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震预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2 16:27:21

序论:在您撰写地震预防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震预防知识

第1篇

发生地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至于怎么科学逃生自救,还得听专家的。地震局官员介绍说,万一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如果你在家里,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应该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者,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或去乘电梯,更不能跳楼。因为阳台、楼梯是楼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跳楼无论怎样,最后的结局都会一样恐怖。

如果在学校或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做到听从老师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应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撑物下面,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如果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发生地震时,还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第2篇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P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0-0107-03

四川省和其邻省市由于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不仅在大范围内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而且还殃及到了全国多数地区甚至是境外地区,这次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最具破坏性的一次地震。据统计,近7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36万人受伤,1500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累计受灾人数达到4550万人,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相较于这次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其本身所引发的地质灾害更为严重,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所以,灾后重建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本文从汶川地区所特有的地质结构和由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所具有的特征作为出发点。

1 汶川的地质条件

龙门山是汶川大地震的地震发生带,平行于龙门山脉的三条大断裂控制着龙门山的地震活动和地质结构。龙门山因这三条大断裂分为了两个条带,自西向川西平原延展的主要有:茂县-汶川大断裂、后龙门山、北川-映秀大断裂、前龙门山、江油-都江堰大断裂。龙门山的后缘边界即茂县-汶川大断裂,其是邛崃山、岷山和龙门山的分界。高山和中山是后龙门山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山势十分陡峭,海拔最低值为3500m,山体的构成部分主要有岩石、花岗岩类及奥陶系、寒武系和志留系所属的下古生界地层。后龙门山和前龙门山既是北川-映秀大断裂的天然分界,也是其主中央断裂。前龙门山的山体主要构成部分为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包括二叠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中生界包括自垩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其山势十分缓和。龙门山区和四川盆地形成了江油-都江堰大断裂,也可称为龙门山的主前缘断裂或主边界断裂,由于冲积扇其东侧逐渐发育形成了广袤的扇形平原。龙门山主中央断裂是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其运动特征为逆冲运动,即下盘岩体做向下的运动和上盘岩体做向上的运动,而且伴随着顺时针方向的水平滑动。由于震中断层破裂引发了地震,导致破裂在龙门山的主中央断裂处迅速扩展,使得其主后缘断裂和主边界断裂的变形和运动加剧,其破裂长度长达约300km,其扩展延伸的速度平均为3.1km/s,导致其破坏范围的扩大和破坏程度的深化。

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此次灾后的重建,其首要举措是对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各项预防。地质灾害的预防原则为结合综合治理和规避、联合短期和长远的工程措施。

2.1 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

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对危险区进行圈定,制定相关的防治规划。在灾区对次生地质灾害进行普遍调查,进一步确认可能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区,预测灾害规模和类型,动态监测重点的泥石流和滑坡,规划和制定具体的应急救灾和防治

措施。

2.2 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

次生地质灾害地区应当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对震区开展工程建设,如城镇、桥梁、铁路和工厂等的修建,应尽量避免在滑坡体上进行施工和建造,选择开阔、平坦的平原和盆地。车站、公路、铁路和桥梁的建造应尽力避开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的易发的危险地带,尽量避免对边坡的开挖;应该科学合理地对矿山进行开采,且在开采过程中应设有相应的排水措施;而对废土和矿渣堆放地区的选择应当为开阔、低洼和少水的地区,避免废矿渣的乱堆、乱采,以维持山体的稳定,防止山体遭到破坏。

2.3 坚持恢复和保护植被

应当坚持恢复和保护植被,对草本植物、乔木以及灌木进行联合种植的原则,在对植被进行恢复的同时对幸存植被进行保护,因地制宜地做好森林防火、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的工作。恢复和保护植被的根本是控制各类泥石流、崩塌体和滑坡体

源头。

2.4 工程治理

如若交通干线、枢纽、村镇和水库堤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建筑物附近有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则要对其实施工程治理。滑坡治理工程分为两大类:抗滑工程和减滑工程。抗滑工程主要是运用抗滑相关的工程建筑对其部分或者全部滑坡进行抵挡,以期免于或者减轻滑坡所造成的灾害;而减滑工程主要是通过对地下水、地形和土质等状态进行改变,进而缓和或停止滑坡运动。其具体措施

