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

时间:2023-07-12 16:27:11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园林设计规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

第1篇

【关键词】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 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 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园林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决于生态园林.在景观生态学中有“斑块”、“廊道”、“基质”、 “结点”等概念,景观生态学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赋予了新的内涵.

1、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

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建筑美与自然相结合的建筑艺术,不仅对建筑物本身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而且需要极高的现场施工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是在不破坏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建筑施工的工程项目。也只有充分落实于实践,遵循规律,保证建筑物质量,才能将人工建筑和自然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集美感、艺术和人力智慧于一体的园林建筑。而我国的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筑艺术起源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是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建筑文化和西方的园林意识而成的。就我国而言,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仍然属于一个新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许多阻碍。尤其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时,园林设计师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专业素质,往往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园林设计或者是自己闭关进行设计,这样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都是缺乏合理性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例如要提高居民对园林的使用率,不能将园林当做一个展示品;要完善园林内市民活动的基础设施,如椅子、运动设施、小型活动广场等等。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的通达性,使其更具备使用性能。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只关注图片或者想象中的效果,要从实际使用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人文历史文化,从根本上使建筑、人文以及自然融为一体。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生态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指以整个园林景观规划为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所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研究景观规划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观地域审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等内容。

2.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把生态园林的景观规划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这项工程十分复杂,系统性极强,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想从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园林规划施工的预期效果,要遵循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原则和理念。第一,施工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当地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构成为基础和依据种植树木,充分发挥园林建设的美化、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形象;第二,合理的选择植被。要很据地形准确计算出树木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不同树种之间的搭配也很重要,不要造成树种的单一性,为了避免单调性,应该选用不同种类的树种,并予以恰当合理的搭配,给人以超享受的视觉盛宴;第三,园林建设不能铺张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高的回报,以节约为原则,尽量满足政府的低碳标准。第四,园林施工要兼顾美化和实用,主体景色和搭配景色比例要恰当,给人以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感觉。

2.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属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规划设计诉求。高山、平原、沟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达出环境特征,也体现其美学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并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出最适宜的空间结构。

(2)气候。园林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的自然气候,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来进行园林建设施工时间的规划和园林内个物种的选择,以此来保证园林的顺林建设和长久使用。要掌握其自然气候规律,尊重其规律,利用其规律,更好的进行园林景观建设。

(3)水体。自然水体不仅给人各种感官的享受,同时也往往是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成为极具人气的景观。因此,应加强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河流水体堤岸的生态功能设计,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维系好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种连续性;尽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导地表面径流;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净水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力求达到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享受并重的目的。

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构想

3.1尊重自然,协调物种关系

植被的选取与种植是与园林规划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植被的种类和布局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欣赏效果,所以选择植被这一环节务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将园林内各物种生存条件考虑入内。使园林充分发挥它减少污染、使人们赏心悦目的功能,美化城市的外在形象,协调城市各部分环境,发挥其美学价值。观赏价值重要,使用价值同样不能忽略,兼顾欣赏和使用价值是最好的,这样才能保证植被自身的协调性。

3.2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生态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理念之一,这是因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是在自身历史和自然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这其中与自然的交流和共进必不可少。因此,在人的天性中就存在于自然相亲近的本性,这是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中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规划时一定要考虑考绿化与自然,让园林真正的使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让生态园林充分发挥出它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让它成为地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

3.3技术支持,科学造景

在园林建设上利用遥感和gps技术可为是一大进步,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园林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促进园林建设的发展,各种先进科技的使用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支撑起了城市园林的发展。这些先进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规划中的引入,能够体现城市园林的现代化,这也从根本上区别了我国生态园林发展的阶段时期。

4、结 语

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普及的现代,我国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不断突破与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就当前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究,以此希望能够给予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一些帮助,并且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相应的重视,在未来城市园林的发展上能够更加光明和迅速。

参考文献:

[1]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8(5).

