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3:52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产业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特点
日本是文化产业大国,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系统不够完善,整体而言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日本文化产业进行分析,了解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的发展理论依据和背景
1.1文化软实力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影响核心,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其国际影响。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之间所拥有的实力资源出现了转化困难的现象,若要提高国家实力就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实力发展方向中,“软实力”作为一种集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机制建立于一体的发展方面,因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而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软实力当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发展动力,因此学者也把软实力称为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形成来自于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是通过吸引而非侵略来达到自身发展目的的一种能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与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相比,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具有以下特点:
1.1.1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更是反映了一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价值,同时也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基础。
1.1.2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密切相关。
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保障一个国家发展和不受侵略的重要方面,而文化软实力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基调的作用,因此对与文化相关的经济及军队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
1.1.3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理念、
科技和商业模式三者的共同支撑发展起来的。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理念是基础,科技是发展根本,商业模式是重点。从整体来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1.1.4文化软实力具有国际化发展倾向。
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影响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因此收到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他们提出了很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表示文化软实力正在向着国际化发展。
1.2日本的现实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日本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不满,而要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行相应的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文化的广泛影响,日本的发展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定影响。在软实力开始发展之前,日本的硬实力十分发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也使得人们对文化方面越来越关注。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一片废墟和狼藉中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完成了恢复发展阶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保持着每年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长速率,这极大地影响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然而,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公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日本政府严重的打击,同时也刺激日本政府进行反思和思考。除此之外,二战之后美国文化大量渗入到日本文化中,日本政府面对这一境况并没有采取消极保护主义,而是通过体制和观念的更新发展致力于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
2.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2.1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的政策内容
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时,首先对自身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且对日本魅力进行了重新评估。其次,日本通过经济利益和软实力发展吸引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使得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政策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2.1.1人才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深深意识到若要进行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吸引国际性人才进行建设。首先,日本政府为外国创作者提供了临时居住资格,并且与周边国家协作,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平台,通过作者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其次,为了跨越语言障碍,日本在国外开设了很多日语教育机构,通过派遣国内教师教学和鼓励外国学生留学的方式使留学生成为日本与其他国家进行良好交流的桥梁。
2.1.2国外项目的实施。
日本在国外的项目范围十分广泛,在地域产品、流行、饮食、传统工艺品等领域均有所涉猎,并且通过现代企业和分销业的联手将这些产品进行打造和包装,使得这些产品逐渐成为日本开展海外项目的主要商品。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及文化观念逐渐深入到周边各国的市场当中,并且通过独特创意的分享逐渐影响着各个国家对日本的看法。
2.1.3相应机制的建立。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日本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首先,对文化产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国外媒体为媒介向海外消费者介绍日本文化,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和接受,创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集时尚、食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其次,在日本当地建立一个完善的消费机制,通过对产品进行销售和相对完善的服务获得相应的利润。最后,建立国内的宣传机制,提高日本自身的吸引力,促进日本的追随者在国外进行消费。
2.1.4提供足够的风险金。
在日本文化产业当中,最受瞩目的当是漫画产业,而与漫画产业相关的电影、动画片、节目、游戏、书籍等也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是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率还不及美国文化产业的三分之一,并且出口产品中游戏软件占绝大多数。在此前提下,为了进入各国的电影市场,日本的产业革新机构为相关公司以百分之百出资的方式提供风险金。
2.1.5国家政府的战略部署。
作为国家的领导机构,政府应当发挥应有的决策功能。对日本来说,若要进行海外的经济扩张就必须对各个阶层的部门进行统筹,通过战略合作的加强吸引游客并增加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其次,对日本的品牌、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推广,通过建立全新的孵化体系,对中小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足够的风险货币。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的推广和经济的发展。
2.2日本文化产业大国的战略特点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十分发达,通过总结和分析,日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2.1企业的广泛参与。
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广泛参与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方面。日本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参与到了文化建设中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艺术协会的成立等对日本文化进行了丰富和推广。
2.2.2广告业的蓬勃发展。
