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30:38
序论:在您撰写茶文化的基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茶叶 出口 国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贸易进程不断加快,成果喜人。2012年,全国范围内收获了175万吨的茶产量,占据世界首位。不过,隐藏在骄人成绩背后的是频频发生的行业瓶颈问题,造成产业优化和行业发展的诸多障碍。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
2012年,我国海关对茶叶出口项目作出了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上半年出口格局脱离了价量齐增的良好趋势,15.3万吨的茶叶出口量,与2011年同期相比降低了4.89%,每吨的平均售价为3197美元,共获取了4.9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与2011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增幅分别在13.41%和7.87%。出口市场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日本、俄罗斯、美国和摩洛哥是历年来的茶叶主销市场,但在2012年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削弱状态,摩洛哥作为我国茶叶的第一出口市场,出口比例竟然下降了20.74%之多,形成主要的出口低迷障碍;2010年,俄罗斯是我国茶叶的第三出口市场,2011年,出口比例下降了15.89%,2012年,继续降低17.80%,出口市场规模降为第六。出口类型方面也呈现出普遍下降的态势,仅有普洱茶停止下跌,恢复增长,其余茶类仍是令人不安的走低状态。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制约了我国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前景堪忧。
当面我国茶业的出口贸易必须面对以下几项挑战:其一,经济形势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呈现失衡态势,货币压力剧增,欧元与美元不断贬值,拉低了市场创新发展的动力,直接阻碍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销售;其二,部分国家频频加大贸易壁垒的强度,再加上国际农残针对茶叶方面屡次提高标准,对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形成严重制约,尤其是主要市场国家的农残检测程序,若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就会加大我国茶叶的出口难度;其三,人民币不断升值,造成茶叶成本的大幅度提升,而市场需求对产品质量越来越严苛,以致于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渐降低,往日强盛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利润也将随之剧减,国内的茶农必将受到生产积极性方面的挫败,茶业企业也会对出口贸易形成怀疑心理;其四,科研机构参与较少,茶业企业没有树立起创新意识,并不重视研发新品种的重要性,技术的缺失也注定其不能迎合新时代的市场偏好,产品做不到适销对路,不符合国际消费需求和饮茶习惯。对此,我国茶业发展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推动出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增益,然而理应得到强化的茶业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却受制于各方面的不良因素,根据现状进行估计,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情况还将再创新低,比2012年更加不乐观,为了保证出口总值的增长,务必要使相关企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实行生产上的创新,结合国际货币价值走向,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使经营风险得以大幅度降低。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问题
1.茶叶质量较差附加值较低
首先,茶叶出口在商品结构方面呈现出单一趋势,不仅品种得不到更新,质量更是逐年下降。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较为分散化,不具备精良齐全的加工设备,也没有适合产品精进的一流技术,缺少贴近国际标准的检验水平,大肆削减成本导致包装粗陋,这些都是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面对风险的抵抗力较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靠采购原材料、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成本缩减来投机取巧,有时甚至根本不对低价原材料的来历加以调查,也不做农药残留测试,这为茶叶成品的质量埋下了严重隐患。其次,较低的科技含量拉低了产品附加值。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无法形成品牌,散装外销形式也只是为国外品牌提供发展基础。例如,英国自身并不是产茶国,但立顿品牌享誉国际。我国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较为初级,创新意识差、科技水品低,消费群体也没有太高的购买力,大部分企业只在低层次价格竞争中得一席之地。
2.安全卫生标准同国际有差距
我国茶类繁多,茶叶标准不一而足,行业标准多达140个,光是技术标准、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就让人混乱不堪,更不用提几百个地方标准。标准体系混乱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过于老旧,标龄长又不更新,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生产厂家在茶叶制造过程中并未重视卫生条件,不符合出口标准,尤其是原材料的农药残留量往往大于国际平均标准,在国际市场中留下不良印象。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很大一部分茶树农药没有经过品种登记,即使是已登记的农药品种也不能完全保证安全,特别是甲氰菊酯、扑虱灵和氰戊菊酯最容易超标。MRL标准制定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标准,欧盟、美国和国际食品委员会分别有28689项、7400项、2522项MRL标准,但中国仅有386项,连零头也不及。
3.出口对象集中引发贸易壁垒
我国的出口贸易活动所针对的目标国家有着很强的集中性。就拿福建省来说,它作为一个茶产量非常高的省份,会将其中的很多茶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以及日本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显示出极强的集中性。而集中性过高,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比方对相关出口国产生很高的依赖程度,贸易活动中的摩擦也逐渐攀升等等。还是以福建为例,其所产的乌龙茶是我国总产量的85.7%,而其出口量达到了福建总出口的八成,然而,这些茶叶的主要销售地都是日本。由于日本在进口方面设置了很高的技术壁垒,导致福建茶叶出口量锐减。这种壁垒主要针对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控成分设限。因为产茶活动多呈个体运营模式,导致相关农药技术无法充分普及,残留量也不能统一管控。此外,国内并未将茶叶方面的安全用药知识手段充分灌输给茶农,因为资金方面存在缺陷、保护组织不完善,再加上生产体制的落后性,导致很多茶园依然采取错误的农药技术进行生产。比方:农药混搭现象严重,随意性高,药不对症,治理延迟,量度和程序不规范等等,这些都导致有些茶叶被检测出了较高的农药残留。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对策研究
1.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
首先,研发全新的茶叶品种,对茶叶的生产运营进行规范。它要求尽量缩减新品上市的周期,深入发掘茶叶潜能,根据市场需要打造对应的产品文化,扩大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档次;此外,还要着重打出本土的“名牌”产品,采取多元化手段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选择品质高、前景好的本土名牌产品,通过规范、标准的流水线进行生产,并采用一致性的营销模式,以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的竞争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要全面监控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程。以确保其品质及安全程度的一致性,达到均衡的国际市场供需状态。同时,随着茶品标准的上升,其自身品质也会不断变好,在国际领域里也更具优势。其次,打造出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现在,消费者在开展消费活动时,更为注重产品的品牌。市场中,知名品牌往往比普通品牌的价位要高出二到四成。这也意味着当前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竞争。然而,我国很多地方的茶叶虽然名号响亮,但却没产生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不少顶尖原茶采用的是普通的生产方式,并被草草包装,批发销售。对此,政府必须大力扶植优秀的茶叶企业,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中打出品牌,并严惩假冒伪劣行为,为提供和谐、有利的社会氛围。而相关企业也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改进技术,增强品质,提高创新能力与文化内涵,在世界市场中做大做强。