如下:

2.4.1 对滑坡体上的地表水进行排除和防渗处理。通过沟排水工程的建设迅速汇集滑坡内的雨水并将其排除至滑坡外。水沟分排水沟和集水沟,排水沟主要是排除汇集的水;集水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横贯斜坡的沟渠,主要用于对地表水和雨水的汇集。两者同时处理防渗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被覆处理边坡的坡面和坡顶,若该地段透水性弱,则对其重要部分及时进行防渗处理;若该地段透水性强,则对其已经发生的裂缝处用水泥浆或粘土进行填充,并加盖薄膜。

2.4.2 地下水的排除过程主要如下:地表以下3m的地下水可利用明沟和暗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排水,其中暗沟又分为排水暗沟和分集水暗沟,通常情况下,每间隔20~30m处修建一个检查井或集水池;地表深度超过3m的地下水运用钻孔的方法进行排水,其中地表深度在3~5m的地下水运用钻孔的方法进行排水,地表深度在5m以下的地下水运用斜孔进行排水,其孔径约为60ram,并设置2~3层钻孔,这样既可以做到深层水的排除,同时也可以对浅层水进行排除。当其他区域的地下水顺着其他通道或含水层大量涌入滑坡区时,需要在区外建造地下水截水墙,截断滑坡区流入的地下水,诱导其排出地表。

2.4.3 削方减重适用于小型滑坡,其主要做法是在准确把握滑坡面的分布情况、滑坡滑动趋向和滑坡规模后,将滑坡后部土体削去,填土镇压前沿,以此达到增强滑坡稳定性的目的。

2.4.4 修建抗滑桩的具体措施:用35~40cm孔径的钻头于滑坡前沿处垂直穿过滑面,然后插入工字钢或钢管,在滑面下1/3处打入桩基;钻孔也可用1.5~2.0m直径的竖井进行替代,钢筋混凝土为其井内主要充填物。抗滑桩不仅有增加预应力的效果,还有抗滑阻挡的作用。

2.4.5 修建档墙的具体措施:首先挖开滑坡前沿,然后通过网架搭建钢筋混凝土墙。档墙作为抵挡工程,主要适用于对滑坡前沿进行填土反压,这样不仅可以稳定上部斜坡处的滑动,也可以稳定单个坡体滑动。

2.4.6 因河岸常年遭受河床下切和河流侵蚀降低了坡体的稳定性,使其在地震时常常发生滑坡现象。为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应做好加固河床、导流工程和防护堤护岸等工作,以防止河岸遭受侵蚀,从而维持岸坡的稳定。

2.5 避免修建居民建筑和工程设施

在易受泥石流影响的地区,居民建筑和工程设施应避免在此处修建。若无法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则必须加强对泥石流的治理和监测,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泥石流进行综合治理。

2.5.1 关于引水工程和修建蓄水的治理。于水体补给区处修建截流水沟、调洪水库和引水渠等,用于对泥石流上游的水源进行集中切断或

截留。

2.5.2 拦挡工程的修建主要包含有护坡、拦沙坝、挡土墙和谷坊等,在泥石流的流通区进行层层拦截。

2.5.3 排导工程的修建应选在堆积区或流通区,其主要工程包括顺水坝、排导沟渡槽、导流堤和急流槽等,其目的主要在于将地下水和地表水排除出泥石流区域。

2.5.4 停淤工程的修建应选在下游平坦开阔的河床段或低洼平坦的堆积扇上,其主要工程有拦淤库和停淤场。

2.5.5 固结泥石流物源。通过浅井和浅钻用水泥浆对松散物质运用电渗和加压灌注等方法进行固结,矿渣主要使用化学凝固剂进行胶结,用来避免堆积的松散体液造成泥石流。

3 结语

第3篇

年全区发生地质灾害3起,其中地裂缝1起,地面塌陷1起,崩塌1起,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30余万元。年全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8处,其中重要地质灾害点5处、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无隐患(地质物理现象)地质灾害点55处,潜在经济损失2350余万元。年我区未发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故。

