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情报分析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2 16:27:12

序论:在您撰写情报分析与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情报分析与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情报分析 现状 发展

1 情报分析研究的回顾

本文对CNKI中1996-2011年发表的公安情报分析、军事情报分析、科技情报分析、竞争情报分析、文献情报分析的65篇文献进行回顾。

1.1 公安情报分析研究

文献[1]对SWOT矩阵在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SWOT矩阵的构成与限制条件、的预警与处置。文献[2]研究了比较方法在公安情报分析中的概念、特点及其应用。文献[3]研究了超逻辑分析方法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公安情报分析工作中的运用。文献[4]对迭代法在公安情报分析预测中的可行性分析、反馈分析、周期分析、误差分析等进行了应用性分析。文献[5]研究了犯罪空间情报分析的概念、理论依据及其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文献[6]是犯罪情报分析研判研究的综述,研究了这一研判研究的基础理论,阐述如何进行犯罪情报分析研判研究、犯罪情报分析研判的专门领域、犯罪情报分析研判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措施。文献[7]进行了犯罪情报分析与复杂社会系统趋势分析,研究了基于犯罪情报分析的复杂社会系统建模、基于数据统计的复杂社会系统趋势计算等问题。文献[8]进行了基于空间建模的公共安全情报分析,研究了情报信息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案例应用。文献[9]进行了基于系统思维的犯罪情报分析模式分析,研究了系统思维与犯罪情报分析、基于系统思维的犯罪情报分析模式、犯罪情报分析系统的操作流程。文献[10]进行了公安情报分析方法群的研究,探讨了公安情报分析方法群的构成、动态增值模型、发展前景。文献[11]研究了公安情报分析框架的构建,探讨了这一框架的构建原则、微观框架、宏观框架及其框架构建应注意的问题。文献[12]进行了公安情报分析主体的智力结构研究,探讨了公安情报分析主体的体验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反思能力等。文献[13]进行了论公安情报系统的构建研究,探讨了公安情报系统的特征及构架。文献[14]浅析了公安情报分析的数量方法,探讨了公安情报分析方法的现状及公安情报分析的具体方法。文献[15]研究了情报主导侦查的新模式(以苏州、杭州两地犯罪情报分析研判为视角),探讨了苏州、杭州两地犯罪情报分析研判的实践探索及启示。文献[16]总结了我国公安情报学研究现状,探讨了基于样本统计分析的公安情报学现状研究。文献[17]研究了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在公安情报分析中的应用,探讨了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公安情报分析中的运用。文献[18]研究了移动平均法在公安情报分析中的应用,探讨了移动平均法的定义、模型及其在公安情报分析中的运用。文献[19]研究了隐写检测技术在公安情报分析中的应用,探讨了信息隐写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公安情报分析中的运用等。文献[20]研究了犯罪情报与犯罪情报分析,探讨了犯罪情报的定义、战略情报、战术情报、战役情报、犯罪情报分析等。文献[21]研究了公安情报分析中决策树方法的应用,探讨了决策树方法的定义及原理,决策树方法在公安情报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应用时所遇到的问题等。

1.2 军事情报分析研究

文献[22]进行了基于WSR的军事情报分析,探讨了基于WSR的军事情报分析的方法体系和分析流程。文献[23]研究了归纳法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运用,探讨了归纳法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基本原理、案例应用和方法评价。文献[24]研究了基于图式的军事情报分析,探讨了图式的基本原理、基于图式的情报分析类型、作用和分析流程。文献[25]探讨了军事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研究了军事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的结构及其构建时应注意的问题。文献[26]探讨了军事情报分析中的思维定式现象,研究了思维定式现象对军事情报分析的正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克服思维定式现象对军事情报分析产生的负面影响。文献[27]浅析了军事情报预测过程中常见的思维“症状”,探讨了几种常见的典型的军事情报预测过程中的思维“症状”,认为军事情报预测过程是一种人脑的思维活动。文献[28]研究了“大胆创新-军事情报分析”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认为军事情报是一个包含“知”与“智”两方面内容的活动,“知斗”和“智斗”是军事情报斗争的两个基本方面。“知”的斗争,主要反映的是双方情报获取能力的强弱;“智”的斗争, 主要反映的是双方情报分析能力的强弱。由“知斗”到“智斗”,是敌对双方情报斗争的必然递升。文献[29]浅谈了演绎法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运用,研究了演绎法的基本原理、演绎法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案例分析,并对演绎法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文献[30]研究了统计法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运用,探讨了统计法的基本原理、统计法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案例分析,并对统计法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文献[31]研究了相关理论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作用,探讨了相关理论在军事情报分析中的意义、相关关系的类型和应用方式、相关分析的优势和特点。文献[32]进行了军事情报定量分析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军事情报定量分析系统的阶段划分、框架结构设计及其算法等。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情报分析服务 框架体系 实践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上升,高校的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基地,必须要进行模式的创新。高校需要对图书馆进行创新,以便为高校以及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笔者认为,不仅要完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还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并且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一的详述。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