2.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
首先,立足于根源,对生产过程强化管理。着手于根源,切实把好产品的质量关。现阶段,我国从事茶叶生产的时候,主要的模式就是农户分散种植,其整个生产过程严重缺乏规范性,因此很难切实提高茶叶质量,存在着各种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迅速地找到合理的种植方式,注重基地化,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成龙头企业。其次,对种植茶叶的方式加以迅速地改进,在生产茶叶的时候,注重其无公害性。对科技投入加以重视,完善茶园管理,切实治理茶叶种植的具体环境,生产期间,务必要坚持国际上推行的统一标准,尽可能地采用无机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推行生物防治,对无公害生产加以广泛地推广。再次,要对毒害物质加强检测,不断地深化研究。发达国家,诸如日本,还有欧美地区规定了不少的农残限量指标,同时对此进行了严格地实施。现阶段,我国的不少农药尚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的检测方法,难以获取部分农药标准品。所以,当前应对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有毒害物质加以严格的检测。最后,大力推行国际认证。坚持国家还有相关行业协会的引导,企业要致力于生产标准的提升,向国际标准靠拢,注重茶叶产品的无公害性,包装也要绿色化,积极获取相关的国际认证。
3.增强政府对茶叶出口支持力度
首先,当前,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国,因此可以对相应的权利加以充分地行使,积极利用成员优势,依据《TBT协议》,还有《SPS协议》所规定的透明度的基本原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组织成员的相应技术标准,以及评定程序加以及时地评议,同时要注重其建议的提出。此外,通过仲裁机制,如果国外没有按照WTO所规定的相关条款执行,那么就可以针对技术壁垒进行申诉,尤其是在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就通过了MRLS技术标准的情况,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申诉。此种做法有助于有效地应对国外所采取的相关技术壁垒手段,有助于维护我国利益。其次,我国需要从国际上所实施的茶叶贸易规程出发,确立起相应的“预测警告系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点,对于信息的收集还有管理,政府一定要构建起专门的渠道,同时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加以消化,从而确保能够对国外茶叶行业所出现的动态加以及时地,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相应的对策,打破壁垒的限制。第二点,政府要迅速地构建相应的数据库,成立信心中心,对于驻外经商机构,还有经贸研究机构所存在的优势加以充分地发挥,对国外茶叶行业的动态加以及时地把握,了解我国茶叶所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以此为依据,向对应的部门加以及时地反馈。第三点,针对受绿色壁垒限制,无法出口的现象,政府还要同企业加以积极地配合,对其原因加以明确,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第四点,如果外贸易中发生了实例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部门,特被是茶叶出口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发出预警通知的情况。
四、结论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应该从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茶叶出口企业两方面下手,政府对茶叶出口提高支持力度,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企业则快速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大力促进中国茶叶出口。
参考文献:
[1]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2)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城乡差异;二元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05-03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反思当前教育现状时指出,教育不平等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诸多因素中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他将目光集中在文化障碍问题上,认为当下文化障碍和经济障碍(文化障碍有时甚至比经济障碍更难逾越)已成为生产与再生产社会阶层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1]。1973年,布尔迪厄正式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在该理论中,他强调了三个观点:首先,教育行动是一种符号暴力。无论从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来看,教育都具有双重武断性,即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种武断性,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文化,而这种教育内容又通过独断的方式强加给学生[2]13。其次,学校通过符号暴力实现文化再生产。
阶级的文化武断地强加给学生,有利于统治阶级子女的学业成功。而同时,教师的权力是由统治阶级给予的,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由统治阶级的文化决定的[3]29。因而,在统治阶级文化背景中成长的儿童显然在教育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被赋予文化资本[4]192-201。不同的学校教育,更是强化了不同阶级文化资本的差异!最后,文化再生产导致社会再生产。文化资本被制度认可后变成了一种资格如文凭和学历,然后通过把学术等级转化成社会等级,就完成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优势阶级则通过把自己的文化资本转化为子女的文化资本,让其获得教育证书,确保子女的优势地位,实现代际间的传递[4]42。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生能够考入国内一流大学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接受基础教育后又不得不返回基层从事劳动。从表面上看,是他们个人能力或天赋的问题,前期的研究也偏向于经济原因上的探讨,很少触及到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层隐形原因分析,而布尔迪厄则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洞察力将目光聚焦到深层的社会文化上。
一、文化再生产视角下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差异呈现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形成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占据优势主导地位,而农村地区则处于弱势被动地位。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
(一)教育起点的差异
布尔迪厄提到,在考虑经济资本的同时,不能遗漏最隐蔽、最具社会决定性的教育投资,即家庭所输送的文化资本(在将来的教育行为中,所产生的学术性收益直接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4]194。
1.文化资本的不同
文化资本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修养可以被视为是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被社会认可的学历和文凭是制度化状态的文化资本;书籍等文化商品则是客观状态的文化资本。前两种形式的文化资本虽然不可以直接传递,但可以通过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让子女在无形的熏陶中得到继承,并通过学校教育使其制度化为教育资格。与城市父母相比,农村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常少,因此,在前两种文化资本上,农村子女相对城市子女处于弱势地位。而客观状态的文化资本虽然可以直接传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图书拥有量远远高于农村家庭,因而,在第三种文化资本的占有上城市子女依然处于优势地位。
2.教育投入的差距
