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30:17
序论:在您撰写本科院校职业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驻马店共识》是落实国务院“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探索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特色应用技术性大学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1高等教育的时展要求
高等教育早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核心动力源。尽管奥尔托加・加塞特认为“大学的教育包含三项职能: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但欧美高等教育体系中并不是所有大学均将这些使命交由不同层次的大学分别承担。高等教育要注重“科学研究(知识的创造)与新科学家(高精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不能忽略“专业的教学”,培养大量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基础领域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加大职业技术教育高校建设发展力度。
1.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生存发展要求
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出现困境常态化,其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就业率垫底。分析内在原因,除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外,供求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推行以来,毕业生人数突飞猛涨,201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70万人,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并出现专业结构失衡。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即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造成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欠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高校必须吸纳先进教育理念,改变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展潮流中获得生机。
1.3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强大的职业教育。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对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1.4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历来就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从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式的技术传授,到18世纪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直至近代工业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生产力对生产者的智力素质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也就意味着对于工种的要求会越来越细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我们的职业技术及职业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面对这一新的职业技术要求,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上。
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2.1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方向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强调一专多能;调整课程结构和体系,强调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和内容适用性,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或职业所要求的学识、技术与能力相一致;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强调个性培养,在注重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2.2创新培养模式,调整学生素质技能培养方向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增技能”的原则,重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重视文化素质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强化专业课程,增设职业技能课,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与自由度;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突出并强化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环节,注重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
2.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较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从中训练和提高基本技能,并强化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对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必须要有规范性、组织性和指导性,不能流于形式。
2.4拓展视野,确立长远建设发展目标
(1)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应当立足长远规划发展,避免只看到短期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使高等职业教育流于短期行为,从而损害其健康发展。(2)应着力培养既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定期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教师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对口实践岗位。
参考文献
[1] 高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 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
自从我国大规模发展地方本科教育以来,各地方高校都普遍推行了强力的扩大招生政策,为数众多的各类地方高等学校的高水平教育工作为我国高等级人才的大批普及教育工作开创了先河,并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转型升级、谋求长远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社会各界人士普遍热议的焦点。伴着国家针对地方高等院校谋求长远发展所实施的相关促进政策的逐渐成效化,重新打造“当代高等技术教育格局”这一跨时代的教育体制战略转型,对目前地方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施加了很大压力,亦推出了转向实用职业类升级和更新的模式。
1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意义
2014年,从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的总学生人数突破731万,较2013年增长了31万之多,2014年1月31日,出于大力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恰当引导我国人才就业趋势,合理调配社会人才供给格局及人才资源配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推进当代高职技术教育的促进性决策。之后,我国各地亦积极响应这一当代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型决策,纷纷推进我国各个地方性高等技术学校的结构升级发展,在当今时代,在我国高校结构改革和升级的进程中,各地方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其关键任务之一。改革地方高等教育结构,全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水平,对于完善当代高等技术教育结构,调整我国高职教育运作模式,打造我国经济发展所需各类综合性人才,可发挥出重要助力作用。
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的人才组成结构中包含有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如此复合型人才,一定要依托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才能很好地造就出来。而完善高校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强力推进高等技术教育,对于推进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制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伴着我国社会经济运作水平的持续提升,各类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性人才匮乏的问题不断凸显,完善当代高等创新技术教育模式,强力打造现实我国急需的应用类人才,是改善就业环境,克服应用型人才不足的有效手段,只有完善人才供应模式,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才能顺利转型升级。
2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遇到的困境
我国地方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会遇到许多困难。第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低。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抱有错误认识,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认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全是升学考试中的“失败者”,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档次较低。也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品质很低,技术塑造水平低,依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等技工人才,上岗之后通常会在生产一线做基层的粗糙性事务,且不易上升至公司的管理决策层,发展空间不大。低层次的择业条件及此等的学生资源,使人们对当今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趋势缺乏应有的自信,由此其极大制约了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成为高等技术教育的进程。第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投入拮据情况,亦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瓶颈问题之一。
3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推行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须实施好改革选型,不但需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需求,还应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模式的完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实施人性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发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造就高水平技术人才的作用,让改革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符合当今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因此,加入改革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必须做到:拟定办学规划,确定层次基准,尔后改革高等技术教育,或是一开始就开办高等技术教育,第一类是安排一部分教学资源,首先去试验开办高等技术教育,第二类是直接实施高等技术教育,变更原有学校资源的本科模式,完全变革为高级技术教育。第二,确定改革目标,想清楚到底是把普通高等学校转型为高等技术类院校,还是把普通高等学校转型为实用技术类学校。笔者认为,普通师范性质的及综合技术型的学校均应当转型为高等技术院校,而工科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校应当变革为实用技术类院校。
4 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路径
近些年,许多人也开始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职业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涉及子女升学选择的时候,选择职业教育的人数依旧不多。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提升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一定要建立一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模式,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如今,对于当代高等技术培养办学体系及地方性职业高校,在教育界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认识,所以,在当代高等技术教育体制机制中,谋求地方性技术高校升级进步并获得长远发展,实乃广大地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5 结语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需要大量职业素养较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院校,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技术型人才短缺的必要途径,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种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1] 熊健民,张清,邹军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v.13;No.7204:5-8.
