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07-11 16:21:00

序论:在您撰写统计学的局限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统计学的局限性

第1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价值 局

限性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0-02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牛津大学的教授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笔名为刘易斯·卡罗尔)于1862年创作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掉进兔子洞后在一个神奇王国之旅。它开启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爱丽丝这个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形象展开论述,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局限性,提出突破局限性的建议。

一、儿童与儿童文学

有了人类,就有了儿童。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曾有两千多年没有把儿童当成区别于成人的、有独特心理特点、有精神个性的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看待。直到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世界图解》,人们才第一次表现出一种崭新的认识;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为他们创造的读物应遵循一些区别成人读物的特殊规律。夸美纽斯这部教科书的出现连同这一个崭新的观点,标志着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转折——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人生阶段来认识。于是,以文学为内容、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特殊产品——儿童读物出现了,儿童文学伴随着儿童被发现、被重视拉开了帷幕。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者是儿童,是关注和表现儿童成长、有助于儿童成长的文学。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初,郭沫若就在《儿童文学之管见》提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是故儿童文学的提倡对于我国社会和国民,最是起死回春的特效药。”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儿童文学的价值。从中可以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儿童与自然的亲和力,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健全儿童人格。三是积累“入世之资”,培养交际能力。实践证明,伴随着儿童文学长大,受儿童文学作品滋养的儿童,其语言思维、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明显高于没有受过儿童文学作品熏陶的儿童。

二、儿童文学的价值

价值取向是指某个人或者团体在思考或行动的过程中,不自觉遵从一组价值标准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17世纪英国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指出的那样,儿童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

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儿童的,然后是文学的。因此,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而儿童也只有在生活中生存才能建构自己、超越自己,并获得新生或再生。这正是对儿童发展价值的体现,发展儿童,再生儿童,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价值的体现。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是神化了的儿童,她既具备强势人物呼风唤雨的特点,又有弱势人物幼稚可笑的特点,她的无所不能常常遭遇其幼稚和率性,甚至是自以为是,这种放大了的冲突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制造出滑稽、夸张的故事效果,这些无疑符合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

(一)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再者,想象力培养是智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幻想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居首。卡洛尔虚构了一个充满奇异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揣着怀表的兔子,吐着烟圈的毛毛虫,会跳舞的龙虾,会说话的动物和玩具,扑克王国,等等。爱丽丝的奇异旅程给想象插上了翅膀,把现实中的不可能化为真实,极大地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提出这样的原则: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而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作过这样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霹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三)自然美的欣赏。隧道一样的兔子洞,稀奇古怪的动物,美丽的花园,盛开的白玫瑰,王后的槌球场……爱丽丝的旅程,是自然空间转换的美妙之旅。她见到的美丽花园,有鲜艳的花圃和清凉的喷泉,大自然的美呼唤她,她愈加讨厌黑乎乎的大厅。于是,她竭尽所能地进入那座美丽的花园。当然,儿童读者这是也会感受到爱丽丝那颗对自然美向往的赤子之心。爱丽丝进入花园后,发现花园的门口附近有一株很大的玫瑰,上面长满了白色的玫瑰花,可让她觉得奇怪的是有三个花匠正忙着把白花染红。对爱丽丝而言,白色的玫瑰花开得繁茂,美丽无比,似乎没有必要将它染红。这里体现了爱丽丝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在她的世界里,自然美超越了一切人工的无理改造。儿童读者通过爱丽丝的眼睛和行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向往大自然的怀抱。尤其是在文章的最后,儿童读者更能真切体会自然之美:草儿只是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池塘中的芦苇摇曳着,击起水面的阵阵涟漪——茶杯的“乒乓”声变成了羊铃的“叮当”声,王后的大嗓门变成了牧童的吆喝声——猪崽儿的喷嚏声、狮鹰的尖叫声,还有所有古怪有趣的声音都会变成繁忙的农场上的嘈杂的喧闹声——而远处黄牛的“哞哞”的低叫也会代替甲鱼沉重的啼哭声。

一切回到现实,回归自然,大自然赋予爱丽丝奇境,更教她认识自然之美。而儿童读者借由爱丽丝的奇幻旅程,也会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四)榜样教育。榜样是人的行为实践活动及活动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借鉴、鼓励、启迪、警示作用的、人们借以模仿的对象。榜样既可以是人本身,也可以是某种方式方法,还可以是人所具有的品质、精神、作风。好的榜样是好的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富有感染性、激励性、可学性、直观性,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是儿童教育主要途径,而榜样的选择是儿童榜样教育的关键。爱丽丝作为儿童心目中的小英雄,她勇敢,聪明,有平等观念,意志力坚强,富于同情心,其榜样教育的价值极高。

