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音乐节奏训练教案范文

时间:2023-07-11 16:21:00

序论:在您撰写音乐节奏训练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音乐节奏训练教案

第1篇

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我们提出了《运用打击乐对小班幼儿节奏感培养的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出符合我园实际的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方式方法,让幼儿真正体验音乐节奏、喜欢节奏、表现节奏,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理解、领悟音乐节奏元素并且提高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升我园整体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研水平。

二、研究目标

1.在音乐打击乐中,实践探索小班节奏教学的有效方法、策略

2.建立打击乐活动的常规,合理使用打击乐器

3.提升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在课题中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问卷调查法:为了解现状,为研究提供客观可靠的基础性材料,将采用问卷调查法举行研究。

行动研究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和确立幼儿园打击乐活动中幼儿节奏感培养的研究方案,确立研究步骤,对小班幼儿节奏感进行前期测试等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就研究的目标和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循环中,为最终的目标服务。

四、数据分析

为培养小班幼儿在打击乐器中的节奏感,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分成了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课题研究。

实验前期测试结果对比表:

从以上五个表中可以看出,在实验开始之前,对照班能力强的幼儿达到了97.22%,而实验班只有了88.89%,对照班幼儿对音乐节奏感的掌握明显高于实验班的幼儿。

随着时间的流逝课题已经完成,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实验之后的成果吧!

实验后实验结果对照表: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能随着老师的琴声有节奏拍手的幼儿只有16.66%,明显少于对照班的33.33%。但在实验之后,实验班整体都有了提高,特别是能力强的幼儿从原先的16.66%提高到了73.33%,但是还有13.33%的人能力较弱,原来在活动中,我们只是一味的关注了能力较强的幼儿,帮助他们提高,而忽略了能力较弱的幼儿,其实,我们同样应该加强对能力弱的幼儿的关注。

音乐是幼儿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他们也喜欢随着音乐而扭动着自己的身体,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只有26.67%的幼儿听到音乐会扭动身体,对照班则有40%的幼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就由原来的26.67%上涨到了90%,都高于对照班。

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而动物的叫声是幼儿们生活中都能听到的,也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不同的动物叫声都不同,如猫――、狗、小鸡等等。从表3中可以看出,活动前实验班能有节奏地模仿动物的叫声的幼儿,能力强的有23.33%,能力一般的有56.67%,能力弱的有20%,对照班能力强的有40%,一般的有43.33%,能力较弱的则有16.67%,实验班幼儿的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班的幼儿,但在实验之后,两个班好中差的人数都持平了,虽然都进步了,但相对来说实验班还是进步的更多一些。因为在平时的活动中,实验班经常融入关于动物的叫声这一内容,如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会以《动物怎么叫》作为练习的乐曲,从而发展幼儿的表现力等。

打击乐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奏感的培养,在活动前实验班的幼儿能力强的有33.33%,能力中等的40%,能力弱的人有26.67%。相比之下,对照班能力强、一般、差的幼儿分别是33.33%、53.33%和13.33%,与实验班水平差不多持平,但对照班能力强的幼儿还是却是高于实验班的。在进行打击乐活动中,我们的形式太过单一,没有与音乐一起融入,从而导致幼儿们进步不大。

打击乐演奏是儿童表达音乐的一种最直接的工具,要想更好的进行打击乐活动,愿意使用打击乐器演奏那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只有幼儿真正喜欢了,他才愿意去学、去探索。从表5可以看出,活动开始之前,实验班的幼儿大部分都不喜欢使用打击乐器演奏,而在活动之后,喜欢打击乐器的幼儿从原来的40%提高到了93.33%,且热衷于用乐器进行演奏。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我们班就增设了一个打击乐区角,让幼儿们知道各种乐器应该怎么玩,在玩中学,在玩中激发乐趣。

五、研究方向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常规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

(1)明确研究方向,调整教学方法和形式。打击乐器是幼儿感受、掌握节奏的一种手段,不能把幼儿框死、限制在一种形式上。单一的节奏训练不能长时间进行,幼儿的兴趣度会逐渐降低,学习的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改变教学的方法和节奏练习形式,把节奏的训练融入到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习 唱游

中图分类号:G623.71

目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小学唱游课程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界的关注。小学唱游课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音乐学习潜能启蒙的基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上好小学唱游课,如何设计好唱游课程的教学方案,如何在心理上引导好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乐趣,是大家长期值得探讨的问题。