二、年全区汛期降雨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区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降雨量为719.6毫米,从4月中旬开始进入雨季,5月中旬到7月中旬雨水较为集中,多大到暴雨,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年全区重要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

年全区有重要地质灾害点5处。地质灾害点排、巡查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及相关单位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发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故。

四、重要防范区域及重点防范期

根据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区地质灾害区划调查》和《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我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为:溪北办事处、清溪办事处、贵筑办事处、、久安乡、燕楼乡、马铃乡、青岩镇、黔陶乡、高坡乡、孟关乡。全区重点防范期为汛期(4月至10月)。

五、防范措施

(一)、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责任制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及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严格贯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灾工作;各工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负责本行业、本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灾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各工作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主要领导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各工作部门对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并按照地灾办()1号文《关于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安排意见》落实各项工作。对发生的重要险情和发生的地质灾害须按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抢险救灾,并按速报制度的规定报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对因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区政府将按照年终考核目标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各工作部门应对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结,为来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资料,并作好相关准备。

(二)、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门责任制

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是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会同区交通、水利、建设等部门编制区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指导、督促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巡查,在区政府的领导下,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对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年度防治方案、应急救援预案、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的编制及巡查、排查、汛期值班等制度的建立以及监测人员、巡查、排查人员的安排落实)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组织有资质的单位对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认定。

区发改、交通、水利、乡企(煤炭)、教育、旅游、农业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要按照《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门责任制度》(花府办发[]21号)规定负责本系统、本单位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督促、检查本系统所属单位部门因工程建设活动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隐患进行治理和防范;接受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的监督和指导,并提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工作计划和落实情况;向区政府报告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工作及灾后各项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地的生产、生活、教学等秩序恢复正常。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须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明确责任人、监测人、报警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并于4底前报区人民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备查。

区财政局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和《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安排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财政资金,并设立专户,确保我区地质灾害治理及治理项目立项的前期工作的开展。区气象、民政、供电、公安分局等部门负责灾民搬迁,防雨预报,江河水情通报,灾区治安秩序维护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

各乡(镇)、办事处及区建设、水利、交通、发改、乡企(煤炭)、教育、旅游、农业等部门在汛期须组织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巡查和排查,建立完善地质灾害档案,发现险情和隐患及时排除,确保人员和设施安全,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在区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督促检查工作。

六、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监测、预防责任人

全区78个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具体分布地点及监测人、预防责任人详见《区年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区年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区无隐患地质灾害一览表》。

第4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与救援等防震减灾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指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或者受破坏性地震影响,可能造成严重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强化防震减灾工作措施的地区和城市。

第四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分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由国务院批准。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六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体系,及时研究、组织、协调和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严格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经贸、公安、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卫生、国土资源、教育、广播电视、通讯、气象、电力等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和地震工作体制,并建立、健全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防震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八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建立和完善与震情形势相适应的地震监测设施和技术手段,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强化短期与临震跟踪监测措施;

(二)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优化台网布局,提高台网密度,消除地震监测弱区和盲区,提高地震实时监控和速报能力;

(三)建立大中城市地下深井观测网、近海海域地震监测台网,完善卫星定位观测系统,形成立体监测体系;

(四)加强地面强震动监测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灾情速报和评估能力,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依据;

(五)加强核设施、超限高层建筑、特大型桥梁、大型水库大坝等特定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强震动观测与建(构)筑物健康诊断研究,为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和次生灾害预报预警提供服务;

(六)完善流动式地震监测手段,根据震情形势扩大动态监测范围,加密观测次数,提高地震短期与临震跟踪监测能力;

(七)健全短期与临震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建立适应本地区特征的地震预测判定指标体系;

(八)建立地震预报风险决策机制;

(九)加强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落实保护措施。

第九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提高依靠社会力量捕捉地震短期与临震宏观异常的能力。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经费渠道,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省地震和财政等部门负责制定社会地震观测员补助标准。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出人员进行勘察并在24小时内鉴别落实。

第十一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下列工程性防御措施,提高本地区抗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

(一)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依法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审定抗震设防要求;

(二)将位于地震动参数0.05g区内的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提高至0.10g以上;

(三)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并严格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四)在城市规划区域以及占地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的企业内,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

