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3 16:30:28

序论:在您撰写科研课题研究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

第1篇

十年课改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它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带来了课题研究需求的自我觉醒。当教师较少进行课题研究之时,大家关注行动、数量、级别;当课题似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便要关注理念、价值、成效。

一、教师课题研究现状

1.研究需求强烈,立项成果丰富

以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科研品位、解决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是学校、教师的普遍共识与行动方式。课题研究成果成为评估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教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少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校校有市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的管理与考核要求。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科研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教师广泛的能动参与,使教师课题立项的数量与级别不断提升。教科研成果丰富的学校,甚至有十几个立项课题同时研究,且层次较高,不仅有市级教科所、教研室课题,也有国家级、省级立项课题、规划课题。

2.研究氛围热烈,教师参与踊跃

在职称晋级、骨干教师评审等专业发展要求的刺激下,课题研究逐渐得到教师认同,教师研究能力普遍提高。很多学校开展草根研究,教师全员参与,学科全覆盖。有的学校倡导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人人有课题。很多学校的开题、结题活动,程序规范,氛围热烈,科研含量高。开题、结题活动真正变成了研讨会、学习会、动员会、反思会、总结会,极大调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与热情,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3.课题管理规范,研究成为常态

各级教科研主管部门加大了课题的管理、培训力度,从课题申报、立项、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等环节加强培训、管理与考核。明确课题联系人、指导老师,严格开题要求及论证环节,规范中期评审,认真把关结题鉴定。有的地区通过对本地区立项课题实行网上管理等手段,要求所有研究资料上传上网,加大过程性检查力度,推进课题研究常态化实施,促进教师常态化阅读、常态化研究、常态化写作,使课题研究保持应有的温度,形成良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研究成为教师常见的行走方式的同时,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等课题研究应有的属性逐渐虚化、泛化、弱化。

1.功利色彩浓厚,选题简单浮躁

课题应来源于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问题。但很多学校把课题当成扩大影响、谋取成绩、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不少教师把课题研究当作评聘职称、评优评特、成名成家的敲门砖。务虚的多,务实的少,盲目跟风,急功近利。从选题开始,便功利色彩浓厚,不考虑课题是否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不问选题科学性、适切性、研究价值、可操作性如何。不调查论证,胡乱拼凑即申报立项。如课题“少教多学与高效课堂的研究”,从选题开始便犯了科学错误,“少教多学”和“高效课堂”的关系值得研究吗?再如课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缺少个性,没有新意,课题大而空,指向不明确,难有成效。有些教师拿出来的课题则冠之国家教育部、教科所课题的子课题,名头很响,但自己并没有立项开题、实施研究。评职称、评骨干时拿人家的立项证书,自然没有价值。

2.认识一知半解,研究方法缺失

一是课题研究从神秘走向庸俗。有些老师将课题研究等同于传统的教学研究,缺少理论学习与积累,不以理念创新引领行动实践,搞重复单调的教研活动,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教学反思,编一本教学案例,穿新鞋走老路,将课题研究肤浅化;有些老师脱离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两张皮,课题研究不能和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导致研究时间不能保证,实施阶段难以操作。

二是课题申报时,核心概念理解、界定不到位,导致研究方向不明、实施步骤不清,难以开展;结题时,案例集、反思集等成果很多,但往往与课题没有多少关联度,拿不出理论研究成果,不能佐证申报时的预期目标。

三是学校对教师的课题缺乏整合与统筹规划。学校的总课题和教师的课题之间没有逻辑关联,课题多而散乱,课题组各自为战,浪费物力、财力、精力。

3.研究过程弱化,结题难有实效

“说起来重要,想起来要或不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目前部分课题研究现状的真实写照。“开题冲动,结题激动,过程不动”的现象确有存在。由于对课题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与指导,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工作负担,致使课题研究过程弱化成为普遍问题。结题时“成果一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没有真正能展示动态研究过程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多数研究成果停留在应用实践层面,结题报告不能正面回答预设成果,难有推广应用价值。课题研究浮于表面,在浅层次、简单重复的教研活动、反思案例集中徘徊停滞。

三、对策建议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要有“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心境,多一份淡定与从容,少一份功利与鸹躁。

1.目的要明

校园是学术净土。教师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气,追求本真求实的科研文化,弘扬自主研究意识、独立思维品质。通过课题研究,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贪大、不贪多、不出风头,立足实际,想好一个课题,终身去研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育等,均是教学一生,研究一生。教师立志高远,心态淡然,持之以恒,成果自会水到渠成。