小学唱游课的学生大多在8、9岁,学习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都表现得较差,往往上课几分钟后便“自我失控”起来,说说小说话,拍拍手,拉拉小辫,甚至站起来伸个懒腰,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上课的教师既要把控好课堂纪律,又要圆满完成上课的内容。必须运用一定的心理教育的方式,使课堂教育能顺利开展下去。

上好小学唱游课,教师所具备什么素质呢?对自身而言,教师对所任教的学科要有浓厚的兴趣,最好有自己音乐方面的一技之长,如声乐、器乐等,这样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往往有时候,老师的兴趣可以让不爱音乐的学生,慢慢喜欢音乐,让爱学音乐的学生更专心学音乐。老师可以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在如此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营造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给孩子直接、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音乐教师不是简单使用教材照本宣科,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愉快地学、爱学。在使用教学法的问题上,近来越多教师认为提倡不拘一种教学法。的确,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可取之处,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用。如在唱游律动、节奏环节中,可采用柯达伊教学法中“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的理念。这样,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最初的技能。在新授和游蚬程阶段,我们可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综合的特点,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还有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享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手段的运用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课堂中,情境创设是音乐教学课堂必不可少的过程。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目标和学生心理特征,按照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如在教授《大鹿》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片段,提问:一个茂密的大森林,住着好多小动物,它们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无忧无虑的在这里玩耍,忽然有一天清晨,“啪”一声枪响,发生了什么事呢?全体同学神情专注的边看边说动画片中的人物名字:小兔、大鹿、猎人。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这样在语言的衬托下,环境创设顺利开展。

在整个教学课堂上,还有很多如猜谜语、谈话法、设问、游戏、表演、悬念等教学方法。不管使用那一种教学法,都应该把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使学生对音乐课发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学习中来。

正确运用赏识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教师对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表扬、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相应的认可评价,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

在很多次唱游课上,都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当问题提出后,有很多人举手,我选了一位平时不太愿意举手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并不知道答案。我问他:“不会,为什么举手?”他说:“刚想到怎么回答,也想举一回手,没想到,老师叫我站起来就忘了。”我笑了笑说,老师相信你一定是个很棒的同学,证明你锻炼地还不够,以后,你多多努力,多举手,老师会给你很多机会的,好吗?果然,他每次上课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快。

“档案袋”、“收获袋”“光荣树”等方式,对于平时的教学中很容易办到,这些看似简单实用方法就如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也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可以让学生每天发现自己在进步。

日常教学的心理引导中还应该避免有失控的情况。长期以来,课堂的纪律,节奏训练的参差不齐、新授导入的不科学、新授知识重难点的忽视、学生个性情况、游戏角色创作失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

一般来说,每学期的前一二月的摸底,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情况,随后进行教学安排和教案设计,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养成约定俗成的教学常规,如拍手鼓励的节奏、律动的肢体语言的常规训练、练声、同学合作角色互动等,让孩子们如蝴蝶般在课堂里飞起来,同时注意空间和符合音乐节奏上的安排,强调音乐节奏和孩子们创造的结合。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扮演音乐角色,或拉琴,或表演动物的神态,或做树林里的小鸟和植物,或翱翔天际。或在微风里偏偏起舞。在老师小结的时候,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惩罚为辅,注意程度得当。课堂里,举手表扬的往往是一部分优秀的同学,这样就容易造成一部分同学自卑、自暴、自弃心理。所以,教师多注意这类情况,多开展课堂探究学习,提倡用个人分工、团结协作的方法,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淡化竞争气氛。真正使所有人参与到学习愉快的环境中。可以使绝大部分同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胜任感,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唱游课堂的心理引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多开动脑筋,多使用好的教学方法,真正为孩子所用,用自己的强烈的责任心,让他们能学得更好。

第3篇

电子乐器

当代电子乐器是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在音乐领域的代表,是高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电子音乐在丰富、充实与拓展传统音乐艺术与乐器功能的同时,又开拓出了新的符合时代潮流与现代人品味的音乐领域和音乐可能性。