三、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一)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儿童文学萌芽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儿童文学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到“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它的发生、发展、成熟的历程坎坷不平,但这一历程让人深切感到文学作品透露出的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价值仍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诸多的原因,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文学作品的成人化。作家生活感觉表现的儿童文学创作,难以获得“儿童本位”的感性体验,不可避免地缺失“儿童本位”的表现,而过多地渲染属于成人世界的思想和心境,造成创作存在把儿童成人化、复杂化的倾向。

2.儿童文学作品的政治化。儿童文学应该是带给儿童快乐,在快乐中成长的文学。而现今大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说教、训诫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作品俨然成为道德教科书。

3.读者主体选择的间接性。儿童文学作品于市场而言,选择购买的主体是成人。儿童读者群的被动性导致儿童作品创作者无奈以市场的反馈创作。市场的需要并不等于儿童读者真正的需要,成人的选择剥夺了儿童选择接受怎样的教育熏陶的权利。长此以往,市场的选择将代替儿童的选择。

儿童文学发展到现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单一性、重复性,缺少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样娱乐性足、可读性强、价值高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突破儿童文学价值的局限性是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突破局限性的建议。针对儿童文学作品价值存在的局限性,可从实际出发,突破局限性。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要加深对儿童生命的体验、理解和认识程度,走入儿童的生命世界,将自己的生命与儿童的生命融为一体,像尼·诺索夫那样成为儿童的“自己人”,那么,他就会从儿童手中得到那把登堂入室的钥匙,从而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编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适当的政治化教育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合理的,但不能一味的迎合政治的需要。要尊重儿童,给儿童真正需要的。儿童先天具有的“有吸收力的心理”,能使儿童在正常的条件下,自动对环境产生一种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发生不需要细心的指导、奖励或惩罚,因为它的动机来自于儿童的内部需要。所以,父母为儿童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等于强迫其自发学习。因此,父母应该将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从中汲取文学作品中内含教育的精华。孩子拥有选择权,市场的倾向势必会倾斜向适合儿童发展的方向,儿童文学创作者就更能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写出好的作品。如此良性循环,相信不久的将来又会出现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还成功的儿童教育作品。

总之,儿童文学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它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是长远的。爱丽丝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神奇瑰丽的旅程,她告诉我们原来接受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在旅程中肯定自我,收获友谊,渐渐成长。她得到亿万儿童的认同,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与其说她的旅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生动教育儿童读者学习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只会被赋予更多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akewell. Lewis Carroll: A Biography[M].Norton: Vintage Books, 1996

[2]Brown, Carol Lynch. ed.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3

[3]Hunt, Peter. ed.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M].London: Routledge,1990

[4]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America: Bear Run Publishing,Inc., 1982

[5]Liu, Guoyun. Return to childhood in fantasy o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D].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2007

[6]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路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9]王志玲.论榜样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第2篇

V.V. Shevelev,

The Statistical Nature of

Strength and Lifetime in

Polymer Films and Fibers

New Concepts in Polymer Science,18

2004,522pp.

HardbackEUR:208.00

ISBN 9789067643993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聚合物薄膜和纤维的强度及寿命的统计学性质

B. Tsoi, E.M. Kartashov

V.V. Shevelev著

这本专著是由1999年出版的俄语版《高分子膜的强度和破裂》一书修订和扩充而来的。书中展示了作者在脆性和准脆性断裂的固态高分子方面长期做的理论性和实验研究的结果。作者对各种状况下聚合物断裂的统计学特性进行了综合而详细的研究,包括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机械应力、不同表面活性媒质、紫外线和γ光照射、化学混合物作用等等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统计学特性。该研究的关键在于发现了两种主要的强度状态:块体试样的低强度状态和纤维及薄膜的高强度状态。书中详细研究了这两种强度状态下的破裂模型的差别。

本书由引言和11章内容组成。第1章 聚合物强度和破裂;第2章 聚合物的结构离散性和缺陷; 第3章 聚合物破裂的考察方法和强度的计算; 第4章 聚合物的强度状态; 第5章 块体聚合物材料的强度和破裂; 第6章 聚合物纤维的强度离散谱和破裂; 第7章 聚合物薄膜的强度离散谱和破裂; 第8章 聚合物强度的离散谱及其与破裂机理之间的相关性; 第9章聚合物强度的离散谱及其与破裂机理、电物理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第10章强度离散等级、热波动、松弛以及实验数据中分散的统计学性质; 第11章 从强度离散谱和松弛测谱结果中对材料的服役性能进行预测和修正,并对稳定性进行校核。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对聚合物破裂的深入研究可以使人们对格里菲思准则更明晰,可以证明没有任何的所谓安全应力,可以对低应力(格里菲思门槛值之下)下的破裂机理进行研究,可以确定平均寿命的渐近值,还可以建立平均寿命与相应的均方差之间的相关性……本书的研究结果显示,关键的因素要归因于一系列不同尺寸缺陷的存在,以及在这些缺陷中发生的热弛豫过程。许多科学家长期讨论这些实验数据的明显分散的原因,这一研究就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本书可供关心聚合物破裂问题的研究院或工业界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本领域高年级的研究生参考书。