2.选题要真

选题应自下而上,坚决杜绝跟风追潮、拍脑袋立项课题,要注重校本、师本、生本需求。课题选题不是某一个人纸上谈兵,要发动教师群体参与选题论证,让课题真正来源于客观需要,从问题中提炼出真课题。选题论证要有具体内容,对“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几个关键问题要回答清楚,使课题从立项阶段便科学可行。如《构建尚美课堂的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结合学校“尚美教育”特色建设,探索实施“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努力改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智育相割裂的现状,深入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美育元素,发挥美育促进其他诸育发展的情感因素,让学科教学成为文化与意义的获得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3.研究要实

学校要强化对教师开题报告的审核与把关,认真组织开题论证活动,强调实施方案的操作性,对子课题的分解、研究步骤的设计都要认真思考可行性,要重视教师课题立项研究的规范性。立项课题较多的学校要加强课题的统筹规划与整合,找出解决影响教学质量提高问题的核心课题作为“龙头”课题,带动其他课题开展研究,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让教师各自的课题研究形成合力,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细化研究过程的同时,还要强化对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避免课题一旦结题,研究即告停止的现象,让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4.管理要严

第2篇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想要让课题研究常态化,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认为,影响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畏难情绪,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总认为课题研究是专家的事情,工程浩大,自己无法完成;二是无从下手,一些刚工作没有几年的新教师,因为知识经验水平有限,较难把握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三是重视不够,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常常为了忙于各级各类评比、检查、展示,而疏忽了课题的研究。

二、对策建议

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我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确保课题研究常态化。

(一)转变观念、明确思想,建立常态化机制。

首先,帮助教师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关系,树立“教育科研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念,知道这不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而且是学校管理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使教师对课题研究更加重视。其次,让教师明确,我们不必像“术有专攻”的专家们那样开展研究,不要一提到课题研究,好像就必须是他人从未做过的,研究的成果最好是要“填补某一空白”或者必须是“实验研究”的,片面地认为,只有这样的课题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属于“规范的”研究。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研究者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有别于专家的研究。“教师研究的课题应该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应该是自己有兴趣去研究的、与改进和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而且是确实需要以课题形式深入开展研究的问题”;“对幼儿园教师来说,从自身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其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思想”。

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与之相对应,适合其发展的研究制度。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决定效果。为了积累课题研究资料,也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常态化,我们还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制定了课题研究考核机制:每月填写《课题实施记录表》,把课题实施过程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最原始的宝贵资料;在实施课题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大家各自提出问题,再找出具有共性的,一起商议讨论,形成《每月一议》;最后每人根据自己课题实施的真实情况,每月撰写科研随笔,每学期撰写两篇科研论文。

(二)加强过程性研究,从小处入手,细化子课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在幼教领域中存在着举不胜举的问题,研究者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进行一一研究的,而是只能从中选择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重点问题予以研究。因此,在确定课题后,首当其冲的便是要对课题中所面临的诸多实践问题做一番的梳理与分析,以判断哪些是属于迫切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重点问题。对课题所涵盖的若干具体的“小”问题进行逐一分解,并根据课题研究目的、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对所分解出来的这些“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在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后,再对所分解出来的具体研究问题进行增删,保留与课题研究目标有关的“主干”,而去除其“枝蔓”,形成各个子课题。例如,我园这学期的课题《幼儿园家园沟通的途径和策略》,就是根据老师和当今家长沟通之间出现的问题而确立的课题,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又把它细分为五个子课题:《对各年龄段幼儿家长沟通心理特点的研究》、《对老师各种沟通方法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方法多样性的研究》、《对沟通人际密度所产生效果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对建立网络家园沟通平台的研究》。一学期实施过后,我们发现,有些子课题的内容有所重复,有些子课题的内容不易实施,又把子课题改成三个:《对沟通的途径方式多样性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家长沟通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技巧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这些子课题很“小”,但指向性明、实践性强、周期性短,因而便于施行,实用价值明显。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一种方法、手段,又是一扇思想、智慧之门。这扇门有些窄,但耶稣告诫人们“要走窄门”,由此入门并出发,将走向宽广,走向顶峰。

为确保子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还做到“四保证”。保证学习时间:将自主研修与集体学习培训相结合,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的科研学习,平时进行自主学习。保证学习内容:将自定学习主题与引导性主题相结合,每次科研活动,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保证学习形式:将教研组学习与学习型小组相结合,学习型小组的确立,可以是相同子课题成员组成的,也可以是由有共同问题的成员组成的。保证研究效果:将绩效评价与自查反思相结合。

