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3 16:30:37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激发兴趣;重视诵读;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35

文言文是由我国古代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背诵80篇左右的优秀古诗文,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要求不算太高,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使用白话文,学习文言文并无多大用处。事实上,学习文言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能使他们从中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以及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和亲切感,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此,开展文言文教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累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成语、典故等来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大多数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比较熟悉,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片段,让学生根据动画片片段和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谈一谈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学生经过发言和讨论后,对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有了大致的了解,就会对课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理解和背诵起来就比较轻松容易了。再如,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一开始就提问学生是否听过成语“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自何处,缘何而来?学生能够说出这个成语是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而且他们以为这个成语出自小说《三国演义》。之后教师说:“虽然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故事,但它并不是出自《三国演义》,而是出自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在疑问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很快投入到了学习中。

二、重视诵读,增强学生的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是学习课文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是学习文言文,更需要大量的诵读。文言文创作讲究韵律美、节奏美,因为古人常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文章,虽然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不提倡吟唱,但诵读能帮助学生增强语感,理解文意。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诵读课文,教给他们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包括字音、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多个方面,而且要针对不同的文章,做出不同的指导。比如,有的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教师就要先范读,让学生掌握生僻字、重点生字词的读音,之后再让他们反复诵读。这样,学生就会逐步领会一些长句、难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含义。另外,诵读并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反复朗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诵读与会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快速疏通文义,理解内涵。比如,学习《小石潭记》,教师可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自己见过的山水美景,在诵读过程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美景,体验文字展现出来的美感以及蕴含的情感,以读带情,以情促读,就能够在诵读中渐渐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第2篇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是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工具,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对中学生非常重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一些体会。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陈旧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化,一味强调灌输。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突出,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使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使整个教学丧失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直接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文言文教学模式化十分突出,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解题――介绍文学知识――正音、断句――朗读课文――字、词深析――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讲解练习、做题巩固――背诵记忆”的教学模式,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重新反思,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文言文教学。

2.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知识为中心,教学目标偏差,一味强调接受。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囿十“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和排斥心理。纵观我们的课堂,“理解词句含义、梳理文章内容、应试题型训练”几乎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句子的翻译也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于是,为了寻求意义的精确理解,讲解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字求其训,句必索其旨。这样,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无,雅致无全。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完全背离了学习文言文的初衷,教师讲得不厌其烦,俨然诵经的僧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几成速记高手。如此的课堂还有多少趣味可言?如此的学习又有多少实用可言?

3.教学方法单调

以诵、记为中心,应试功利性强,一味强调记忆。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文言文应试知识的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课文,记住的是“考点知识”,却没有达到“精神致用”的目的,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点,在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在讲文言文哪怕是练习册上的内容时,要尽量会补充作者介绍或把历史故事补充完整。于是,为了进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将本厚厚的成语故事搬上讲台,让科代表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最后用成语造句,学会应用该成语。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如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

2.引导预习自读

引导预习自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预习、自读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十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预习的好坏,自读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据了解,有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有的认为文言文不像现代文好读,也不易看懂,因此读得很不主动;还有的认为反正老师要从头到尾全而地讲解,因而有依赖思想,只等着老师详讲和分析。这种被动地学习局而是必须努力予以纠正的。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教师要逐渐改变逐字逐句讲解的死板模式,清除学生的依赖思想。然后,人胆放开学生的手脚,加强预习,引导学生自读。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读方法:以独立阅读与思考为主,结合课文和注释,划出生字难词,自己查工具书,并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题准备答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3.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自其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即使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为此,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准确地诵读,课后更要鼓励并要求学生多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教师的范读,分角色朗读,自读,也可以集体诵读,最好是互相结合。总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

三、结语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浅谈中学古文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第3篇

一、串讲法

所谓串讲法就是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先明白字词的意义,再弄明白一句话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之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很不适应,因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一些词语的虚、实词用法,断句等和现代白话文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文言文中的典故、引用、省略比较多,学生又缺乏文言文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如果直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必须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教师采用串讲法能逐渐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引导学生适应文言文的学习,并逐渐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及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二、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讲解前,先让学生多诵读文言文。虽然单纯依靠诵读,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理解文章,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反复诵读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来感知文章,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对文章进行理解,因此熟读文章会对学生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即使是诵读也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的诵读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不能熟读文章,那么在理解时会有许多的妨碍,因此在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将文章读熟。