牟文英,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第3篇

关键词:智能教学系统;模型;局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07-03

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ce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是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能够因材施教的教学系统,使“计算机导师”贴近人类教师的水平,具有推理、诊断、决策的能力。能够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一、智能教学系统的模型及功能

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设计原理分析,智能教学系统模型应包含学生模块、教学策略模块、知识库和智能接口几个主要模块,各模块的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学生模块记录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其依据为学生与系统之间的交互问答历史,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这样,系统通过学生模型就可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学。

教学策略模块根据学生模块情况和知识库做出智能化的教学决策,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和意见等。

知识库存储所要教的学科领域知识和教学知识。

智能接口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实现更普遍意义上的人机对话。

智能教学系统与传统CAI相比,具备以下功能:

第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当前的知识水平,以此为依据为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决策,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进度自动调整学习内容,具有适应能力。

第二,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导师”进行人机对话,并能对带有学生个性特点的问题做出解答,从而具备更好的交互能力。

第三,能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分析错误原因和给出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具备纠错能力。

第四,大大拓宽了CAI的模式,例如建立虚拟教室、智能导师系统、教学模拟等。从而使CAI不再是简单的课本搬家、教室搬家,而具有更多的创造能力。

二、智能教学系统的局限性分析

智能教学系统虽然较传统CAI在诸多方面有很大改进。但就智能教学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目前的研发现状而言,应当冷静地看到,它自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

要计算机解决某个问题,有三个基本的前提:必须把问题形式化、必须有一定的算法、必须有合理的复杂度。由于人的智能活动不能完全形式化,因此,机器就不能将人脑的智力活动全部复制出来。教育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教学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存在局限性。

1.智能教学系统不能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改进

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原理是把现有的专家的知识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集中到一个数据库中。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的迅猛增长,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智能教学系统无法像人类教师那样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知识库的自我更新以及教学策略模型的自我改进。还需要人从外界对整个ITS进行翻新,甚至需要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出发,重新设计ITS。智能教学系统的自我更新涉及机器学习这个难点。

2.智能教学系统适用的学习领域存在局限

以智能模拟的方法实现的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中时,并非适合所有的学习领域。人的智能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领域。领域一是“刺激――反应”领域,其中包括任何形式的条件反射,与上下文环境无关的、各种形式的初级联想行为,最典型的如无意义音节的机械学习。领域二是数学思维的领域,这是比较适合于人工智能的领域。它是由概念世界而不是感知世界构成,这一领域中的问题完全形式化了,并可以计算,这一领域又可称为简单形式化领域,典型的例子如逻辑和有精确规则的游戏。领域三是复杂形式化领域,这是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领域。这一领域包括原则上可形式化而实际上不易驾驭的行为,包括那些不能用穷举算法处理的。因而需要设计启发程序的系统,如围棋。领域四可称作非形式化行为领域,包括有规律但无规则支配的、我们人类世界中的一些日常活动,这一领域又称作感知思维领域。在这一领域内解决问题都是直觉的遵从,无须求助规则。包括一些规则不确定的游戏,如文字猜谜游戏。以上四个领域中前两个领域适合用数字计算机模拟,第三个领域只是部分可程序化,而第四个领域则很难驾驭。

与此相对应的,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类。言语信息分为符号学习、事实学习和有组织的知识学习,这些属于可形式化内容,适用于智能教学系统;智慧技能分为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其中前四项属于可形式化内容,适用于智能教学系统,而高级规则属于复杂形式化内容,部分内容不适用于智能教学系统;动作技能和态度领域的学习。在其认知成分中可以使用智能教学系统,但情感和行为成分等非形式化内容,则难以用智能教学系统来实现。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适用于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在教育中应用的重点应放在认知领域中的符号学习、事实学习和有组织的知识学习、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以及规则这些学习内容上。

3.与学生之间无法畅通交流

教育是一种交互活动,智能教学系统的交互功能虽然较传统CAI有所改进。但仍然缺乏在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交换信息的自然的、畅通的途径。系统只能通过学生输入计算机的信息来判断其掌握和内化程度。而无法像人类教师通过自然状态的交流和观察来判断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机器智能”很容易被蒙蔽“双眼”,无法做到像人与人之间那样自然畅通的交流。此外,系统在遇到新的学习情境时。不能理解和产生对话,这会影响智能教学系统功能的实施。

