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30:13
序论:在您撰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商业银行
在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以利息收入为主,但是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的和金融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其经营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营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理论
银行业历史悠久,早在古巴比伦和中世纪的一些文明国家,银行业就已经存在,现代股份制银行的产生是以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成立为标志的。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独立的企业法人,是以经营货币资金和向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特殊企业,其经营原则是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了满足这三个经营原则要求,处理好这三个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相继发展了不同的经营管理理论,如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对于资产管理理论,其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银行在负债方面是被动的,而在资产管理方面是主动的,银行可以通过适当的资产结构安排,通过对银行的资产管理,来满足商业银行对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经营三原则的要求。
2.国内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目前利润主要是存贷差,也就是贷款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各种服务性收入,比如理财顾问等等业务收入,各种保险,基金,国债收入一般大部分还是贷款收入不过现在很多银行对于保险,基金收入也很重视。
2.1 国内商业银行业的收入结构
首先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构成:
如表所示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总净利润为26584亿元,其中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0%左右,可见中国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率差以及中间业务手续费等。非利息收入主要为银行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取得的费用和佣金收入。近年来,由于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领域竞争激烈、利差收入增长有限、且波动较大,银行家们发现通过积极推广服务,可以开拓其它收入来源、增加利润表中净利润、带来收入多样化、降低利率变动对银行的冲击程度等益处,因而非利息收入呈上升趋势。
2.2 国内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结构
下面以中国建设银行的数据来说明银行利润的来源:
中国建设银行在2007年到2011年的的净利息收入分别为3046亿元,2515亿元,2119亿元,2249亿元以及1928亿元,分别占到同期总收益的76.70%,77.75%,79.30%,84.08%,87.84%。说明中国建设银行的存贷差利息收入占到了建设银行总收入的七成到八成,成为建设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在。
中国建设银行2007年到2011年的手续费以及佣金收入只占了21.91%,20.44%,17.99%,14.37%,14.27%。可见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也在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2007年到2011年度的营业支出费用远远低于利息净收入,可见中国建设银行的净利润的主要来源即为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综上所述,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基本上均来自于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而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却占到很少一部分。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还是较为落后,但从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表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传统存贷利差市场可获得利润空间已经不大,更加注重通过中间业务提高手续费及佣金等非利息收入。
2.3 国外商业银行(摩根银行)的收入结构
选取美国摩根银行2009年到2011年的收入结构表进行分析:
美国摩根银行的收入表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50%左右,从而可以看出国外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并不是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而是其他业务,从而可以得出国外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都发展都很快。
与美国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特征:客户贷款及垫款的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比重的绝大部分,而规模较小的银行在这方面比例要高于国有大型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不过大型银行近几年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经有明显提高,要远高于中小规模的股份制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的绝大部分,非利息收入则比重不大,这和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到将近一半的情况大相径庭。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社会大众越来越频繁的进入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积极拓展新的业务模式。而中间业务以其对资本无要求、服务型强、风险较低、利润客观等优势,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新兴力量。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形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促进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类行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济和金融挑战日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有一席之地,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中间业务创新己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战略。作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新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创新也越来越被国内银行业所重视,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资源和收入结构配置,还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下转第63页)(上接第61页)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经营理念上的误区;第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应用不足;第三,定价收费不科学,民众认同度不高;第四,对中间业务风险的认识与计量不够。
3.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径(对策)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对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摸索出适合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第一,更新经营理念,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
首先,商业银行要彻底摈弃“重表内、轻中间”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要从战略角度去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高度重视,实现表内,表外,中间三大业务支撑点。
第二,丰富中间业务品种,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力度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完善,技术先进,种类齐全。因此,充分借鉴国外中间业务品种发展的经验,可以尽快发展我国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同时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入手。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同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收入阶层,采取差别营销战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开发层次不同的产品,扩大中间业务的种类,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提高银行的经营利润和效益。例如利用银行掌握的信息、技术、银行高素质人才等优势,充当客户的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为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吞并等提供融资服务等。
第三,加强中间业务的约束,防范经营风险
中间业务是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潜在的风险相应加大。中间业务创新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将中间业务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善制度建设,规范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规范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银行要结合中间业务的特点、现状,建立一系列完整、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开发经营,逐步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机制,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中间业务快速发展,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中单一的依靠存贷差来获取收益的模式中转变出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竞争力,优化收入结构,深化业务创新。使中间业务,表内业务,表外业务成为真正意义上我国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参考文献:
[1]贾志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张峻.商业银行新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陈天慧.当前中间业务创新的路径[J].现代金融,2012,2:18-19.