布尔迪厄认为,衡量文化资本最为精确的途径,就是将获取收益所需时间的长短作为其衡量的标准[4]198。从闲暇时间的拥有量来看,农村居民的时间也许并不少于城市居民,但其花费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却远不如城市居民。首先,在观念上,农村的父母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赚钱供孩子上学(当然有些家长还持教育无用论,不支持孩子接受教育),认为为子女付出了学费就已经够了,其次,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知识方面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较好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同时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也使得他们无法常常带着孩子出去游玩,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特长;最后,近年来,大批农民离乡背井进城务工,造成的大批留守儿童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和子女连见面的机会都屈指可数,毋庸说教育子女了。
3.教育期望的差异
教育期望影响着成功机会,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现实中,农村的父母出于一种相对保险和相对传统的考虑,往往不会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市民阶层基于其本身的地位及周围面临的压力,往往会希望子女通过良好的教育能够更上一个阶层。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影响到了城乡家庭教育的实际行动。
(二)教育过程的差异
1.课程内容的城市价值取向
根据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的观点,课程就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选择,它界定什么样的知识是优越和特殊的,什么样的知识是可以称为学校教育知识的。而这种知识的选择与界定其实又与权力相关,它必须符合特定时期优势团体的价值和信仰,与优势团体的文化相一致。因此看起来似乎是中性的、不偏不倚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却暗暗地偏袒那些已经获得语言和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掌握优势文化的人,因而再造了更大的社会等级制[3]116。
首先,从课程的设置来看,音乐、美术、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等科目相对来说更加体现强烈的城市价值取向;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科目知识本身相对来说价值中立;仅有劳动课与农村学生的经验及文化更为接近。其次,从各科课程内容上看,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学科内容更倾向于城市文化价值的取向。
2.教育过程中城乡教师文化水平的差距
如果说父母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教师的文化资本对于学生的影响则是直接而深远的。因此,城乡教师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师资面临着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与挑战:
(1)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在偏远地区复式教学、包班教学现象依然严重。另外,农村音、体、美教育师资短缺,使得这些学科大多形同虚设。
(2)总体说来,城市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学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研能力等方面都要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以山东及北京城乡小学教师学历情况为例(见表1)。
(三)教育结果的差异
1.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不公平
在我国,最具权威的学业成绩评价标准就是高考,但其公平性同样值得推敲。我们知道,当前高考日益重视学生各种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如山东高考采取“3+X+1”的模式,其中“3”是指语文、数学、英语;“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指基本能力,主要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而实际上,农村考生信息相对闭塞,资料相对匮乏,优秀的教师资源更是紧缺。采用这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评价方式,无疑会使我们的农村学生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
2.基础教育评价结果的不公平
基础教育评价结果的不公平鲜明地体现在高等院校的新生城乡比上。余秀兰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南京大学2002级9个学院19个系的学生的家庭居住地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如图1[4]213。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新生来自城市和县镇的要占大多数,仅有部分新生来自农村。
二、文化再生产视角下审视城乡基础教育差异的启示
以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更高、更深刻的剖析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差异,我们洞察到城乡基础教育之所以出现二元差异,不仅存在经济上的原因,还有更隐蔽的社会文化因素。如布尔迪厄所言,教育确实具有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功能,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即在创造公平机会的同时,又在制造着机会内的不公平。既然教育有存在的必要性又有内在的矛盾性,那么教育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呢?毋庸置疑,这需要政府、学校、家长整个社会的合力:首先,在教育起点上,广大农村父母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抱以更高期望。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摒弃一味倡导的“城市至上”的课程价值取向,适当地添加一些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村文化的课程内容;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范生投身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去,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最后,在教育结果上,应该修正城市取向的评价标准,选择一些适合农村学生的考试内容;变革考试制度形式,增加对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法规,从而达到实质的公平。
正如罗尔斯所说,“对于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5]。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在这样一种不断反思自我的基础上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朱伟珏.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2006,(5):109.
[2[法]布尔迪厄,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
[3]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归化翻译异化翻译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提到“文化”,我们就要了解一下文化这个词。简单地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文化的范畴很广,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是文化的出现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类只有在拥有语言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文化,才能使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语言不仅反映着文化,而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因此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从而可以看出,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的传达。
