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27:12
序论:在您撰写个人素质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51-02
在图书情报人员培养的过程中,身体训练和强大的心理教育需要同步进行,同样对于一个优秀的图书情报人员来说,素质的创新来自其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有效提升,这也是当前社会中对图书情报人员技能型素质培训的主要原因之一。
1 图书情报人员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
1.1 道德和思想境界的创新性
图书情报人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其是否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自身的岗位,同样,如果国家斥巨资来培养出一批图书精英情报人员,但是在名利心和物质诱惑的前提下,他们背叛了国家和民族,成为地方的助力,那么这对我国图书建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同样,在当今社会中,诱惑随时存在,欲望随时会侵袭人们的大脑,那么,对于图书情报人员来说,其越是优秀一旦出现道德素质和其工作能力完全背道而驰,他们对于岗位的危害性,对于国家的危害性将更大。因此,对于图书情报人员的思维创新培训应该从道德和思想的提升角度入手,将民族自豪感和岗位光荣理念以及职业道德观作为信仰传递到图书情报人员的意识中来,使之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地位的重要性,进而加大自身锻炼的力度,投身到我国的信息产业建设中来。
1.2 健全的身体和理智的心理素质教育
图书情报人员在具备强壮的身体的同时更需要在心理素质角度加大锻炼力度,高尚的个人情操是对图书情报人员进行培训时的内部建设,而健全和健康的体魄则是对硬件设施的维护。正如俗语所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一个优秀的图书情报人员来说,只有身体能保持百分百的能量和爆发力,才能确保再艰难的环境,他也能坚持完成工作。同样,对于图书情报人员的日常培训来说,为了为其体力和脑力劳动等提供能量供给,图书情报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就必须尽量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锻炼身心和意志力,并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纳入独立的思考意识,以便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1.3 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型信息素质
图书情报人员的知识结构如何是决定其眼界和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样,现代社会网络信息建设逐渐升级,作为现代化的图书情报人员,必须掌握网络技术使用技巧和方法,从网络的庞大知识体系中吸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能不断催动自身知识体系的扩充,这才是当今时代图书情报人员进行自我培养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手段。同时图书情报人员的综合信息素质也成为一个优秀图书情报人员的重要衡量标准,正如当前人类以信息素质的多寡、深浅等来衡量一个人的发展潜力一样,图书情报人员的信息意识同样需要进行提升,其不仅仅是从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角度来镀金信息意识的增长,作为基础素质,综合型信息素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其职业敏感度的提升。
图书情报人员的信息能力主要是从评价、挖掘、利用和传递信息能力的角度来帮助图书馆获取信息源,从各类形式中寻找到真正的信息,并最大化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相对于单纯进行电脑传媒的使用来说更具备对图书情报事业的促进性,同样,对于图书情报人员来说,综合型的信息素质需要从图书情报的侦查、获取、传递等多角度进行融合,尤其是对于图书情报人员技术技能和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角度来看,图书情报人员的综合型信息素质不仅能帮助其自动寻找来自生活中的任何违法乱纪活动,更能从高级认知方式的角度来帮助图书情报人员促进其信息素质的培养。
1.4 创新精神和能力结构的拓展性
图书情报人员在综合型信息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对其文字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外语翻译能力、演讲口才能力等方面进行着重的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的培养均有助于图书情报人员可以对待工作更加的得心应手,创新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拓展其本身就是图书情报人员提高自身素养的不竭动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格魅力,图书情报人员同样需要良好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保障其对情报进行真伪骗人时,可以更为良好的完成任务要求。积极向上的意识和努力奋进的乐观精神,在此时图书情报人员创新精神的不断提升更有助于其培养出创造性的工作思维和提升岗位职业道德。能力是行为的基础,作为图书情报人员来讲,能力和能量的提升成正比,就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发展,同样,一旦图书情报人员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训练,就自然会呈现出更高的发展空间。
2 当前我国图书情报人员的培养现状
图书情报人员的培养随着近些年来图书馆情报系统的逐步完善而逐步向专业化领域转变,图书情报人员的数量和架构上也得到一些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图书情报人员培养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性,诸如大部分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图书情报人员培训课程,同样也不会聘请不属于情报结构的教师来进行综合教育,随着图书情报人员从业人员的不断减少,图书情报人员的专业结构尽管初具规模,但是从总体来看,存在着之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均存在着比较单一化的问题,同样图书情报人员的整体素质偏差比价大,尤其是从年龄的差异性角度进行划分,图书情报从业人员本身的年龄差比较大,对于年龄断层的弥补方式却记录着得少之又少,对于图书情报人员队伍的稳定性方面,就当前的状态来看,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开支问题。
3 图书情报人员个性的系统化培养
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图书情报人员培养力度的逐步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主要通过在职的员工的日常培训来完成,我国当前对于图书情报事业的研究和拓展速度虽然在不断的提升,但是从总体角度来看,其增长速度与其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一样,需要图书情报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保证随时的自身的建设可以稳定提升。
3.1 增强图书情报人员的在职培训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图书情报人员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在职人员持续培训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憾,比如专业性缺失和渠道较少等问题。在职员工作为图书情报一线工作人员,其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图书情报人员的在职培训必须从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角度入手,进行层递式教育。在职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员工的职业性发展和知识结构的拓展,对于图书情报人员当前技能的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弥补,就当前我国图书情报人员培训教育方面所使用的机构来看,夜大、成人函授、各单位系统自身的培训以及短训班等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帮助图书情报在职人员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及拓展。
