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应试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1 16:21:14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应试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应试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应试教育;原因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094-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使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本文中,我想更多的谈谈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学教育中最大的弊病在于急功近利,应试教育盛行,并且我认为这也是当今中学教育的诸多问题的一个根源所在。

一、中学教育中应试教育盛行的原因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早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至今都依然无法完成真正的蜕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背景。在当今社会中,升学率一直是人们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依据,它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兴衰。在人们眼中,升学率越高,高材生越多,状元越强,就代表学校越好。人们这样片面的评判标准使得学校领导与老师不得不加班加点,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学生知识教育,从而创出良好的升学率来赢得家长们的青睐和良好的口碑。另外,当今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也是造成素质教育难以展开的另一大社会背景。

另一方面是上级部门的考察以及学校之间的攀比。当今社会,学校之间的攀比早已并不陌生。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各个学校类似“某校某人得某市某科状元”的广告大街上随处可见。而且上级主管部门每年也会按照各项评价指标对学校进行评比考查,其中他们最重视的就是升学率,不但要比较考取一本、二本高校的学生比例,还要进行不同分数段的比较。这使得升学率在无形中成为了考核中学教学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二、中学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危害

应试教育在中学教育中被呈现的淋漓尽致,这样根深蒂固的错误的教育理念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学校单单重视智力方面的培养,却造成了“德、音、体、美”等方面的缺失。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重智轻德”问题的出现。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越来越大,行凶的手段、残忍程度很多都是人们无法想象的。这与学校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达到更高的升学率,学校基本忽略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强度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早已变成了学生眼中“死记硬背的副科”。老师与学生们关注的只有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废话”,老师不愿去讲,学生也不愿去听。

其次,应试教育对于师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为了升学率,学校压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样以我所实习的学校为例,高一学生就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每月放一次双休月假,平时只有周日白天放假,晚自习照常。学校开设了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微机共十三门学科,看似多样合理,然而事实上音、体、美与微机课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常常被班主任或者其他代课老师占用。就连运动会也只是做做表面工作,过于形式化,走个过场而已。对于另外的九门课程,学生除了课本和练习册之外,还有每周一期的报纸,各种渠道和版本的试题。晚上十点半学校规定熄灯,然而每次去查寝,学生都还偷偷亮着灯做作业。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又在课堂上打瞌睡,这不仅仅造成了恶性循环,有时候还可能成为酿成惨剧的因素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对于这样一个难题,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又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的义务,尤其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更觉得我国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中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缺失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是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为人师表”,老师的行为习惯往往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以道德法规等规范我们自己,才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另外,中学生是善于模仿的群体,容易被同化,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次要努力丰富自己的政治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充实的课堂内容,灵活展现课本知识,并注重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第三是要组织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德育教育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追寻道理,而我们只是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第2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

为了应付各科试,不少语文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中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中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别,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中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中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中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责任”。那么,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分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背那么几个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适应我们的要求了。

通过多年来中考语文的总结,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做不好试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然而,现在的考生要做好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

随着中考考试的改革,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帖,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中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

第3篇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我们学校就与本县的各乡镇初中、协和中学、宁达中学攀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或改为段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 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中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中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中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中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 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 “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高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十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难怪,去年一位高考落榜的复读生不无感慨地说:“1995年高考,语文考了300多分(标准分),结果名落孙山;1996年全力学语文,做了几大本习题,结果高考语文还是不及格 。”

第4篇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应试教育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育部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

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

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

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

第5篇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大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目标,获取高分成了它唯一的目的。老师们把语法点列为教学重点,采取“填鸭式”教学,口语和交际英语早就被否决了,学生的能力也被否定了,这正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众所周知,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知识的渴望都是需要浇灌和培养的,但应试教育往往是逆道而行。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大纲中就提出了“听、说、读、写”四个英语教学要求,但这个计划也只是作为一个文件而停在了表面,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所有的书本和考试都只是围绕着考卷而服务,只重视笔试,不重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老师们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教学生,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根本不懂得如何理解和阅读。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弊端,他们正在不断地对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教育改革的日程上。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素质教育之根本。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能力培养及发展,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这些品质,如诚实、智慧及身体素质等,把他们真正培养成“四有新人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尽量和谐活泼地发展,学生不仅仅要被教会如何学习,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锻炼、如何审美、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课程来形成一种科学的测试及认证系统。因此,在我们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与应试教育所充斥的矛盾及困难是在所难免的。