一名合格的翻译者的要求是既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熟悉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对于汉语而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汉语表达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正确地把握其实际意义;对于英语而言,英语语言的构成非常复杂,而且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从构词法上看,英语有25%以上词汇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的词汇来源于拉丁语。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表达中有很多词语和文化背景与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有密切关系的,作为翻译者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有要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否则在翻译中遇到此类内容时就会很容易出现错译和误译的现象。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人们处在不同的文化中,文化的差异就会使我们对同一世界产生不同的认识。在描述周围的世界和生活时,由于生活经验和世界观等因素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也影响着语言,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克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翻译的文章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理解,是翻译能否准确表达出原文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人们对于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喜好。因此,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文章,翻译者往往就会根据自己积累的文化经验和养成思维习惯进行联想。例如,当中国人一提到“狗”(dog),就会常和“走狗、的、、猪狗不如、狗仗人势”这类贬义色彩的词联系到一起;而在西方,人们会把“dog”看作是一个中性词,而且这个词还主要含有褒义含义。他们会把狗看成是最忠诚的朋友,因此有很多涉及到“dog”这个词的翻译方法也都是褒义的,比方说像“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或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如“top dog”(优胜者)。再比如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着“威严、权威”,而在西方文化和思维习惯中,“龙”则是“邪恶”“魔鬼”的象征;“牛”这个动物,中国人会把它看成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鲁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这句诗词里,我们就能看出“牛”这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他们会把它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提到狐狸(fox)就通常会把它与“阴险、狡猾的人”联系起来,而在英语里恰恰相反,fox通常会指那些“聪明、机灵的人”。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思维习惯下的人们在相同的词汇理解上竟然会产生如此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如果生般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一定会使译文费解。可见,思维习惯不同,对词义的错误理解会严重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三、解决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翻译方法
我们常常把翻译称为是人类沟通桥梁,既然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都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那么翻译者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并最准确翻译出原文中的文化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具体的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就会涉及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跨文化翻译中经常使用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法指翻译者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不管什么样的语言都存在着很大的共性和相通性,这样就为归化翻译奠定了基础。归化翻译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译者在领会原文中的主要思想的提前下,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的语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用比较好理解的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换一个方式理解归化法就是将原文中有浓郁特色和特征的地方在翻译成目的语时用“入乡随俗”的方法转换成目的语。简单的理解就是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用归化法的弊端是其翻译的文章少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原语风格和文化色彩,过多偏向目的语
风格和文化的转化,会使读者在阅读时少了领略异国风情的权利;这种翻译法的长处是译文尽量接近读者,读起来更加通顺,而且还会给读者带来亲切感,更易于接受。
相对归化翻译而言,异化翻译则刚好相反。异化翻译会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尽量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味道。翻译者力求最大限度的将原文的表达方式用目的语所表述出来,让读者通过他的译文能够了解该国的社会生活,人文知识和异国的风土人情。换句话说就是异化翻译在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特征的前提下,讲原文的内容用目的语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好的适应原文。同意,异化法也存着着相应的弊端。异化的翻译一再的强调适应原文,这样一来就会破坏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译文读起来有时似乎显得不通顺或是有悖于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习语 翻译 文化
习语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习语包括俗语、俚语、歇后语等。由于中英两国在地理、思维方式、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来保证英语习语的特色、风格和意思。
一、中英文化的习语差异
1.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英在习语上有很大不同。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有很多与水、航海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而流水)”,“Rats deserts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中国一个内陆国家,习语和土地、山相关的,与以上对应的汉语则是:“挥金如土”、“树倒猢狲散”、“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中国,如:“骄阳似火”、“列日炎炎”是形容夏天。而英国位于西半球,夏季凉爽宜人,在莎士比亚的诗中,莎士比亚对情人说:“我可以把你比作夏日吗?”。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符号,而英国西风是春天的消息。在中国有很多关于竹子习语就很多如:“雨后春笋”、“胸有成竹”、“竹报平安”,但英国不生产竹子,关于(bamboo)竹子的习语就很少。可见生活环境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2.思维方式差异。习语差异还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在婚礼时新娘穿白礼服,表示纯洁,在中国白色表示无血色,是恐怖的,只有丧事才穿白色衣服办白事;结婚时穿红色的衣服盖红盖头表示喜庆。当然,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现在中国人结婚时也流行穿白色婚纱。汉语中大多数与“狗”的习语是贬义的,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痛打落水狗”。然而,对西方人来说,“dog”是人类的朋友,如“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个幸运儿)”,“a sea dog(经验丰富的水手)”。“熊”使中国人会想起“笨重,没有技能”等,在英语中,熊是有特殊才能的,如:“He is a bear at language(他是一个语言天才)”。
3.的差异。也导致习语不同。西方信仰基督教,大量的习语来自《圣经》,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助自助之人)”,还有“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叮铛响)”等。中国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习语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4.历史典故差异。习语还与历史有很大关系。如:习语是来自历史、寓言、神话和传说。如英语习语“apple of one’s eye(珍爱的人) ”,“Pandora’s box(灾祸之源)”。例如中国习语“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画龙点睛”,这些充分体现了各个民族古代文化的不同。
