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4:00
序论:在您撰写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为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
企业的决策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短期与长期两种决策类型。对企业内部会计进行短期分析,管理会计对微观经济学的概念进行了借鉴,采用了本一量一利、差量、增量等分析原理,对影响企业利润的相关成本与收入进行分析对比,对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短期决策与非正常方面的提供有效的保证。管理会计是依据时间价值,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与归集,并对时间价值对现金流量的作用进行考察分析,得出相关因素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从而对长期投资决策进行合理的注解。
(二)制定计划,编制预算。
只有缜密的计划和控制才能够让所选择的目标得以实现,决策方案方能更加的完善。控制能够得以实施,最主要还是通过预算来完成,预算可以使量化的数据最大可能实现企业将来要实现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管理会计对各项工作以及目标细化,具体到每一个关键的环节,管理会计用数据进行比较,及时发现数据的偏差之处,找出原因,比如因素分析法,对影响最大的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并且及时沟通使之落到实处,让计划与预算达到最终要实施的方案的每个步骤和目标。
(三)指导经营,实施控制。
决策目标的实现,预算的实施,都依赖于实际的计划与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来完成。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预算执行的跟踪来完成经营活动中的多方面数据资料的归集,并对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及时的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调查,对预算实施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合理的控制,已完成经营活动的原定目标的实现。并对反馈信息所,从而对长期投资决策进行合理的注解。
一、“反映”与“核算辨析”
“反映”是指按照反映论的原理,对经济活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对于将“反映”作为会计职能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反映”包括观察、计量、记录、归纳、综合、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在内,是深刻地认识客观经济活动的过程。即“反映”是对过去、现在的反映和对未来的预测,是对表象和实质的反映,是对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深刻认识。还有人认为“反映的过程就 是把大量会计数据转换为财务信息的过程。”
“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资金运动真实、准确、完整地进行记录、计算和报告。会计核算往往贯穿于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会计法》所规范的会计核算,主要限于事后核算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规定,而没有过多涉及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内容。
从上述“反映”和“核算”的概念中可看出,两者反映的对象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采用专门的方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参与决策。两者的区别在于:!“反映”比较抽象、概括,“核算”比较直接、具体;"“反映”的范围大于“核算”,并且“核算”侧重于过程,而“反映”侧重于结果。
在讨论会计职能的过程中,究竟用“反映”还是“核算”的争议最初来自于对“观念总结”的不同理解,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还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或核算”。笔者认为,“观念总结”是指运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包括三层含义:!利用观念上的计量标准和尺度(货币),客观、正确地计量和反映经济活动;"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记账、算账、报账,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经济活动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将“观念总结”表述为“反映”源于马克思关于会计性质、作用的论述,因此用“反映”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既符合“观念总结”的原意,又能体现会计的本质,还能弥补采用“核算”的不足。|
三、会计本科与会计职能
从会计角度看,“控制”是指会计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应用一定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驾驭或支配,即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手段完成预期的目标。“监督”,一般理解为监察督促。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来进行监察督促,使资金运动符合财经法纪和规章制度。监督一般应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冲突的基础上,没有双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会产生监督问题。由此看出,“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也有联系:“会计监督是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与特殊的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一种会计控制。”笔者认为应将“控制”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其理由主要有:!从词义上讲,“控制”所包含的内容比“监督”要全面,控制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监督、分析、考核等内容,而监督只是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控制”符合马克思关于“过程的控制”的本意;#“控制”比“监督”的要求更高。如果在《会计法》中将会计职能规定为“控制”(代替监督),在贯彻实施中就很难操作。同时,应看到《会计法》中的“会计监督”包括“会计的监督”和“对会计的监督”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而单位的内部监督是靠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实现的。
三、会计本质与会计职能
会计本质上包括经济信息系统和经济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会计本质决定会计职能,经济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是提供信息,即“反映”;经济控制系统的基本职能是加强经济管理,即“控制”。会计职能体现会计本质,“反映”主要体现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职能;“控制”主要体现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职能。因此,会计的基本职能应是“反映和控制”,它高度概括了会计内在的功能,揭示了会计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基本职能; 基本要素; 特点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62-03