3.2 促进图书情报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图书情报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除信息素质培养以外,还需要包括文学写作能力、演讲口才、外语翻译、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情报识别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帮助图书情报人员更加顺畅的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能力的创新性进行促进,这不仅仅是图书情报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源泉,更是图书情报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并能取得长期发展的基础,图书情报人员的创新性和综合素质是当前针对情报工作,如对情报的真假性和情报的价值性进行判断等的工作基础,只有培养出较高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才能在情报分析和加工方面取得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样,因为有了综合素质的拓展,图书情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精神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促进。
3.3 建立和完善业务培训制度及素质培养体系
图书情报人员的网络应用技能比较差,专业知识和技术不高等是当前威胁图书情报人员综合能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对于图书情报人员团体所存在的结构多层次性和学历高低不同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个人业务的侧重方面入手,进行分层指导,对于初级要从基础知识拓展方面进行培训,中层主要是侧重于一些直接技能和素养的可持续拓展,尤其是在技术开发方面包含网页设计、情报检索、数据库处理等更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在高层方面主要是对管理方式和硬件技术等进行培养。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图书情报人员业务培训制度及素质培养体系更是要同步的完善。
图书情报人员业务培训和素质培养方面并不冲突,同样对于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来说可以从多渠道、多角度方面进行延展,比如培养多类型的人才,包括骨干型和基础型人才,那么针对其素质教育则需要从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角度方面由点到面的进行业务拓展培训和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红.试论图书情报人员素养的提升方法和途径[J].才智,2012(35):350.
[2] 柯平,张文亮,何颖芳.对我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2(6):92-97.
[3] 柳进成新时期图书情报人才培养途径图书情报工作,2012(s1):268-269.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改新要求;教师;个人能力培养
自2008年7月接触新课改以来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将近一年的工作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本人感受最深的还是信息技术课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信息技术课的改革中多次明确提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仅要扮演一个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更要学会扮演一个知识海洋中的引导着的角色。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扮演好这个角色?如何把新课改的思想精髓渗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让学生能更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体会,以科学的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新课改对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教师要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较先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很大不同,其更人性化的理念更加符合高中生的个体情况,从理论上上提供了科学的教学依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教学能力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其对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等角色的扮演,最终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本人认为,新课改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至少从以下二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1、课程设置方面新课改对课程作了更科学的规划和权重分配,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要。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模块是必修课程,另外信息技术还有5个选修模块,在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安排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兼任选修模块的教学,为了能胜任新的学科,教师光看懂教材,会做题目是远远不够的,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更要明确上下文存在的隐性要素,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要经得起考验,对课程目标达成具有时效性,这需要教师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
2、反思教学反思是让理论与实践充分互动的良好途径,是教学绩效行为。传统的教学反思大多是围绕能否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考试优劣程度而开展的,这种反思恰恰会强化教育的负面作用。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自身思考和探究能力,提升专业修养,加强合作对话,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就靠学校课堂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学校课堂资源有限,环境成分单一,教师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事各种活动,根据实际问题来锤炼自己的反思能力,并将其直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现状
从大环境看,当前高中教学主要体现学科性、理论性、应试性三大特点,学科性有利于资源规划和课程配置,但不利于整合教学、综合思维以及迁移能力的培养;理论性有利于环境安排和评价操作,但不利于社会实践、项目研究、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应试性有利于操作简约化和低成本化,但不利于个人实际问题求解、受挫力和竞争力的培养。
三、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改变,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新课程一改过去只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过程,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改变过去重知识的传授,重机械重复训练,重考试过关率,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体差异和创造性。
2、搞探究性学习,做研究型教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先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会进行科学探究,善于进行科学探究,若还按照旧版教材的教学思路进行演示,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
3、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精神人格
① 合理的价值观体系,如道德观、是非观、审美观、社会以及科学知识等
② 合理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
③ 良好的情绪调整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素质人格
④ 良好的心理素质
⑤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素养
⑥ 良好的身体素质
⑦ 养成奉献,互助之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
⑧ 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沟通能力
⑨ 良好的个人信念,与切合实际的理想追求
⑩ 良好的个人技能
1.合理价值观体系