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服务工具。如数据库自带分析工具、文献分析工具、专利分析工具以及其他的分析工具等。2.服务方法和规范。服务方法有文献计算分析方法、引文分析方法、知识图谱方法以及社交网络分析方法,而服务规范有《机构人员学术影响力分析流程与规范》和《学科发展评估流程与规范》等。3.情报分析的服务的内容。这个内容可以包含丰富,可以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宏观层面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微观层面主要是面向课题组的课题人员,有定题服务同行对于与跟踪、分析研究领域专利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中观层面是面向院系的管理层,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学科发展的评估和学科发展的态势分析。宏观层面则面向学校,服务内容有机构人员学术成果与影响力的分析、总体专利的分析以及总体即领域发展态势的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整体框架体系,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切实落实好各个层面的工作内容,服务规范、服务方法和服务工具尤为重要,这是图书馆情报分析服务开展的基础。服务的内容也很重要,是服务工具和服务方法的决定因素之一,服务的工具和服务方法只有根据服务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组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策略

(一)完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应用逐渐商品化、大众化、网络化和数字化,高校的图书馆也是其中的领域之一。高校的图书馆中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除了纸质的文献之外,还有很多的电子文献信息,期刊的种类也是数不胜数。如今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高校图书馆也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和发展更多带有本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整理、采购和加工,以便为教学和科研等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例如一些有研究生点和博士点的高等院校,可以将本校从建立博士生研究院和硕士生研究院以来各个博士生以及硕士生发表的论文收集整理起来,然后将其论文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为数字版本,再建立具有本校特色且独一无二的《博士和硕士的论文数据库》;还有一些高校老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优秀的本科生在USTP、SCI等较出名的检索系统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同样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著名检索系统上发表的论文数据库》,为本校师生以及校外人员或者科研机构提供服务。以上所述情况,都带有强烈特色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二)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高校图书馆若想开展更好的情报分析服务,不能仅仅利用已有的文献和信息资源,还要不断对图书馆馆藏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对一些文献信息例如具有专业特色以及本校特色等这些信心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形成“研究报告”“评述”以及“综述”等信息产品,通过对特色信息资源的组合优化,创建出内容更详细、更深刻也更全面的信息a品,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数字化,变成多媒体信息产品,这样可以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图书馆也不仅仅是一个收藏文献和提供文献服务的地方,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的服务中心。

(三)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网络也逐渐变成信息传播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开展情报分析服务,就得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好网络,从网络中发掘资源并加以利用。如今的高校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都开始逐渐向网络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尽最大能力满足读者的这方面需求。如今的网络上,信息多而复杂,为学生获取正确有效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这也就要求高校的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化数据库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相关人员应当对网络上的资源信息进行筛选,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要。这种对网络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馆藏的局限性,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性的专业信息,形成特色数据库或者全文数据库,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人性化且全面的信息分析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报分析服务作为一种知识型服务,应当在高校图书馆中积极开展起来,笔者预测,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对服务体系的内容、方式以及工具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达到为高校以及社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玲,王春.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点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3).

[2]吴跃伟,张吉,李印结,邱天.基于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保障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2,(01).

第3篇

摘要本文以质量价值流为工具,通过用户需求分析获取情报研究工作最受关注的要素,并从用户需求要素中推导出情报分析的质量目标和具体操作要点。针对要点开展传统信息情报工作与离散信息情报工作的差异性分析,给出了针对离散信息开展情报分析研究的流程和建议。

关键词情报 离散化 价值流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高度发展以及人们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阅读时代已然形成。在情报收集和分析领域,信息的碎片化、分散化和因为体量巨大而导致的价值淡化,对情报分析研究工作的影响愈演愈烈。以往文献多着眼于在连续性信息条件下,如何进行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对离散信息的收集、判断、分析和研究较少。本文从情报分析工作的目的出发,以质量价值流为工具,剖析了离散化条件下,信息收集和情报分析工作方面的诉求与应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情报工作用户关注要素分析

(一)质量价值流模型

从顾客感知的价值出发,看待a品的价值,从中找到企业对产品价值的目标定义,即为价值流。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称为质量,其中顾客是满足要求的对象,产品的固有特性是组织的质量目标[1],因此,组织需要设置质量目标来实现顾客的感知价值。假设顾客感知价值是一个向量(i=1,2,…n),则组织需要有承接顾客感知价值的对应向量(j=1,2,…m),其中,受顾客感知价值的具体要求、组织技术能力、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n和m常常是不相等的。

(二)离散化情报工作质量价值的传递分析

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成立于上海,作为国家大飞机发动机研制主体,负责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及其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制、试验、销售、维修、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业务。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研制难度大,项目进度要求高,公司从成立伊始就坚持引进、消耗、吸收、再创新的管理模式,在情报收集和分析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通过对这些情报信息产品使用者的民意调查[2],采用标准的问卷,可以将顾客对离散化情报工作成果的抱怨归纳为“连续性差,溯源困难”。仔细分析这些抱怨,就是情报产品用户作为顾客的感知质量要求,然而这些要求是模糊的,复合的,需要借助价值流进行逐级转换,并形成组织的质量目标,即改进离散化情报工作的要素。价值流分析如下:

