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数学思想如何培养范文

时间:2023-07-11 16:21:07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数学思想如何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数学思想如何培养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培养 逆向思维

高中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其中在众多数学思维方法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种思维就是逆向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锻炼一向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教师对逆向思维方式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也只是把逆向思维方式当作学习的其中一项内容,并没有真正地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在高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潜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就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问题进行了浅层次的分析和探究。

一、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原因

(一)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都习惯于运用顺向思维去解决数学中的难题,乃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经常会从顺向的方向进行思考。这样的惯性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向,会使学生的思路受限,思维方式变得单一。而逆向思维方式的培养,就能够弥补思维单一的不足。逆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很多解题捷径,一旦他们脑子里面形成了这种逆向思维的意识,就能够使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别人要强很多。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要加强对高中学生逆向思维模式的训练和引导。

(二)逆向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本身就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的思考方向与常规思考方向是正好相反的,从不同多角度去思考就能够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逆向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学生对事物、对数学公式和概念有个本质的了解。所以,这种非常规思维模式的培养就能够帮助学生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对问题有个本质上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它。就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逆向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逆向思维的学习和培养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只有善于观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抓住问题的各种明显或者隐藏的条件的学生,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才会有飞速的提高。在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时就能够锻炼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逆向思维方式总是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灵感思维,这些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一)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将逆向思维灌输其内

备课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课的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在备课内容中要时刻牢记将逆向思维方式灌输到课堂内容中去。不断地引导和提示学生用逆向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经过课堂上教师对不同的教课内容中涉及的逆向思维的不断疏导,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方式。逐步的引导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当顺向思维解决不了时就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二)教师在讲课的课堂上要运用各种方式提示和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包括数学思维模式中的反向推理、反证法、假设法等等都是变相的逆向思维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公式方面、推理方面和概念方面都要进行逆向推理。数学公式都具有双向性。强化对公式的逆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用逆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新接触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数学推理,就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这些公式、概念以及推理。充分理解后,就能够让他们在数学题中能够灵活运用。高中数学中不管是函数题目,还是几何中的证明题目,只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不断的疏导,让学生有了逆向思维的意识,很多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问题上,反证法就是一种很多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例如命题“若两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正比例,则必相似”为假命题,则只需举出菱形和正方形的例子就能够证明题目中的命题是假命题。逆向变式方法也能够很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解决数学难题。

(三)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部分锻炼学生逆向思维方式的练习题

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政治 课程整合 创新能力

1.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是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思想政治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政治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仅是表现为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综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2.1 政治课的自身发展寻求整合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政治学科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划、背、默,教学手段机械死板,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死记硬背,机械作答,"上课划条条,课后背条条,考后全忘掉',课上毫无生趣。于是,政治学科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其地位每况愈下。政治学科要得到生存和发展,政治教师要取得自身的地位,就必须自我加压、自找出路。而很好地使用信息技术并使之与政治学科整合,能使政治学科占据有利地位,从而迅速抢占学科教学的制高点。

2.2 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整合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近年来校园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许多学校的网络教室不仅可供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而且具备储存、传输学科学习资源,使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条件。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和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无缝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3 新课程改革实践呼唤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教师-学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迫切要求政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师-媒体-学生"、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3.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是整合的前提

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是课程整合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只有真正同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转变为"教学、媒体、学生"三维互动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法、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这些变化都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3.2 教学平台的整合——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网络平台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网络平台.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和比较理想的。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网络平台,可以提供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网络教学中的教育教学信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的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信息资源,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网络将这一系列能够为教学所用的资源按知识点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按照符合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形成科学的逻辑体系。因而,特别适合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为其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条件。网络技术可以在人和电脑之间提供一个极为自然的学习、沟通方式,它可以形成人机互动、相互交流的操作环境以及身临其境的场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在网络中通过BBS、网络聊天、E-mail、MSN、留言板、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使学生在网络课堂上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且不影响他人听课.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广,思路更开阔。例如,对高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升贬值"问题,结合经济社会的热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人民币升值和美元、日元贬值的相关资料,再去粗取精、整理、归纳,分小组编辑主题手抄报进行展示。这样,既可发挥其主体性,拓展其知识面.又可提高他们关注时政热点的热情和合作能力.而且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一如既往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贯彻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思想政治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的基本理论。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应该也必须认真掌握和实践,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思想政治课整合起来。

第3篇

高中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乙万敏.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2]唐国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1).

