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21:16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科学的性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这次颁发的新大纲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国高中(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是否可行和能否作为 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依据,还要在试验工作结束后得出结论。我们的责任就是共同 研究、学习新大纲的精神实质,深刻体会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明了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其目标体系。本文 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高中学生的体育,如何体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精神
(一)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 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 基础性。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 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 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 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 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 育。
(二)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课 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而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 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 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5~19岁之间,刚进入缓慢的 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80年代和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 万 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 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 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 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 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 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 的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也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 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 育价值观。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三)高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来源于动机。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的态度如何,学 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趋动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意向、愿望、兴趣已不是他们唯一的趋动力。而且高中学生对于兴趣内涵的理 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可以说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有了“转变”。如果把体育的功能概括为生物功能、心理 功能和社会功能,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与其功能相对应的。而且逐渐地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 比较理性的、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的和社会的功能转化。
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分类,可作下列表述:
心理价值观: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
│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
│ 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生物价值观: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 ,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
学生的 │ 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
体育价值观 〈 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社会价值观: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
│ 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
│ 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
│ 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
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把学生体育价值观这样分类,不表明它们之间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兴趣对各级学校的学生,都是他们积 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对体育的兴趣有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直接的兴趣是学生在体育 的学习锻炼中,通过参加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追求体育成绩和竞争中获得的。而间接的兴趣则是学习目的明 确、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达到身心发展目标的自觉活动。这种兴趣是必要的,而对高中学生来说,间接的兴趣 逐渐得到升华。如果说初中以下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以满足心理的价值为主要倾向,而高中学生生物的、社会 的价值观则逐步成为主要倾向。这里讲的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不否认几种价值观的融合兼顾性。特别是兴 趣几乎是伴随人们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 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 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 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 。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 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 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 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 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 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 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 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 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五)基础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 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 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 。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 育相提并论的。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 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 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 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 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 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六)高中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义 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 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体锻炼方面,从初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正 常生长发育,改善健康状况为重点,向培养强壮型体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转化。特别是要加强 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锻炼好身体 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体育学科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学、自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锻炼 计划、自我检测和评价体质状况能力等。
高中学生应具有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水平。
2.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 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 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 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 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 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3.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 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 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 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 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 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 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 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摘 要 从学科论的视角,系统梳理、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学科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指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一门兼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根据今后我国体育发展的整体战略与未来各学科的总体发展方向,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训练 学科 性质 发展趋势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1997年的《学科与专业目录》中,体育学分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尽管四个二级学科是并列的关系,但综合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属性等几方面特点看,它们还是有性质和层次差别的。除体育教育训练学外的三个二级学科,要么是其它成熟学科在体育学的渗透和深入,要么是运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体育实践中的问题。都不是体育学所专有的、独立的本源性学科。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属于综合性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更接近于教育学的属性。但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因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不同于教学论和教育学,它不仅研究教学和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它还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的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问题,而技战术问题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属性:一方面,体育教育训练学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美学等学科关于运动与人的关系的理论成果运用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践,具有应用研究的特点,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还是一门具有明确指向和目的的学科,因此,它无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还把揭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比如运动训练的周期理论、板块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就是一种基础性研究。
