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3 16:30:12

序论:在您撰写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意义;实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得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担任着更为艰巨的任务。由于国有企业里全部是知识分子,职工有着较高的文化层次,较强的参与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满足企业改革的实际需求,为社会良好的服务,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除了是适应不断改革发展的企业实际需求外,同时还是新时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在推动党的建设,确保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加强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再仅仅是实现国有企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迈进的需求,还是国有企业改革与目标实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性举措。尤其在当前时期下,国有企业不断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切实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满足企业员工的物质利益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将解决员工的实际困境作为工作的核心,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具有的前沿指挥部作用以及保证企业稳定改革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的发挥。可见,不断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实效性,已经成为了国有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途径。

1.2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保证了企业“四有”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要想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具备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要全面激发企业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将职工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提升纳入到新时期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目标与任务中,以培养全员积极进取的精神,积极把握机遇,形成一个面向市场抓管理以及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的良好意识,只有这样,国有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才会拥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与政治保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与国内乃至国际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并且竞争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才。所以,国有企业应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及先进的方法来培养一批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1.3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激发职工积极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始终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全面处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针对全员思想动态应定期做相应的分析,时刻注意着职工们所在意的热点、难点以及疑点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切实维护好企业所有员工的正当权益,全面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从而让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效性、快速性运行,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此外,国有企业还可借助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良好的平台,做好“凝聚力工程”,以此提高职工对国有企业的向心力与归属感,将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到全员工作中。所以,国有企业应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树立团结一致的精神,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2.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2.1转变思想,提高意识

倘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具备实效性,那么,就必须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身上寻找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即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衡量时通常只看其具体组织学习了几次,听了几次报告,一共开展了多少活动,完全忽视了最后的效果。由于存在这种只注重形式忽略实效性的行为,致使部分国有企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见其声势而未见其效果。开展这样的活动难以获得职工的认可。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方面的错误教训,积极构建实效性的观念。把实效性贯彻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全程中,全面有效的发展。

2.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职工加以了解,尊重职工,关心职工,激励职工,唯有如此,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构建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精细,对职工实际需求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及时的了解与掌握,不仅要加强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职工的正当利益为出发点,关心职工的冷暖,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办职工之所需。另外,企业还应充分体现出“情”与“活”。所谓体现“情”主要是对职工予以尊重、关心和理解,时刻散发着“人情味”,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所谓体现“活”主要是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灵活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2.3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加强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创新,而且,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才会真正的得到增强。观念创新是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起新的理念,也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员工情绪当做第一信号,要将员工愿望当做第一需求,将员工意愿当做决定取舍的第一因素,将员工满意度、接受度、喜欢度当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比如,2003年在全国举办的“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教活动中,对所有的组工干部有了新的要求。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应拥有“公正廉洁,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同时,还必须具备“服务”的观念,以企业发展为中心,良好的服务于企业,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企业各层面的理解、支持。并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时刻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以为员工提供服务。同时,应制定新的思路、新的观念进一步扩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只要是企业与职工实际所需的,都必须全部归列到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视野与内容中。内容创新是核心,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中占有特殊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所以,要求我们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充分掌握思想状况,严抓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诸多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提升文化、科技以及管理这几方面的水平;方法创新是支撑,不仅要充分采用诸多的传统载体(如电化教育等),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办公;不仅要参照管理、心理以及人文学科的理论及方法,还应通过社会文化展览等思想文化阵地,促进企业文化的全面发挥,要切实让职工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情操,心灵得到美的净化。并且,还应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事例,始终走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3.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在一定的企业环境中而开展的,而企业环境是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比如,若将思想政治工作比作是一场“表演”,那么,社会环境就好比是“表演”的舞台。企业环境的不同,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就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各异。要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紧跟社会的形势发展变化,积极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及时掌握与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严抓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树立起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方式,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环境两者间能够协调并进。

经济建设是国有企业的中心,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及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加快企业经济建设持续良好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可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也不可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倘若在经济建设外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将变成“门外汉”。所以,要求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应积极配合,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找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其才会有更大的空间,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需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及时了解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作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与需各方的团结协作;另一方面,避免有思想教育单向化、处理具体问题简单化的情况。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就是树立起正确的实效性意识,条件是准确掌握职工思想动态,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则是保证。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实效性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过程中必须努力增强实效性,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加快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峰.对新时期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经济师, 2009(03).

[2]王桂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研究[J].才智,2011年11期.

[3]赵怀兴.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以适应国企改革要求为视角[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年04期.

[4]张希中,刘芙兰,杜建云.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年10期.