[3]巫立清.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4]胡忠丽.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J];考试周刊;2007年26期

[5]戚仕良.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教师;2009年23期

[6]石翠红。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7]刘术青,田炳娟。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才智,2011(08)。

高中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杰.浅论高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09:83.

[2]孔明泽.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研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09:16.

[3]孔文莉.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若干问题的探究[D].河南大学,2014.

[4]焦海廷.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4,02:155.

[5]杨帆.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迎接新课程.

[6]林奇兵.创新数学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丁聪.坚持“三个结合”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0(8).

[2]袁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9).

[3]徐建良.高中数学概念的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5).

第4篇

浅谈如何提高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用好数学史 教好数学课

谈谈高职高考的数学复习

论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关于提高数学教学开放度的探索和思考

关于高中数学模型化教学方法的探析

数学公开课的易位解析

中专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目标引领,自学导航——浅谈学习目标的地位和作用

论中职数学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浅议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评价体系

数学建模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谈数学课堂提问的部分原则

动生成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基于Moodle的高中数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以《等差数列》为例

在数学课中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

浅议中职数学的“教”与“学”

“数学过程”之浅见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谈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初探

《几何画板》在数学探究性活动中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电子交互白板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

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学习数学

高中函数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三个“什么”

浅析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法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途径探讨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浅谈变式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新课程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试论新课改下文化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教师应当做什么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突破与发展初探

新课程下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

拓展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

项目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数学教学应加强案例应用

从学生的节外生枝说开去——谈高中数学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引入的十种方法

职高数学选择题的间接解法

化归思想在积分学习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解数学题的几种常见情况

灵活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以化归思想为例

以退为进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浅谈思维定势在数学解题中的影响

积分上限函数的导数计算方法初探

探求轨迹(曲线)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

构造法证明不等式举隅

中职数学问题解决的反思策略

关于高中导数应用教学的思考

走好解析几何入门关——椭圆题型的优化策略

发散思维,培养能力

浅谈如何计算正态随机过程平方的协方差函数

利用向量巧解二面角

你会解已知面积作条件的题目吗

抓住本质特点 简化解题过程

浅析常微分方程的几种解法

利用斜率解决一类分式求值域的问题

级数的相关性质与应用

多角度透视概率问题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1.新课改后改变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难题

1.1面对课程改革人们的思想转变慢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老师的工作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也仅此而已。在课堂上,老师要做的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照搬下来,用嘴讲给学生听。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为在当时,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学生或是家长,大家普遍的思想就是——分数代表一切。老师自然要为学生的分数做努力,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已经养成了习惯,而且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也已经有了固定的系统,在短时间内很难更改。但是课程改革后,教学目标应经改变,分数的绝对地位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不可动摇,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新要求。

1.2老师自身素质满足不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新课改之前,所有的老师都是以从前的教学目标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策略,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整理出了适合自己和学生以及旧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其本身的素质提高也是朝着如何在就旧的学目标下,教好高中数学这一门重要的科目。当课程改革来临,教学目标也随着更改,高中数学这一门课程对于老师的教学要求也不再是只要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讲明白,学生能听懂能拿到分就行了。有了新课程,自然对于老师就有新要求。

1.3学生的思维判断力还不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从课本到考试方向都发生了还很大改变,这不仅对老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新课改之后的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许多。课程改革后学习高中数学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思维判断能力,而且要求很高。这是因为新课改的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在于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而在课程改革之前,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在老师讲的各种公式上,在答题时也只是用固定思维去套用这些公式,而不会注重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联用,这样就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致使学生在遇到许多问题时不能很好的解决。

2.如何有效的转换高中数学的就教学策略

2.1老师的思想和行动要走在前面

无论在课程改革之前,还是新课改之后,老师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都时在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转换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策略时,老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到这一点,因为老师的想法极易影响到同学以及家长的思想,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做到这一点。作为老师要明确地认识到高考只是教学目的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还要知道高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功底,所以才会有课程的改革。老师要设且体会这一点,并且这几句话变成实践,并付出行动,不仅要让自己尽快地体会这一思想,更是要将这一思想传递给学生以及家长,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使新课改的思想能够落实。