(三)应用技术研究
如前所述,体育教育训练学把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规律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属于技术学科范畴,在钱学森科学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属于第四层次――工程技术(应用技术)。
运动是体育的核心和手段,运动项目是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体育教育训练学以运动项目为逻辑起点,以各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以及教学、训练规律为对象,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它也是兼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
自从我国经历了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后,国家与民众已经对我国现有的运动员培养机制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方针。这种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的核心就是运动员培养方式与机制的改变。世界头号体育强国的美国在其北京奥运奖牌获得者多数为在校的大学生。这种以高校孵育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种国家调整竞技体育的战略方针下,就要求高校的一些学科要为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服务与帮助,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服务功能产生了转变。以往,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主要是为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教学训练人员进行设置与安排。而随着高校孵育高水平运动员战略的开展,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将辅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
(二)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性
“作为一种世界潮流趋势与科技进步的重要变现形式,学科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未来的综合化发展是由体育教育训练本学科的内容体系与时展所共同决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以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生物学、化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体系。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是更是一门文理共存学科。其包含内容之广泛,是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比拟的。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积极的与国际相接轨的今天,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势必会扩大其涵盖的领域,使其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科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时代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对其内部与外部学科进行不断的综合来完善自身的体系。但是在综合的过程中,也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因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非常的年轻,其中许多内容都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如果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突出自身的体色来保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那么很容易面临被其他学科蚕食的危险。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独立性应该立足于本学科特有的体力运动形式上。因为任何一种科学中都没有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研究对象进行的。在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方面,要以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为母体,其他外部学科来为母体服务,明确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为体育服务,而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
摘 要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具有“技艺性”、“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备。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的教育与培养。体育活动中需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要克服身心疲劳和学习上的困难,故为磨练意志,形成品质提供契机。因此,构建新时期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加强体育课程教学就成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 职高体育 课程性质 教学目标 体系构建
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一、当前职高体育课程性质研究
(一)确定职高体育教学目的的法规依据
确定职高体育教育,强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的发展与保健的能力。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方针和职高体育教学性质和教育目的,学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待人诚信友善、处世积极乐观的情感。
(二)确立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
在确定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时,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增强体质是不是体育教学目的的学科特点之一,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体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还是只要按学生自己的需要“活动起来就行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与讨论有很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功能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多功能论和为主论的讨论。这些都关系到如何确定职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把学校体育放到教育的范畴,充分体现体育的学科特点,并且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和论证体育教学的目标。提出的这些目标,尽管有的过分强调为主论,不免有些偏颇,但一般都应是普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目标的提出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愿望和要求,如果选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得当,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但是,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应当辩证地考虑和研究这些问题,既不能单一化,也不能绝对化,同样也不能把目标的内涵无限度地泛化。应当抓住育人的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育教学(或整个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别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达到改进学生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的目标,体现学科的特点,最终达到育人的总目标,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必须与终生体育相联系
学校体育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其走出学校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学校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验体育的乐趣。鉴于对终生体育的这种认识,在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时,必须考虑到体育的现实目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学会和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也要为走向社会后,仍能利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使自己终生受益。为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体现这一基本精神。
(四)体育教学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加确定了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反映我国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别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实际。但是由于只看到时间是常数的一面,担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的时间,而不懂得或认识不到学生按规定上好体育课,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得到增强,保证有效的学习,而且体育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都大有裨益。学生参加了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与专业的学习,相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学生的体育课本里,必须在理性上使学生提高认识,在实践上运用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切实达到这一目标。
二、职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系建立
职业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职业高中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内容纵向系统可按年级划分的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同时,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有基础教育或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因此,加强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建婷.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J].考试周刊.2011(61):133-135.
[关键词]中职学校 选修 体育与健康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87-02
一、中职体育教育的现状
学生自主选修体育课程,以学生自身兴趣为起点,以完整技术学习为过程,以运动技能展示、应用为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与欢乐,最终树立“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运动思想,实现终身运动的社会体育。
(一)教学内容现状
中职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大多是以田径中的跑、跳、投和球类中的篮、足、排三大球为主的项目,简单的动作学生在初中小学学习过,而难度动作则表现出技术水平达不到,从而使中职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提高;其次,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社会的需要;教学中把身体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使得课堂教学目标过多,所学内容与社会体育不能有效衔接;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课堂需要。
