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07-13 16:30:16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文化差异;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一、文化差异与管理成本理论概述

在跨国公司中,由于组织外在环境的多元化及内部“亚文化群落”的增多,使得受文化因素影响较深的管理成本的计算出现了复杂化及不均衡态势。由于影响管理成本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圈层面的差异,带有深刻的群体倾向,因此分析分别以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对跨国公司管理成本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的影响分析

1.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维持和辅的管理职能上升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互联网技术在日常事务管理中的运用大大的节省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时间,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管理时间开发和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职务分工细腻和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对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和突发性问题处理的过程和政策都有具体的依据。反观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多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阶段,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政策,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远未完善。另外,人力资源部门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缺乏先进的、学习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有效的激励机制。

2.文化差异对员工培训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认为员工培训是一种风险性投资而不是消费,培训是员工素质弹性的调节器而不是无所作为。而国内企业经营者在培训中则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不愿意耗费精力去开展培训。

3.文化差异对激励机制的影响。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激励机制的实施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别。如西方西方企业崇尚个人奋斗和竞争的个人主义,注重规章制度、契约关系,强调制度化管理;而中国企业则注重人际关系、忠诚和集体主义,更强调人性化管理。换句话说,在以理性为本,还是以情感为本;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上,东西方在激励机制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形成的原因

1.历史差异基础。美国:(1)受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企业里的技术分工日益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操作逐渐规范化、有序化;技术研发和成果考核强调科学和定量的分析。这些都使得员工分工明确,职责清楚。(2)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使得美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各种资源的配置都具有市场化的特征,劳动力的市场化供求模式导致人力资源流动频繁,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和解聘非常容易。(3)美国人的“法制”观使得企业在人事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表现出员工录用合同制和契约制的特征。

日本:(1)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之前,几千年的农耕经济使得国人具有农耕民族典型的求稳的传统观念。(2)在历史上日本是一个好学的民族,他们先后学习中国的孔孟之道和西方国家的先进管理方法及理论,并有效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日本企业文化。(3)日本自然资源缺乏,人口众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他们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主张先培养人,后做事。

2.文化差异基础。美国:(1)美国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美国聚集了世界上几乎所有人种和民族的移民,他们初到美国便努力摆脱本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羁绊。(2)人们等级制度观念淡薄,不受上级权威的约束,民主意识强烈,强调人人平等,认为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3)由于这些移民往往是各民族中最优秀的人,他们渴望成功,追求豪华的物质生活,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4)美国人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追求新鲜刺激,往往对现状不满,工作变动频繁。日本:(1)日本文化属于东方儒家文化体系,等级观念深重,注重上下级关系。(2)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人讲究谦恭礼让,忠诚守信,崇尚团队精神,注重合作,集体决策,集体行动。(3)日本人重视长远打算,不会因眼前的利益而放弃未来的发展,注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4)由于日本人对企业的忠诚度高,工作态度踏实,从一而终,很少有跳槽现象发生。

3.价值观差异基础。美国:(1)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注重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追求成功,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这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注重能力,鼓励竞争的良好氛围。许多佼佼者在这种氛围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2)他们天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反对束缚,崇尚个人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重钱轻义,人际关系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对组织无任何忠诚可言。

日本:(1)与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相比,日本崇尚团体至上,推崇集体主义价值观。认为公大于私,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2)日本员工努力为组织工作,他们极度信任组织,个人对集体有强烈的感情依附。(3)日本人也注重金钱,但并不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精神激励为主。

四、完善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的影响分析

1.转变观念——打破常规思维。在企业兼并的过程中,应该打破常规思维,转变思路。习惯思维不能解决跨文化管理的问题,特别是克服文化自大主义,应该尊重被兼并企业的文化,以及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管理方法

2.挑选文化相容性高的管理者。每个人的文化相容性并不一样,文化相容性高的经理能够妥善处理冲突,但是文化相容性差、特别是有排外现象的人处理起来就非常危险。

3.管理人员的本土化。进行跨国化管理的通常做法是管理人员本土化,用文化相近的人来管理。即中国人管理中国人,德国人管理德国人。

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整合。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整合时,应以嫁接方式开始,与管理人员本土化相配套,进行渐进式的整合。

5.妥善处理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处理原则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磨合需要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应该把握分寸,掌握技巧,妥善处理矛盾,人既是管理的主体, 也是管理的客体, 既是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文化的继承者。因此企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而本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探讨正是顺应当今经济全球化形势提出的, 旨在为中国已经及即将走出国门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陶明.美欧、日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中国人才.2002年(5) .

