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

时间:2023-07-12 16:27:24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第1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 防范 体系构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及当前5大商业银行28万亿贷款带来的隐形风险,都说明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存在漏洞,金融风险管理存在严重的不足。金融经营的是货币,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如何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于当下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一)不良贷款数额持续增大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随着宏观经济的下滑,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国家银监会对于5大商业银行的28万亿贷款做出了自查的要求。当前银行贷款呈现出的典型特点是数额大,且五级分类模糊。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的金融市场中,贷款数额较之去年都有明显增加,这种攀升趋势将很有可能带来风险。金融危机一般爆发于企业,集中显现在民间,然后就会引燃银行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高层管理提高了重视程度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国家银监会在数次经济形势通报会上都有明确表态,未来几年银监会将会以规范和健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要任务,做好金融风险管控工作,强化贷款风险控制,做好房地产部门的信托风险管理。另外还就如何树立金融防范的意识,把守风险底线,分析当前金融形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等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广泛,风险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

2011年底我国的金融业总资产约为119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几乎3倍,但是银行业的金融资产总额呈现下降趋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资产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约有800多家,用于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也成逐年上升,逐渐增多的贷款种类对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金融机构数量多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越有800家,总资产额超过2600亿,存贷款相当,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在这些金融机构中,民营资本持股率达74.3%。可见我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逐年上升,这为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执行分类标准,金融机构的分类制度不完善,对分类结果的审批不及时,分类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二)贷款去向的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目前金融机构的操作方式多为只管把钱贷出去,而不问贷款用于何处,这样就导致对贷款的去向考察不足,难以做出专业性的判断,无法准确分析贷款去向和形势,容易引起风险。

(三)没有合理利用互联网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很多贷款单位向金融机构提供的财务报表都是有问题的,和提交给税务局的有很大差别。所以金融易购应该与税务局联网,加强风险管理。

(四)人才缺失

金融风险管理师是从事金融管理的资格证书,具有国际权威性,但是目前中国取得这一证书的不过1200人左右,相比较于中国庞大的金融市场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

(五)担保制度不健全

担保登记分散,不利于查阅;当前的动产抵押制度有漏洞,导致担保工作效率低下等都是目前金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不足。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策略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先进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具体实现方式是开发风险防范管理系统,通过将地市部门和主管部门联网,使得主管部门可以随时掌握金融机构的贷款情况。管理系统最好可以与金融风险防范控制合作部门联网,比如税务局和担保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要精细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内容必须全面而真实,从用户名到风险等级等都应该齐全。本着科学性的理念,体系的制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要实现体系的长期可用性,这样可大大控制和减少管理成本。要及时更新贷款等级,优化防范体系,建立责任制,真正做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制定工作。

(三)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

目前国家金融机构众多,遍布范围广,贷款金额越来越大,与之匹配的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也应该具有多层次性和广泛覆盖性。组织机构的设立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和管理目标,避免职责重复浪费资源。首先要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建立督查机构,实现现场考察,实现金融风险的快速识别和防范。其次要建立必要的风险处理机构。当风险出现之后,要对其进行集中处理,严格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最后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组织。从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到各个股东,以及督查、处理部门,一起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随时变动的市场经济之下,多总结经验,创新防范途径,做到金融风险的专业化内部控制。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何做好对其的防范对于国家金融经济市场的健康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从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精细化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等方面来做好防范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春青.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J].开发研究,2012(05).

第2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101-03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大致分为确立管理目标、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处置三个步骤。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两个环节。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包括对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金融风险的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范畴。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再到当前银监局要求5大商业银行自查28万亿的贷款,都说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仍存在不足。简言之,金融经营的是货币,是风险,金融机构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体系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研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不良贷款数额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下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日益增大。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28万亿贷款的五级分类自查工作。五家大行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五级分类不真实的情况值得重视。银监局将重点检查银行五级分类制度的合规性、资产分类流程的完整性和资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有数据显示:浙江省2012年4月底不良贷款为637亿,比年初增长145亿,增幅近30%;2011年末,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由年中的0.37%攀升至1.36%;2012年2月,该数据增加至1.74%;而后,逐月攀升——3月末为1.99%;4月末为2.27%;5月末为2.43%;6月末2.69%。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存在着逐渐攀升的危险趋势。同时按照危机从企业——民间金融——银行这一传递规则,此前的民间金融危机势必会引燃银行原本隐藏在背后的不良贷款。2012年第25期财新《新世纪》以《不良贷款来了》为题证实了当前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和金额都在攀升这一论断。