[4]唐菁菁,孙灵刚.中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机制研究[J].金融实务,2012,1:72-74.
[5]张民.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J].金融商务:96-97.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意义;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如何正确的理解经济增加值这一概念呢?简单来说,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即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决策系统以及激励报酬工作制度。经济增加值同时具有管理以及财务这两个方面的概念。首先,从管理角度上来说,经济增加值是企业发展、员工发展目标以及价值取向的共同体现;其次,从财务角度上来说,经济增加值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集中反映,同时受到收入、成本、以及利润等因素的影响。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引入经济增加值,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的意义分析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的方式,不但能够构建与经济增加值相适应的业绩评价工作机制,同时也能够在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方面发挥突出的促进作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能够促进业绩评价机制的发展
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风险与利润并存的商业银行而言,经营管理过程中,业绩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质量与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分配体系的健全、乃至发展目标的实现,均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业绩评价机制的发展。在经济增加值管理作用之下,商业银行的最终发展目标应确定为价值的实现,这也正是正是绩效考核指标的实施依据。结合经济增加值的特点与属性来看,业绩评价机制当中应当涵盖包括财务指标、经济资本、以及业务发展指标等在内的相关系统。同时,业绩评价的对象不但需要以部门、机构为主,同时还需要敷设对客户、产品价值贡献的评估,从而保障业绩评价对象的全面向。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能够促进经营结构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对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的应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能够将经营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对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之上。从而,在商业银行各项发展战略与措施的制定、落实过程当中,能够以价值为核心,及时发现可能对价值产生影响的业务(包括正面影响以及负面影响)。此过程中,可以对价值的判定为依据,及时压缩长期处于低回报、高风险状态下的业务,加大对回报高、风险低业务的投入力度,从而达到改善经营结构与增长发展的重要目的。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的措施分析
要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经济增加值管理相对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的提升优势,就需要以对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前提,以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确保商业银行在对经济资本回报予以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兼顾针对性与综合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对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前提
通过对价值核心的突出,能够使商业银行现行业绩考核标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充分的体现经济增加值的中心地位。此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点措施:(1)以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与绩效考核的结合为手段,按照预期实现价值的大小设置相应的指标,执行目标考核管理模式;(2)结合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构建经济资本回报激励制度。一方面,需要以经济增加值为标准,衡量经营者的奖金,同时也需要重视对商业银行下属各个网点激励资源的有效分配。
2.以对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
通过对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能够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经济资本回报率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此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信用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对信用等级长期较低的客户执行主动退出的措施。将工作的重点集中在那部分信用等级水平较高,且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客户当中;(2)对信贷品种的选择需要更加合理与严格。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对贸易融资、以及各类票据贴现业务的营销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个人住房打款、质押贷款、商业用房贷款等经济资本占用较低贷款行为的发展力度。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经济增加值作为价值管理体系中的一大关键组成部分,较传统意义上的指标管理模式而言,更加能够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充分体现了资金与风险的紧密连接。可以说,经济增加值的引入,及其应用质量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经济增加值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谢羽婷,刘阳,易贵明,等.人力资本经济增加值计量方法的新探——基于能力经济增加值[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155-156,159.