从以上来看,将合理的价值观体系与放在首位,是因为价值观体系是人格的最基本构成,即人的精神人格。它直接关乎到人的灵魂深处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社会观、人生观等等。获得价值观体系,除了接受教育外还要将知识点进行内化,即人在成长过程中少不得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少了这些,一切知识点都不会那么稳定,更不会产生合理的意识选择与变化等。如一个人犯了错而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他就不会知道违法则的严重后果。一个人没有付出过辛勤劳动,就不会懂得爱的存在与爱的珍贵,等等。而纯粹的社会与自然知识是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正确的意识构成与判断奠定基础的。
2.合理的思维方式、模式
而合理的思维方式,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薄弱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不合理的观点、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的构建都与之有深层次的关系。这点,我在《思维与意识》《中国哲学史上的最缺—自然逻辑哲学》里都有论证和说明。思维问题其实就是一种认知方式的问题。这关乎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对社会组织结构形态的概念,并以此建立起合理的世界观。其次,合理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点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整体哲学的意义上说,世界的知识无数,但是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思维方式、模式,所有的知识都能划区划块的整合起来。整体哲学的理论是,只要掌握了一个完全合理的知识点,其它的知识点都能从这个点开始发散寻找,并最终构成自己的合理知识体系。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从理论层面上讲,是可以做到的。
有了好的思维模式还不够,在教育方式上还得有所突破。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一直还停留在灌输的原始状态,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这点我在很多文章里论述过。就人来说,好奇与求知是人的本性,加上个人的自尊心与荣辱感,即希望被认同来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原始本性,以及人或者动物对地域、空间扩大的本能需求,所以人应该是必然好学的。而我们现在的灌输与填压式教育恰恰就违背了这种人的自然规律和属性,我们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学习时间越多、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并且成绩就越好。最后,很多学生即使掌握的很多知识,却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其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点的实用性怎么样,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与生活、社会、人格、能力的关系到底有没有关系,关系多大,是否系统全面等等,这也是要求社会教育界关心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些与这些没多大关系的知识,学生就不能从教育中受益,不能受益,怎么能有学习兴趣呢?所以说,这种教学方式、学习内容与知识量在很多时候超越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也不能从这些知识上获得实际的利益享受与情感感受,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并最终演变成排斥心理。这种灌输与填压的教育方式已经在麻木或者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极其有限的,并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与求知心理的退化。所以我觉得,在对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时候,诱导与引导是最人性化的,这种教育方式不断能充分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产生知识的心理记忆,而这种心理记忆比单纯的脑部记忆要牢靠得多,在没有知识替换的前提下,基本就是永久记忆。如果经常使用到这个知识点的话,并且能有内化成为潜意识的可能性。我以前在辅导与培养学生的课程里,经常应用到的“自主学习法”,效果就很不错,对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理解,必然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再通过排除错误方法后的合理选择,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合理化,尝试错误经历与结果必然导致的错误方法将永远不会被选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错误也是有价值的,充分利用错误的价值,反而能取得正确选择与方法。所谓“自主学习法”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只布置好课程内容与作业,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之后让学生将理解的知识在课堂上讲出来,再利用讨论与辩论的方式做一些调整和归纳,最终形成一种知识点的共识。这种学习方式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和评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全面挖掘他们原始的学习兴趣与个人潜力,如此才能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做到这点,需要我们现在的老师打破很多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教学方式。我将这种教学方式归纳为“无为而教”,老师的作用就是把握一个尺度与裁判,所谓“尺度”,即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程知识点的时候做一些引导与启发,或者是在所有的学生错误理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做一些更正与调整。裁判的作用就是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做一些应有的表扬与鼓励,而对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做一些批评。
3.良好的情绪调控、自我管理能力
在《情感的波动与欲望的涌动》一文中,已经知道人的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毫无疑问,个人的情绪调控与管理能力是社会对人的最基本素质要求。但是怎样提高这种能力,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理性构建
产生情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意识、观念的矛盾是社会人士产生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种精神、意识对抗产生的压力,再由压力产生自我心理保护性的情绪反暴与失控,而这种情绪反暴与失控则会产生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和自我危害性,严重者会产生失去理智的伤害他人或者自杀行为。而非合理的意识选择加上强大的心理与行
为能力,同样也会产生强大的破坏行为。故而要稳定情绪,首先要做思想思维的疏导与疏通。思想思维的疏导疏通则必须要够建个人合理的理性。建立理性,首先应该从知识点与知识结构上加以完善化、合理化。俗话说“没有绕不过的弯,没有过不了的坎”,只不过就看你想不想得明白,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知识结构合理与思维方式的合理,一切意识、观念矛盾均可以化解。当然,人无圣人,不可能所有矛盾都可以化解。但是只要理性构建更合理,更丰富宽广,那么产生精神、意识对抗的概率会小很多。如此,产生情绪,爆发脾气的机会也会少很多。
加强心理抗压力
心理抗压力是人内在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个人心理抗压力主要是人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素质。人生无时不在面对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以及外部体能压力等,当外部压力与内在抗压力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各种情绪,特别是外部压力远远大于内在心理抗压力时,人便会产生情绪低落,如忧愁、郁闷,乃至于情绪反爆作为抗争等等。这都是情绪不正常的表现。但是作为社会的人,面对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合理与非合理性现象,只有加强自身内在心理抗压能力的提升,如加强自己的忍耐性等等,才能降低产生情绪的概率。其次,在面对精神、意识、观念对抗时,心理抗压力强的人也明显有情绪上的优势,情绪上要平稳很多,所以能理性的思考应对措施。针对外向性情绪障碍问题,连续抄书是一个很不错的调整方式,主要针对意志力培养。偶尔采取非合理理念培养方式或者挫折教育,则能培养人的心理忍耐能力与抗压能力。
音乐的调整
人的情绪必然的产生波动,有波动就必然的有节奏。《在音乐的张力与美的激动》一文中已经说明.