广告作为最有效的推广手段,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广告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本身就与文化相关,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广告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广告媒介覆盖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为日本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发展平台。
2.2.3完善的经济体系。
日本文化的另一发展方面是演艺人员。在日本,几乎每一位艺人都有自己的经纪人,并隶属于相关公司,这样处理相应问题就变得有逻辑并且适合通过法律进行约束,能够有效的培育良好的演出市场。
2.2.4大型活动的举办。
举办大型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推广自身文化、展现自身文化价值的途径,日本通过举办以“年”为冠的大型活动,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到活动的消费中去,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为日本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对完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从不同方面总结出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3.1管理方面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是前提。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方面的特点主要是行政的指导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推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通过相关立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约束和管理,引导文化产业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为文化产业创造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灵活的行政指导加强企业与人的沟通。当前日本政府所采用的影响企业行为的手段有劝告、建议、期望、要求、指导、指示、警告、命令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建立了官方的文化产业咨询机构,影响着文化产业和各大企业的发展。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对产业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鼓励和扶持,使得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发展中去,为文化产业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同时日本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在竞争中加大了文化产业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有了密切的联系。市场即使的灵活运用为文化产业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各个企业之间增进了交流,同时也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3.2政策方面的特点
日本出台了许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扶持政策,涉及方面包括金融、税收、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文化产业的支柱是精神产品,因此对精神产品的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通过建立相关法规对文化创业和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日本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保障下。日本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通过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为精神产品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自1970年日本颁布《著作权法》以来,又相继颁布了《著作权等管理事业法》、《观光立国基本法》、《传统工艺产品产业振兴法》、《产业活力再造特别措施法》、《只是财产基本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等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其民法、商法的制定业余文化产品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日本在制定了新的法律后,往往也会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措施以实现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这也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日本法律的有效实施。
3.3规划方面的特点
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良好的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注重系统的配套性和企业间的联系性,期望通过不同业种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以动漫产业为例,一部流行漫画出版后,通过其受欢迎程度进行后期开发,例如拍摄动画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开发相关的电子游戏,制定相关的周边产业等等。日本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尤为注意的一点是突出核心产品,通过核心产品的开发开拓市场,同时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对市场进行拓宽。这也成为日本各项产业发展的模本。以日本最大的动画集团东营集团为例,在进行一部动画的制作之前,就已经对周边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动漫的相关周边产品细小而繁多,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午餐盒、镜框、文化衫、手提袋、玩具等等。这样在动画片进行放映的同时,相关产品也得到热卖,这对资金的有效回收,市场的广泛开拓,动漫人物形象的推广都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具有很好的宣传效益。
3.4科技方面的特点
与任何产业的发展相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除了上述特点外,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技含量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好的想法和创意得以实现,并能够促进其进一步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广的卖点。通过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有效利用使得文化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真正投入到提高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去。只有对先进技术的利用才能够有效的打开文化产品的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日本高度重视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普及。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了一个软硬件相互配合的商业模式,通过政府对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投资,鼓励国民和企业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去,同时还积极鼓励社会各方进行文化投资。
3.5发展方面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意,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设计是整个产业的基础和先导,而要吸引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符合大众趣味的创意和设计方案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时,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和鼓励创新上。日本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各类研习班和竞赛,提高国民的文化产业意识,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尤其是在设计管理、经营管理方面,日本更加强调人才行动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
文化产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增加国际影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大国,从人才培养、法律制定、政府引导、科技应用、政策扶持等方面来看,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当的完善。我国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发展的时候,也应当进行相应程度上的转变,使其与日本的文化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融合。也正是由于日本这种在文化元素方面的融合,才使得日本的动漫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捷.浅谈日本动漫的发展过程[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8):125-126.
[2]杨少杰.西游文化在日本动漫作品中的运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107-108.