[2]王化成,程小可,佟岩,等.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标的对比[J].会计研究,2004,(5):75-81.
[3]王雪梅.终极控股权、控制层级与经济增加值——基于北京上市公司数据[J].软科学,2012,26(2):113-118.
[4]彭纯军,王惠芬.经济增加值(EVA)--价值管理(VBM)的驱动力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8):72-73.
摘要:管理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是指在任何经济组织内,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为依据,运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为手段,搜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编制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对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论应用到银行的管理中,是商业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实现价值最大化、防范经营风险的战略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别是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在这新一轮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更好更快地发展呢?本文将说明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中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作用,重点提出了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006年2月5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会,宣布我国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共同构成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将在2007年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真正接轨并达到趋同的目标。此次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于提高我国会计透明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学术界乃至商业银行管理界的观念也随之出现了质的转变与飞跃,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诸多商业所认同和应用。
1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的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可定义为企业为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收集、储存、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进行合理计划和控制所需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
1.1 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测算商业银行的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分析又称保本分析,在保本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盈利,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随时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盈利平衡分析具有经常性和预测性。盈亏平衡点亦称保本点,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收入总额与其成本总额相等,利润为零,商业银行处于不盈不亏状态下的保本业务额。通过盈亏平衡点的分析预测,可以准确测算商业银行保本经营前提下的资产运用总量与结构以及经营成本。在测算中要根据前述对商业银行成本、收入、利润的界定及分析,合理划分各项成本的形成,正确计算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以及单位变动成本、单位收入等指标数据。属于混合成本的项目按规定方法进行分解,并把分解出来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别进行汇总,以保证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1.2 商业银行业务量及收入的界定
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量应是银行生息的资产总额,包括各类贷款、缴存中央银行及上级行的各项准备金、同业拆出资金及短期投资业务等。所以银行的“产品销售收入”就是银行的营业收入。是由于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而产生的收入,银行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部分。其中营业收入具有决定意义,它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短期投资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等。因此,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变动成本。由此可见,成本管理的重点是扩大存款规模,改善存款负债和其它负债的结果,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益。同时,也不能忽视固定成本的管理。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作为反映银行在报告期内全部经营成果的重要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三部分: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的计算方法如下: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按照管理会计的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应为:利润总额:营业净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1.3 以责任会计加强内控
责任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要组成部分,即按职责不同将企业划分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以责任中心为主体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根据承担的责任范围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成本中心对可控成本负责:利润中心既对可控成本负责,又要对利润能否实现负责:投资中心既对成本、利润负责,又要对投资负责。商业银行可根据各职能部门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的小同作用,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明确规定各中心的权责范围、编制责任预算、制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严格控制成本费用、评价考核工作业绩,根据成果与不足进行奖罚,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激励与竞争并存。
1.4 引入全面成本管理
管理会计运用的重要方面就是引入全面成本管理, 这是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重大进步,也是对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所谓全面成本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原理和标准化技术,以责任成本管理为主线 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各层次、各门类、各环节实行成本调节与机会成本抉择的现代管理方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它具有完整性与广泛性、系统性与连锁性、主动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开始由业务经营型转向资源管理型, 将会给工商银行的成本管理乃至经营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一是管理主体由单个部门转向全行各部门, 管理范围由狭义转向广义, 从而进一步推动全行全面抓效益,完善效益管理机制。二是管理重点由事后核算转向源头和事中调节, 从而进一步推动全行经营管理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变静态为动态。三是管理客体由单一的数额转向责任与数额,从而推动全行管理机制的完善。
2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同时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资金结算和周转速度不断加快,资金将不再受地域和国界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可实现全球任何地区闻的流动。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其作用主要有下列几种。