(二)学生现状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占主导作用,在上课过程中,由于学生有自己的专业课程,而觉得其他课程无关紧要。因此,对其他课程没有太大的热情,不能积极地投入其中;另外,学生喜欢体育比赛,但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却不高;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老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缺乏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因此也就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玩”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体育课老师设置的内容并不感兴趣,有的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也是学校体育中一种常见现象。
(三)教师现状
在职业学校,大多将专业课的建设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对基础课的建设力度很小,很难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再者,中职学校的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这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步骤
(一)根据《大纲》结合实际编写符合学校需要的校本教材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应该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市场化并不是单单指社会资金参与办学,更为重要的是人才要符合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经济我们知道,商品符合社会需要,其使用价值较高,其商品的社会竞争力也较大。同样,学生等于学校的教育产品,而学生对于这个社会是否具有价值,就是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社会的需要为指挥棒,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整体水平,结合社会的需求制定出相对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这些要求,制定和编写相应的教材,这样在教学中和人才培养中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二)设置选修科目
选修科目设置依据:
1.以学生专业特点和以后工作性质、工作特点为基础。如汽车维修专业可安排些提高上肢力量、腰背力量和下肢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城轨专业可多安排些耐力、体操等方面内容。
2.教师配备。我校有体育教师8人,可进行教学专业有:篮球、田径、排球、体操、跆拳道、健美操、剑道、毽球等。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学校体育实现选修教学成为可能。
3.硬件设施。我校200米田径场1个、室外篮球场2个、排球场2个、舞蹈房2个,为实现选修教学提高硬件基础。
4.确定科目。初步确定科目为篮球、排球、田径、健美操、跆拳道、毽球、花式跳绳。
5.科目选择。科目选择以学生兴趣为主,采用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的方法。学生选择以专业和兴趣为主,教师选择以学生自身条件为主。
6.课时的分配与安排及学校支持。根据选修人数多少进行教师、课时、场地的分配,学校教务处对极特殊学生进行安排。教务部门与体育教师制定学生学习评价、考核办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试与测验相结合。
(三)选修体育具体实施
1.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技能训练,从而体现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做准备。为此,体育教师要联合专业课教师研究,分析确定专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活动特点及岗位对体能的适应力的要求。从生理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体育相关理论学的高度,将体能素质的发展要素定位确定依据,设计训练手段,选择相关教材和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再结合学生在校时间,制定完善的3年、2年、1年的教学计划。
2.师生磨合,课程教学中改进发展。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磨合与改进,使之成为符合中职学校体育需要,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过程。
3.互通有无,学以致用。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生活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个过程很漫长,以至于有些学生不明白上学的目的。除了考试以外,不知道所学知识还有什么作用。因此,为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各选修课之间要互通有无,相互参观、展示、合作、竞争。如篮球队员在进行对抗比赛中,健美操可以将所学健美操编作拉拉操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展示。这样既提高了篮球队员的比赛热情,也展示了健美操班级所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学生支持的队伍不同,自我展示的方式也就不一,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创编,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保障与提高
1.加强师资培训,完善体育设施。
2.创新教学模式,将就业导向引入课堂。
让学生自主选修体育课程,以学生自身兴趣为起点,以完整技术学习为过程,以运动技能展示、应用为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与欢乐,最终树立“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运动思想,实现终身运动的社会体育目标――这就是体育课选修教学法。我认为这种方法能够符合中职体育发展需要,且可以进行。
【参考文献】
[1]罗洪庆.浅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竞争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158.
[2]朱志强.中职体育课程体验对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2):65-66.
[3]李俊德.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中职体育短跑专项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136-137.
[4]周韶俊.中职体育课程教育中情景设计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运动,2013(05):83-84+109.
[5]陈龙,刘秋良.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及模块化教学培养体系构想的研究[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01):133-136.
[6]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61-63.
[7]王晓莉.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掌握学生心理改革中职学校体育课程[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09):62-63.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用性 体育教学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体育教学应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的有机结合,形成高职体育特有的风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形成一套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课程。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中专院校升格成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占高等职业院校的一半以上,但在课程建设上仍然保留着中专院校的印迹,或者是全盘依附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开展体育教学,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特色,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精神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院校已实施“2+1”的教学模式,即两年校内学习和实践,一年校外企业实习的模式。体育课程教学缩短为一年教学,选修课程少,教学内容单一且过于“统一”,对不同专业学生围绕着一到两项内容进行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没有分析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或劳动性质,很难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
所以,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来达到高职体育教学应有的作用:不但让学生学到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达到终生锻炼身体的目的,更要让学生学会发展或补偿劳动技能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二、如何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
1.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和工作岗位性质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进校后,专业开始定向,其基础知识和公共必修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二年级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大学三年级开始走向实习岗位,各种类别的实习岗位对学生又提出了许多特殊要求:能在高、难、险的环境中进行高、精、细的生产工艺;能在紧张而又单调的流水作业线上重复相同的动作技术;能承受机械的振荡或噪音的干扰;能在严寒或高温的条件下坚持工作等,这就需要未来的劳动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相应的职业体能,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性质不同,身体部位受到相应的限制,有些是局部固定的重复运动,长时间工作,使得部分肌肉发达,部分肌肉逐渐萎缩,甚至导致身体畸形,出现职业病。所以,加强实用性身体训练是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通过体育的形式、手段、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劳动适应能力和活动所必要的机能与运动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良好的工作能力。
2.确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和对体能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具有体育的合理健身性、娱乐放松性,更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发展和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
其次,教学内容要具有保健、矫正和预防的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某些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或畸形伤害,动作结构要与掌握的技术相符合,并且动作简单易学。
另外,教学内容应考虑在职业劳动的过程中操作姿势和操作动作以及操作活动的性质。有些专业是相对静力性站着或坐着工作,还有些是在野外的行走中工作,有些工作的动作速度快慢不同、动作的频率有高低,有些操作过程对肌肉神经的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影响有大有小。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或创编操开展实用性体育锻炼,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消除疲劳,增进健康。
3.选择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一般可采用体育运动中的各类动作技术进行操化或现有的运动项目,再根据职业运动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练习,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某些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或畸形伤害,做到既“发展”专业体能又“弥补”职业缺陷。如在高空环境下工作的电工、建筑专业和美术装潢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攀登、爬杆、爬绳、走平衡木等练习,增强学生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户外进行测量和实地考察的测绘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定向越野练习和户外生存常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目测能力和户外生存能力;对长时间需要站立操作的纺织专业学生,可进行太极拳、乒乓球和倒立等项目的练习,增强下肢的静力性力量,加强上肢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另外预防下肢瘀血和静脉曲张;对形体要求较高,性格活泼的宾馆服务、公关、幼师、导游和文秘专业的学生,可进行体育舞蹈、健美操、形体操或瑜伽的练习,在塑造良好的体型同时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对长期伏案的文秘办公人员,预防了低头含胸对心血管的压迫;对需要注意力集中、耐心细致的电器维修或财会专业的学生,可进行气功、太极拳的练习,促使心理上的镇静,提高专注力,同时达到疏通筋络,消除疲劳。