表1 情报工作质量价值流分析汇总表

顾客抱怨 顾客价值要求 组织质量目标 具体操作要求

连续性差 V1希望获得的情报产品有较好的连续性,能够针对一项技术信息有持久的跟踪 U1情报获取的目标性 U11情报产品应当系列化,并且针对有价值的情报点进行识别和跟踪

U12情报产品应当有显著的标识帮助用户识别并与之前的信息建立联系,实现连续性

溯源困难 V2对于引用的情报应当能够查验到来源,保证情报利用的准确性 U2情报来源的可靠性 U21建立相对稳定的情报获取渠道,并记录每一条情报的来源,保证可查验

U22当多渠道获取情报后,需进行比对分析,在情报产品中公布最有可能准确的信息

基于上述分析,从情报产品用户的抱怨到价值要求,再到组织质量目标,最后落实在具体操作要求,正是情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传统信息情报工作与离散信息情报工作的差异性分析

(一)在情报获取渠道方面的差异

与传统信息情报工作相比,在信息的碎片化、分散化和因为体量巨大而导致的价值淡化的大环境下,离散信息情报工作注定不可能从稳定、相对单一的渠道获得信息。一方面,信息的源本身就十分庞杂;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源之间存在相互干涉,表现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叠加、变异等;最后,信息源本身伴随网络平台的高速发展,其寿命相比于传统信息源也是短暂的,半衰期很短。这些先天条件决定了离散信息情报工作在情报获取渠道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二)在情报产品加工方面的差异

情报产品最终是以有效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面向用户的,这需要情报工作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与传统信息情报工作相比,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分散化,在情报产品的加工方面必然需要引入来自不同渠道和时间跨度的信息整合体,而整合的过程就是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必然伴随信息不同程度的失真。另外,由于需要规避信息体量巨大造成的价值淡化,离散信息情报工作还必须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删除处理,以达到情报可读的目标。

(三)在情报预测分析方面的差异

离散信息通过加工构成的情报,如果不经过有效的处理,对信息进行拟合,恢复其连续性,必然会出现在情报预测方面的缺陷,使得用户往往只能被动知悉现状或情报所指的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未来的“情报”失去可能的预测,这也是离散情报工作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三、离散情报分析工作的实施建议

(一)离散情报分析工作实施流程

离散情报分析工作可以从离散信息源出发,通过拟合信息、产品加工等过程交付用户,并从用户处获得反馈,进而持续跟踪,流程如图1所示。

(二)离散情报分析流程关键步骤

为了实施好该流程,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1)在捕捉离散信息源后,由于信息的源本身庞杂,信息源之间存在相互干涉,半衰期很短,需要对信息进行解耦处理,将海量信息中相对独立的信息有效地剥离出来,进行独立提取,并锁定与之最相关的信息源,纳入有效信息库进行后续跟踪管理。

2)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将经过第一阶段获取的信息进行拟合处理,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形成具有连续性信息源特征的虚拟信息源分组。这里的分组信息源,已经不是现实物理世界的某个或某几个信息源,它代表了一个情报系列中对应的信息来源,是一个链接列表,作为信息源管理对象,减少信息源变更带来的冲击,且方便管理。

3)在形成情报产品的过程中,加工过程一般按照先去除冗余,后拼接信息,最后整理为系列化的程序开展,确保产品的自明性和可读性。

4)产品提交用户后,设计出一套用户关注度评级表单,请用户针对感兴趣的情报,从连续性和溯源性的视角给予评级,并作为有针对性识别和持续跟踪离散信息,提取专业情报的清单的依据。

图1 离散化信息情报分析流程

四、结语

本文以质量价值流为工具,通过用户需求分析获取情报产品最受关注的要素,并从用户需求要素中推导出离散信息情报工作的质量目标和具体操作要点。针对要点开展离散与传统信息源情报研究的差异性分析,并针对离散信息条件下情报工作的难点问题,结合用户需求,给出了离散化信息情报分析流程和工作建议,为提高离散化情报产品的连续性和可追溯性,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大数据;科技情报研究技术;资源管理

引言:社会科技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推进了数据资源的应用程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情报研究技术的分析和应用是开展数据信息资源传输,提高信息分析的详细程度的资源保障,为科技情报研究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

一、科技情报研究技术的现状和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科技情报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调查、比较调查、内容分析、技术预测等技术方法,对期刊、杂志等科技文献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在科技动态、产业发展、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跟踪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为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及科技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科研立项、科技水平认定等科技活动提供信息支持。

二、传统科技情报研究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中应用的数据资源短缺

社会科技水平逐步进步发展,对科技情报研究技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而传统的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中存在众多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科技情报研究技术进步发展的重要阻碍。传统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中应用数据资源短缺,互联网模式下的数据信息资源来源广,种类多,逐渐成为科技情报研究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而传统的科技情报研究中的数据资源来源不仅受到地域限制,准确程度也无法得到保障,与现代科技情报研究技术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科技情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中的用户需求的满足标准降低

