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

时间:2023-07-10 16:04:03

序论:在您撰写电视新闻报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电视新闻报道

第1篇

一、避免基层新闻“休闲化”的趋势

当下的中国电视新闻,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共同冲撞下,体现了与传统新闻不同的特征与表现:电视新闻的及时性、娱乐性、可复制性、快餐性等日益凸现,因此,基层电视新闻还需树立避免过度“休闲化”的报道观。

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报道观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作为基层电视新闻,不但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合理需求,更要起到对广大受众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是,蜂拥而上的基层新闻节目注重的是“收视率”经济。为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电视媒体不惜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大搞“独”“惨”“俗”新闻,偏好于特困、悲惨、媚俗等题材的报道;再者就是大量报道城管、物业、交通、法律纠纷等无足轻重的百姓琐事。这些过分的新闻和负面报道已经大大偏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和宣传的主旋律,一方面削弱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使受众降低,甚至丧失了对社会的信任感和是非的判断能力。

二、克服基层新闻的“浮浅化”报道

有些基层新闻一味追求短小快捷,节目内容单调,多为“浮浅化”报道,仅仅流于表面,呈现在荧屏上的只是浮在面上的东西。有些简单的还原事实也反映得不全面,缺乏对新闻主题深度的审视和把握,缺乏更深的挖掘和鲜明的批判力度,这种对事件报道的不足导致民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受众缺乏对事件的深入认识与进一步的思考。因而,要达到宣传大众、教育大众的目的,就要树立克服基层新闻的“浮浅化”报道观。

电视采编人员受到的电视新闻理念束缚多,只关注既发新闻事实,而不去更多关注新闻线索的来龙去脉、时间背景、现实意义、社会反响、受众的心理反应等等,使本来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闻素材被消弱,淡化了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我们的很多新闻报道应该对一些社会现象刨根问底、解疑释惑,要学会“小题大做”。

三、突出基层新闻采访的“责任化”意识

基层新闻必须要突出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报道观,切实履行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舆论传播工具的职责。同时,基层新闻应跟踪市场调查,找准重点、热点和兴奋点,对重点内容进行基层反馈,努力提高基层新闻节目质量和水平。对热点社会问题的报道,要注意另辟蹊径,着眼于引导,帮助人们解惑释疑。为找准基层新闻的兴奋点,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基层新闻应着重处理好大众关注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基层新闻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才能加深对事件的报道认识,才能使社会崇尚的人文精神得到很好的弘扬。

四、保证基层新闻采访的“客观化”本质

客观真实是基层电视新闻制胜的报道观。基层新闻的主要意义是告知受众:媒体代言,要说民众想说的事,说百姓想知的事,说大众身边的事;发挥现场电视同期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优势,提高媒体自身在大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保证始终树立基层新闻采访的“客观化”报道观。

第2篇

主要问题

电视新闻报道的同质化问题。电视新闻的同质化主要是指新闻报道事件相同、内容雷同、观点相似等现象,新闻的同质化还包括新闻栏目的定位相似。新闻的同质化问题导致节目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被扼杀,受众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同质化新闻内容,使各台在竞争中对新闻事件的选择有失偏颇,导致电视新闻中各种血腥、纷争、鸡鸣狗盗内容越来越多,与党和国家的和谐社会定位失之偏颇。

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问题。新闻报道娱乐化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出现的一种现象,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新闻娱乐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内容上“软化”新闻,其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要素,其三是强调形式上的吸引力。而这样的做法通常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挖掘新闻事件中的娱乐部分而忽略了新闻的事实本身;因为新闻被“娱乐”使新闻更多关注在娱乐圈与娱乐人士的身上与生活中,使新闻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界限不分;因为要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挖掘其具有的娱乐性而过分夸大新闻事件的一个部分而忽略掉其他大部分,使新闻报道有失客观和公正。

电视新闻报道的虚构化问题。新闻报道故事化主要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的手法,使新闻报道带有故事性的叙事。新闻报道故事化本意为通过故事化的表述增加新闻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但是有些新闻为了强调故事化,人为地在新闻中插入悬念,使新闻事件看上去“跌宕起伏”实则是忽略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还有的新闻报道为了提高收视率,将新闻事件过分“感情”化,从而博得一部分受众群体的眼泪,将感情介入新闻报道使新闻的舆论导向因为编导的意志而改变。更有一些新闻报道为了故事化而故事化,总是选取一些新闻事件中的“细枝末节”着力展现冲突的一面。