2.1 促进商业银行实现集约化经营,加强成本核算
随着外部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通过外延扩张型经营模式已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商业银行必须探索开展集约化经营,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管理会计在业务体系上倡导实现垂直管理,强调建立一体化的责任中心,并建立成本控制的责任制.这有助于商业银行在其内部降低成本、挖掘潜力.并实现集约化经营。投入使用现代管理会计,使成本核算的基础进一步加强。能在编制综合经营计划解决了经济增加值在部门、产品、客户之间分解的基本参数中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风险计量及经济资本分配的问题后,成本费用分摊就成为准确度量分行、部门业绩,确定产品、客户的赢利性贡献度的重要工作。
2.2 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
商业银行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而管理会计体系中有一套进行业绩考核的完整、科学的方法,为建立激励机制提供了客观、合理的依据。
2.3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作为内部控制的支柱的管理会计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行为,给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给控制提供科学的标准,并且有助于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使企业充满活力和效率。银行管理会计一方面通过实时掌控银行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各环节、全过程的业务绩效状况,始终围绕实现企业总体绩效进行不断调控和完善;另一方面强化成本控制、加强对各种成本对象的绩效考核,通过应用最新的成本控制技术手段,为银行在当前及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帮助银行实现战略目标。
3 把握时代特征,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及未来发展的管理需要,下面就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做些粗浅探讨。
3.1 优化组织架构,建立责任中心
提供决策信息并不是决策本身,但是有关的管理会计人员和领导他们的财务主管通常会参与银行的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结合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实际,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可在财务部门设管理会计岗位(或由财务分析人员兼职),承担管理会计相关职能,管理会计人员直接对财务主管负责。财务主管根据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综合平衡其他信息,直接为决策层提供建设性建议和决策信息。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责任中心,即把商业银行所属的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及个人,按照各自目标大小和责任层次高低划分为若干个单位,把责任单位视同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核算单位,这些责任单位就是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所控制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承担责任。
3.2 提供有力的管理会计理论
支持加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理论指导,给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给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我们首先要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上很下工夫,要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并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运用的立场观点进行深人探讨,为应用管理会计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其次要借鉴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其有益的内容为我所用。另外,学术界应深入实际,努力增进对企业管理会计实际的了解,进行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并参与创新管理会计工作的实践,以及帮助解决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3 更新观念,积极培养管理会计的专门人才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科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方法灵活多样,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果断的应变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所以,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既要认识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大量的管理会计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科学的基本识,熟悉国内外银行的各项业务的优秀人才,是管理会计能够顺利实行的关键。
3.4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对会计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形成管理会计有用的信息。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创造条件,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基础信息系统,为业务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各类数据。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基础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决策系统、业务控制系统、责任会计考评系统、评价分析系统等。同时建立金融信息系统,即将日常收集到的金融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各个责任中心执行责任预算情况的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业务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3.5 实行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组织推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加强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我国也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成立管理会计协会,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让一些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考评,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为企业尽快应用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管理会计在吸收现代管理科学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不仅仅为商业银行细分市场的投人产出进行成本控制,落实责任成本,而且它按照市场需求提供整体组合的资源配置的决策方案,是建立在顾客需求基础上的经济核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别是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使我国银行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如何抵挡外资银行机构进人中国市场所产生的冲击和压力,如何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在保证安全和适度流动的前提下,最终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改革管理体制、理顺经营机制的同时,管理会计必将在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正生.试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全面成本管理[J].中国金融,20ol。(1).
[2] 金韬.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2.(6).
[3] 王薇.商业银行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与对策[N].建设银行报,2002-03.