[2]张小华.王佳锐.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6).

第2篇

关键词: 英汉翻译文化差异形成原因关联

1.前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即communication,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个涉及信源、信宿、信号、信道、噪音等要素,以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其原则是在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内容和功能不变。美国一名著名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及政策法规,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难找到准确对等的词汇、源语文化内涵的缺失或译文含义完全背道而驰的冲突等不完全对等的现象。这就需要翻译者博采众多翻译原则之长,阅读多国文化、生活、风俗及法规的不同之处,科学、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出更多符合译文读者国家社会习惯的作品。

2.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英汉这两种文化各具特色,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语言,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着一定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因此英语中的习语常常涉及水和船,而汉语习语却离不开土。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汉语则为“挥金如土”。在方面也有差异,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国人信仰菩萨、“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因此中国人说“菩萨保佑”、“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则说Go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生存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在汉语中的“开门见山”和英语中的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写),all at sea(不知所措),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

3.文化差异的表现与英汉互译

由于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语言的使用须遵循文化规则。原文的形象意义在译入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的或者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如politician(“政客”,贬义)和statesman(“政治家”,褒义),但其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存在较大差异,这时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3.1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历史典故,以及带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文化信息,译者翻译时必须深刻了解这些典故及文化信息,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的真正含义。以下是几个汉译英的例子:

(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B:盲人国中,独眼为王。

译文A是典型的意译,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起来通俗易懂,甚至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读翻译作品。但译文B同样可以顺畅地传达这层意思,同时由于它属于一种较为新鲜的表达方式,因此读者会在耳目一新的同时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某些风格特色。

3.2心理思维文化差异与翻译

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必然深刻地影响与思维方式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中西方所倡导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而且影响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从而影响英汉翻译实践活动。

由于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注重抽象思维,这使得在英语当中抽象表达法的使用相当普遍。而汉民族缺乏英语抽象表达的手段,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这样就使得英语中的大量抽象名词找不到对应的汉语来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示具体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生拉硬套地翻译,将抽象概念直译出来,译文效果将会不尽人意。下面的句子:

For example,great efforts are made by the American tobacco industry to sell cigarett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where U.S.tobacco export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7 percent in 1974.

在该句中,最难处理的词汇之一就是effort一词,若把great efforts直译为“巨大的努力”,那么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为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样处理虽然也行得通,但给人冗长累赘之感,如果把“great efforts”转译为动词“力图”,译文就通顺多了。因此,比较理想的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就力图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在这些地区,美国烟草的出口量在1974年增加了27%以上。”

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还导致了英汉语言习语表达上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当中的习语又常常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所处的地域和固有的生活习俗联系在一起。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上相距遥远,人们的生活经历、物质环境及社会渊源相差甚远,这就必然导致国家间或民族间的个性差异。因此,这种个性差异使得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更具有丰富、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者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而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人们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但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才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翻译过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

3.3文化差异与词汇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语言系统赖于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

汉语中的表亲关系径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道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cousin一词笼而统之。同样,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此外,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您”,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这些谦词是汉民族“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词汇上的反映。

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词汇空缺只是文化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汇意义。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双语词典的编辑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条件之上。但是,对应并非就是“对等”。即使概念意义或认识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其包含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也会有极大差异。

首先,英语中有些词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对应词则无该种意义。例如,propaganda常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意义;英语中的gay一词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天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汉语的“开心、快乐”就不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

其次,有时汉语词汇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则没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如“松”在汉文化中象征“长寿”、“骨气”、“气节”,而英语pine则不带这种含义,它只表示一种树木而已。

另外,有时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英语中的dragon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令人憎恶的怪兽,是恶魔的象征、邪恶的代表。《圣经》中撒旦就被称为dragon。在西方国家中,凶暴的女人被称为dragon,而汉语的“龙”字的隐含意义则恰恰相反,“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历来都是“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可见,英汉民族对于同一事物“龙”所赋予的感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龙”就须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如果忽视英语文化差异,机械地将其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ome a dragon,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结语

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而且需要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完全对等的等值翻译”不可能完全实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入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不仅能忠实地表达原文语言层面的含义,而且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疏通交际渠道,增进文化交流与沟通,了解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针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避免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缺失,力求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杨磊.论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9.