(二)高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

2011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提到了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突出位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2012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议和2012年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银监会下半年将继续扎实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继续强化房地产贷款风险防控,加强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监会系统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严守风险底线,加强前瞻分析研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止个别领域、个别地区的局部性风险演变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南方都市报》2012年07月30日报道: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专门派出专项督查组检查银行对个别楼盘房贷业务,以了解银行内控风险。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分散,风险范围越来越广

2012年1月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为119万亿元。这个数据比2004年增长了2.56倍,但银行业资产总额在整个金融业资产中的占比由2004年的94.3%下降为2011年11月末的90.8%,而证券、保险的资产占比则分别由2.2%、3.5%,提高至4.2%、5.0%。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2年5月末,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组建了817家,这些机构80%的贷款投向“三农”和小企业。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16.2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各项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增速高7个百分点;引导大中型银行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小型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截至6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2012年7月28日召开的“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绿色金融论坛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但我国绿色信贷工作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金融业务的高风险,银行在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亟待加强。这些都说明金融风险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

(四)金融机构种类多、数量庞大

截至2012年4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49家,其中开业681家,筹建68家。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653亿元,存款余额1758亿元,贷款余额1511亿元;累计吸引各类资本437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2万笔、小微企业贷款9.3万笔,金额3204亿元,占累计发放贷款总额的72%。目前,在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占比达到74.3%。由此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速很快,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大幅增加。这给金融风险的防范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的不足

金融风险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当前,我国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待健全,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尤其是风险防范方面,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重在“防”上下工夫,也就是事前预防。从根本上来说,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要从服务对象上人手,如果金融服务的对象不出现风险,那么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从当前来看,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欠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担保制度不完善、风险危害性的宣传性不够。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监管层总结了贷款五级分类出现偏差的7大原因。具体包括:分类政策制度或系统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分类政策及标准;分类不及时连续;未及时审批认定分类结果;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延迟风险暴露及贷款违规;未充分及时收集分类信息或分类人员知识经验欠缺;借款企业、中介机构提供的报表报告失真等。

(二)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当前各金融机构采取的操作方式多数为: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所谓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就是金融机构只管把钱借出去,收取固定的利息,对资金的使用不做监控。这种行为势必导致各金融机构对资金所投项目的实地考察工作不足,更谈不上专业性的预测了。对项目实地考察不足就是对风险防范实地考察不足。同时各银行的目标很明确,赚钱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贷款者都会如期还款,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各金融机构对收回利息和贷款有一定的把握。但当前形势不同了,经济处于下行期,企业老板跑路,民间金融受到首当其冲的冲击,导致民间资金惜贷,进一步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究其根本原因,导致金融机构不重视对所投项目的专业性预测的根源在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和相应的制度约束、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风险性等专业性预测需要专业化、项目化的人才,这项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组建相应的团队方可完成,同时需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防范体系中输入相关的数据备查,进行事前控制,才能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样的防范才能全面,防范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众所周知,各个企业为获得资金,向各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报表,但这份财务报表绝大多数内容是按照贷款条款的标准造假造出来的,也就是当前会计界最盛行的说法:两套账,即企业想怎么做账就怎么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这绝不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由于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的工作受控于老板。又比如,各企业为少纳税,在税务局的网站上输入的报表肯定与提供给银行的不一样。因此,银行系统应该与税务局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联网。同时,加强事务所的管理,现在的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

(四)金融风险防范的专业性人才缺乏

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GARP主办的考试证书,具有国际性,FRM已经得到欧美跨国金融公司、监管机构,特别是华尔街的认可和支持。如今,FRM资格证书已经成为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从业要求之一,截至2012年2月中国已取得FRM证书的大约在1200人左右。相对于庞大的金融机构组织来说,我国金融管理师的数量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还有一种注册类的风险管理行业的证书,即注册风险管理师(CERM),其主要是面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2011年12月29日,关于开展拟新增职业“风险管理师”职业信息调研工作会议召开,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及亚洲风险与危机管理协会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说明金融风险管理人次的缺乏已经引起高层的重视。