体能释放调整
人,从来都没有脱离自然的属性。故,当人的能量不能正常释放时,其情绪是很容易产生压抑、烦躁或反爆冲动的。所以在有情绪压抑、烦躁或者情绪激动时,体能释放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不过,情绪压抑者的体能释放要适度一些,且采取的方式也不能太刺激。否则,试用者会有一种恐惧心理,或者失去理智而过度冒险。而烦躁、情绪激动者则采用短时间的强力释放。这种时间的控制是防止激动者连续性释放而自我伤害。当由精神压力产生的情绪压抑与情绪冲动被释放后,自然会回归一种常态的平静.压抑者则可以稍微过度一点,产生一种半兴奋状态。
4. 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凡生活中要接触到的客观现实,都需要相应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构建必须通过培养,这种培养犹如千层纸的铺垫,必须一层层的加强。在《论精神的实质》一文中谈到过试探与尝试的问题。试探,完全是面对一个未知事物的接触,这种接触过程就是一种心理成熟与自我心理完善的经历。一个人从小开始接触生活和接触社会,除了对生活与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外,更多的收获就是心理的成熟,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如在实际生活中必然的遇到困难,战胜了困难,那么这个人除了自信心得以成长以外,另外一个巨大收获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加强,即使是小范围的失败,这种挫折教育对心理的承载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有了自信心与心理素质之后,人还应该尝试着去面对一些未知的,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这样,人便产上了创新与创造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除了理性引导外,实际的参与尝试便是最主要的一环,并由此打破人天生的恐惧心理。
接触生活与社会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社会的真实性和残酷性,从中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由生活压力逼迫人产生学习的动力,改变现在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并完成“学以至用”的最终目的,将人从个体向群体转变、由成长向成熟转变。我曾经在辅导课程中,将学生派到农村有目的的体验和参与生活,要求学生从农村人的经济收入与支出、选择庄稼种类目的、作息时间、劳动强度、生活态度、生活困难、个人与家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与娱乐、幸福指数、人际和家庭关系、行政管理体系、对政府的期望与批判、对国家的个人观点、对经济与物价的意见等等方面,做一个相对全面的信息与数据采集,之后写一个调查报告,并提出个人见解与建议,再让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环境与家庭做一个比较。在调查报告里,我并不要求建议与见解的完全正确性,但是,我培养了学生认识与理解生活广度和深度,并从中找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与社会中的位置和心理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许不是最准确的,但是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寻找方式。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心理平衡点,才能确定自己进步发展的方向。我们经常教导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又怎么能好好学习,怎么能找到向上的起点与方向呢?
5.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素养
人本是具有动物性的懒惰,任性也都是人的原始本性,加上人性的自私,所以趋利避害。一个原生态的人必然懒惰,随意性也非常明显,故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开始。由于有些家长非常溺爱小孩,不注重从小培养小孩勤劳的习惯,必然造成小孩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孩在五岁以前是没有太多意识沟通的,所以小孩在小的时候只能靠一种硬性的训化,或者从行为上让小孩加以模仿。而那些自己本身行为习惯不好的家长,带小孩当然培养不好小孩的行为习惯。家长打麻将小孩也打麻将,因为人的最原始学习能力就是模仿。当小孩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后,就要先通过意识沟通与督促。沟通地目的是让孩子在意识上接受某个理念,督促地目的是让小孩突破人性懒惰的特性,和突破行为心理地尝试,多次重复后,必然成为行为习惯。
所谓基本生活能力素养,是指人在普通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能力与水平。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本应该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但是由于当今教育的无知,竟然把这种基本素质要求都忽略了,学校从小要求学生“全日制”学习文化知识,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的时间与机会,家长要求孩子考好成绩,故而根本不注重孩子的这种能力培养,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到结婚成家时不知道“柴米油盐菜”的使用方法及价格,更不会做成一桌香甜可口的饭菜。其他家庭生活也是相当无知,如各种家庭生活的劳动技能、必要物资的购买、经济规划、基本社会关系与基本社会活动等等,所以当他们组织家庭和步入社会后,经常遇到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人为的树立一些由于简单问题产生的矛盾,并导致个人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困惑与混乱,严重者连基本生活、生存的本能都丧失了,这是多么悲哀啊!其实,在培养人的这些最基本能力与素养的同时,孩子会得到更大的收获,那就是对生活、人生、社会更多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更好的生活。个人生活好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和谐了,因为社会是有每个个体构成的。
6. 良好的身体素质
身体是生命的第一平台。良好身体素质的前提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身体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的、睡眠的、工作的等。科学的身体锻炼是一个长期性的 良好习惯,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中国本不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民族,所以加强身体锻炼还要从文化观念与意识习惯上开始改变。
其实,运动不仅仅加强身体素质,在运动过程中,个人能量的释放还能使人产生兴奋感与加强内循环,而这种兴奋感和内循环会导致脑细胞再生与更新,而再生与更新可以影响人的智力水平,以及情商的提升。兴奋使人产生快乐,这点毋庸置疑,这种快乐会导致人加强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接触又能加强心理素质,有了心理素质与个人勇气,那么敢于挑战与创新的原始动力就产生了,社会由此会加快进步的步伐。在对于有抑郁症的患者,采取游戏与运动的方式,必然会产生明显的缓解与培养作用。社会生活中,由于经常运动与游戏产生的兴奋和快乐,会直接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这点已经论证过的。总的来说,将人动态化,顺畅的释放能量与构建心理,那么生命的活力必然被完全的展现出来。
7. 养成奉献、互助之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
做到一个基本合格的人格素质,即利益、人格的平等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做到奉献、互助之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除了在平时学习时加以领悟外,个人道德感、荣辱感的加强,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其次就是团队精神的培养,这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引导。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个体的投入与付出,一个不投入与付出的人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这种投入与付出必须是身、心的。这正如家长对小孩的责任,想让家长放弃都不可能,家长投入太多了。反过来,孩子有没有对家庭的付出与投入,则直接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感,在责任感方面,空洞的口号是没有任何效力的。真心付出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求人有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这点,我在《永恒的爱》里论述的比较清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不是出自真心的爱,而是出自某些另外的原因,即使最微小的付出,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觉得付出太多了。如果出自真心的良知与社会责任,即使倾其所有地付出,也会认为远远不够,这就是有良知与无良知的最根本区别。所以,我一直认为“良知与责任”是社会人格的最核心部分。
8. 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沟通能力