电视新闻报道的民生化问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广播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栏目发展困难重重。为了满足电视新闻受众群体日益增长的传播信息需求,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新闻栏目呈现出大扩容,新闻题材大贴近和新闻形态不断创新的新状态、新格局、新走向。在这种情形下,“民生新闻”应运而生。民生新闻要求新闻报道及时、新闻点准确,并且新闻播出之后能真正反映和解决广大的民生问题,这就要求相关民生栏目组不仅仅要具备普通新闻栏目组的一切特性,还需要在新闻采访中能深入群众,在新闻事件的解决中起到广大人民群众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桥梁作用,而这些是很多电视台尤其是市、县级电视台力所不能及的问题。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中存在问题的

原因分析

电视新闻行业体制相对落后。虽然近些年来,网络等新媒体崛起分流了部分受众,但从普及率和接触人群来看,广播电视依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也是大众文化最强大的传播者。正是鉴于这种影响力,无论是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广电从业人员,也包括作为使用者的广大受众,都希望广播电视能够给社会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多元的文化需求。然而,好节目的评价办法却各说各话,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完备的节目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建构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收视率为主的电视节目评估方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这就要求在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当中,不能一味注重收视率,要真正去评估新闻价值,建立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评估体系。

纵观我国的电视行业,普遍存在着管理过于集约化、功利化等问题,造成了电视行业改制困难、工作懒散、作品水平低下、播出运行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满足受众需求。部分电视台管理机制不健全,从业者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影响电视新闻正常报道的一个因素。在广播电视的立法方面也有等级偏低、有空白点等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按规程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加强自律,可以提高电视管理的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

电视新闻从业者政治观念淡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是以新闻观为指导的,新闻从业者应该时刻谨记新闻报道应以新闻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公正地、客观地在电视上对新闻事件进行展现,在新闻的评述中要谨记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是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存在的。这就要求电视台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在对重要的时事政治和全局性新闻信息的及传播影响上,尽量进行准确的先期估测。

我国目前的电视新闻从中央电视台到省级电视台再到地、市、县电视台,表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表现为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不能真正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表现和评论。例如,某台在2012年2月22日播出的《“北京华联超市”强迫员工买枣》新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记者在随机采访超市普通员工时,镜头由被采访人腿部为起幅,到被采访人工作胸牌为落幅,没有注意对采访对象进行保护。再如在2012年4月11日的《深圳停电》中,出镜记者在医院采访相关当事人时问,停电是否对当时正在打点滴的病人造成妨碍,明显没有把握住主要方面。因为对医院的停电影响,大家更关心的是危重病人的安危,如ICU病房的病人情况,当时是否有正在进行的急救手术,情况如何等。

电视新闻行业非理性跟风。娱乐化、故事化等电视新闻报道形式,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创造性开创出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只是表面模仿,就会造成电视新闻的同质化、娱乐化、故事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大都来源于电视新闻行业的非良性竞争。

第3篇

NHK World TV于1998年4月开播,受众为海外侨居的日本人。2009年2月,NHK World TV改版后面向海外受众,转型为英语国际新闻频道,传递亚洲和世界各地的动向,介绍日本社会与文化,旨在让世界观众了解当今日本。NHK World TV重新设定了频道标语:“观察亚洲的窗口”(You eyes on Asia),这也是该频道的品牌核心,它提出要从BBC、CNN不同的东方的视角来报道亚洲新闻。

2000年9月25日中央电视台开播中国第一个英语电视新闻频道CCTV-9,2010年更名为CCTV-NEWS。改版前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频道的立身之本,改版后将口号设定为“为你链接亚洲”(Your Link to Asia),频道的定位从“中国”扩展至“亚洲”,并与BBC、CNN的亚洲新闻报道竞争,争取建成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电视新闻频道。

CCTV-NEWS与NHK World TV在亚洲新闻报道上有着诸多的“和而不同”。

1.新闻报道中的“亚洲”比率

2010年改版之后,CCTV-NEWS首播新闻量占新闻播出总量的52%,亚洲栏目的周播时长从改版前的420分钟增加到了1600分钟(不包括以报道中国为定位的栏目),增加了近3倍。主打节目《今日亚洲》也体现了“去中国化”的色彩,节目中以中国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仅占17%。