[关键词]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产品 服务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西方国家自20世纪起就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体系,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步跃升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举世公认,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商业程度最高,日本自战后开始重视发展娱乐观光业,韩国则通过文化软实力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毫不夸张的地说,没有兴旺发达的文化产业作支撑的国家,就不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强国。
文化产业在当今中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也是涉及领域广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很小,但发展势头迅猛,前景极为光明。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中国将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潮流性趋势。
首先,要想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就必须先分别了解“文化”和“产业”的概念。“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人文化成”,含义是用人文来教育感化百姓、来治理天下;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总和,后者则专指创造出来的精神上的东西,即精神财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就是后者。
我们再来分析 “产业”,它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产生的,由利益相关的各个行业所组成的经济活动的集合,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在不断完善,外延也不断扩展。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属于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化产业的一些特点: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
我们知道,文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有用知识、获取重要信息,还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某些需要,例如陶冶情操、观光娱乐。如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带动了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结构特点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整体与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数量比例以及空间关系。因此对于文化产业,由于它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内部要素,所以它也有自己的结构。
1、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文化产业的产出属于消费资料的生产,它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消费,同时在消费过程中又给人们以影响,如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增加劳动热情等。一方面,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物质和文化两方面,而文化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和其他物质部门的生产一样可以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即我们现在强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经济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2、文化产业的布局:即文化产业内部之间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布和比例数量等。首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重视物质部门的生产,以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中心。但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且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形式,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甚至有的国家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将其调整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战略重点来发展;其次、文化产业内部各类别之间的配置比例应均衡,比如在天津市,不仅要发展电影、戏剧等娱乐项目,也要有书、报刊出版发行等服务项目。所有文化产业的门类应当齐全,比例适当。这个布局的调整,在我国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还需要政府鼓励与支持。因为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没有彻底走向市场,因此还有不少是要靠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三、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具备的条件
1、发展需要的文明程度: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观念、文明程度、道德标准及风俗习惯的制约。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歌舞厅在某些城市的出现,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在最开始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相声艺术家高英培在《跳舞风波》中塑造的主人公,因沉迷跳舞导致妻离子散、家庭破裂。虽然显得有些夸张,但当时在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好人不跳舞”的观念。这就是社会开放程度影响文化产业最真实的写照。正是落后思想观念的严重影响,才使得像歌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产业的发展变得缓慢,但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提高,一些娱乐产业的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
2、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某一个产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获得政策上的支持,这其中包括资金投入、税收奖励、宏观调控及激励机制等诸方面。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就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央还把文化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上加以重视。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健全,在整体上文化产业发展的还不均衡,且实力不强,因此需要有健全一个相对宽松、提振士气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其发展。
3、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首先文化产业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只有这样,人们才有时间与精力,并且有意愿在精神生活方面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试想一个人在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怎么会走到影院,以一种闲适的心情去看进口大片呢。
4、发展需要的区域因素:文化产业要想获得发展,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进行文化消费,并且这个群体已经是解决了“后顾之忧”的,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交通、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比较发达,因此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如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山区,则不可能仅为几户甚至几十户的人家,去修建电影院、歌舞厅等设施,文化产业也就无从发展了。
最后、我们看一下文化产业的分类,由于各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及定义不同,因此各国将文化产业也就分成不同种类,例如:日本将文化产业看做是娱乐观光业,可分为3类产业,即时尚、休闲、和内容产业。
美国将文化产业通常视为版权产业,包括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共计4项,具体为旅行及旅游产业、电子传媒业、出版业、印刷业及娱乐业等。
澳大利亚、英国及香港都将文化产业视作创意产业,其中英国将其分为13类:即工业设计、电影和录像、表演艺术、建筑、广告、音乐、出版、手工艺品、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时装设计、电脑软件及电脑游戏、广播电视、互动性娱乐软件;澳大利亚将其分为7类:即批发与销售(音乐或书籍销售)、休闲服务、制造(出版、印刷等)、公共管理与国防、财务资产与商务(建筑、广告及其商务)、社区服务、其他产业;而香港则将其分为11类:建筑、出版、软件与资讯服务业、音乐、广告、古董与艺术品、数码娱乐、表演艺术、电视与电台、设计、电影。
韩国将文化产业分为17类,共包括:多媒体影像软件、美术、传统食品、广播、出版印刷、广告、文物市场、游戏、网络、卡通形象、影视、动画、音像、传统工艺品、创意性设计、演出、传统复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首先是以工业为标准,进行精细化生产和再生产,继而进行流通和大众消费。共分为4个层次,第一是文化商品核心层,第二是文化商品相关层,第三是文化服务核心层,第四是文化服务相关层。其中第一层包括音乐和表演艺术、文化遗产、视听媒介、视觉艺术及印刷品等5各方面,第二层由广告、电视和收音机、新型媒介、影院和摄影、音乐、建筑和设计几个方面组成。第三层包括特许使用税和许可费、文化和运动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个人服务及娱乐等几方面。第四层由市民研究和民意调查、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广告、新闻机构服务及建筑等几个方面组成。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在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如今开始获得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伟.西方文化产业理论与文化产业概念初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3):145-146.