早在1870年,德国科隆就有人尝试电声音乐。1920年俄国发明原始的声音合成器。到1965年才发明与生产真正实用的电子合成器。法国音乐家雅尼1981年在北京举办音乐会后,电子合成器与电子琴开始在中国热起来。电子琴指电子管风琴,创始于德国的利希特风琴,1959年日本雅马哈公司研制成双排键电子琴,采用分立元件模拟电路产生不同音色;1983年问世的MIDI(乐器数字化接口)技术的引入,解决了各种不同类型、牌号的电子乐器的兼容问题和由一人同时操纵多台乐器问题。使双排键电子琴成为电子合成器、电子琴和电脑编曲机的综合体,具有音乐工作站的功能。可以说,到90年代初,电子乐器的发展已趋于成熟造型。其主体结构与基本功能已经稳定,并且可以像电脑一样通过更换芯片来实现升级。

电子乐器的成熟与稳定,对于它的普及具有重大意义。在成熟之前,产品更新换代快,技术开发费用居高不下,生产批量受限,产品价格昂贵,寿命短促,难以普及。成熟稳定后,大量生产与广泛销售使售价迅速下降,售后服务周到。同时新技术推广应用使新出品的中低档合成器或双排键电子琴都具有优越的基本配置和功能,以及方便的升级可能性。在音乐史上,乐器始终是音乐艺术的物质基础和技巧源头。在定型的乐器普及中,大量运用和发挥乐器功能的奏法技巧和作品,才会问世。这意味着电子音乐艺术和技巧已具备形成热潮的基本条件。事实上,现在不但在酒吧迪厅和汽车音响中,甚至在街头,都已经常听到铿锵的电子节奏;许多音乐人和歌手也在向电子乐靠拢;而电子音乐专业已在中国九大音院中和一批艺术院系建成。

电子乐器相对于钢琴与其他乐器,已具备了性价比低廉、经久耐用、维修简便等优点,可以放手让学生试演使用,提供操作体验机会。它不但初置成本较低,而且运营成本也低。以很少资金就能建成电子乐数码教室,可以做到一人一键盘(终端),进行集体授课和分别操练,适于因材施教。从而改变音乐课的师徒制手工业式的授业方式,使这与学校的语音教室、电脑教室同样实现现代化和多媒体化。

虽然目前对每种音乐要素如何展现与运用尚需探索,暂无成型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与教案,但这正是音乐素质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内容。目前,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 声音音色辨识训练。每种传统乐器只有单一或有限的音色表达能力,电子琴储有人声、各种乐器、各种自然声、生活声和非自然声的数百种音色和音响效果。乐音有音高、音量和音质三个要素。音高即声波频率,在音乐中标准音有固定频率。钢琴与弦乐器只有在调律准确后才可用于训练听音。电子琴自有准确音高,可采用任何音色来训练听辨音高,进行视唱练耳。音量即声压的辨识存在阈值,过低的音量和差别小于3分贝的变化,多数人不能辨别,电子琴可奏出最低可辨音量和它的每3分贝的变化,钢琴对此无能为力。音质即音色,指声波的频谱特性和色络波形。每种传统乐器音色不同,所以难以用钢琴做各种乐器音色辨识训练。电子琴则可用于做各种乐器音色训练。在乐队或室内乐演奏时,电子琴还可代替所欠缺的乐器,奏出其音色的效果。此外人的听觉具有非线性,使不同乐器同奏一和弦时听到新的迭加音色,电子琴可以方便地进行多重音色的迭加。进行迭加音色训练为学生掌握配器,日后进行作曲、改编、配乐打下基础。

2. 节奏律动训练。这是传统乐器难能而电子乐器素擅的方面。可制用电子琴内存的百余种节奏音型和数十种打击乐器,利用其动听的音响和闪烁的节拍提示灯进行演示与辨识,教师可对节奏按基本节奏、变型、常用节奏、古典乐曲节奏类型和现代风味节奏、复杂节奏等纲目进行编排演示;用速度设置器改进速度;并用自动使用功能摆脱乐器操作,以全力进行教学活动。

3. 旋律和弦训练。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即和弦的运用。而和弦的辨识鉴赏,历来是东方学生的学习难点。音乐靠旋律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又用和弦来烘托与陪衬旋律。用钢琴、风琴来表现旋律与和声进行,需要较高的演奏技巧,有时还要做专门练习,并且它们所能表现的和声单一有限。可以说,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从未真正解决过这一难题。电子琴的自动和弦功能,包罗了音乐中使用的各种和弦,其演奏技巧简单易学。因此可随所需音乐节奏与织体,轻松地奏出不同的和声效果,又可通过动听的音响,促进学生领会。也便于学生复习和练习,提高其辨识和弦和欣赏、运用和声的能力。