[4] 肖伟.商业银行管理会计问题研究[J].金融会计.2003。(2).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保本点
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情况下,商业银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越来越狭小。为了更好地保生存,求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筹划未来业务、控制日常活动,同时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总之,推广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商业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也是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一、本量利分析概述
由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贷款业务,可以说,其本量利分析,就是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单位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总金额、单位贷款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四个变量函数之间关系研究和分析,预测它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和损益平衡点,为商业银行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1]。需注意的是此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假设前提的,它假设成本性态分析工作已经完成,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假设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变动成本和业务收入分别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相关关系,且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假设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存贷平衡;在单一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吸收来的存款总是可以以贷款的形式找到市场,实现存贷平衡;对于在资产负债多样化的条件下,假定以价值形式表现的资产负债总量发生变化时,原来的资产负债在全部的资产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发生变化;假设商业银行处于正常、无风险的管理状态,资产质量较高,利率未发生倒挂,未发生应收利息和坏账[2]。
二、银行收入、成本、利润分析
1. 银行收入分析
商业银行的收入是在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情况下产生的。银行经营的资产业务量是银行生息资产总额,包括各类贷款、缴存中央银行及上级行的各项准备金、同业拆出资金及短期投资业务等。银行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其中营业收入具有决定意义,它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短期投资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等[3]。因此,商业银行在实际的计算分析中,在对各项资产业务量的确定上可以以贷款量为主。同时,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项目有吸收存款、拆入同业等,在这里可一并视为存款,在对负债业务量的确定上可以以存款量为主。在注意的一点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可按照实际的种类来分别计算。
2. 银行成本分析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它所筹集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借入资金,为支配和运用这部分资金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还有营业场所和机具设备的折旧或租金、维护正常营运的营业费用、支付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其他支出,所有这些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的营运成本[4]。若按成本习性对其各项成本进行分类。不受业务量或资金量影响的固定成本有:管理人员的工资、房屋机器设备的折旧等;受业务量或资金量的影响的变动成本的有:存款利息支出、电子汇兑利息支出、联行往来及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和营业税金等。主要用到的是变动成本,因此,可构建如下总成本计量模型:筹资变动成本总额=营业支出+变动营业费用+所有者权益成本;筹资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平均筹资额;总成本=固定成本+筹资变动成本率×平均筹资额[5]。
3. 银行利润分析
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是反映该银行在财务报告期内的全部经营成果的重要财务指标。营业利润=营业净收入-营业支出(其中:营业净收入=营业收入-营业税及附加;营业收入=手续费收入+利息收入+其它费用;营业支出=手续费支出+利息支出+汇兑损失+营业费用+其它费用)。因此在盈亏平衡分析法下,商业银行利润总额的公式可进一步换算为:利润=(单位资产收入-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固定成本,或者,利润=单位创利值×业务量-固定成本。据此可画出本量利盈亏临界图(图1):
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Q=(FC+P)/(SPVC)或P=(SPVC)×QFC
保本时,也就是P=0,此时求出来的业务量就是保本点的业务量,可表示为:
Q0= FC/(SPVC)
其中:FC-固定成本;
P―目标利润;
Q―业务量;
Q0―保本点业务量;
VC―变动成本率;
SP―资产收益率。
三、本量利分析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运用
银行本量利分析方法在对商行的存贷款、成本利润的预测分析,网点的设置、撤并、新产品的开发等决策分析、经营规划和成本控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对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其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分析如下:
1. 各个行处经营业绩差异的因素分析和业绩考核
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方法,计算出各行处的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与呆坏账损失率等指标。假设在筹资规模相当的前提下,对于放款的质量越高、呆坏账的损失率越低、投资效果越好和筹资成本越低的行处来说,其筹资收入率就越高,变动成本率就越小,边际贡献率就越大,当然的效益也就更明显。通过这样才能更好地比较各个行处的经营业绩,做好业绩考核,使各行处之间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并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