2.2提升自身素质增加沟通交流

在过去,高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根据课本或者教案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将书本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听,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课程改革后,教学要求是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使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老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在知识上老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在其他方面不断学习,比如心理学,还有信息技术等,通过主动了解学生来培养学生使其全方面成长,注重对学生的特长培养,因材施教。

2.3通过老师不断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学生来的角度来看,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不少,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必然会更吃力一些,而作为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理解学生的情绪,并且了解一些学生的爱好,然后将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融入到课堂里,用兴趣带动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热情,将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多思考、多动手,一点点提高其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函数及其图像的课程中,可以将全班的同学分为四组,并且分别绘制四个函数的图像,四个函数分别是y=2xy=(1/2)xy=3xy=(1/3)ⅹ,每一个小组分配一个函数,要求就是这个组的所有成员都能自己一个人独立在纸上绘制出该函数的图像。

结语

新课改的到来会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会将数学这门学科,从书中搬进现实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的基础素质会在高中的到良好的培养,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老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将高中数学不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在传授,而是作为培养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必要元素。这一切还与需要老师、学校以及家长的共同重视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凤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中学时代,2013(10).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形结合;研究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提高高中数学学习效率,成为每一个高中数学老师必须面临的问题。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与形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化抽象的数学问题为直观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学习有着莫大的帮助。

一、学生高中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数学思想几乎为零

因为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高中数学训练学生如何做题,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不断机械地做题,却没有形成该有的数学思想,遇到难题就无从下手,对数学的学习难以为继。

2.陷入固化思维僵局

数学学习讲究题海战术,身经百战的学生在不断地解题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模式,片面相信自己的解题经验,忽视了一些实用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陷入思维固化的僵局。

二、数形结合的应用价值

1.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过渡衔接

高中数学学习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具体数学概念更难理解,学习内容更加抽象,同时高中数学的学习目标强调的更多的是数与形的研究,学习难度加深了不止一个度。如何有效地将初中、高中数学学习内容顺利进行衔接过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整合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衔接,为学好高中数学打好基础。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整体表现偏向抽象,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当难度系数太大,则会出现畏难情绪,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影响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而数形结合的灵活应用,能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比如,高中解析几何,如果不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其拆分为点、线、面的具体概念来理解,将抽象的图形转化为具体的代数,很难理清其中的内在关系和性质。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塑造数学思维模式

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初中数学、高中数学,作为数学知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的目的都是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入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形成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构建能力。

三、数形结合的具体应用

1.借“形”显“数”,化虚为实

在高中代数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反映这样一个问题,代数关系复杂多变,逻辑关系纷杂,很难进行理解和记忆。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画图、构建模型等方式,借“形”显“数”,在图形中找出“数”的问题,化虚为实,更容易理解,强化记忆效果。

例如,在学习数学集合问题的时候,利用画文氏图,在这条封闭的曲线间,借“形”显“数”,直观地表现各种集合关系,化虚为实,理解集合的具体概念,形象地展现元素与集合相互之间的关系。

同样在学习“函数与方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函数题目:已知0

通过分析题目,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求函数y=ax与函数y=logax的实数根问题,而采用数形结合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方程实数根个数就是判断图象y=ax与y=logax的交点的个数,简单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很明显的就能发现图象只有两个交点,由此得出方程有两个实数根的答案。

2.“形”里求“数”,直观求解

数学中几何问题和代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互通,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复杂的几何问题直观地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求解,在一定程度上略去了繁复的理论分析过程,简化了解题思路。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图形背后的问题,“形”里求“数”,很多时候都能用代数表示几何意义,直观求解。

例如,在求解这道几何题:已知A、B是直线l上的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m,n,现在避开A、B两点,在l上任意取一点C,且AC∶CB=λ,试求点C到平面α的距离。

仔细分析问题的条件和求答,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道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几何题,准确建立空间坐标图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道关于向量的代数求解题。