文■范志杰
摘要: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要从它的经济特点出发,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精神内核、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型产业,是一种需要借助特定传播载体才能实现交换价值的中介性产业,是一种与现代科学技术伴生融合的长波周期性产业,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约型产业,是一种需要供给培育需求的引致性产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意 供给 需求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而进行的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活动。它主要以第三产业的形态出现,代表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形态的鲜明特点。
一、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精神内核、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型产业
文化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他们都需要消耗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通过劳动生产出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都要受到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约束,需要通过生产、交换、消费,实现价值,获得利润,实现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因此,如果文化产业违背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但是,作为一种提供精神产品的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又明显不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具有明显的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过程,除了注重商品性外,还要注重与艺术性、意识性的有机统一。因而,它的消费受价值规律和文艺规律的双重支配,不但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和文化需求,而且能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提高消费者的整体综合素质。因此,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以“原创性”的精神活动为根本,以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意识形态是它的精神内核,创造力是它的核心内容。
二、文化产业是一种需要借助特定传播载体才能实现交换价值的中介性产业
文化产业提供的是精神消费,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往往就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因而,文化生产者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文化产品的价值至关重要。不同的文化生产者创作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定,具有不可重复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这些由生产者素质和能力决定的,凝结在文化产品中的生产者的原创性脑力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般不能直接交换,它往往是需要物化在一定的物体或者借助一定的传播载体,方能完成交换过程。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几乎都是同一定的传播渠道联系在一起的。如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一般要物化在图书、报纸、期刊等印刷品或者互联网上,并经过出版物发行流通渠道,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广播、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往往要物化在光盘、磁带、硬盘等传播介质,或经过无线、有线、互联网、影院(院线)等传播渠道,才能被消费者所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经过传播的文化产品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文化商品,形成不了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价值实现受制于传播载体或渠道的中介性产业。
三、文化产业是一种与现代科学技术伴生融合的长波周期性产业
科技创新始终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之中,文化产业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产生而发展繁荣的。激光照排技术、卫星传版技术、计算机新闻采编系统等技术开创了全新的数字出版印刷时代。电影诞生起至今,从技术、形式上已经出现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2D到3D的四次重大变革。电视也已经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等重大变革。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新文化载体的技术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影响深刻。纵观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一次文化产业的飞跃。科技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波动起伏发展,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起伏发展,文化科技发展周期与文化产业发展周期呈现明显的对应关系,显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产业领域,使得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变换、文化新形态不断出现。科技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并日益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特别是随着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数字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如数字出版已经在深刻改变传统出版行业,广播影视正逐步实现整体数字化。科技正越来越深刻地开发和制造人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进入与现代科技相伴而生并融合发展的长波周期。
四、文化产业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约型产业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形态的演变过程,即第一、二、三产业的演变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发社会需求产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新的拉力,推动产业结构重心和产值比重逐渐转移的变动规律。即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求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之后,势必把消费目标扩大到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上。文化产业为社会提供文化消费,它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是一种重要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顺应了这一发展需求。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在一、二产业稳步发展以及对文化娱乐产品的旺盛需求和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率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创造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即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