[5]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3.

第3篇

关键词:中外文化;礼貌;思维方式;教育文化;心理;对比;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3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类型、层次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也越来越显示跨文化交流在每个民族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文化差异却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笔者是个人物肖像摄影爱好者,拍过许多人像习作,所以在某些场合遇到很有特点的人物或外宾,经常会忍不住想要举起镜头。中国人面对陌生人举起的照相机镜头,大都是被摄者尽量躲避或者狠狠的瞪上举着相机的人一眼,再有激情拍摄的人也像做贼一样,顿时没了底气!可是大多数外国朋友都是十分配合的微笑着面对我的镜头,我当时也没有偷拍做贼的感觉,甚至还可以用英语简单做一些交流,或者几个表示友好的肢体语言引导他们转身拍摄侧面。

笔者在书城买书时遇见一个澳洲男士,看到他的白色胡子很有特点,我友好的示意我对他的胡子很感兴趣,并且举起相机给他看,他不但不拒绝,还赶紧用手把已经松散的胡子做成圈状,然后配合我的手势正面、侧面各照一张。拍摄完后我将画面调出来给他看,他说“OK!

由于中西方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规则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小小的照相机镜头,我们不难看出这背后巨大的文化差异。

笔者尝试从思维方式、教育文化、心理活动的角度分析其中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上述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

(一)恭维与应答。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的恭维语除了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二)邀请与接受。中国人通常采用螺线型思维模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这种情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以示真心实意,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礼貌的热情准则。而受邀请人推三托四,邀请人一再坚持。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过早接受邀请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才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经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致。

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角度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点,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当、开门尖山的特点。西方人也常常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也对西方人那种直截了当的方式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

三、历史与现行教育文化的不同,从而带来心理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文化,而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中心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人的处世方式亦然。”搞中庸之道,就是重视思想的整合和齐一,提倡待人接物要采取不偏不倚、调和适中的态度,排斥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西方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在社会活动中追求行为、言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成了西方国家人的一种精神风尚,受到社会普遍赞赏与颂扬。在西方,如果有人说“You arevery special”(你很特别),听者会因被承认富于个性、与众不同而感到非常高兴。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人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化为特征、多元文化共存的西方文化模式。

心态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导向卓越与完美。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存在着不少流弊,因此我们应该弱化中庸文化心理,认真学习汲取西方文化中鼓励探索创新的积极因素,倡导冒险和竞争意识,重视个体思想的独创性,保证充分的思想自由,允许“异端学说”的存在,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第4篇

一、跨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

跨文化环境对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比如语言、时间观念、合作观念、教育、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影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价值观

各国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人们的工作动机和价值观的不同。欧洲人非凡注重权力和地位,因此他们的经营管理方式就比美国人的正式得多。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比较轻易的事并无多少喜好,而对于困难具有勇气、相当的信心和冒险精神。日本人对于提升、金钱和奋斗表现出浓厚的喜好,人们推测日本人的成就感和追求成就的动机或许是他们的驱动力。

