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27:15
序论:在您撰写社交媒体的种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为了能够迅速交友,勇于尝试的何琳不论是注册登记婚恋网站如“百合网”、“世纪佳缘”,还是下载各种推陈出新的手机APP如“请吃饭”、“陌陌”、“嗨聊”等,她还是觉得交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对面的男士穿着精致的衬衫,谈吐幽默风趣,但何琳觉得乏味,在一口气喝掉了剩余半杯mojito之后,便找了个理由,慌忙逃离让她觉得拘束的场面。
她已经记不清这是3个月来的第几次约会了,尽管在APP上聊的很好,但见了面还是另一种感觉。“当这个软件再也激发不起我的兴趣的时候,删除是最好的做法,也省得占内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APP成为了社交媒体的创业者们的首选创业项目,交友软件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出现的很多,但被何琳般的年轻人最终抛弃的也很多。
所谓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手机应用等等。
社交媒体过去一年的状态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实时营销、内容、视频和移动。“从目前来看,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产品,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社交媒体的需求分化一定是一个趋势,投资也可以说是越细分越有市场。但最为关键的是,投资了之后如何将产品进行优化,使得产品能够快速抓住用户的痛点,并将一个社交媒体转成真正的社区,这不仅是创业者需要思考的,同样也考验着投资人。”纪源资本合伙人李宏玮告诉记者,此前她成功投资了有YY(多玩)、海辉软件、世纪互联、易才集团等。
“目前,VC们依旧采用了广泛撒网的项目投资方式,但是获得投资之后,所要考验企业的就是产品做得有多优化,如何能够将这个社交媒体转为一个真正有效的社区,这是投资人所要关注的。”李宏玮说。
产品:进门容易优化难
实际上,创业者想做一个社交产品,首先需要想明白以下这些问题:第一,我要面对怎样的用户;第二,要抓住这些用户的痛点,解决他们某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是高频率交友的需求,亦或是专业交流的需求;第三,在抓住需求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获得第一批的种子用户。
在此之后,针对不同的用户,产品就产生了分化,是实时还是非实时、匿名的还是实名的、陌生人还是熟人。
“所以,现在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工具或产品去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由于以往的产品针对的是PC端,但随着手机功能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细分的力度会越来越大,现在的社交媒体已经很难一家独大,但如果能占领中国市场的60%,也是非常不易的。因为就拿微博和微信相比,他们可以称得上市场占有率很高,但他们所针对的客群不同,微博更偏向于媒体类的,而微信则是工具类的。”
可见,当下只要能抓住用户的痛点,并在痛点上下功夫,创业者短期内都能够生存下来,而真正考验人的却是对产品的优化。
“例如,‘大姨妈’起初就是一款产品,而在这款产品背后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决定了这个群体是否会继续持续使用这款产品则在于产品的优化,如何触发这个群体的使用率,如何能够让这个群体通过这个产品进行互动与交流,这就考验着产品背后的团队。”李宏玮说。
除了“大姨妈”,曾经被奉为“XX神器”的陌陌,也正在通过一系列的产品优化,摆脱原本给人的印象。
陌陌算是国内较早的“陌生人社交”工具的一种,最近陌陌大张旗鼓的广告海报宣布洗白,自此向移动兴趣社区转型。实际上,在7月初,陌陌宣布自己的注册用户数突破1.5亿,到六月底统计的是有1.48亿注册账号,同时月活跃用户有5234万。在它出现以后,中国的匿名社交软件和陌生人社交软件,都以飞快的速度开始增长。一些之前没来得及投资陌陌的投资人,开始对这些新的应用进行投资,使社交类应用一时之间成为香饽饽。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圈已经被所谓创业者们先后给分割成了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实名社交、匿名社交、关系社交、兴趣社交、娱乐社交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领域。实际上,从交互的形势来看,社交媒体的种类也大可分为以上几类,并且每个种类下,都有相当大的市场,作为投资人亦需要扒开形式多变的“外貌”,寻找到社交媒体的本质。
投资:技术、跨界、大频道
对于VC们来说,在社交媒体的投资领域,他们还是采用广泛撒网的投资方法。而在众多的细分领域中,李宏玮则比较看好工具类、多媒体交互类的产品、频道类的社交媒体、软硬件结合的产品、以及部分金融类的产品。
对于工具类的产品,她认为,这类产品背后有技术的支撑,在技术的支撑下,使得用户的体验、图文信息的处理效果比较好。“尽管他看起来不那么sex,但微信刚出来的时候,也不是很sex,开始的时候微信挺难用的,经常掉线,可是到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妥善解决了,后端的系统会越来越稳定。因此,如果有后者要追赶它或者抄袭它也不容易,这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对于频道类的社交媒体,李宏玮称,她会重点关注生活、旅游、财经、金融、信息这几个大类,因为这些品类具有较大的市场。“我曾经见过一个保姆的社区,尽管这个需求也很大,但是保姆社区的商业化,首先就取决于他们的手机是不是都是智能的,能够智能到什么程度。如果市场太小,目标受众群不够广泛,做起来就难,用户权利也很小。”
2000年以来,web2.0技术发展迅速,以QQ空间、人人网、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社交媒体是一种能够赋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其最大特点是给予每一个用户参与创造并传播的能力。目前学术界对社交媒体的关注度相当高,但是其在档案网站中的应用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和完善基于互动参与功能的社交媒体的档案网站,对档案馆拓展服务方式、创新服务理念、增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交媒体建立的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服务理念将为促进档案馆拓展知识服务、改变档案馆未来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提供良好的契机。图1从不同角度对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一)增加档案馆访问量
将社交媒体模式导入到档案馆系统,成立档案俱乐部,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这将有利于形成多维互动的用户网络体系、构建用户互动平台、增强用户的粘黏度。利用朋友间的一传十、十传百的推荐方式,档案馆网络将迅速得到延伸,这种类似树状结构的“宗谱”和朋友间的关系脉络,有助于为档案馆的用户提供信息交流和分享的新途径。因此,社交媒体平台将带动档案馆网络用户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形成档案馆庞大的用户群,有助于档案馆构建稳定、可靠、长期的人气网络。
(二)提高公民参与度
倡导对档案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到馆藏档案的在线著录、在线抄录以及数字扫描和上传等数字化工作流程,通过集合社会公众的知识和力量加速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使公众既能充分使用社交媒体的功能,又满足了公众自由行使公民档案员的权利。
(三)提升档案馆服务力