提及会计的要素问题,不管是财会人员还是非财会人员,总会大致说出会计的两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利润=收入-费用”并从中归纳出会计的6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应该说,这种会计观念的普及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结果,也是会计学科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表现。20世纪以来,随着公司制的出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会计学科也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管理会计发展的速度之快却有目共睹。管理会计功能的不断扩展使有些学者坦言,未来的会计将内化原始会计核算的部分并朝着大管理会计的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美好前景可谓令人向往,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目前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文献的缺乏,使得人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本质、基本假设、职能、要素等含糊不清。缘由有二:一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外国“重实践、轻理论”的研究模式无法给予国内研究理论上的参考;二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理论远落后于实践,理论上的模糊有待实践加以明确。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作为管理会计学科的基石,不能因为以上现实因素而任之。此点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原因所在。虽然如葛家澍、余绪缨、李天民、孟焰、唐国平、张兆国等一批国内权威学者涉足此类研究,但目前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依然很不完善。就管理会计的要素而言,其产生的背景决定了管理会计与会计学科、管理学科存在一衣带水的关系,也造成了当下管理会计要素与会计要素、管理要素相混淆的局面。本文旨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管理会计职能履行的角度结合管理会计自身特点梳理出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拙见,仅供学者斟酌。
一、会计要素概述
要素是什么?《辞海》把要素定义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按照以上对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即构成会计的基本因素――会计与要素的关系好比高楼之与钢筋、水泥和沙石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没有明确的基本要素,会计学科大厦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会计要素在内容上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1 ],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 2 ]。
会计要素在学科分类上可分为财务会计要素和管理会计要素两部分。针对财务会计要素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认知基本大同小异,要素的划分涵盖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部分,其中以美国的划分方法最为详细(如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核算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提款、业主投资、全面收益)。除此之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5个。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则为财务报表设置了7项要素。1992年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6大会计要素的定义,把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6个。总的说来,以上人们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性[ 3 ]。相对于财务会计的要素研究,提及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文献资料则少了很多。葛家澍、余绪缨提出:“(管理会计)各种成本报表是由各种性态的成本所构成;而备选方案和业绩评估报告则离不开按货币时间价值折算后的未来现金流量。”[ 4 ]因此,他们认为成本(各种性态)和现金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应是管理会计的两项基本要素。孟焰和孙丽虹在《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提到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量等,从中强调了现金流量对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 5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中又将管理会计的要素细化为:成本习性、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规划、决策、控制、责任会计制度、业绩评价等[ 6 ]。陈良华和戚啸艳在《会计学》一书中提到:197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管理会计委员会提出了8个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计量、传输、信息、系统、计划、反馈、控制、成本习性[ 7 ]。
二、管理会计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要素是管理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由管理会计的对象本身及对象的目标、本质决定的。对于管理会计要素的理解,归结起来有三种不同角度:其一是立足于逻辑思维的角度,从要素是对象的具体化、目标的载体出发来谈要素。其二是从管理会计现有的报表体系出发,分析各报表的构成来逆推要素。如前文提到的葛家澍、余绪缨学者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观点即是基于该角度。其三是从管理会计各职能履行的过程出发,来探究管理会计的要素。本文对要素的探讨即是基于第三个角度。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在特定的环境中应当具有和发挥的作用。它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主要回答了“管理会计能干什么”的问题。那么,管理会计的职能具体包括哪些呢?李天民认为管理会计具有四方面的职能,即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8 ]。任素芳和高俊英则提出管理会计的职能可概括为: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等[ 9 ]。孟焰(2004)更是将管理会计职能作了细化,指出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对于职能的认识,个人比较同意隋志纯和蔡永鸿归纳的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和管理两种职能的继承和发展的论述。从管理方面而言,一般认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基本职能。从会计方面而言,会计活动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具备了对生产过程的事后反映和监督两种职能。而管理会计承担着事前、事中会计管理的职能,正是由于管理会计的两重性,使得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成为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的综合与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未来)、控制(现在)与评价(过去)[ 10 ]。当然,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职能仍处在不断发展中,所以会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的职能,如有些学者提出“资源整合”“创新”等管理会计的新职能概念即是为了适应当下经济环境对管理会计职能的新要求。但总的说来,当下管理会计的职能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计划职能”和“监督职能”。计划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职能,监督职能包括控制、考核和评价报告职能等。