(五)担保制度不完善

担保制度在浙江省尤其盛行,它是连坐制度的衍生。担保制度主要存在如下缺陷:登记机关分散,不利于有关交易当事人查阅登记,很难给当事人提供全面的信息;现行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不完善,导致抵押登记效率低下;担保是一种事后风险追偿的机制,并不是风险的防范措施;担保链条的存在会极大地加剧整体性的风险,你给我担保,我给他担保,他再给他担保,不断衍生下去,只要链条上任何一家担保出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出现问题。因此,担保制度不仅无助于风险的控制,反倒极大地加剧了风险的产生。

三、构建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管理并不只是控制,而是参与到各个业务条线和流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风险政策。金融风险管理包含度量、监测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所有技术和管理工具,目的是通过设计一整套风险管理流程和模型,使银行能够实施以风险为本的管理战略和经营活动。央行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风险状况,从全局的、系统的、长期的视角处理好信贷合理增长和银行贷款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做好风险提示和防范工作。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因此要加强动态的、微观的风险防范工作。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征:

(一)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实施必须网络化

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离不开IT技术的支持,离不开网络的协助,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金融机构经营转型必须通过IT技术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和能力,使科学、精准的成本收益分析、产品服务定价和风险防范成为现实。风险防范体系需建设内容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由主管部门设计开发,各地市及下一级管理部门必须与主管部门联网,从而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情况。金融管理机构,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都应当接入该风险管理系统,并为各资金使用方配备一个用户名,正如每家企业都有税务登记号一样,企业必须在这个系统中输入相关的信息。该系统最好与风险控制内容相关的部门联网,如税务局、抵押登记中心(前提是存在这样的统一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必须精细化

风险防范系统的内容必须具备全面性,从用户名、风险等级评定、风险预警标识等应该样样齐全。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系统内容的设计必须严格依据各类风险管理制度,如贷款级别必须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进行设计。系统的设计必须体现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理念,从短期行为向长效发展转变,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根本上确保稳健经营。风险防范系统的信息更新必须具备及时性,放贷金融机构应当每月或每周更新信息,更新的频率依据贷款时的企业信誉等级进行确定,对于贷款的等级必须半年或一年重新确定一次。风险防范的管理必须体现责任性,应当指定各级管理的责任人。当前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非正规金融机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民间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机构的增多趋势势不可挡,因此金融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金融机构的种类,各监管部门必须设立相应的网络管理部门和人员,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搜索相关信息,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实地考察,但考察时一定要采取微服私访的形式,切不可有任何人接待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可以定期委托调查公司进行调查,或者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调查。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应具有前瞻性,以适应今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金融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借鉴欧美经验,构建立体第三方支付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0日

第三方支付包括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费卡发行。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迅速增长,从2002年仅30亿元增长到2011年2万亿元。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201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额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21,610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99%。

201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份额支付宝以46%的市场份额仍然排名第一,财付通和银联的网上支付分别以21.2%和10.8%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二和第三,市场中占比前三家的支付企业在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中占到78%。第三方支付机构根据自身优势,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从支付业务细分行业领域来看,能源、保险、教育、基金等交易规模更大、信息化需求更高的传统行业将逐步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竞相拓展的领域;从支付方式来看,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保持线上支付高效性和便捷性优势的同时,借助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化的发展契机,利用自身优势打通产业上下游,为航空旅行、直销、连锁、物流等传统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支付未来发展方向看,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移动支付的技术创新,移动支付呈现出技术领先于市场的局面,随着产业的融合,移动支付的标准化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主流支付行业。

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也引起社会对第三方支付风险的关注,如沉淀资金问题、信用卡非法套现、网络洗钱犯罪活动、第三方支付企业信用风险,等等。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提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等支付业务实行许可证管理,提出了备付金存管等监管要求。这是首次明确了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法律主体地位,使我国对第三方支付产业的规范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截至2012年1月,人民银行共分三批向256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放了101张“支付业务许可证”。在已获许可101家机构的业务量、交易额和备付金额分别占全国总规模的74%、93%和85%,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支付机构已在纳入人民银行基本监管体系,未获许可机构正在逐步规范清理中,支付业务监管工作的成效逐渐显现。

