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27:17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干预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为了解中学教师健康状态,我单位每年对全县中学教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健康体检,今年对在我单位体检的471名教师体检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找出规律性,提出针对性防治对策,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提高教职工整体健康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中学教师471名,年龄32~59岁(分成三个年龄组:32-39、40-49、50-59),女性158名,男性313名,男:女之比1.98:1。
1.2方法
请省级医院专家参加体检,对上述受检者询问病史及专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测量:身高、体重、视力、血压、脉搏,结合临床辅助检查作出诊断,部分受检者还需经上级医院加作相应检查以确诊。
辅助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甲胎蛋白)、血尿常规、腹部B超(肝、胆、脾、胰、双肾)、心电图、胸部X片。
1.3诊断标准
按照全国疾病调查统一诊断标准进行疾病分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常见疾病检出率情况
471名受检者中检出病症44种,异常发现者408人,占受检人数86.62%。有二项及以上异常者362人,占检出异常人数88.73%。前10位异常发现顺位是:高脂血症(54.78%)、牙结石(21.66%)、脂肪肝(20.59%)、高血压(12.53%)、肾结石(10.4%)、肝功能异常(10.19%)、糖尿病(8.70%)、胆囊结石(8.07%)、慢性支气管炎(6.5%)、下肢静脉曲张(3.1%)。检出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最小年龄34岁,高脂血症各年龄组发病没有显著性但男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即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各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7);肝功能异常最小年龄32岁,男女差异不明显(P=0.483);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阳性者全部在40岁以上并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递增,各年龄组发病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次检出率较高的有:肝囊肿、肾囊肿、痔疮、心电图改变、胆囊息肉、肝内胆管结石、过敏性鼻炎等。
3讨论
3.1本组资料显示,高脂血症、牙结石、脂肪肝、高血压、肾结石、糖尿病、胆囊结石、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较高,这些病症中大多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而且除主要随着年龄而出现生理变化外主要以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生活方式性疾病为主,且呈年轻化趋势三个年龄组高脂血症检出无明显差异,但男女差异有显著性,应该与受检者工作分工不同和生活习惯有关,常态下男性工作应酬多于女性,并且吸烟、饮酒绝大部分是男性,加上饮食方面因应酬难以节制关系密切;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4]。胆囊结石也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升高,且其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也不无关系。
3.2根据体检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3.2.1本组受检者均为脑力劳动者,其中一线教师约占70%;行政干部约占30%,且有部分承担行政、专业双肩挑重任,因忙于科研、教学、工作应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身心俱疲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3.2.2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受检者在工作中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多,饮食难以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饮食多,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用少,营养过剩,加上活动少而致超重、肥胖,造成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肝内脂肪含量也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血脂升高、脂肪肝等。另外,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因此高能量食物加速糖耐量降低,加重胰岛素功能负荷,促使胰腺衰老,最终发生糖尿病[1]。
3.2.3不良嗜好、行为的影响本组受检者中吸烟和饮酒者较多,大量饮酒也是导致脂肪肝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乙醇的代谢使得正常的肝脏氧化还原失调,使脂肪酸的氧化减少,合成增多,促进了甘油三脂的形成,并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2]。本次体检发现每个年龄组都存在牙结石,无组间差异(P=0.136),应与刷牙方式不当密切相关。
3.2.4部分干部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识,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忙于工作、应酬而疏于保健,小病不管大病拖,延误治疗时机[3]。上述有些病症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老化,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更进一步促使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分析、探讨这些常见病症的原因和防治策略,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这些病症的患病率,促进群体健康,维护学校人文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1健康教育利用校园网、广播等开展多形式健教,定期请医学专家进校园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干部职工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危害性等相关知识及科学防治策略,帮助教职工掌握健康知识、督促其主动建立健康行为。
3.3.2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干预
合理膳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少吃高脂、高热量、高盐、辛辣食物,进食适量蛋白、丰富维生素、多纤维素食物,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和忍饥挨饿,科学生活,健康长寿;适量运动:运动是人类通往健康道路上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调整应酬方式,改变吃喝交际,倡导健康应酬,生活与工作规律化、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平衡心态: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心情愉快。
3.3.3建立教职工健康体检长效保障机制,完善学校教职工动态健康档案,建立良好的个人与医疗专家的信息互动;?24小时提供教职工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知识专业咨询,方便教职工急诊及时就医;建立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教职工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卢宜芳.573名人员健康体检的结果分析及健康干预.当代护士.2008(7):91.
