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27:21
序论:在您撰写中小学德育途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转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德育教育 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99-02
农村中小学教学创新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学创新领域的重点内容,在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健全学生的人格,促使中小学人才培养在创新与优化过程中能够满足新时期社会的实际要求,更好的实现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探究,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发展提供合理化参考。
一、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现状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以来重要的教育模式。针对我国传统农村中小学课堂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情况,例如教学工作者在授课环节采取“照本宣科”及“灌输教育”的模式,这些固有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极大的降低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严重者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创新的发展,致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长时间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随着德育教育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领域的逐步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被新形势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所替代,农村中小学教育在德育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我国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普遍能够感受到德育教育在农村环境中应用与开展的实际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对我国农村整体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德育教育环境在农村中小学当中的应用与普及,逐步促使农村的教学环境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得以应用,并且有效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
1.建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确保不同系统工程协调有序运行的同时,还要加强各个教学系统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化的目标管理体系,以此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施质量,逐步在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当中培养出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例如,教学工作者在建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时,应当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确切掌握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情况。在实践工作环节由学校、班级或者学生组织积极发挥团体作用,将个人或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对突出的班级或个人予以优秀奖励,对扰乱德育教育实施的班级或个人予以通报批评,突出预防为主的目标管理核心,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环境。
2.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教育工作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当下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媒体工具。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情况,相关部门及院校管理单位理应积极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将网络文化作为与传统教育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教学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性的联系院校网站维护单位建立德育网站,增设适当的德育教育栏目,例如,心理咨询、电子邮箱、热线服务等形式,在对院校青少年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少年利用互联网环境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情感宣泄,促使互联网环境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的重要场所。
3.构建师生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农村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因家长外出打工,在家中长期缺乏关爱、帮助与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效果,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理应积极构建师生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与家长和教师进行联系与交流,通过一起沟通、一起倾诉,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在农村校园环境当中培养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并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农村院校应尽可能的加强德育教育基地的建设,创建优质化的育人环境,定期定时带领班级学生在当地敬老院、老干部之家、工厂等环境中体验生活,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相关部门及院校管理单位理应重点关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情况,通过有效途径充分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促使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炜.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4.
一、要善于把握德育时机
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把握好德育工作的时机是关键。学校德育工作从时机上可分为超前、同步、善后。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超前引导、同步开导和善后疏导工作。
超前引导是在“矛盾”的初始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以预防为主,以从工作时机上掌握主动权。超前引导是进行超前的正面教育。要力争做到“三个超前”,一是超前武装思想,通过品德课、政治课、班会等形式的理论教育和学习,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要强化德育意识,使学生在道德的传承中受到熏陶,初步确立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二是超前营造氛围。通过层层动员、舆论引导,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确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三是超前制定各项德育规范,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态度、修养、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有章可循、德育工作有法可依,帮助学生确立高尚的做人准则。总之,做好超前引导工作,能使德育工作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而不是出了问题后再被动应付。
同步开导,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和带有普遍性的不良思想倾向,同步、及时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在问题的萌芽阶段,要注意抓不良的苗头,要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抓苗头时还要特别注意分清是个别人的思想苗头还是有代表性、倾向性的苗头。对于前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的教育工作;而对于后者,要高度警惕,一定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防止酿成普遍性、广泛性的问题。为此,要注意做到“三个同步”:一是“主题教育”同步。围绕不同阶段出现社会热点、时髦话题,如“吸烟有派还是有害?”“怎样正确上网?”“怎样看待早恋?”等学生感兴趣且都要面对的话题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辩论会和讨论会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展开讨论甚至可以通过激烈的辩论和交锋澄清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二是典型示范同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在学校、班级做好榜样示范教育工作,要花力气树立和宣传校内外和班级内外的先进典型,如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生等,并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各种典型示范,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奋斗方向,做到学有目标,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三是个别工作同步。一个班集体内,学生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甚至会千差万别。因此,德育工作还要通过一人一事的个别教育工作,因人因事因时施教,及时解除学生的个别困惑,化解个体思想上的矛盾,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善后疏导,是在进行完全局性的系统思想教育后,对个别思想认识还跟不上、纪律观念还相对淡漠甚至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有意识地做好善后疏导工作。这是个别式的、亡羊补牢式的工作。要通过心理疏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恢复心理平衡,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同时也要预防和控制各种异常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不但如此,善后疏导工作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情趣以及对学校生活的较强的适应性。