三、导读法

所谓导读法就是老师用启发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改变一讲到底的方法,便于实现精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习惯。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为什么“赋敛毒于蛇”、“苛政猛于虎”,通过分析问题,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四、提问法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储备了一些文言文知识了,也适应了文言文的学习。因此,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浅易,文字障碍又不太大的文言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待学生学习结束后,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者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进行指导、纠正,并让学生明白犯错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五、练习法

针对一些内容简单,自学容易的文章,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完成,可以是一些重点词句的解释,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练习题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完成练习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补充、修正,并做必要的讲解,以巩固练习的成果,弥补学生自学的不足。运用练习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钻研课文。还可以在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章改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写作。

六、答疑法

所谓答疑法就是让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问题可以是文章当中的字、词、句,也可以是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更可以是学生针对文章观点的理解与看法。针对单个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单独的解答,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疑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全班性的解答。如果一些重要的问题,学生都没有提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做解答。答疑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学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选择答疑法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文章相当熟悉,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好对学生所提出问题的归纳与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我国在中考和高考当中都加入了大量文言文,然而,广大教师却总认为其是难中之难,普遍对其缺乏有效认知,无论是在课堂指导还是课后辅导,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在现行语文教学当中,又将文言文篇幅进行了扩大,已由以往的20%增长至40%,与此同时,难度也在同步增加。也正因为如此,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初中的角度来探讨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初中文言文教育水平,全面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文言文学习之法。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的不足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人们实现交流与创作的有机载体,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掌握历史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就当前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讲,仍然存在多方不足,影响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轻视引导性,注重诵读。在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体系当中,长久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以课堂背诵为主的形式,尤其是一些经典文章,更是必须全篇背诵。

很多课文甚至是在讲课之前就要全篇对其进行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意境以及所阐述思想都没有充分体会,随着时间的加剧,学生会对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产生厌恶之感。新课标当中也对学生背诵做出了一定要求即优秀诗文背诵80 篇。笔者认为,诵读也要讲求方法,科学的诵读就在于追求情境,变枯燥之文为学生渴求之点,可以让学生甘之如饴的诵读才最佳。没有文化积累、性情陶冶的诵读,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

其次,教学过程呆板,缺乏知识迁移。当前,许多初中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当中,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课堂授课容易照搬课本、方式呆板,缺乏有效的知识迁移。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广大初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既可以课堂过渡到课外的,也可是中外结合的,总的来讲,就是哪种模式适合便采取何种模式。比如,在进行《天净沙 秋思》一文之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天净沙”这个词牌名,而“秋思”才是文章真正题目。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对其它词牌名要有所掌握,比如《蝶恋花》、《菩萨蛮》等,这样学生便可以将知识窜连到一起,帮助学生系统性记忆。

此外,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的关键还在于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对学生而言,缺乏天生的亲近感,再加上教学方法的枯燥与机械,在双重影响之下,引发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及反感情绪。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方法的探讨

在文言文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当中,如何有效学习文言文成为了广大教师所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对于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措施,供以参考。

第一,沟通古今,有效降低文言文同学生之间存在的距离感。如前所述,古人所撰文章即为文言文,它是中华历史文化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也正是由于时代的间距,存在一定的沟通与理解问题,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与生俱来的畏惧之心,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产生了抗拒心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效将学生与文言文学习情境相融合。对教师而言,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沟通古今,有效降低文言文在学生之间存在的距离。笔者认为,我国历史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种文化会发展甚至产生变形,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似性是无法改变的,初中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有效掌握古代文化在当前社会当中的变化及延伸结果,并结合当前广大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与事物,将这些文化相同点有意识向广大学生去完好呈现,如此便能使文言文显得更为贴切及生动,引发学生共鸣,克服古文学习恐惧心理。

第二,以说故事的手段来复述文言文。我们知道,古人所著文章即为文言文,它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差距是不难想象的,其也意味着文言文的学习之路的艰难。它要求广大学生不仅要把握每个字词的意思,同时,也要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只有双管齐下,方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方便学生对全篇课文对其进行掌握。此外,在基于牢固掌握各字词的基础之上,有些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仍不能做到准确理解,进而根本无法有效掌握文言文。在此种情况之下,就可引入讲故事的手法,让学生自身尝试以故事手段来对课文进行复述,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加上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掌握文言文。