4.决策和推理机制不完善

智能教学系统的关键智能所在是其决策和推理机制,即“教学策略”模块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推理做出灵活决策,这种决策基于学生模块提供的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智能教学系统虽然加入诊断系统并不断调整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判断,但由于学习风格、认知特点等不能完全被形式化,因此,根据系统的教学策略模块中预先存入的诊断知识来评估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推理过程也是有局限的。

三、智能教学系统在教育中应用的建议

1.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

虽然智能教学系统具有“智能性”。但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决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明确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导,应该把智能教学系统的应用纳入到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引领教学

全过程,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程度、情感交流,尽量照顾到每个同学。ITS不是将教师搁置了。而是把教师从ITS能做的事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机器所无法替代的事情。例如,计划教学,开发教学补充材料,示范成熟的行为,启发、引导学生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特别是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道德的影响和培养,是任何智能教学机器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在利用智能教学系统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用智能教学系统取代教师,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

2.注意教学模式的运用

作为一种教育技术的实现,ITS主要依赖于各种技术的发展,但作为一个能够实施完整教学过程的教学系统,ITS的应用效果更多地依赖于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CAI在教学中的应用都以个别化教学模式为主。但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青睐。这种教学模式更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也为协作学习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目前,协作学习模式因其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和合作精神而日益受到重视。同一个智能教学系统,用于个别化教学模式和用于协作学习模式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利用智能教学系统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个别化教学模式或协作学习模式。

3.有效与网络相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与Internet的进一步融合,ITS不仅仅在人工智能上单一发展。它要向多维的网络空间发展。网络化成为当今世界ITS系统的一大优势和特色。“无机不联”正是现代教育计算机使用情况的真实写照。智能教学系统应与网络相结合。借助网络的优势,完成在线学习、实时讨论、网上测试等多种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学校或家中通过计算机登录到系统,系统按其不同的认知水平为其准备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完成学习时,系统通过自适应的测试确定学生新的认知水平,作为其下一次登录学习时为其准备学习内容的依据,并向学生提出进一步需学习内容的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时地与其他在线的学习者进行讨论,并可通过E-mail的形式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使用自己的计算机,在教研室或家中登录到系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情况。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测试内容进行更新。网络与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补足,必将构建成一个新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王士同主编.人工智能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1]王永庆.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第4篇

             ——学习郭兴利、姜霜菊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我院组织的学习郭兴利、姜霜菊的活动中,作为一名同样在基层的法院普通干警,我深深的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不难发现,他们都共同具有:常年扎根基层,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爱岗敬业,始终把为人民群众服务放在第一位,忘我的奉献,把群众的每一件事情落到实处。

学习他们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精神。“背篓法官”郭兴利总是深入田间地头,贴近群众,不辞辛苦的帮助百姓解决困难,“最美法官”姜霜菊进村入户,登门服务,苦口婆心,真情付出。学习他们,就要像他们一样,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经常深入群众当中去,换位思考,关心群众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真心实意的为他们解决问题,坚持不懈的做实事,做好事。

学习他们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品质。郭兴利、姜霜菊同志无论在哪里,都始终坚持不懈的学习,刻苦钻研,时时刻刻的提升业务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实践于工作中,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办案“零差错”,公平断案,让百姓信服。学习他们,就要学他们这种品质,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不懂就学,不会就问,增加理想信念,提升业务素质,做好本职工作,总结工作的经验,不断的创新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办事的效率。

第5篇

关 键 词教育;国家认同;说理;传递

站在遥远的、进步的未来高地回望历史时,很容易把不同肤色、出生地、信仰、着装、语言的人们归属为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被称为种族、家庭、民族、团体、国家等。若要细致回答“我是谁?我属于什么?我认为自己是谁?认为自己属于什么?别人说我是谁?说我属于什么?”这类身份认同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另一方面是因为自我界定和他者界定的身份认同在依据、诠释方式及机制上都不一样。本文无法对这种区分作出完整分析和评判,在此主要谈论自我认同的这一种情形,即内在地认为自我是属于哪一个群体。由于个体所属群体如家庭、民族、公司、阶级、政党、国家、人类等,又分别代表着亲缘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属性,现实中不同内涵、不同属性的群体认同的边界并不清晰,彼此之间也不是排他性的关系,这就再次增加了明辨难度。本文所指的国家认同只谈到自我对国家成员身份认同这一情形,探讨它是如何形成的,并主要思考学校教育在当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一、国家成员身份认同是合理想象的产物

国家作为一个概念,乃是通过大量想象构建起来的。它与领土、、政府、行政范围、制度等概念存在层次与界别之分。[1]国家成员身份与自我作为家庭成员(“我是儿子”)、人类成员(“我是人”)、性别(“我是男人而不是女人”)等不言自明的身份,以及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由雇佣合同赋予的职员身份和由制度规范的党员身份相比而言,国家成员身份需要一定的加工并且是不固定的。本尼迪克特认为民族(nation)、民族归属(nationality)、民族的属性以及民族主义本质上是“文化的人造物”[2]4,民族、民族国家其实是“主观的民族观念”[2]45构想的结果。这种诠释国家的独特的方法论在通俗表达中更是常见,比如“美国梦”“中国梦”中的国家概念就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主观的、心理的“远景”。