(五)在存在地震活动断层的城市规划区域内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并在规划建设时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

(六)对城市和已建成的生命线工程以及大中型企业、存在次生灾害源的企业,进行震害预测,并建立震害预测数据库及其评估系统;

(七)对既有的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并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性能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进行加固、改建或者拆除;

(八)组织开展减震、隔震、抗震等新技术研发推广,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抗震等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设工程抗震性能;

(九)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组织开展农村民居建筑地震安全试点,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保障农民的居住环境安全。

地震、建设等部门应当组织设计并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村民居建筑设计与施工图集,提供抗震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培训建筑工匠,宣传普及农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识。

第十三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

(一)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二)组织、指导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定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

(三)完善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建立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及信息传递与处置、灾情速报、基础数据库等辅助决策技术系统;

(四)建设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并配置卫星通讯、卫星定位、自备电源、信息实时采集与传输设备和越野交通工具等;

(五)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配备救援技术装备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六)在高速铁路、城市轻轨、枢纽变电站、燃气站(线)等生命线工程以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重大建设工程中,设置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

(七)安排地震应急救援专项资金,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

(八)在地震短期与临震预报的地区,组织落实地震应急储备专项资金、应急救援设备和专用救生用血、医疗器械、药品、饮用水、食品等应急必需品;

(九)组织开展铲车、挖掘机、吊车等大型机械设备调查登记,建立地震应急救援装备数据库与紧急征用机制;

(十)完善地震应急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广场、公园、绿地等场所,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避难救生设施,规划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安装指示引导标志。

地震避难场所、应急疏散通道的产权人,应当保持地震避难场所的完好和疏散通道的畅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地震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

第十五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地震、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的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规范化;

(二)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

(三)继续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学校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外读物,加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五)加强社区、企业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社区、示范企业活动;

(六)加强农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村入户活动。

第十六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信息报道和地震事件新闻制度与协调机制,及时与报道地震相关信息,正确处置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七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规定以及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依法组织实施地震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第十八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采取防震减灾措施或者有其他、、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5篇

一、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识的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了老人教版、人教大纲版和新课程准标的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共六个版本的必修教材对地震知识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详见表1。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现行新课程标准教材中的地震知识明显偏少,有的版本几乎没有涉及。从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渗透防震减灾教育的角度出发,笔者非常怀念20世纪八九十年使用的老人教版教材,那套教材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震知识,为学生了解地震灾害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与国外相比,必修教材中的地震知识也有很大的不足。美国初中主流理科教材《 科学探索者·地球内部 》中的地震专题,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地震成因和危害、地震探测、地震强度、震中位置的确定、探索楼房防震的措施、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监测断层活动等方方面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现行的初中、高中必修教材中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很少,地震知识更是难见踪影。

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识的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课是学生获取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地震知识)的唯一渠道,地理教材有限的篇幅决定了地震知识的“先天不足”。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再强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由于地震知识不被视为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因此原本在必修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震知识大幅缩水甚至消失,部分内容被调至选修教材中学习。

二、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识的意义

1.满足学生知识渴求,促进防震减灾教育

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学生都会向我提问:“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袭来时该怎样逃生?我们这儿会不会发生地震?……”在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渴求,地理教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识遍寻不到,以至于学生对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特征、震源和震中、震级与烈度等地震基本知识都不知道。地理课程在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渗透防震减灾教育方面“碌碌无为”,着实令人痛心。反观国外,2004年印度洋海底地震引发了海啸,一个英国小学生就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了海啸前的异常,从而让100多名游客死里逃生。鉴于此,笔者认为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识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渴求,也是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教育的需要。

2.改变社会轻视态度,提升地理课程地位

中学地理课程是中学阶段唯一一门以人地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是学生获取天文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地质、地震、气象、水文等)基本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一门跨越自然和人文两大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地理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考不考地理,高中理科生不学地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导致中学地理教学出现了更大的滑坡。虽然地理科目后来重新纳入高考,但直至今日,中学地理课程仍然受到社会的轻视。地理课是国民防震减灾教育的主要渠道,必修教材纳入更多的地震知识,有利于其防震减灾教育功能的实现,可以使公众更好地了解地理课程的价值,从而改变人们对地理课程的认识。