[2]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魏兴琥.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

随着技术变革和人口膨胀,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的秩序也被破坏,生态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生态”一词随处可见,然而违背生态原则、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却仍时有发生,有的破坏甚至是打着“生态”的旗号。这种现象在园林界也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生态设计应该成为园林设计的核心。

1 生态学体系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大到风景区的规划,小到植物景观的营造,都涉及生态学的相关内容,生态园林也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综合国内外生态园林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建设生态园林的本质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协同自然设计规划和营建园林,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园林在生物多样性保育、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有机融合园林以传统观赏价值为主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从生态学体系来看,园林的生态性应该满足3个不同层面的标准:(1)对宏观尺度而言,它的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的使用,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2)对于中观尺度而言,它的环境建构符合生态原则,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合理性的特征,具有自我演替发展的能力。(3)对于微观尺度而言,它的具体空间和实体形象,能充分考虑到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的互动关系,唤起人对于生态意象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

2 可供园林规划设计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2.1 自然优先

自然与园林规划密不可分,如果为了园林规划设计而破坏自然,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

2.2 整体优化

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具有生物结构的整体,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且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生态规划秉承整体第一的原则,只有整体达到最佳状态,才是真正的最佳状态。

2.3 生态关系协调性

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物与生物、人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间相协调,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3.1 园林规划设计将更具整体把握性

引入景观生态学使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更具整体把握性,持续性更强。在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建设日益加快,城市环境逐渐恶化,工业化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美化环境,相关部门提出了美化城市,兴建公园、风景大道、广场等,这就逐渐打破了城市的原有节奏,破坏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和社会网络,不注重天然的有机存在,而是机械的添加、破坏,只顾眼前利益,使自然与生态工程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城市规划中的这项失误需要正确的理论来引导,走出误区,需要从人类整体生态学的理论出发。景观生态学注重生物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是一种可持续的规划。与传统相比,它更注重保护自然和整体把握性以及自然协调性,这些无疑都是景观生态学所具有的优势,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把握性将解决一系列难题。

3.2 园林规划设计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引入景观生态学有助于园林规划设计更趋于理性化、科学化,传统的规划只注重外表美化,却忽视了内在需求,它们之所以会被忽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体系,以往的景观评价标准旨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强调人对风景的作用。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无法从生态角度评价景观,强调视觉意义上的重要性,缺乏理性标准,景观最重要的是其内部的生态效应,现在景观生态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景观要素的演化过程。因此,引入景观生态学提供了新的评判景观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化的标准,当前的景观建设中,自然科学的含量较低,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是环境的破坏,引入景观生态学后,景观规划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规划;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园林规划的议题分析

所选取的园林具有如下自然环境特征。一是多变地形切割的破碎生态系。高差异度的地理环境中,各种植群的入侵、竞争等生物性演化,造成同种物种在不同山峰的族群变异,使山地环境形成隔离型生物岛,动物跨越上述独特、具有微差异的植物生态系而生存,除使其生态分布难以精确预测,也使自然生态系统趋向零碎、复杂与多样。因此,该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应特别注意“破碎化”,包括破碎现况及破碎趋势,即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整体思考内部作用,以串联破碎的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不够大,且尚未发展为稳定系统,稍有外力介入,可能再次破碎,持续的破碎化,将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失衡。二是环境影响与物种竞争的动态生态平衡:山地植群早期受环境影响较大,后期为物种的竞争效应。整体而言,我国的自然生态演化属于“动态趋向极盛”,其范围、组成等可能因环境、时空的变化,而产生相对应的动态调适,重新趋向极盛的规模。因此,该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诠释,应特别注意“动态”与“趋向”本质,且其核心是动态朝向失衡,故不只需关注趋势的动态,更需关注趋势的环境结构与特性。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生态园林设计规划

2.1 可持续发展规划典范转移

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整合新典范是:解构自然环境景观格局所蕴含的可持续信息,整合环境与人类干扰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模拟模型,描绘出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典范由“适宜性规划”转移为“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规划新典范既摆脱“环境决定论”的桎梏,也朝向“生态可持续”的概念,转变为人类主动以可持续规划模式与环境共同进行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彻底改变生态规划的“环境限制规划”及“防卫性规划”特质,朝向“生态可持续规划”及“趋势性规划”的方向发展。