[5]梁健.“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国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刘志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石鹏.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第2篇

一、实证研究方法在法学中的应用

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以事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研究对象的比较, 得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而且这种研究方法强调用科学的手段来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所观察到的事实经验上。而将此种方法运用到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上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实证方法所重视的是刑事诉讼的真实的过程和情况。因为实证研究方法所关注的重点是对刑事诉讼运行的观察与分析,所以这种研究方法也可以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现状进行剖析和解析, 并且能够帮助发现现行刑事诉讼制度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不过,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时期,还需要尽快的进行研究和探索,规范实证研究方法。并且,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领域进行实证研究, 从根本上来说也具备一定的风险和难度。而刑事诉讼法学的实证方法是以对数据的整理收集为基本框架结构, 并且还有对各种法律性的分析总结判断。而其研究的具体方法有: 通过调查案件实例、观察诉讼过程、对以往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进行试验等。这些具体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中进行使用, 研究的对象是真实发生的案件和其整个诉讼过程,这样的研究是围绕着人以及人类活动而开展的具体研究。而这种对于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与以往的其他研究方法都完全不同,因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种研究方法也要求了在今后的研究探索中要实现科学化与规范化,才能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做出更大贡献。

二、实证方法产生的具体影响

实证方法自从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应用以来,就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的多元化,改变了原先单一化局限性的情况,并且还对刑事诉讼法学界的学者们以及刑事诉讼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对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功能的作用上来讲, 实证研究方法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由于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针对性的实验,设立特定的研究方向实验目标, 可以明确的告知,通过所得出的具体研究结论适用于哪些具体的特定内容,不能够在哪些地方进行使用。通过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改变, 其实也促进了刑事诉讼法律的规范性。

( 一) 改变单一法研究的情况

因为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要求,研究者就必须脱离书本,联系实际。研究者们所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刑事诉讼案件, 这样贴近实际的研究行为将更具备说服力。以为进行调查、实验、观察研究、数据分析、总结归纳这些具体方法都需要研究者以情感的感知、自我的经验认识进行研究。而这种亲身经历的经验, 也将会使研究者从以前的空想实验中, 变为现在直接发现的方式。与传统的思辨研究方法不同的是,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以真实的活生生的案件人物为研究的具体对象,以客观事实为研究依据,最终以完全客观角度, 得出研究结论。并且切近实际的情况下,能够做到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尊重对于案件中所有人物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做到司法公正。

( 二) 实证方法能够建立合理机制

在当下的刑事诉讼研究过程中其实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者在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的实践过程中,一旦发现与之具有前见性的法律意识有违背现象时, 没有进行分析与思考, 直接进行批判处理。虽然批判性是在研究中应该存在的合理现象,但是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就会使不合理的机制的出现。而实证方法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并能够帮助我国刑事诉讼法学提出新的合理的改革措施,建立合理机制。并且通过实证方法, 在进行实践并对事件进行客观研究,并且规范研究将其纳入法律范围,让法律真正的得到发展完善。并且可以不断的从中获得更多的有关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方法。

第3篇

[关键词] 会计理论 研究方法 运用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会计界当前的任务是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这一任务无论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上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上看,都是积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间的关系

从认识论角度,会计理论是指会计认识主体在会计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成的关于会计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理性认识。从定义中可见,会计理论是会计认识主体与会计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会计研究方法就是会计认识主体(以下简称“研究者”)把握会计客体的物质的或思维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称。

会计理论与其研究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

1.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前提

首先,会计理论内容构成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其次,会计理论的相对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性和发展性。再者,会计理论的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构成体系。会计理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建构不能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各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

追溯会计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的历次重大突破,无不源于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达到的层次决定了不同时期会计理论发展的水平。

总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论结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发点和条件;会计理论的发展依赖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造和创造性地运用研究方法,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条件。没有不以会计理论为依据的研究方法,也没有不借助于研究方法的会计理论。

二、会计理论研究中各具体方法分析

会计理论研究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运用思维的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本文只是着重对具体方法进行分析。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和实证方法。

1.描述性方法

所谓描述性方法,是指运用归纳方法对许多个别事物进行分析,找出这些事物的共性,并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具体到会计研究中,描述性方法主要应用于两种情况:第一,在广泛调查研究占有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对各会计主体经常发生的会计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概括和总结,从会计实务中归纳出会计理论;第二,广泛收集已有的会计文献资料,并就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归纳,得到新的会计理论。

采用描述性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描述性会计理论。由于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提炼出来的,研究者容易受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服务的,难以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2.规范性方法

所谓规范性方法,是指利用演绎方法,由普遍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会计研究中的规范性方法是指那种从目的和假设出发,从中导出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理和原则。

规范性方法不受现实事物的影响,强调“应该是什么”,因而会计理论研究者常常从特定的价值判断基础出发,力求从逻辑高度概括出最优的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其现实目的就是为制订会计准则(制度)服务的。

采用规范性方法形成的会计理论称为规范性会计理论。但是,规范性会计理论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是:虽然经过演绎推理得到的会计理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如果研究者依据的假设或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其结论也必将是错误的。因此,规范性理论有时难以令人信服,也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而且在完成了归纳或演绎之后,一般不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验证。

3.实证方法

所谓实证方法,是指与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相区别的,通过观察或实验取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测试而形成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会计研究中的实证方法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某一特定会计理论的验证;第二,对存有分歧的不同观点、方法和理论的验证;第三,理论创新。

实证方法受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立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强调会计“是什么”的观点,因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者主张,要象自然科学那样,以观察到的事实资料和感性认识为依据,来构建真正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

采用实证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实证会计理论,由于会计实证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资料局限在过去发生的事实上,因此注定了实证会计理论只能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验证已有的会计理论,而不能对会计实务起规范指导作用。但是,会计实证研究的前景是美好的。实证会计理论一旦形成,可以累积起来,有可能形成科学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三、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