欧洲对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的监管也是按照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加以实现的。针对电子货币,欧洲的监管法律框架主要是《电子货币指引》和《电子货币机构指引》。它们规定,电子货币发行权限定在传统的信用机构以及受监管的新型电子货币机构;非银行的电子支付服务商必须取得有关营业执照,且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中留存大量资金,才能进行相关业务。美联储对待第三方支付与创新电子支付服务的态度一直以来都相对宽松。

美国对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的监管分为联邦层次和州层次两个层面进行,并把监管的重点放在交易的过程而不是从事第三方支付的机构。美国《电子资金转移法》将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规定为货币服务企业,需要在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犯罪执行网注册,接受联邦和州两级的反洗钱监管,记录和保存所有资金交易。

美国和欧盟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模式有相似之处:一是立法理念上都注意鼓励创新与放松管制,给第三方支付提供相对宽松、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都将沉淀资金的安全作为监管工作重点,不同的是,美国主要采用专门账户管理的办法,欧盟采用交纳风险准备金的办法;三是都特别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都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措施减少消费者的损失,保护消费者权益。二者的监管制度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监管体制上,美国采用两级多头监管体制,而欧盟采用集中监管的体制。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迅猛,而监管却刚刚起步。本文认为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应遵循监管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建立多方面、立体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体系。借鉴国际监管经验和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多、资金交易大和从业人员识别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弱的状况,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定监管、支付清算协会自律管理和社会监督四维结合的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水平,确保监管实效,完善监管的制度体系。

二是将第三方支付纳入到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总体构架中。充分考虑第三方支付系统外部性风险,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的准入监管和动态监管,在兼顾支付系统公益性与第三方支付商业性的前提下,实现支付体系创新过程中安全与效率的统一。

三是将第三方支付和虚拟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纳入到货币政策制定和研究过程中。通过关注沉淀资金,改善货币统计监测,充分考虑第三方支付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牌照很难反映出这些第三方支付企业未来的服务质量与风险控制问题,因此协会应采取定期审核、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经营进行监控,并把它们也纳入一个评级系统,促使第三方支付企业不断改进技术,降低网络风险,提高服务质量。

四是注重研究未来可能影响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因素。未来可能影响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因素主要包括支付牌照的发放、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银行对网络支付的重视程度、用户对网上支付安全的信任度、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创新力度、宏观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整合能力等,以及如何使监管能够更好地满足第三方支付市场创新力,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 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 F8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62-01

1 信用及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性因素,也是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信用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信用是指建立在对受信人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的能力。[2]信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一起的,是与商品经济存在紧密联系并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哲学范畴。

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例如,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可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以下两点作用:1:建设完备的信用体系是依法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2: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

3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萌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逐步推进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代表性标志是信用评级机构的稳步发展,涌现出中诚信、大公和远东等一批资信评估公司。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代表性标志是信用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中投保、济南、铜陵、镇江、深圳等300 多家信用担保机构。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完善阶段,地区社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披露系统、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信用体系同时起步并协调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但是,相对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150多年征信制度的历史相比,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成员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和法规基础薄弱,征信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2: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3:征信数据未纳入有效管理

4:信用评估中介机构不规范且权威性不够

4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信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和必备理念,已经越被大众所认可。因而,如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用。

4.1 加快对信用管理的立法工作

由于我国尚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所限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经验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能自行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当前,应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和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并对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出明确界定。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3]三是理顺监管体制。

4.2 发挥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政府是国家的人,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也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信用的关键,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同时政府要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或者利用信用评级,加强信用行业管理, 监督其合法运行,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信用建设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4.3 建设征信数据库,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我国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方法和管理办法。

4.4 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因此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就成为有效发挥信用功能、防范信用风险的必然选择。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二是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4.5 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从目前我国信用缺失严重的现状来看,培育社会信用文化, 树立人们诚实守信的观念,首要的问题是建立个人基本信用制度,即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及全社会个人信用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从制度上约束个人违背信用行为的发生。通过对信用文化的相关制度建设,逐步在全社会树立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信用文化,塑造精神文明的新气象。

第5篇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和范畴

影子银行是指没有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结算为核心的业务组织形态,但却像传统银行一样提供融资、信用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直接或间接从事资金或信用中介的机构。根据人总行金融稳定局研究界定,影子银行主要是指具有间接融资功能,但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其活动主要表现为信贷融资。其业务大致归为三类:一是银行机构所从事的影子银行业务,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委托贷款、同业代付等;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从事的表外融资业务;三是正规金融体系外民间金融机构所从事的相关业务,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从事的融资性业务。据人行衡阳市中心支行调查组调查,衡阳市目前大体只有第一、三类业务。