2. 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办新的金融服务工具
银行经营扩张主要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来扩大其经营规模,以期获得更好的规模效益。在进行分支机构设立决策时,可以运用本量利分析法进行预测分析,对于目标市场潜力不大或经过测算不能实现保本的,可以考虑不予设立;对于新推出的业务品种和服务工具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其投入产出情况和保本点进行测算,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6]。
假定某商业银行计划设立一分支机构,预计每年的固定成本为300万元,假定目前存款平均利率为3.2%,贷款平均利率为8.7%,要求该机构应于设立第二年保本。则其保本点业务量=FC/(SP-VC)=300/(8.7%-3.2%)=5 454.55万元;保本点营业收入=SP×Q0=8.7%×54.55=474.55万元,因此要保本,盈利资产需达到5454.55万元,利息收入474.55万元。如果该机构要求在第3年要实现盈利150万元,则必须过到的贷款规模=(300+150)/5.5%=8 1.8182万元。
3. 分支机构的撤并决策
由于设立决策失误、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有的行处经营业务会逐步萎缩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决策层就要将其撤并[5]。即如果有些分支机构在经营一段时间后,业务量越来越小,以至亏损,这时决策层就应该通过本量利分析,看其筹资额能否达到保本点水平,如果不能的话,就应该将其撤并,如果其筹资额有达到保本点水平时,可以弥补一部分的固定成本,一般不予撤掉。例如:设某一支行2005年的固定成本为1 200万元,营业收入率为10.6542%,变动成本率为5.7325%。保本存款量=1 200/(10.6542%-5.7325%)=1 200/4.9271%=24 355.097万元。因此,如果该支行吸收和存款量没有超过24 355.097万元,则可以将其撤除。同时,考虑是否把它合并到其他分支机构,撤并后,该机构的固定成本转移到同行其他机构后,此时的应按此新的固定成本再次确认保本点业务量来进行决策。
4. 制定利润目标,落实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从损益方程式中可知道,固定成本金额的多少、筹资额的大小、筹资收入率的高低、筹资变动成本率的高低以及呆坏账损失率的高低,都将影响到某一行处的利润,因此管辖行根据各基层行处的具体情况,充分运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确定其目标利润,提高其经济效益。因此商业银行途径和措施来增加其利润:减少固定成本的开支;加大其筹资力度增加筹资额调整筹资结构;改善贷款结构,提高其筹资收益率;降低其筹资变动成本率;控制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以降低呆坏账损失率等。
四、银行盈亏平衡分析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1. 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会计的相关服务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应用的。尤其在对营业机构的评价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科学的管理会计系统,才能更好地对营业机构进行科学有序的决策。但是目前由于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部分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还是相对薄弱的,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推广,以加快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建设。
2.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丰富产品种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增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及外资银行的涉入,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商业银行可能通过拓展中间业务、丰富产品种类。在引入大量的中间业务后,银行能够进一步完善营业机构的盈亏能力的综合水平,以便更加科学地掌握商业银行营业机构的盈亏状况。
3. 充分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倘若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能够结合使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再根据得出的各个影响因素对盈亏平衡点具有怎样的影响程度,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资产负债的营销策略,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期实现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由于不同的存贷款客户群,提供等量存款、归还等量本息所银行耗费存在着较大差异[7],因此应该对其客户群进行积极的调整,并逐步淘汰掉那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客户,在保留按照有进有原则积极调整客户群,逐步淘汰部分无效、低效客户,在保留高效客户的同时,积极争取潜在的高效客户。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决策层就应该合理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分析其各营业机构经营管理中的数据,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商业银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能够更好的发展。当然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繁多,要精确地运用本量利方法来分析,实属不易,就这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加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本量利分析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赵立秋.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06,(3):87,103.
[2] 屈琦,王勇,李湛等.本量利分析法在商业银行财务计划体系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7,(2):224-225.
[3]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4-80.
[4]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5-69.
[5] 周好文,程婵娟.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55-259.
[6] 黄万才,臧苏渝.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强银行经营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0(1):50-52.