3.数形互渗,交叉运用

数即代数,主要涉及数与方程式,而形指几何,主要包含图形和图像问题,数形结合思想需要将这二者灵活结合,相互渗透,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赋予代数几何意义,用几何表达代数意义,交叉运用,能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设x和y均为正数,且x2-y2=1,求y/x-2的取值范围。

这道题有很多解法,如果直接强行求解,涉及的过程非常复杂,给学生解题带来很多麻烦,而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则省去了代数推理过程中必须的推断和计算过程,极大地简化了求解过程,使解题变得更为直观方便。

高中数学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被广泛应用,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高中数学问题都是“数”与“形”的问题,是对数学理论认识的一种升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题中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做到借“形”显“数”,化虚为实、“形”里求“数”,直观求解,数形互渗,交叉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截图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类比思想 高中数学 学习方法

一、类比思想及其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关系

类比思想是一种基本逻辑思维,它是将属性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总结出类似事物方法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类比思想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类比思想也是一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学生采用类比思想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以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说来,就是针对高中数学的章节、知识点和题型进行对比,将问题落实在具体章节知识点和具体的解题案例中,从而找出其共性并融会贯通,以通常普遍的解题规律去应对新题型新问题。

二、基于实证分析的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中的作用分析

根据对类比思想基本内涵及其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之间关系的分析,在对大量利用类比思想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成功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实证案例如下面三个方面所展示。

第一,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比如在高中立体几何的学习阶段中,对于点线面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抽象以形成点线面的概念,例如对于平行公理和空间中直线之间的关系类型,以及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转移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学习函数的性质时,让学生学会根据函数的图像来分析函数的各种属性如周期截距及增长趋势等,并且用函数的观点来理解方程、不等式,以及数列;在复数与实数的四则运算中了解复数运算与实数运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以及是复数的什么属性导致了这些算法上的区别。

第二,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表面上零散的知识点和模块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从而开阔解题思路和办法。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函数是周期函数的证明问题,这部分题目一般以复合函数的表达形式出现,但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其是由基本的周期函数经过四则运算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这类题目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其中隐含的基本周期函数,并找出这些基本周期函数经过四则运算后其基本属性的变化情况,进而做出是否是周期函数,以及周期是什么的求解和证明;另外,在求点的轨迹变化时也是运用类比思维的一种典型情景,点的运行轨迹题目是几个函数或方程的一个综合问题,利用基本的函数形式和方程进行类比可以快速准确地解决这类题目。

第三,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节约考试时间并提高解题效率和水平。以2006年全国高考题的一个对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考查,其要求将此二维空间中的定理扩展到三维空间来研究三棱锥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能够采用类比思想进行积极的思考,不难得出三维空间中三棱锥的底面面积的平方等于三棱锥三个侧面面积的平方和;另外对于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推理也是能够采取类比思想进行快速准确解题的典型题目之一,元素与几何之间的属于或不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包含、包含于、相等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一个表现。

三、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类比思维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类比思想及其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如何运用类比思想进行思维和创造性解题案例分析和应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类比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首先,将高中数学中关键知识点进行属性分解,从而形成类比思维的基本元素,将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对比分析。这是进行类比思维的前提,只有找到类比思维所赖以进行的类比基本元素,接下来的步骤和方法才有基本载体。相关研究显示,该步骤对于类比思维培养的贡献率在54%以上;其次,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典型案例的选取并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将典型例题中包括的思路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解剖,以知识点带动关键题目案例的选取,应用典型案例挖掘和分析关键知识点,是类比思维正确实施和推行的关键步骤。相关研究显示,其对于高中生类比思维培养的贡献率在22%左右;最后,经常用类比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知识之间的连串和梳理,这是类比思维培养的一个日常行为,即它是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个常态。相关研究显示,其对于高中生类比思维的培养贡献率在14%左右。

四、总结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问题,类比思想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高中数学阶段的学习中,具体来说类比思想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本文最后,围绕着高中数学学习中类比思维的培养和形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主要从案例选取、类比点要素分解及知识点梳理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和着手。

参考文献:

[1]吉亚东.要正确使用高中数学教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2]张丽伟.如何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3]刘志勇.让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4]赵宪庚.高中数学新型教学方法初探[J].魅力中国,2010.9.

[5]杨成铁.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