成为一个社会成功人士,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是如何建立好人际关系却是一门大学问。社会的人,是由个体必然向群体转变的,这种转变就是一种融入过程,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遵守群体规则,如道德、法则等等,其次就是坚守人与人之间利益、人格的公平性、平等性。当然,这只是基本常识。要真正构建起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以第7点的“有无奉献与互助精神”开始。这方面的培养是由精神引领开始的。在实际生活中多一些换位思考,在个人能力范围内相互帮助就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之后,个人的谦虚程度、个性张扬程度也都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不谦虚,个性太张扬只会让人讨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主要以设定集体任务与目标,完成这个任务与目标的过程应该是一环套一环,让参与者各就其位,知道每个人的重要性。如此才能珍惜每个个体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团体合作能力。项目如集体登山、团体野外生存等活动。沟通能力是人与人交流的必要途径。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思辨着手,思维反应速度、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一定也要从实际生活的针对性训练中体现出来。如辩论会,写作能力的培养,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细心倾诉自己的心声等等。
9. 良好的个人创造与创新精神与切合实际的理想追求
建立良好的个人信念必须从对自己各项素质水平的合理评估开始。但是评估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主体社会的价值评估体系,这应该是完全脱离自我主观意识为前提的。社会中的人往往过高评估自己,这其中必然带有个人主观认同,如夸大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重要性等。在做自我评估时,应该多咨询相应的社会专业人士以及周围的朋友,他们则是从个人的行为表现中得以总结与概括的。这个结果也许不是最准确的,但一定是最客观的。有了这个评估结果,在建立个人信念时要科学很多,这就是平时所说的量力而行。自己能力到底怎样,面对一些实际困难时能不能解决,不要等到碰了个鼻青脸肿后才知道。在一个竞争的社会里,没有个人信念是不可能有什么发展的,因为良好个人信念直接体现在个人的创造性与创新精神。人人都应该有理想,正如拿破伦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但是,万军之中必然只有一个将军,所以不合理的理想会给人一些不必要的精神压力,精神压力超越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并不能得到合理调整、释放与缓解时,必然会产生抑郁症或者焦虑症,严重者会痛苦不堪,有的人还会选择自杀来解脱精神与心理痛苦。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给自己定位,有时候还会导致产生狂想症;如我以前有个学生,他总认为自己在高考考试能考满分,他这是把自己当“神”了,这是典型的狂想症。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承认人性的弱点,加上错误的认识世界、社会,就必然导致不切实际的理想追求。多了解人性,多认识文化的差异性,多参与社会与实际生活,就能多一些实际的感悟和内化思想观念,就能找准切合实际的理想与追求,虽然由于社会是动态的,人也是动态的,理想与追求必然会随着动态变化不断的调整与修改,最终也是走向更实际更合理。
创造与创新精神还是个人素质中最高端的能力体现,但是怎样培养这种能力,这关乎到文化内涵与培养方式。我们知道人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人类为了超越自然状态与自我突破的理念形式,所以,利用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因人而异地选择文化形式和培养方式,大多能取得良好效果。理论上可以认为,只要能提供足够的文化形式与特定环境,可以将某个人培养成卓越的“天才”。而“天才”一定具备超越平凡人的创造与创新精神,无论在科学技术或者人文社会方面,必定能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所以我一直认为,人除了有自然的生物基因外,还具备文化基因,改变文化内涵与培养方式,就能改变人的品质,甚至能改良人的部分自然生物基因。
10. 良好的个人技能
关键词:人格素质;角色;情商;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95-02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它是人们自身素质公开于众的一个侧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护理管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进而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这就使护士长的角色由单纯的科室代表人发展到领导者、教育者、协商谈判者和监督员等多种角色,护士长的特殊岗位,决定着对护士长自身的特殊要求。护士长是科室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护理质量的核心人员,除了理论知识、技术水平等业务素质必须过硬外,其人格素质的高低是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领导水平与领导艺术)高低的决定因素,是护理管理成败的关键。为适应医学模式的发展及科学管理的需要,适应欣欣向荣和谐社会的需要,让护士长和护士们实现“工作快乐,快乐工作”的目的,笔者认为护士长应加强人格素质的培养。
1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护士长必须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会影响管理能力的发挥,也会影响护士的情绪和挫伤护士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终损害病人利益。一个优秀的护士长应具有真诚善良的心灵、热情开朗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骄不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懂得思虑及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方设法为服务对象和手下人排忧解难;能保持敏捷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调节能力,能承受强大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泰山崩于前不改色”,面对每天出现的不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突况,能冷静正确地作出判断,迅速处理,并保持个人心理稳定,情绪稳定,感染、鼓励周边的病人和工作人员。
2 培养良好的人格魅力
护士长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直谦虚的品格,宽阔友善的胸怀,高尚的生活情趣。“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积极进取,懂得顾全大局,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面对繁重的护理任务,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预见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制定防范措施并组织实施,防止差错,保障护理安全;能克己奉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带动其他护理人员;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制度管人,不断规范护理人员的语言和行为;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取得成绩的要及时真诚地致谢;敢于承担责任,发生过失要及时查找原因,防止再犯,同时注意保护当事人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教育护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她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培养团队精神,让每一个护理人员在科室能找到归属感;善于发现护理人员的长处,知人善用,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通过这些努力培养自身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以增强感召力,使护理工作处于高速高效的运作状态。
3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护士长是科室的代言人,不仅是护士们模仿学习的对象,而且是体现护理工作亲和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媒介。外在方面,护士长应保持健康优美的体形,整洁大方的发式,时尚得体的服饰,温柔亲切的笑容。要培养优雅迷人的风度、文明大方的谈吐,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树立美好的护士长形象。切忌指手画脚、动口不动手,或语无伦次、浮躁慌乱,否则护士会觉得失去主心骨,缺乏安全感,影响工作正常运行甚至造成工作失误。
4 培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代表的是科室、医院的形象,其言行举止对护士、患者及家属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质量依赖良好的工作氛围,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护士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当今世界,科学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时间不断缩短,护士长必须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接受新事物、新潮流,不做时代的落伍人。除了业务知识外,还要加强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人文修养,铸造独特个人气质,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增强自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朝气蓬勃带领护士们投入意义非凡的护理工作当中,实现人生价值。