二、衡阳市影子银行体系基本情况

调查组走访了市金融办、市商务局、市银监局、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多家民间金融机构,通过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调查统计,对衡阳市民间金融机构的摸底,我们发现,衡阳市影子银行体系业务量呈逐年上升态势,2013年上半年业务量更是爆发性增长,但暂未出现系统性风险和交叉风险。

(一)银行机构表外融资基本情况

近5年来,衡阳市银行机构表外融资业务与贷款业务同步发展。2013年上半年表外融资发展迅猛,6月末余额已超过2012年末余额。表外融资占比也逐年增加,至2013年6月末余额占比达到了近8个百分点。贷款不良率逐年下降,目前为3.84%。

(二)衡阳民间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据调查,近年来衡阳市民间金融机构发展较快,至目前为止,经工商注册登记且在市政府金融办备案登记的有46家。衡阳市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在短短5年时间内,数量从8家发展到46家,类型从单一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到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金融交易中心、典当行等多种类型,从业人员也快速增长,达到目前的593人。

民间金融机构融资业务量呈逐年上升态势,特别是2013年上半年业务量增长迅猛,已超过2012年全年业务量。投放领域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

(三)影子银行体系业务运作模式

以衡阳市颇负盛名的民间金融交易中心为例,从2011年第一家公司运营开始存续至今正常营运的公司有8家,因运营状态良好,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运作模式,其它地市金融办多次组织当地民间金融机构来衡阳参观学习,据衡阳市金融办透露,目前还有8家公司等待准入。衡阳市民间金融交易中心业务范围主要含三大类:一是股权类投融资项目:包括非上市股权的募集和转让,增资扩股以及股权基金的交易;二是债权类投融资项目:包括抵押债权和担保债权的募集和交易;三是其它中间业务项目:包括投融资方案的策划、资讯和咨询服务,投融资人员的培训服务等。绝大部分公司采取“担保债权融资”这一全国首创的营运模式,签订投资者、借款企业、担保公司、中心四方合同,此种模式由于引入了担保和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投资者风险基本可控,受到投资者与借款人双方青睐,至2013年6月末这一模式融资占比达99.2%。8家公司累计投融资额5.3亿元,融资企业108家,投资人1084人。截止目前融资企业全部按期支付,未出现到期不能支付现象。

(四)影子银行体系高速发展成因

一是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必然。与当年市场经济改革的情况如出一辙,我国金融业发展到如今,单一的计划金融已满足不了多样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金融体系服务才能满足市场化发展需要。

二是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包括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主流金融信贷投放速度减缓,因此,各银行机构积极拓展表外融资,以规避信贷规划的控制。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轮番上阵,证券股票市场连年创下新低,老百姓储蓄资金缺乏合理的投资渠道,因此,影子银行体系顺应需求充当了职业理财投资人。

三是企业资金需求的带动。影子银行体系业务大多为短期,与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上升有关,其切入点大致有三:补充企业银行贷款不足部分、跟进企业暂时未达银行放贷条件项目、填补企业银行贷款审批时间差。近几年,我国经济处于艰难上行阶段,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旺盛,助推了影子银行体系融资业务发展。

(五)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问题风险

2012年全国新增的银行表外业务8万亿元(含委托贷款和信贷投资),几乎与新增银行贷款8.2万亿元持平;而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定义对国内影子银行规模简单测算,至2012年底全国影子银行融资规模总计30多万亿元,是全国银行贷款余额51.7万亿元的近三分之二。如此大的融资量,多头管理但缺乏有效监管,且信息极不透明,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初露端倪。

一是关联交易风险。各类民间金融机构的股东是上下游业务合作单位或合作人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某担保公司是民间交易中心的股东,那股东推荐过来的项目,交易中心在严格审核程序上可能有所放松,部分不合条件、不达标准的企业项目可能会进入对接项目库,直接与投资者资金对接。一旦企业项目出现偿付风险,担保公司又超出代偿能力,投资者资金将面临损失。

二是投资行业风险。中国审计署近期公布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结果,36个地方政府本级债务中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部分地方政府盲目举债、债务过高的隐患凸显。房地产行业风险更是有目共睹。由于目前银行贷款门槛较高,控制性较强,地方投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等高信用风险行业领域,只能从民间金融机构和银行表外业务获得融资,因而行业风险很高。