因此,文化产业是一种寄生产业,它的大规模发展必须以农业、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必须以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为前提,是一种必须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基础之上的需求制约性产业,它的规模化发展是通过对满足消费者精神诉求和人文需要的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实现的。
五、文化产业是一种需要培育供给和需求的引致性产业
普通商品的消费一般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随着一个消费过程的结束而结束,但精神文化产品在消费的过程中、甚至在完成消费后都会深入人的内心,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般而言,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和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同,遵循需求法则,受收入、价格、政策等制约,但它的消费除受这些一般需求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产品质量、生产者和消费者素质、文化消费观念等的影响,需要接受道德、价值等精神标准的考量,而这些标准又是直接受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和公共文化产品影响的,并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从而达成的不同社会文化共识而变动的。也就是说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受国家的公共文化供给影响的,文化消费的倾向、类别、数量、质量是需要公共文化供给来引导和培育的。如,文化消费严重依赖消费者自身文化素质和各种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自身文化素质是文化消费的前提,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消费的物质条件,这些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文化供给。
从市场的角度,一般商品的生产可以比较明确的预测消费对象,进而明确消费的数量和品种,甚至可以照单生产,以销定产。而文化产品在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此的需求往往是难以判断的,因而往往是通过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来试探、引导的,并在供给与需求的不断适应和协调中,最终形成一种合理的文化消费结构。因此,无论是从精神消费的角度还是市场需求的角度,文化消费都不同于一般消费,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支出、文化市场的发展都是需要通过公共供给来引导和培育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是一种供给培育需求的引致产业。■
参考文献:
[1]尤芬,胡惠林.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成长周期[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8(7)
[2]韩顺法,李向民.文化产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0(12)
[3]单世联.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兴起.中国文化产业评论[J],2012(15)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化;市场化
党的十六大以后,文化产业在我国获得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首先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他们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此后有关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界定,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国内学术界不同学者的看法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联合国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通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的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内容产品化或服务化的产业,这些文化内容往往受著作权的保护但又能以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体现。”事实上,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产业有自己独特的产品生产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普及。广泛的社会需求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基础,而生产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原有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的供给能力,使文化产品的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一旦文化产品能够采取工业的模式进行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它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是社会普通民众。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文化生产企业有能力向社会普通民众提供他们能够承受的价格水平。文化的产业化,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变化,它改变了文化产品的服务对象,最大限度扩大了文化的服务范围,它是精英文化的市场化、平民化、通俗化、大众化,使原属于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经过通俗化能够为社会普通民众所接受。一旦文化产品能够像工业一样进行规模化,按同一的标准进行批量生产,这也就是文化产品的通俗化,其产品也就不再不具有传统精英文化意义上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作为市场上普通商品来生产和销售,满足消费者日常消费需求。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必须是能够按工业标准,即按标准化进行大批量生产。
二、文化产业大批量生产的特点
文化作为产业,文化产品的大批量制作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而是生产。产业化下的文化产品是通过企业采取工业的生产方式,在严格组织下按标准大批量进行的,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彻底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降低文化劳动的复杂程度,因此,文化产业化伴随的是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简单化。它不仅降低了对劳动者个人技术的要求,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文化产品价格,打开了普通大众的消费市场。
产业化需要生产过程的简单化、产品的大众化。文化产业化不仅需要面向社会大众,而且还要有文化产品生产过程技术工艺的相应改变。正是由于生产技术工艺的进步,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才有可能用艺人、画工,培训师等取代艺术家、画家、学者,由艺人、画工、培训师使文化产品由原来精英阶层走进寻常百姓家。文化产品也由此转变成为普通商品,逐渐降低减少其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