(二)宗教及风俗习惯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次看,宗教影响着语言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其他大量的社会文化成分。从微观层次上看,宗教影响决定着一个社会中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只有了解某种宗教,才能更好地透视那些文化所表现出的内心世界或思想行为。其中,宗教禁忌是影响跨国公司管理最常见的因素。众所周知,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印度教禁食牛肉,佛教徒不沾荤腥,伊斯兰教禁烟。宗教还给文化加上了精神和道德规范,提供活动准则;多数宗教都要求人们有公心,不贪婪,不冲动,从而使这些成为有关文化中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是一定社会中大多数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习俗、送礼习俗、节日习俗以及经商习俗等。世界上不同国家风俗习惯千差万别,甚至在同一国家里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从而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是跨国公司经营的一项重要成本,其高和低直接关系到公司的业绩,因而也成为影响全球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因素。劳动力成本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包括薪酬、法定工资时间、假期和健康医疗服务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法律规定、民族习俗等有所不同,在以上构成劳动力成本的各个方面也会有所差别。以制造业工人为例,他们工作每小时薪酬以美元为单位,在墨西哥是1.51美元,在中国台湾是5.82美元,在英国是13.77美元,而在德国是31.88美元。各国的假期也不同,有的国家实行星期天放假的双休日制度。又如中国内地实行的是五一和国庆两个长假期,而香港地区在这期间仍然实行短假期制度,这时候同一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分公司之间沟通就会因为假期而出现阻塞。因此,劳动力成本将会导致公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上的不同。在那些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的国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都会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为标准,尽量少聘请员工,他们会给予员工大量的培训,使员工尽可能地把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但和此同时,员工的工作量也会大量增加。

(四)法律制度

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影响最大的法律制度体现在有关劳动的就业规定上。各国的劳动关系有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应该成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重点考虑的因素。劳动关系主要指工人、工会和雇主之间的关系,而劳资关系的区别主要是由各国的劳工法律不同造成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工法律对劳资关系并没有什么限制,对工会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干预不多,例如在对“是否规定雇员参和公司管理”这一新问题上,爱尔兰和意大利等国没有正式的规定,人由雇主和工会间自由谈判去解决。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情况很不一样,在丹麦,法律规定当雇员人数超过30人时,必须有雇员代表参和董事会;而希腊则硬性规定必须设立雇员委员会。可见,各国的劳工法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劳资关系,而劳资关系也影响着资方对雇员的控制力,从而决定着公司采取何种人力资

源管理政策。

二、跨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的策略探索

国际化经营和人才国际化引发跨文化企业新问题,而文化差异新问题假如处理不好或处理不当,很轻易引起文化摩擦或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使得组织交易成本上升,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基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调整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战略方针,以实现人才的跨文化企业管理。在探索文化差异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之前,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应该把全球观念作为前提因素。因为假如缺乏这种观念,管理者就会处于盲目的管理状态。全球观念、多元主义是培养文化开放和宽容的思想基础。其次,在人才的跨文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两个方针:一是强调主流人群的主流文化的重要性。这涉及到民族文化的继续新问题,更关系到组织中绝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新问题。二是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文化的互补优势。另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文化无优劣,文化冲突也没有谁对谁错。文化差异并不是员工冲突、管理受挫的根源,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的一种资源。为了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一)整合企业文化,创建共同价值观,文化差异最小化处理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们总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布满自豪,大多数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文化视为正统,而认为外国人的言行举止总是稀奇古怪的。事实上,这些看似古怪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对该国人民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要尽可能地消除这种种族优越感,以平等的态度交流。在此基础上,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将文化差异最小化处理。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它可以确定人的行为模式、交往准则以及判别是非、好坏、爱憎的尺度等。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指出“我们观察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它们主张什么,并认真地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标准。事实上,假如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明确,我们很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企业必须形成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建立共同价值观,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人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往往会忽视掉导致冲突的因素。企业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建立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需要所有员工的认同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以便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处。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落实企业文化和共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典范,在企业中营造开放沟通的气氛和环境,提供员工有关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以便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使员工的个人文化能够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差异的价值。

(二)加强员工沟通,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由于员工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独特性和自主性都很强,都有其非凡的价值观和个人风格,对事物很难有一致的看法。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观念行事,就可能和其他人的行为方式格格不入,给日常工作造成许多障碍。假如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的话,很轻易形成偏见,甚至发生冲突。因此,应该经常组织各种活动,通过一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聚会,引导不同文化的员工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文化环境,为员工们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看待事物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提供条件,以便增进人际关系、改善沟通和消除偏见,使企业里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真诚合作、开放沟通的气氛。尤其是在决策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员工及其文化背景,对事不对人,避免歧视,强调差异的价值。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刻意让不同的观点在会议上呈现出来,通过讨论来帮助其他人了解其观点形成的理由,鼓励大家熟悉文化的差异,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并通过目标的达到或新问题的解决来体现文化差异的价值,塑造员工之间的共识和良好的工作关系。只有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才可能使员工真正熟悉差异及其价值,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