当前,我国会计界,实证研究异军突起,并得到许多人的极力推崇,对规范会计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多数属于规范会计研究,会计理论往往注重于假说与推论,缺乏应用价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因此,为弥补传统会计理论的缺陷,推行实证会计研究十分必要。实证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用数据说话,目前世界上几本高水平的会计学术杂志所刊登的论文几乎全都是实证研究成果,因此实证研究已引起了我国许多研究者的兴趣。目前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实证研究方法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规范研究只要遵循了严密的推理和严谨的求证程序,保持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同样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更何况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者之间本身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实证研究如果没有规范推理的假设和对其实证结果进行规范的解释、提纯和升华,实证研究亦很难成为一门科学。相应地,规范研究如果不经过实证的检验,其结论的有效性亦将大打折扣。因此,不能片面的去肯定某种研究方法,否定其他研究方法,或是运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而应该吸收各种研究方法的合理之处,并加以发展与完善。

四、小结

在实际中,我们首先应该结合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实,运用的方法既要继承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合理之处,还要吸收国外会计理论研究的成熟方法。同时,再进行理论研究的具体实践中结合实际。把握外部环境,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由于会计理论研究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如何在研究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吸收各种研究方法的合理之处,达到各种方法功能上互补,这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会计方法的选择并不是指在描述法,归纳法和实证法中单一的研究方法,必须根据研究需要和外在环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倡导科学的学术风气,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为我国会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裘宗舜艾健明:试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J].当代财经。2001(5)

[2]刘中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6)

[3]杨波袁春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浅谈[J].经济师.2005(11)

第4篇

思维属于人类的理性认识,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材料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性的反映。思维方法则是指思维的基本程序和使用的基本手段。会计理论是关于会计的一种理性认识,它同其他的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一样,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方法论。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会计理论方法的最高层次。的认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革命能动的反映论当作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同其它学科一样,方法论在会计理研究方法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方法论是哲学思维或哲学方法论在会计学家意识中的体现,又是从哲学角度对会计现实和会计理论的审视,是提供会计学家认识会计的方法模式,这种模式被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会计学家的思维方式或方法意识,构成他们观察、思考会计现实情况的视野,最终凝固成为会计学家对某种理论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认识论转化为方法论并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共同形成为把哲学转化为方法论的“合力”。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个会计理论工作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在其工作中接受一定的方法论的指导。

(二)基本方法。基本方法是我们认识会计时所运用的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按照其特点和阶段的不同,又划分为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思维的技术方法。

1.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形象思维法和抽象思维法。在进行会计研究时,首先必须按照具体的会计科研课题进行调查和搜集有关的资料,并通过观察到的事实来判定调查地点和资料渠道的取舍。由于观察一般要从感性认识开始,通过感性认识对事物作出判断和评价,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在占有了大量的、丰富的资料后,才能为会计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点来看,观察法是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法,包括联想法和想象法。联想法是指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具有表面性、随意性和猜测性。想象法是指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思维方法,具有形象性、概况性和创造性。会计理论研究同样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即不局限于现有的会计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抽象思维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法。形式逻辑方法是一类程序化很高的方法,一般包括比较、分类、类比、移植、归纳、、综合、概括、证明和反驳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在人们的意识中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固定下来,具有普遍有效的公理性。辩证逻辑方法是形式逻辑方法的与深化,它是从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入手,来分析和解决思维的矛盾运动。辩证逻辑方法不仅承认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在人类思维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将它们看成是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方法,将每对关系看成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思维方法在会计研究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研究的各个领域运用得最为普遍。会计研究成果的提出,或是从大量具体的事实和资料的研究中得出(归纳),或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运用一定的会计学知识推出(演绎)。会计研究成果,除了要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外,还要在逻辑上前后一致。此外,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在会计研究领域大量采用,在许多会计学术刊物中,随处可见这些研究方法的踪影。

2.思维的技术。包括数学法、假说法和系统法。数学是关于量及其关系的,是抽象、推导和的工具。从思维角度上说,数学又是严密的思维体系。活动同样离不开数学方法的运用,即运用数学概念、逻辑和方法对会计实践的运动,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将会计领域中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因素用数学模型表示,仿照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构建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例如会计理论中的资本资产计价模式,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均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即建立数学模型来表达。假说是对的一种测性或可能性的说明,它适用于一切进行理论研究的领域。假说的提出,不仅了、综合、比较等逻辑的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应用联系想象的方法。在其完成阶段,则演绎推理的作用十分突出,即从已确定的观点出发,通过演绎的程序,广泛地解释已知的经验事实。假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以全面运用的方法。将假说法引入会计研究领域,便形成了会计研究的实证法。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说,然后通过综合运用其他研究方法,如数学法、调查法和演绎法等以证明假说的现实性。在西方会计界,实证法的运用十分广泛,这种实证的运用,拓宽了会计研究的领域,从而丰富了会计理论的,同时便会计研究也具备了可以核查验证的特点。系统法在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研究会计实践与会计环境的相互关系、会计实践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的相互关系、会计学与科学及会计学与科学各学科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系统法具有其它研究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是其它研究方法无法代替的。