而管理会计工作的过程即是其职能履行的过程――职能履行结束,管理会计的工作也就宣告结束。那么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映资源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工作伊始即需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下,资源的概念并不是某一单一资源的概念,所以应注意与会计意义上的资产要素相区别。会计上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其空间范围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早已突破了资产的范围,不单单仅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往往涉及几个乃至多个跨地域的企业。除此之外,管理会计所涉及的资源类别也更多,囊括了人力、物力、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各个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的资产要素就不适用于管理会计。那能否找出一个类似于资产的词来替代上述各种资源呢?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涉及资源种类众多,而且这些资源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发生的,何不以经济学上的投入一词来概括。投入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如:要“生产”披萨饼――所需的鸡蛋、面粉、热能、烤炉以及厨师的熟练劳动即是投入。投入基本可以涵盖项目所需的所有资源。至于以投入一词来概括是否恰当,有待后来学者加以验证,本文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二)反映资源耗费的要素
会计上某一目标的完成,一方面表现为产出增加或商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原有资源的消耗。管理会计在其职能执行过程毫不例外也要消耗资源,那么如何对资源消耗要素进行行之有效的定义呢?当下能较为全面体现资源耗费的概念有成本、损失、负现金流量等。
成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成本即我们熟知的费用概念,而广义成本一般被定义为企业价值的支出、牺牲或放弃。如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资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一定量的价值”即是属于广义的成本概念。广义的成本概念看似与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耗费相近,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只立足于过去和当下而未能有效考虑资源耗费在时间上的前后差异性。从历史经验看,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相对弱化了会计年度分期的标准,认为以特定项目的寿命期限作为分期更具合理性。即,一个项目有可能短于一个会计年度也有可能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之相应,特定项目资源的消耗可能发生在寿命期的任一时段,因而资源耗费的要素应当考虑时间价值因素。故以成本来定义管理会计的资源耗费要素显然存在缺陷。而损失虽然也表现为价值的丧失,但其含义从某种程度上更侧重于经营失败的结果,本身含义较为狭隘,显然也不可行。负现金流量概念是从组织内部现金流出的角度来定义耗费。虽然组织内部某些资源的消耗并不一定在当期直接表现为现金的流出,但是其资源耗费追根溯源表现的即是组织内部现金的流出,且现金流量能较好地对资源消耗的时间性进行解释,所以不妨将负现金流量作为管理会计投入耗费的要素。
(三)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
任何项目的完成,不可回避的一个流程就是要对项目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业绩的考核与评价不仅体现项目执行的最终结果,而且对于某些可持续性项目的后续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应当体现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一般意义上反映业绩的要素有利润、损益、利得、净现金流量等。会计上的利润也称为净利润或净收益,具体表现为收入与费用上的差额;损益则包含减少和增加两部分。以上二者均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区别在于呈现经营成果的方式不同。而一般意义上的利得则是与损失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净现金流量是企业特定时期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
至于哪个更能全面概括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时间价值因素引入决策,从而使决策更具现实指导意义,那么对业绩的反映自然也不能脱离时间价值的范畴。利润、损益、利得不管是基于何种角度对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不可避免的弱点在于无法有效考虑时间价值,这是管理会计工作所不能接受的。故以净现金流量作为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相对更为合理,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四)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
组织安排生产的过程是组织在组织内部多个部门之间将总目标细化为子目标并加以执行的过程。目标执行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与预期结果存在差异性。管理会计的差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生产前后的产品产量差异、质量差异;也可能是当期产品市场销售数量差异、市场份额差异等。而对差异的分析则体现为管理会计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职能的发挥。通过对目标执行结果的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和节点,从中落实组织内部各方的经营责任最终达到矫正差异的目的。因此,管理会计要素中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对于经营组织责任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各级部门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充足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故经营组织责任本身更多体现在主观层面。那么如何定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就必须作进一步考量,这里,不妨将满意程度作为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此满意程度是一个涉及多方的概念,不单包括上级对下级的满意程度,也包括下级对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满意程度。当然满意程度的具体划分标准应以各个项目组织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管理会计要素的特点
(一)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相结合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其职能逐渐偏向于管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管理会计仍然与会计核算息息相关。其管理的过程,不管是资源的投入、消耗,还是经营组织的业绩评价依然离不开货币的计量。不同的是,原有会计具体核算过程的一部分已逐渐被内化为管理的基础,成为实施管理的最初阶段,如管理会计预、决策阶段的预算编制即以以前年度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另一部分依然在管理会计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控制阶段的经营组织责任落实以当期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除此之外,管理会计实施管理的过程还突出了非货币计量的方式。如人力资源要素、环境资源要素的计量,组织内部责任要素的计量等,均采用的是非货币计量方式。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从计量方式上看,是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的统一。