现代科技水平中人们对数据资源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数据管理的质量和要求也逐步提高,传统的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主要采用人工为主,互联网为辅的情报研究分析技术[1],导致科技情报研究分析技术的质量性无法与客户需求的数据信息质量之间达成共识,降低了科技情报研究的使用价值,从而影响了科技情报研究技术在实现应用中的创新发展。

(三)科技情报研究中研究人员信息量少

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心的人员,传统的科技情报研究中研究人员是推进科技情报研究技术进步的重要部分,研究人员对科技知识的应用创新受到研究范围的限制,导致研究人员自身数据信息量更新速率慢,与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要求之间的间隙逐步增加,降低了科技情报研究技术的作用。

三、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情报研究技术的创新发展

(一)完善科技情报研究中的数据资源

大数据的挖掘和整理主要依靠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进行多种数据资源的整理和应用[2],将众多不同种类的数据信息资源汇集到网络虚拟空间中,然后按照程序执行要求从数据库中的众多资源中进行信息筛选,得出相应的数据资源结果。在科技情报研究中,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能够实现科技情报研究中数据库资源整理与应用的准确性发展,提高了科技情报分析的准确性,同时也为数据资源的来源提供了保障,实现科技情报研究中的资源管理与资源应用中数据完完整性和高效性运行。

(二)实现科技情报研究中数据存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传统的科技情报研究中,数据研究和分析体系中主要采用人工数据分析为主,计算机分析为辅的形式进行数据资源分析管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分析存储体系使科技情报研究中的技术性较低[3],信息准确程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大数据下信息资源分析存储体系逐步完善和发展,使科技情报研究从数据信息供应到数据信息资源整理之间形成完美的数据对接,实现科技情报研究中信息资源中存储体系和存储资源的综合性应用。同时互联网虚拟数据存储空间的应用,提高了科技情报研究技术的信息资源存储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促进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发展。

(三)提高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人员自身信息量

虽然现代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中大部分数据资源来自于基于互联网等大数据信息资源挖掘,但科技情报研究的研究人员也应当不断丰富自身的科技信息资源信息量,这样可以保障对数据信息的精确化分析,充分发挥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体系中研究人员的作用,促进我国科技情报研究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下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四)加强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情报研究中心数据收集和整理

互联网应用环境中大数据资源的应用和管理,为科技情报研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促进科技情报研究中数据研究资源的丰富。但大数据挖掘中常常混杂着多种多样的数据信息资源,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人员进行数据资源分析和管理过程中应当提高对信息资源分辨能力,对大数据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收集整理,保障科技情报研究技术中资源应用和管理程度向着更加专业化,更加科学化发展,从而提高科技情报研究数据的准确性。

结论:基于大数据的科技情报研究技术分析是推进互联网应用发展在数据信息资源应用中的体现,是促进我国信息资源发展的有效途径,注重把握大数据下的科技情报研究技术的分析能够促进我国科技水平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祁玉方,时建强,王中伟.科技情报机构三级联动平台建设模式探析――以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专利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撑平台建设为例[J].现代情报,2012,10:99-102.

[2]钟辉新,张兴旺,黄晓斌.面向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动态运行模式MDD:监控、发现、决策的互动.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3:6-11+15.

第5篇

〔关键词〕水稻产业;专利;情报分析;趋势研究

水稻原产于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在全球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水稻[1]。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地球上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目前全球有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生产对全球粮食的生产及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中国作为产稻大国(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3),水稻的生产水平、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2]。专利情报分析,就是将专利信息经过科学的统计、整理、筛选、组合与分析等系统化处理后,形成具有较高技术和参考价值的方向性专利情报。通过把专利数据升值为专利情报,可以有效地提供给用户全面、深层次地挖掘专利资料的战略信息,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研究、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的专利战略规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3]。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全世界的技术创新成果90%以上会出现在专利文献中。充分利用这些专利文献信息,可以缩短60%的研发时间,节约40%的研发经费。所以,专利情报是竞争情报中重要的信息源之一[4]。本文就是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我国水稻产业近30年来的专利文献及资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专利申请量、申请类型、地区分布、申请领域分布等情况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对未来中国水稻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 数据来源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文献数据库[5],专利检索时间范围从1985年至2012年7月。以“稻”和“水稻”及其相关词为关键检索词,检索到专利5395件。通过阅览摘要信息剔除不相关专利后,进入统计分析的专利共5293件。因本文数据来源的检索结果仅包含2012年7月前公开的专利,因受发明专利审查程序限制,从专利提出申请到公开需要18个月的时间[6],故2011-2012年其间的部分专利检索结果会出现变化,其结果仅供参考。