第5篇

1实证研究方法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的主要方法

首先,实证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在以下方面的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被大多数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着,成为他们研究的主要方法:①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有相当部分是属于这种“客观事实是什么状态”的研究,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现状分析等。这种研究本身就决定了其研究的实证性质,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如静态研究方法、动态研究方法等也大都属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范畴;②特征分析。在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原有事物的变化,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理论工作者对这些变化后的事物及其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特有存在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而特征分析自然纳入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视野,如对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分析、农业产业化特征分析等。特征分析主要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实证方法探询事物的特有存在状态,这无疑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③模式分析。由于我国地区差别较大,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许多地区在改革与发展中的许多做法,经过不断完善,形成特有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研究对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对诸城模式、苏南模式的研究等。这类研究主要运用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实证方法,侧重于对模式的特点、构成要素、形成原因、适用条件等进行客观分析,因而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④关系或原因分析。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许多事物之间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分析研究这种因果关系有利于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这自然也成为农村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如对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土地撂荒与土地制度的关系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等。这类研究实际上属于关系或原因“是什么”的实证研究范畴,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如因果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方法等也大都属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范畴;其次,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是牢牢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我国农村经济研究除了实证研究这一主流方法之外,也大量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是探讨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给出达到这种价值判断的步骤。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体制和结构转轨阶段,对今后的体制、制度及经济运行与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设计自然纳入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但绝大多数规范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的色彩。研究方法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特点,主要取决于其理论假设与客观现实的距离。

我国农村经济主体尤其农民的有限理性、农村信息不充分、农村市场体制不健全等已是公认的不争事实,并成为农村经济研究的基本假设前提,这就使经济学分析方法暗含的理论假设,即“经济人”、“充分信息”、“市场完全竞争”等假设,在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应用中被大大放宽。理论假设的“现实化”为规范研究的实证色彩埋下了“伏笔”。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很多,如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等等,从总体上看,几乎所有的规范研究都是对关于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理论提炼和相应政策建议,从而使规范研究本身带有浓厚的实证研究方法论色彩。

2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主流方法的原因分析

第6篇

笔者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应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分层次的大系统,在每一层次中,各方法应能自成体系,不会相互有所重复或包含,而上一层次的方法可以普遍适用于下一层次。以此作为思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可分为4个层次:第1层次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信息管理论等;第2层次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思维加工的形式和方法,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第3层次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运用方法,包括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第4层次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数学、统计、经验等获取感性知识的方法以及研究会计对象的具体步骤和程序。他们的具体和相互关系如下: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是从事会计理论研究所应持有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考察和研究事物所应持有的一些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事实为根据,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研究一切事物和发展史,强调对具体进行具体,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二)现代信息管理论,包括“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它主张要注意以下六大观点:(1)整体性观点,即会计及会计理论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从本质上讲,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各部分之和,整个系统有不同于它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性。因而在研究会计理论时,必须从会计整体出发,全面思考,注意会计整体的集合性,考虑如何从提高集体功能的角度去提高和协调各要素的功能。(2)相关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各组成要素和会计环境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必须从这些关系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结构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有一定方式和秩序的,它形成了有序的结构。(4)层次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和会计理论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各个子系统组成的。(5)动态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和会计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一定会计环境的影响,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6)目的性观点,即系统及各个子系统都有其各自的运行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该系统应有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三)逻辑实证主义,它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是以经验的确实材料为依据,即凡是与事实有关的知识领域,都要以确实的实际材料为依据,具有可证实性,它是实证研究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四)证伪主义,它认为在有限的、确实的事实上得出的命题可能是不正确的,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某一全称命题。

二、会计理论研究中思维加工的形式和方法

总体来说,思维加工过程可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称为归纳法;另一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称为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结论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大量事项进行观察、计量、分析,然后科学地加以,并从中概括出符合一般规律的结论。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观察生活中某一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现象;其次,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分类、归总、分析,最终揭示其规律;最后通过进一步归纳将一般性规律上升到普遍规律,形成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解释、指导某一方面的实际活动。运用归纳法之所以能够从个别中取得一般性的科学结论,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通过个别可以认识一般。归纳法的优点是它可以不受预定模式的束缚,研究者可以自由地进行他认为适当的任何观察;缺点是研究者很可能会受被观察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使归纳和概括的结论不够准确。

演绎法是从已有的科学结论、原理和定律出发,推知另一个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演绎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须具有。所以,从一般必然推知个别。演绎法重点要求其前提必须正确,推理要严密。只要前提是经过实证的科学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可靠的逻辑关系,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有效的。演绎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理论构建更具有逻辑严密性;缺点是它的推导结论取决于前提命题的正确性,如果前提命题错误,则整个理论结构都将是错误的。