当然,任何专业的学生不可能练习一个项目就能达到预期的实用性目的,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参考,根据学生个人的身心状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实用性体育练习的方法,授人以渔,才是关键。
4.落实实用性体育教学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
实用性体育教学是面向全院各类专业的学生,开展好实用性体育教学就需要全面的教学资源,来满足相应专业的特色需要,期中包括师资、场地和器材的完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结构要合理,经常提供教师进修的机会,多与其他专业老师交流、学习,多接触新兴体育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创编出动作结构合理、健身的实用性体育项目。在场地、器材方面,不仅满足三大球的建设,满足热门项目的建设,更要满足学生对新兴项目的兴趣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1.深入分析专业特点,结合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科学合理地创编动作或选用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
2.开展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发展”和“弥补”的原则,做到实用性和健身性。
3.通过实用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健身观念,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4.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重视实用性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对相应的配套建设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赵苏,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育学刊,2006,11(5):85-87.
关键词: 中职体育理论课 教学方向 教学策略
近年来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各地体育教师进行了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对学校体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中职体育教学中,有计划的系统理论教学工作做得不够好。由于理论课时极少,除了开学和期末,一般都在不适合上室外课的阴雨、雾霾天气进行,而且没有相应的考核,使体育理论教学不能系统化。而且教师存在重技术教学、轻理论传授的思想,缺少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使理论课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体育教师理论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存在脱节情况。
一、体育理论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是教育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中学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运动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可以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制订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收获运动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中职体育理论课的作用
体育理论知识课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长期体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理论。通过有计划的教学,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不仅能够指导平时的体育锻炼,而且使学生懂得防止疾病、预防创伤的基本卫生保健知识。所以牢固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出了新要求。过去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实践课时,一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注重运动型教学,忽略体育理论教学。而体育理论教学对学生而言,指从根本上理解体育运动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从而配合身体锻炼需要进行合理饮食、睡眠、卫生、心理调节等保健方法,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传授运动技术,还要把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这种缺失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增进健康是一种缺憾。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体育锻炼、欣赏、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锻炼,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效果。
职业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方向是就业,需要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职业学校学生一般是十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的身体尚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如能进行科学的锻炼,则肌肉、力量、肺活量等将有较大地发展,促进大脑中枢神经发育,提高对问题的思维能力,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及职业特点,科学安排理论知识传授,形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三、中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向
职业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有很大的相似性,理论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方式可以参照普通高中教学。
1.体育课堂常规,包括体育课的结构、组织、基本要求、安全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体育与健康相关的内容,包括体育课目的、健康的概念等方面。
3.保健养身,包括运动处方、常见运动损伤、体育保健等方面。
4.比赛知识,包括组织小型竞赛、参与运动会、相关比赛规则及体育欣赏等方面。
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职高学生需要更快速地融入社会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有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尝试加入一些更深入或更实用的内容。如:
解剖和运动力学,可以让学生明白身体如何运动;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体育绘图,培养学生空间感,建立空间和结构概念;对于绘画、制图类专业的学生,同样起到促进作用。
武术和健美操,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气质与姿态,增强身体素质;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生 体育兴趣 培养 终身体育
前 言 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越来越激烈,个人实力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好坏,面对求学网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新课标带来的教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同行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加以参考和指正。
1、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1.1指导思想的更新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1.2体育意识的更新: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了解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
1.3知识结构的更新:当今社会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系统知识结构包括:“多媒体”知识是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基础知识是结构的基础,它既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是结构的重心,它制约着教学、训练、科研、保健能力的高低;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有力保障。有了这类知识,教师才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1.4体育能力的更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要随之不断提高和更新,要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向知识结构合理化、并具备较高运动能力的“智能型”过渡。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进自我健身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更应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融洽贯通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获得更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1.5教师行为的更新: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2、了解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2.1广泛性:学生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校外之间的各种比赛很感兴趣。
2.2选择性: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舞蹈、跳绳等。
2.3深刻性: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渐对一些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学习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更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
2.4连续性: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初中阶段便有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定,这种稳定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可忽缺重要环节。
3、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3.1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3.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学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其三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3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4、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4.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4.2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会激发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4.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高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此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示范、讲解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4.4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5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4.6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4.7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4.8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息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