3.体现课程改革精神,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理必修教材中鲜有地震知识,笔者认为这是教材编写上的一大缺陷。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既然地震知识教材上没有安排,教师也就不会花时间补上这一内容,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更是无从谈起,直接影响到防震减灾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新课程标准选修教材虽然有《 自然灾害与防治 》分册,其中的防震减灾知识也较为全面,但是选修教材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选学,在覆盖面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无法与必修教材相比拟。因此,必修教材适当增加地震知识,可以使学生不再“谈震色变”,做到“临震不乱”,这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并不矛盾,而是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识的对策

1.完善理论知识,科学认识地震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识严重缺失,这与我国地震多发国家的“身份”极不匹配。防震减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汶川大地震后,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今后要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教科书和各级学校学生课外读物中。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今后应该适当增加地震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要素和种类、横波和纵波的传播特性、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我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地震危害、监测和抗震等内容,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地震现象,消除对地震的神秘感和地震灾害带来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2.注重研究型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第6篇

我镇地处东南沿海,容易遭受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为减轻台风暴雨和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精神和《市防洪条例》的要求,认真做好防洪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的一件大事,必须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应认真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以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汛的首要任务。为进一步落实防汛防灾岗位责任制,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及实施办法,做好防御洪水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组织领导

全镇的防洪抢险、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镇“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总责。各部门、企业、村主要领导负责各地的“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电话见附件三)

三、各单位部门职责

1、镇“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贯彻执行上级防汛部门的指示命令,统一指挥全镇的防汛(台)及地质灾害防治与抗旱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检查督促做好“三落实”工作。灾后组织各方力量开展救灾以及处理日常工作。

2、武装部、民政办:组织民兵应急抢险小分队参加抢险救灾,及时掌握灾情并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告申请救灾补助。负责接收、发放救灾捐赠款物,安排好灾民生活。

3、农办及水利站:做好防汛防旱的日常工作;及时提供雨情和水情预报,负责洪水、水资源的调度工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情况,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提出抗洪抢险、抗灾方案,做好镇党委、政府的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参谋。

4、党政办:负责抢险物资运输车辆的调度落实工作。

5、电信支局:在“三防”期间确保通信畅通。

6、综治办、派出所:负责处理破坏防汛防旱及地质灾害观测设施案件和灾区的治安工作。

7、镇机关各办公室:在接到防台、抗洪、及地质灾害发生预警后,除少数同志留机关外,其余一律到各自所联系的村、企配合做好抢险及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8、各联片领导:全面负责本辖区的“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9、对各“三防”及地质灾害重点地段实行责任到人。(见附件2)

四、防御重点

全镇应以镇所在地和各中心村为重点,做好水库下游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御工作。各片的基本任务:

马岙片:由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应必安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大洋滑雪场专门制定确保安全预案报镇“三防办”。

1、松木岭水库管理员俞益清,平时加强检查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当流域发生五年一遇洪水(24小时降雨量超过220毫米)时,村应派专人到工地检查水情、工情。当流域发生十年一遇洪水(24小时降雨量超过280毫米),即溢洪水深达到0.3米时,联村干部、村应有专人在水库24小时值班,并向镇“三防”领导小组汇报。当流域发生二十年一遇洪水时(24小时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即溢洪水深0.6米,定为警界水位。此时应一面向镇“三防”汇报,一面向新昌县巧英乡通报水情、工情,并组织抢险人员进岗到位。当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洪水(24小时降雨量超过490毫米),溢洪水深超过1.0米。此时,联村干部、村应随时向镇“三防”汇报雨情、水情、工情。并通知巧英乡要求他们做好转移沿溪群众的准备工作。当洪水超过百年一遇标准,水库大坝有溃决预兆时,一面向县、镇告急,一面通知巧英乡立即转移沿溪群众,并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拉出抢险队伍投入抢险。

2、全片12座山塘水库及马岙、大洋等村沿溪地段及罗丝潭电站,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紧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各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畜安全。以敲锣作为预警信号。