其实,近代中国文士早已借用想象之法来理解国家,比如“佛兰金仙”“睡狮”“醒狮”“母亲”等象征性说法为时人所普遍接受,甚至沿用至今。1925年,尚在美国求学的闻一多曾以《国风・邶风・凯风》的故事原型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凯风》描绘的是一位孝子对母亲的深情,“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有子七人,莫蔚母心”反复叠唱出儿子对“操劳辛苦”“明理有德”的母亲的歉疚与敬意。闻一多借《七子之歌》表达自己身在海外对国疆沦丧、被瓜分的国势的忧思愁闷之情。在这一组诗中,诗人构想了一位苦难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即是国家。在一句句盼归的呐喊声中,显示出他深切的国家同情心及对国家成员身份的认同。

不^,若要成功地加工一种国家身份认同的合理想象,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国家成员身份认同应当和个人建立联系。在“母亲―国家”的关系式中,“母亲”这一形象在重孝道的文化圈中比较容易与个人联结起来,母子之间的“爱”构成了联结纽带。但对母亲缺乏敬爱或自认为母亲并不爱他(她)的人而言,这个“母亲”的设想是无用的,更无法通过母亲之爱扩展出国家认同。“国家不爱我,我为何要爱国家”说的就是国家、国家成员身份认同与个人的联结失败,而非国家的概念有问题。其次,有必要根据情境知觉参照、言说对象参照、价值立场参照来塑造国家观念,进而培育自我的国家成员身份认同。还以“母亲―国家”的设计为例,“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3]。诗人将“海狮”和“黄豹”作比,描写外侮入侵、敌强我弱的时空境况,形成面向内部听众的述说,基于追求自卫和安宁合法性、正当性的参照价值,正是在这个思维方式中,闻一多勾画出了孱弱的、令人同情的“母亲―国家”形象。用“母亲”关联国家想象的方法延续至今,并得到官方认可和媒体传播。

二、说理式教育是传递国家想象的关键点

对国家成员身份的认同进行分析,由其复杂性使然,要求多学科领域共同推进。近年来,国家认同在道德价值观教育中再次成为热点问题,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多民族关系及上世纪90年代因香港、衍生的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前后相续并有所扩张;和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旨趣有合流之势,不同的是,我们认为生产国家知识体系非教育研究的重点,这是“教育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知识的生产机构,而只是对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筛选、传播和分配”[4]的活动属性决定的。因此,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者如何把已有的国家知识及国家认同的价值意义传递给受教育者。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据自身已有的国家知识(这些知识并非教师生产出来的),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的价值教育,教师扮演着向学生传递国家知识和意义的引路人角色,它就像教师向学生传递其他知识和意义一样。所以严格来说,学校和教师传递国家知识成不成问题、培育学生国家认同是虚还是实,并非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而是知识生产部门的责任。话说回来,如果知识生产部门不能生产出令人信服的国家知识体系,那么国家认同的教育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既然自我国家成员身份认同根本上是想象的结果,那教育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应如何把恰当的国家想象传递给学生呢?从经验上而言,一线教师采用了两种卓有成效的方式进行传递:第一,利用国家的象征符号帮助学生形成国家想象。比如,学校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演讲、国庆日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第二,将学生浸润于以国家为主题的历史叙述和未来幻想中,想象一个“伟大的国家”。例如,带领学生阅读传统文化典籍,领略历史古迹和文物之美,观赏、讲述英雄烈士光荣事迹的影像作品,让学生在这类叙述中生成对国家壮美与富强的自豪感。可是,如何展开国家认同的教育教学是有策略上的分歧的。有研究者认为运用说理式的话语方式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是一种带有强制色彩的方式,采用过于强调抽象的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的话语方式,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可能适得其反。[5]他们主张采用对话、体验、由小到大扩展的组织方式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之所以这些方式比简单直白的说教要好,是因为这些方式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传递方式,可以提高成功传递的概率,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即使采取了对话、体验、扩展的方式,也并不一定就能向学生传递国家认同的观念。那么教育传递有效的关键点究竟是什么?