三是期限错配风险。当前央行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陷入“钱荒”的国内银行纷纷以高息理财产品争抢存款,甚至以高达8厘的回报吸引资金,这迫使银行去购买流动性差且信用评级低的1-5年期高收益率债券来作为理财产品的运作基础。如此一来,理财产品与其基础资产(上述高收益债券)的到期期限就不匹配,极易形成风险。

四是夸大宣传风险。影子银行体系业务办理的基础就是需向社会公众高息吸收存款,因而牵涉面非常广。在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广告中,银行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往往会夸大影子银行体系业务的无风险性,误导投资者尤其是中老年投资者忽视隐藏的市场风险。一旦项目产品出现偿付风险,投资者资金面临损失或低于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率,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是(如衡阳市中支2012年就及时正确地处置过一次因银保合作业务纠纷引发的),风险可能向正规金融体系传导。

五是监管缺失风险。影子银行体系业务监管主体不明确,多头管理但缺乏有效监管,且信息不透明,没有针对影子银行体系业务的正式统计制度,数据只能由其自动上报或通过调查取得,在口径上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真实性、准确性、连续性大打折扣。目前没有正式的法律规定这类机构管理部门究竟应该是谁,业务该由谁监管,也没有统一、有效的管理办法,目前监管处于真空状态。

六是调控不力风险。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相比,影子银行体系业务参与主体更多、关系更复杂,涉及到多个层级的市场,货币资金流向和分布更广泛,影响央行对整个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央行对其调控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更难以把握。如部分银行通过资产类理财产品,将存量贷款、新增贷款等转出资产负债表,减少了资本要求,并逃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一旦出现风险就极有可能从表外转移到表内。又如一些农信社可能将贴现、转贴现交易与票据回购交易置于同一会计科目中核算,并进行违规会计核算处理,使得“贴现资产”科目余额为0,而商业银行将贴现买入的银行承兑汇票注入银行资产池,将其转化为理财资产。通过这种操作,银行和农信社规避了信贷规划管控,央行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大打折扣。此外,若委托、信托类贷款比例急剧上升,将对信贷调控产生“对冲”效应,导致信贷总量和投向的调控效果受到削弱。

三、发达国家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管理经验

(一)美国

于2010年7月2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针对影子银行体系展开了实质性的监管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将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体系。二是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危机处置预案。三是推进场外衍生品进场交易。

(二) 欧洲

欧洲央行自2009年以来不断改进和完善欧盟范围内关于金融市场的相关法律制度,具体体现在2010年《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令》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框架,并加大监管力度。二是严格监管程序。

(三) 金融稳定理事会

自G20首尔峰会提出“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以来,FSB作为这项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先后了一系列文件,来界定影子银行的范围,监测其进展和下一步措施,来强化监督和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提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二是提出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分类监管措施。

四、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欧美国家不同,颇具中国特色,主要起源于民间借贷,发展于企业间拆借市场。因此,要立足我国的实际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来加强监管。首先从理念上转变观念,要清楚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是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该像大禹治水一样,采取“疏”而不是“堵”的办法进行引导;然后从行动上规范管理,要加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明晰管理部门、明确监管部门、规范操作制度、防范金融风险。

(一) 对于民间金融机构要加快立法,明晰管理部门

目前对于民间金融交易从国家到地方虽有许多法规条例,但缺乏统一的立法,各类民间金融机构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金融交易中心的管理部门是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办公室,而典当行的管理又属于各地方商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公司注册登记事务但又不管整个行业规划。建议加快建立相关统一立法,对各类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统一归口管理,规范市场准入退出制度,监测统计管理制度,业务检查监督制度。成立行业协会,制订行业自律公约,相对统一融资利率和服务中介费,规范其健康发展。

(二)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要加强管理,实行混业监管

各类型金融机构管理部门虽然不同,但监管部门要统一。当今银行、证券、保险、民间金融等各类型金融机构虽然相对依然独立,但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功能、业务交叉部分越来越多,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更是加深了各类型金融机构的关联性。我国目前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虽然更加专业化,但已不能适应当今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在很多业务交叉环节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建议实行混业监管,由相对分离于营业性金融机构之外的人民银行来实施监管职能,负责监督管理整个金融行业,负责向社会公众权威金融信息,有利于掌握整个金融体系的统计监测数据和规模,有利于宏观调控金融政策,有利于防范系统性和交叉性的行业风险。