4. 音序移调训练。复调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主体与顶峰,是学习调性调式和曲式曲体的必由之路。以传统乐器演示复调音乐要用乐队,而且吃力费时效果差,电子琴的音序功能使教师可以逐个声部分别录入再加合成,在演示中又可以分声部讲解聆听,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电子琴录音功能使教师可以积累每节课的教学资料,保存或交流。在再次使用时可像放CD盘一样,根据新学员情况改变音色、节奏、速度,甚至移调,而不必再演奏乐器。5. 音乐欣赏。综合利用电子琴的多种功能,尤其是录音、节奏提示,音色与速度变换,移调能力和音响效果,经过一定选曲准备与编排,一台电子琴就是以构成交流的音乐欣赏课的基本设施。

6. 数码化训练。电子、电脑音乐作为未来音乐发展方向之一的地位已确立,传统乐器电子化已成趋势。利用电子琴的MIDI接口,可使诸电子化乐器兼容,以及与电脑配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音乐才能,提高作曲、配器、配乐与音乐多媒体创作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音乐课 节奏 调节

一、引言

音乐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有的教师的课上得既严肃认真,又充满活力,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处于兴奋状态,趣味盎然,但有的教师的课却显得松散,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枯燥乏味。究其原因,除了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之外,还有教学方法问题,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音乐课的节奏。音乐课教学中的节奏,就是指课堂教学的“紧张度”,如果课堂自始至终处于紧张状态,学生就无法承受;而上课缺乏紧张程度,学生则注意力分散,情绪松弛,影响教学效果。那么,音乐课教学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节奏呢?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二、要根据教材内容来调节节奏

中学音乐课虽然课时不多,但课堂教学内容却十分丰富。从宏观来看,它有唱歌、音乐知识、视唱练耳与音乐欣赏等几个部分。再具体一些说,每一部分又都有各自多样的教材内容,例如:歌唱部分,既有创作歌曲,又有民歌;既有独唱、齐唱,又有轮唱、合唱等。在节奏听音训练时,开始学生对音值的长短掌握有困难,教师就要花一定的时间反复弹奏、讲解或穿插用击拍、挥拍等方法增强学生的直觉,让学生辨别。又如音准的辨别比音符时值的辨别更困难,所花的训练时间就更多。在进行复习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技能技巧,需要反复练习,节奏则要求更为适中较为妥当。实践告诉我们,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单单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周密的思考及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中的节奏,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较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的技能。[2]

三、要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来调节节奏

教师上课时要注意按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根据实际情况来掌握课的节奏。如讲了唱歌的姿势,发现比较多的学生姿势不符合要求,跟不上进度时,就应该放慢节奏,纠正姿势,使学生逐步适应并掌握基本要领;如发现学生已经紧张到濒于疲惫或情绪开始厌倦时,教师就要有意识调整一下节奏改变练习手段并且降低练习难度。如果发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要领,表现漫不经心时,则可穿插一些轻松而又有趣的练习。如视唱比赛,听音比赛等,对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根据音乐课的节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把音乐知识(包括基本的声乐知识)的讲解贯穿于唱歌、视唱中。避免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讲解,把上课的节奏控制得张弛适度。

四、根据教学条件来调节节奏

音乐课的教学条件也是影响节奏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来调节课的节奏。如教授节奏节拍听觉训练时,可利用小型节拍器,也可利用电子琴音乐节拍器部分。为了调节课堂节奏,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将以上方法穿插起来,结合兴趣活动一起进行。当然,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想办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创造性地组织好教学,将教材安排得当,既严谨了课的结构,又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机会。[3]

五、根据教师的能力、特长与性格等不同个性特征,在节奏上也应有不同的特点

就上课“紧张”而言,既可以表现为“热烈”的“紧张”,又可以表现为“冷静”的“紧张”,既可以表现为外在方向的紧张,使学生表现出热烈而紧张的练习情绪,也可表现为内在思维方面的紧张。有的教师性格活泼,风格粗犷,有的教师性格内向,教法细腻,在掌握课堂教学节奏上,完全可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不必强求统一的节奏模式。上述几个方面,是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的一些因素。[4]