5 培养较高的情商,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情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耐受力,是“内心的”自我审视能力,也是人际关系能力的体现。它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密切相关,正确地把握自己,才能认知他人的情绪、动机、愿望,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工作成败的关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情商在成功因素里面占80%的比重。护士长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听懂属下的心声。学会倾听,能听取、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善于发现问题,减少冲突,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大将风度,荣辱不惊,善于驾驭场面;学会处理横向和纵向的关系,横向关系有护患关系、医护关系、与各科室主任的关系、同事同行关系、各科室各部门关系,纵向关系有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关系等等;在做好上传下达、下请上传以及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树立护士长威信,这对护理工作效率、效果和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6 具备较强教学科研能力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和职业继续教育的推广,护士长又多了”教学者”这个角色,培训工作是当前护士长的一大工作任务。三基三严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急救技能的培训、新技术的开展和新仪器的投入等,这些工作必须要求护士长担当起教学者的角色,对护士进行“传道、授业、接惑”,才能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年轻护士不但要传授业务知识,还应教导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让她们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同时护士长在工作中要善于收集材料、总结经验,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并开拓创新,把护理工作、护理技术、护理经验发扬光大,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这是护理管理、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护士长必须培养教学科研能力,不但要与护士们共学共勉,还要担当护理先驱者的角色,为护理事业做贡献。
多重角色的护士长身份,决定着对护士长的高标准要求。完善的人格是工作的剂和推进剂,培养完善的人格是护士长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要求护士长从传统的管家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从严从高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我、提高修养,完善人格,提升自我,增强自己的影响力,以业务素质和人格素质为双翼,做新时代的白衣天使,在护理事业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关键词:革命歌曲;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52-03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内化为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思维和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因此,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防止出现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对人才培养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革命歌曲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根植于华夏大地,是民族文化发展和升华的结晶,特别是那些感染力强、思想内涵深刻的革命歌曲,是一部部生动的中国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大学生中大力传播革命歌曲,会使其爱国主义情感得以升华,道德情操得以陶冶,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生观、价值观模糊,理想迷失 受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开始虚化。他们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工作,很少有真正的信仰和明确的理想;一方面,他们对当下的现实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改变现实的有效途径。
缺乏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亲人的特别爱护,学校教育又只注重知识灌输,导致一些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放弃了“责任”。他们嘲弄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己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责任,而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生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
人格意识矛盾,心理不健全 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转型、价值混乱、人格分裂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培育和合理构建,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独立意识与个体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意识与自我封闭的矛盾、评价意识强与个体自律意识弱的矛盾。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社会文化多元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市场经济的推广给大学生思想意识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商品意识的泛化。把学问当作一生追求的志向、把精神追求置于物质之上的情趣和境界被淡化。
学校教育存在弊端 其一,应试教育导致教育急功近利。应试教育体制造成人们过度重视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一心死读书、死背书,忽略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其二,功利性的专业设置导致人文氛围的缺失。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高校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比重减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人文素质培养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使学生难以接受到系统、科学的人文教育,这势必妨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信息污染带来困惑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不仅仅限于课堂、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把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带入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在冲击之列。网络并非一片净土,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当代大学生在其影响下,价值观的困惑和矛盾大大增加。价值判断的困惑严重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热情,他们在认同与失落之间彷徨。
高职学生个体的内在原因 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首先,我们不能忽略个体的内在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对文化的选择性、解释性、领悟性、创造性。由于学习目标的功利性,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耗费更多的时间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和教育。其次,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波动大,语言行为过于偏激,经不起挫折的磨炼,接受不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不同时期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革命歌曲的传唱以独有的形式显现出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揭示的人性状态、社会风尚和文化理想。这些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不同时期的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期的工农歌曲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民族的热爱。歌曲的传唱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史和精神。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曲的传播,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回归,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歌曲的传唱,有助于当代高职学生坚定信仰,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的赞歌,有助于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开阔艺术视野,形成大学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