[2] 徐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刍议[J].教育探索,2015,No.28301:51-53.
[3] 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No.25006:11-17.
[4]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No.14809:81-84+80.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
职业农民
石泉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调查摸底工作 陕西省石泉县农业局将9名农业系统业务骨干确定为石泉县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随后将出台教师聘用、教师培训、教师考核、教师管理等制度,确保遴选的教师做得了课件、上得了讲台、下得了田间、做得好示范。
第十二“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在山西开展调查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北农业大学组成的调查组到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进村入户开展为期1个月的新型职业农民专题调查工作。调查组根据调查情况,及时与县农委相关同志举行座谈会,专门研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的具体工作,指导该县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程。
新疆43名农民获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 在日前举行的新疆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大会上,43名沙湾县农民获得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新型农民职业中专班开设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采用半脱产学习模式。3年来,这43名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自己扩大生产、增产增收,还带动身边农民建立了33个合作社,种植蔬菜1.1万亩、红薯6000亩。
西安市开展首批中级职业农民认定考试考核 考核认定工作分果业类、畜禽养殖类、瓜菜综合类三个专业,考核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30%,面试成绩占70%。来自全市八个涉农区县的70名职业农民参与此次认定考核。
浦东新区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 论坛围绕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渠道建设、生鲜电商等主题展开。与会人员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就自身合作社或企业遇到的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江苏加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数量培育职业农民 江苏计划增加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的数量,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苏南、苏北高校对接的方式以提高苏北高校办学水平,目前首批参与合作计划的12所学校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
沙湾县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签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合作协议 合作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培育农业管理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规划、制定开展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合作社管理、家庭农场管理以及外向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规划等。
扶持政策
宜都市农广校喜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 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计划,是农业部改善基层职业农民的培训手段,帮助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的一项举措。农业科技直通车完全能够满足宜都农广校开展田间服务和农民培训所需的条件,使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如虎添翼,真正做到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为农民送教上门。
岱岳区农广校喜迎科技直通车 近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广校将一辆印有农业部“农业科技直通车”标志的汽车开进了农业局院内,标志着农广校有了自己的田间流动课堂车。随着培育职业农民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区农广校将发挥职能优势,深入田间地头,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职教视野
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今年,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将获得转移就业帮助。培训对象为准备转移到当地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在当地县域内企业初次就业半年以内的农村劳动力。
广西将下放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审批权 市属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由市教育局负责审批,并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区直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经办学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各市教育局下达所辖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年度招生计划,区直中职校学前专业年度招生计划由办学主管部门审核。
重庆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等6所重庆市属高校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推进联盟成员间合作,提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等。
上海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9月起,上海将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首批计划招生120人,“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
全国投入逾360亿元改善农村教学装备 从教育部获悉,自2010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中央财政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薄弱学校已投入教学设备类项目专项资金219.27亿元,其中96%已完成招标采购,地方配套达145.23亿元。这一专项资金惠及16.52万所中西部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其中,11.91万所学校添置了教学实验仪器设备,7.59万所学校添置了图书,7.59万所学校添置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基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概念基础上,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在地位上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在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本质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本科教育一样,都属于高等教育,但同时相较于后者,它又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首先,在定位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是培养对象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学习;其次,在属性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职业针对性和归属性,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保证教育和就业的无缝对接;第三,在培养方式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将教育的形式由“课堂内”转向“课堂外”,在实训基地,受教育者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来完成学习,这种“学习”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理论“接受”,而是主动地通过实验和实训的方式自己去探索和检验知识和理论。
二.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1.教学模式:产教融合
本科院校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将生产和教育融合起来,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融合二者,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增效升级,其具体方法途径有:
1.1专业共建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建设,往往依靠各高职院校自己来实现,因为缺乏市场的导向作用而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专业共建,充分调动了企业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将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企业的精英人才联合起来,借助于学校或者企业提供的平台,培养和打造具有丰富专业理论并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①,也就是在这种专业和课程共建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也可以借助“市场”这块试金石,依靠企业来检验学生的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进而不断更新专业项目和内容,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对企业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学校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教育”,培养出他们需要的员工,从而实现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本人在最终目标上的高度契合。