其实,并非所有“说理的话语方式”都是抽象的、灌输的、强制的,更不能一概地认为说理的教育方式是无效的。中国哲学讲“知行合一”“知然后行”就是说先闻道而后将其践行,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有德性的人。其实一些文学、诗歌、影像作品编制的故事可以激发国家认同感,但在信息时代里,受教育者同样可能接触到另一些不是使用这种叙事方式的文学、诗歌、影像作品来瓦解先前形成的情感,显然简单的感受是不够的。学生为营造出来的氛围所感动,只能使他们短暂地停留在表层感觉当中,学生暂时的、情绪上的被动感受很难激起学生内心的认同感。更何况利用一些充盈着生命热度和能量的教育故事,本身也是一种抽象的教育方式,意在让学生理解其主旨,使之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要达到这个目标离不开理智的想象。我们认为国家认同教育有效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正面想象国家的思维方式,学校和一线教师立足于合情理的情境知觉参照、言说对象参照、价值立场参照组织国家认同的教育教学活动,综合使用说理和体悟的方式讲好国家的故事。

举例来说,如果教育者总是传递全球化造成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生态破坏、文化殖民等负面信息,那么在潜意识中受教育者相对容易生成全球化有陷阱的思维方式,产生对全球化的抵抗想法,一旦不断强化这种思维方式,反全球化的观念就会得到认同。同理,倘若学生接收的所属国家的信息以负面居多,那么这不利于自我国家成员身份认同的形成,这说明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充分的、理智的教学设计。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富有创造力地将国家作为“保护者”的知识和正面形象传递给学生,并让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或未来前程联结起来加以强化,当教育行动的情境构造、言说方向及立场依据具有总体一致性,国家认同的教育才能真正发生。众所周知,国家作为“保护者”的知识和经典形象出自霍布斯、洛克、卢梭等知识生产者之手,是经得起检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这种国家知识和国家形象。当然,人的主观想象不是任人装扮的,教育也不是宣传和灌输,教师只能巧妙地把握好教育时机,选择适当的素材,以合情理的组织方式向不同身心发展水平的学生传递国家的想象。

三、学校教育在传递国家认同上是有局限的

学校教育在自我国家成员身份认同中占据主体的位置。实际上,多数国家会通过正式的学校教育在年轻人心中传递国家认同感:在英国,公立学校每年都会打破他们的日常教学计划来庆祝帝国日;在澳大利亚,小学教师被要求教授小学生们关于君主以及帝国和联邦的知识。①30多年来,学校的国家认同教育遭遇了比以往的时代都要多的挑战。在近代救亡图存的年代,外国侵略者兵临城下,奴役国人,国家成为理论家笔下象征着内部感同身受者的最大联合体,道义上的合理性以及人们广泛的同情心,赋予了国际竞争时期国家认同教育的合理性。在国内矛盾期间,国人无不渴望安定富强,国家作为不同制度和立国理想寻求多数人的承认,正确的制度选择及国家理想有着价值秩序上的优先性。如今,在邦安国富、个人意识强烈的全球化时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多,一方面丰富了个人的国家想象空间及可能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国家认同教育的复杂程度。一旦教育者的情境知觉、言说对象、价值立场的参照系组合不当,国家认同教育很容易落个坏名声。

当前,学校的国家认同教育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比如,学校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国家成员身份认同,有时因其他经验的后摄影响被减弱或者出现逆反现象,一线教育工作者常为自己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一走出校门就打回原形而感到苦恼。因此,有人提出青少年国家认同应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联合作用。[6]这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向学生传递国家认同的作用不宜夸大,学校外部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纵使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做到最佳状态,如果家庭、社会、互联网的力量加工方向与之不一致,自我的国家成员身份认同也未必能形成,此乃学校在传递国家认同上的根本局限性。更何况千姿百态的学校和一线教师因意R、精力、策略上的多种限制,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无法做到最佳状态,而且不乏出现“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除此之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广泛存在一种实践理念上的局限性,不知不觉地妨碍了学校在传递国家认同上的作用,甚至一线教师有时也难以真正找到依此理念设计活动的合理依据。体现这种局限性的现实是一些将国家认同教育说成或者设计成逻辑上绝对优先的实践活动。要是放置在战争年代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像林则徐一样不顾个人安危,凭“死生以之”的态度定要做利国利民之人。在和平年代,自我的国家成员身份和家庭身份、社区身份、职员身份认同等往往是并存且互利的,现在个人可以用别的方式表达心怀祖国的认同感,而未必要在价值排序上,将国家成员身份摆在顺位第一才能显示其重要性。学校和一线教师在传递国家认同的过程中,不必认为国家认同教育与其他价值教育是一道直线式的“排序题”,只需将其看作是一道“必答题”即可。

注释:

①参见古德克著:《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希特著:《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65页。

参考文献:

[1]董标.教育、教育学、民族―国家同构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91-113.