2.2 可持续发展规划整合策略

由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推论出“自然的脉络与韵律”本体论述,自然的本质是“脉络与韵律”,则“自然”应可从其环境脉络与韵律所呈现。进一步而言,若自然环境未经人类的过多干扰、破坏,可持续稳定运行、蓄养滋生,可视为可持续的表达。因此,本研究认为“自然,存在着可持续的纹理”,人类可以从自然环境纹理中,解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信息。其次,由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推论出“动态平衡下的多元环境纹理”认识论述,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具体了解可持续的本质是“脉络”与“韵律”,而以“复杂的景观结构系统”与“动态的景观结构平衡”呈现。

3 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架构

根据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的本体、认识、方法论述,本研究初步提出“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可持续发展评估”3个可持续发展规划架构。

3.1 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

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以“环境分析”、“景观结构分析”及“景观变迁分析”等3项分析,认识某园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解析其景观结构系统、了解其景观动态趋势,及理清其景观变迁因素,以解析园林环境的结构本质与变迁趋势。

3.1.1 环境分析。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准确了解园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其是以高山型园林与高山植被生态为主,同时考量自然与人文环境分析,以及对高山植被影响。

3.1.2 景观结构分析。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以景观格局分析,解析园林的环境纹理与结构,定量描述其景观生态结构、功能与过程,并以景观指数来呈现。

3.1.3 景观变迁分析。可持续发展规划再以景观变迁分析,解析园林的环境变迁趋势,探讨景观结构与动态的变迁因素,也就是探讨景观结构在变迁过程的变化因素。

3.2 可持续发展模拟

可持续发展模拟以“景观机制分析“、”生态模拟“等两项分析,建立某园林的环境变迁机制,及模拟环境变迁后的状态,以验证环境变迁机制,并预测未来变迁趋势。

一是景观机制分析。景观机制分析系提供可持续发展模拟必须的环境特性或设定条件,以作为模拟输入、设定因子,其是由环境分析提供环境特性与植被特征,景观结构分析提供环境纹理与结构特征,景观变迁分析提供景观结构与动态的变迁因子,综合分析其景观机制。

二是生态模拟。本研究采用园林学界常采用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如SPACE、ZELIG、LANDIS等,进行园林景观演替模拟,依前述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划分多个具有相似景观生态环境条件的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区域,以追踪各物种的演替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评估

可持续发展评估是整合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景观结构与变迁机制,针对可持续发展模拟结果,提出可持续发展最适建议与修正,以确实发展出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型。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生态园林;规划设计

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要想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的环境建设,需要做好城市的绿化工作,注重建设生态型的园林,优化城市的空间,为城市带来自然的气息。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借助生态的理念,进行园林的规划设计。

1 我国园林建设的现状

1.1 园林建设

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宏观失控是比较典型的问题。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人造景观比较多,投资失去控制。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追求园林建设的潮流,当某一个城市的园林具有自己的特点时,其它城市纷纷效仿,没有考虑到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形,不结合城市的人文历史情况,园林的建设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不相符。有些城市投入较多的资金,园林设计规划较为成功,但是,这只是个例,并非对所有的城市相适用。很多城市园林建设讲究气派、声势、速度,没有借鉴经验,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比较粗放。此外,城市的园林建设内容比较简单,产生生活以及旅游污染,影响到园林的综合效益。

1.2 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2.1 随意提升设计的标准。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很多建筑采用昂贵的材料进行装饰,城市的绿化量减少,园林整体缺乏自然的美感,与人文以及社会的发展不协调,盲目追求设计的效果,实际情形却并不理想。