1.2师资培养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这要求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的双重素质和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学校、企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从传统的“讲台”上走下来的决心和勇气,他们要敢于挑战自我,主动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并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训练”不断巩固和升华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校则应该将培养“双师”教师制度化和规章化,并鼓励教师,尤其是新入岗的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同时对企业来说,他们应该与学校合作,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建立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
1.3实训基地建设
要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一块内容,在本文所讲的的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中,这需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合作来实现和完成。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实训基地建在学校里面,通过模拟让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这样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就地完成实践操作,但在效果上往往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基地集中进行观摩和实训②,实践及策略选择虽然成本高,但是真实的操作环境往往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综合而言,在实训阶段的划分上,目前国内主要是“3+1”和“2+2”模式,即学生先在学校先完成3年或者2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再到实训基地参加1年或者2年的实训操作,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通过理论和实训的结合来完成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对专业理论的的全面认知。
2.管理模式:校企合作
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校企分离”的状态上,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还未完全合作和结合起来,职业本科教育的任务还主要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但从实际上来讲,从高等职业本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来看,这种“分离”的状态实际上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提高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③,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代言人”和培养对象质量的“检验者”,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方式有着不容小觑的发言权,那么企业要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双方合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要学校和企业双方要在共同目标下建立合作关系,就必须有一套双方约定的规划和制度,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这套规划,并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双方的行为,合作关系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2.2设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
那么,怎样设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呢?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首先可以推举代表人物,设立理事会和董事会等专业委员会,依靠这一委员会来共同决策和管理合作事宜;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某一方为主导,另一方为辅助来参与管理,这种形式就需要双方实现约定好主导方和辅导方,但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应该设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和机构来实施和保证民主监督,从而客观公正地使合作机构顺利运行。
2.3建设校企合作的投入机制
众所周知,相较于企业,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教育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他们拥有可开发知识产权的技术,他们的产品也可以设计成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在具体的运行中可依法在企业作价入股,从而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对企业来说,它们作为经济利益体,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设备,可以为职业本科教师和学生提供物质和设备支撑,在具体的合作中将来源于学校的软件投入和企业的硬件投入两种不同性质的投入系统结合起来,两方互为发展,进而形成丰富的多元性和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3.培养模式:创学结合
“创学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将“创业”和“学习”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自主或它主创业率已远远超过本科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创业规模、技术含量和盈利水平上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这说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生创业数量可观但创业质量并不理想。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具有职教学生和本科学生的双重优势,因而可以规避理论知识欠缺和技术动手能力差的双重问题,学校和企业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业培养”,就能规避很多方面的问题,进而在创业方面取得明显优势。
3.1“创业意识”的培养。
今天,就业压力日趋增加,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高等职业本科院校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设置跟“创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借助于思想道德修养和哲学等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3.2“创业情景”的模拟
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创业模式和过程,学校和企业可以规划并创造一些“创业”情景,如大学生科技园,借助学校和企业的经济力量和设备支撑,让学生们自己“当老板”,投身到“创业”的队伍中来,这种模式的创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掌握创业之关键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初涉创业所带来的市场冲击。
3.3“创业效果”的反刍
高职本科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所以,通过在校期间“创业”情景的模拟,学生初步了解了创业的规律,也基本完成了“自主创业”的过渡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创业”培养就顺利完成了,通过树立“创业意识”,模拟“创业”情景,作为创业者的学生应该重新思考和反馈“创业”的成败,并找到其精髓所在,通过这种“教室内”到“教室外”再到“教室内”的创业模式,学生可以再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完成个人经验的积累,并最终获得创业教育的成果。
关键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39-03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而其中最基本的职能即人才培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及学生的个人学历提升发展需求,使得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逐步受到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地方600所本科院校将转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将增添新的动力,职业教育将有本科教育,并为将来的职业硕士教育、博士教育做好准备,搭建职业教育成才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如此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职业教育将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三类人才。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将包括本科、高职、中职、职业高中、技师学院、技校等。与此相对应,我国的高考也将进行改革,分为学术型人才高考和技能型人才高考。近年来,为了满足企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开始试水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高专、常熟高专等。一些国内知名大学,如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也纷纷举办四年制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一、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依据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后,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科职业教育能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便开展了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FH被定位为与综合大学具有同等价值,但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理念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印度的工程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等,都以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为主[1]。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在不断上移。据粗略估计,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从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上移”到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历时上百年,而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所用时间仅为几十年。而且,在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出现后,硕士、博士层次的高职教育几乎接踵而至。