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信息推送功能,将新的开放目录和馆藏资源及时主动地告知可能需要的用户,实现其优先享受馆藏档案资源的使用权;利用档案馆微博、电子邮件、RSS源等多种方式将档案馆动态信息、主题展览、培训讲座通知用户;利用社交媒体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设置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的展示平台来吸引更多的读者点击浏览开放的档案资源。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培训,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支持近距离的语音通话功能,携带即时聊天工具,支持音频、视频、幻灯片,支持实验演示和操作,以上这些社交媒体的独特功能能够满足教育培训的基本需要。相比传统的实地培训学习,社交媒体在学员地域分布较广、实验操作安全性较高、教育教学组织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更具有明显优势。
(四)扩大档案馆影响力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开展的数字记忆活动,鼓励公民捐赠私人照片并通过添加标签和描述上传到网站,使更多的公众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皇后区的历史。同样,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开展捐赠档案的行动。为了使更多的公众能查阅到档案,捐赠档案可以发展成网络捐档的模式。通过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搭建社交关系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该善举中来。社交媒体的最大优势所在,就是通过行动做出榜样,并通过手机这种快捷的方式和途径,迅速影响身边的人和好友圈,这比单纯的口头号召更具有动员性,因此能够增强档案的影响力,提高档案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能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三、社交媒体在国外档案界的应用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第一天发表的政府公开备忘录中就公开呼吁“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机构应该能够驾驭新技术,将业务工作与决策上网,随时准备向公众开放。”[1]还他组建了“新媒体工作站”,负责创新技术和应用推广的研究工作。2010年起,NARA正式实施“社交媒体计划”,其目标是促进联邦档案机构的透明、开放和合作。并在其内部新设立了创新办公室、国家文件解密中心等新的机构,以促进政府档案文件解密开放。
(一)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工具
如图2,NARA网站社交媒体的标签云,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与NARA信息服务战略之间的复杂关系。从2009年微博开始到现在,13个社交平台累计开创135个社交媒体项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工具作简要描述。Facebook是一种社交网络工具,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档案页,其中包括照片和个人兴趣,可以进行公开或私下留言,用户还可以加入其他小组,亚特兰大、波士顿、丹佛等城市的档案馆都已开通;Blog的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以能够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地与他人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为一体著称,美国档案工作者博客(Archivist of the United States)、“胡佛黑板”(Hooverblackboard)、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博客(Narations)、全国解密中心博客(National Declassifica? tion Center)都已开通此平台;Flickr是一种图片分享工具,提供图片的存放、交友、组群、邮件等功能,能够将照片标上标签(Tag)并且以此方式浏览,国家档案馆通过“照片流”(Photo Stream)的形式共享九大照片组;You? tube是一种视频分享工具,用户可以利用该平台观看视频,上传影片,国家档案馆、乔治布什总统图书与博物馆等九大频道都已开通。[3]NARA正是利用这些工具来创建和实现与公众的交流。
(二)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效果
NARA与社交媒体的有效结合,扩大了档案文化在美国公众之间的社会影响力,是收集公民对档案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NARA在社交媒体战略实施后,就进行了严格的效果监管,由专门人员统计分析,定期公布调查结果,收集反馈信息,通过对用户的信息需求、采用社交媒体的工具类型以及用户类型、特点的分析,有利于档案馆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落实到各个细节,使社交媒体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
作者依据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NARA网站的社交媒体应用数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将这半年中社交媒体工具的月浏览人数制作成图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种应用的浏览数量不等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尤以Facebook和Flick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形式传播的档案信息受欢迎程度更高。
(三)NARA中社交媒体应用的基本经验
一是充分挖掘公民力量。2011年NARA在其官网上正式开通“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任何人都可以给网站上的资料和图片添加标签和注释说明,以方便搜索和索引,公众还可以对某一历史事件上传资料、图片、拟写文章。由于“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的设立,在网上填写“注释说明”功能开通后仅两周,就为一千多页的手稿档案添加了注释和标签。甚至对于非英语语种的档案,公民不仅为其添加了注释而且还标注了翻译。
二是借助“维基”专业技术。2011年5月,NARA首开先河,开创“维基”项目。截止到2012年8月,总计有九万余份数字档案的复制件上传到维基百科共享。据不完全统计,“维基”将一张图片上传至维基主页时,其访问量在8小时之内就可以达到400万次。该数字无疑是惊人的,这种速度足见维基百科强大的传播力量。
三是利用社交媒体与各部门协同进行交流合作。除了我们熟知的即时通讯、视频、交友等网站外, NARA还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手机服务网站“Four? square”等社会网络运行商签订了相关协议,在该社会网络中建立美国档案网相关栏目的站点。例如,NARA已经在Facebook网站上建立了18个网页群落,其中包括:“历史上的今天”、“联邦登记”、“美国国家档案保存”等。利用人气社交媒体改善沟通合作和创作团队,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交媒体的人气优势进行互补,这是NARA的战略技术。
四是充分发挥国家档案馆的领跑作用。如何巧妙地运用社交媒体,成为NARA的关键任务之一。作为负责管理白宫文件和其他联邦机构并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NARA必须身先士卒,先行使用这些技术。在NARA之中,许多工作人员都率先使用社交媒体,通过创建博客或Twitter(微博)与用户交流互动。此外,总统图书馆也都运用社交媒体圈,此种尝试绝不是轻率的技术使用,而是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社交媒体,也为改善外界公众对档案馆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现状
2013年10月5日,笔者在Alexa上查询的结果显示,国家档案局网站是我国档案网站中排名第一的网站,全球综合排名为609,978位,而NARA的综合排名为:13,686。[5]同为档案信息网站,差距之大一目了然。当然,这里有经济、历史等原因,但是信息服务的欠缺是造成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通过访问国家档案局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综合档案馆网站,笔者对运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粗略的统计,见表2:
档案网站大多只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开放,却忽视了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互动。相比NARA的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我国档案馆在这方面显得较为贫乏,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国家档案局尚未使用社交媒体,而NARA的使用量超过20种,二者相差甚远。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网站调查与测评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的网上交互指标平均得分率仅为42.75%,其中最能体现交互功能的网上业务咨询、网上论坛得分普遍偏低,分别为0.21和0.23[6]。
我国档案网站应用现状的主要特点为:交互功能种类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和活力。在国内许多领域,即时通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综合性档案馆网站中仍未推广使用。档案馆网站交互功能的种类单一,有的档案馆网站除了电话、地址和邮箱外,没有提供任何其他的交流方式。大部分只有“网上问答”、“网上咨询”、“留言”模块,有的虽然设置了即时咨询栏目,但是回复速度慢,难以满足访问者的及时需求。综上所述,我国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建设粗糙、功能不配套、内容单一、形式以文本和图片为主、可利用率低、更新反馈慢、网站的管理人员不足、重展览轻服务现象严重、缺乏对档案利用的深化和改革以及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难深入。
虽然中美国情不同、档情不同,但是两国档案馆具有类似的性质和功能,信息化发展趋势对两国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同样的更高要求。因此,NARA应用社交媒体工具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档案馆的宣传推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民信息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推广为社交媒体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国内许多档案学者的个人博客,如“兰台家园”、“中国档案学研究”、“兰台天地”,以及“档案界网站”和“档案知网”等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平台的成功建设也为我国档案馆引入社交媒体工具提供了经验。
五、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战略
宏观战略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推出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作为现有网络手段的延伸。将社交媒体看作是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渠道来补充消息。但应避免社交媒体过多地被用于档案馆新闻稿件的和档案馆负责人的活动报道,避免留言板无专人管理而造成社会公众正常的评论受到阻碍等。
第二步是亲民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开展一定程度的互动把受众吸引到档案信息全面的档案馆门户网站来。
第三步是细化战略,档案馆应该运用社交媒体对用户进行分类,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社交媒体策略的逐步实施,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应该清楚是哪些用户在关注他们并运用社交媒体工具向其他用户传递信息;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在讨论哪些内容;这些讨论与档案馆的哪些部门、服务有关。不能将社交媒体仅仅看作是信息的工具,更多的应将社交媒体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分享信息和创造知识的工具。
(二)微观策略
一是提高思想重视。由于奥巴马政府对社交媒体的应用,NARA迅速做出反应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社交媒体应用上NARA始终处于领跑地位。而我国在档案馆社交媒体利用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领导应尽早意识到社交媒体是开展档案信息宣传和服务、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
二是创新服务理念。在服务方式上,实体档案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是被动的,而利用社交媒体的档案馆可以实现主动式的参考咨询服务;在服务内容上,要求档案馆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提供本馆档案的查询目录,还要能够解答访问用户关于社交媒体工具和界面的使用以及操作上的疑问;在服务途径上,借助社交媒体的网络平台使得参考咨询服务更加丰富、多样化,甚至可以通过与好友的聊天获得及时帮助。笔者认为在档案馆网站的版面设计上,充分认识到手机是比电脑更具有优势的社交媒体实现工具,作为展示档案馆信息资源平台的核心组件,将多种功能进行结合,如“信息讨论+交友社区”,“档案馆业务服务+搜索相关的综合”,“即时通讯+手机信息交互”。
三是建立制度规范。目前我国档案网站所提供的社交媒体服务并无一个明确、详细的制度规范,至少在笔者查找的大量资料中,很少有机构公开自己的社交媒体政策或制度规范。这样不仅会造成管理权责的混乱,还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
四是重视全员投入。在整个社交媒体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社交媒体创建工作组,主要负责讨论档案馆web2.0技术的应用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但是不能把使用社交媒体和内容编排的责任都压在信息技术人员的肩上,相反,要让社交媒体策略在组织内广为人知,在内部员工中积极寻找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人员,并从一开始就将他们吸收进来。
五是先试点,再推广。在我国档案馆全面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之前,可先由国家档案局和省一级档案馆来实行社交媒体小规模实验计划。这样可以做到仅用较低成本积累实际经验,发现计划外的问题,掌握可行性,消除其他档案部门关于使用社交媒体的顾虑。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社会化媒体,如博客、微博、社交工具、社会化书签、共享论坛,来提升企业、品牌、产品、个人或组织的知名度、认可度,以达到直接或间接营销的目的。这一概念与其他定义最大的不同,是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它允许用户进行内容创造和交换。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划分
根据营销目标的分解以及早期对社会化媒体类型的研究,Efthymios 提出了一个分类模型,确定五个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类型:网络日志、内容社区、社交网络、论坛和内容集成商。]Yu-Qian Zhu把社交媒体按照服务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类型:关系、自媒体、协作、创新。彭兰提出不同类型的人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存在的几种类型的媒介,归纳来看可以分为一般网民(口碑传播的媒介)、信任(信任感传播的媒介)、粉丝(产品文化传播的媒介)、企业人员(企业文化的传播媒介)。Shiv Singh认为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活动类型,根据活动类型选择不同的营销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博主推广、UGC竞赛活动、品牌效用、音频软件、发起会话等类型。