1.2.2 规划设计有待科学。很多园林规划设计没有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周边的环境没有仔细调查,人口稠密的地方绿化面积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绿地的功能,只注重扩大规模,生态景观的效益比较小。设计的内容比较单调,平面绿化的面积比较多,立体绿化的面积比较少,重视草坪,轻视树木,植物都是进行孤立的种植,忽视群落的立体种植,景观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1.2.3 植物的群落设计相对简单。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重视方案构思以及立意,对生态功能考虑比较少,人工的群落结构过于简单,种类比较少,生物的多样性比较低,群落的稳定性比较差。设计人员在设计人工群落时,需要考虑到生态学的法则,重视自然的景观效果,以人为本,并体现生态设计的理念。

1.2.4 设计理念有待创新。部分园林在设计方面偏好异域风情,大量引进外来树种,外来树种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植株的成活率比较低,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经济成本增加。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当注重地方特色,结合当地的气候以及环境等,吸取园林成功规划设计的经验,对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并形成独特的风格。

1.2.5 缺乏专业人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涉及的学科比较多,综合性比较强,但是,国内在这一行业起步时间晚,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活动比较缺乏,需要进行调整。在创建园林城市方面,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数。

1.2.6 轻视空间的布局和造景。很多园林在规划设计方面,只是重视总体的格局,注重景观的硬件设计,忽视景观的功能效果、造景功能以及生态效益,人为绿化比较浅显,对于树种、群落结构以及植物的空间布局情况掌握不到位,一些设计人员不了解植物的生态学特点,在工程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设计的缺点就体现出来,植物不能作为园林的主体要素,也不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所以,在配置植物时,需要注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人与植物的关系相协调,人类在园林中能够享受到生态带来的效益。

1.2.7 缺乏地方特色。通常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化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实际的情形是城市的园林设计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种植草坪,引进外来的树种,对于乡土树种较少关注,引进的树种成活率较低,建设成本增加,树种的组合比较简单,没有形成地方的特色。

2 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原则

2.1 植物景观的多样性

按照美学园林以及人们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展现园林植物的美感,保持自然和艺术的和谐之美,增强园林的观赏性。设计人员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需要了解植物间的观赏性能以及造景功能,对植物配置进行合理的把握。

园林景观设计在统一中注重变化,根据均衡的原则,对于体量以及质地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在树形、线条以及质地等方面表现差异性以及变化性,但是,变化和差异中需要具备相似性,不仅有生动活泼的感觉,还能产生和谐统一的美感。例如,如果植物的色彩比较浓厚,体量较大,质地表现粗厚,枝叶繁茂,给人以沉重感;如果色彩比较素淡,体量较小,数量较少,质地表现轻柔,枝叶比较疏朗,给人以轻盈感。

2.2 人性化的设计

通过园林绿化,能够使城市具有一定的特色,如果生态设计没有注重美感,缺少文化内涵,就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中国的园林文化,与自然规律以及人文相结合,对园林的生态功能、审美观念、意境创造进行综合考虑,使园林规划更具有生态内涵。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以人为本,结合园林要素的相互关系,注重绿量,设计合理,表现园林植被的寓意,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文物等,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形成标志,给人们创造足够的活动空间。

2.3 注重生态功能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学;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完备,对于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较强的指导性。景观生态规划可以用于指导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园林景观达到多样化发展目标。

1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

1.1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学基本理念,可以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有助于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对于促进城市园林快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优化环境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美化城市,构建和谐的城市景观体系,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长远需要。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更有优势,可以有效节约设计成本,保证园林景观更好地符合地方环境现实需求,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建设施工难题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实现了园林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而且还要符合城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只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审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满足城市绿化内在需求,做到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人性化。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科学分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性标准,有助于加强对园林景观规划的科学指导。同时,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实现地方绿化元素的有效运用,做到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统筹,更好地发挥地方植物元素的应用价值。另外,在生态学视角下,可以进一步根据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有毒物质情况,发挥园林景观改善环境作用,对于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侵蚀问题有重要作用。