2.高等人才培养类型拓展的需要。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由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人才需求规格多样化,二是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三是要求技能型人才具有多岗位适应能力。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3.高职专科毕业生继续深造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发达国家,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互联互通的。例如,新加坡各层次教育可直接相互转换,主要通过证书考试或文凭课程成绩为依据,不再另外进行招生考试,打破了门户之见,这样既有利于客服歧视职业教育的旧观念,又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2]。而在我国,虽然目前各地均存在着专升本的通道,但通道狭窄,高职院校学生能进入本科学习的人数相当少,加剧了我国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供需失调。积极发展本科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可以为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找到适合他们继续进行学历教育的最佳路径,这也是教育人性化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面临的思考
1.国家的法律政策保障。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大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的,如美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法规有100多个,德国的《基本法》规定了教育的管理权限、层次和职业教育开支。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96年的《高等教育法》和1998年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界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及层次。但是这些法律在颁布时,开设职业教育的院校很少,职业教育的经验不足,关于职业教育的很多情况未考虑到,如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培训、实习伤残等问题,职业教育的法制监督体系薄弱,职业教育法律政策缺乏完整性、统一性以及协调性。
2.需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等值制度。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在我国,学历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较高。目前,我国现行的学历证书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二级(技师级)、一级(高级技师级)。两个系列层次分明,但缺少联系。在国外,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文凭具有等值等效的关系。比如,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制度与学术证书具有对等的关系,如表1所示。NVQ4大体相当于学士学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术证书可以相互转换,如果获得NVQ3级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学士学位课程。应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等值制度,这种等值等效的关系,排除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偏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享有平等权利。
3.本科职业教育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既要摆脱“学科性”的教学模式,又应当形成与高职高专的区分。本科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需要强化职业技能素养,实施“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3],将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创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强化人才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丰厚的专业素质和知识,适应行业岗位群的发展需要和岗位要求的变化,并具有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本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既要区别于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又要有别于传统本科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应用性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行业、企业对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需要调整课程比例。普通高等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科体系当中,着重“宽、广、深、厚”的教学理念[4],而职业教育则侧重于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应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
5.产学研结合,重视行业参与。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多次明确产学研结合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产学研合作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零距离”的服务。进行产学研结合,一方面行业、企业需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另一方面教师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联合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研发,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院校要注重实训,注重产学研的结合,让学生在职业的真实环境中得到锻炼,增长技能,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6.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需要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需要强化实践性环节,普通本科院校以校内实验室为主,普遍存在实验设备、器材不足,设备更新难等问题,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可以探索从传统实验室建设转为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广泛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稳定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满足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7.改革师资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关键。我国本科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发展带头人,真正的“双师”比例低。因此,应鼓励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实践实训能力。同时还要进行校企合作,从合作企业聘请实践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来当兼职教师,让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实践课程,指导和带领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共同研究,开展科研攻关,以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一支满足本科职业教育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总之,本科院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科职业教育需要从学位制度的完善和国家教育体系层面进行筹划和着力,从人才培养方案为改革点,借力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改革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5]
参考文献:
[1]周衍安.办学层次上移与高职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3):95-96.
[2]代承霞.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以义安理工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2,(7):33,55.
[3]夏明忠.新建本科院校走现代职业教育道路的探讨[J].高校领导论坛,2013,(6):7-10.