还有其他相关分类例如根据内容来源可以分为用户原创内容(UGC)和消费者自主的媒体(CGM)。根据使用者的主体类型划分,社会化媒体营销可以分为自媒体平台和组织媒体平台。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与相关领域的联系与区别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
传统的营销手段是依赖企业的前期投资,然后对品牌进行宣传建立品牌忠诚度,这是一个单向传输信息的过程,消费者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与传统营销相比,社会化媒体营销增加了消费者之间互动的环节,这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营销策略的方向。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与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不仅包含社会化媒体上的营销活动,还包含非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营销推广,如电子邮件营销与搜索引擎营销,所以从波及范围上来说,网络营销大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影响领域。所不同的是,相对于网络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更注重用户之间的互动。在范围上来说,社交网络营销相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说更小,只包含社会化媒体营销过程中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活动的部分。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与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更加强调企业对内容的创作和,而社会化媒体营销更加强调在社会化媒体这种渠道平台上做出的营销努力,其营销手段不仅包括内容,而且包括各种促销活动以及售后服务等。内容营销所涉及内容的形式和渠道要比社会化媒体营销广泛。社会化媒体只是企业自有媒体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企业的自有媒体还包括网站、podcast、博客等非社会化在线媒体以及白皮书、杂志等纸质媒体。从这一点来看,社会化媒?w涵盖了内容营销活动渠道的大部分。
自2011年开始,我国政府机构逐渐开始借助微博推动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将“被动式”信息服务转向“主动式”信息服务。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2011年在全国档案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创新档案宣传形式,注重发挥各种新兴媒体的宣传作用,运用各种新的宣传形式,比如动漫形式、网络视频的形式、微博的形式等,吸引更多的宣传受众。目前,我国档案部门已经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的使用中,但同美国档案馆相比,社交媒体在应用范围、形式、运用策略和政策以及取得成效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美国档案馆运用社交媒体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中美档案馆运用社交媒体的比较
(一)社交媒体的应用范围。目前,我国档案馆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十分有限。国家档案馆尚未使用社交媒体,省级档案馆对社交媒体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仍比较滞后。据相关统计,在我国31个省级( 直辖市、 自治区, 不含港澳台地区) 综合档案馆网站中,应用博客或微博的仅有5个,占16%;应用百科的有6个,占19%;应用RSS或订阅的有11个,占35%;设置论坛的有14个,占45%;设置留言板的有27个,占87%。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如甘肃、、内蒙古地区的档案馆尚未运用任何形式的社交媒体工具。
美国国家档案馆从2009年在YouTube网站上开设界面并创建了第一个“推特”(Twitter)微博账户开始,逐步将档案宣传拓展到博客、微博、百科以及社交网络领域。由于Web2.0社交媒体工具在美国十分流行,美国档案馆利用社会媒体服务信息,与用户交流是十分普遍的。据调查,2012年,美国50个州档案馆中,有42个将社交媒体应用于档案工作中,社交媒体的应用率达到84%,并且这些档案馆的网站都提供YouTube、Facebook、Twitter、Blog等多渠道的交流工具,并专门开设反馈通道,收集用户的意见。
(二)社交媒体的运用形式。根据国内社交媒体营销专家唐兴通的观点,社交媒体可大致分为8类:社会关系网络、视频分享网络、照片分享网络、合作词条网络、新知共享网络、内容推选媒体、商务关系网络、社会化书签。目前,我国档案馆运用的社交媒体形式有论坛、RSS订阅、百科、微博、博客。按功能划分,微博、博客、论坛属于以话题为纽带的信息平台,RSS订阅属于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平台,若将其归类,笔者认为都应划为内容推选媒体一类;百科则属于合作词条网络。可见,在我国,人们耳熟能详的社交媒体工具如“人人网”“开心网”“豆瓣”“QQ空间”“优酷”“土豆”等社会关系网络、视频和照片的分享网络尚未运用于我国的档案工作中。
美国档案馆运用的社交媒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以美国国家档案馆为例,到2013年5月,已在13个社交平台上开设了145个社交媒体项目。这些社交媒体按功能可分为网络平台、社交网络平台、文件的分享与存储平台三大类,每类社交平台包含多种社交工具,如网络平台包括Twitter、Blog、Wiki、Mashups、tumblr等,用户凭借这些工具能随时获得国家档案馆更新的各类信息;社交网络平台包括facebook、foursquare等,这些媒体工具为公众提供了相互交流与协作的空间;文件的分享与存储平台包括Flicker 、Youtube、Pinsterest、Ustream等照片、视频分享与存储工具。可见,美国国家档案馆几乎运用了所有种类的社交媒体工具,并将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社交媒体工具结合使用,充分实现了与公众的互动。
(三)社交媒体传递的信息内容。我国档案馆运用社交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多为档案部门的行政信息、动态新闻,形式以文本和图片为主。以微博为例,一些档案部门的微博只是进行一些转发,很多还与档案工作无关;档案部门原创的微博内容大多为工作动态、工作要闻,没有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微博如何更新、微博主题如何选择等没有清晰的定位,造成档案部门微博的内容无特色、主题不突出。因此,档案部门的微博很少会受到评论和转发。此外,博客、论坛和网络社区的档案信息多为档案界人士的交流信息及成果展示,这为业内人员相互学习搭建了平台,但与普通公众的互动度不高。
美国档案馆利用社交媒体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内容,除行政信息外,美国档案馆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给公众。例如公众可利用微博和博客分享档案馆的最新信息并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访问“Our Archives”Wiki分享关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及参与者的研究;可以在Flickr上对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照片进行下载、标注标签、发表评论和注释;通过YouTube观看馆藏的部分视频资料;通过Facebook和档案馆保持联系,进行互动交流等。
(四)运用社交媒体的策略和政策。中国在社交媒体上的应用正处于迅猛发展之中,如政府可通过政务微博进行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企业可利用社交媒体工具进行商业活动,开展商业宣传。由于社交媒体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等基本特征,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传递信息、分享观点,易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和商家在运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时都采取了相应的积极策略和政策。然而,政府部门尚未针对社交媒体的运用制定出相关的策略和政策,档案部门亦是如此。