第6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多元化,金融风险,防范

一、我国融资体系多元化的发展

改革初期,我国的融资体系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线,以政府,银行为主题的融资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提出,我国的融资体系也在不断转型,逐渐出现许多银行以为的融资机构,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单一融资体系向多元化融资体系的过度。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是资金的融资主体,政府统一融入社会资金,再按照一定的规格融出,供企业使用。财政包揽一切,对国有企业投入较多,私人企业由于不能得到大量资金而得不到发展壮大。银行也只能充当一个融资的配角。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实施市场为主,政府为主的经济政策,银行体系开始发挥作用。大部分企业和个人都是向银行融资,银行体系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安全性,但银行的准入门槛也高。实力雄厚的企业能很容易的得到资金,而许多有潜力的小企业融资却得不到支持。当时,政府和银行的资金分配的主题,民间信用和商业信用发展甚微。

这种单一的融资体系效率低,抑制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必须建立新的融资体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融资体系开始壮大,但是银行还是主导型融资体系。银行的信贷比例大,企业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高。银行信贷融资方式不可避免地在经济运行中形成庞大的债权债务关系,影响经济的开放式发展。如今,直接融资方式逐渐壮大,特别是证券市场对传统银行信贷融资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开始承担起融资中介功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融资体系格局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演进。

二、多元融资体系下的风险

与此同时,随着各类新型机构的出现以及融资手段日益增多,各种风险也会不断增多,风险管控难度也将不断加大, 银行业流动性资金需求量大,在节假日时期经常出现取现金难等情况。此外,经济预测与事实不相符,导致大量商品供大于求,特别是房地产业的低迷导致房价下降,这也将造成违约风险。银行的传统信贷以外的金融工具产品设计不合理,信息披露不充分,产品销售存在一定的误导,潜藏一定的声誉风险。 非银行金融体系实力低,经营量小。特别是中小型融资公司,信誉度不高,注册资本。不能有效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合理,整个投资的过程不能有效进行。低利率贷款不能保证经济需求,高利率又不能吸引投资者。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受到限制,得不到投资者认可,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

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存在信用风险。通过第三方或网络的融资得不到实体的保障,融资资金量小。还存在资金安全隐患。一旦网络被违法者侵犯,就有可能导致资金的流失。还有可能导致公司破产,对网络信贷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

三、多元融资体系下应对风险的策略

在多元融资体系下,研究出防范风险的对策,实现风险控制关口前移,有效维护金融稳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完善金融机制。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完善各个层次的金融机制。对于银行的货币政策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必要的时刻进行浮动性的调节。加强对市场金融机构协调性的管理。对中小融资机构进行审核,确保其有一定的安全性和面对风险的敏捷性。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要提高审批标准,一旦审批下来就要对公司是往来交易进行负责。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强化内部约束机制,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各自的职责,坚守到位。政府作为最后的保障,在后台给与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监管。要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形成防范风险合力。 使融资环境健康有序。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违法违规的行为及时制止并给与严重处罚,社会及媒体进行相关教育宣传,保证从业者知法守法。提高融资交易人员的谨慎性和风险识别能力。

(二)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的投资系统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后盾。有法可依,融资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有法必依,经济群体才能相互协调。目前,关于融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适应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这就需要更新滞后的法律,建立适应新型金融融资机构的法规。首先要加快我国证券、期货、信托业等相关法律的立法与完善。其次要针对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违法开办金融业务的行为,尽快出台加强规范融资中介机构的制度性文件,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非法证券等违法金融活动。再次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控股公司、银保合作、银证合作、银信合作等存在交叉性业务行为的规章制度。

(三)完善金融风险处理手段。面对金融风险,在事前应有所防范,在事中应加强管理,在事后要及时补救。这就需要完善的风险检测体系。首先,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采取手段组织类似风险的形成。其次,当风险将要形成时,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风险的类型及找出将风险尽可能缩小的有效措施。风险发生后,要对风险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对产生的风险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后续再出现类似情况就可以及时得到处理。总之,做到及时识别、有效化解,降低风险的可扩散性 。

(四)创建完善的金融网络系统。现今社会,金融发展离不开网络,很多金融投资需要网络的支持。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体系就包括网络交易。因此要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技术,防范不法分子的入侵,保证融资交易在安全网络系统中进行。

结语:融资体系多元化顺应时代要,金融风险的防范必须加强。建立结构合理的融资体系,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韩伟,胡振兵, 冯波,金融研究,2005,6.