[2]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比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J].现代评论,1925(30):15-17.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第6篇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媒体艺术的兴起,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新媒体艺术渗入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新媒体舞蹈是最后被开发的田地,也是集成最多媒体元素的新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支持下,新媒体舞蹈的作品和软件层出不穷,如“Life Forms”等,为新媒体舞蹈的演出和编创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舞蹈剧目课是一门艺术表现性课程,是通向舞台的艺术性训练课程,在舞蹈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舞蹈艺术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场地、课时、教师精力等局限性,浪费时间、精力,事倍功半。如今,我们看到了新媒体舞蹈对剧目课教学的影响作用以及新媒体技术在剧目课中应用的可能性。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计算机对舞蹈进行记录和编创,很少涉猎舞蹈的课堂基础教学,或者所采用的技术过于依赖硬件的配置,增加了应用的难度,不适用于舞蹈教师或演员的独立操作。本文立足于舞蹈剧目课教学,设计一套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理念的适用于剧目课教学的交互式系统。

1 舞蹈剧目课与新媒体舞蹈简析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连续的舞蹈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地位图形(不断变化的图画),结合音乐、舞台艺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1]。舞蹈剧目课属于艺术表现性的训练课程,每个剧目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它是包含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鲜明的创意、具体的角色、丰富的情感意志以及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众多姊妹艺术的结合体现,加强舞蹈剧目课教学,对当前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舞蹈剧目课是舞蹈教学的本质与核心[2],传统的剧目课教学采用“口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口头讲解、亲自示范动作、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想象营造出一个原生态传承的特定环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具有现场感,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临场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当堂提问,但由于场地的面积、人员的数量、教师的精力、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舞蹈艺术的身体体验等原因,使得学生形成了单调和孤立的学习方式,而束缚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4]。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兴起,数字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艺术的各个门类当中,正如马晓翔在《新媒体艺术透视》一书中提到的:“新媒体艺术不仅是计算机合作与兼容数码技术创作作品的方式,也是用计算机的计算力量和技术来创作新符号、新定义、新的交流与形式的方式。”舞蹈艺术作为一门多种艺术共同融成的综合性艺术,其与新媒体技术更能擦出不可估量的火花,美国著名编舞家兼数字艺术家阿尼达?程如是说:“新媒体技术不仅是舞蹈记录和传播的物质媒介,更是激发灵感的技术型缪斯。”可见新媒体技术对舞蹈艺术数字化革命的真正含义[5]。如前所述,剧目课作为舞蹈学习通向舞台的表演性课程,可以从新媒体舞蹈的本体特性中找到新的教学理念,即在全新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创意理念,并且融合了高新技术手段和互动设计理念。也就是说,更新传统剧目课的教学理念,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支持,搭建具有完整资料库、训练实时采录比对功能、远程/在线反馈功能、舞台模拟再现功能等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和远程/在线学习的剧目课教学平台,以期做到教学中的事半功倍,对舞蹈剧目课教学改革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该平台的搭建需要多学科的跨界合作,本文仅对平台中所需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与实现。

2 基于新媒体舞蹈理念的剧目课教学系统模型规划

本系统是一套适用于舞蹈剧目课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数据库形式管理课程参考资料和用户个人资料,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手段对用户的个人练习进行原型比对,给出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可视化设计允许用户选拼动作进行新剧目的自由开发。

本系统吸纳了新媒体舞蹈的理念,将剧目课与虚拟的数字化舞台直接相连,并允许用户自由创作,激发创作的灵感和表演的热情,为实际的舞台演出提供全新的数字化剧目经验。

本系统模型的具体规划如下图所示:

其中,二维图像特征点提取与对比是技术中的重点,接下来,本文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3 二维图像特征点提取与对比

3.1 芭蕾舞的算法定义

芭蕾舞在动作上有着固定的手位、脚位和精准的评价标准,因此逐帧对视频进行二维特征点的.提取与对比,即可很准确地得出动作的分析结果,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反馈和建议。当然,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作品特点给出视频中关键动作或重难点动作的时间,可以进一步减少计算时间和重复动作计算的冗余。

第7篇

[关键词] 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先兆流产;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b)-0098-04

Values of detection of serum progesterone and β-HCG in prediction of outcomes of early threatened abortion

WANG Feng1 PAN Chunxia2

1.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3201 Hospital of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 Shaanxi Province, Hanzhong 72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s of detection of serum progesterone and β-HCG in prediction of pregnant women outcomes of early threatened abortion. Methods 305 pregnant women of 5-7 gestational weeks from March 2010 to April 2013 in 3201 Hospital of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normal pregnancy group (169 cases),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95 cases), inevitable abortion group (41 cases). The serum levels of progesterone and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 were detected of three group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rate of each index were calculated; the diagnostic values of each index were evaluated by ROC curve. Results ①The pregnant women in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and inevitable abortion group were followed-up for 12 weeks, 95 cases were continued gestation, 41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abortion 3-7 days after the treatment. 169 cases in normal pregnancy group were continued pregnancy. ②Serum progesterone and β-HCG in normal pregnancy group and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inevitable abor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differences of progesterone and β-HCG between normal pregnancy group and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upper limit of 95%CI of progesterone and β-HCG in inevitable abortion group were 15.5 mg/L, 6015 U/L respectively; inevitable abortion of pregnant women with 5-7 gestational weeks was occurred by progesterone < 15.5 mg/L, β-HCG < 6015 U/L. ③The area under ROC curve of β-HCG, progesterone and joint detection were 0.85, 0.89, and 0.94 respectively, AUC value of joint dete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detection (P < 0.01). Conclusion Joint detection of serum progesterone, β-HCG has obvious superiority, which can increase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evitable abortion, compared with detection of single index, the accurate rate of diagnosis of joint detect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thus, the method h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rogesterone; β-HCG; Threatened abortion; Prognosis