(三)积极进行跨文化培训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3701

笔者在文章《高中英语写作中“词类汉化”归类分析》中将高中英语写作中学生经常出现的“词类汉化”现象归纳为词性误用、词义误用和搭配不当等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将对高中英语写作中“词类汉化”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英语写作中“词类汉化”的原因

1.知识缺乏。英语词汇知识应包括词义、词性、习惯用法、词类转换以及构词法等。英汉词汇在语法功能、语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容易乱用、乱套词汇,如把“吃药”译成“eat medicine”等。英语里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主要有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和动词与介词、副词的搭配,不能随意更改。学生在写作时受母语的干扰,甚至就完全按照汉语习惯表述英语,从而造成词类汉化现象的出现。

2.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包括:其一,地域文化的差异。比如在汉文化中,龙被视为“神物”,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的象征。其二,习俗文化的差异。主要有:姓名的差异、称呼用语的差异、隐私关注程度的差异、颜色内涵的差异等。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学生往往对上述文化性差异因素没有足够了解,对英汉文化和语言差异形成的词义冲突现象没有明确掌握,在英语写作中按照汉文化特点表述,甚至会造成用词不符合英语国家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或宗教信仰习惯等严重错误。

3.教学弱化。其一,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缺乏对“词类汉化”的相关知识点、语法规则等进行强化练习,造成学生对汉化问题未能充分认识与理解,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根本无法意识到哪些是属于汉化错误。其二,教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词类汉化现象重视不够,习作、试卷的讲评没有针对汉化现象做出专题性的辨析、讲解,对学生习作中的汉化错误缺乏针对性的纠正,强化其认识、理解,致使学生在写作时不严格遵循英文表达方式,错误层出不穷。其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及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比较,学生在不掌握英语特有的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词类汉化问题。

二、减少“词类汉化”现象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中阶段的师生未能摆脱应试观念的影响,以“考分”为价值追求的高中英语教学缺乏对英语汉化现象的关注,致使学生没有把英语真正作为一门语言来学,因而学到的英语完全失去地道的英文味。因此,转变英语教学观念是减少“词类汉化”现象的关键。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英语教师必须把传授规范、地道的英语作为英语教学的第一要务,要让学生能够进行正确流利的英文交流并写出“正统”的英文。

2.采取多种词汇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词汇的正确运用。其一,采用对比法进行词汇教学。英语中有许多词形或词义相近的单词,如“divide, separate; tell, say, speak, talk; join, take part in”等,必须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在写作中正确运用。其二,采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构词法有转化、派生等,可帮助学生了解构词法,从而掌握单词及其正确用法。其中转化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使用功能,如map, head, dirty,warm,cool等名词、形容词均可以转化为动词使用。其三,采用阅读法进行词汇教学。词汇学习的关键是要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要能够用词语造句表达思想。将词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之中,能使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教会学生正确规范的词汇用法。

3.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渗透。胡文仲认为:“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词汇、语法、语用、语篇教学等环节中的英语文化因素,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渗透,让学生真正了解和熟悉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加强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能够用英语灵活、有效、恰当地表达思想。

总之,减少“词类汉化”现象能让学生掌握地道、规范的英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文化背景;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56-02

由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这种联想与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可是在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它却能产生某种特定感觉,而这种特定感觉的外化形式则是语言。刘润清和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在文化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些社会学家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他们认为没有语言,文化就如无源之水,反过来,他们又认为文化影响语言,决定其形式。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在文化发展中不断发展,即掌握一门语言有助于对其文化的了解,而文化又能反过来促进语言学习。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从实现语言学习目标的角度出发,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适当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将对学生英语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够体现独具特色的源语言文化。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适当加以拓展,并适度引导学生领会理解其中的文化因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促进英语学习,此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学习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的School Life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教材中介绍的中英学校的差异外,还要引导学生讨论更多有关中英学校学习的差异。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式启发学生寻找更多的差异。

课后让学生将课上讨论的文化差异形成书面材料,第二节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不仅促进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文化知识