目前,NHK World TV以亚洲报道为主题的节目主要有《NHK NEWSLINE》(NHK时事纵横)、《ASIA 7 DAYS》(亚洲七日)、《ASIAN VOICES》(亚洲声音)、《ASIA BIZ FORECAST》(亚洲商业预报)、《Asia Insight》(亚洲观察)。作为主打节目的《NHK NEWSLINE》是整点播放的新闻节目,播放来自日本、亚洲和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其中,亚洲新闻占70%左右,NHK world TV的日本新闻要略多于CCTV-NEWS的中国新闻。

两个频道在节目设置上极为相似,整点新闻、综合新闻、深度报道、财经新闻一应俱全,突出亚洲主题,报道分析亚洲事件。但在节目更新率方面,CCTV-NEWS在每个时间段上都会更新新闻,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满足不同地区观众的需要。NHK World TV的整点新闻节目《NHK NEWLINE》,经常在连续的两个整点内播放相同的新闻节目,新闻更新率明显小于CCTV-NEWS。

在新闻报道中,CCTV-NEWS会针对一个事件进行多方连线点评,评论者有CCTV的记者和评论员,也有国外的专家学者,通过多方观点的碰撞来挖掘新闻的深度。NHK World TV节目中现场连线的次数明显少于CCTVNEWS,并且评论者多为日本本国评论员或记者,新闻评论并不多元,可信度偏低,深度不足。

2.新闻的国际化表达

CCTV-NEWS与NHK World TV都针对不同地区的黄金时间来进行节目播放,以做到精投精放。NHK world TV以四小时为一个播出单位,形成6×4模式,每天六次循环播出节目内容,以此来迎合亚洲、中东、欧洲、北美等六个不同时区的黄金时间。CCTV-NEWS则根据亚洲、欧洲、美洲的黄金时间,将节目播放时间划分为三部分。亚洲黄金时间从北京时间的12:00-24:00;欧洲黄金时间针对欧洲大陆地区观众,将重点新闻档时段提前两个小时,即北京时间02:00-07:00,新闻更新量增加30%;美洲黄金时间为北京时间07:00-12:00,每个整点都设置一个新闻档。CCTV-NEWS的设置更加灵活。

国际化的面孔和语言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主持人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CCTV-NEWS按照“以我为主,于我有利”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海外本土化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从而使频道的国际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国际主流受众和社会实际,改版后聘用了更多的外籍主持人,提升了国际化形象,语言更加国际化,而NHK World TV的主持人都为日本人,日式英语的发音习惯会严重影响国际受众的收视质量。

3.新闻首发率、自采率、原创率

首发率、自采率、原创率是衡量一个国际新闻媒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国际媒体驻外记者站的覆盖范围则是这三个指标的重要决定因素。

截至2012年3月,NHK共有4个驻外中心记者站,下设25个驻外记者站,共有记者79人,其中有一半记者站设在亚洲。2010年,NHK World TV以在日本召开的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简称亚广联)为契机,与来自亚太和中东国家与地区的122个广播电视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达成了通过交换素材来强化亚洲报道的共识。

CCTV的全球报道网络在2010年前建成,CCTV依据全球化及周边国家、热点地区优先等原则进行驻外记者站的布局和选址,在欧美、非洲、拉丁美洲均设立了区域中心记者站。2012年底,已拥有非洲、北美2个海外分台,可独立制播节目。在欧洲、俄罗斯、中东、亚太、拉美设置了5个中心记者站作为指挥调度中心,在各国辖设近80个记者站。建立起了国际视频发稿平台,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球、具备采编播一体化功能的新闻采编网络。2010年,CCTV在亚太地区建站总数达到18个,占全部海外记者站的36%,进一步提升了CCTV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其中,中央电视台是全球第一家在朝鲜建立记者站的外国电视台。

虽然CCTV的驻外记者站数量多于NHK,甚至多于BBC以及CNN,但是驻外记者站的职能还局限在新闻采集上,缺乏独立制作、播出的能力,应当在新闻采集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闻编辑、内容审核、独立播出等方面的权利和职能。