[2] 刘家全,牛玲,郝希春等.淮南市保健干部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6):494.
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和措施。
1健康教育
几乎在任何行为干预项目中,对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都是最为主要的干预措施之一。WHO认为,相比其他干预措施,健康教育的花费更少,但却能够获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持久改变,因此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比[4]。上海市餐饮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现状不容乐观,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测试题总体回答正确率仅为67.4%,反映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状况的试题正确率更低;与此同时,从业人员对本人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为“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为87.7%,对本人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执行情况评价为“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高达93.1%,两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其实际水平。由于大大高估了自身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从业人员按照自认为正确而实际错误的方法进行操作,具有相当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和食物中毒隐患。因此,系统和规范地对食品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使食品从业人员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预防食物中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保障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教育的实施。
1.1政策保障
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和考试的管理机制,制订和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培训和考试的法规,使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和考试做到规范化,真正发挥提高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守法意识、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作用。在机制设计上,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对卫生部现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5]进行补充和完善:
①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经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考试合格、领取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相关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②考虑到不同食品行业的特点及不同岗位、层次食品从业人员所应当掌握的知识侧重点、知识深度不同,在餐饮业开展的调查也表明,食品卫生管理员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远高于普通从业人员。因此,可考虑将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分为餐饮、流通、生产3类,在3大类的基础上又根据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企业负责人、普通从业人员等岗位差异再细分为等3个级别。各类、各级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时间、培训大纲和考试题目均不同。
③相比培训过程的形式,应更加突出强调培训所应达到的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的目标。从业人员可以选择参加本单位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本单位组织的培训、食品卫生培训机构的培训3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但培训大纲、考试要求、试题库和推荐培训教材由监管部门统一制订,食品从业人员也必须到监管部门指定的培训考核点参加全市统一的以在线方式进行的网上考核,合格后领取培训合格证明。
④为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只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均可申请成为食品从业人员指定培训考核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对培训机构以下两方面的监管:一是培训机构资质认定;二是监督培训机构严格按要求实施培训,并开展对培训质量的评价,不符要求的取消资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办培训机构,只管培训机构,有利于其腾出更多的精力对的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进行管理,提高培训的水平。
⑤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从业人员均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申请开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食品从业人员是否持有培训合格证明进行检查,并对其食品卫生法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核;开展食品卫生等级评定的行业,培训情况检查结果与等级评定挂钩;对于发生食物中毒、受到停止生产经营处罚的严重违法行为,以及一次检查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试题回答正确率合计低于一定比例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抽取部分食品从业人员限期重新参加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原培训证作废。
1.2技术保障
1.2.1用通俗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充分揭示食物中毒产生的机制,如细菌如何繁殖、食品如何受污染、什么措施能够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但如果与食品行业的从业者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了解这些知识的只能是科学家和专业人员,大部分从业人员仍主要是以自已或同行的经验来进行食品加工,而这些经验在一旦条件发生改变时,往往就不甚可靠。譬如,在食品加工数量大量增加时,操作时生熟交叉污染的概率会增加,食品保存时的温度和时间两个关键点的控制难度也会加大,使食品安全的风险上升;有相当部分的食物中毒是发生在宴会或假日便是很好的例证。发生中毒单位此时的食品加工负荷量往往急剧上升,有时甚至远远超过本身能够承担的最大数量。因此,需要用一种通俗的方法将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食品从业人员,在基于科学的基础上安全地进行食品的加工操作[4]。
1.2.2针对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食品加工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对于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一些较为原则的法律法规条文和食品安全知识应结合操作的实例进行讲解。如有关法规规定,为防止细菌的繁殖,加工的盒饭在食用前必须始终将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3h之内食用),但由于盒饭在分装、运输、保存过程中都会散失大量热量,按照常规操作难以保证中心温度符合要求,因此在培训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重要操作技能进行指导。
1.2.3建立食物中毒可预防的信念由于绝大部分的食物中毒是可以预防的,这些方法都相当简便,如时间、温度等关键环节的控制等。因此,培训应使从业人员建立起“食物中毒可以预防,通过培训掌握正确的方法后,我完全有能力不让其发生”的信念。