3、旧路坑松树勇滑坡产生于1992年5月,近几年变化不明显,根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坡陡,第四系厚度较大,渗透性较好,滑坡危险性继续存在。严格控制人员进入该地域,特别是阴雨天和暴雨过后2—3天。

4、重点监测(1)大洋村野猪坑泥石流隐患沟。(2)大洋村冠山泥石流隐患沟(3)马岙村茶坑泥石流隐患沟。

双湖片:由镇文卫副镇长赖其浓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龙宫村大庵坑水库电站已完成“千库保安”建设,由巡查员陈青林同志经常性对大坝进行观察,在汛期和台风季节负责向镇“三防”村汇报水情、工情、雨情,并及时报警,当上级气象部门台风警报或有大暴雨来临时,联村干部及村支书陈金海、村主任陈占盈等同志必须到岗到位。当本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或上级强台风紧急紧报并有可能影响本地,或溢洪水深超过2.0米,此时有关责任人应一面立即做好龙宫村横路下沿溪群众的转移准备工作,一律向山上撤退。一面向县、镇“三防”汇报。当洪水超过百年一遇标准,水库大坝有溃决先兆时,立即向县镇告急,一面立即组织群众转移,以敲锣作为预警信号。组织抢险小分队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抢险。主要是对不肯撤退的群众进行强制转移,并通知大雪潭电站工作人员立即上山。

2、全片16座山塘水库及上湖、河西、中湖等沿溪村,特别是桶坑村屋顶水库,大庄村山皇堂水库。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紧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各联办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畜安全。

3、里家坑外水口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挖坡建房加上地质条件较差,第四系土层较厚,于2001年6月30日出现小规模滑坡,据分析该处存在大规模滑动的可能,将影响村口约50米范围内农户10户、人口35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于2007年7月治理完工。要求村干部加以关注敲锣作为报警信号,村民立即向上游村内转移。

4、密切关注三省村老屋泥石流隐患沟的活动情况。

大里片:由人大主席林华栋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柘坑戴村岭腰堂水库管理员戴章位、清潭村巴吉岙水库管理员竺新明,平时加强检查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当流域发生十年一遇洪水,即溢洪水深达0.3米时,联村干部、村应有专人24小时在坝区值班检查,并向镇“三防”领导小组汇报。当流域发生二十年一遇洪水时,即溢洪水深0.6米,定为警界水位,此时应一面向镇“三防”汇报,一面向下游溪边、上陈、清潭、大里、姜家等村通报水情、工情,并组织抢险人员进岗到位。当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或超过百年一遇标准洪水,即溢洪水深超过1米,水库大坝有溃决预兆时,一面向县镇告急,一面通知安排沿溪各村群众紧急转移,并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立即拉出抢险队伍投入抢险,再在大里至柘坑、孔家的公路上设卡,禁止车辆行人通行,以确保人员的安全,要做到水库大坝溃决也不死一人。

2、全片37座山塘水库及大里、溪边、赤岙、姜家等村沿溪地段和孔家马面岭、上张龙潭坑、柘坑张竺家等屋顶水库,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警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各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畜安全,转移线路:各村向村边制高点转移。

3、下横山地裂位于下横山后门山东侧,曾于1988年7月30日发生滑坡。地裂近年虽没有大的变化,但尚不稳定,一旦出现滑坡,几乎将淹没下横山整个村庄,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危害。已于2007年5月进行工程性治理。要求村干部加以关注,禁止一切开挖、砍伐等人为活动,村后坡脚住户清理排水沟,做到排水通畅。在暴雨期间,村干部应昼夜值班,一旦山坡土体滑动,以敲锣作为预警信号,村民立即向村西南上游撤离。

4、大里乌央冠山脚大范围挖土建房,加上山坡较陡,存在滑坡的隐患,要求对挡土墙采用水泥浆进行加固。设立一定的观测点,长期监测,公路上设立警示标志,在暴雨期间,监测人员王南辉和村干部应昼夜值班。一旦发现险情,以敲锣作为报警信号,村民立即向山两侧撤离。

5、溪边村后门山由于挖坡建造环村路,出现高边坡,存在滑坡隐患,已于2007年4月进行治理。但在暴雨期间要求村干部在道路旁设立警示标志,车辆行人注意安全,坡顶水田改成旱地。