三、文化产品市场化改造: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现代社会,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得益于社会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改变。文化产业寻找发展突破,首先需要突破文化产品生产的传统方式,适应现代社会广大民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经营,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其发展已经不是严格遵循文化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它是通过文化的世俗化,大众化,以开拓市场。所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不在于苛求文化产品在思想、艺术或学术等方面的价值,相反,它往往更强调文化的消遣娱乐。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严谨的理论、深邃的思想让位给通俗作品,强调文化的思想、学术、艺术通常只能局限在特定范围,而社会普通民众所接受的往往都是通俗化的作品。所以,精英文化术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但市场需求毕竟十分有限,通常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属于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的范围,依靠市场难以维持其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化成功与否,取决于生产者能否创造性地将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充分挖掘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市场价值。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主要是以票房的好坏为最终创作目标,与传统的艺术活动相去甚远。然而,好莱坞电影创造的个人价值必须服从于大众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特点却使好莱坞电影更多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成功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文化产业化是从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其所存在的商业价值。虽然文化产业化按工业模式通过挖掘文化的市场价值,改造产品文化内涵,使其符合大众市场需要,但毕竟文化产品不同于工业品生产,文化产品必须有基本的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作为文化产品而存在。实际上,文化产业商业化、市场化过程,只是对文化内涵进行商业化改造,通过这种改造,增加文化内涵的娱乐效果,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由于市场化使得该产品完成失去文化的内涵,那该产品就只能作为普通商品,而与其他工业品没有什么区别,也就不能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所以文化产品离不开文化,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都存在文化的内涵,需要借助文化因素开拓市场,因此,文化产品在产业化进程中,需要保持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机平衡,实现文化内涵与商业化的良性互动。所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充分挖掘文化的商业价值同时,需要寻求文化思想内涵与商业化、娱乐化之间的和谐,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化由于面向社会大众市场,因此,其产品的文化思想所反映价值观必须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要反映社会大众价值观及其伦理取向,提倡大众共同价值标准,只有这样产品才有可能获得市场认可。文化产业对社会大众价值标准的提倡,就这点而言,与人类基本价值观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人类基本价值观具有社会普适性,这些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促使文化产品大都提倡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人性善良、骨肉亲情等社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使得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具有最充分、最广泛的文化市场和大众消费群体,而且可以使文化产业与国家政治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定的距离,获得相对对立的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模式,经济规律对文化产品生产的调节作用,虽然降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力,但人类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却通过产业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这并不否认在人类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正因如此,产业化的文化产品才可能在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开拓其市场,为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所接受。过去,我们由于不能正确区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政治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基本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过分注重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化产业化中的作用,甚至为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而忽视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由此设计出的产品自然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也就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所以,作为社会核心价值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社会基本价值,伦理标准,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不仅不会削弱,而且还会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和巩固。因此,推定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需要不断挖掘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市场价值,大力培育通过市场渠道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能力,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东岳论丛》,2009年0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点;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不再仅仅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此基础之下,文化发展成为了时代主题,各国也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做国家战略目标实施,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文化产业的产品属性决定了文化与其他物资产品有着极大的区别。(1)从产品需求来看,文化产业产品与其他物质产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物质产品的消费人群没有明显的倾向性。物质产品面向所有消费者,提供给人们物质需求,解决生活所需;(2)从产品的生产者来看,文化产业产品主要是一些有能力进行文化生产的脑力劳动者,主要提供文化服务。而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多种多样,既有体力劳动密集型也有体力劳动,他们分别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还有一类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3)从产品的消费对象来看,文化产业的消费对象是虚幻而难以判断的。市场上出现一类文化产品可能受到所有人的追捧也有可能无人消费,因而生产文化产品具有不确定性,也需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文化产业的生产者不可能预估到市场的具体需求,因而也不能面向特定的人群创造易于消费的产品,不像物质产业,明确摸透了市场,打开市场的缺口,站在消费对象的角度模拟消费,清楚地了解消费对象的消费心理,而文化产品的消费对象可能是所有人群也可能是部分人群。(4)从产品的属性来看,文化产业的产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不可复制性,每一个文化产品都是经由文化创造者思索而来,是他人难以窥探的,因而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任何一个文化产品的创造者所创造出来的产品都不可复制,属于知识产权范畴。(5)从产品效益来看,文化产业的从产品属于隐形资本,具有无限的可开发潜力,是看不见的市场效应,越好的文化产品越能引发市场供应,形成品牌意识。而物质产品的产值就是固定的,市场需求多大,产值就是多大。(6)文化产业的产值是长久的,正如人们所说,艺术家有国界而艺术没有,艺术就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它可以长长久久的被人们牢记,源远流长,传扬中外。(7)从产品的共融性来看,文化产业的产品更容易与其他产品产生共融。文化产业可以无形的融入任何一个产业形态之中,形成特定的企业文化内涵。人们常说的酒文化、茶文化正是这个道理,而其他的物质产品缺就难以共生,网球可以和球拍形成商业链却不能两者共融。