2 我国水稻产业专利现状分析

2.1 专利类型分析在被统计的5293件专利中,发明专利有3082件,占统计数据的58%;实用新型专利1881件,占统计数据的36%;外观设计专利330件,占统计数据的6%。专利类型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水稻产业专利以发明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因其技术含量较高,故而在三大专利种类中最为重要。发明专利越多,越能显示我国在水稻领域的发展水平。实用新型专利,是指产品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在技术水平上低于发明专利,但由于其更易广泛实用,故此类型专利也占有相当比例。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水稻产业的外观设计专利主要集中于产品包装袋的设计,因其局限性,此类型专利数量较少。

第6篇

[关键词] 研究机构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软件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支撑一流科技创新的院所文献情报系统,不仅要面对未来不断创新的数字科研、e-learning环境和学科领域的交叉与飞速发展,满足科研用户对e-science学术信息利用环境不断提高的需求,而且要有快速收集有效的文献数据信息,利用文献情报分析工具,发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知识内涵和情报的能力,以满足战略决策者对研究机构的科研产出和发展态势情报的需求。

信息可视化(informaiton visualization,InfoVis或Iv)是近年来出现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它能很好地利用人类对可视化形式下的模型和结构的获取能力,解决科技文献数据量过大、无法快速和有效交流的问题,同时可视化数据挖掘可观察、筛选、发现和理解信息,发现隐藏在数据和信息背后的含意[1]。

本文以开展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以下简称化学所)作为研究机构的实例,以化学所近5年(2004-2008年)被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收录的国际论文为科研产出指标,利用SCIE分析功能,结合近年出现的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软件――citespace,对收录的科学文献全纪录数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在传统的对相关信息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标示符等数据提取词集,从引文数量、共现和共引的频次多方面进行聚类计算,发现隐藏在可视化数据背后的有价值情报。

1 方法与数据源

1.1 方法

采用美国Drexe1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在线可视化软件,该软件是一种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的新一代信息可视化技术。使用citespace 的一般步骤:①确定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机构,收集尽可能多的文献;②收集数据, 包括题目、摘要、被引文献等信息的文献全纪录信息;③参数选择:确定总的时间段范围和时间分区;选择分析的节点类型;引文数量、共被引频次和共被引系数三个层次上分别设定阈值;选择算法精简和合并网络;④显示可视化图谱;确定关键点。

citespace可用于进行科学文献全记录数据共引网络分析,通过对文献信息的可视化,能够较为直观地识别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发展态势的情报[2]。

1.2 数据源

选择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International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创建的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策略为:地址= inst chem* same (chin* aca* or acta*) same beijing),出版年=2004-2008,检索结果命中记录4 065条,引文数据138 586条,总被因频次为38 053次。将2004-2008年间化学所发表的4 065篇论文的作者、题目、主题词、关键词、文献的引文等全纪录信息导入citeSpace软件,采用SCIE的分析功能和citespace软件 ( 2009年3月20日2.2. R1 Webstart版本[3])进行年代分布、合作者、学科领域、合作机构、合作国家、期刊共引、作者共引信息分析,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

2 化学所情况分析

2.1 年代分布

SCIE收录的2004-2008年间化学所的数量和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结果如图1所示:

在2004-2008年5年间,化学所论文数量保持平稳增长,年均数量约800篇;但是5年间的被引频次从2004年的186次,猛增到2008年的12 805次,呈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被引频次的提高表明化学所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SCIE引证检索结果的数据:化学所论文年平均被引频次达到6 604.67,篇平均被引频次为9.36,h指数为66,进一步反映化学所2004-008年5年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显著加强。

2.2 化学所论文合著者分布(co-authors network)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间化学所的合著者网络图谱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pathfinder)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作者,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6,6,40),(8,8,40),(10,10,4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作者年轮来表示合著者频次(freq)和合著年份[4]。如图2、表1所示:

从图2、表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04-2008年化学所的论文合著者中合著频次高于100次的有7人,其中,合著频次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Zhu DB院士、Jiang L研究员、Han BX研究员、Liu YQ研究员和Li YL研究员。对论文合著者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图谱可以聚为6大类,6大类中合著频次最高的作者分别是由Zhu DB院士、Jiang L研究员、Han BX研究员、Wan LJ所长、Wan LJ研究员和Li YF研究员,因此通过化学所论文合著者的网络图谱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化学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及其研究团队的分布。

2.3 化学所论文学科领域分布(co-occurring subject category )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2008年化学所共现学科领域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学科领域,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2,2,5),(3,3,5),(3,3,2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学科领域年轮表示学科领域的共现频次和共现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连线来表示学科领域间共现的年代。如图3、表2所示:

从图3、表2中可以看出,在化学所论文共现学科领域中,共现频次大于20次的学科领域有16个,其中化学、聚合物科学、物理、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及纳米技术位于与化学所共现学科领域的前5位。

2.4 与化学所共作者的机构分布(network of co-authors institutes)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与化学所共作者的机构网络图谱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机构,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2,2,5),(3,3,5),(3,3,2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机构年轮来表示机构与化学所共作者频次和共作者年份。如图4、表3所示:

从图4、表3中可以看出,在与化学所共作者的机构中,中科院的节点(freq=3 718)远远大于其他机构,说明化学所与中科院内的共作者者频次最高。还可以看出共作者频次大于30次的机构有14个,其中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位于与化学所国内共作者的前5位,值得注意的是德国Max Planck Inst Colloids & Interfaces的合作位居第10位,说明化学所与该机构的合作十分紧密。

2.5 与化学所共作者的国家分布(network of co-authors countries)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与化学所共作者的国家网络图谱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国家,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2,2,3),(2,2,3),(3,3,5)。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国家年轮来表示国家与化学所的共作者频次和共作者年份。如图5、表4所示:

从图5、表4中可以看出,在与化学所共作者的国家中,中国的节点(freq=3 931)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说明化学所与国内共作者的频次最高。还可以看出与化学所共作者的频次大于10次的国家有9个,其中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位于与化学所合作的前5位。

2.6化学所期刊共引分析(journal co-citation network)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化学所期刊共引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期刊,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30,30,30),(30,30,30),(30,30,4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期刊年轮来表示期刊的共引频次和共引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连线来表示期刊间共引的年代。如图6、表5和表6所示:

从图6、表5、表6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化学所使用的核心期刊中有9种期刊的共引频次高于1 000,其中,期刊共引频次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科学》、《自然》、《物理化学杂志B》、《先进材料》、《化学评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SCIE数据库中化学所发文量位于前5位的期刊分别是:《物理化学杂志B》、《应用聚合物科学》、《聚合物》、《大分子》、《兰格缪尔》,与期刊共引频次排在前5位的有所不同,因此,在关注学科领域核心期刊的时候,来源期刊发文量和共引频次排名居前列的期刊都应该是重点关注的期刊。通过化学所期刊共引网络图谱中期刊共引频次的分析,能够更快速、直观地了解化学所的核心期刊分布。

2.7 共词分析(network of co-occuring phrases)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化学所文献共词和突现词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关键词,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10,10,20),(10,10,20),(10,10,2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年轮来表示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共现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连线来表示关键词间共现的年代。最外层紫色圈突出显示表示共词中心性(centrality),即在整体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大小。软件还会根据某段时间内关键词共现频次,将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称为突现词,用红色字显示。如图7、表7所示:

从图7、表7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化学所论文共现词,频次高于100的关键词有21个,其中被引频次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聚合物(polymers)、形态学(morphology)、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膜(films)和衍生物(derivatives)。通过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在共词网络图谱中展示的共现频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所的热点研究方向。

3 小 结

本文通过绘制化学所的合作者、学科领域、合作机构、合作国家、期刊共引和文献共词的可视化图谱,以图谱方式揭示了化学所近5年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核心期刊、研究热点等信息情报。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机构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索深度挖掘研究机构内部的重点学科领域分布、合作团队及学科领军人物、研究机构外部的合作研究机构及合作国家的分布以及研究机构的热点研究方向等情报的方法,在满足科研用户学术信息查找利用需求的同时,为研究所制定战略规划、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科馆员融入研究所科研一线的知识化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Chaomei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Washington: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Supp1.1):5303-5301.

[2] 刘则渊.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CiteSpace. [2009-12-20]. cluster.cis.drexel.edu/~cchen/citespace/.

第7篇

[关键词]虚拟企业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系统

[分类号]G352 G203

1 虚拟企业和竞争情报系统

1.1 虚拟企业概述

1.1.1 虚拟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到目前为止,虚拟企业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理论界通常从组织形式、运行技术、运作方式三个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公司组成的一种有时限的、暂时的、非固定的且相互依赖、信任、合作的组织,以便以最少的投资、最快的速度(或最短的反应时间)对市场机遇做出反应。为了共同的利益,每个成员只做自己的专长工作,成员之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实行知识产权、技能和信息等资源的有偿共享。一旦产品或项目生命周期结束,则虚拟企业自动解散或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动态组合过程。

与传统企业相比,虚拟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特点:①暂时性和动态性;②成员能力独特性及互补性;③企业形式虚拟性和成员经营实体性;④相互信任及合作竞争。

1.1.2 虚拟企业的构建模式及运行机制 虚拟企业包括核心层(核心企业)和层(企业)两层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按照核心成员的数量与成员间的关系,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可分为联邦模式、星型模式和平行模式三种。

联邦模式由若干骨干企业构成核心层,以项目产品或市场机遇为中心选择合作伙伴,形成层;星型模式又称有盟主的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它与联邦模式的不同在于核心层只有一个企业盟主,其他合作伙伴则组成层;平行模式不存在盟主,没有核心层和层的区别,所有成员完全平等。现实中,联邦模式是最具一般意义的虚拟企业组织形式,它通过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建立一个共同的协调指挥委员会(AllianceSteering Committee,ASC)或类似机构来负责整个虚拟企业的构建、协调、决策等事宜。