(二)要素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对要素的理解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另一方面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要素具有层次性。具体来说,要素相对它所在的系统是要素,相对于组成它的要素则是系统。同样,管理会计的要素也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首先,就上文阐述的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方面所体现的要素而言,从资源的投入、资源的耗费、业绩考核到组织经营责任的归属,前后要素在时间上即体现为层层递进的关系。具体来说,没有资源的投入后续资源的耗费就无从谈起;没有对组织的业绩加以考核也就无法有效落实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经营责任。所以管理会计前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应是后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要素的基础。其次,就单个管理会计要素的内部而言,各阶段的要素可根据情况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更为具体的子要素,如资源投入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人力资源要素、技术资源要素、资金资源要素等;资源耗费的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购买原材料现金流出、设备使用现金流出、职工工资现金流出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可进一步划分为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满意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孙贤林.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3):55-56.
[2] 孙兰婷.会计基本要素的探讨[J].齐鲁珠坛,2005(3):12-14.
[3] 杜兴强.关于会计要素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4):30-37.
[4] 葛家澍,余绪缨.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 孟焰,孙丽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67-70.
[6] 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 陈良华,戚啸艳.会计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关键词:航空公司 飞机维修 成本核算 成本管理 会计职能
一、分析飞机维修成本管理现状,探寻会计核算信息的需求
(一)传统飞机维修成本管理职能滞后
在分析飞机全寿命维修的经济性时,传统的运输企业往往在核算成本时以会计年度作为核算周期,将当期维修损益体现在维修发生上,暴露了会计信息表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停滞在单纯记录和反映情况阶段,显而易见,这是非常表面化的管理方式。这种核算方式,仅仅将当期机型的成本进行了核算,无法涉及到飞机发动机周期性大修的特质,严重时将会使飞机航线经营的成本失真。不可避免的发现,从会计职能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飞机维修成本管理对会计职能的应用刚刚起步,片面化,局部化的飞机维修成本基础和系统模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粗略的会计信息与国际通行的飞机维修成本系统还有差距。产生了国内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成本数据与国际航空公司的成本数据代沟,阻碍了航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现状亟待解决。
(二)国际飞机维修成本管理结构参考
传统现状的缺点需要借鉴国际方面的管理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取长补短。那么国际飞机维修成本管理结构有何特点呢?首先,制定维修方案,对特定的维修工作的成本进行独立核算水平。举个例子来说,将A检、C检、D检的成本数据进行各自单独的归集和整理,与飞机制造商和同行业的维修费用水平进行“对标”,传统成本管理在这一点上则体系欠缺。其次,维修费用的分项划分,详细归类也是体现的一个优势,其分类细化到发动机大修费用、更换费用、起落架维修费用、机体大修费用等等。另外,传统的维修成本将公司自我维修费用归属性模糊化,也与国际通行的外包方式成本核算结构有所出入。
(三)奠定会计核算信息成本管理基础
综合分析国内外航空公司飞机维修成本管理核算的特点,不难看出,从会计职能的角度奠定核算信息基础尤为重要。分门别类的归纳为几类:特定项目与等级类,体现在改装项目、按定检级别等,对成本对标分析提供需要;重大事项与成本驱动要素类,体现大项目的核算费用;自主维修类,体现在不同的业务类型航空公司自身可以进行维修的成本转结算;特殊细化类,如对发动机、机体的大修记录,有助于对不同范围维修费的分析比较。
二、确立飞机维修成本核心内容,改进会计核算体系的职能
(一)核算体系对飞机维修成本的预测性、计划性和决策性
会计核算体系是最终可以左右飞机成本管理核算的导标,它可以利用记录到的大量数据,分析飞机维修各环节的成本,可以给予成本预测的参考;可以对计划内各项成本指标的确立,给予计划期内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措施。会计核算体系也利用各种成本数据,可以对飞机维修的有关经济活动确立最优化的方案提供行动指南和参考。
(二)核算体系对飞机维修成本的控制性、核算性和分析性
会计核算体系是最终可以左右飞机成本管理核算的尺度,它可以按照既定目标,详细的计算、调节和监管整个成本形成过程,纠正误差,比较差距,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在后期进行校对核算,如实反映计划的完成情况,将维修的成本进行及时且真实的信息反馈;会计核算体系还可以结合统计资料,充分分析控制方法和因素。一步步完善制定更为适宜的举措。
(三)核算体系对飞机维修成本的经济性、差异性和影响性
会计核算职能从多角度体现了成本管理的基础是飞机维修成本。具体来说,不同型号的飞机设计与制造的不同决定了其维修成本的不同;随着机龄增长,维修成本也水涨船高;而维修市场的竞争也在外部环境里使维修经济成本有所差异。即使是相同型号的飞机,在不同的航线飞行,所面临的飞行环境,也将维修成本给予了区别和影响等等,这些都在核算体系中详细规划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涵盖飞机维修成本相关因素,建立会计核算管理的模型
(一)飞机直接维修成本及相关因素
飞机维修成本最直观的是直接维修成本,即纯维修费用。譬如,发动机翻修费用、部件修理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等。其特点是可控制性强,因而备受关注。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直接成本计量,公里成本和飞行循环成本。而飞机的机龄、航段长度、设计制造水平、尺寸等则是直接维修成本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二)飞机间接维修成本及相关因素
既有直接维修成本,也有间接维修成本,也成为维修工程机队资金成本。包括的内容也有很多,诸如飞机执行改装、维修机构设施、器材和非生产人员的支出、勤务等。可以对间接维修成本产生影响的是员工水平、库存设备和维修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也有其复杂性。
(三)飞机维修成本管理模型的建立
建立维修成本的管理模型即是有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为依据,以定量化的飞机维修费用为数据基础,将实际投入生产的维修事项及作业量与实际飞机维修成本数据相对比和匹配。制定中长期成本预算,将以以往计划外维修的原始数据错位修正和补充系统模型的预估尺标。形成预期维修成本的动态数据,将依据管理信息的不断修正和维护技术标准。评估和调整年度维修计划,对维修成本的调控形成年度维修成本预算,最终输出的是定量化系统化的飞机维修费用数据基础和参考。
四、控制飞机维修成本运营方法,开展会计核算专项的分析
(一)谨慎决断维修成本决策,制定机队维修规划