6、密切关注孔横山村泥石流隐患沟的活动情况。

深甽片:由镇城建副镇长童时杰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做好各村“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以镇所在地深甽村为重点,领导机构由所在地各单位负责人组成。镇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杨君同志为总负责人,深甽村戴明军、胡均杰具体负责。防御目标:沿溪村民及单位职工、学生。抢险力量,以镇民兵快速小分队为主,小流域整治项目部积极配合,动员全体镇村干部及党员群众踊跃参与。村民及学生的转移线路安排:以五洞桥为界分南北二片,南片由李官国、胡均杰、胡安良、胡旭辉负责组织村民职工向前山转移,北片由童时杰、戴明军、陈邵龙、付万国、胡卫国、胡立军负责组织村民学生向月星山转移。并由我镇三防领导小组会同交警部门对深甽五洞桥及两座公路桥实行交通管制,并禁止水上游乐活动。

2、全办的15座山塘水库及赵畈、长洋、蒋家、沙地等沿溪各村,特别是蒋家村黄善坑、长洋村龙潭坑、百亩坑等屋顶水库。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紧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各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3、密切关注深甽村雷虎岩泥石流隐患沟的活动情况。

大蔡片:由镇党委副书记童东凯同志总负责,各联村干部具体指导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高岭岗地裂发现于1992年,地裂近年虽没有大的变化,但尚不稳定,如发生滑坡方量可达12.3万立方米和大量的泥石流,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提出下列防御方案:A、禁止在山体裂缝范围内进行挖土作业,下雨天不得在其下游搞各种作业活动。B、防御目标为高畈村的东山自然村和大蔡村沿溪部分群众的生命财产。C、领导机构由镇“三防”领导小组牵头,具体由大蔡片联片领导镇党委副书记童东凯同志总负责,联村干部和大蔡村干部组织实施。D、高畈村村干部负责经常性观察。裂缝附近的山林、土地承包户协助提供反映情况,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向镇政府汇报。E、遇特殊性气候,联村干部及村应派专人进行检查观察,行进路线必须绕道而行。F、大蔡村干部党员及民兵作为抢险力量,以敲锣作为联络信号,撤退路线一律向高处转移。

2、曹坑水库管理员胡为善平时应加强检查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当流域发生十年一遇洪水,即溢洪水深0.5米,联村干部及村应有专人24小时在坝区值班检查,并向镇“三防”汇报三情。当流域发生二十年一遇洪水即溢洪水深1.0米,定为警界水位,此时应一面向镇“三防”汇报三情,一面向下游良坑、长洋等村通报水情、工情,并组织抢险人员进岗到位。当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或超过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即溢洪水深超过1.5米水库大坝有溃决预兆时,一面向县镇告急,一面通知下游沿溪各村群众紧急转移。并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立即拉出抢险队伍投入抢险,要做到水库大坝溃决时也不死一人。

3、全片21座山塘水库及夏樟、大蔡、良坑等村沿溪地段,特别是杉树坑、上庵、王子岙、东山等屋顶水库。当流域发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级气象部门台风紧急警报并有可能影响我县时,联村干部及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到岗到位,做好沿溪群众及危房住户的转移工作,确保人畜安全。

4、密切关注大蔡村东山泥石流隐患和夏樟村泥石流隐患沟的活动情况。

五、灾后恢复工作

1、地质灾害发生后,行政村应立即向镇防灾领导小组汇报。台风、洪水过后各行政村、镇属各部门应立即组织人员检查灾情损失情况,并在2小时内报镇防灾领导小组(二天内附详细清单报镇领导小组)。对受伤人员及时全力抢救,对遇难人员妥善处理,迅速安置灾民生活。

第7篇

【关键词】 喀什; 结核病; 预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105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被宣布“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将于2000年被消灭”[1]。历年来,全疆登记发现的肺结核患者中近30%都集中在喀什地区,喀什地区是新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为全面系统分析评价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规划工作和疫情影响因素,进一步减轻结核病疫情,并为制定当地结核病防治“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喀什地区结核病现状和患者的诊治与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地域特点 喀什地区辖1个县级市、10个县和1个自治县,地区行署驻喀什市。喀什市是喀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宗教中心,是中国最西边的城市。2010年,全区年末总人口397.94万人,人口出生率10.02‰,死亡率2.61‰,人口自然增长率1.41‰。喀什市为喀什地区政府所在地,具有飞机场、火车站、多处国内客运站、一处国际汽车客运站(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直接通车),人员流动性大,流动人口多。