二、文化产业的特点
1.产业链多样化。打造完善可靠的产业链是保持产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也逐步迈入主流,形成了一个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链。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逐渐焕发了生机。横向产业链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滋生出来一系列共生产品,例如,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网络小说和网络商务等。另外,电子邮件、音乐资讯和视频直播在内的众多互联网热点都是文化产业的龙头,互联网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文化产业的营销手法。横向产业链的重大成就还不足以使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拥有强大商业头脑的人们找到了与横向产业链交错的纵向产业链。部分文化行业生产的纯粹的文化产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完善产业链,活跃市场,文化周边产业应运而生,衍生出了许多具有艺术性质的周边产品。以影视剧行业为例,除了影视剧本身的收视率,票房收益和点击率等纯粹的影视文化收益之外,影视行业周边产业也纷纷抢占市场,先后出现了影视基地、明星海报雕塑、小说、影院以及由明星代言的各种产品等。这些文化周边产品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市场,调动了市场的活跃度,加速了文化产业的繁荣。此外还有复合产业链也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所谓复合产业链就是以多种复合形式进行宣传的营销手段,当下众多综艺节目都采用了这一手段,不再仅仅依靠电视节目的广告时间来宣传,而是借助节目本身或者手机报纸和杂志等所有可以投放广告的平台,多维度多角度积极造势,实现文化产品顺利地推出。2.高新技术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网络时代的到来,不论是通讯还是娱乐都有了全新的方式,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数字电视和数字影院的发明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主流,促进我国电影产业迅速跻身于世界前列,从而创造了价值不菲的收益。互联网音乐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前景,唱片公司和原创音乐人在互联网技术下转变生产模式,与高新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更为先进流行的文化产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移动通讯技术的空前繁荣,新兴媒体已经开始逐步向传统媒体融合,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主动向新兴媒体看齐,传统媒体与高新技术网络媒体的联合。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1.数字技术的推广成为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力量。前文提到,数字技术已经向传统媒体渗透,渐渐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鲜活力。数字技术的推广在日后的进程中不仅仅是渗透和融合这样简单,数字技术将彻底改变现有的文化产业形势,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向更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方向提升。数字广播、多媒体技术、手机影视等终端技术的开发,为文化产业产品的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电子版和网页版等娱乐信息将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不断地完善和健全文化产业的不足,过去传统文化产业出现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转变,推动文化产业的稳步发展。2.文化产业集团即将进入整合期。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类一行这样,既然是产业就势必会有多样种类的行业。近日,包含在文化产业内的数十个行业类别纷纷进入调整期,推出了极具特色的带有个人风格的文化产品,影响着国内国外的同行业产业群。运用现代化的企业运作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文化产业运营习惯,强化了文化的品牌意识。文化产业说到底也是在做产业,既然是做产业就要做大做强,发掘自身产品特性,着力培养雄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组织力。3.产业之间合作共赢,传统产业进一步向新兴文化靠拢。新兴文化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传统文化在市场上需要求生就必须做出改变,要么迎合新兴产业,要么模仿新兴产业运作。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传统文化产业将会再一次进军新兴文化产业,向新兴文化投出橄榄枝。金融产业和资本产业的融合、信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开发行业的融合都将在未来的时间里出现在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传媒行业,已经受到了强烈的波及,新兴传媒技术与传统传媒理念的融合将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重要路线。
四、结语
在文化产业愈发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因素的重要时代,一定要充分发掘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找到文化产业的特点,切实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找到共生点,从而共生共存。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将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离不开国内外的通力合作、更加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扶持,只有把握好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才能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李雅梅.试论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理论与现代化,2004,02:49-50.
[2]和肖毅.文化产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4:12-13.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动向;行政指导;文化整合
一、前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消费密切相关,两者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扩大内部需求、改善民生条件的重要内容。而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正是因为日本高效、合理的政府推进型发展模式,使得日本文化产业逐渐发展,最终带动着日本各个领域的规模扩大。
二、日本文化产业的缘起
1、日美二战经济摩擦后,日本的经济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在这样的形势下起步,日本文化产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时,日本首相吉田主张确立一条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抛弃了以往偏重军事的国家路线,将目光放在产业和贸易两个方面,注重的是二战后日本通商国家的打造和重建。在之后的贸易发展战略中,这样的发展重心使得日本的贸易发展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日本经济的来势汹汹,尤其是汽车与家用电器几乎霸占全球市场,致使美国成为最大债务国。在这样的形势下,日美经济的摩擦就自然激起了日本人由来已久的民族主义情绪。