(三)教科结合,共同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能力培养

重视并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体育教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为此,研究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言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04届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本科生120名;2)2003年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120名;3)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对象156名。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件法规和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印发有关调研问卷共计300份,分别发放:1)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

2)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生和有关院系带队领导与教师;

3)部分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教师。

共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

1.2.3 访谈法 选择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现状,并着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系和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评价 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广西、湖北、湖南等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和有关领导、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1、表2)。

由表1可见,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各项能力满意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多数(约占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满意的只有3.8%,较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约占21.1%,而不满意的占39.8%。很不满意的占27.1%,两项达到2/3(约66.9%)。

2.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与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对科研能力认为很好的只有3.5%,较好的有7.7%;一般的有35.6%,较差的有14%,很差的有23.4%。以上表中分别说明,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确实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撰写论文现状 对参加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而报送的156篇论文进行评审的结果是(表3)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能够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论文选题较大,理论研究较多,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2)论文研究的深度不够,缺少创新性;3)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资料为主,缺乏数据的支撑。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力为博士,通过对本校100名2003级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发现,论文存在问题是:“没有研究假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等”。

此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陈卓儒教授,通过对本系2002届学生毕业论文分析认为,“论文教学时间太少、学生选题过于狭窄,研究缺乏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

2.4主要原因与分析

2.4.1 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和“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缺少阶段培养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培养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缺少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和检查考评办法等。

2.4.2 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具体指导、科研实践锻炼机会少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然而在乎时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引导,其中有不少院系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仅作为一般选修课在大四阶段才于安排,课时相对较少。

2.4.3 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培养指导不够、考评不严、要求不高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要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缺少总体培养规划和具体计划与指导措施。如选题环节,“选择研究课题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选题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大多数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选题后对学生课题论证要求不严,对研究方法和撰写过程中具体分类指导不够,有的只是临时安排几名教师负责;有的教师一人承担10多名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加之受自身的精力、能力、责任心与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论文质量和水差很大。

2.4.4 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兴趣不大、信心不足 从调查总体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锻炼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观上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术科轻学科、重感性直观轻理性思考;有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提高成绩,能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就满意而内因兴趣不大;有的认为科学研究要求高难度大而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浅尝辄止。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评 院系领导要深刻领会有关文件法规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定期组织安排有关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作科研报告,召开学生科研工作报告会和师生论文交流会,定期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成果展示与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日常教学训练、实践活动与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齐抓并重。定期组织开展评先奖优和表彰活动。做到“应在政策上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动员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 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 1)要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努力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兴趣小组和骨干队伍;安排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科研专题调研和实践锻炼机会;选拔一批学生参加全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竞赛活动;培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2)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制定学年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计划、结合各校实际,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按学年分阶段进行安排。

第4篇

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动机是人们为达到各种需要而产生的意愿,它还具有激励的因素。成都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强身健体、人际交往、娱乐减负、充实业余生活等方面。这与大学生高素质、高文化的群体需求分不开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魅力、价值与功能,对提高社会适应力也是重要手段。

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成都市为西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但体育场、馆建设还比较滞后,分布不均,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许多社区及高校体育场、馆和健身场所的数量不足,多采用收费模式,阻碍了大学生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比较单一,这一比例平均高达85%,女生的比例更高,达89%。她们情愿在买服装、买饰品等方面大额消费,也不愿在身体锻炼上适度进行一些花费。这需要对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予以纠正和积极引导。

成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根据调查分析,成都市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严重不足,大部分都在2次及以下,这一比例高达60%。对于青年学生一周3次及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另外,每次锻炼所持续的时间也是让人忧虑,不足1小时的比例相当高,平均达到40%,女生尤其严重,这就使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纠正。

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成都市属西部大都市,交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作为高知识人群的大学生更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除了传统的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游泳等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新颖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攀岩、旱冰、网球、高尔夫等。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主要集中在对抗性强、运动负荷较大、新颖有趣味的项目上。而女生主要选择对抗性较小、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参加传统项目的大学生还是占了68%,达到一半多。

影响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目前成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还不是很积极,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原因。表1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统计。调查显示,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缺少场地器材及专人指导,另外就是学习重课程满等。对于阻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这些因素,需要各级有关部门及领导加以重视。

第5篇

同时,在课题研究和管理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省教研室管理的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的有关情况以及基层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从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现状