为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在档案资源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 美国国家档案馆于2010 年12 月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社交媒体策略,积极倡导社交媒体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确定与社交媒体合作的核心价值,即合作、领导、激励、多元、团体、开放。策略的制定在于促进政府、团体和公民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充分挖掘档案信息的各种价值,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利用服务。2011年2月,美国国家档案馆又出台了《Web2.0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文件管理指南》,就社交媒体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新问题作出了解释并提出应对的策略,如社交媒体平台的分类、联邦政府文件的界定、社交媒体平台与联邦政府文件产生的关系、使用社交媒体后文件管理所面临的挑战、社交媒体服务商责任等。此外,美国国家档案馆还制定了社交媒体政策,对每种社交媒体的使用都作出详细规定,如用户的年龄要求、信息的内容要求等。
(五)运用社交媒体取得的成效。目前,社交媒体在我国各级档案部门虽然得以初步运用,但成效一般。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网站调查与测评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的网上交互指标平均得分率仅为42.75%,其中最能体现交互功能的网上业务咨询、网上论坛得分普遍偏低,分别为0.21和0.23。笔者对档案微博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截至2014年6月25日12点,在新浪微博开通微博并进行认证的省级档案部门(不含直辖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共有6个。通过对检索数据的分析,发现档案馆微博数量偏低,日均量大多1条左右,而每条微博平均评论量不足1条。
可见,社交媒体在实际应用中,其交互功能尚未发挥出来。大部分档案馆虽然设置了“网上咨询”模块,但是回复速度慢,难以满足访问者的及时需求。博客、微博主题不突出、时效性较差,导致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难深入。
在美国,社交媒体的利用掀起了美国档案资源传播的。2009年,在社交媒体利用之初,美国国家档案馆在Youtube网站“推特”(twitter)微博账户上传的一段视频的日点击播放量达到了1.5万人次。在9个月内,美国国家档案馆上传影片的点播量已超过10万次,视频点播量超过50万次。档案资源传播速度之快,数量之大前所未有。从近期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统计来看,各种社交媒体的访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例如Twitter,2014年1月至4月,微博客的用户浏览数量不断递增,4个月内用户浏览数量增加了28830人次。在这些社交媒体中,Facebook和Flickr最受公众欢迎,2014年2月Flickr的访问量达到9,925,559人次。由此可见,美国国家档案馆借助社交媒体开展档案文化传播取得惊人成效。
三、美国档案馆成功运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分析
通过比较发现,我国档案馆在社交媒体运用方面同美国档案馆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我国档案馆运用社交媒体的现状可概况为以下几个点,即社交媒体的应用范围小;运用形式比较单一、交流途径有限;缺少相关策略、政策的引导和规范;公众的参与度低,社交媒体的运用尚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美国档案馆成功地将社交媒体应用于档案工作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社交媒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美国国家档案馆及各地分馆采用多种形式的社交媒体工具,从Twitter、Blog等信息工具,到Flickr、YouTube等图片、视频分享平台,以及Facebook、Foursquare等社交网络,公众不仅能够了解档案馆的最新动态,浏览形式多样的馆藏资源,同时还可通过互动平台及时表达想法、反馈意见。目前,美国档案馆已开设140多个社交媒体专页和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地把馆藏资源和相关信息推介给公众。
(二)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积极倡导。美国国家档案馆作为联邦政府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积极倡导社交媒体在全国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并积极发挥表率作用,率先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新技术和方法。同时,美国国家档案馆还了社交媒体策略,即促进档案工作者间革命性的交流与协作;创建与政府社区对话的空间和平台;建立和加强与研究人员、公民档案管理者的联系。该策略旨在从档案工作团体、政府社区、公民档案者三个层面来促进档案资源的共享与共建。
1、从基础功能网络中的社会化媒体。
包括博客,文档分享,在线百科,在线问答。博客已经被人们熟知了,它又称网络日志,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新的文章的网站,它能够结合文字、图像、视频和网站等链接,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可以实现读者之间的互动。在博客上,人们可以将其设置成自己喜欢的风格,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某些主题的文章,是个可以表现个性化的平台。博客可以用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系统、详细地内容,并结合多媒体和博客的功能,体现图书馆的风格特点。但是博客缺乏及时性和快速的传播能力。笔者认为博客更适合用于图书馆阅读方法,资料查找方法等读者培训方面的内容,以及阅读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等。
2、核心网络的社会化媒体类型。
主要有微博,社交网站,及时通信,电子商务,视频&音乐,论坛,消费评论,分类信息。微博是目前使用人群最多的社会化媒体之一,它具有使用便捷,信息传播快,用户参与度高,内容草根性强等特点,是图书馆推广阅读的有利平台。
3、新兴网络和增值衍生网络中的社会化媒体。
首先根据用途可以排除一些类型,如:在线旅游,婚恋交友网络,商务社交,企业社交,私密社交,社交游戏,签到位置服务。移动/弹性社交的主要代表是微信,它通过消耗网络流量的方式来实现社交,人们可以利用微信语音信息,也可以文字以及其他多媒体的信息,是一种新型的聊天软件,截止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已经有一些图书馆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例如三江学院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二、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社会化媒体的选择
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选择社会化媒体。
首先是阅读推广面向的人群。如果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是针对各个年龄层的大众,就要选择受众面广的,较为成熟的社会化媒体,例如博客,微博,论坛等;如果是针对年轻群体,就要选择更前沿、新颖和有趣的平台,如微信,轻博客等。另外,还要考虑不同职业群体所使用的社会化媒体,同样是社交网站,上班族更多使用开心网,学生则更多使用人人网。