1.3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应用价值。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现了从单一景观向综合性景观设计的转变,可以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征,实现树木的优化配置。首先,现代景观生态学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全球定位技术,收集可以用于园林景观规划的数据,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结构布局问题有重要意义。其次,园林景观规划在生态学的关注下,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设计的转变,园林景观规划更注重垂直结构的植物配置设计,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营建符合长远需要的生态发展模式有重要价值。最后,生态学理论还可用来检测园林景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有利于对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指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完善设计方案。

2景观生态学指导下园林设计规划原则

2.1自然优先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遵循自然优先原则,注重实现自然条件与园林规划的有机结合,在充分保留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发挥园林规划的实际价值。例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地方自然环境气候与现有园林资源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从地方植物特点与土壤环境特征出发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运用。只有充分尊重地方自然环境,从当地的河流湖泊、山地树木等条件出发,才能更好地发挥现有生态资源的应用价值,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符合生态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园林景观植物的美学价值。景观生态知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实现详细、合理、全面综合的设计目标。

2.2生态协调原则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规划设计应当实现人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做到人的审美需要与园林自然属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在满足人们园林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与有效性。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的多样性目标,能够结合不同的生态知识,满足人对园林景观的多样性需求。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应当注重自然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只有做到既注重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又注重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才能达到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在生态学知识的体系下,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完善的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3融合发展原则

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注重整体平衡和满足园林发展持久需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保持工业生产、城市交通、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做到在了解城市生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自然景观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打造,需要提高各方面资源协调性,使整体效益得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在生态效益的视角下,运用生态学知识,审视现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漏洞,从而实现各种生态元素的有效融合。

3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美化园林景观

一方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学设计上,应当结合人们的内在需求,科学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美学需要;另一方面,运用理论标准衡量园林景观设计,从园林生态学角度审视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更好地达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例如,云南倘甸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全面借鉴了生态园林设计规划思想,主要结合转龙镇区位优势,借助转龙镇树木林立和水系纵横的特征,发挥东川红土地资源价值,以大山的情怀和红土的厚重为基本设计理念,重点营造以湿地漫步、休闲水岸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以保留原有植物为方法,搭配常绿树种,达到展示纸马古道观景的目标。

3.2优化景观要素

生态学原理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规划应当把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合理利用自然材料的基础上,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质量。首先,应充分了解园林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当维护园林的多样性特征,凸显园林景观的个性,同时,合理运用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元素。其次,将多样性与其它非生物因素有机结合,在重构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满足地方生态系统发展需要。最后,在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统一,在发挥生态效益最大潜能的基础上,使生态环境建设趋于全面合理化。例如,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绿化的有效性,2015年昆明市公布了城市绿线,重点加强了对龟龙湖公园、洛龙公园、入城公园绿化植物的规划保护工作。

3.3完善绿化植物建设

生态学涉及动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观赏学等领域,这些具体的生态学知识都可以用于园林绿化植物建设。因此,在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不同生态学原理,全面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综合性效果,切实发挥园林绿化植物的应用价值。例如,昆明“十三五”时期规划新建74个重点公园,围绕滇池草海环湖湿地、风景林地为设计主线,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现有格局,实现一心、二轴、三环、四横、五纵的综合布局规划思路。以“碧鸡秋色、金马朝辉、滇池夜月”为主题,重点种植常绿开花乔木,从而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城市生态园林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及现代的科学技术,从构成园林绿地的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四要素出发,结合园林设计理念对城市的各类园林绿地进行生态建设,建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态园林绿地。生态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生态系统通过能量与物质交换,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高效利用、生态效益最高,与城市生态系统高度和谐的高级人工系统。其对改善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为城市中的人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工程概况

天香园二期位于现有的山东省菏泽市天香园的东侧,面积约130亩,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有几个鱼塘,植物较少。项目规划除了依据国家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外,和根据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城市绿地水系规划、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规定以及项目所在地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资料等进行规划设计。(图一二)

2生态园林功能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

在研究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布置功能分区,以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及对候鸟进行观察和研究为主旨,结合现有的鱼塘,重点处理若干节点,使天香园二期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湿地景观。

2.2设计原则

积极保护原则:强调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小干预;同时又强调合理利用,利用现存的基础条件和生态条件,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完成生态修复。