第三,回归课本,更好引导学生准确掌握作品本身的价值。有效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结于书本之上,简单地说,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将其浸润至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当中。当前,就我国初中文言文选材来讲,大多部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名篇佳作,其良好的艺术性与科学的思想性滋养着我国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道德情操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功效,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将这些内容渗透至每个环节当中,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学习著名游记《小石潭记》之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自身对于游记类散文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在21世纪各类发展如火如荼的当前,语文教育究竟该走何种路线?现代学生是否应加强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长期以来,这些问题都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文言文对于培育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将学好文言文视为必须任务,同时,它也是全面提高文学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与此相反,就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而言,其所占课时之长以及学习效率之低也都是客观事实,且在中考过程当中,文言文所占试卷比中也相当大,由于学生本身对于其学习的效果缺乏一定的牢固性,因而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失分的关键点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是相当重要的,且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还必须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探索,不断完善文言文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国人整体思想水平。

参考文献:

[1] 俞萍蓉. 以读为线,虚实契合――例说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诗意手法,[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年03期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学生要对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们的学生基础显得薄弱、能力显得不足、学法有待提高。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只有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加强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通过诵读能力、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艺术特点的鉴赏,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得文言文课堂教学富有成效。

一、思考文言教学意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好文言文,我们才能提高现代汉语的学习能力,丰富我们的言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如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能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邹忌向齐威王献策时以自己的遭遇为例,不露痕迹地展开游说,在婉言相劝中让齐威王感受到事态的严重,从而达到讽谏的效果。当然,我们也感受到邹忌的不卑不亢的人际交往原则,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把握交际的尺度。

而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拓展我们学生的视野,在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化及其变化和发展中,感受古代人崇高的思想境界,陶冶我们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愚公移山》学习之后,我们学生能在感受“愚公”征服大山的强烈愿望中,养成心志坚毅的精神与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并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这样,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能坚定而执著地向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只认识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越俎代庖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字词、分析句式、讲解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应付考试的时候还行,但是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照搬照套而来的,这不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激发他们文言文学习的情感和热情。

二、加强文言学法指导,互动教学提升效率

首先,语言学科的学习,正确且有感情的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古诗词诵读中获得文言文的积累、感悟乃至运用,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意思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如《〈论语〉八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读yuè;学生便明白圣子指导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精神食粮,提高精神境界的快乐。另外,学生在诵读中能够掌握古人的句读特点,经过平时的强化训练,便能培养好的语感能力,从而能够准确读出作品的语气、情感,于是便能掌握文章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能够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由浅入深的诵读,就能够提升其思想境界。如《岳阳楼记》我们习得心忧天下的博怀;《鱼我所欲也》我们知道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在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面前学会取舍。

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去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

其次,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掌握与运用。文言文学习中对基础文言文字词的准确推断,对文言文句式的把握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关键。这些需要学生积累,更需要我们给予方法指导。

1.加强对常见实、虚词的理解。学生对常见的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实词理解,应结合语境理解的意识和能力,并有结合语境落实词义的意识。如《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意思是不同的等等。

2.加强翻译方法指导。要尽量采取直译的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句段逐字逐句做到实词、虚词字字落实地对应翻译;当然,有些地方是需要意译的,还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忠实原文的语气、语意的翻译原则。可以让学生牢记 “六字法”(留、补、调、换、删、变)的基础上,尝试翻译。另外,我们要在教会学生结合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归类。 如“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是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我们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再如“何苦而不平?”也是这样的宾语前置句;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例子来巩固学生对宾语前置句的理解和把握。

3.要养成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生要有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增强自我提高的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复习和检测,巩固学习成果,并有意识地进行查漏补缺。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将文言文阅读适当向课外延伸。我们的读本,还是古代一些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文章,都比较浅易,不妨引导学生读读,让他们结合注释和译文对对、想想。这样,他们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和技巧才能较好地运用出来。

总之,初中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只要我们提高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引导,指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在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加强训练与总结,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不枯燥,学生学得才能有兴趣,在文言文这一教学难点上有突破。

参考文献

第6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诵读古代诗词,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通过掌握的文言知识,读懂一些比较浅易的文言文以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一些较有深度的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根据课标要求,教学上要想达到以上目标,我认为主要还得从以下同几点出发。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兴趣和信心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文言知识,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激发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三种方法:

1.成语名句导入法:利用学生从小学就已经熟悉的一些成语、名句导入新课,拉近文言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距离感,促使学生以积极、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成语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字词的掌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