1、省教研课题发展总体概况

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自1995年开始正式启动,每两年一期。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六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启动和扩大影响阶段(第一、第二期)

省教研室课题研究正式立项启动。并逐步在全省扩大影响。从课题研究的分类上看,这一期间多呈现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单项课题。

(2)规范课题管理阶段(第三、第四期)

这一阶段逐步加强和规范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并以课题结题为突破口,带动全省课题研究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其显著特征是,2003年下发了《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科研先导型学校,是我省教科研的飞跃。通过这一措施规范了课题研究过程,促进了教育科研的发展。

(3)蓬勃发展阶段(第五、六期)

这一阶段。以深化素质教育、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为背景,结合我省教育实际,把握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事业服务这一宗旨,提出了选题范围更为广泛的研究课题,其中不乏教育改革的综合性课题。选题面广、研究层次高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全省教育工作者教科研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出现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为激发广大学校和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热情,从1999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课题评奖活动,目前已进行了3次。

每期评出的省教学研究课题基本名额控制在重点课题50多项,立项课题200多项。

课题申报单位已覆盖到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各市县区教育科研部门以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从申报质量看,涌现出一批选题意义重大、视角新颖、设计科学严谨、研究成果好的课题。

2、当前基层中小学课题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的确立,我国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提升学校品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课题为载体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教科研为先导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江苏省星级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学校的教科研能力、水平和取得的成果,是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推动学校教科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全省13个城市的调研,以及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学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的一些情况,基层中小学课题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教科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已基本建立

各类学校注意了教育科研机构组织的建立,中小学基本上有独立设置的教科室,幼儿园也有专人负责教科研工作。大多数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制定了规章制度。主要有成果奖励制度、教师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一些学校成立“教科室(教研室)一教研组一学科教师等科研网络”。

(2)学校教科研课题选题广泛,贴近教育教学实际,较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就我省第四期和第五期课题荣获一等奖的情况看,选择“课程与教学”的比例最高,占47.4%;其次是“校本教研”占21%:然后是“德育”、“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心理健康”、“综合”等。从第六期课题评审结果看,有关新课改的研究增加了,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类研究有21项,占重点课题的36.2%;评价体系类7项,占重点课题的12.1%;资源开发类8项,占重点课题的13.8%:几项相加共占62.1%,其他占重点课题的38%。第六期省重点课题有《建构主义教学下有效转变资源开发和利用》、《前意识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对策的研究》等。

(3)课题研究已成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手段

通过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在良好的科研氛围里实现专业素质的提高,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苏州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000位被调查教师中。有769人参与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根据常州市教研室的相关调查,全市73.08%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认为课题研究能够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专业能力,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促进自身的成长。这说明课题研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科研活动,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主流意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4)开展教科研活动形式多样化

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最主要的方式是专题研讨,其次是听课评议,还有就是学校有主题、有计划的对外交流活动,共同开发、研究教科研项目,学校编印教科研刊物。

二、问题

目前,尽管中小学课题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基层中小学课题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题研究的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还不平衡。我省各地课题立项数差距很大。有的市(县、区)有十几项,有的仅有一两项,有的甚至还是空白。在学校中表现也很不平衡。部分星级高中和省实验初中、实验小学、优质幼儿园一项省立项课题都没有,这里有能力和水平问题,更有认识上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课题研究尤其是高质量的研究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应尽可能规范化实施,从现有的课题研究情况来看,这方面做得也不够理想。一是不按课题研究程序进行,如课题立项后应及时开题,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和教师,进行子课题和人员分工,到研究中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进行阶段总结和必要的调整,到规定时间还要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等。有的课题不能按要求进行。二是研究过程不严肃、不周密。研究过程中定量研究太少,该有数据的无数据,原始数据、过程性材料不足,研究的可信度和价值让人难以信服。三是有的课题“教研”特色不浓,没有紧扣教学。

3、教育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及管理、评价与推广工作有待完善

不少学校的课题研究是有特色的。有的还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但这些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开发、推广、运用做得不够,为研究而研究,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推广使用的关系。有

的课题研究成果在本校都没有全面推广,未能发挥教科研应有的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当前要搞好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规范组织建设,加强教科研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目前,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发展,以及教科研期望值与教育科研条件简陋、能力不强、成效不显著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现阶段学校教科研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基础性、实践性、群众性和渐进性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切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工作。