有机更新原则:吸取城市更新理念,避免推倒重来的行为。尽可能利用现有道路基础,不做全面变更。

以人为本原则:周全考虑游客的身心要求,合理安排道路交通和游览服务设施。强调交通可达性和可利用性。

2.3功能设计

城市中各种各样的绿化品种丰富着我们的环境,植物的不同造型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的四季轮换着形象,给城市赋予了不同的容貌和性格。然而涉及土地规划领域的许多人士仅仅把植物当作一种配置在建筑周围的园艺附属品,而建筑则是完全独立的,这实在荒谬。事实上,植物和现有地被是大多数场地选择和规划的基本考虑之一。他们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御风沙,而且经常用于规定土地利用形态。

植物建造功能是植物在景观中限制和组织空间,涉及植物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植物的建造功能体现在可以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完全封闭空间及垂直空间。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响空气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观赏功能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能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植物的三大功能中建造功能对总体布局和室外空间的形成非常重要。

3生态园林设计在天香园二期设计实例

天香园二期可分为四个功能区:鸟类栖息保护区、鸟类观赏区、湿地核心生态区、入口景区。

3.1鸟类栖息景观设计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一种鸟就是人类的一个独特的朋友,保护鸟类,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鸟类自然保护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各种鸟类栖息地是保护鸟类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人类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为鸟类留出一份空间,保留一定的栖息地,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香园二期鸟类栖息保护区位于天香园二期西侧与天香园一期相邻,以密林为主,园路尽可能避开,大量种杉木、榔榆、柏树、构骨等乔木,形成草、灌、乔相结合的半天然、半人工的植物群落,并为鸟类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天香园二期鸟类观赏区位于天香园二期的南侧,由大草坪、密林区、疏林草地等组成,提供游人和鸟类在此区域活动,可采用供应鸟食、定时招鸟的方式,地形微微起伏,缓缓地伸向水面,园路弯弯在此通过,构成一幅自然的人间天堂。

3.2生态湿地核心区

生态湿地规划定位:即以湿地生态为基础,结合湿地利用和湿地游憩,确定了三大主题,即"湿地生态、湿地利用、湿地旅游"。功能分区为"鸟类核心保护区、生态湿地观赏区、水禽养殖区等。

天香园二期生态湿地核心区位于天香园二期的北侧,由水面和陆地形成,主是恢复湿地的景观,同时给鸟类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并且还能起到净化水的功能,通过和外面河的连接,使园内的水有了更新和补充。

3.3入口景观区

位于公园的东侧,主要有入口大厅,服务设施和入口广场及停车场组成。入口广场和大厅主要是提供游人集散场所,服务设施根据业主的业态分布而立。建筑形成采用传统形式,材料采用钢筋砼仿木。(图三放在此处 是个彩图1108)

3.4交通规划

交通道路是森林公园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组织旅游景点、增加游乐内容等服务活动的重要手段,交通道路规划要服从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景观资源,在满足游人的各种必需的旅游服务需求的同时,注意保持森林公园的环境优美、生态健全。植物园道路设计与普通公园中的道路设计相比,要求具有更强的导游功能,因此需要借助于地形、水体和少量的建筑物等来加强分区效果。

天香园二期公园的园路分成三级,一级园路为4米,为公园的主环路,可通行小型汽车。二级园路为2米,是各功能区的主环路,三级园路为1.5米小径,为林间小径供游人观察和研究鸟类之用。水上游路设3~4游船码头,所用的自划船不装动力装置。(图四放在此处 是个总平竖向图)

3.5绿化设计

3.5.1设计思想

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园林绿化树种可选择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要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对于冬季寒冷时,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在园林绿地中营建开放性耐践踏草坪,以提供避灾避难场地,同时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触到绿地,从而达到人与生态园林绿地的和谐共生,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对生态园林植物群落中爆发的病虫害,避免或尽量不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也可以采用生物学方法对绿地进行生态维护。