[2]贾广文,多元融资体系下的风险防范及防范对策, 2013,7.

第7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金融风险管理是各类经济主体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类金融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低成本即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金融管理方法。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总的来说,是处置和控制风险,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资金筹集和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企业都要面对风险,任何经营活动都有风险。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学会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特别针对金融行业而言,指因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金融活动造成的损失或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被称为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造成资金损失的大小以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风险意识开始到风险识别,再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分析,到风险处理后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最后又返回到提高风险意识,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风暴迭起,危机频发,引起各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在原本比较薄弱的金融体制基础上,金融市场产生风险的因素逐渐增加。所以就此基础上来说,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安全性,它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收益性,它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我国金融业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管理体制风险。这是指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引起的资金损失或运营效益下降。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效率降低,监督乏力的问题,以及其内部之间、与业务部门之间、与外部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不协调和沟通不及时等问题。管理体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对该风险的化解与防范极为重要。

2.金融交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虽然我国几次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出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不良贷款还是相当高的。我国银行自身约束不利,对债务人的法规约束软化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

3.金融改革风险。是指因出台一项政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毫无疑问,一项政策或改革的实践是为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但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其他问题。从风险的角度分析,就是又增加了一些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轻则影响政策或改革的成效,重则危及政策或改革的成败。因此,政策风险是决策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的。

4.资金运作风险。资金运作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资金管理风险是指因资金被挤占挪用而不能满足支储需要或存储不经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种风险出现时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

5.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活动和金融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人员及有关业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技术性差错而带来损失。例如随着金融办公自动化的提高和金融管理任务的增加,线路故障、操作失误、黑客人侵、数据丢失、业务差错等问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是指因金融人员道德品质下降,给资金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金融活动中,有些金融人员抓住各种机会以各种似是而非的名目、借口和手段侵吞公款的事件屡见不鲜。

6.利率汇率风险。我国银行业及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之间时常会互相竞争抬高存款利率,收揽储蓄。这种竞争方式使得利率风险大大增加。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是值得人们担忧的。建立符合金融行业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行业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上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要加强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金融法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积极开展金融法规的宣传和学习活动,让广大员工真正了解有关法规的基本常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充分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达到管理与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要加强金融业务学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

其次,增强企事业单位与居民个人的风险管理意识。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如政府、企业、居民及其他公共事业部门。因此一方面要把企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弱和金融支持紧密联系起来,以此作为贷款和投资的依据,严把金融风险关;另一方面要分析其行为导致的利益最大、最小化,使其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地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控制意识,监督各经济机构的经营行为。

(二)建立金融机构内在的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要分清职责,协调配合,切实贯彻一级法人制。一级法人制度下的上下级行政关系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要按照分级经营、分类授权的原则,切实建立起完善的经营授权制度,将风险责任划分明确。

其次,建立完善、严密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内控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内部稽核监控指标体系;三是加强对权力的制衡与约束;四是严格对贷款、投资等资金的运用操作,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负责按期收回资金本息,同时健全大额货款、风险资产、非盈利性资产、表外资产等重要事项的备案制度。

(三)建立金融监管的外部辅助控制系统,加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金融监管的外部辅助控制系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对当时金融业的行政领导和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责任。政府对金融业的行政领导并不是指直接对金融业务特别是信贷进行行政干预,而是指对当地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和稳健运行负有行政领导责任,对金融风险负有行政责任。人民银行及各级分支行要及时向当地政府通报金融风险现状,对易发度高的各类金融风险和高风险的地区迅速提请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警惕,出现问题要由当地政府协调处理。二是金融同业制约。在辖区内按照平等、公益的原则建立金融同业工会,制订同业公约,共同遵守,互相监督,进行自律。通过金融机构自我约束、相互监督、有序竞争、共同发展。三是建立金融社会监督机构,加强审计部门对金融系统的外部审计,督促金融机构化解风险,加强执法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执法检查和对社会非法金融机构、社会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共同维护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唐国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金融论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