1.2.4编写高质量的培训教材符合食品从业人员实际的教材是使其更易于接受食品安全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培训教材的编写中应考虑到以下要求:①由于培训是按照食品行业和从业人员的职业分类开展,培训教材也应按照开展培训的类别分类编写;②各类教材的内容应涉及食品卫生法规、食品中的危害因素、食品微生物知识、各种常见食物中毒的机制及其预防原则,在此基础上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应采取的措施作具体展开(由于此部分内容是关系到食品安全的操作技能,因此应作为教材的重点)。如餐饮业应包括采购、贮存、原料加工、烹调加工、冷菜和生食加工、备餐和配送、清洁和消毒、从业人员卫生、虫害控制、硬件设施等内容,管理人员的教材还应包括企业食品卫生自身管理的一些做法;③由于食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教材在形式上应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活泼多样,如配以一定量的插图、照片,不但可加深对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可使其可以在工作中加以参照,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如正确的配置消毒液、洗手消毒、储存食品的方法等;在教材中设案例和问题分析,则可加深从业人员对怎样是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及可能导致后果的印象,有利于其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生类似的问题。
2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及任何能促使行为和环境转变为有利于健康的有关组织、政策及经济干预的统一体,但它需要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徒有虚名的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健康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环境(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支持,健康教育尽管能成功地帮助个体为改变某些行为作出努力,但明显是软弱无力的[6]。
WHO认为,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时仅有知识是不够的,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经常建立在“知识能导致正确的态度,然后产生安全健康的行为”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即知识-信念-行为的KAP模式。但很不幸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4]。在许多发达国家,针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已经开展多年,诸如便后要洗手,然而对从业人员食品操作行为的观察和食物中毒的报告表明,不良的卫生习惯仍存在于从业人员中。因此,要改变行为,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要明白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是要改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4]。只有给予充分的资源和适当的管理文化,食品安全规范才能得以较好执行[2];应采用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对食品安全影响的方法来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以持久改变[3]。上海市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除知识水平外,还包括个人特征、食品加工硬件设施、自身食品卫生管理等多方面。因此,以改变从业人员不良行为为目的的干预措施,除开展健康教育外,创造各种物质、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性环境也是改变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干预手段。
2.1物质环境
调查表明,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食品加工硬件有关。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也表明,良好的支持性物质环境,使餐饮业从业人员采纳预防食物中毒行为客观可行,反之亦然。例如生熟分开是预防食物中毒的一项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除了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操作知识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硬件设施的保证,如盛装生熟食品的容器应有明显的区分标志,生熟食品的加工操作区域应分开等,否则从业人员在操作中难以严格做到生熟分开。
我国目前已制订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7](《规范》),是我国第一部餐饮业卫生技术规范。其对餐饮业条件的要求都是围绕预防食物中毒而设定的,内容主要包括餐饮业在设计、设施、设备、用具等食品卫生的具体要求。《规范》为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物质环境奠定了基础。在监督管理中,监管部门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每户餐饮单位逐项完善卫生设施,要达到此目的,一是要在卫生许可证的发证和定期换证中严格要求餐饮单位按照《规范》设置硬件设施,二是在日常监督检查中把与预防食物中毒有关的硬件设施的运转状况也作为检查内容,发现问题要求企业立即整改。
2.2管理环境
食品卫生自身管理是企业为保证食品安全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有效的食品卫生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受到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餐饮单位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不高(尤其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因此企业的自身管理对于预防从业人员的不安全操作行为尤为重要。
2.2.1要求和指导建立食品卫生管理体系一是制订餐饮业管理体系规范,强制要求企业建立管理体系,并在对企业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员的培训中加强企业对此项要求的认识;二是指导企业建立并实施有效的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如按照《规范》中的6个指导开展自身管理的附录内容对企业开展加强自身管理的指导。
2.2.2教育企业管理层树立正确的态度调查表明,餐饮单位愿意在硬件、管理上为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创造支持性环境的不多,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不发生食物中毒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做到不发生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在经济利益和食品安全发生冲突时,不以食品安全为首要。上海市曾有一家平时食品卫生相当不错的企业,在假日期间因超负荷供应,造成一起外籍游客的食物中毒。所以教育企业的管理层树立正确的态度十分重要,预防食物中毒必须从日常的各项工作着手,而不仅仅是希望不发生中毒。
2.2.3在了解障碍的基础上开展指导企业可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和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特点进行自身培训。研究表明,培训方法甚至比与培训内容更为重要[4-8],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培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9]。但开展培训工作可能存在许多障碍,如从业人员因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按照要求操作可能会增加工作量;或认为按原来的习惯进行操作从不出事,不愿改变;部分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低,不能完全理解培训的要求,或者本身就有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此,应指导企业在了解存在的这些障碍的基础上,采取能够达到最佳效果的手段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3参考文献
[1]TerriJenkins-McLean.Engaging Food ServiceWorkersin Behavioral-Change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2004,5:15-19.