4.新媒体的发展程度

NHK环球网是NHK在互联网领域进行国际传播的主要战场,拥有包括日语在内的18种语言选择,弥补了电视频道单一语种传播的不足。网站上可以查看新近的节目、节目预告和完整的节目播出时间表,提供播客下载和在线收视收听服务。观众可以在NHK环球网上同步观看NHK World TV的电视节目。NHK环球网免费提供手机新闻服务,语言有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文与韩语五种, NHK环球网还分别针对iPone、iPad以及Android等移动终端系统开发了应用程序作为媒体推广的一环,NHK环球网在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Facebook上开设了公共主页,时刻更新动态。不仅推广了NHK World TV的节目,还传播了NHK的频道理念和价值观。

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作为CCTV新媒体战略的主力军,发展迅猛。目前,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在加快海外本土网站和多终端海外落地等工程的建设力度,非洲与俄罗斯本土化网站已经建成。已在伦敦等10个城市完成海外镜像站点的建设和海外网络骨干架构搭建工作,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CCTV-NWES对新媒体的运用还处在初探阶段,CCTV-NEWS没有独立的频道网站,而是依托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网站上可以收看直播节目,在CCTV的电脑客户端CNTV-CBox上也可以收看到CCTV-NEWS的直播节目,但是中文客户端并不适合海外观众的收视习惯,独立的手机应用程序“CNTV I LOVE Africa”,是专为非洲用户打造的手机应用软件,已经开通的RSS订阅服务也是CNTV RSS服务。

第4篇

一、“可信性”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敏感性最强、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在新闻传播的理论中,对“受众”是这样界定的:是新闻的接受者,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目标和传播效果的检验者,也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而所谓“可信性”,是指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肯定性反应,即相信的程度、比率和取向等属性。可以说。可信性构成了所有新闻信息的品格和素质。如果新闻报道的受众多。可信性高。产生的社会效益就积极,就可以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而“不可信性”则与“可信性”恰恰相反。

电视新闻报道出现受众不信任的情况,是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相矛盾的,是现实的一种不和谐现象。一方面。电视受众要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及身边发生的时事信息,了解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的信息,对党和政府的电视新闻媒体抱有真挚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受众有日渐强烈的自主意识,往往对所接受信息的真实性有疑虑、有戒心,特别是对某些敏感、热点问题的报道,不信任的心里特别突出,且不说大到“固若金汤”的豆腐渣工程,仅就我们眼前。那些已经出笼或正在出笼的掺杂着各种水分的电视新闻报道,就已经使部分受众不信服我们的新闻报道,损害了新闻事业发挥党和政府的效能,削弱了电视新闻媒介的舆论影响。综上,正因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受众多,如果他的可信性低,不仅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影响新闻信息发挥积极的效益,还会对社会起到不小的涣散性、破坏性作用,长此以往,会使受众的不可信心态恶性蔓延,造成社会性的“信任危机”

二、不可信性的主客观原因及其表现

受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不可信心态,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本身的问题,他还涉及其他许多方面。但是睿智思考、明辨真伪、追求真知是受众自我意识的健康心态。而良好的党风、社会风气则是高素质新闻报道和受众正常心态存在的社会政治大环境。这三方面的不和谐与脱节。致使新闻报道在宣传和受众双方出现不可信性及其他一些问题。当然三者之中,有内因有外因。有主因有次因。从一定程度上说,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大环境影响新闻报道和受众心态及相互关系的小环境,具有决定性意义。

真实的新闻报道是赢得受众信任的源泉。不真实的新闻报道是丧失信誉的症结所在。失实失真有无意和有意之分。我们主要分析有意失实失真的情况。大致可有以下几种:

1.政策走样。新闻报道未能全面表述或用典型的表述体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而是过分热衷于眼前的宣传效果,取其所需,不恰当地突出某点,渲染某部分,以致政策变形,甚至于此政策与彼政策抵牾,使正确的走样,变得经不住理论辨析和实践检验。

2.观点错误。未能把理论同我国实际结合好。未能吃透某些理论观点,就在新闻报道中生搬硬套地引用、“体现”这些理论观点。或以某观点俯就过时的个别事实现象,或把社会中的个别事实现象硬帖某观点以应时,致使新闻报道倾向偏颇。

3.思想片面、唯上是尊。未能全面权衡、比较各个方面新闻事实的联系,利害,不是按比例地浓缩、反映事物的正面与反面、成绩与缺点、利与害等环节和侧面的关系,往往取其一点一面、以某个上级领导的意图为报道宗旨,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说好就绝对好,说坏就绝对坏,不断出现“否定之否定”,致使聪慧者反感,盲从者错觉。可以这样说,片面的、唯上是尊的报道及报道后舆论监督和引导不利,也是导致事态扩大的原因之一。