总之,音乐课教学的节奏,会给学生的音乐活动以内在的刺激力量,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愉悦情感,较紧张的节奏,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有更大的容量,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与次数,更有效地利用时间。由此可见,较为紧张的节奏比较松弛的节奏效果更好。音乐课教学采用适当节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保持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参加学习,我们应力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饱满,思想活跃,精神振奋,从而不断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2].邹爱民,马东,等.编译. 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第5篇

一、NTC简介

NTC即耐克训练营,由美国NIKE公司策划和研发。NTC 采用间歇式训练方法,融合音乐节奏,营造团队训练和竞争的运动氛围,帮助提高人体上下、前后、左右等多方向转换能力,利用身体弯曲、扭动和跳跃等多维度运动表现能力,由低强度慢节奏的动作练习过渡到高强度快节奏的动作组合,切实提高人体力量、耐力、核心、平衡、柔韧等5大基础身体素质。

二、NTC训练特征

1. 功能性

整场训练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设计,都是对人体某一部位进行的针对性练习,强化身体某个部位的功能。如一个核心强化单元中――“腹部嘉年华”的练习就是针对人体腹部肌群设计的强化动作,分别完成了对腹部侧面肌群、腹直肌和腹斜肌等肌群的功能性强化,虽然连续5分钟的练习,但是肌群的转换,比平时单调的仰卧起坐练习要轻松得多,也易于坚持,因为平时从来都没有这么练习过,有一种新鲜感促进了整个练习的完成质量。

2. 全方位

NTC的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就是其练习效果的全方位。如导言里提及,其设计路线分紧实上半身、核心强化、紧实下半身等3大板块,一个大单元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搭配了全身的肌肉训练,所以整场训练是对全身肌肉和关节的全方位强化。参加培训的全部是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是健美操教师,体能状态比学校里的学生肯定要好,但是据现场观察,很少有老师在一个5分钟的练习单元里完全跟上教练的节奏,不折不扣完成练习,可见在平常的教学或者以前的运动过程中很少这么全面锻炼到全身的肌肉和关节,涉及大肌群的练习都没有问题,但是需要身体某个部位的小肌群协调和支持时,往往不能持久练习。

3. 间歇性

如前所述,NTC训练过程中每5分钟为一个小单元,这个小单元是针对身体的某一部位,并以人体某一运动素质为主。进行的全方位强化练习。但是通常这5分钟的强化单元由3个不同的动作组成,每个动作持续1分半钟,约24个八拍,动作与动作的交换时间约10-15秒,于是形成了短暂的间歇性。另外,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1分钟的间歇时间,用于喝水、擦汗或者就是短暂的休息。

4. 音乐激发

最后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整个培训都是在音乐激发状态下完成。NTC对音乐的选择也有一定要求,频率要求在128-130拍/分,节奏感要由弱至强,然后由强渐弱,一个5分钟的单元为一段完整的音乐。

三、NTC对学校体育课设计思路的借鉴价值

1.就培训目标来看

NTC针对人体力量、耐力、核心、平衡、柔韧等5大身体素质进行强化练习,旨在提升练习者全面的身体素质,结合音乐节拍对练习者的心理具有较大的激发作用,能同时对练习者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让练习者乐在其中,累在其中。反思学校体育课中的热身运动或者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我们经常要达成的目标是就某一项素质进行反复练习,如力量素质,而不是按整体设计思路进行。在这一点上,NTC的培训灌输给我们的理念就是要以整体取胜,而不是局部。

2. 从训练的内容看

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均是科学合理的肌肉拉伸练习,动静结合,强度可以自主调节,每一个练习均有变化的空间,让练习者体会到不同的动作形式,但锻炼同一块肌肉。反思我们的体育课,每一个动作标准要一样,评判的标准也一刀切,整个体育课堂活力不足,没法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或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体育课设计练习动作时,也可以借鉴此思路,设计出不同强度,锻炼主体内容却不变的系列动作,供不同体质的学生选择练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从培训的结构看

以菜单式的单元为基础,除了5分钟的单元内的动作顺序不能任意更改外,可以任意组合出全身练习的大单元,时间长短可以自由调节。既可以自由组合成15分钟左右的热身练习,也可以设计半个小时的身体素质专门练习,还可以完整地安排一节90分钟的“脂肪燃烧”组合练习。反观国内学校体育课,教案的设计也可以这样简约化,预先设计出不同内容,不同强度的练习单元,根据需要临时组合出不同用途的各种课型。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小单元的设计要严格依循科学原理,防止为了组合而组合,拼凑式的排满练习内容。