[2]DeborahA.Clayton.Foodhandlers’beliefsandself-reported pract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2002,12:25-39.
[3]J.E.Ehiri.Evaluation of afoodhygienetrainingcourse in Scotland[J].Food Control.1997,8(3):134-147.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oodbornedisease:afocus of healtheducat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监字〔89〕第43号.《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S].
[6]顾学琪.健康促进的理论和策略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3):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监督发〔2005〕260号.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S].
[8]MatthewP.Mortlock.Anationalsurveyof food hygienetrainingandqualificationlevelsin the UK food in 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Research.2000.10:111-123.
[9]柯跃斌.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预防食物中毒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396-398.
(收稿日期:2007-02-06)
【关键词】社区工作人员;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势必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自身会面临一些困境,长期缺少亲子间的交流沟通,缺乏父母言传身教的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会面临情感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等困境,加上农村教育的滞后,监护人的力不从心等因素,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行为偏差等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引起了社会各学科的关注与研究,各地政府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努力改变留守儿童现状。现笔者从社区工作人员的角度探究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策略。
一、社区工作人员应扮演提供者的服务角色
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服务过程中,要鼓励受助者自强自立,克服困难,不仅要体现社区工作的“助人自助”的理念,还要坚持个别化的原则,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外出情况不同,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程度各异,因此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处于由家庭生活为主向由学校生活为主的过渡阶段,对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和寄宿制会存在不适应状态,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依恋与学校对其独立自主能力要求的矛盾。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可能就会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问题等等。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针对不同问题开展不同的活动,如个案和小组活动等,但是不管是什么题,社区工作人员要支持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做他们的朋友。
二、为留守儿童设立亲情热线
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在语言上的情感联系少,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区工作人员应宣传设立亲情热线,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缩短亲子的空间距离。可以利用春节或其他合适的时机,向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发出倡议:孩子是家庭和祖国的未来,教育孩子不能等。如果因为教育孩子而耽误了挣钱,只是一时的损失;但如果因为挣钱而耽误了对孩子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和整个家庭的幸福。亲情依恋是不可替代的,应建立亲情热线,在基本固定的时间,父母亲主动打电话(或视频连线)给孩子,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分享孩
子学习进步的喜悦,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时时能感受到父母亲的关心和疼爱,让亲情在热线中延续和保温。家长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也要建立经常性的电话联系。热线要保持畅通状态,以保证孩子和监护人紧急情况下能及时联系。社区居委会不定期进行抽查,以督促保持热线的常态使用。
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先通过短信或微信发出倡议信息,或在公告栏张贴,也可挨家挨户送达纸质倡议书,然后集中到社区居委会召开会议,并要求家长签字认可,每学期或年终总结反馈一次。留守儿童家长对这一举措一定会大力支持的,但是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的的大力宣传与耐心解释,让家长们明白这样操作的意义与价值。
三、培育爱心妈妈
对于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母爱,许多研究人员呼吁,如果孩子的父母亲必须有一人出去打工,那么最好是母亲留在家里,但调查表明母亲在家里的情况大约只占50%。把社区建设成为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培育爱心妈妈使其成为留守儿童们共同的母亲,让留守儿童们在母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途径。社区可以向全体居民发出如下倡议:社区建设靠爱心凝聚,留守儿童需要爱心妈妈;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爱像阳光,越分享越多;做一个爱分享的快乐者。凡有善心、有教育能力、有时间、已生育的中年女性,皆可毛遂自荐,申请成为爱心妈妈(社区工作人员也可申请)。爱心妈妈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的说服教育,或用自己的方式感化孩子;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不断摸索和总结工作经验;与孩子的家长和班主任进行必要的联系。每教育好一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自己就多了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这是对爱心妈妈的感恩回报。
具体实施方案:由社区居委会张贴倡议书,或者直接向符合条件的妇女发送短信或微信;对报名者进行筛选并由社区组织必要的培训;如没有报名者,可推荐、鼓励符合条件者参加;收集成功案例,积极向社会宣传;春节期间,开展爱心妈妈与家长们的交流活动;以年度为单位授子“爱心妈妈”荣誉证书。
四、建设同欣俱乐部
建设同欣(谐音童心)俱乐部正是顺应了孩子们的成长要求,社区可以规划建设具有以下内容的俱乐部:播放室(选播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传统文化故事片等)、游戏室(孩子们可以自己组织相互熟悉的游戏,也可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社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和安全)、表演室(孩子们可以有序地唱歌、跳舞、讲故事,由社区土作人员点赞)、倾诉室(在室内摆放两张空椅子,让孩子坐在一张椅子上,想象着坐在对面椅子上的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大声说出思念之情)、发泄室(在室内设置沙包、“大树”,让那些年龄稍大且心中有怨恨的孩子们既可以拳打脚踢沙包,也可以拥抱“大树”,还可以大声哭喊,以释放积压在心中的负能量)、梦想屋(让孩子们静心坐下来,好好想一想,一个学期后,一年后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学习成绩会是怎样的,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专门设置的梦想记录册上,以后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当然也可以修改)、正能量传播室(召集那些乐观向上、品德端正、成绩良好的留守儿童,给其他儿童现身说法,传播正能量)。
五、结束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社区工作者如能接受根据上述建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定能获得良效!