4.颂今非昔。未能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事物,或今昔褒贬不一。或颂今不当。非昔过多过滥,或对今昔功过、是非、得意随意评价,出尔反尔,缺乏准头和稳定性。

5.闭门造车,人为地拨高。典型化、言过其实,搞理想化的主观宣传,造成新闻报道与受众生活体验的认知和和谐,拉大距离。

6.沽名钓誉、恶意造假。某些电视台人为、主观、故意、为了沽名钓誉进行的恶意造假、炒做,这已经不仅仅是在考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判断和能力,而是考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人格。

三、如何尽力消除电视新闻报道的不可信性因素

不盲从、不依附、不轻信而独立选择、思考和评价,这无疑是现代受众对待所有新闻报道的基本取向。仅就电视新闻报道而言,笔者认为,消除不可信性因素,提高可信性效果,重要的在于新闻信息视听要素的真实,倾向正确,适应受众的“期待视界”。要在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讲真话、讲真理,全面正确的报道、体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看问题要客观辩证这一大前提下,还要注意:

要善于用心、用眼、用镜头捕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敏感、焦点、热点题材。正因为电视新闻报道受众最多,影响最大,及具有视听兼备、时效性强、家庭式接受方式等一系列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更要注意需要与可能、长远与眼前、客观与主观各个方面,要切中要害,在报道时立场、态度要正确,时机要恰当,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要注意疏导和降温,分析入情入理,不强词夺理,不民意,不舍本逐末,避实质而讲枝节,在这一点上,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可为楷模。

1.适合受众“期待世界”。电视新闻报道提供的信息,要急受众所想,满足受众视听所需,力求符合受众的“期待视界”。对于多数受众尚未普遍认识的真理,未能了解、赞同的信息、观点的倾向。不要硬性灌输,不要强加于人,要善于调动详实、准确的背景资料和事实信息,辅佐以剪裁得当的真实镜头语言。善于下“毛毛雨”引导,力求由浅入深、由少积多,疏密分量恰当,适合受众的承受能力。

2.平等交流、平视采访、多问为什么。要摆正电视新闻报道与受众的关系:电视新闻记者、编辑与被采访单位、任何时候也不可以救世主、教育者自居,要以知心朋友的热诚态度,循循善诱,让受众在和谐的气氛中了解事实,相信事实,接受健康有益的信息。其次,电视新闻记者、编辑不是“无冕之王”,决不能有“王气”。

我们手中的镜头和笔。不是展示我们“特殊地位”的机枪大炮,只是我们真实的纪录新闻事实的工具。新闻记者只能以平等的心态和姿态面对和接触被采访单位和个人,以理性的思辨报道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关注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在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能的同时,决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还是被采访单位、被采访人。

3.利用自身优势,讲求新鲜、时效。时效与新鲜关系很大。快可新,新需快,新快可以先人受众头脑,增大效益。电视,新闻报道要力求时间新、观点新,不要逆受众的求新心理。

4.善于客观表述。电视新闻报道不是电视剧、艺术风光片。电视新闻报道要求叙事要冷静、客观,镜头语言的拍摄、剪辑,资料的运用也要求客观、真实。记者不下或尽量少下主观性断语,不直接陈述、抒发自己的立场、观点、倾向、情感和目的,而要用事实和真实的镜头说话,通过对事实和镜头的精心筛选、安排和叙述来体现,意在不言中。

第5篇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要具有民生的视角。新闻报道的视角决定了新闻选题的方向、内容和范围,要关注民生就必须有民生的视角,这是地方电视新闻报道的前提。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转变观念,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以平视的角度看待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以公民或民众的眼光去观察、体味生活中的人和事,这样才能“零距离”地报道出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才能原滋原味地报道出老百姓关心的事、感兴趣的事,这样的新闻报道也才能真正引起老百姓的关注。

基于以上认识,地方电视新闻在选题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要加强对新闻现场的报道,减少结论性的解说和评论,更多地把新闻事件所引发的思考让受众独自体味,或者让不同层面的受众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如某电视台报道了一则《赡养争执的背后》的新闻,内容是子女间为了争夺母亲房产的继承权而“争夺”赡养权,该报道除大量采用现场同期声外,还以老人无奈而伤感的背影作为结束方式,给受众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①