[4]杜玉林,王渝.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新建;本科;瓶颈;对策
2000 年以来我国设立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从学校数量和培养人才规模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均占全部高等本科教育规模总量的 1/3 左右。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转型的新形势下,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紧迫。2015年10月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随后各级政府相继制订了职业教育转型的指导性文件,这标志着职业教育转型已经到了一个必须推进全力攻坚的新阶段。新建本科如何在转型发展中,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凸显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
1.新建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院校升格或合并组建而成,主要分布在地级城市,由地方政府举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般称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就业难度大、就业质量差已成为普遍问题,原因就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出现就业结构性矛盾。破解这种结构性矛盾, 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改变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模式, 努力转型为应用型高校,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和现实条件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已经逐渐明确为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其特点是立足本地,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新建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瓶颈
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或者称为应用技术类型大学比过去办普通本科难度更大。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不是发一道行政命令或者更换一块学校牌子那么简单。新建本科院校好不容易才由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挤进本科院校的行列,现在又要求转向职业教育谈何容易?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会有短期内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困境,存在实现路径之瓶颈。
2.1观念定位之瓶颈
人的思想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的接受而言 ,只有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自觉意识乃至切身感受到 ,只有遵循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才能赢得自身发展的机遇,观念的接受才是可能的。观念是一 种最顽固的力量 ,在它被理解并自愿接受之前 ,任何外在的强制趋动都会受到无形的抵制。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 ,更多考虑的也是学校的知名度 ,在全国或是区域中的排名等要素,而不太会或是无从去考察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或是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反映等难以量化 、检验的标准 。教师或科研人员出于职称晋升和社会评价等个体事业追求的需要 ,在学术研究方面投入精力的内趋力远远大于出于责任感而在教学法研究或是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努力。当前急于“脱胎换骨”的新建本科高校面临不同程度的观念障碍,认为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意味对传统大学价值的降格等观念还大有人在。
2.2教学改革之瓶颈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由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或者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步摆脱过去对专科层次办学路径的依赖.重新比照老牌二本院校的办学模式发展起来,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教学内容、课程安排,都是从老牌二本院校照搬,在他们看来,终于像“本科”院校了。但是,现在又要求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自然面临又一次改变过去的发展路径,这自然会遭遇到来自思维定势的干扰,而且教学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直接关联,需要充分论证,稳步推进,完成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的华丽转身。
2.3师资培养之瓶颈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执行群体。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做到的事情。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新进教师大多数要求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甚至博士研究生学历。然而这些新进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让他们撰写学术论文、完成科研课题可能很专业,水平很高,但要求他们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就难以胜任。另一方面.从社会上外聘生产管理一线的教师充当实践技能指导教师,又存在职业技能人才引进成本、教师资格认定、薪酬待遇核算、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能够胜任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建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瓶颈之一。
2.4社会投入之瓶颈
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不比普通本科教育投入少。与之相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对实验教学设备、对实践实训基地的投入,远远超过办普通本科的投入需求。但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长期经费短缺的问题,与老牌二本院校获得的经费支持没有可比性,更不用说与“211”、“985”高校相比。国家财政对新建本科投入有限,拿生均拨款来比较,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无法与老牌二本或者一本院校进行比较。与此同时,在实验设备、科研项目、人才引进等专项经费领域差距更大。2015年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转型的支持力度,但投入的渠道和保障措施还没有跟上,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
3.新建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对策
3.1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上的瓶颈,源于对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其社会意义认识的不到位,因此必须打破“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培养理论型人才”的传统藩篱。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针对部分师生短期难以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要采取外出参观考察、集中学习以及校内开展师生大讨论等方式,引导广大师生转变观念,坚持把“学生是教育行为的消费者。学校和教师是教育的供给者”这一思想作为本科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理念。以完善的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服务学生为基本宗旨,以约束、规范学校和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为基本出发点,来带动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消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天然的“职教基因”,并且在应用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就为新建本科院校转为本科高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采取借助内部强制与外部动力 :内部强制即学校内部的政策导向 ,包括经费投入导向,职称评聘导向、评价指标导向,直至各 类奖惩和校园文化氛围导向;外部动力包括政府政策导向 社会评价导向等,针对性的政策吸引应用性较强的新建普通本科进行“转制”,走本科高职的发展道路,从而提高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教学改革 ,形成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一是构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适当降低传统本科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性课程比例,增加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基础性过强而实践应用偏弱的状况,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构建有别于传统本科学历教育的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和观摩式、浏览式的实习实训,增加开放性、仿真性的实践、实际操作和顶岗实训,实现本科教育基本规格、职业教育内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协调。三是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知识层面,不仅要传递“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决未来岗位“怎么干”的问题;在能力方面,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有机结合。四是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复合,摒弃传统的单一学科体系的模式,打破割裂分离的专业状态。通过“专业+专业方向”、“专业课+任选课”、“专业+职业资格”等,拓展应用型人才的口径、知识和能力。
3.3“双师 ”培养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30%一40%的教师具备职业技能的素质。成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作机构,健全考核奖励办法。针对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实训指导能力弱的问题,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实训基地等去锻炼6个月以上,以提高教师实践实训能力。学校给予课时津贴、报销差旅费以及资金等。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尽快提高实践实训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国家承认的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经考核后,学校给予奖励;另外,适当聘用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充实在职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3.4 产教融合,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适应就业”为导向,必须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以及区域行业产业优势开展各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承担企业、事业以及行政单位的合作项目,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通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接洽,将真实的工程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与工程项目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参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大大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实现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无缝对接”,通过产教深度融合,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J].龙岩学院学报,2006(4).