其次是要达到的目的。图书馆倘若想要传达更多的阅读内容,可以选择博客,轻博客等;如果想加强和读者交流,可以选择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如果想宣传图书馆,可以选择微博,并注意利用视频和音乐,在线百科等;如果想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可以选择论坛,在线问答,即时通信,文档分享等;如果想推荐书目,可以选择微博,社交网站,微信等。
再次是社会化媒体的功能和管理。每种类型社会化媒体有很多具体的种类,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其阅读推广功能和其自身的管理情况。好的社会化媒体有稳定的功能和良好的管理。好的功能能激发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灵感,采取更多样的阅读推广方式。
三、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和管理
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媒体获得关注的方法很多,在宣传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创建宣传视频,视频要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着手,贴近大学生生活,时尚并且具有创新性。举例来说,拥有三万粉丝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官方微博的主页上嵌入了一个宣传视频,名为《百年馆庆献礼短片:在这里起航,我的图书馆》。视频以一位学子作为主人公,讲述了图书馆如何帮助他在学习中成长,表达了主人公对图书馆的感激和热爱之情。短片很质朴,很生活化,但却有种触及心灵的感觉,让人对阅读、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对图书馆产生一种感激之情。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比较固定,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因此获得读者关注并不难,可以利用图书馆的通知、网站、条幅等方式让读者知道图书馆在利用社会化媒体推广阅读,也可利用大学生使用较多的社会化媒体主动关注他们。
这是我和我视觉关键总裁安德鲁・里德(Andrew Reid)合作的新报告――《关于客户,社交媒体分析不能告诉你的那些事》中的核心观点。这篇报道提供了期待已久的情境,即你的社交媒体粉丝究竟是谁?我们最大的发现是,即使你的社交媒体受众中有大多数是你的顾客(这也很难查明),但是实际上从整体来看,你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并不能代表你的全部顾客。
三种社交媒体用户的差别
事实上,你在社交媒体上收听的90%的内容来自于只有不到30%的社交媒体用户。这30%可以被叫做是社交媒体热衷者,他们每周会发帖5次以上。和他们极度不同的安静一些的社交媒体用户才是你的社交媒体粉丝的大多数,也是你的潜在客户。他们中有些是社交媒体轻度用户,每周发帖2到4次;还有些是安静的潜水者们,一周发帖次数可能连一次都没有。但是不要误以为这些稍微安静的粉丝无关紧要:虽然他们几乎不信息,但是绝大多数的轻度用户和潜水者也会每天至少阅读一次他们的社交媒体页面。
了解这三种社交媒体用户的差异,不仅对你的社交媒体策略,也对你接近、了解客户群的需求至关重要。无论你是否正在尝试去了解如何服务,销售或吸引住你的客户,你都需要了解你所有客户的期望和态度。
通过和三大全球品牌商合作,将客户群的详细反馈和他们的Facebook资料数据结合起来,我们发现了社交媒体分析的盲点。这一调查表明从社交媒体页面及分析上听来的粉丝和顾客信息与那些真正在使用Facebook的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更为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第一次通过数据对比清晰地看到热爱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声音的人和那些潜水者的区别。这对于你的生意也尤为重要。
社交媒体热衷者
社交媒体热衷者们是社交媒体分析工作最易捕捉的人群――因为他们(好吧,承认是我们)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网站。这些爱好者们往往是些购物的渴望者。他们很有可能正在寻找下一个要买的,以期在大卖场完成的购物。他们也是移动设备的忠实用户-当在实体店购物时,他们很有可能拿出手机来进行对比。他们也会有选择地定期观看一定类型的电视节目,更有可能在做出购物选择时向家人、朋友咨询,并且更有可能会反过来分享他们自己的意见。这类人是你最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捕捉到的社交媒体粉丝代表。
潜水者
但是缺失的是有关轻度用户、潜水者的顾客群信息――这些数据最不会出现在你的社交媒体用户分析中。潜水者们不太情愿购物,并且社交媒体也不大能刺激到他们的购买欲。不像社交媒体的热衷者,你不可能发现潜水者们在大卖场购物。比起移动装置他们对电视更感兴趣。他们看更多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很少追随Facebook上的话题(然而,有趣的是,他们似乎更愿意玩在线游戏)。脱机状态时,他们不大愿意向朋友和家人求助购物建议;在线时,也不大感兴趣与网友分享自己的看法。
轻度用户
社交媒体的轻度用户正好介于这两种极端者之间。但是跟潜水者们一样,他们会常常会被社交媒体分析遗漏掉。因为比起热衷者们,他们发的帖子太少了。就算他们占据了你社交媒体粉丝的20%,你在社交媒体上听到的所有意见中,他们发出的可能只占10%。
别太依赖社交媒体
关键词: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 位置信息; 推荐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63(2014)04-0060-04
Abstract:Today, online social network and user’s activity in offline physical world have been studied very well. Heterogeneous network which combines online social network and offline physical world becomes a hot research. 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 is a new heterogeneous network which can understand user’s behavior and preference through location inform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about LBSN from the aspect of service and application,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of heterogeneous network and putting forward new applications in LBSN. Furthermore, the paper presents the future research on 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
Key words: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Location Information; Recommendation
0引言
由社交网络的众多研究成果可知,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简称LBSN)的正式定义可做如下表述[1]:在现存的社交网络中加入位置因素,以便社会结构中的人们可以共享嵌入位置的信息,而且其中还包含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这种新的结构基于人们在物理世界中由位置信息推出的相关性。物理位置分为特定时间下的即时位置和累计一个时间段的历史位置两种情况。用户之间的相关性既包括两个人同时出现在相同的物理位置或者共享类似的历史位置,也包括从位置历史或地理标记的数据得出的共同兴趣、行为或活动。
LBSN的研究原理为[1]:用户和位置是LBSN密切相关的两个主题。用户访问物理世界中的某些位置,留下相应的位置历史并产生位置标记的媒体内容,如果将这些位置按照时间关系连接起来,就会得到每个用户的轨迹。基于这些轨迹,能够建立三个图:位置―位置图、用户―位置图和用户―用户图,如图1所示,这三幅图是LBSN研究的主要依据。
在位置―位置图中,节点表示位置,有向边描述用户在一次旅行中连续访问这些位置,边的权值表示位置之间的相关性。在用户―位置图中,有用户和位置两种节点,用户到位置的边描述用户访问过这个位置,权值表示访问的次数。在用户―用户图中,节点表示用户,边可以表示两层含义,一层是现存社交网络中的原始链接,如好友关系,另一层是从人们的位置信息中推出的新的相似性,也就是用户在物理世界中对同一位置或类似位置的访问次数超过一定数量,可通过推荐机制而将其转换成前一种。