二、习语的翻译
翻译的要求,不同专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都是要准确、忠实的表达原文意思,而且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原文的文化内涵,保持原文的风格特点。
1.直译。英汉语的语言、文体结构相同,译时照字翻译,即所谓“直译”。如:“love money as love one’s life
(爱财如命)”,“to 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字面意义并延续其形象比喻和特色,直译法是原汁原味翻译。
2.意译。有些习语含有本国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在翻译时需透过字面意思,重新组织句子,就是所谓的意译。保留更多的原作风格和英美文化的独特形象,对于英语习语来说,只要符合中国的标准,就可以大胆的翻译,这样有助于中英文化的交流。如:knowing fully well the importance of tournament,all the player pulled their socks up。译为“充分了解比赛的重要性,所有的球员都精神振奋,摩拳擦掌”代替“所有的球员都卷起他们的袜子”则更为贴切。还有如: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Every potter praise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采用意译既保持原意、风格特点又形象。
3.注释翻译。英语中一些缩写形式,中国读者可能不明白它的含义,在翻译时可采用加注释的方式,如:CATCH -22(这真是一个左右为难的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帮助读者理解。
三、Y论
总之,习语的文化信息量大,习语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在习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重视习语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特征和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灵活地加以处理,万不可望文生义,既要考虑英语中习语的形象和修辞特点,还要尽可能体现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
关键词:宋人笔记 赐茶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88-03
赏赐,作为封建社会中展示实力与权力并用来笼络人心的手段,从夏商时代即为历代统治者所使用。自魏晋至唐宋,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逐渐成为帝王赏赐的重要物品之一,赐茶现象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赐茶的源流与发展
历史上最早关于赐茶的记录出自《三国志・韦曜传》中孙皓对韦曜“以茶代酒”的典故:“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F以当酒。”①其中的“F”即为采摘时间较晚的茶。由记载可见,此时茶并未成为赐品,而赐茶仅仅是以茶代酒的形式而已。
唐五代以后,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进步,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帝王笼络下属的工具,赐茶也成为较为常见的活动,至唐中期,赐茶制度逐渐形成,赐茶对象不仅止于大臣,下层百姓、僧人道士甚至外邦都有被帝王赐茶的经历。唐代关于赐茶的记录,多在谢茶表中,这是一种皇帝遣官专赐、臣下得茶上表申谢的赐茶之风,甚为流行。如《常褒・谢进橙子赐茶表》:“臣某言:中使某至,奉宣圣旨。以臣所进太清宫圣祖殿前橙子,赐茶百串,荣赍非次,承命兢惶”②,《武元衡・谢赐新火及新茶表》:“臣某言,中使至,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二斤者”③,《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臣某言:中使窦某至,奉宣旨,赐臣新茶一斤者”④,《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第一表》:“臣某言:中使窦国安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⑤,另有其《第二表》亦陈赐茶之事:“臣某言:中使某乙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⑥。以上文献证明,唐代帝王赐茶确有其实,然由于唐代贡茶尚未大行其道,唐代所赐茶品主要来自各地土贡及官方烘焙的茶叶,赐茶人群也多限于宗亲世族、朝臣军将。
有宋一代,随着赐茶制度的完善以及茶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的日趋普遍和重要,名茶也成为统治者赐物名单中重要的物品之一,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此,宋人笔记中多有较为翔实的记载。宋人笔记多为朝廷官员或风流儒雅人士之生活随笔,其记述真实而多有生活化气息,梳理和探究宋人笔记中的相关赐茶记述,对我们了解宋代茶文化中的赐茶现象将有很大帮助。
二、宋人笔记中的赐茶记录
宋人笔记中记载的帝王赐茶,可谓形式多样,对象广泛。在此,仅从赐茶对象角度加以归纳整理。
(一)赐朝臣将帅茶
茶汤茶酒作为朝廷赐品,“凡遇时节,例赐茶酒”⑦,在日常的朝堂觐见中甚为常见。无论日常的早朝,还是大臣向皇帝拜谒奏章中途休息时,皇上均会给大臣赐茶汤。
1.赐大臣妃子茶
宋记中,多处记载体现出皇帝赐茶活动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般皇帝出巡还会带茶酒班,专门布茶。
宋徽宗算是历史上仅有的“皇帝茶人”,他在位时,蔡京、丁谓两个宰相投其所好,将贡茶种类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极品贡茶如大小龙凤团茶,密云龙、龙团瑞雪等,皇帝往往得之数枚,再分赐给下臣。庄绰《鸡肋篇・论蔡京太清楼记与皇帝重幸鸣銮堂记》:“上为举箸,屡欢笑,如家人,亦遣使持玛瑙大杯赐酒,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该笔记即反映了宫廷茶会宴饮中,徽宗兴之所至亲自为妃子和大臣点茶分茶的故事。这样的赐茶活动可谓是例行的,是宋代特有的饮茶现象。
2.赐讲读官茶
在宋代,皇帝与侍臣常常共同讲习诵读,一般皇帝指定一个讲读官引领大家一起学习。《东斋纪事》中载:“崇政殿之西有延义阁,南向,迎阳门之北有迩英阁,东向,皆讲读之所也。仁宗皇帝即位,多御延义。每初讲读或讲读终篇,则宣两府大臣同听,赐御书或遂赐宴。其后,不复御延义,专御迩英。凡春以二月中至端午罢,秋以八月中至冬至罢。讲读官移门上赐食,俟后殿公事退,系P以入。宣坐赐茶,就南壁下以次坐,复以次起讲读。又宣坐赐汤,其礼数甚优渥,虽执政大臣亦莫得与也。”⑧迩英阁、延义阁皆为皇帝侍臣讲读场所,在授业完毕休息时,皇帝一般会赐讲读官茶汤以解渴,此等待遇是当时执政大臣较少享受到的。
也因为如此,当时文人也常常以被赐茶而感激涕零,认为是无上的荣耀。吴曾《能改斋漫录》载:“韩致光,昭宗时以翰林承旨谪岭表,道湖南,末章云:‘金銮岁岁长宣赐,忍泪看天忆。’自注云:‘每岁初进之后,先宣赐学士。’韩子苍云:‘白发前朝旧史官,风炉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自注云:‘史官月赐龙团。’”⑨此二首诗均为朝臣被贬谪之后忆昔日之荣光,得到最先赏赐的贡茶与此时的困顿窘况形成对比。蔡绦在《铁山丛谈》中载:“吾尝读欧阳文忠公集,见其为学士时钞国史,仁庙命赐黄封酒、凤团茶等,后入二府犹赐不绝。国家待遇儒臣类如此。”⑩而在欧阳修自传中,确有其对皇帝赐龙团茶而表现出荣耀之感的记录。
3.赐银合茶药
对文臣待遇尤厚,对于舟车劳顿、修筑工程将臣役兵,皇帝在巡防过程中自然也是给予优渥的封赏,得知督役官员长久在外,颇为辛劳,皇帝派随行官员赏赐大量的银合茶药,以示体恤之情。
宋朝在众多的工程营建中治理河流、修建城寨、构筑城堡用工较多,尤其在宋神宗、哲宗两朝边区城寨大增,各类奖励也随之加大力度。政府几乎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就包括对治河官员和役兵的各项物质奖励。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至六月间,因进筑城寨毕工,朝廷分别赐给环庆路、径原路、邮延路、熙河路经略使帅臣以下银合茶药,银合茶药是常见的赏赐物品,茶药一般盛放在银合内。茶药具有保健、医治疗效,适宜赐予在外作业之人。这些在曾布《曾公遗录》中有大量的记录:“己卯,同呈熙河筑青南讷心毕功,赐帅臣以下茶药银合……”;“庚辰,赐帅臣以下茶药银合”;“癸巳,环庆之字平进筑毕功,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戊寅,同呈陉原进筑减猥毕工,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辛巳,同呈河东筑四堡寨毕功,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环庆筑萌门、三坌毕,亦赐茶药”。
赐茶与臣子,皇帝会按官次等级加以赏赐。吴曾《能改斋漫录》云:“余案,:当后唐天成四年五月七日,中书门下奏:‘朝臣时有乞假觐省者,欲量赐茶药。’奉敕宜依者,各令据官品等第指挥,文班自左右、常侍、谏议、给、舍下至侍郎,宜各赐蜀茶三斤、蜡面茶二斤、草W蔻一百枚、肉W蔻一百枚、青木香二斤,以次武班官各有差。以此知建茶以蜡面为上供,自唐末已然矣。第龙凤之制,至本朝有加焉。”可以看出从唐代开始,赐茶已有等级差别,位份越高,享受的恩赐越厚重。
(二)赐平民僧道茶
1.n平民茶
茶不仅赐予大臣,在游访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时,皇帝也会赐予茶彩,以彰显对于百姓的爱护,归拢民心。张齐贤《洛阳|绅旧闻记》云:“每喜民力耕织者,某洛阳家今年蚕麦善,去都城一舍之内,必马足及之,悉召其家老幼,亲慰劳之,赐以酒食茶彩,丈夫遗之布F,妇人裙衫。”此记述显示,为安抚民心并奖励百姓耕织,帝王会在视察之时行赏赐之事,其中即包括茶,这在彰显帝王亲民爱民的同时,也足见茶在宋代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
2.赐僧道茶