作者简介:云姝(1981-),女(汉族),湖南衡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感互动的缺失。情感的互动交流能够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儿童的情感成长至关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心灵深处爱的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他们没有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有的天真与活泼,他们渴望得到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以至于出现了内心焦虑、孤独等问题。
2.外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基本上由长辈抚养。由于长辈们精力有限或出于对孩子的溺爱,管教不严,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约束,孩子往往任性,不服管教。孩子们盲目地接触社会,过早地与社会上的人员接触,最终导致一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最初的教育环境,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德、智、体及个性能力等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关爱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校因素。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由于学校教育一般重智育、轻德育,课程偏向以及农村学校无专业的心理老师,任课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偏差,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3.社会因素。农村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有重要影响。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比较单一贫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吧在农村地区逐渐多了起来,现在的农村孩子都喜欢“泡吧”。由于孩子们自制能力不足,容易被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吸引,导致心灵受到污染。
三、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的策略
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因素比学校及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就家庭因素而言,父母的外出务工直接对留守儿童生活、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对留守儿童的过高或过低期望、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父母应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承担起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责任。
1.减少外出务工的次数、时间及人数,能不外出就不外出。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中必然存在着亲子分离、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最终带给留守子女负面的心理影响。因此,改变务工造成的亲子分离状况的最根本方法是父母不外出务工,子女们结束留守的状况,回归到与其他非留守儿童同样的家庭结构中。
2.注意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家庭教育价值导向的具体表现,否定的、惩罚式的消极教育方式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父母给予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鼓励则会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无论是由父母一方单独看护的儿童,还是其他方式看护的儿童,其看护人都应该使用恰当的教育,既不能过于严厉、过分干预,甚至是否定、拒绝他们,也不能过度偏爱他们,轻松民主而充满温情的教育方式是最合理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注意调整和矫正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家庭情感教育中的隐性内容,对子女身心发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父母要充分考虑各种先天、后天因素,根据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的现状,来调整和矫正自己的期望。
4.减少家庭经济问题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家长要了解并满足留守子女在物质方面的合理要求,避免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经济的压力,减少因家庭贫穷给子女带来的压力。
(二)学校方面的策略
学校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工作,如建立心理档案、开设亲情热线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为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坚决杜绝那些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
1.建构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①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要改掉对学生的粗暴态度,营造轻松融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乐于与老师交流。 ②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学习环境、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来源,它总是以潜在的、无形的方式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在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必定能够发挥其多种才能,丰富其精神世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③为教师和留守儿童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除了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工作外,最为实际的改善和维护留守儿童与教师关系的办法就是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学校要建立制度,出台政策,把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工作纳入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考核评比内容中,使广大教师能充分提高认识,把此项工作当成大事来抓实抓好。
2.通过师生交友,开展同伴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对留守儿童进行交友指导。要教育留守儿童正确认识交往中的角色关系,使他们理解不同的交往关系具有不同的行为准则;教育他们在交往中做到自尊、自重和关心他人,使其人际关系正常协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的异往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友谊与学业的关系。可以为留守儿童组建“同学小组”进行同伴教育,引导他们在互助中快乐成长。选择同班级、同年级、同居住地的思想素质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进行交流互动,在彼此交流中传播健康向上的思想,唤起共鸣,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方面的策略
留守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要除歪风,树正气,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游戏厅,杜绝各种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避免造成留守儿童的不良社会经历。要积极发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少年宫的作用,引导好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培养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精神风貌。
2.鼓励社会上相关组织和有能力的个人,如妇联组织等,组建专门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的机构,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可能遇到的生活、学习问题,保证留守儿童基本权益。