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学校教科研的模(形)式。学校的教育科研要想在发展学校、成就教师和学生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构建符合教育科研发展规律、符合地方教育教学实际、符合基层学校教师实际的教科研工作模式。这个模式在当前应以学校或学科组为基本单位,在当地教科研机构和组织的引导下开展工作。这样的模式给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条件,更容易出成果。

二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效进行,应建立市、区县、学校三级教育科研工作网络。学校则根据相关规章的要求构建起校长室一教科室(教研室)一教研组一课题组四级工作管理网络。校长室及教科室负责课题研究的管理;区县科研部门定期对所管理的课题进行检查;市教科所不定期对全市范围内的课题进行抽查。其次,所有课题及其负责人全部在教研网上公布。对已经结题的课题另以通知的形式在网上公示,把课题研究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再次,为提高管理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应筹备建立课题研究专家库,将承担过课题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纳入专家库,作为服务于教师课题研究的智力资源。

2、注重校本研究,加强教科研活动,建立有效教科研评价体系

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客观条件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就学校和教师的教科研而言,应更多体现的是校本研究。也就是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学校自身的资源与发展上。学校的教育科研既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价值取向,那就决定了学校的教育研究要走校本研究之路。所以,教师在进行教科研时要做到:从低级到高级,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基础教育科研到品牌或特色教育科研。着力研究、解决身边和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研究可能取得的成果和应用价值,更有意义,也更能取得成果。

3、创新研究体式,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性

一要注重过程管理,认真做好过程中的指导、督查、交流活动,努力克服课题研究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重视抓好特色课题的管理,做好显效课题、重点课题,扩大参与面。形成品牌优势、成果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着力强调学校与课题研究共发展,教师与课题研究共成长。“草根性”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形象比喻,是一种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全新的研究体式。

第6篇

关键词:竞技体操 核心期刊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50-0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操以九金直上紫禁之巅。中国体操完成了一次全能式的精神革新与实力飞跃,平了独联体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独霸九金的纪录,与前苏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十金奇观仅差一金。科学研究的每一次进步,都必将给技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必须伴随科学理论的指导。我国竞技体操从弱到强,从金牌为零到金牌大国的发展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文通过对2000—2008年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竞技体操科研论文研究现状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在竞技体操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深人,这与我国在竞技体操方面取得的成就不相对称,若想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操在世界体坛的领先地位,除了技术上精雕细刻外,必须在科研上狠下一番功夫,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同步协调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2000—200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查找范围,以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256篇竞技体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所涉及的各期刊年的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地域特征和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国竞技体操文献的规律性特征。

2 竞技体操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

2.1 年龄特征

按其数量上看,我国从事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从30~45岁年龄段呈上升期,46~60岁开始呈下降期,60岁以上又有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30~45岁年龄段的群体,精力充沛,对学术研究有较大的热情,同时有提高自己技术职称的需求,故对科研工作投入较大,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而46~60岁及以后年龄段的群体,特别是60岁左右群体,面临退休带来的极度不适应,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论文数量越来越少。而60岁以后的群体退休后余暇时间较多,有一部分人又重新回到研究的工作中来。

2.2 性别特征

在统计的242人次中,其男性为151人次,占62.4%,女性有91人次,占37.6%。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中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这与作者主体集中在高校,而高校又以男性教师较多有关,同时也与竞技体操这个项目有关。另一方面因为女性的特质,家庭观念比较重,致使女性的科研动力不足。关心和鼓励女性群体从事科研工作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职称特征

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会发表较多数量的论文,正高职在职人员明显会很少。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1)从事科研人员的群体对其的动机和认识产生偏差,科研和晋职产生概念化混淆。(2)评聘工作被政府和学校等的智能部门公式化:N篇文章就是一个教授。(3)岗位相应的业绩考核缺乏,这样晋升副教授的教师和晋升教授的副教授这样技术职务的人数明显增多,如果升到正高级,科研的自觉主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降低。

2.4 竞技体操研究的地域特征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普及度也不高。首先,竞技体操科研水平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如: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竞技体操科研水平较高。其次,竞技体操文献发表的不均衡性也体现了竞技体操高竞技水平的地区与自身竞技体操科研实力的不匹配性,竞技体操强省湖北、江苏等,每年发表的竞技体操科研成果都很有限。

2.5 竞技体操研究的内容分析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对于规则分析、科学选材研究较少,对于竞技体操的器械、营养与运动损伤、市场化产业化和裁判因素研究很少,这与我国现在竞技体操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不相协调。