总之,把握好德育工作的时机,要讲民主,重疏导,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通过理论指导,舆论引导,文化倡导,思想疏导,检查督导,善后疏导,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要创新德育方式和方法
当前,学生的思想活跃,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光靠老方法肯定不行,因此,要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除了要把握时机外,还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特点,因人施策,注重德育工作方法和方式的创新。
在工作方式上,必须走出单纯“管”“灌”的模式,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要转变以往工作中“我讲你听”的说教方法,提倡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双方地位平等,活动气氛就会融洽,学生以真实的个性和情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在方法上,要注意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可采取平等讨论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陶冶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渗透教育法、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防止和克服“两张皮”现象,坚持虚功实做,以实为主,在结合上下功夫,真正把德育工作寓于各种课程教学之中,寓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当中,寓于社会实践之中。同时,思想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使之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德育工作无处不在的格局。德育工作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产生活力和魅力。
三、要加强德育体验教育
要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仅靠单纯讲道理式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有单纯的理性认识不足以促成改变,伴随着对道理的认识,必须有情感体验,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得以巩固,才能对学生的道德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认知和情感体验并重的学习。为此,要努力改进德育工作方式,选择和抓住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寓教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重视观念引导与行为操练相结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熏陶,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做事。为此,学校应该切实把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到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体会理论的真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调查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近年来,一些县市在学生中开展“假如我是县长”的活动,不少学生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如有的学生探寻治理工厂废水污染的办法;有的要求政府加强对荒山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等。这些活动不仅发展了青少年学生的关心社会品质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还逐步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关心社会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点阐释当前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存在的原因,教育学生正视这些问题,树立以自己的行动解决这些问题的远大志向,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当前,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崇高精神。因为社会公益活动对个体品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摆脱狭隘个人主义思想意识,形成为社会服务的习惯和观念,并能满足学生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需要。如“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即属此类。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城市孩子“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活动,极富特色。在几天时间里,学生与农村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尤其是对农村及农民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那里,学生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
四、要强化道德选择能力
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看,学校德育基本上只是一种“教会服从”的教育,从未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道德取向进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当历史迈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由于社会发展变革速度快,国际交往与联系明显增多,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大、传播信息渠道多,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学校、家庭、亲友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点、道德准则具有多元性甚至相互矛盾。对学生而言,他们能同时接受多种丰富的信息,同时受到多种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而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并开始要求自己作出选择的时期,他们不再盲目地“唯书”“唯上”,不再一味遵循社会和成人给定的现有标准,而是依据那些自己能亲身感受到的事实或经过自己过滤的标准和原则作出选择,但是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往往导致他们选择和行为的盲目性。
因此,仅仅“授之以鱼”的教育,仅让学生记住空洞的德育知识或培养某方面的行为习惯,不仅不能应付变化了的和变化着的情况,而且还会让学生因此产生价值混乱。所以,如果一味让青少年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不鼓励他们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和自我决定,就无法培养出真正有德性的人。可见,在这个信息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开放的新世纪,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应该使每一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以使学生逐步达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目标。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对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学生适应多元社会、多元价值的需要,并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
五、要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1 构建人文环境育人,用主流价值观占领学校阵地。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总务部门应把育人放在人文环境硬件建设的首位,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影响师生、感染师生、教育师生。
1.1 建设主题标志。学校的主题标志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基本内容,看到这一标志,就能了解学校的大致办学思路,要下功夫建设。
1.2 建设文化宣传橱窗。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学校设由24块宣传展示板组成的永久性橱窗。每块版面都展示着育人的内容。
1.3 建设校史馆。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体现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陈列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
1.4 建设具有育人功能的地面墙面。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学校操场围墙上,布满体育、健身的大幅画作和标语,将校园文化体现在环境中,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墙一面皆可育人”的充满和谐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减少学习生活中的逆反心理,而且有助于培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1.5 建设校园德育新媒体硬件。主要是校园网德育互动园地硬件软件建设、学校显示屏建设、学校广播室建设、学校电视台建设、学校录播室建设等。
1.6 建设德育专用馆室。如心理咨询室、少先队大队部、共青团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少年模拟法庭等校内的育人馆室。
1.7 建设班级文化设施。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其班级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全国著名德育专家好评。走进巴州石油一中的各班教室,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扑面而来。有全校共性的文化宣传,如巴州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生本课堂学生须知、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体现学校的共性要求。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布置,有的班级布置有我国56个民族小朋友肖像的贴图,意在加强民族团结;有的班级布置有全班同学的肖像和他写的座右铭,意在励志。个性化的布置做到了一班一品。他们实行分类开展、立体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把图片、文字、公约、制度渗透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面墙能够说话,让学生的课桌能够说话,形成丰富细致的班级文化环境,获得北师大专家赞誉。
2 构建生态环境育人,把生态友好理念播于师生心中。