摘 要 以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为切入点,对当前国内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策略进行深入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三联动”干预策略。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质健康促进 三联动 干预
青少年体质健康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热点,我国相关部门相继于2006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于2007年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2013年,教育部组织对人员进行《标准》上报成绩的抽查复核等工作,但是,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7-22岁青少年肥胖率城市男女分别为13.3%和5.6%[1]。
一、我国部分城市的应对策略
教育部王登峰司长提出“学生体质下滑现象到2020年要实现‘触底反弹’,继续推进中考体育,下一步将与其他科目同等分值”[2]的构想,其他省市也采取了积极措施,其中以上海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将教学设施与体育设施功能区分开,体教携手创办校园足球联盟,由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形成四级网络。面对青少年体质下降,我们往往将原因归结于学校体育,但是更应该关注家庭以及社会,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切配合。目前,已有学者提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动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观点,但是没有明确阐述具体做法。
青少年体质下降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就要以学校体育为核心、以家庭为依托、以社会为支撑,促进青少年体质直接高效地提高。
二、三联动机制下学生体质健康的培养策略
(一)抓好“心脏体育”方向――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在所有影响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因此,要狠抓学校体育这个“心脏”体育方向。
1.注重学校体育的管理
(1)抓好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进行体育课改革,引进“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质健康运动软件”[3],建立学生纵向成长信息系统,并将数据反馈给家长。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要合理利用学校空地,如在学校楼道画出跳格子等游戏区,另外还要保障学生体育场地的高利用率;根据学生已有的运动特长,以学生纵向发展为主线,注重其长远发展。在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时,要做到科学合理。举办趣味体育竞赛,如双人反向拔河比赛等,注重集体性项目以及家庭间比赛项目的开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注重学校体育的政策管理
狠抓体育教学,注重对体育教师责任感的培养,多提供外出深造的机会,关注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一。给予一定的场地设施经费,注重学校空地的开发与利用。
2.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学校及时与家庭沟通,加强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将学校建立的学生体质信息数据及时向家长更新,并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二)注重家庭体育环境的培养
家长除了关注青少年的饮食平衡与健康外,还要注重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支持,包括“家长示范”和“经济支持”[4]。家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起到示范作用,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此外,要给予青少年一定的“经济支持”,包括支持他们去收费场所锻炼、参加夏令营等。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家庭与学校间良好的沟通机制。
(三)加强社会体育的发展
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能督促青少年自觉进行锻炼,而不良的氛围则会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如肥胖率不断升高、肌肉力量耐力下降、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差等。
1.重视体育产业发展,组织社区体育比赛
政府给予体育产业以大力支持,建设体育活动示范社区,注重培养体育指导员,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宣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利用现有的场地组织相关比赛,促进社区良好体育文化的形成。
2.改变建筑环境,促进居民参与体育
改变居民能够接触到的建筑环境,在楼道内地面上画出海盗船、跳房子和梯子等图画,给家庭之间提供模仿相应角色的场地,社区对家庭楼道内游戏时间做出规定。在楼道以外,充分利用单元楼前空地,设定踢毽子等小面积活动区。对于大面积的体育锻炼场所,要根据年龄段进行区分,做到科学化、合理化。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属于高层次需要的体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相结合的“三联动”机制下,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具体情况,促进青少年体质的提高。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以良好的体质为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委科普项目(13KPXM01SY004)。
参考文献:
[1] 吴健.算一算运动不足的成本[J].中国学校体育.2014(3):6-7.
[2] 王登峰.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4(3):2-3.
辖区内居民,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0-6岁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二、健康教育干预内容
1.开展合理膳食、合理使用抗生素、减盐防控高血压、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控烟、限盐、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基本知识健康教育。
2.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3.开展食品安全、职业病、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4.开展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干预。
5、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三、提供健康教育材料
1、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一是发放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放置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台等处,供居民免费索取。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
2、播放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DVD等视听传播资料,放置在服务中心门诊或观察室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现场播放。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
3、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中心宣传栏不少于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个宣传栏的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宣传栏一般设置在机构的户外、健康教育室、候诊室、输液室或收费大厅的显眼处,距地面1.5-1.6米高的位置。专栏应标有机构名称,应根据健康教育规律、季节、疾病流行情况、社会活动等及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2个月更新一次。
4、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在各种卫生宣传日、健康主题日,开展特定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公众健康咨询宣传活动不少于9次。
【关键词】小学生接触密切人群 心理健康 教育干预 策略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3.师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