机队是航空公司的脊梁,是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维修成本、营运安全的奠基石,包括机队规模的优化、维修要求的评估和飞机选型几个方面。机队的规划按照结构和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科学的维修成本决策,也是对航空市场的反馈结果。谨慎做好维修成本的决策,是避免维修成本无故浪费的基本保障。其相关业务如外委维修决策,修理方案决策、维修等级决策等都关乎着维修成本的长期持续和发展,应当给予相对的重视。
(二)优化实施维修管理方案,专项分析评估项目
为了正确及时的评估维修成本项目,航空公司有必要在会计职能完善的评估能力中建立完备的评估程序。一般来说,不涉及改装后的安全隐患的项目,需要经过严格的工厂评估,其决定性要经过技术经济等因素分析后才能做出,而应急设施、动力系统和飞机结构等相关项目,会给飞行安全产生巨大影响,那么评估通告要坚决迅速执行。在此,专项的评估就有深远的意义,其成本的有效分布将会使钱花在刀刃上,充分解决成本的流向,也大大提高了应急维修的效率和保障。利用针对性的分析,将评估、核算、管理等会计职能发挥出来,对飞机维修成本的控制有了长足的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传统和国际飞机维修成本的管理和核算水平对比,介绍了飞机维修成本的概况,从会计职能的核算、评估等角度,充分利用合理的方式,探寻解决飞机维修成本降低方案,取其精华促使科学优化管理的系统体系建立健全,进而围绕体系中如何开展会计评估只能进行运转操作进行分析。为航空公司从会计职能的角度进行成本控制和节约提供了借鉴的思路,为维护成本的管理和核算提供了时效性和可靠性,将管理水平和能力给予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浅谈飞机维修成本管理.厦门航空有限公司.2004.03
[2]程志贤.机务维修成本管理对会计职能转型的要求.中国民用航空.2007.1
一、价值链会计的含义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价值链看作是确定企业竞争优势、寻找竞争方法以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工具。他认为,“每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活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价值链管理就是对价值链的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策略,以价值链为基本工具,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联接在一起,以期判定企业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所进行的、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活动。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是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但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内外部的协同效应,亦即企业内部协同、纵向整合,以及联盟。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概念为人们打开了管理的新思路。至此,以客户为出发点,以价值增值为目的,以“横向一体化”为战略的一整套管理方式,正在改变着资源配置模式,从而也在改变着会计的结构。与此同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运行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价值链会计是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2003年提出的,他认为价值链会计就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具体可表述为:是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它包括价值信息的收集、价值信息的加工、价值信息的存贮、价值信息的提供和价值信息的利用等。
价值链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这里不再区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凡是进入企业价值链的价值信息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我们之所以强调价值信息的科学合理性,是因为“它是要求完整信息的唯一标准”。例如,消费者只需要知道价格信息就可以做出决策,环保部门只需要了解企业环境污染的价值损失就可以做出相应的决策。
价值链会计的目的大体上可归纳为:疏通信息传递渠道、调整企业价值链从而协调各部门、环节间的协作关系,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也就是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经营”和“管理”,包括对价值链各环节的疏导、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合规、高效、有序地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
二、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价值链会计并非会计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传统会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延伸。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在运行模式、会计目标、基本职能、会计对象、会计特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
首先,从会计运行模式来看,传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遭致越来越多的批评。对财务会计批评的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现行财务报告对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等披露不足。至于管理会计更是众矢之的,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已经消失,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创新环境和创新理念。可见,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认为,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其次,从会计目标来看,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是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而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第三,从会计基本职能来看,反映作为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是首要的和基本的。但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实时性。它不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期间的限制,而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流入、营造、流出等价值活动的信息。另外,“实时评价职能”也是价值链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也就是说,要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价值创造的过程,并对细分的价值链条各项价值活动做出评价。
第四,从会计对象来看,传统会计管理的对象是单个企业的价值运动,而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对象是价值链的价值运动。“价值链”这一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一个企业的价值活动过程分为五种基本活动和四种辅助活动。五种基本活动分别是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和服务。四种辅助活动分别为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基础设施。基于这些价值活动,波特组建了企业内部价值链。因此,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客户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战斗力的战略联盟,通过价值链的创建,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成本或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