4. 从培训的师资看

NTC拥有专业而强大的动作研发团队,他们从世界级的运动员选手那里吸取灵感,由专业教练进行现场语音指导和随选指示,让参与者时时集中在教练的引导下,能让其忘我地完成练习。当今,除了边远地区缺编,师资匮乏外,我国广大体育教师均是科班出生,懂得运动解剖、运动生理等原理,每一个体育教师对自己擅长的运动技术原理均比较专业,因此只要精诚合作,完全有设计出形式新颖,实用性强的动作单元的能力。遗憾的是,学校体育教师之间的目前的合作状态,还未能走向真正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培训学习。

5. 从所需的场地器材看

第6篇

关键词 生活化 幼儿园音乐 教学

“凡是有人类足迹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一种最古老的艺术。音乐来源于生活、表现于生活,并如同阳光一般地充满我们的生活。幼儿时期的音乐教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幼儿沉浸在美妙的音乐环境之中,如在幼儿来园时播放一些愉快、轻松的音乐;午餐时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愉悦的旋律可以启迪幼儿美好的心灵,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增加幼儿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的教学更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融于其生活,让生活与课程有效整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为此,我们进行了幼儿园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努力把音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一、教学素材选择生活化

音乐素材生活化就是要把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作为音乐教学的题材,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学习活动、游戏娱乐中生成新的知识。《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即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大班教唱歌曲《为什么》,就可以将幼儿生活常见的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唱到歌曲里;小班教唱歌曲《春天》,也是将一些常见的符合季节性的特征唱到歌曲里,通俗易懂,幼儿极感兴趣;在《表情歌》中,幼儿更是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情绪感受来体验歌曲……在国庆节时选择大班京歌《我是中国人》,可以对幼儿进行情感渗透;三八节时选择《好妈妈》,可以引导幼儿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增进爱妈妈的情感等。

在每次音乐教学之前,我们应努力地去钻研教材,把音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整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单簧管波尔卡》中,抽象的音乐内容使幼儿难以理解,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难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将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请幼儿倾听老师创编的故事《柳树姑娘》,让幼儿知道柳枝在不同的风吹动下,会有不同幅度的飘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请幼儿欣赏乐曲,感受哪段音乐表现的是“柳条在轻轻地飘动”,哪段音乐又是“柳条在大幅度飘动”,让幼儿通过自身倾听主动感受音乐的性质;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创编柳条飘动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第四个环节,合作创编动作,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坚持“生活化”,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柳条来贯穿课堂,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音乐的理解就迅速而准确。

所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许多经典的名曲、时尚的流行音乐都可以让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化,便于幼儿理解与学习。

二、教学过程设计生活化

1.感受音乐――生活化。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幼儿的情感,提高审美情绪,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从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在小班音乐《这是小兵》的律动教学时,我先提问:“上幼儿园了,你有没有学会什么本领啊?”这一生活化问题的导入,引导了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消除了刚接触正规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带来的紧张不安感。接着我又随着音乐(用《这是小兵》作为背景音乐)做“立正、敬礼”的动作,让孩子们猜猜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对猜测动作很感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热闹开了,学习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相互学习动作,相互猜测对方在做什么动作,孩子们都表演得很起劲。在孩子们掌握基本的动作后,我适时引导:“小朋友真能干,学会了这么多本领,还学会了和叔叔一样立正敬礼。叔叔还会什么本领呢?我们一 起来听一听,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能干!”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仔细地聆听歌曲。

整个学习活动围绕“你会什么本领”这一生活话题,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于教学中,让孩子们带着一份真情、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而音乐的直观形象又引导幼儿鉴赏,享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

2.情景教学――生活化。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果把音乐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生活游戏,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便能唤起幼儿学习音乐的信心,提升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小班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解决难点,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韵律活动《伊呀伊呀哟》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 x | x x |和|xx x |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地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我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了“走”和“踩”。在引导幼儿学习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教学过程如下:小猫要过生日了,它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招待朋友,香香的味道引来了蟑螂。小猫轻轻“走”过去(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 x|x x|做“走”的动作),用力地“踩”(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 x |做“踩”的动作)……唉呀,蟑螂好多(事先布置好许多蟑螂图片在教室里),小猫一个人踩不完,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境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轻轻走”和“用力踩”来区分|x x | x x |和|xx x |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无穷的兴趣,享受了体验音乐的乐趣。