先兆流产是临床常见的病理妊娠类型,发生率约占妊娠总次数的15%[1-2],通常情况下准确预计先兆流产是很困难的,需要患者反复多次而且参加不同项目的检查,费时费力,且在检查过程中,由于孕妇活动量的增加,亦加大了妊娠意外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学者及临床工作者一直努力对先兆流产的妊娠预后进行研究及探索,不但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还可降低孕妇就诊和检查的频率,节约有效的医疗资源。导致先兆流产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内分泌因素所致流产占1/5左右,先兆流产的预后与孕妇内分泌激素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联合检测孕妇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孕酮水平,并探讨二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在先兆流产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4月在中航工业三二〇一医院行孕期检查及治疗的早期妊娠妇女305例,入选孕妇均经过B超检查确认或经血、尿β-HCG诊断为宫内单胎妊娠。根据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的不同将入选孕妇分为正常妊娠组(n = 169)、先兆流产组(n = 95),难免流产组(n = 41);其中,先兆流产组主要表现为确诊怀孕后出现腹痛,伴和不伴阴道出血症状,临床治疗原则为期待疗法,给予黄体酮注射等常规安胎治疗后可继续妊娠;难免流产组患者表现为停经并确诊怀孕后出现与先找流产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但经黄体酮注射等期待疗法后无法维持妊娠。孕妇年龄20~36岁,停经时间33~48 d,平均(40.9±9.7)d。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心脏、肺、血液及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另外,还需要剔除伴发卵巢肿瘤、宫颈功能不全及人工辅助生育的患者。各组平均年龄、平均孕囊直径、停经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x±s)

1.2 血清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测定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空腹状态下于肘静脉采血2 mL,3000 r/min条件下离心20 min,取上清液在-20℃条件下冻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孕酮及β-HCG值。试剂盒由深圳拉尔文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诊断标准

比较三组孕妇血清孕酮及β-HCG值。对孕酮、β-HCG单独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对难免流产的诊断特性进行分析,其中灵敏度指正确判断难免流产的率,计算公式=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为正确排除非难免流产的率,计算公式=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15.0专业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根据Richard法统计各指标诊断难免流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计算其95%CI;采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判断标准:AUC0.5~0.7为诊断准确性较低,AUC>0.7~0.9为诊断准确性较好AUC>0.9表示诊断准确性最高。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随访后结果比较

对先兆流产组及难免流产组的随访时间均截至孕12周时,95例先兆流产组孕妇均继续妊娠,41例难免流产组孕妇无法继续维持妊娠,就诊后4~7 d行清宫术流产。169例正常妊娠组孕妇均继续妊娠。

2.2 三组患者血清孕酮、β-HCG值比较

正常妊娠组、先兆流产组血清孕酮[(31.59±10.12)、(26.70±8.25)mg/L]、β-HCG[(10 275.00±3224.00)、(9391.00±2882.00)U/L]值均高于难免流产组[(13.79±5.07)mg/L、(5660.00±1119.00)U/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正常妊娠组与先兆流产组间血清孕酮、β-HC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难免流产组血清孕酮、β-HCG值的95%CI的上限分别为15.4 mg/L、6025 U/L,因此,孕5~7周时血清孕酮< 15.4 mg/L、β-HCG< 6055 U/L时会发生难免流产。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血清孕酮、β-HCG值比较(x±s)

注:与正常妊娠组比较,P < 0.01;β-HCG: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3 血清孕酮、β-HCG值对难免流产检出率的比较

单项检测血清孕酮对难免流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9%、75.7%;单项检测β-HCG对难免流产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7.1%、71.9%,二者联合检测对难免流产诊断的准确率为93.4%。见表3。

表3 各指标对难免流产检出率的比较(%)

注:β-HCG: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4 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

血β-HCG、孕酮及二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9、0.94,其中,二者联合检测的AUC值明显高于各项单独检测(P < 0.01)。见图1、表4。

图1 各项检查的曲线下面积比较

表4 各项检查的曲线下面积比较

注:AUC:曲线下面积;β-HCG: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