1.2 抽样调查 采取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全地区调查点25个,对0~15岁儿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反应≥10 mm者进行胸透。对胸透出现异常、咳嗽、伴有咳痰症状超过3周的人群分别进行摄片、痰涂片和培养检查,呈阳性者要进行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相关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对25个点进行全人口感染率调查。

1.3 治疗措施 根据结核的类型和现阶段进展及活动情况,并检查肺以外身体其他部位有无活动性结核病的存在,确定具体治疗方法。(1)全身疗法:注意合理的营养和休息,饮食宜消化吸收且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居住房间空气流通、阳光充足。中毒症状明显的结核病患者,应卧床休息。对病情较轻者,可根据情况作适当的室内外活动。在全身疗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抗病力,使特效的抗结核药物更好地发挥抗菌作用;(2)抗结核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采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卷须霉素、紫霉素、环丝氨素及利福平对症治疗,也可以采用化学制剂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及氨硫脲;(3)激素疗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过敏反应,减轻炎症和抑制结缔组织增殖,但具有耐药性,停药后症状易复发,副作用大,因此不应滥用;(4)外科疗法:需要肺段肺叶切除或一侧肺切除患者,可采用胸腔内淋巴结摘除术和胸膜剥脱术。

1.4 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X线检查病变被吸收,血象和血沉恢复正常,并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已经完成。(2)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痰结核菌呈阴性,X线检查病变比较治疗前吸收并好转,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3)未愈:发热、咳嗽、喘憋等呼吸道症状仍然存在,全身淋巴结、肝、脾呈现出肿大,胸部X线可见粟粒状结节影,血沉仍然很快。

2 结果

实检人口为15 097人,占应检人口的95%以上,发现结核患者488例,发现治疗分类错误23例,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488例中,男361例,女127例,年龄0~75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0~25年。实际完成规定疗程465例,完成率95.29%;结核病患者全程督导管理176例,服药率为36.07%,自服药者312例,高达63.93%;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过县级人员督导的228例,占46.72%,接受过乡级人员督导的260例,占53.28%。

488例患者中通过治疗,痊愈326例,好转138例,未愈21例,3例为结核病晚期,救治无效死亡。

3 讨论

喀什地区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地区,同时也是结核病高发的地区之一[2],农村疫情比城镇显著升高,少数民族比汉族患病率显著升高。曾有研究发现,新疆农村少数民族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患病后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及时得到治疗并控制传播[3]。医务工作者需要十分重视,根据地域特点,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控制结核病的传染,做好有效防治,为百姓的健康提供保障。

首先,要按时给婴幼儿接种卡介苗,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减少结核病的发生;其次,加强卫生教育宣传工作,使青年人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卫生习惯,对结核病患者的痰要焚烧或药物消毒;要定时对青少年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现有低热、盗汗、干咳、痰中带血丝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营养,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为了避免传染,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嘴,避免面对他人;房内要经常换气,人群密集的地方更要注意。

掌握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流动人口的情况,努力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掌握农村结核病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治疗管理,提高结核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愈率,是提高DOTS策略实施质量,是保证结核病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4]。围绕“控制结核、人人有责”这个主题,利用各乡镇集贸日,通过设立咨询台、设置宣传板、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在人群密集地深入开展疾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普及和加强,喀什地区结核病的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率下降趋势非常明显。由此可见,通过人为努力,宣传普及结核病知识,加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完全可以控制结核病的产生与蔓延,有效降低结核病疫情。

参考文献

[1] 卫理.宁波市江北区不同职业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4(4):100-101.

[2] 杨太华,王新旗,李月华,等.2005~2009年新疆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探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3(3):12-14.

[3] 许丽,杨应周,谭卫国,等.深圳市大中学生结核病知识知晓率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6,9(9):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