第一,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之间、新老教材之间的矛盾。新的英语教材已经打破了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法翻译教学,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它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力度,如,在新版的初一英语上册中就明确了“听、说、读、书、演、练”等几步要求,特别是“演练”这个环节异于旧教材,尤为突出。如今,老师们一张嘴、一支粉笔垄断课堂的现象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化的手段已经深入课堂。过去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中的上帝,但实际不然,因为老师从头到尾控制着整个课堂,他们讲语法、解释课文、布置大量练习,而且常用汉语进行全程教学,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学习锻炼是非常有害的。在高中,“填鸭式”教学更为突出,因此,老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适应新教材是很难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消失,甚至会害怕去学英语。过去我们常常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听、说”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在现行高中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五个部分,包括阅读、听力、讲练、写作及语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四种技能。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一种技能的培养,那就是“语法”。英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有记笔记和各种各样的试卷,以至于许多同学在中学毕业时认为,原本实用性强的英语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哑语。

第二,不断变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考试间的冲突。许多人认为考试是教育的基本,传统教育方法就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老师、学生、学校的目标就是升学。学生和老师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因为他们认为做得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在这种情形下,语法教学是最合适的。但是教育要求在不断改变,考试目标却依然不变,这对于英语教学改革必然不利。新的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的兴致大增,他们将共同创造活跃课堂,听、说、读、写全得派上用场,无形当中就缩减了语法教学,结果学生的成绩就下降了,因为在考试中只有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可得到显示,听和读则不然。慢慢地,学生将失去对新教学的信心,最终新教学法也将会被否定,一切又将回到从前,教育改革也必将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情景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老师们往往会设置一些仿真情景,鼓励学生用英语去交流,实物、图片、录音机、VCD等,往往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常用手段,它们有利于形象、生动、直接地掌握知识,所有这些方式都将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知识,但这种方法却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所以这些素质教育模式只能流于形式了。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一台旧机器只在小部件上做改动,它又能维持多久呢?同样,素质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基于表面改动,那么矛盾永远都将得不到解决,只有找到根源我们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思维,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孩子是教育的中心”应该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老师应该从演讲者变成引导者,成为传授知识的中介,教学过程应该从传统的教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吗?

考试制度改革应切实可行、有效。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扮演的却是指挥棒的角色,很多人为考试和分数而忙碌着,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语法掌握得再多,考试也有可能失败,所以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素质教育对我们而言是新事物,没有研究试验就不可能有经验。坦白地说,一堂成功的课,不在于教师教授了多少内容、板书有几面,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实际能运用多少知识。近年来,除了“五步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还涌现出了其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3P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都强调语言的运用能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记忆—训练—运用”,值得推广。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备条件。老师是导航灯,是灵魂的工程师,高素质的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责任心,要勇于改掉旧东西,时刻钻研如何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他们应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好的老师知道该如何取长补短,找到适合的方法因材施教,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6篇

关键词:英语、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冲突、出路

英语被认为是中国和其它国家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教授和学习英语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中学作为英语学习的第一站,是人们试图研究英语的一个大本营。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大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目标,获取高分成了它惟一的目的。老师们把语法点列为教学重点,采取“填鸭式”教学,口语和交际英语早就被否决了,学生的能力也被否定了,这正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众所周知,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知识的一种渴望都是需要浇灌和培养的,但应试教育往往却是逆道而行。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大纲中就提出了“听、说、读、写”四个英语教学要求,但这个计划也只是作为一个文件而停在了表面,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所有的书本和考试都只是围绕着考卷而服务,只重笔试,不重视其它能力的培养,老师们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教学生,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死记硬背,根本不懂得如何理解和阅读。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弊端,他们正在不断的对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教育改革第一位的日程上。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素质教育之根本。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能力培养及发展,我们应该要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这些品质,如诚实、智慧及身体素质等,把他们真正的培养成“四有新人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尽量和谐活泼的发展,孩子们不仅仅要被教会如何学习,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锻炼、如何审美、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来形成一种科学的测试及认证系统。因此,在我们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与应试教育所冲斥的矛盾及困难就是在所难免的。