3.5.2设计考虑

根据规划原则,景区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景区,因此在绿化配置上通过南昌地区常用植物的优化选用以群落型成片成群种植为主,临湖区域从观赏视线出发,以疏林草地为主,只在游者活动较多的局部地带作纯草坪布置。采用乔木、灌木、花卉,草坪、攀援植物的多层次组合,做到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搭配合理。

此在树种的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的考虑深根树种,考虑抗污、保健性强的树种,有香樟、银杏、榉树、枫香、湿地松、马尾松、水杉、桂花、玉兰类等等。更有一批湿生花卉和药用植物可种植作地被。而在配置上首先根据空间功能及视觉效果的不同,确定郁闭和开敞的程度,根据观姿、观花、观果、观叶、观干等区别,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物性,以林植、群植、丛植、孤植作为配置的基本手法,从平面和竖向上组合成丰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以体现其自然生态习性。并重视林相变化和季相变化,在确定基调树种(香樟、银杏、广玉兰、榉树、枫香、湿地松、女贞、水杉、落羽杉、桂花等)的基础上,各区域根据活动空间差异选择主调树种,强调不同空间的植物配置特色。

主要树种列表如下: 针叶林:雪松、水杉、落羽杉等;阔叶林:广玉兰、香樟、鹅掌楸、合欢、枫香、乌桕、无患子、女贞、含笑、石榴、茶梅、栀子花、结香、杜鹃、樱花、紫叶李、连翘、黄馨、火棘、木芙蓉、碧桃、鸡爪槭、垂丝海棠、垂柳等:竹类植物:孝顺竹、毛竹、刚竹等;地被草坪植物:百慕大、石蒜、络石、玉簪等;水生植物:睡莲、荷花、鸢尾、菖蒲、水葱、千屈菜等。(图五放在此处 是个总平面绿化图)

3.6经济技术指标分析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走节约型园林绿化之路已成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要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走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科技兴绿、生态环保的道路。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从而获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一个优秀的景观,不仅要有优美的建筑作为主体骨架,更要有合理的植物与之相匹配,体现出景观之中的自然美、和谐美。园林植物配置在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遵循美学原理。但应遵循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换句话,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另外园林植物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郑晓冬. 论生态园林植物配置[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6) .

[2] 康冉. 如何发挥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J]. 河北林业科技, 2010,(04) .

[3] 刘立杰,蒿丽文. 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方法与步骤[J]. 民营科技, 2010,(02) .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54-02

1 引 言

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强城市绿化是城市环境美化和生态优化的根本策略,注重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生态园林已成为现代城市空间的优化者和城市自然空间的缔造者,是城市环境美化和生态优化的根本策略,是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园林是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建立结构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同时配置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形成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生态园林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其观赏性和艺术美,更要注重增强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笔者认为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 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构建多样化的植物景观,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要十分重视道路林网、水系绿化等生态廊道建设,形成林路相连、林水相映、林园相依、城郊一体的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另外,因为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所以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生态效益远远高于草坪。因此,生态园林建设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通过乔、灌、草和藤的复合群落结构,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来增强园林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人性化设计原则

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和特色的重要方面,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所以在设计中应继承中国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功能、创造意境,丰富和提升生态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功能。

生态园林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园林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绿量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种植设计,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地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提供充足合理的游憩设施和多样性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

4 植物景观多样性原则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表现出植物群落丰富的美感,体现出自然与艺术的和谐,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

生态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

在树木配置中,常绿树和落叶树、阔叶树和针叶树、以及乔灌草要比例适当、合理搭配,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近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到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

5 植物配置的生态位原则

在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配置中应遵循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如常绿与落叶树种分隔栽植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耐阴灌木树种与喜光乔木树种配植,在增加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显著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植物选择上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乡土树种生命力和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暴发,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体现地方特色。

同时园林植物选择还要根据绿地性质和地域环境要求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水体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

6 结 语

园林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城市绿地景观,创造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金印,王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4):70~72.

[2] 冀凤全,姚崇怀.生态园林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04~2124.

[3] 孔祥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24(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