摘 要:利率市场化将会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将会打破长期以来的稳定存贷利差结构,既会让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也会让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影响
1、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水平交由市场来决定,让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对于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及资金状况来对利率水平进行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以中国人民银行所颁布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利率形成机制及市场利率体系。本文就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2、商业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2.1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能够被利率市场化所影响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追求盈利,商业银行也是如此。商业银行在过去主要是利用存贷款利息收支的差额来获得盈利。在目前贷款用户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若存款利率一直不变,那么商业银行只需要多吸纳存款,多放贷款就能够实现盈利。而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款利息收支的差额日益减少,那么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的影响。若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另外,商业银行为了能够争夺更多的存款,往往会与其他商业银行开展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还会进一步缩小实际存贷款的利差。
2.2 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水平能够被利率市场化带动
从目前来看,传统贷款业务是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较少主动去拓展中间业务。而在利率市场化全面实施之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商业银行已经不能再对过去的经营模式予以过多依赖,而应该主动去调整自身的资产结构,多去开展一些新型的中间业务,减少传统负债业务比例,不断地去完善服务。
2.3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能够被利率市场化放大
利率市场化会进一步加剧金融市场的经营风险,利率会受到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严重影响,各个商业银行必须要基于市场需求状况来合理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这样不仅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负债、资产等,会让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2.4 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调整能够被利率市场化所影响
利率市场化不仅仅只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问题和挑战,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难得的发展基于,商业银行务必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利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市场重新组局来大力发展自身业务,科学调整资产结构,不断优化银行顾客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
3、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探讨
3.1 继续保持价格优势,逐步健全存款保险机制
利率市场化既会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也会让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加,商业银行只有具有充足的资金,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存活下来。从目前来看,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通常都有着较为雄厚的资金,经营多年,客户群体覆盖较广、经营网点较多,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累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但是对于中小型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往往市场认可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往往只能通过大量推行利率优惠政策来吸收更多资金,以存款量来促进收益。
3.2 完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及内部控制机制
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日益推进,可以预见利率在未来的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会日益提高,造成利率期限结构会变得日趋复杂,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盈利水平。为了能够更好地预测利率期限结构及风险结构,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职的利率监管机构,并且要完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其内部控制建设,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和特殊性来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努力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冲击。第一,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理念应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要尽量将可能出现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务必要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能够被全体员工所接受;第三,内部控制制度要能够有效地建立起监督机制,避免出现由于缺乏约束或者权利过大而出现营私舞弊的问题。第四,召开民主生活会议来让全体员工参与制度的设计过程,寻找差距,持续改进。为了能够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将商业银行内部业务会审、财务会审及重大决策会审全部纳入内控系统进行管理,未经内控审核的事项一律不予通过;同时,将已完善的制度汇编成《内控制度手册》,运用内部信息网络平台、门户网站、内网系统向全体员工推广,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广大干部职工的教育培养。
3.3 银行业要积极迎合市场需要
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在多个领域都冲击到了商业银行的一些传统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如果还不对自己的运营方式进行改革创新,那么必将会失去市场和客户。在利率市场化时代,商业银行传统“以钱生钱”的经营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商业银行业务必要对现代金融市场“分享”、“协作”、“互助”、“平等”、“开放”的核心精髓进行深刻体会,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市场需要为核心,通过深入分析物联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站等所生成的用户数据(如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偏好、信息等)来设计存贷款金融产品,并通过业务创新、支付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方式来寻找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利率市场化的市场竞争中。
3.4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降低存款依赖度
各个商业银行都要对自身的资产规模进行适度控制,对资产负债结构适当调整,以便能够有效降低存款依赖度。强化贷款、存款期限匹配管理,提高主动负债管理能力,保持流动性水平相对稳定。
4、结束语
总之,利率市场化将会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将会打破长期以来的稳定存贷利差结构,既会让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也会让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因此,商业银行务必要加强自身建设,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以便能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进而促使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家鑫.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政策建议[D].苏州大学,201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影响 策略
引言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利率有个商业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变化进行自我调节,最后形成一央行基准利率为引导的一种利率体系。简单地说,利率市场化对各大商业银行来说有利也有弊,所以商业银行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应利率市场化下稳定发展的经营制度,并正确的认识利率市场化的特点,才能正确的利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迎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必须要详细的掌握利率市场化的利弊,才能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积极影响