有了民生的视角,即便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法制新闻等照样能赢得受众。举例说,某市乡村道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果我们把报道的视角定位在有关部门的政绩上,也许这条新闻根本不会有人去关注。但如果我们从民生的视角出发,着力报道乡村道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报道农民获得的实惠和好处,以及农民的所思所想和所为,那么这条新闻一定能够抓住广大农民受众的眼球。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关注民生意味着百姓生活无小事,地方电视新闻就是要把镜头瞄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气象物价、邻里关系、家长里短等似乎新闻性并不强的事件,不但要关注事件本身,而且要增强服务意识,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于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向主管部门反馈信息,以使问题得以高度重视和高效解决。尤其要注意,对问题的报道要有始有终,要时刻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及时给予跟踪报道,直到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如某电视台报道的《这样的商品房我敢住吗?》,即是值得借鉴的成功之作,该报道对业主在装修时遇到的房屋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尤其就现场勘察时楼板厚度、钢筋粗细和密度等与设计图纸的差异问题拍摄了大量的图像资料,随后又采访了开发商以及国土房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后又进行了及时的后续报道和反馈报道,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维护了有关业主的切身利益。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但吸引了受众,提高了收视率,而且使媒体和政府都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提高了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试想,如果电视台仅仅曝光这个问题,而不促成问题的解决,或者问题曝光以后就没有了下文,那么这样的报道对老百姓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这样的报道对受众又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要植根于本土文化。尽管卫星信号扩大了地方电视节目的传播范围,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无疑仍然是以本地受众为主,这决定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必须以本地受众为中心,植根本土文化,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植根本土文化,要求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不仅要注重选择能展示本土文化的新闻场景,更要注重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以寻求受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和培养受众热爱家乡的情感。所谓本土文化,包括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文传统、风俗习惯和图腾禁忌等,如果发掘利用得好,可以有效地形成地方新闻报道的特色。在这方面,南京电视台曾经制作的《1860新闻眼》系列新闻报道堪称典范之作。该系列报道以寻访南京老地名、重拾南京人的地名情结为主线,制作了八集关于南京老地名的节目,采用老南京人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资料画面相结合,辅以主持人适时的背景解说和现场访谈,极大地唤起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和认同。②

植根本土文化,要求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与本土受众感同身受,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事。为此,我们必须注意研究本地的风土人情,研究和运用本土受众的个性语言,使新闻报道通俗易懂,充满乡土气息。尤其是现场报道时主持人的采访用语一定要考虑本土受众的语言习惯,这样的报道才会让受众感到真挚、亲切,容易接受。

植根本土文化,要求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充分发挥受众主体性,使他们在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互动中,既是新闻的接受者,又是新闻的传播者。现在很多地方电视台都鼓励本地民众积极主动地提供新闻线索,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拓宽了新闻来源渠道,而且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同时也拉近了电视台与受众的距离,提高了新闻的收视率。这些做法非常值得各地方电视台借鉴和推广。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注民生也不能为“民生”而“民生”。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一定要特别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防范假新闻的出现,力避新闻的“隐性失实”。否则,非但于民生无益,反而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注 释:

①杨明、裴金波:《从〈万家灯火〉栏目看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新闻传播》,2008(8)。

②巩晓冉:《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体现》,《新闻传播》,2008(8)。

第6篇

电视新闻报道的两种基本想象

电视新闻报道中存在两种基本想象:“一是‘思维方式的想象’;二是物化在或者凝聚在新闻作品中的想象,即所谓‘新闻作品中的想象成份’。”①其实这两种想象体现了电视新闻报道不同的创作手法,一种是对报道叙事逻辑的建构,主要通过新闻议题的设置、新闻报道的角度、新闻叙事的结构性安排来实现;一种是对场景的选取,尤其是对一些细节的选择,主要通过一些修辞策略来实现,如以小见大。我们这里所说的想象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新闻报道为载体,既能反映现实情况,又能顺利引导观众领会报道意图,从而使观众获得一种审美或是情感的体验。它有别于失实报道或虚假报道中的主观臆想。