3.表现创造――生活化。音乐是一门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大多数的孩子热爱音乐,并愿意表现音乐。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教案,将教学过程转化成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则能使幼儿在音乐中享受美的愉悦。

在《理发师》教学前,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道具,如剪刀、吹风机、梳子等。在熟悉歌曲旋律时,让幼儿边听《理发师》的音乐,边扮演理发师和顾客。幼儿对理发并不陌生,所以表演起来个个兴致高昂,有板有眼,真像一个个小理发师。在教学中,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来学习歌曲。《理发师》中的歌词正是幼儿表演的内容,所以当游戏结束后,幼儿对歌曲已基本熟悉,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小理发师”们还能边工作边哼唱歌曲呢。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唱小班歌曲《妈妈我要亲亲你》这首歌曲时,我就问小朋友:“你家里还有谁呀?你想亲亲他们哪里呢?”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对家人的情感,很快地就创编出了新歌词:爸爸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耳朵……奶奶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大手……幼儿一边创编歌词一边表演动作,将音乐领域的教学方式也整合起来,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快乐时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亲人的情感。

三、教学拓展方式生活化

音乐要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我经常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来,引起幼儿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一个个兴致勃勃,积极地展开想象,把美妙的音乐变成了流动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哪怕只是一条曲线,一个色块。用绿色表现了广阔田野的勃勃生机,用红色表现热烈欢快的喜庆场面……都表达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接受音乐也并非局限于正规的集体教学中,区域活动也是他们表现音乐、探索音乐的场所之一。我们会在音乐表演区中准备各种优美、动感的儿童乐曲,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吸收不同风格的音乐,懂得接受周围环境中适合自己的音乐,让幼儿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在音乐区中,我们向幼儿提供的乐器都是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有棒棒糖盒做成的“沙球”、饼干盒做成的“大鼓”“小鼓”、小木片涂上颜色做成的“五彩响板”……为幼儿创设原生态的音乐工作室,他们可以在里面尽兴地表演、尽情地表现。为了更进一步地满足他们的创造力需求,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区域中提供丰富的废旧物品,引导幼儿自己设计、自己创造、自己动手尝试进行打击乐器的制作。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从而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辨析音乐的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发展其想像力、创造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大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怎么样让幼儿将音乐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呢?通常我会定期向家长发放资料,告之主题教学的内容。一方面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家长和幼儿进行互动与亲子交流。

在“三八”妇女节时,幼儿学习了《不再麻烦好妈妈》,我就要求孩子们回家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并且向妈妈说一句好听的话,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阳节时,我们要求幼儿将学校里学到的歌曲、舞蹈回家后给爷爷奶奶唱一唱,跳一跳……在把音乐与孩子生活结合起来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的内容。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客观的依据。在我们周围环境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打雷的轰隆声、妈妈切菜的嚓嚓声、小鸭的嘎嘎声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奇妙的声音与音乐节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资源库;构建

一、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结构单一,除了教材以外,其他资源的内容、机制、条件等比较零乱,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不利于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原有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开发,构建符合本校实际体育教学需求的体育教学资源库。

(一)课堂教学的需要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资源广泛而多样,有游戏、音乐、舞蹈、民间体育活动等等,现阶段又没有现成的教材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归纳,这些资源就显得杂乱无章。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重新构建一个教学资源库,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教育科研的需要

体育教科研的开展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材料为基础,以往都是将一些材料形成文字资料存放,时间长了资源的保管、统计、整理比较麻烦。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后,可将平时掌握的各种数据、材料分类输入电脑存入该资源库,如需要某方面资料时就可及时从资源库中调取,高效实用。

(三)儿童求知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要,选择个人喜欢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基于这个理念,可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体育运动常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野外生存技能等知识放入体育教学资源库中,利用网络学生可自由地进行选择学习。既巩固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又培养了终生体育习惯。

二、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主要是对以往的一些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开发再利用,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资源

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大量的、全新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特色,体育课上欢快的音