1.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后随之相应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将变得更加有效,且商业银行大多数通过各项金融业务和大型的贷款项目获得盈利,因此一旦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被活跃,就会刺激市场消费,从而带动商业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并且利率市场化是以市场的不规律变化为基础形成的,所以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构建健全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便于更准确的掌握市场动向和市场规律[1]。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从而为各商业银行营造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和和谐的经营环境,便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利率市场化对各大银行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无形中加大了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所以银行单方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先权。所以,利率市场化逼迫着商业银行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监督,所以银行在调整经营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同时,还会加强业务创新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吸引顾客的目光。并且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以导致落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形成了单一的业务结构特征。但是利率市场化打破了传统的计划发展规律,因此银行会逐步建立开放式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策略,并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稳定收益结构,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多样化目标奠定基础[2]。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消极影响
1.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受金融市场的变化影响较大,且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市场的波动,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下利率的波动会更加频繁。并且利率的波动和利率的风险成正比例,因此波动越大风险越大。所以,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当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不匹配时,利率就会自发的产生波动,一旦利率的波动超过银行的控制范围,就会造成银行面临巨大的负债和经济危机。因此利率市场化下,一旦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就会放大利率风险敞口。
2.对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造成冲击。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也是比较稳定的业务。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下顾客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会减少存贷款业务的办理,所以,无形中削弱了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量。一旦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额下降,就会直接威胁到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滞后的发展现状,非常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策略
(一)深化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
1.加快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并且大多数银行没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以,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来势汹汹的市场冲击,所以造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加快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只有制定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体制和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住市场波动对银行经营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首先要大力推动商业银行上市,并加快商业银行的产权股份制改革,并建立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才能使银行从繁重的政策制度中解脱出来,从而真正的实现透明化[3]。市场化经营运作。其次要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因为商业银行必须要具备雄厚的资本,才能有效地应对市场风险,否则只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商业银行的资本补给率,才能稳定银行的资金储备基础,从而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于利率市场化是受市场波动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才能及时有效的将利率信息传递到各个银行网点,是银行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利率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应对措施,便于提高银行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1.建立健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而避免不利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干扰。因此,银行方面必须要组织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方案,并协调好银行与市场利率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化险为夷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抗风险整体管理能力。
2.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管理是事后管理,风险识别是事前预防。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有效地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可以帮助银行避免遭受风险危机,所以,银行必须要加强对风险识别管理的重视,不能那个建立系统的风险识别体系和专业的风险分析方法,才能帮助商业银行准确地判断出风险等级,从而帮助银行做好提前预防管理[4]。
(三)转变商业银行经营运作模式
1.转变市场营销战略。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银行发展模式,所以银行的整体结构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并竭尽全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才能吸引优质客源。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营销战略,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此外,还要加强服务水平,端正服务态度,并根据顾客的要求量身办理业务项目,营造“顾客至上”的营销管理策略,才能在把握住老顾客的同时吸引新顾客。
2.加强网络银行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上银行办理各项业务,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必须要加大网络银行的建设规模,加快网络银行的建设速度,才能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此外网上银行可以有效地节省经营成本,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且通过网络银行的建立,可以加强银行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且省时省力,所以,网络银行将会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把握住机遇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5]。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所以,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才能改善商业银行不容乐观的发展现状。因此,只有准确地了解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规律,并制定健全的经营管理策略,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才能妥善的处理好银行发展与市场变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晔.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J].金融经济.2013年22期.
[2]金咏.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初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3]张乐民.试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3年16期.
论文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只有正确认识风险,处理好风险与效益的关系,才能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是协调一致的新理念,并引入RAROC指标,引入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环境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成本,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投资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三、引入资产组合理论,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