归纳法是古典学派偏重采用的,其风格是:会计实践会计惯例会计原则会计规则会计实践,所以,也有人将这一模式看作是归纳法的一般形式,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归纳法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考虑的思路,它可以普遍用于各种问题的具体研究中,这一认识明显地缩小了归纳法的含义。同样的道理,演绎法是规范会计学派偏重采用的方法。其理论研究风格是:会计目标或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具体程序,也有人将它作为了演绎法的一般形式,这一认识同样缩小了演绎法的真实含义。还有人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看作是规范理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而将其与实证研究法相对应,我认为这也是错误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实证研究中也被广泛加以运用。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根据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演绎法的思维过程(即由一般推知个别,由一般性的理论推导出符合逻辑的命题或假设);而其另一个重要过程是搜集数据资料并进行研究以检验假设或命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归纳法的思维过程(即由个别推知一般,由大量的观察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实证研究法大量采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归纳,但这并不会改变这一思维方法运用的性质。所以,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思维方法,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具体方法中,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中应处于比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更高的层次。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适用方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研究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另一类是实证研究法,它是通过观察、分析、试验,来研究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经济行为人的行为是什么,怎么样,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并以此进行预测,而不对其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分析方法。由此可见,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而后者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前者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后者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前者注重对现存事物进行规范,而后者注重对现存事物进行解释。

根据价值判断的依据不同,规范研究法又可分为伦法、经济学法、学法、法、税务法等。伦理学法要求以处理会计信息和编制财务报表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作为建立会计原则和理论体系的依据,其具体包括公正、真实、合理、不偏不倚等。经济学法强调会计政策的选择既要反映经济现实,又要考虑经济后果,它侧重于研究会计技术方法对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控制能力和,要求以宏观经济为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和财务会计实务的依据。社会学法把公正性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强调财务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益,强调会计信息要反映对社会的责任和影响。法律法、税务法将会计判断或确认建立在法律法规、税务法规的基础上。这些方法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了评价,试图得出什么是良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

实证研究法的目的在于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其研究对象包括:(1)是什么原因使企业采用某一会计程序和方法而不采用其他,选择不同会计程序方法的成本和效益各是多少;(2)企业所呈报的财务报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什么;(3)企业对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的反应,为什么某一新会计准则会出台,为什么要取消某一会计准则,制定会计准则的效益和成本是多少,某些会计准则在实际实行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何。其研究程序一般是:确立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和命题使假设和命题可操作化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和命题分析研究。实证研究建立在大量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之上,并在研究过程中力图排除价值判断,用经验事实对假说进行检验。从经验事实中引出结论,因而其结论较为客观。同时,实证研究广泛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使其研究结论相对较为准确。但实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会计命题,只有那些可证伪的命题才能成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其次,实证研究在课题确立、相关理论支持、假设提出、数据采集、分析测试等一系列过程中,容易掺人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判断,难以作出真正的价值中立;再次,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零散,难以全面概括、升华,且存在一定误差。

四、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7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 研究方法 假设检验 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039-05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规范的研究方法的支撑,图书情报学同样如此。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坎坷和纷争,在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很多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大多都浅尝辄止,形成了相当热闹但也相当混乱的研究局面:一方面,研究者意识到方法论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甚至将有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于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表达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所形成的概念体系五花八门,不能很好地融入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因此,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框架中,重新整合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对于图书情报学的健康发展及其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学科地位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1 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层次

1983年,乔好勤[1]在《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三层次说,即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1985年,随着吴慰慈、邵巍[2]在《图书馆学概论》一书中详细阐释了该论说,层次论逐渐得到学界的确认,并成为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研究的主流观点。

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层次论的三个层次,错误地理解为三类方法,并且由此开始了对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孜孜不倦”的探索。其实,乔好勤[3]在《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已经明确提到,哲学方法是一切科学方法的基础,其他一般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都是哲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专门科学方法以哲学方法为指导,是一般方法论的具体化。金胜勇[4]也曾在《关于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之分析》一文中提到,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方法论都是由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专门研究方法三个层次所组成的。很多研究者致力于探求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其用以彰显图书情报学学科地位的美好初衷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任何一门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都是来自于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独立于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层次之外的专门研究方法是不存在的。王子舟[5]在《图书馆学研究法及相关概念辨析》中指出,近年流行的“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是一个伪学术概念,建议图书馆学界停止使用。虽然笔者不同意王子舟将工作方法与研究方法合二为一的观点(吴慰慈[6]曾在《关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一文中,着重指出要分清研究方法与工作方法的区别),但是并不反对王子舟所持的没有专门研究方法的观点。陈慧鹏[7]在《嬗变与回归:论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研究》一文中虽误读了金胜勇关于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的态度,但是笔者却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专门方法的界定其实既无必要,也不可行。只有回归研究实践,结合具体问题探讨研究方法,才能将方法论研究重新拉回到原先设定的用以指导图书馆学研究实践的轨道” 。

2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科学哲学

如上所述,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是三个层次而非三类方法,准确地说,哲学方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对图书情报学具体研究方法所做的一种关照,它必须也必然要通过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来体现其方法论价值。很多研究者从辩证唯物主义[8]、历史唯物主义[9]、本体论[10]、价值论[11]、发展观[12]、历史观[13]、三个世界[14]、信息哲学[15-16]等不同角度对图书情报学的哲学方法进行研究。但是笔者认为,讨论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哲学方法,首先要讨论的是图书情报学研究所涉及的科学哲学。