3 结语

我国竞技体操在2000—2008年间在核心期刊上的发表数量总体较少,主要集中在2004、2001和2005三个年份,自2004年以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研究者多集中在41~45年龄阶段的具有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整个中国竞技体操科研的阵地主要位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且普及度不高。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占到68%。对于竞技体操科学选材及市场化等方面的研究十分稀少。

4 建议

以上现象与当前竞技体操可持续性发展不相适应,分析发现,尽管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要保持技术水平稳定发展,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在研究内容和方式上应多样化、系统化,进一步促使竞技体操科研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政府、机关及高等院校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科研群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操事业在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对大中小学校体育科研论文的发表搜素,探索学校体育科研的发展方向,科研层次,科研深度。尽量准确把握目前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动向,从而采取行动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及学校体育科研方向,为学校体育科研改进和发展做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科研现状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新的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 知识在不断积累增加, 但其老化周期也越来越短。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5年后知识老化可达45%, 10 年后就达75% 。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 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的再学习, 不断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教师在进行某一个课题的研究时,必然要查阅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新信息, 新理论、新知识。显然,体育教师的科研过程, 也就是再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学习,才能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从而适应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科研是与学校体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校体育科研能学校体育实践上升为体育理论。 反过来, 体育理论又进一步指导体育实践。目前, 学校体育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作为从事体育科研主力军的体育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将一些改革方案、方法、手段, 一些新的理论,具体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 并再以检验、修正、完善, 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 不但活跃了学校的学术研究气氛, 也丰富发展了体育理论,这对深入学校体育改革,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 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1.学校科研现状。

目前,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 特别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 工作比较繁忙, 既要上课, 又要带运动队训练, 还要抓群体活动, 有时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很难有专门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同时, 缺乏设备, 经费又少, 困难很大。但是也有有利条件和优势。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最直接的实践者,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开展体育科研的广阔天地, 最了解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选题、研究, 其成果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可行性。此外, 评定职称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对学术论文都有一定的要求, 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搞科研的热情。

2.科研成果分析。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发现,自从1999年至今2012年,最近13年中有关体育两字的文章共有记录214912条,搜索有关大中小学校体育文章为64615篇。其中关于索引“小学体育”共有记录3562条,“初中体育”共有记录1399条,“高中体育”为共有记录2298条,“中学体育”共有记录7455条,“大学体育”共有记录13796条,“高校体育”共有记录32849条。其中小学占的比例为5.51265186102298%,初中占的比例为2.16513193530914%,中学所占比例为11.53756867600402%,大学所占比例为2135107947071114%,高校体育比例为50.83804070262323%.中小学体育占总共学校体育文章所占比例22.77180221310841%,大学高校所占比例为72.18912017333437%。仅仅从科研文章发表的数量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差距来,中小学体育的科研开展,中小学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及科研成果远远落后于大学的体育科研,其中大学科研文章是中小学科研数量的3.5倍,这是中小学校体育缺乏科研的具体表现或者科研滞后的表现。从内容上表现出来的小学体育科研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为教学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对策,体育教学的反思,小学体育教师生活现状和工作的满意程度。都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上,围绕如何上好体育展开。初中高中学校体育主要反映的是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意义,课堂内容的选择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如何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也谈了许多老师的生存现状。大学的体育科研主要为教学现状的问题研究,影响因素,对教学的若干思考,从不同的视角下分析体育。

3.中小学科研滞后主要的原因。

首先中小学缺乏高素质高学历体育科研人员指导体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其次很多管理者对体育课作用和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任其自然发展,不加以干涉,管理和监管不到位。还有体育教师的待遇差和社会地位不高,即使心有余,力也是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工作懈怠,工作没有积极性,更不要说是去搞研,就是上课都费劲。而大学却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同时有评级和职称的需要,奖励机制也比较完善,所以大家很愿意去从事这件事情。

三、小结及建议

中小学的体育科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高校大学体育科研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科研人员的缺乏以及经费少,工作比较繁忙, 既要上课, 又要带运动队训练, 还要抓群体活动,同时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收到很大的限制,学校领导也不重视,监管也不到位,奖励机制不到位,教师没有动力去做。然而大学却正好与此相反。

中小学应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体育科研人员,提高体育教师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水平。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之间利益纠纷问题,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机构,使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形成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优势互补、效益最佳的有机整体。加强加大对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奖励,提高体育教师福利待遇,有效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参考文献:

[1]吴兆祥,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必要性[J], 安徽体育科技,2006.6。

[2]卢小波,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袁辉、夏光,浅谈大同市中学体育课的现状及对策[M]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