结合走转改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开始以遵照群众日常生活逻辑,包括聚焦群众面临的问题,从观众的视角切入进行报道以及按照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化叙述方式呈现整个报道。对场景的选取也是尊重观众的需求,抓住一些极具说服力的细节进行突出,让观众感同身受。

通常人们习惯于城市孩子衣装齐整,由家长接送上学的情景。但在《皮里村蹲点日记》中,人们这种常规的思维方式被打破,皮里村孩子的艰难上学之路成为整个报道力图阐释的主线。报道聚焦在劝学与上学路上的艰险,通过故事性的叙事手法呈现了一次艰难的历险,从而突出了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这一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问题。而在路途中几个险要地点的选取以及诸如背孩子过悬崖等细节的深描,更是激发出人们内心的感动,而这种同情之理解,感动之体验正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成功之处。

改变电视报道的文风:喜闻乐见的故事

电视报道尽管有时设想很好,但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电视报道的意图怎样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贯彻呢?此次“走转改”活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即深入基层平凡而又伟大的生活中去,让普普通通的观众成为电视的主角,演绎他们的故事,用朴实的话语激起百姓共鸣,体味他们的生命历程。只有这样电视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实现既告诉人们想什么,又引导人们怎么想。

《皮里村蹲点日记》作为电视系列报道,是以新疆马尔洋乡皮里村孩子上学难这一事实为素材精心编排的系列故事,每个部分都有一个议题,各部分的议题又共同构成了整个报道的主题。因此,在电视系列报道中主要存在两组对应的关系:一是议题与场景设置;二是框架与主题设置。

议题与场景设置: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问题或问题的特定方面,让我们在特定的方向上展开思考?对于电视报道而言,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法决定了必须要对叙述的议题与拍摄的场景进行精心选择,要根据报道意图进行编排。例如在《皮里村蹲点日记之六――大手牵小手,共闯上学路》中,议题主要是反映艰险上学路上大人们如何护送孩子们,报道中分别选取了顶烈日、冒酷暑、走悬崖、涉险滩等场景,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构成主题鲜明的感人故事。从《皮里村蹲点日记》的系列报道议题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注重亲民可信、真挚感人,要真正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认同与共鸣。场景选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基层百姓生活的真切反映,解说则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更多的是让观众自己去体验和感悟。

框架与主题设置:以往的电视系列报道习惯于瞄准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展开,但“走转改”活动指向了一个容易被新闻报道忽略的角落,即基层不为人知的普通百姓生活,但往往这种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可以发掘出穿透人们心灵的力量。就选取报道主题而言,首要的前提是要能以小见大,化腐朽为神奇;其次是要能从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内涵,给人们以思考或共鸣的空间;第三是要有一个观众感兴趣的故事。《皮里村蹲点日记》将主题锁定在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上,以皮里村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并由一次进村劝学、护送孩子上学的全过程为基本线索搭建故事,最终抓住了观众的心,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与好评。

主题与报道框架紧密相关,主题要统筹框架的设置,框架的设置要能突出主题。框架的设置最关键的是要使各部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浑然一体。《皮里村蹲点日记》共八部分,八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均体现出皮里村孩子上学难的主题,而且各部分之间存在着以时间先后统摄的逻辑关系,观众的情绪和感触会沿着时间轴延续、累积并爆发。

改变电视报道的文风:挖掘细节的力量

并非所有的细节都能进入观众的视野,必须要经过一定筛选。对电视报道的细节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与表达主题直接相关;二是对观众而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三是细节与环境相协调,有助于观众形成整体把握。对细节的处理与情节密切相关,细节处理既要有助于形成演进的过程与起伏的情节,又要有助于激发观众的同感与共鸣。对细节的处理主要从具象化、组合、模拟、联想这四方面展开。

具象化:所谓具象化就是通过“以小见大”,从最普通、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中提取典型的细节进行剖析、深描,以使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原本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原本平淡的问题生发出新意。《皮里村蹲点日记》中对许多细节进行了深描和放大,如皮里村小姑娘光着脚后跟、小姑娘悬崖边滑落被拽起的惊险一幕以及悬崖边小女孩的哭声等等。整个报道中都凸显出这种细节的力量,给人以心灵震撼。皮里村孩子们的艰险上学路也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述,使人们有了一个更深刻、更形象的认知和体会。