生态文明是文明校园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小学总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落实好植树种绿,也要保护好一草一木,更要通过一系列生态友好活动向学校师生普及绿化祖国、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亲近大自然、环境友好等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2.1 建设净化美化绿化的生态校园。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自然环境优良,物质、能力、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学校总务在校园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2 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全体在校学生参与国土绿化,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通过活动改善校园育人环境,绿化、美化校园,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和谐的绿色环境。以校园绿化和在广大学生中弘扬生态文明为切入点,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坚持因校制宜,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重在参与、教育为主,不搞形式主义,垂直挂绿、屋顶增绿、见缝插绿等多种方式提高校园绿化覆盖面。
2.3 组织开展“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好校园”活动。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师生增强低碳办公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厉行勤俭节约,优先选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行为,崇尚绿色消费概念。实行垃圾分类,抵制商品的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合理使用办公资源。
2.4 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友好活动。教育在校学生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持学校清洁卫生,让环境起到正向影响人同化人的作用。
2.5 组织学生开展植树种绿活动。植树是全民义务,要从青少年学生抓起。组织广大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是加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绿化、教育、林业部门发出了每一名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种一棵树的倡议,其目的是强化青少年学生植树护绿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2.6 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意识,影响和带动整个社区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2.7 组织开展爱护母亲河活动活动。例如,巴州石油一中,开展以“保护母亲河・爱我家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倡议 “保护母亲河・爱我家园”,全体师生在“保护母亲河”、“爱护环境”、“共建、共管、共享美好家园”等横幅上进行了集体签名仪式,观看了“保护母亲河”、“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绿色家园靠你我他”等内容的小学生创意展板。组织学生擦洗母亲河―孔雀河栏杆、清理居民住宅楼外墙涂鸦、参观基地安全防监控室并捡拾社区公园垃圾杂物,居委会管家在途中给学生讲解了小区各项管理规定。
3 学校资产育人,让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各类资产是总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给学校的资产是全民资产,学校总务部门有责任保持资产的完整。但是仅靠总务要实现这一点是不够的,尤其是低值易耗品管理难度很大。为此,总务必须有计划的进行爱护公物教育。
3.1 新学年开学组织告知性教育。利用行政例会、主题班会、橱窗等形式对公物管理制度、维修制度及赔偿制度等告知师生。
3.2 新学期开学组织强化性教育。积极配合班主任,教育学生懂得学校的财产是开展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财富,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品德。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勤俭办学、勤俭治校、爱护公物、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教育。
3.3 坚持开展爱护公物随机教育。每发现一次浪费和破坏现象就现场对师生进行教育,而不是以罚代教。
3.4 组织开展专题互动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等活动,从小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关键词】 新时期;德育教育;中小学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来讲,就承担起来了激发和营造出孩子学习兴趣和爱好的第一个育人环境,国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很多家长也看到和感受到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家庭来讲,孩子的教育培训投资就成为他们彷徨不定的选择,在为了快速提升和解决就业的大思路下,很多家长选择了技能培训,作为培训的学校和部门来讲,这又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和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且此举也符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方针和政策。
一、通过树立良好形象来教育学生
很多时候其实给学生树立一两个典型的形象是对他们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大家所倡导的正面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来源于这种典型形象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得到来自同学的羡慕的目光和看到贴满墙报的小红花,这是现在大多数小学老师都在使用的教育方法。调查也发现这种方法确实有效可行,孩子需要和身边的同学进行对比,需要自己在完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之后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然很多老师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也直接过渡成了一种参照对比,这从某种程度来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感,从而越加恶化,开始害怕和厌恶学习,最后恐惧学习,所以树立良好的身边形象,是我们从德育教育手段实施中总结出的经验。在成绩考核中,教师应该适当应用,更不可成绩决定论来使孩子有了偏激的想法和激动。通过某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教师通过班里同学的表扬,通过每一位同学的独立发言和赞许,让大家都看到良好形象的事迹和举动,并以此来学习和监督,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多数同学积极向上,另外也是对典型的监督和管理,敦促他更好的以身作则,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法,不间断的来维护和树立新典型形象,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班级中同学学习的楷模,这会极大的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积极向上和班级荣誉感。
二、通过媒体来教育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来搜集和整理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和关心的事物和动态,帮助孩子树立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并通过正面教导,使他们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上个世纪中期,基本上每一位学生的目标都是教师、人民或者医生,因为孩子身边见的最多或者听的对多的就是这些人的事迹,也有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中有了这些人的想象,事隔数十年之后,今天可能更多的孩子树立的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的时候就是五花八门,什么行业都有,可能有飞行员,可能有律师等。
是社会的发展使孩子能接触和看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军人物,记得有一个朋友就告诉我,他七岁的孩子因为经常在体育新闻中听到很多体育明星的名字,就非常崇拜他们,时常要拉着他们去给自己买一些体育用品,也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体育明星。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节目或者科普知识的讲座也是他们学习和了解外界的介质,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来通过电视、网络媒体来进行德育教育。
三、通过身边故事来教育学生
身边故事的教育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可能更可行有效,因为发生在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讲,都是亲眼目睹或者耳闻的,能完完全全的了解和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加上父母和老师的分析和引导,让他们能更加真实的了解事实,辨别是非。曾有一位朋友就时常喜欢带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聊天,大家开始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觉得自己去聊天就行了啊,为什么还要带上孩子去呢,这容易消磨孩子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后来大家才发现,他通过这种方式有力的帮助了孩子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物,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使孩子知道身边的事情都做不好,身边的人都相处不好,将来如何在社会上和人搞好人家关系。
举一个最简单的实例我们来看,假如你身边有一个从小就非常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孩子,现在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罪人,那么你对此会有什么感触,可能家长和老师说再多的实例都不及这一例对孩子更有震撼力,因为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能够让他看到实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让他们明白很多虚幻的例子感受不到的东西,通过身边真实的故事和人物来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孙建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小学德育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08
[2]付全常.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J].读与写.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