学习语言和了解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反映欧美文化的世界名著。由于时间及词汇等方面的限制因素,高中生可以选择阅读一些世界名著的缩略本来了解地道的西方文化背景、社交礼仪及风俗人情等。通过对这些国外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新词汇、句型并训练阅读技巧,欣赏原汁原味的英语,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此外,学生平时做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精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精读,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拓展词汇背后的文化因素

在日常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将英语对应的汉语意思展示给学生,补充相关短语,确保学生会使用这个单词造句时,词汇教学就结束了。而由于汉语与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以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对等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单词可以向学生介绍词汇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1、不同的语义联想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彩,也就是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著名翻译理论家(Nida, 1993)说:“词汇的联想意义难以捉摸,在一种文化中是吉祥涵义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比如,

狗(dog)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西方人认为狗肉是不能吃的,而且一想到吃狗肉就会大吃一惊。而在中国,狗是用来看家的动物,狗常让人联想到令人可恶的人或东西,如“看家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并且在我国和其他一些社会里,狗肉却被当作美味佳肴,这就是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文化知识对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一些与dog有关的短语,比如,a lucky dog, top dog, like me lik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 等有着积极的意义。有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学习这些短语时就不会首先把它们和不好的人或物联系在一起,掌握起来就更加简单容易。此外,在与老外的交际中也不会因为西方人家里养那么多宠物狗而瞠目结舌了。

2、地域差异下的异词同义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地域差异形成的文化原因,也有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比如在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word power中的英美英语对比就说明了语言的地域差异。再如“冰棍”在英国英语中是ice-lolly,在美国英语中是popsicle;“手电筒” 在英国英语中是torch,在美国英语flashlight。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其进行比较,深入揭示词语的来源,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3、词汇空缺

这些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音译之后,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误解。比如“嬉皮士”在中国人眼中就是无所事事的地痞流氓,穿着怪异,披头散发,给人一种颓废的感觉。在西方,“嬉皮士”本来用来描写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有一些为了逃避现实而大量吸食,开始疯狂――那只是苦闷的发泄!不是他们的初衷!真正的“嬉皮士”是绝对排斥暴力的,他们只是消极地制造自己的世外桃源,在“爱与和平”的思想下,用纯粹精神对抗社会既成的价值观念!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崇尚纯精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才是嬉皮士的真面目!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解释在源语言中的含义,以免引起误会。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能影响到语言的学习。高中英语教师作为文化因素的导入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在课堂上注重揭示词汇内在的文化涵义,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课外英语读物,了解更多文化现象,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拓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 [M] 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 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第7篇

拜访客人之前,要预先约定时间。在交谈时,客人要使用客气、礼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敬语。不能以名字称呼日本人。只有家里人和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可以以名字相称。在称呼对方时,要在他的姓氏后面加上“San”字。

中国人的语言和行为属于外向、开放型,而日本人的行为和言语则较为封闭与内向。日常交往中,中国人说话或者在否定问题时相对比较直接,而日本人则多含蓄委婉的表达意思,很少当面拒绝别人,经常的表达是:请让我考虑一下。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那么会以为他们真的是要考虑一下,而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日本人这么说基本上是已经拒绝别人了。日本人在平常说话时尽量避免说“你”因为这样和别人说话显得很没有礼貌和教养,而中国人在说话中一直把“你”字说出来。日本人经常说“是”,因为怕给对方造成冒犯、冲突的感觉。日本人会因为性别、年龄、地区、职业、身份、社会地位、以及场合的不同,具体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日本人的表情总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中国人多数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服饰利益方面中日也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他们都非常注重自己的着装。在正式场合,人们都着西服,而在特定场合多以和服代替。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装,一般由一块布料缝制而成。妇女在穿和服时喜欢化妆描眉,以有弯度的细眉为标志。

二、中日礼仪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名族差异大,而日本是单一名族,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使得等级观念在日本人的心理根深蒂固。在家庭或是公司里依然严格遵守着等级级秩序,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在日本人的思维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日本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对公司或组织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共同意识。但是,如果年轻人想要成升职,就必须按照等级秩序一步一步的努力,日本人升职不靠个人能力,是靠排资论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