金胜勇曾在《论科学哲学对图书馆学科学性的观照》一文中提到,有三种对图书情报学研究起到重要指导意义的科学哲学[17]。其一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一切知识命题,只有能够被经验事实证伪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伪科学(Pseudo-Science)”,基于这种思想,我们需要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勇于寻找反面例证,挑战经典,怀疑权威。其二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科学的发展经历着“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常规科学”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该科学哲学指导图书情报学研究要勇于面对危机与挑战并接受新的研究范式。其三是拉卡托斯倡导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rs,MSRP),MSRP解决了波普尔和库恩所未能解决的“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科学进步与知识退化区别标准”问题,并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科学哲学为科学的研究者提供如何理解、掌握和运用一切具体方法的理论,为科学提供思想基础,审视基本问题,检验基本假定[18]。图书情报学研究者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发乎于某一种科学哲学,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活动。科学哲学为图书情报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研究者只有依据一定的科学哲学才能寻找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和研究方向。

3 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逻辑

逻辑是思维、思维形式的规律,是指导人们所有思维活动的准则。图书情报学研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必然离不开逻辑,没有任何一种科学研究能够脱离逻辑,也没有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可以不符合逻辑。某些研究者将逻辑概括为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一种具体方法[19]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必然存在一些非逻辑的方法(即可以脱离逻辑的方法),这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逻辑有两种基本思维进程,即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两者都存在着不能克服的局限性。归纳逻辑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即结论未必是可靠的;演绎逻辑虽然是一种必然的逻辑推理,却强烈依赖归纳逻辑为其提供前提。科学研究在规避两种逻辑局限性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独到的研究逻辑——假设检验。其基本步骤是:①通过研究初探,提出研究假设;②运用逻辑推演,从研究假设中推导出一组经验命题;③通过操作化过程将经验命题和概念具体化为测量指标;④搜集有关资料;⑤整理与分析资料;⑥检验与批判研究假设,形成研究结论。例如Ludo Waltman等人[20]在《A new methodology for constructing a publication-leve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cience》一文中,针对个人文献进行等级划分的分类系统进行了研究,其研究过程就遵循了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

根据假设检验这一研究逻辑的基本过程,科学研究工作一般可以具体分为准备阶段、搜集资料阶段、分析资料阶段和总结阶段四个阶段。其中搜集资料阶段和分析资料阶段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阶段,下文所讨论的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类型和具体方法都是以这两个阶段的工作为依据的。

4 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类型

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图书情报学研究也分为许多研究类型,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将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混为一谈[21]。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过程中,只有准确定位研究类型,才能设计和采用更适当的研究方法。

4.1 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

如上所述,所有的研究过程都包括搜集资料(信息)这样一个核心阶段。根据资料发生(信息源)的情况,可以将所有的科学研究分为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两大类型。如果资料(信息)独立于研究工作而客观存在,无论存在于文献中(包括网络文献)、人的头脑中、还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也无论是已经发生过的还是正在发生的,都属于调查研究;如果(信息)是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或“制造”出来的,无论是在实验室“设计”、“制造”出来,还是在特定的社会现场“设计”、“制造”出来,则属于试验研究。

由此可见,调查和实验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科学研究的两种类型。这其中,试验研究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比较普遍,而在包括图书情报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都是调查研究。因此,经常有研究者将调查法概括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对调查研究的片面的、狭义的理解[22]。

4.2 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性质,社会科学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种类型。描述性研究是指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把研究对象的状态和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用以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解释性研究是以一定的命题或假设为前提,运用假设检验的逻辑过程探讨事物内部的系统功能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做出明确的阐释。解释性研究根据研究具体着力点的不同又分为因果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用以回答研究对象“为什么是这样”或“将怎么样”的问题。

对于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研究类型划分,往往被许多研究者所忽略,事实上这种研究类型定位对于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十分关键。如前所述,以解释性研究为代表的科学研究应遵循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但纯粹的描述性研究并不需要提出研究假设,因此在描述性研究的逻辑过程中,需将“提出研究假设”调整为“建立描述框架”,这将对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方法的采用产生重要影响,也因此决定着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研究过程。

目前单纯的描述性研究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图书情报学研究是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解释性研究。但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两类研究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例如,比较赵俊玲等人[23]在《国外数据库商的数字保存行为研究》一文中对国外数据库商的数字保存行为所进行的描述性研究,宛玲等人[24]在《试析中文搜索引擎的评价标准》一文中对中文搜索引擎的相关评价标准所做的解释性研究,杨文祥等人[25]在《对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一文中所做的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描述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两种研究类型对于研究过程的不同侧重便显而易见。

4.3 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讨论社会科学研究的类型,就不得不论及实证研究。当前,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实证研究让许多研究者爱恨交加。曾几何时,图书情报学的传统研究方式特别是关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式,一度被视为“闭门造车”式的研究。虽然有些专家学者也尝试用“思辨研究”的价值为传统的研究方式正名,但是当实证研究的浪潮袭来时,传统研究方式的海岸仍然有被这股清新与混浊并存的大潮吞没之势。实证研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分析来自实践的证据来获得研究结论。当前图书情报学界有些研究者对实证研究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单纯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26],却置实证研究注重搜集第一手资料的本质属性于不顾,简单地将实证研究等同于定量研究,认为有庞大的数据支持或者构建了某个所谓的数学模型就是实证研究了。事实上,个案研究、实地观察或访谈,这些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类型或方法,才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才是实证研究的基础。