LBSN通过在社交网络中加入位置维度,将社交网络带回现实,缩小了物理世界和在线社交网络的差距,改善了社交网络的服务效果。本文针对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
1基于LBSN的服务
目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在这些网络中,位置是用户情景中的重要元素。根据网络中不同形式的位置信息,大体上可以将基于LBSN的服务分成三类[1]。
1.1由媒体内容表示位置信息
该类网络的典型代表就是Flickr,现在通过对其的阐释剖析来展现这一类网络的性质特点。Flickr中,用户向网络服务上传其私人图片,这些图片是带有地理位置标记的,通过将照片贴上标签或说明,来给其它用户做参考。用户还可以将朋友或家人添加为联系人,也可以建立或加入一个组群来进行经验交流。
从这类网络中直接提取到的位置信息是基于地理标记的媒体内容,用户将在物理世界中产生的、带有地理标记的内容添加到网络中,如文字、照片或视频,而且用户也可以浏览、评价这些内容。通过从这些媒体内容提取到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可以扩展人们的社会结构,如添加好友。但这类网络服务的焦点仍然是媒体内容,位置只是组织和丰富媒体内容的一个特征,用户间的主要相关性仍然是基于媒体内容本身的。
该类网络即以Foursquare为例。在Foursquare中,主要针对手机用户,通过“签到”来记录用户的所在位置,如百货公司、餐厅、博物馆,并通过积分、勋章等荣誉激励机制鼓励用户“签到”,在网站上共享用户当前的位置及评价,以便在物理世界中的人们能够参考这些评价,以及活动。
从这类网络中直接提取到的位置信息是基于位置点的信息,用户通过在特定地点进行“签到”来分享其当前位置,如餐馆或博物馆,有了这些即时位置,用户就能从社交网络中发现处于附近范围内的朋友,从而进行一些社会活动。用户也可以通过对这些位置进行评论来给其它用户提供建议。从这类网络中提取出的用户“签到”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是决定用户相关性的主要元素。
1.3由轨迹表示位置信息
GeoLife作为该类网络的代表,主要是由手机或位置获取设备,通过经纬度和时间表示的轨迹形式,记录用户户外活动行程的详细信息,这些活动既包括用户的日常生活如工作、回家,也包括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如购物、参观、远足、骑车等。
从这类网络中直接提取到的位置信息是基于轨迹的信息,既关注位置点,又关注连接这些位置点的详细路径,如由经纬度坐标和时间组成的GPS轨迹。这些轨迹不仅描述了用户活动的详细信息,如距离、持续时间、速度,还通过有关轨迹的标签、照片等信息体现了用户经验。此类网络中用户的相关性是由轨迹本身体现的。
2LBSN中的应用
随着LBSN越来越流行,其上开发的应用也日益增多。由于用户和位置是LBSN中的主要元素,本文即从用户和位置的角度对这些应用展开分析总结。
2.1基于用户的应用
从面向用户的角度,基于用户相似性、用户隐私和用户行为等方面,LBSN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好友推荐。衡量用户之间的相似性,并根据相似性高的用户也可能会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推断,即可给特定用户推荐与其相似性高的用户作为好友[2]。通过对地理空间的位置轨迹进行处理,建立一个能够统一描述用户行为的层次结构,每个用户对应这一结构都有自己的层次图,并根据不同用户的层次图来计算彼此之间的相似性[3-4]。也可将地理空间的轨迹表示成语义空间的种类轨迹,在语义轨迹的基础上建立统一描述用户行为的层次结构,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层次图,再根据层次图来计算用户相似性。
(2)专家发现。用户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了解,专家则是对一个区域非常了解的用户,其经验和意见对其它用户也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5-6]。在将用户位置信息表示成统一结构的基础上,可根据HITS(Hypertext Induced Topic Search)模型,将用户对应成hub节点,而将位置对应成authority节点,由此而计算用户的经验值和位置的流行度, 并将用户经验值较高的用户定义为专家进行推荐。
(3)群体挖掘。将所有用户分为不同的团体,可以方便活动相似、兴趣相投的用户进行群体活动[2,7]。通过计算用户在地理空间的相似性将用户分成不同群体,如在一个单位工作的人、在同一小区居住的人[2]。而将用户轨迹描述在语义空间,如电影院、博物馆,也可通过计算用户在语义空间的相似性,将用户分成不同群体,如参加同一社团的人[8]。提出选择与特定地点距离较近并且关系密切的用户群体的问题,将该问题形式化并证明该问题是NP―难的,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算法,并进一步通过剪枝技术、建立新的索引结构来提高效率。
(4)隐私保护。LBSN中提供的用户移动信息和用户个人信息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潜力,但这些商业潜力由于用户对个人隐私的关心可能会被掩盖[9]。根据效益分析,在商业公司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时,评估这些信息可能带来的结果,从而让用户根据结果做出相应的决定,此次研究还对推式和拉式的LBSN服务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5)行为分析。根据用户的活动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0],提出了生活模式的概念,描述用户通常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规律。研究中使用生活模式标准范式来描述哪类生活规律能够被发现,并提出一个能够有效地从原始数据中挖掘出这些生活模式的工作框架,实验结果表明用户的活动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
2.2基于位置的应用
从面向位置的角度,基于用户相似性、位置间的相关性、位置的种类等方面,LBSN上的应用包括:
(1)路径发现。由于位置获取设备能量消耗、定位误差等原因,轨迹中两个连续采样点之间的路径是不可知的,产生的即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轨迹[11-12]。可从大量不确定性的轨迹中挖掘两个位置间最可能的路径。文中遵循不确定性加不确定性产生确定性的范式,首先建立路由图,在用户指定的查询下选择出最好的几个路径返回给用户。
(2)商店位置选择。为一个新的商店选择最好的位置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13]。与传统的方法不同,基于LBSN中收集到的描述用户移动的细粒度数据和位置的流行性,给出问题的形式化定义,并从不同特性的角度进行商店位置预测,如密度特性、竞争特性、区域的流行性等。
(3)区域功能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形成了不同功能的区域,如教学区、商业区,识别不同区域的功能对城市规划和商业位置选择有很大帮助[14]。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将城市根据主干道路分割成不同区域,利用区域中人的移动特性和区域中所包含的兴趣点信息,借助基于主题的模型推导每个区域的功能。
(4)流行位置和流行路径推荐。当用户到一个不熟悉的城市旅行时,推荐这个城市中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位置或路径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大方便[5]。根据HITS模型,在给定区域下,计算位置的流行度,将流行度高的位置作为流行位置推荐给用户;将位置流行度平均到每个与之相连的路径上,再根据路径被用户访问的数量以及这些用户自身的经验值,计算路径的流行度,将流行度较高的路径作为流行路径推荐给用户[6]。也是根据HITS模型,但不是在一个区域中选择流行位置,而是将位置分为不同种类,在同一种类中计算位置流行度,推荐这个种类中流行度最高的位置,如在电影院这个种类下,推荐一个流行度最高的电影院。
(5)行程规划。行程规划是在用户指定起始位置、目的位置及时间间隔的条件下,推荐满足这些约束的、包含兴趣点的路径[15-16]。规划中,根据用户要求挑选出所有从指定位置出发、到达目的位置、满足时间要求并包含有趣位置的路径,再根据路径中包含的有趣位置的个数、在位置间移动需要的时间、完成整条路径的时间以及路径本身的流行度选择得到最好的路径,并为用户做出推荐。