以革命歌曲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一)开设《音乐鉴赏》课,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音乐与心性情感的和谐发展。音乐由于特殊的传播形式和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伦理内容,再加上音乐作品的特殊表现形式,而使音乐教育在对高职学生的现代社会伦理及道德品质教育中凸现其功效。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革命歌曲,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革命歌曲的传唱在我国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学生被美妙的音乐形象所感染,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浓浓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为铸造高尚的灵魂和锤炼健全的人格打下较好的基础。
注重作品选择 重视选择不同时期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革命歌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宽艺术视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欣赏和教唱《国歌》的时候,告诉学生这首歌表达的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和前仆后继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那种不惜“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一般是教师简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然后让学生初听作品,感受形象,分段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作用,熟记音乐主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讲、简单欣赏,并没能真正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不能有效地走进音乐,深入体验音乐。要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全过程,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教学环节中的“情”“境”交融,开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在教学中要做到“动”“静”结合,促进学生审美兴趣的持续发展;“视”“听”结合,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听”“说”结合,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二)以教育者人文素质提升为重点,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革命歌曲的教唱是个温馨的过程。通过对音乐作品共同的感悟、体验、演绎,师生间所建立的既是亲密的合作关系,又是互动的师生情谊。同时,合唱能使学生在健康的文化娱乐氛围中,以最放松的方式,通过演唱经典歌曲,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操。在歌曲排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地学会关注他人、相互倾听、紧密配合,师生间的凝聚力无形中便得到了提升。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育者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准则以及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等对受教育者都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重自己的文明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些隐形的教育力量对受教育者有着明显的启迪和暗示作用。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扩大知识面,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以自己的言行为大学生在人格上做出良好的示范。
(三)以公共政治理论课为平台,以革命歌曲为载体,加深高职学生对革命歌曲背景的了解和感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政治功能、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思想功能和引导大学生由知到行转化的德育功能等。高校政治理论课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的存在,既限制了思政课“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两力”(吸引力、感染力)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思想理论作用的发挥,更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实践表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解决高校思政课政治性与人文性矛盾的根本途径。而革命歌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深刻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知识和精神内涵,融政治教育价值和人文教育价值于一体,是解决高校思政理论课政治性与人文性矛盾的重要载体,并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政理论课的“三贴近”和“两力”问题,大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每节课传唱一两支革命歌曲,同时讲解其诞生的背景,师生共同回顾歌曲产生的历史,一起体验革命歌曲所承载的精神,一起交流分享彼此心灵的感动,共同挖掘其政治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价值,这种形式能将显性的与隐性的德育因素相融合,基本理论知识与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实现了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而师生之间的歌曲互动,既增强了师生寻求共同价值追求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还可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政治思想和人文素养基础。
因此,以公共政治理论课为平台,以革命歌曲为载体,根据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结合的具体教育内容,有选择地把不同时期、不同内涵的革命歌曲引入课堂,恰如其分地实现两者的融合,是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思路,更是充分、有效发挥革命歌曲政治教育、人文塑造双重功能的绝佳选择。
(四)创新学校文化,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在革命歌曲传唱中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精神陶冶
组建合唱团等文艺团体,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 在合唱团组建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发声练习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意识,通过作品排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合唱作品《游击队之歌》以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塑造了游击队员保家卫国的战斗场景和游击队员出生入死、不畏强敌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浓浓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为铸造高尚的灵魂和锤炼健全的人格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将革命歌曲融入校园文化,促进其陶冶价值的现实转化 校园文化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具有长久的魅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奋斗的激情,唤起大学生对理想和信念不懈的追求。将革命歌曲融入校园文化,并且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校园文化,将更能发挥革命歌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特别的日子,坚持举办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革命歌曲拉歌会”、“革命歌曲唱响校园”等活动,用革命歌曲唱出的价值和精神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高地,能抵消多元文化和消极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把学唱革命歌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歌声中重温历史,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融入学校文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军训中连队观念、班级观念都具有较好的作用。把唱革命歌曲作为毕业生的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毕业生在优美的曲调和铿锵有力的节拍中,重温历史,振奋精神,为文明离校和顺利适应工作岗位打下感情基础。
革命歌曲所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当代大学生中以革命歌曲为载体,以合唱这种独具魅力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充分挖掘革命歌曲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陶冶情操,坚定为理想和事业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大公无私、团结奋进的精神,更可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实践上还能产生巨大的行动力量,这也是革命歌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独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小玲,董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1).