此外,当我们讨论实证研究时,经常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同实证研究相并列的研究类型是什么,难道都笼统地称作“非实证研究”吗?偶有研究者将思辨研究同实证研究对应起来[19][26],但这种观点却不能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得到肯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实证研究的逻辑基础入手。实证研究通过搜集分析第一手资料从而得出关事物情况的普遍性结论,这是归纳逻辑在发挥作用。而同归纳逻辑“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进程恰好相反的是演绎逻辑,因此以演绎逻辑为基础的规范研究应该是同实证研究相并列的研究类型。规范研究中的规范有两种解释,一是这种研究的结论经常以规范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得出“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的结论;二是规范研究是建立在演绎逻辑的基础之上,而演绎逻辑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所以其研究结论被视为可靠的(研究是规范的),这同建立在归纳逻辑这种或然性逻辑基础之上的实证研究是不同的,因此被称为规范研究。

可以确定的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也是科学研究中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两种研究类型,而非两种具体的方法。这两类研究对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同样重要,那种片面强调实证研究的经验性或片面强调规范研究的理论性的认识都是非常荒谬的。图书情报学界利用规范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就不会磨灭,而实证研究的实证价值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兰开斯特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无纸社会”的大胆预测[27],并描述了图书馆与图书馆员的发展前景[28],虽然有些预测并未如期实现,但他的研究被认为是“走在科学的道路上”[17],而这样的预测性研究显然必须通过规范研究得以实现;而当前学界对于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则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才能够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来。

4.4 普遍研究、抽样研究、典型研究和个案研究

随着以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所为代表的民调机构兴起以及大规模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抽样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标志性研究方式。但实际上,抽样是一种确定(调查)研究范围的方法,而并非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依据研究范围所划分出来的一种研究类型,与之相并列的研究类型还有普遍研究、典型研究、个案研究。

普遍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总体所包含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无一遗漏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普遍性结论的研究类型。同其他几种研究类型相比,普遍研究的结论最为全面、准确,也最具有普遍意义。但由于普遍研究的研究范围往往涉及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需要投入很高的人力、经费和时间,因此这种研究类型很少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采用。

抽样研究是指按照一定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个体形成样本,通过对样本调查分析来推断总体的情况,其本质是以样本的统计值来推断总体的参数值。根据是否遵循随机原则,抽样研究分为概率抽样(也称随机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的主要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而非概率抽样经常采用的抽样方法有偶遇抽样、立意抽样(主观判断抽样)、配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等。图书情报学领域有一些年轻的研究者对随机原则有错误理解,往往把偶遇抽样等非主观判断抽样误解为随机抽样。其实概率抽样不同于非概率抽样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在抽样过程中必须编制抽样框(也称抽样范畴),二是其抽样误差可控制、可测度,因此概率抽样是我们在从事图书情报学抽样研究时的第一选择。当然,有些情况下因为很难编制抽样框,所以研究者往往会被迫采用非概率抽样,这时应尽量采用配额抽样的抽样方法,通过对研究总体进行科学细致的类型划分,努力去降低非概率所带来的抽样误差。

典型研究是指从研究总体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和共性的个体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认识同类研究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类型。典型研究过程中,对“典型”的确定主要依靠主观判断,并且典型研究的结论只能反映同类研究对象的情况,并不能对研究总体产生普遍性指导意义。由此可以得知,我们一些研究者经常把先进经验或突出案例作为典型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关于图书情报事业或图书情报学某方面普遍性结论的做法[29],是违背典型研究的原理的,其结果往往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个案研究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对象,全方位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研究类型。上述几种研究类型,从普遍研究到抽样研究、典型研究和个案研究,其研究广度呈递减趋势,而其研究深度则呈递增趋势。因此,进行个案研究必须放弃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或外在效度,转而追求个案的内在机理和研究深度。那种以一个研究个体为例,就得出关于某类研究对象总体结论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30]。在当前研究都普遍注重实证研究的氛围中,个案研究由于其注重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特点,理应在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各种研究类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用”与“不适用”的区别。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确定研究类型,从而进一步选择最恰当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对待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态度,而不应该去追求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的“时尚性”或“传统性”,从而背离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正确道路。

5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当我们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中的研究层次、研究逻辑、研究类型等分支概念阐释清楚时,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终于要清晰简明地浮出水面了。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两个核心的研究阶段,图书情报学的具体研究方法需要从搜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两个方面来表述。

5.1 搜集资料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经历搜集资料的过程,即使是有些学者提到的思辨研究也不例外,只不过思辨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多是之前已经搜集好的。搜集资料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和实验法等五种方法。这其中,问卷法是调查研究中经常被采用的方法,甚至有研究者直接把问卷法谬称为调查法。除一般问卷以外,量表法作为对主观社会指标进行测量的特殊问卷,也经常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被采用,例如对用户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法和抽样、统计分析相结合,成为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特征。此外,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文献,文献法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定采用的方法。由于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所以文献法的采用早已超出了传统纸质文献的范畴,而拓展至网络文献和数字资源。基于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等原因,文献法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运用就更为广泛和直接,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者经常提到的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以及各种检索法,其实质都是文献法。