赐僧道茶,是宋代以来帝王赐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朝廷与僧道之间的亲密关系息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衰微与佛教教义与传统思想的殊异,使其与朝廷间的关系日渐密切。至唐代,佛教禅宗盛行,僧人在修行过程中,需得不寐不食,茶的提神醒脑特性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茶风大兴,饮茶从寺院僧庙走向民众。为加强皇权与佛家文化的紧密关系,赐僧人茶,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了唐宣宗赐僧人茶情况:“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担蝗绯H眨亦不下四五十怠!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
有宋一代,宋太祖赵匡胤与“希夷先生”陈抟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太祖十分推崇道教文化,宋人举国信道,宋徽宗亦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此情况下,帝王对道士的赐茶活动尤为常见。《能改斋漫录》中曾载一少年无意中偶遇太乙真君得道修身,宋真宗闻之则“召对赐坐,问以无为之要,赐茶药束帛”。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之《高逸二十二事》中也记载了太祖北征,召见时年已九十的镇阳道士澄隐,问之养生术,澄隐道士回答深得皇帝之心,于是“帝尤嘉之,赐以茶币”的事件。
另外,历代帝王多利用人们对灾异之事的科学理解而大造此类“祥瑞”,以示其天意所归,万民所宗,宋代亦复如此。黄休复《茅亭客话》中曾载:“大中祥符六年,绵州彰明县崇仙观,嘀上有木纹如画天尊状,毛发眉目衣服履舄纤缕悉备。知州比部佐郎刘公宗言遂绘事奏闻,奉圣旨令津置赴阙,送玉清昭应宫。其观主赐紫,及茶绢等物。今川民皆图画供养之。”
以上这些对于下层阶级的赐茶行为,多是帝王图谋笼络民心、寻求朝政稳定的手段,明显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三)赐外邦及使臣茶
在北宋政治生活中,赐茶亦是外交手段之一。为宣扬大国风范或安抚边疆藩国而求得朝政安宁,帝王会赐予周边国家使臣茶彩绢帛等邦国所无的贵重稀有之物,如高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贵之外,商贾亦通贩”,元丰元年,宋神宗赐高丽使臣龙凤茶叶十斤,虽少但却尤为珍贵。又如元符三年,吐蕃、契丹、西夏、回鹘、g厮国等番邦首领接受哲宗召见,礼毕,赐予各部族茶彩,此次赐茶《曾公遗录》中有记载:“是日,引见,陇拶为一班;契丹公主为一班,夏国、回鹘公主少退立;瞎征为一班,同起居家属首领各从其长,边厮波结一头领附瞎征班;次引僧尼,皆蕃服。契丹公主以下皆礼拜,各赐冠服,退就迩英阁前易服,乞依前立班谢讫,退就横门幕次茶酒,宰执、从政官、宗室、戚里正任以上皆侍立。上谕宰执,令就殿门呼陇拶等,试与之语。既而李彀等引陇拶来,谕以已除节度使,依汉官给俸,自来无此恩例。瞎征但给茶彩而已。拶称谢甚恭。”
与此同时,有宋在对外派遣使臣所带礼物中也有茶叶这一项,尤其对于金辽这样危如卵石的番邦,宋代为了维护太平与安定,不得不以大量的贵重物质去博取和平,如《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中记载:“随行三节人,或自朝廷差,或由本所辟。……礼物则有御马三,涂金银作鞍辔副之;象牙、玳瑁鞭各一;涂金大浑银香狮三只,座全;著色绣衣三袭;果子十笼;蜜煎十瓮;芽茶三斤……”课件使臣所携带物品中,茶也是其中之一。《清波杂志》载:“康定二年,刘涣奉使入西羌,招纳g厮族部。蕃法,唯僧人所过不被拘留,资给饮食。涣乃落发僧衣以行。李复圭云耳。得《刘氏西行录》,乃涣所纪,往返系日以书,甚悉,且多篇咏。虽所至必与蕃僧接,且赖其乡导。既仗使节,辟官属,计事宜,结恩信,称诏锡赉茶彩,悉用汉官威仪。”周熙丙申从使节出疆,经历吐蕃时,与藩人结好,皇帝即诏命使臣以汉官仪仗制度御赐茶彩。
(四)科考赐考官进士茶
在宋代雅士之风盛行之际,科举考试作为朝廷招贤纳士聚揽人才的最重要手段,考官和考生自然受统治者所重视。茶作为雅而不俗之物成为展示皇恩的上乘之选。张舜民《画墁录》记载了宋哲宗赐茶之事:“予元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分遗,殆将不胜。”张舜民作为三位考官之一,分得三块茶饼后分予亲友,可见其对赐茶的看重,而其分之不足也可见出所赐之茶的珍贵和量少。
沈括《梦溪笔谈》中曾如此记录:“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词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基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甲申杂记》又载:“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初,贡团茶及白羊酒,惟见任两府方赐之。仁宗朝,及前宰臣,岁赐茶一斤,酒二壶,后以为例。”以上记录由此可见,在宋代科举考试中,茶是作为重要赐品出现的,并在仁宗朝及以后成为惯例。
由此可见,在科举考试中,设立茶汤以供考生饮啜,在新进进士后赐以考生和考官茶饮,这是宋代朝政中较为常规的赐茶现象,也成为士子莫大的荣誉。
当然,不同时期也有与之相悖之案例,如《麟台故事》载:“进士唱名日,馆职皆侍立殿上,所以备顾问也。政和以后,合门紊旧制,遂令秘书省官立殿下,失祖宗之本意也。殿试官不以官高卑,皆得侍立殿上,事讫赐茶,馆阁官许称学士,载于天圣令文。”此记载记述了仁宗天圣年间皇帝会在殿上向考官和进士赐茶,但在徽宗年间考官则须立于殿下,更无茶汤赏赐之说。由记述者语气可知,其认为这与整个时代对于文官儒士的重视氛围是相悖的。
总之,由宋人笔记记载可见,赐茶作为古代赏赐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在宋代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互动关系的缔结者,更在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深刻影响。宋代文人笔下记述的诸如赐朝臣将帅茶、赐平民僧道茶、赐外邦使臣茶以及科举考试中赐茶等诸多赐茶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展示出宋代茶文化之繁盛。
注释:
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76.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一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73.
③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5388.
④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5778.
⑤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6081.
⑥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6081.
⑦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306.
⑧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02-203.
⑨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三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19.
⑩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三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8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P记(第一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19,120,146,14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87.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二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6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9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34.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4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一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2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6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四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5.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九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06.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一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1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三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4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九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259-260.