[2]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杨睿.人文素质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影响和制约[J].素质教育论坛,2007(2).
[4]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3).
[5]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多元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市场经济的推广给大学生思想意识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商品意识的泛化。把学问当作一生追求的志向、把精神追求置于物质之上的情趣和境界被淡化。学校教育存在弊端其一,应试教育导致教育急功近利。应试教育体制造成人们过度重视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一心死读书、死背书,忽略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其二,功利性的专业设置导致人文氛围的缺失。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高校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比重减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人文素质培养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使学生难以接受到系统、科学的人文教育,这势必妨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信息污染带来困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不仅仅限于课堂、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把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带入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在冲击之列。网络并非一片净土,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当代大学生在其影响下,价值观的困惑和矛盾大大增加。价值判断的困惑严重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热情,他们在认同与失落之间彷徨。高职学生个体的内在原因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首先,我们不能忽略个体的内在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对文化的选择性、解释性、领悟性、创造性。由于学习目标的功利性,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耗费更多的时间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和教育。其次,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波动大,语言行为过于偏激,经不起挫折的磨炼,接受不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同时期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革命歌曲的传唱以独有的形式显现出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揭示的人性状态、社会风尚和文化理想。这些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不同时期的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的工农歌曲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民族的热爱。歌曲的传唱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史和精神。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曲的传播,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回归,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歌曲的传唱,有助于当代高职学生坚定信仰,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的赞歌,有助于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开阔艺术视野,形成大学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以革命歌曲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开设《音乐鉴赏》课,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音乐与心性情感的和谐发展。音乐由于特殊的传播形式和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伦理内容,再加上音乐作品的特殊表现形式,而使音乐教育在对高职学生的现代社会伦理及道德品质教育中凸现其功效。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革命歌曲,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革命歌曲的传唱在我国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学生被美妙的音乐形象所感染,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浓浓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为铸造高尚的灵魂和锤炼健全的人格打下较好的基础。注重作品选择重视选择不同时期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革命歌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宽艺术视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欣赏和教唱《国歌》的时候,告诉学生这首歌表达的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和前仆后继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那种不惜“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一般是教师简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然后让学生初听作品,感受形象,分段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作用,熟记音乐主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讲、简单欣赏,并没能真正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不能有效地走进音乐,深入体验音乐。要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全过程,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教学环节中的“情”“境”交融,开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在教学中要做到“动”“静”结合,促进学生审美兴趣的持续发展;“视”“听”结合,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听”“说”结合,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以教育者人文素质提升为重点,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革命歌曲的教唱是个温馨的过程。通过对音乐作品共同的感悟、体验、演绎,师生间所建立的既是亲密的合作关系,又是互动的师生情谊。同时,合唱能使学生在健康的文化娱乐氛围中,以最放松的方式,通过演唱经典歌曲,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操。在歌曲排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地学会关注他人、相互倾听、紧密配合,师生间的凝聚力无形中便得到了提升。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育者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准则以及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等对受教育者都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重自己的文明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些隐形的教育力量对受教育者有着明显的启迪和暗示作用。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扩大知识面,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以自己的言行为大学生在人格上做出良好的示范。
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优良人格的形成呢?
一、加强认知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看待人生、看待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总观点,是调节和控制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上的展现。人在现实生活的需要受阻、工作失误、思想出错、人际关系失调等无一不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优良人格形成的精神动力,也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认知障碍是一切人格障碍的根源”。为此他创立了“认知疗法”,把它作为预防和拔除人格障碍的根本方法,强调要加大认知力度,帮助人们确立真正内心的理性观念,形成坚定的认知信念和认知准则,这才是解决人格障碍的根本。因此,应高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形式,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奠基性工程。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现代学生人格结构中普遍性地少了锐气,多了情性,其原因就在于缺少自尊、自重、自强精神。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
三、积极组织交往活动。拓宽学生心理空间
人格培养,学校和课堂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仅靠学校和课堂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更广阔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让学生在广泛的交际往来中感受时代脉膊,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健康的人格总是离不开交往的,离群独居,必然心胸狭窄;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立情绪。为此,一定要注重学生社交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文娱联欢、体育竞赛、通讯联络、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人格奠定基础。
四、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精神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有了大胆开拓、勇为人先的竞争思想,各种可能发生的人格障碍就会缓冲化解,甚至烟消云散。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另一方面要合理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学科竞赛、学风竞赛、评等评优、升学教育等,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
五、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发学生自我完善
人格培养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主动发挥能动机制去分析自我,攻克自我,再造自我。人格的塑造过程,说到底,实质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我组织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要求和强烈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这些弱点,教师的指导与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为此,应努力设法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使他们懂得优良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并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和技巧。严格解剖自我,然后选择有针对性的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自己改造自身人格。我所教班级学生约有75%的人喜欢写下自己喜爱的座右铭,内容涉及到积极进取、自信自强、严谨治学、道德修养、勇于奉献、少说多做等方面,无疑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人格的改造是有帮助的。还可指导学生以写日记、周记方式来自剖人格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的设想和措施。指导学生针对自身弱点有选择地投身实践活动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来完善人格,也是一种积极重要的自我建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