥.结合心理学打造高效航空管制团队[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