[2]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策[J].学术交流,2012(08).
[3]夏明中.新建本科院校走现代职业教育道路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3,6.
[4]李克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
课题: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JG14DB215)。
关键词 一般本科院校 职业教育 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驻马店共识》开启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决议实践第一步,由此探索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有着重要意义。
1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1.1传统教育观念制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当前本科教育比较重视课程学科标准和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注重人才培养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强调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继续深造能力,却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造成学科体系组合的理论在社会生产实践运用中缺乏应用性和职业性。
1.2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制约高技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将职业教育理念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引入教育教学中,基础理论教学比例过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足。部分学校实践实训课程开设不够理想,加上教师教学的惯性思维,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学生无法体会和感受到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
1.3校企合作不足制约高技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合作长久、内容务实、互利互惠、多方共赢合作企业。由于固有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大部分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资源双向流动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范互补的长效机制,学生到企业实习流于形式,在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课程改革建设等方面合作不足,没有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1.4僵化的教师考核机制制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校注重对教师理论教学考核轻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科研方面重视纵向科研课题研究的考核轻视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的考核,同时未给予实践实验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津贴待遇方面差别对待,打击了教师提高实践技能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利于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更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从而制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5资源不足制约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短缺,欠账较多,从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出发,必须广开财源,平衡收支,转型职业教育恰好满足其自身拓展办学空间的要求。但许多学校只看到这一短期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使高等职业教育流于短期行为,缺乏长远考虑而损害其健康发展。
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与特色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主要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科学确立发展定位。
2.1行业定位
当前经济发展中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行业从业人员层次水平不均衡,提升行业发展水平需要大量行业专业人才。从专科学校升级的一般本科院校合并了专业性较强的国家级中专的一般本科院校,行业底蕴有相当基础,可立足自身行业特色优势,明确行业定位方向发展,通过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力度,针对行业发展方向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目标,走出行业特色发展之路。
2.2产业定位
产业升级调整是深化经济改革的必然要求。产业发展滞后因素的关键支点在于一些产业从业人员的转型与产业的转型节奏失衡。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较早,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又相对落后;第二产业有一定基础,但出现结构失衡、技术支撑尤其是专业技工支撑缺乏;第三产业发展从时代上看不算太滞后,但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技术标准不成熟。农业和工业两大基础产业的专业人员升级换代太快,服务业的技术标准亟待完善,而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又严重滞后,带来大量专业技工、技师缺口。一些地方本院校产业归属痕迹浓厚,加上合并了一些职工大学,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完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不同产业,培养服务特定产业的专门人才,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2.3区域定位
因为发展历程中客观存在的区位发展规划因素,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产业升级、行业发展规划中出现区域性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可以利用区位优势,结合学科优势,根据区域发展的产业规划和行业规划打造城市学院,建设特定区域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职业技术大学。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定位为“城市高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定位改为“立足下沙(开发区)、服务杭州市”,从而密切与城市的关系,凸显自身特色和优势,社会需求和社会声誉也日益显现;河南省黄淮学院与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区域定位特色发展之路”;纽约城市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也是类似极好的榜样。
2.4层级定位
传统声誉观使得一些高等院校盲目上规模、上等级,而忽略发展的独特性优势。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要成功转型职业技术大学,必须做好自身的层级定位,尤其人才培养层次的层级定位。要从表面上培养人才的层级(学历等)转向社会应用中人才声誉度的层级,关注人才培养的不同社会需求。明确定位之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等等,在不同层级(技工、技术人员、技师)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5特色定位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评估报告显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很清楚地要坚持特色办学,但实际上却“不到位、不统一、不落实”。台湾中正大学地处乡村,但该校吴志扬校长说:“做唯一,就是做第一”,走出了特色发展道路。“有特色”也正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所在,如果每一所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如都能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经济特点、社会需求以及历史传统等从通识型的地方高校向专业技术型的高校转型,那么现代大学制度的多样性就会得到体现,转型职业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改革才会凸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田立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微观思考――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谈起[J].新西部:理论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