5.2 分析资料的方法

最后都要通过分析资料来得出研究结论。分析资料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两大类,即我们平时所称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统计分析的方法又可以分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而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经常采用的理论分析方法有采用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结构-功能分析法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统计分析的方法并不能独立于理论分析而存在,任何统计分析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方法做逻辑基础。例如,统计分析中经常采用的相关分析,实际上就是以理论分析中的共变法(一种因果分析法)为逻辑基础的。

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科学研究的“跨时空”模式逐渐盛行,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的时空界限、各研究环节之间的阶段性界限逐渐模糊。许多研究工作已经将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阶段合二为一,也产生了诸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这样兼具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性质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在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图书情报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往往就是这类综合性研究方法,如引文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等等。

但是,这类综合性方法的产生需经研究实践的长期积淀,也必须符合研究方法概念体系的逻辑要求。有些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但追求研究内容的创新,还非常热衷于进行研究方法(名称)的推陈出新,经常“创造”出一些“新颖”、“时尚”、“前沿”的研究方法。这些急功近利甚至是哗众取宠的做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根据研究客体“创造”研究方法,例如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法等各种冠以“分析”二字的方法,这些所谓的分析方法只是反映了分析的对象或途径,并没有反映出分析方法的本质,即到底是怎样分析的。第二,根据研究方式“创造”研究方法,例如检索是文献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但图书情报学的很多研究者竟然“创造”出数据检索法、事实检索法等众多的研究方法。此外,国外有些研究活动中采用的某种研究方式如“名义群体”、“互动小组”等,经由国内研究者的翻译和理解,往往就变成了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并且得到追捧。第三,根据工作内容来“创造”研究方法。王子舟[5]先生坚持认为工作方法应该属于研究方法,并且举例说明索引法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图书馆工作中编制《经济学论文索引》,那应该属于图书馆学研究法经济学研究法呢?第四,通过望文生义“创造”研究方法。有些研究者在研究方案中同时采用了历史法和文献法,岂不知历史法就是文献法。类似的情况还有调查法(往往是问卷法)、逻辑法(任何一种方法都离不开逻辑)等等。

6 结语

1957年,刘国钧[31]先生在《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中明确指出,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存在的条件之一。这一重要论断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图书情报学研究者走上探寻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之路,也使笔者在对本学科的方法论研究现状不无微词的同时,对这些研究者充满了真诚的敬意。但是相比总结和升华图书情报学的“专门”研究方法,如何使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更规范、表达更准确,对于图书情报学的健康发展及其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学科地位的确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全娥.图书馆学论文研究方法利用情况调查——兼纪念乔好勤《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发表20周年[J].图书馆杂志,2004,(1):13-16.

[2]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3]乔好勤.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 .图书馆学通讯,1983,(1):54-62.

[4]金胜勇,吴杏冉.关于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之分析[J].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2006,(1):15-17.

[5]王子舟.图书馆学研究法及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与情报,2011(1):2-5.

[6]吴慰慈.关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3):18-20.

[7]陈慧鹏.嬗变与回归:论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10):2-5.

[8]魏建琳.图书馆科学发展观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13-115.

[9]尹鸿博.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两大学派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131-134.

[10]刘艳玉.基于本体的图书馆学范式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64-168.

[11]罗欣.试述图书馆精神产品价值论及其意义[J].图书与情报,2009,(6):59-62.

[12]罗晓鸣等.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呼唤科学发展观[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1):2-4.

[13]唐克文.图书馆历史观初探[J].河北科技图苑,2005,(6):44-46.

[14]师宏睿.信息世界1、2、3及其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本体论重构的意义[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11-13.

[15]曹文娟,赖茂生. 信息哲学研究综述[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3) : 331-333.

[16]Luciano Floridi. On defin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applied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J]. Social Epistemology.2002, vol.16, No.1, 37-49.

[17]金胜勇.论科学哲学对图书馆学科学性的观照[J].图书馆,2008,(2):1-4.

[18]魏屹东.论哲学对认知科学的作用[J].哲学动态,2003,(6):24-27.

[19]赵一舟.图书情报学研究要讲究规范与方法[J].图书馆建设,2001,(1):31-33.

[20]Ludo Waltman and Ness Jan Van Eck. A new methodology for constructing a publication-leve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cience[J].CoRR.2012,(3):1-23.

[21]孙瑞英.从定性、定量到内容分析法——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探讨[J].现代情报,2005,(1):2-6.

[22]张岌球.论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演化[J].图书情报工作,2005,(10):33-36.

[23]赵俊玲.国外数据库商的数字保存行为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6):24-27.

[24]宛玲等.试析中文搜索引擎的评价标准[J].情报科学,2000,(1):28-31.

[25]杨文祥,周慧.对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7.

[26]邱五芳.中国图书馆学应进一步弘场实证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1):16-21.

[27]F. Wilfrid Lancaster. Toward Paperless Information Systems[M],New York. Academic.1978.

[28]F. Wilfrid Lancaster. Libraries and Librarians in an Age of Electronics[M]. Libraries Librarians.1982.

[29]金学慧,刘细文.国内外典型竞争情报系统软件功能的差异性分析[J].情报杂志,2009,(9):102-106.

[30]周柏海.独立学院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研究——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