参考文献:
[1]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陈寿撰,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关键词]文化差异;《老友记》;中国文化;美国文化
《老友记》英文名为Friends,又译为《六人行》,讲述的是六个朋友莫妮卡(Monica)、瑞秋(Rachel)、菲比(Phoebe)、钱德(Chandler)、罗斯(Ross)和乔伊(Joey)一起生活在曼哈顿一栋公寓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六个朋友性格各异,其中莫妮卡好胜、控制欲强且有洁癖,瑞秋大大咧咧却可爱,菲比行为古怪却很善良,钱德幽默风趣却被人怀疑同性恋,罗斯憨厚专情还有点迂腐,乔伊天真开朗善良。尽管如此,这六个美国普通青年却演绎了一系列故事,充分体现了美国特有的幽默、思维方式和观念态度等,让其他国家的人们在开心快乐的同时还能对美国的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这大概就是《老友记》从1994年9月起,连续播出10年共236集之后,至今依然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文化差异中的“文化”指的是一种语言、习俗、世界观、关系体系及社会机制等,是一部分人习以为常,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截然不同的综合体。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东方文化源远流长。美国历史相对较短(仅两百多年),由于曾是英法殖民地,其文化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美国文化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本文将围绕热播剧《老友记》来比较分析其中所折射出的友谊观、爱情婚姻观和家庭亲情观三个方面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友谊观
中美文化对朋友的理解不同。对于美国人来说,朋友可以是点头之交也可以是亲密的伙伴,是自己愿意与之相处的人。在《老友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六个朋友在公寓里举办聚会,邀请不同的人来参加,彼此间无论是交谈还是互动,都非常随意轻松。聚会之后,可能有的人都不再见面与联系。这在中国人看来,就显得朋友之间关系极不稳定。如果没有变故,中国的朋友关系维系终身,历史上不乏此类故事。牢固稳定的朋友关系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不经常见面,这种情谊也会长久维系。
美国人对待朋友会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宽容。《老友记》中六个朋友各有缺点,他们却彼此宽容,相互支持。当瑞秋逃婚出来(没有工作、收入、特长),没有被邀请参加婚礼的莫妮卡收留了她;菲比唱歌难听,尤其是她的“臭臭猫”,但是大家还是安静听她弹唱并为之鼓掌;尽管莫妮卡有洁癖并且控制欲强,大家还是尽量容忍、迁就她;乔伊作为临时演员,没有固定收入,室友钱德经常一个人承担房租,而且乔伊经常去莫妮卡冰箱里偷吃,莫妮卡却没有大发雷霆;感恩节瑞秋没有钱却想和家人去滑雪时,大家帮她凑钱,等等。《老友记》中感人的一幕幕充分体现出美国人对待朋友的真诚与宽容,对错误的容忍。但是,在中国文化中,虽然朋友间也会真诚相待,相互帮助,但是某些错误会导致友情的破裂,就算彼此原谅对方了,依然会存在裂痕,难以和好如初。
美国文化尤其崇尚自由平等,朋友间尊重彼此的空间、隐私和决定。当瑞秋决定生下孩子,当未婚妈妈时,大家为她高兴,并在生活上照顾她和孩子。当菲比决定为自己的弟妹代孕时,大家在惊讶之后依然支持她,帮她实现目标。乔伊经常带不同的女人回家过夜,他从来不会遭遇干涉和反对。在整个剧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没有束缚的友谊和对隐私的尊重。在崇尚自由平等的同时,《老友记》也体现出美国的直率。六个朋友互有缺点,在生活中也会产生摩擦,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会过多顾忌面子问题。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会据理力争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在美国人看来是对朋友的信任与尊重,这样做才会消除彼此间的猜忌与隔阂。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顾忌面子。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时,他们往往是采取旁敲侧击、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这样可以维护对方的面子,也不会破坏友谊。
二、爱情婚姻观
美国文化中的爱情是相当浪漫的、自由的,一见钟情经常有,也不忌讳恋爱中的性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恋爱对象,是缺乏自身魅力、不被认可的表现。美国家长也鼓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尝试恋爱,甚至会举办聚会来给孩子创造机会。《老友记》中莫妮卡在中学时代由于过胖,一直没有男朋友,对此她耿耿于怀,在家里举办的聚会上也尽量表现自己。中国父母则不然,他们禁止孩子在中学时代谈恋爱,甚至跟异朋友,怕因此影响学习成绩。一旦发现有恋爱的迹象,家长们会立即想办法制止,更别说性了。
源于自由、平等的观念,美国人老少恋、同性恋等也是相当宽容的。在美国,就算家人朋友不认可这种恋爱关系,他们也很少阻止或反对,因为这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他的私生活。在《老友记》的第一季,罗斯离婚了,原因就是他妻子结婚数年后才发现自己是同性恋,于是离婚搬去与一起住。尽管后来发现自己怀上了罗斯的孩子,她依然生下孩子,与一起抚养。这样的婚姻状况没有遭到非议,反而,在美国几个地区还是受法律保护的。《老友记》中还上演了两次老少恋。一次是莫妮卡和父母的朋友理查德(Richard)的恋情。从剧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真心相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他们在婚后是否生孩子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虽然理查德做出让步,但莫妮卡不愿勉强对方而分手。另外一场老少恋是菲比的弟弟恋上了年长他20岁的妇女,两人如胶似漆。虽然妻子无法怀孕,他依然爱她,为此,菲比还为他们代孕生下三胞胎。以上这些,都是源于美国人高度重视个人隐私和感情,他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来选择自己的爱人,并不受世俗和外人的影响。即使对方再优秀,如果感情没到可以结婚的程度,他们也会放弃。而在中国,恋爱结婚都穿插着许多世俗的因素,例如物质条件、外表、学历及父母态度,等等,这都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带有封建礼教特色的婚姻习俗。在中国,包括当代,婚姻可以没有爱情作为基础。异性恋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同性恋了。
美国的恋爱和性不可分离,有恋爱基本上都有性关系的存在,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开放的,中国的传统礼教不认可也不允许婚前。但是,有性不等于就要结婚,美国人对婚姻非常慎重。《老友记》中乔伊换女朋友就像换衣服一样,经常带回家过夜,这让罗斯和钱德羡慕不已,但是,乔伊一直都没有碰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罗斯多年暗恋瑞秋,两人分分合合,感情纠葛贯穿整个剧情,最后才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中间因为瑞秋怀上了罗斯的孩子,但她依然没有马上嫁给罗斯,因为她认为她对罗斯的感情还不至于结婚。由此看来,尽管美国人的恋爱自由开放,但他们不会因为性而结婚,爱情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爱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选择结婚。在中国,还有不少人奉父母之命成婚或者奉子成婚,婚姻并不是因为感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所以当中不乏离婚者。
三、家庭亲情观
很多人认为美国人家庭意识淡薄,不像中国人这么注重家庭和亲情,这是中美文化最大的差异。其实不然。在《老友记》中,人们不难发现美国人不是没有家庭观念,而是它以不同的形式在表现。例如,莫妮卡会直接对挑剔的母亲表示不满;钱德的第一个是他母亲给买的,作为一个言情小说作家,她还教瑞秋如何写作,她甚至亲吻罗斯,完全不像一个长辈,而是像个朋友;六个人的婚姻都是在找到真爱后自由决定,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父母不加干涉……这种强调平等自由的美国文化渗透在整个剧集中,我们看不到那种上下辈之间的界限与隔阂。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有自己的尊严与人格,而且根据法律,父母不能打孩子。孩子有权力决定自己的事情,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另外,孩子不仅可以直呼父母名字,他们可以坦诚地谈论恋爱、朋友甚至是性,完全是朋友关系。
在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家长与家属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家长有着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就是不孝,家长此时可以执行所谓的“家法”。如今,依然有孩子由父母来决定他们所学专业和日后从事行业。对于婚姻,孩子必须通过父母同意后才能举办婚礼,否则他们就得不到该有的祝福与支持。在人与人交际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长幼有序”,否则就违背了传统的道德准则。
虽然在中国家庭中有着明显的辈分区别,但是其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无论家庭内外,中国文化中讲究“尊老爱幼”,亲情是中国人最看重的情感。即使在现代家庭中,很多年轻人依然和父母一起住,相互帮助、照应。就算不住一起,两边也会经常联系与来往,因为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规定。传统节日中国的客运高峰就可以充分反映出这一点,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团聚。在中国,“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值得夸耀和羡慕的事情。由此看来,亲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出于文化的原因,亲情在美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我们在《老友记》中看到,罗斯祖母的葬礼上,大家都表现得轻松,除了祈祷,没有过度悲伤,罗斯的父亲甚至还跑过来偷看球赛,他母亲还在挑剔莫妮卡的打扮细节。这一切都是源于美国家庭一直采取的独立自由的教育方式。美国家长鼓励孩子独立,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经济上,家长不会过多干涉,这就造就了美国孩子独立的性格。一旦成年,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了,孩子们便会搬出来独住,自力更生。父母也不会要求和孩子一起住,更别说要他们照顾、养老,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独立意识造就了这一切,也让生老病死变得容易接受。《老友记》中六位好友不管工作是否顺利,都具有一个特点——经济独立,即使是富家小姐瑞秋,在逃婚后,剪掉各种银行卡,从服务员做起,不再依赖父亲的财力支持。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中国的“啃老族”——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和溺爱,让他们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结语