(6)个性化位置推荐。流行位置推荐虽然可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位置,但这些位置并没有考虑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即对所有用户推荐的都是相同的位置[17]。通过找到与自己相似性高的用户,再根据这些用户访问的位置进行推荐[18]。也可以通过得到位置间的相关性,再根据与用户经常访问的位置相关性大的位置进行推荐[6]。具体实现是:基于HITS模型得到每个种类下经验值较高的专家,并在用户指定种类下,根据这些种类的专家访问过的位置为用户完成推荐。
(7)位置活动推荐。当用户指定一个位置时,可以给用户推荐在这个位置上发生的最流行的活动,当用户指定一种活动时,也可以给用户推荐进行这种活动的最流行的位置[19]。可通过矩阵来描述每个位置发生的每种活动的情况,但由于在每个位置可以进行的活动是有限的,而活动的种类却是非常多的,因此这个矩阵是非常稀疏的,而进行推荐的主要依据就是矩阵中每个元素的数值。该文使用基于协同过滤的协同矩阵分解方法,利用表示位置与种类关系的矩阵以及表示活动与活动关系的矩阵,填补位置―活动矩阵中的缺失项,由此而完成推荐。
3结束语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越来越流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基于位置的服务,本文根据这些网络中不同形式的位置信息,将所有网络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了每种类型的代表,也进行了相关分析。 随着对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的深入研究,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应用。本文基于用户和位置两大主题,对这些应用进行分类,并详细分析了每种应用的使用场景及实现原理。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虽然有一些关于路径推荐的应用,但推荐的路径是面向所有用户的,并没有考虑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本文还没有发现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中关于个性化路径的推荐,如用户具有商场―餐馆―电影院的活动习惯,如何挖掘出这个习惯并给用户推荐符合这个习惯的路径,这将是LBSN中又一崭新应用。
参考文献:
[1]Yu Zheng.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 Users [M]. Springer press, 2011.
[2]LI Q, ZHENG Y, XIE X, et al. Mining user similarity based on location history [C]//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CM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08, ACM, New York, NY, USA, 2008, 34:134,10.
[3]XIAO X, ZHENG Y, LUO Q, et al. Finding similar users using category-based location history [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10, ACM, New York, NY, USA, 2010:442445.
[4]XIAO X, ZHENG Y, LUO Q, et al. Inferring social ties between users with human location history [J]. 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 2012.
[5]ZHENG Y, ZHANG L, XIE X, et al. Mining interesting locations and travel sequences from gps trajectories [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WWW ’09, ACM, New York, NY, USA, 2009, 791800.
[6]BAO J, ZHENG Y, MOKBEL M .Location-based and preference-aware recommendation using sparse geo-social networking data [C]//20th ACM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GIS. Redondo Beach, California , 2012.
[7]HUNG C C, CHANG C W, PENG W C. Mining trajectory profiles for discovering user communities [C]//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s, LBSN ’09, ACM, New York, NY, USA, 2009:18.
[8]YANG D N, SHEN C Y, LEE W C, et al. On socio-spatial group query for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 [C]//SIGKDD, 2012.
[9]XU H, GUPTA S, SHI S. Balancing user privacy concerns in the adoption of location-based servi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cross pull-based and push-based applications [C]//iConference, 2009.
[10]YE Y, ZHENG Y, CHEN Y, et al. Mining individual life pattern based on location history [C]//Proceedings of the 2009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Data Management: Systems, Services and Middleware, MDM’09, IEEE Computer Society, Washington, DC, USA, 2009:110.
[11]LIU H, WEI L Y, ZHENG Y, et al. Route discovery from mining uncertain trajectories [C]//ICDM, 2011.
[12]WEI L Y, ZHENG Y, PENG W C. Constructing popular routes from uncertain trajectories[C]// KDD, 2012.(下转第67页)
[13]KARAMSHUK D, NOULAS A, SCELLATO S, et al. Geo-spotting: mining online location-based services for optimal retail store placement [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 ’13, ACM, New York, NY, USA, 2013:793801.
[14]YUAN J, ZHENG Y, XING X. Discovering regions of different functions in a city using human mobility and pois [C]//KDD, 2012.
[15]YOON H, ZHENG Y, XIE X, et al.Smart itinerary based on user-generated gps trajectories [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Intelligence and Computing, UIC’10,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0:1934.
[16]YOON H, ZHENG Y, XIE X, et al. Social itinerary recommendation from user-generated digital trails [J].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 2011.
[17]ZHENG Y, ZHANG L, MA Z, et al. Recommending friends and locations based on individual location history [J]. ACM Trans. Web5, 2011, 5: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