首先,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之间、新老教材之间的矛盾。新的英语教材已经打破了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法翻译教学,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它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力度,如在新版的初一英语上册中,就明确了“听、说、读、书、演、练”等几步要求,特别是“演练”这个环节异于旧教材,尤为突出。如今,老师们一张嘴一支粉笔笼断课堂的现象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化的手段已经深入课堂。过去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中的上帝,但实际不然,因为老师从头到尾控制着整个课堂,他们讲语法、解释课文、布置大量练习,而且常用汉语进行全程教学,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学习锻炼是非常有害的。在高中,“填鸭式”教学更为突出,因此老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适应新教材是很难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消失,甚至会感到害怕去学英语。过去,我们常常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听、说”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在现行高中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五个部分,包括阅读、听力、讲练、写作及语法,这种安排目的是全面发展四种技能;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一种技能的培养,那就是“语法”。英语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只有记笔记和各种各样的试卷,以至于许多同学在中学毕业时认为,原本实用性强英语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哑语。

第二,不断变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考试间的冲突。许多人认为考试是教育的基本,传统教育方法就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老师、学生、学校的目标就是升学。学生和老师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因为他们认为做的更多分数就越高,这种情形下,语法教学是最合适的。但是教育要求在不断改变,然而考试目标却依然不变,这对于英语教学改革必然不利。新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兴致大增,他们将共同创造活跃课堂,听说读写全得派上用场,这无形当中就缩减了语法教学,结果学生们的成绩就下降了,因为在考试中只有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可得到显示,听和读则不然。慢慢地,学生将失去对新教学的信心,最终新教学法也将会被否定,一切又将回到从前,教育改革也必将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情景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老师们往往会设置一些仿真情景,鼓励学生用英语去交流,实物、图片、录音机、VCD等,往往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常用手段,它们有利于形象、生动,直接地掌握知识,所有的这些方式都将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知识,但这种方法却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所以这些素质教育模式只能流于形式了。

俗话说:“牵一发而幼全身” 。如果一台旧机器只在小部件上做改动,它又能维持多久呢?同样素质教育改革也只是如此,如果我们只基于表面改动,那么矛盾永远都将得不到解决,只有找出根源我们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改换传统教育思维,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孩子是教育的中心”这应该在人们的思想中要占主导地位,老师应该从演讲者变成引导者,成为传授知识的中介,教学过程应该从传统的教变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吗?

其次,考试制度改革应切实可行、有效。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扮演的是指挥棒的角色,很多人是为考试和分数忙碌着,学生们成为了知识的奴隶。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语法掌握得越多,考试也有可能失败。所以,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然后,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素质教育对我们而言是新事物,没有研究试验就不可能有经验,坦白地说一堂成功的课,不在于你教授了多少内容板出有几面,而在于学生们掌握了多少,实际能运用多少。近年来,除了“五步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还涌现了其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3P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都强调语言的运用能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记忆——训练——运用”,值得推广。

最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备条件。老师是导航灯是灵魂的工程师,高素质的老师要求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责任心,要勇于改掉旧东西,时刻钻研如何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他们应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正如有一位老师所说:“老师所给予学生的未必是金山、银山,但必须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好的老师知道该如何取长补短,找到适合的方法因材施教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教兴国、人人有责。如果我们能认清形势,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就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第7篇

[内容]

但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唯“应试而教”,不重视素质教育的现状,这是令人忧心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语文教育战线广大同仁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今天刊发这篇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思考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加餐;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自然要受到冷遇,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