组合:所谓组合是指按照协调、有序、平衡、合理的原则对细节所做的编排。组合的目的一是为了突出人物或事件的特定方面,以引起观众对其特性的重视;二是为了实现整体叙述的连贯性,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以《皮里村蹲点日记――大手牵小手 共闯上学路》为例,骑骆驼过河、滑索道过河、涉险滩、过悬崖、大石头下乘凉、喝浑浊的河水等细节的描写,构成了一次艰险的上学历程。而这些途中的关键点都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艰难”。组合是一种暗语,通过架起细节与主题之间的桥梁,鼓励观众感知报道所要表达的意义。

模拟:“‘模拟’是根据两个(类)属性相同或相似之事物、现象,从而推知其他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思维能力。”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点带面,这种手法在电视报道中运用比较广泛,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报道的普遍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意义。如通过皮里村孩子之口所表达的愿望,即“一双磨不破的鞋,一条好走的路”,可以推知这也是那个地区,乃至所有偏远落后地区孩子的共同心声。

联想:观众往往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有时很难越过自己的经验范围来思考问题。因此,电视报道就得通过大量有说服力的细节来揭示鲜为人知的事实,并以此帮助人们跨越惯性思维的障碍,设身处地地理解其中缘由。《皮里村蹲点日记》中所记录的事实,与很多观众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那里学生上学的艰险难以想象。报道通过对上学途中涉险滩、攀悬崖等细节的描述,使观众能真切感受,从而对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进而产生“一叶知秋”的效果。

总之,“走转改”活动所倡导的群众路线不仅从专业意识层面对电视新闻报道给予了指导,还渗透到了具体业务操作层面,使电视新闻报道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从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皮里村蹲点日记》就是明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第7篇

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将受到更加强烈的冲击。国内与国外传媒间争观众强信息的必然趋势也迫使新闻节目进行改革。要想使电视新闻节目有较高的收视率,就不能不挖掘电视新闻报道的潜力以增强电视节目的可视性。

一、报道内容

1.最求立体化,增强新闻的渗透力。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面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更是错综复杂。立体化的报道要求对一个事物作全面的、全方位的考察,既分析它自身的方方面面,又剖析它与周围事物的关联。如电视新闻《河水污染导致大片农田绝收》中,记者先是介绍水污染的情况,进而采访吴连成等四位农民和受污染最严重的村长,把污染的真实情况展现在屏幕上。接下来采访市环保局的负责人,请专家分析污染的根源。然后又将镜头对准污染水源的农药厂,用现场纪实的手段再现责任者的推卸辩解。报道是立体化的,多侧面的,既真实客观又全面。

2.添加背景报道,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在当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电视观众不仅需要对新的事物的了解,并需要对新事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新闻节目中的背景报道恰好能够起到补充说明、释疑解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背景材料用得充分得当,有助于深化主题。在报道1999年12月30日祖国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时,中央电视台较好的运用了背景材料,在直播过程中播报了《的由来》、为什么实施一国来两制等背景报道,丰富拓展了主题,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加大现场报道篇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现场报道是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最具感染力的报道形式。这一报道形式要求电视记者在电视现场对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和评论,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媒体声画同步、即时传播的优势。现场报道不仅能增加亲切感、临场感、参与感,而且提高了新闻的实效。

4.添加深度报道,增强新闻的冲击力。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对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等深层次的报道;要追寻事物的本源,开凿事物的内涵,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消息新闻相比,深度报道由于篇幅增加,有较充分时间,可以也必须对新闻事件作横向或纵向的开拓。在我国,电视深度报道出现在报纸之后。随着影响较大的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的播出,特别是《观察与思考》《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固定栏目的开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社会效果有目共睹。

二、报道角度

新闻报道视角要体现平民化。所谓“平民化”就是要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只有以平民视角才可能捕捉到那些观众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告之观众最需要及最详尽的生活信息,从而达到使观众收视兴趣与节目内容的契合。制作节目“平民化”的关键就是要改变过去单方面向观众进行灌输的传播方式,电视节目在制作之前、制作过程中的播放效果这三个方面,都要以电视受众是否能够接受和喜爱为基本出发点。

三、报道方式

要拉紧电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新闻的播报形式也很重要。不少电视台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

1.播报改播讲拉近与受众交流的距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广大受众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已在探索现代人追求的语言节奏,将严肃的新闻播报形式改成亲切的新闻播讲形式,“说新闻”这种形式已被广泛运用在早间、晚间新闻节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