乐、活泼的游戏、优美的舞蹈等都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因素。

1.音乐类资源

体育课上的音乐资源大致可以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热身音

乐。这类音乐节奏欢快,主要是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活动开身体,为进一步练习做好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发生。如,在一堂课的开始中,播放音乐《向前冲》,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边唱边做动作,不知不觉便完成了热身练习。第二类是练习音乐。这类音乐节奏平稳,主要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增强练习的兴趣。如,学生在进行团队合作练习时,就可配上音乐《团结就是力量》,于是学生练习时就更加投入了。第三类是游戏音乐。这类音乐主要是根据一些游戏内容来选择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做游戏时,能在音乐的情境中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如,在进行《冲破火力网》游戏练习时,就可播放枪炮声,可以发现学生练习时甭提有多兴奋了。第四类是放松音乐。这类音乐节奏轻缓、抒情,主要是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放松身体、愉悦身心,如,《回家》《感恩的心》等。

2.游戏类资源

体育游戏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练习方式,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室外游戏,另一类是室内游戏。室外游戏按照功能用途可以分成奔跑类、跳跃类、技巧类、投掷类、唱游类、心理训练类、球类等游戏。这类游戏主要是让学生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像游戏《猫抓老鼠》,学生在不断的追逐玩耍中提高了奔跑、躲闪等能力,练习结束时总是觉得玩得不过瘾。室内游戏主要是一些场地要求小、运动量不大的小游戏,如,“猜猜我是谁”“换位接力”“偷渡岗哨”等。

3.舞蹈类资源

目前体育课上的舞蹈主要可分为热身性舞蹈、放松性舞蹈两种。前者是一些节奏比较强烈的韵律体操、节奏操等。如,体育课准备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兔子舞》练习,学生在节奏强烈的音乐声中模仿小兔蹦蹦跳跳,既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为下一步练习打好了基础。放松性舞蹈主要是一些音乐节奏舒缓的,让学生身心恢复平静的舞蹈练习,如,《幸福拍手歌》《小白船》等。

4.课件类资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运动技能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

楚的,把这些运动技能制作成一些教学课件,学生看了便一目了

然。如,蹲踞式跳远动作,即便教师讲得很清楚,但学生未必能理解什么是“蹲踞”动作,如果把这个动作做成一个Flash小课件,让学生观看就一清二楚了。笔者认为学校教学资源库中的课件、教程资源应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教学课件,如上面提到的Flash等教学课件;第二种是教学光盘,主要是一些体育运动技能的练习和训练方法,如,《篮球基本技术教程》《跟我学乒乓》等。

(二)课外学习资源

现在的体育课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很多体育知识感兴趣,因此,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就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学习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1.运动常识

运动常识方面,首先,资源库应向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和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体育运动常识,如一些运动项目锻炼价值、怎样进行自我锻炼、体育运动时的安全措施等。其次,新课程下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野外环境中如何获得基本生存的知识及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如何避险、逃生等技能知识。

2.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能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促进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社区资源

学校体育打开校门,走向社区,延伸家庭,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体育作为社区开展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活动内容五花八门,民间的、民族的、传统的、现代的应有尽有,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到假期,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社区文体活动,为社区文体活动注入了朝气和活力,同时也是自己进行社会实践的最好途径。

4.信息资源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内容。对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比赛的信息可根据需要,及时提供给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师生观看。体育信息资源库构建,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整理、筛选、利用信息,为自己终生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或借鉴资料。

(三)教科研资源

体育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学实践需要教育科研理论来指导;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又推动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发展。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应加强对相关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如,学生评价系统、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等。从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来看,教科研资源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课堂教学科研资源,主要包括:体育论文、教案、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第二类是课余训练科研资源,主要包括:科学训练方法、训练心得体会等。

(四)地方体育特色资源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我校坐落于太湖南岸的溇港地区,这里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游戏,如,炒蚬子、丢铜板、大渔网、甩水片、滚铁环、抓柒、单脚踢石子等等。蚬壳、铁环、芦苇秆或是废旧的渔网,都可作为廉价的体育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简单有趣的体育活动,如,旧渔网可以进行排球练习;蚬壳可以进行“跳房子”游戏;将铁环摆成各种图形,进行跳跃练习;将芦苇秆编成垫子可以进行技巧练习。教师还可以把体育教学与环境教学、健康教育有机整合,引领学生进行“家乡环保”“低碳生活”等活动,变废为宝:木板、草绳、可乐瓶、木桶……所有这些教学资源,我们都可以放入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库中,从而提高了学校特色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模式

体育教学资源库建好以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广大师生服务呢?方法虽然很多,但笔者认为最好的形式是通过网络教学模式来完成。

一方面,把体育教学资源库建成专题网站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资源库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网站留言、聊天室、微博等可使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和体会,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教学资源库必将进一步彰显特色,闪耀更加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