虚拟企业运行的基础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虚拟企业的运作和管理。目前研究认为,支持虚拟企业运行的基础平台包括知识/技能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物流网络平台、动态合同网络平台和文化信任平台。此外,运行机制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合作信任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决策监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1.1.3 虚拟企业的信息需求及知识管理 虚拟企业的信息需求大致分为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竞争情报三类。虚拟企业在运作中,通过识别、搜集、组织、共享、学习、应用、创新等循环过程产生大量高价值的知识。虚拟企业也应充分发掘知识的价值。一个可靠稳定的技术保障、良好的沟通手段和学习氛围才有助于虚拟企业高效地管理知识。虚拟企业信息需求和知识管理结构图如图2所示:

1.2 竞争情报系统

1.2.1 竞争情报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名誉理事长包昌火研究员指出: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构成。竞争情报系统具有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开放系统、战略系统等方面的特点。

1.2.2 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模式 常见的竞争情报系统构建模式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等。分散式竞争情报系统按照企业现有的职能部门和结构所建立;集中式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等工作均交给一个情报中心统一完成;重点式是将接触情报最频繁的重点职能部门作为竞争情报系统的核心而建立的一种竞争情报系统模式;独立式指设立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情报部门来进行满足企业情报需求的工作。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和特点来决定采用何种模式。

1.2.3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功能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企业感知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系统,能帮助企业及时获得宏观环境下的变化信息,及早发现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机遇;能对市场作出早期预警,严密关注竞争对手动态信息,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以便于企业指定战略决策和调整经营方针。

1.3 竞争情报系统对于虚拟企业的重要意义

虚拟企业把不同地域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一种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技术联系并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并通过信息的快速集成管理,发挥信息的整体效力,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多样化的新产品,从而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

竞争情报系统成为虚拟企业实现信息快速集成的良好平台,有利于虚拟企业实现信息集成;有利于虚拟企业成员间良好的沟通,建立互信的友好氛围;有利于虚拟企业整合资源,迎接全球化竞争。

2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

2.1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

虚拟企业各结盟企业具有地理上的分散性、职能自主性和充分的自治性的特点,使得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必须是分布的、可重构的、可重用的、可扩充的,能快速地集成信息,因此提出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竞争情报系统,其每一个功能模块都由对应合作伙伴的竞争情报系统来实现,各个模块通过组合和协调,形成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功能完整、统一协调的虚拟企业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同时,各合作伙伴的竞争情报系统仍能独立运行,为企业自身提供竞争情报支持。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运行模式见图3。

2.2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特点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与传统竞争情报系统有显著的区别,其特点如下:①分布性。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在物理上是分布的,逻辑上是集中的。②可重构性。虚拟企业成员是流动的、动态变化的,这要求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具有动态的快速可重构性能。③可扩充性。虚拟企业成员数量是不确定的,可扩充性保证了新成员融入虚拟企业集成信息环境中。④独立性。各成员的竞争情报系统自身是相对独立的,可独立运行。⑤动态性和开放性。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之间应能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⑥安全性。虚拟企业各成员应更加注重核心资源的保密工作,应采用各种管理和技术上的措施,确保核心机密不被泄露。

2.3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对虚拟企业的运行主要有以下功能:①快速获取各领域的核心竞争信息,传统企业不可能在收集信息时做到面面俱到,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性竞争情报系统使得企业全方位地获取各领域的信息成为可能;②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快速集成信息,

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为快速、高效的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便利,提高了虚拟企业的反应速度,减少了反应时间,增强了虚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③各成员之间可进行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以增强虚拟企业互信的合作氛围,合作打造更为牢固的基础。

3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构建策略

3.1 构建原则

构建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除建设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原则(针对性、经济性、客观性)外,还应遵循以下特殊原则:①信息一致性。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应保证信息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时整个系统中信息保持一致。信息一致性不仅包括信息内容的一致性,还包括信息交流共享方式的一致性,以便于信息共享。②平台交互性。虚拟企业各成员在构建各自的竞争情报系统时所使用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满足各成员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虚拟企业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必须满足各成员系统异构平台的交互需求。③信息安全性。由于各成员的竞争情报系统中拥有本企业的机密信息和数据,在各成员系统互连条件下,信息必然存在着泄露的巨大风险,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在信息交换和共享过程中,不仅要采用防火墙、存取控制、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保证信息安全,还要建立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3.2 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

3.2.1 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模式选择 虚拟企业各成员常常在某一职能领域内(如生产、研发、设计、营销等)拥有核心能力,那么企业在核心职能领域方面必然拥有大量高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同时,此领域也必定是企业最关注、需求最迫切的信息源。由于各企业是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加入虚拟企业的,其核心能力必定是优先共享的资源,处于整个虚拟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正因为虚拟企业核心能力的分散性,虚拟企业的成员在构建自身的竞争情报系统时宜使用重点式模式,在涉及企业竞争优势的部门构建竞争情报系统,以突出企业优势,便于融入虚拟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和信息能力的集成。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集中式模式如图4所示:

3.2.2 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平台的标准化虚拟企业要实现成员间及时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其信息平台应该是开放的、标准的或通用的通信协议和信息描述方法,以便实现信息共享。应用标准的分布式对象技术,集成异构的和分布的过程、数据和计算环境,以便各成员能够在不同的数据结构、过程及计算环境中进行协作。常用的标准化技术有:①XML(Extensible Marku 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基于XML的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可以使互联网上的各应用软件进行互操作,基于XML的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和UDDI(通用描述、发现和集成规范)可以使不同企业能以标准方式描述自己提供的服务和查询其他企业提供的服务。②分布式对象(组件)技术,组件可以在位置透明、语言独立和平立的情况下互相发送消息,实现请求服务;目前主要的分布式互操作标准有Microsoft的OLE/COM/DCOM标准、SUN公司的Java RMI标准和OMG组织的CORBA标准。常用的分布式对象技术应用框架包括SUN公司的J2EE平台和Microsoft公司的.NET平台。③Web服务,Web服务为程序到程序的交互提供支持,Web服务相关的技术标准包括SOAP、WSDL、UDDI。④中间件,中间件支持分布计算,提供跨网络、跨硬件和跨操作系统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交互,支持标准的协议,互操作性强,可移植性好。中间件已成为许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部件。

3.2.3 成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平台的安全性虚拟企业在利用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时,也产生了各企业成员核心机密泄露的巨大风险。保证信息的安全,通常要从人和技术两个角度采取措施: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防范制度,并彻底贯彻执行;技术上应实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来确保网络物理安全、访问控制安全、系统安全、用户安全、信息加密、安全传输等(见图5)。可以采用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病毒防范技术等。同时,还可采用虚拟专用网(VPN)、数字认证、PKI/CA等信息技术保证网络环境下的商务信息安全,确保企业间各种信息交流共享和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3.3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构建

3.3.1 虚拟企业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模式选择 虚拟企业各成员对应于其运作的各关键职能部门,运作效率和信息沟通成为虚拟企业稳定运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在构建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时宜使用分散式模式,按照各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领域(如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等)来建立。各成员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负责收集本职能领域的情报信息,同时又使虚拟企业运作中需要的有关本企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竞争情报在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中得以交流和共享,给予虚拟企业决策支持。基于分散模式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模式如图6所示:

3.3.2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框架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是在成员企业自身的竞争情报系统基础上构建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各功能子模块就是各合作伙伴独立的竞争情报系统。由于各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在物理上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它们具有竞争情报系统的一般框架结构。但虚拟企业的分布性、不确定性、敏捷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还具有独特的框架结构:

・网络平台。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网络平台具有分布性、范围广、异构性、复杂性等特点。虚拟企业各成员通常分布广泛,各成员通过Internet实现互连,此外,不同企业的网络构架和平台也不尽相同,这就增加了系统信息集成的复杂性。

・ASC(协调指挥委员会)。由于虚拟企业组建的分布性及动态性,没有必要专门成立一个专职的虚拟企业情报中心,完全可以由ASC或在ASC中设置专人或小组负责。ASC在虚拟企业中的角色应该是虚拟企业的协调员、激励者、监督者、决策者及信息处理中心。此外,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三个子功能(收集、分析、服务),一般由组成ASC的核心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承担,各层企业将涉及自身核心能力领域的情报信息通过网络传送至核心层企业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核心层企业将收集来的各个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产生有价值的竞争情报予以在成员间共享,及时有效为虚拟企业的运行提供决策支持和竞争情报服务。同时,由于虚拟企业信息的共享性,其他合作伙伴也可将各成员共享的情报信息为己所用,使用各自的竞争情报分析和服务子系统为本企业服务。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扩大了情报收集来源,增强了情报信息的准确性,具有更大的市场价值,如图7所示:

・网络安全模块。传统的竞争情报系统所面临的外部攻击或威胁相对较少。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由于直接连入因特网,各成员竞争情报系统面临着内外双重的安全威胁。因此各合作伙伴需要为其竞争情报系统构建有效的安全模块,以确保企业内部核心机密信息的安全。

・开放的接口。系统需要有标准的、开放的接口,以便新成员的随时加入。

3.3.3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运作机制 各成员本身的竞争情报系统可以单独为本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单独完成企业本身需要的信息项目,也可以与虚拟企业其他成员合作完成共同的项目,提供信息支持。各企业成员之间通过标准化的、开放的通信协议和技术,实现各成员间信息无缝的交流与传递,为各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坚实的基础,为虚拟企业的运行提供全面有效的情报支持。

3.4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的相关支撑技术

基于虚拟企业的分布式竞争情报系统会随着虚拟企业的组建而组建、分解而分解、动态演化。可演化软件系统的支撑技术主要包括:①面向服务的构架(SOA),SOA是目前最具有能够满足系统的动态演化要求的柔性和松耦合特征的体系结构;②工作流管理技术,工作流管理技术作为现代企业实现过程管理与过程控制的一项关键技术,为企业的经营过程提供了一个从模型建立、管理到运行、分析的完整框架;③计算机协同工作,虚拟企业各成员之间建立了广泛的相互协作关系,为共同目标贡献本企业的力量,各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也应具有广泛协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