美国历史虽然只有两百多年,但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历时10年的《老友记》在全世界备受欢迎,它充分反映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向人们展示了美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他们的友谊观、爱情婚姻观和家庭亲情观。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对比其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吸收其中的精华,扬长避短,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 戴凡,Stephen L J Smith.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徐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燕.美国人爱情观评述[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
【关键词】语言;文化;翻译技巧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源出语)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1],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不管是“译入语”还是“源出语”,作为语言,都要受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文字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不仅是单一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也应该是诠释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的过程[2]。文化差异翻译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译文的质量。尽管中西文化差异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翻译上的障碍,只要我们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种障碍并非不可逾越的。本文将分析语言中词汇和成语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就其翻译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探讨。
1、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1.1.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某种事物为一个民族所独有,而反映这种事物的概念的词语不能在别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等值的形式,这样便产生了词语的不等值和空缺现象。这种现象直接说明了文化的差异。以“龙”与“dragon”为例。许多人把“龙”与“dragon”对等起来,实际上二者根本不是对应词。 “龙”是神异动物,是帝王和高贵的象征;而dragon则是“西方传说中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是 “魔鬼和罪恶的象征”。
即使是某些学者认为的“共同词语”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中有早饭,中饭和晚饭,英语中则有breakfast, lunch, dinner 或者 breakfast, dinner, supper。dinner 既可指“中饭”,又可指“晚饭”。
1.2.习语中的文化因素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它们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妙趣横生。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的翻译往往是个难点。
习语的产生与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发达;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的存在,产生了 “借花献佛”这样的习语。西方国家多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则为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也)。
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词汇和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熟悉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等。
2、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原则
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因此语言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也会出现,此类语言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3]。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遇到更多的是各国的文化差异,构成了翻译的主要障碍。关于文化有差异情况下的翻译原则,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方面[4]。
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导致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出现差异,此时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如white lie应译为“恶意的谎言”而不能译为“白色的谎言”。其次,当源出语的形象意义在移入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词汇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如Achilles’heel不要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因为Achilles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没有具体形象,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3、翻译中文化特征的处理方法
对于英汉中的文化差异,翻译时应该根据原文内容,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以期获得理想的译文。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翻译理论发现好的译作总是直译、意译以及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应将英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具体化。
3.1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按字面翻译,保留原文的内容,修辞等表现手法。对于英汉词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相同时可以直译。如Easy come,easy go可直译为“来得容易,去得快”;当原文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也可用直译法。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即“成功的方法不止一种”,这样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但是,直译应区别于死译。
3.2意译
如果翻译时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则应译出隐含意义来帮助理解。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人乡随俗”,若译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child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这样虽然牺牲了原文的某些文化特色,但是有利于文本语意思的正确传达。
3.3 注释法。
初次介绍某种文化现象时或者只有把历史背景和典故出处说明以后才能充分表达原文的意义时,应该使用注释法, 即先直译再加注的方法。例如:They have ,by this very act , opened a Pandora’s box.。译为:正是他们的这种做法,打开了希腊神话中潘朵拉的盒子,造成了混乱和不幸。Pandora 原是希腊神话传说中从天宫下凡的人类第一个女性,Pandora’s box 之意表面上看来是贵重之物,而骨子里却是祸害,其含义为“万恶之源”, “造成极大混乱”,若直译Pandora’s box 而不加注,会让读者难以理解其真正喻义。
译者能否翻译出好的作品,不仅取决于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的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总之,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际活动,它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翻译。作为译者,一定要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了解原语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仅精通其语言,还熟知其历史、传统、习俗、哲学等诸多方面,这样经过两相对比,才可能做出真正对等的传译,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富乐.文化视阈下的翻译活动[J].科技信息,2009,2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