(一)从性质来看。它们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相对来讲侧重于信息系统,但从根本上讲仍是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的过程中,实施控制管理。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会计与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逐渐从传统会计分离出来的一个会计学分支。相对财务会计来讲,它更侧重于管理,主要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有助于经营管理的财务信息。而价值链会计,一方面它是一个提供价值创造动态信息,以利于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它又是以控制为特征的价值管理活动。2003年12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专题研讨会上,代表们认为价值链会计应偏向管理会计的范畴,应被视为一种管理活动,而不应单纯被视为一种信息系统,单纯提供信息,它更贴近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方面。
(二)从核算对象来看。他们研究和反映的归根到底都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的活动,只是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对象范围较价值链会计要窄。价值链会计的对象是价值管理对象的数据化和具体化,即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其表现形式是价值链。具体来说,价值链会计的对象实际上就是构成价值链的各种价值活动,而这些价值活动说到底都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早已被会计界确定――资金运动,即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毫无疑问,这些经济活动都是为企业创造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而开展的。
(三)从内容来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价值链会计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点,但实际上是有机相连的。管理会计需要的原始信息要依靠财务会计报表提供;而作为传统管理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标准成本制度,长期以来就是财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价值链会计,在内容上更是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价值链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提供的价值信息是围绕价值链条进行收集、加工和报告的,所涉及的内容仍然是以财务会计的内容为基础,只不过它的空间范围常常超过财务会计所假设的特定会计实体,需要涵盖整个价值链联盟,包括供应商、核心企业以及客户的价值信息,甚至包括竞争者――同行企业的价值信息。此外,当前财务会计对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本等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多层次彩色财务报告模式等问题的讨论,为价值链会计提供了研究示范。其次,价值链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它更多的内容体系是与管理会计密切结合的,如业绩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资本预算体系,等等。且现代管理会计的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等方法很大程度上被价值链会计吸收。以上足以说明它们之间内容体系的可融合性。今后,价值链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研究将更多的表现在: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决策中对价值链会计的考虑,企业并购与价值链会计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结合的研究,等等。
对管理会计而言,价值是其最终的追求,而价值的形成来源于人的行为,人应该是企业管理会计决策信息的聚集点,因而“以人为本”理应成为管理会计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的焦点和核心。在企业中,当管理会计应用实践的客观条件得到满足时,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满意度等就成为影响管理会计实施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如何对人进行有效地管理和领导,如何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满意度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行为科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行为的规律性,并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动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中,无不充斥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行为科学首次提出人是“社会人”的概念,它认为人是有需求、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社会人”,而不是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在“激励”方面,要意识到人不仅有经济方面的需求,更有社会方面的需求,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因素,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践行“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的原则;在“领导”方面,必须重视对企业行为、领导行为与领导方式的研究,进而提高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能力,以实现企业目标。
管理会计发展到目前,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为企业进行决策、实施决策和达成决策目标提供有用的信息,用这些管理会计信息来激励和影响人的行为。管理会计基本职能的实现需要行为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将行为科学和管理会计有机结合,以行为科学为指导重构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在应用中十分重视“人的行为”,战略目标的传递、业绩指标的理解、奖励机制以及支持系统无不体现出行为科学中的有关理论,这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职能,不通过人的行为、人的作用,管理会计信息就不可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实际的效果。因此,为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这是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因此,将行为科学引入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对提升管理会计的价值极为重要。首先,在思想上,需要实现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围绕激发和调动全体员工的能动性、创造性展开,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会计实践活动。其次,要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重构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形成一套科学的具有特色的行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具体为:
在基本框架上,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包括“决策管理会计”和“执行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具体体现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管理的有关信息的管理会计本质,以协助企业的管理者做出合理决策,保证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获得企业最佳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目标,以规划与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为对象,以决策相关性、成本效益均衡性、公允性与激励性原则为基本原则,以此为基本框架对管理会计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管理科学的广泛运用而从传统的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它在某些方面与财务会计有一些相通之处,但与财务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者服务的
财务会计是根据会计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外部关系人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管理会计则是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应内部管理者的要求,对取得的财务会计资料、内部统计资料等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帮助他们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由此可见,两者的服务对象是不相同的,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服务的,而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服务的。
2.管理会计的灵活性很强
财务会计必须按照复式记账的方法,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的每笔经济业务进行原始凭证审核、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的会计程序,定期地编制财务报告。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核算依据以及提供会计资料的样式和时间等都是固定的,不能因为内部管理者的要求而发生改变。但管理会计在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时,可以使用多种计量单位,如实物、金额、比率、图示等;可以使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如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边际分析等;并且它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样式可以多种多样,这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需要。
3.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很强
一般来说,财务会计是对过去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的记录和总结,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状况,不能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而管理会计它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都是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预算的编制、决策的制定,为企业管理者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或提供解决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案。可见,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着眼点不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说,他们会更加青睐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资料。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都具有控制与考核的职能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财务会计的监督其实质就是对企业实践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成本进行考核、检查,主要是考核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所制定的目标、成本预算是否相符,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要找出原因,并想出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而管理会计主要是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预算的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以及对企业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在这一点上,其与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本质上是一致的。
2.二者的基本信息来源一致
管理会计之所以能为企业内部管理者谋划企业未来提供有效帮助,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取得很多相关资料,但其中最重要的资料还是会计核算资料,也就是财务会计通过固定的方法和程序记录的账簿和编制的报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两个分支,但它们最基本的信息来源不可能也脱离不了那些直接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也就是说它们的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尽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管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两者的相互整合将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会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财务会计比较注重对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的整体记录与总结;而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虽充当不同的角色,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会计是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耦合而成的开放系统。财务会计在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以及分类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调节控制职能自始至终都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因此,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传统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向外界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而新型管理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进一步扩展,其更加注重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这两者之间的服务始终是围绕着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实际角度而言,这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工作中的融合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