2.背景故事导入法:要想让学生带着阅读的兴趣去读课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涉及课文的一些史实外,还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故事,特别是学生会感兴趣的故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要去探究课文的兴趣。如学习《隆中对》可以先讲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能从背景故事中来理解课文内容。

3.名人导入法:学生对名人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教学时不妨利用一下这种仰慕心理,通过介绍这些学生熟悉但又不甚了解的事迹名人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谚语等来导入课文,比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并给学生讲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给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做好铺垫,激起学生对《出师表》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意常用字的积累,讲究能力的提高。

文言文字、词、句不能一味死记硬背,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不是指写作上的运用,而是通过一些常用词的理解、识记来指导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这就是运用。所以,教师得让学生注重预习,标记疑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疑点;培养学生懂得联系旧知识,推求新词义;还要注意归类整理,用练习加以巩固。

总之,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过去学过的字、词、句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联系、比较来把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这就有利于词义的积累。当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式频繁出现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对这个词或句式的意义用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寻找其规律,以利于知识的积累与迁移。只有这样,学生的文言知识才能积少成多,才能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到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欣赏能力,注重人文教育。

古人在写文章落笔时非常谨慎,有很多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鉴赏,文言里面的思想精髓也非常宝贵,且他们在炼字、选词、句式的选择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等方面都非常讲究。所以在教学时,师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鉴赏,来体味作者隐含的细微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做好人文教育。

上面这些教法,对于教后进生来说有一定的作用,但还不是很实用。所以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笨拙却比较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怎样有效的掌握课本的文言文知识。一般选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大多都比较长,上课时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老师的讲解都能理解一些,但往往合上书之后,脑子就会一片空白。而文言的考点往往又是考词义和句子翻译。那么针对这个实际,本人会在早读课上让学生先读课文,再结合工具书把文言文的意思加以理解并进行强记,然后把工具书拿开,结合注释看课文,把翻译读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记住字词的意思,掌握句子的翻译,还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 文言文 教学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在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幅上做足文章,其中一至六年级优秀古诗文70篇,七至九年级古诗及文言文共计50篇,另外还有 120 篇的篇、段背诵。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尴尬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在加强。然而,文言文教学的高投入,低效率,也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也是伤透脑筋。站在讲台上大讲特讲,换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头昏脑胀,几欲入睡。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要经历这样痛苦的上课过程,学生实在难以爱上文言文,更别说课外主动去阅读文言文了。于是,考试中出现的课外文言文部分,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得分率超低。

据笔者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随机调查的不同年级的 300 个学生当中,有 91% 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很难学,有 90%的学生最怕背文言文,97% 以上的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甚至在很多教师心中古文题目成为学生成绩的分水岭,数次中考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古文题目的扣分率都在 50% 以上。一方面是上级教育部门和专家的逐渐重视,一方面是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陷入古文学习的无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凸显它的尴尬现状。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突破

2.1 言在文先,立足于言:首先文言文的"言"是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如《公输》,第一步文言知识的梳理,这是一个很集中的很直接的解决言的问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对于这段话中的"公输盘"、"墨子"、"楚"、"宋"、"鲁"、"郢"等人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的句式古今也差不多,不必多花力气。对于"为"、"之"、"以"、"于"、"起" 、"见"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起于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

2.2 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只有多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位和意蕴。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读准字音,读准句逗,读懂字义,读出情感,读进作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文言语感。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坑坑洼洼、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有气无力,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有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文言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对课文过多的解读是无法代替学生诵读的。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2.3 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任何知识的学习,再难,再复杂,总是存在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记忆,而且能让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学习的规律。如,实词"许"在文言中有"答应、允许、同意"和"左右、上下"两个意思。如: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高可二黍许。③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时人莫之许也。仔细观察分析可发现①②句的"许"属于"数词 +许","许"往往表约数,指"左右、上下"。③④句的"许"属于"许"+名词(代词)","许"是动词,指"答应、允许、同意"。又如,虚词"之"的用法虽灵活,但仍有规律:(1)之+名词,此时"之"往往是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之"往往是代词;(3)名词(代词)+之+动词,"之"往往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只要掌握这些规律,以后碰到相关的情况,就能不假思索地准确判断。

三 、结束语

文言文是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堪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经典,文质兼美。因此,深入钻研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解广华.初中文言文高效自主阅读教学浅析[J/OL].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