2、文化民族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历了战争的日本民族主义发生了多次变化,致使日本经济也得到了几次变化。面对民族文化主义,文化民主主义缺少一个普遍适用和被人们所认定的定义,在18世纪时,面对法兰西文化的强势入侵,德意志知识分子们从本土的民族文化中发举出了意志民族的精神源泉,想要重建德意志民族精神。此后,西方学者们也普遍认为,文化民族主义是落后国家在面临先进文化时的一种心理上的弥补,是反理性、反现代的。总的来说,文化民主的形成与不断发展都是因为民族文化对自我认同意识的缺乏和不稳定刺激造成的。
3、国民精神需求
日本通过文化民族主义,使得国民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维护文化的思想动力都得到了凝聚和提升,从实践的路径来讲,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日本传统中的元素来构建成日本本国、国民精神信仰的。例如,日本企业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投资重建封建城堡,不能够创建户外乡村建筑博物馆,以体现出日本文化历史象征,还能促进国内外的旅游。一方面,积极的发展文化产业既能满足本国的国人现代精神消费,另一方面加大文化产品的出口,更能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得国际产品中能够捆绑上日本文化形象和文化产业。因此,在经济的高速增长后,日本政府随机提出“重新认识价值观”的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日本文化产业特色
1、提倡全社会参与的政治指导
从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管理角度上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促进体制发展的关键。“行政指导,社会参与”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政府并不直接从事文化产业工作,而是通过健全相关体制、制定一定政策和法规等方式间接对文化产业进行引导和环境营造,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具体来说,日本政府对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起到一定的行政指导和沟通作用,是增强民间与企业的沟通互动桥梁,进而使得这些政策变成企业发展日本文化产业的战略。而行政指导通常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利用劝告、建议、知识和要求等方式进一步去影响日本企业的行为,这也在使得政治指导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组织在日本得到了较大的发育,并且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量也很多。日本行业协会具有社团法人地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期自律性和中介性非常强,几乎霸占整个文化产业行业领域。2002年5月,日本动画协会由经济产业作为后援,形成了“日本动画制作者联盟”足足有27家公司加盟。再加上日本动漫等领域发达的中介服务,完善的经纪人制度,这对于促进日本文化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做好系统配套
日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关注,尤其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系统配套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业务种类联系等方面,都以能最大限度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综合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比如,当要出版一步连环漫画时,后期还可能进行动画片、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后期开发。而对于文化产品的开发来看,要突出产品的核心,提高竞争力,开拓市场。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非常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以进一步拓宽产品核心领域为发展目标。在制作动漫方面,将动画一个产业的领导者和开路者,由44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组成大型动漫企业联盟,并形成卡通动画片制作、卡通动画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加强了漫画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的系统配套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拓宽国际视野,进一步进行文化整合
日本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包括制造业以及文化产业方面,日本都表现出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开发,以增强日本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最终达到发展日本文化产业的目标。但事实上,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并不只是淡村的考虑国际市场,还要注重到对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基础培养,目的是促进日本文化产品向海外市场拓展,并逐渐被海外公众接受。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生产海外公众了解和喜爱的日本产品,所以在进行日本文化产品的营销时,应始终捆绑对日本文化的宣传。这样一来,在拓展海外营销的同时,不但拓宽了日本企业的国际视野,更起到了文化整合的作用。
4、依靠前沿科技,占据市场地位
科技是发展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这在日本文化企业的发展中显得非常突出,先进的创意与创新的设计实施的文化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日本文化产业领域内部人士认为,文化要形成产业,就必须借助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因素,也正是因为这样文化产品才得以进入国际市场并不断壮大。所以说,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科技挂钩,通过推进领先世界的技术开发,进一步进行硬件普及和软件配合,全方位促进文化形成产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而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日本模式”的地方,比如在行政指导、社会参与、核心竞争、系统配套,国际视野以及文化整合等方面,可以根据中国的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取舍,并坚持以科技推动文化领域的前沿发展,不断开发具有国家特色的文化产品。(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海霞. 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探析[J]. 天府新论,2010,06:114-119.
[2]唐向红. 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常静竹.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河北大学,2013.
[4]孔德壮.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及驱动因素分析[J]. 中国外资,2013,04:234-235.
摘 要 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是广电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广电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对税收政策的特点及税收筹划进行分析。
关键词 广电文化产业 税收政策 现状 特点 税收筹划
一、广电文化产业税收构成
广电文化产业税率和税种。各广电文化单位保持基本一致的税种,其税种内容主要有: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维护建设税、文化事业建设费、教育附加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营业税等,而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则没有太大联系。
二、广电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现状
首先,针对有线数字电视,免征三年基本收视维护费的营业税。国家十分重视数字电视的发展,自2000年起,国家针对有线数字电视,制定三年营业税免征的政策,即全国无论什么区域,都可享受一次免征权利。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已基本完成这个优惠。
其次,经营性单位向企业转制的税收政策优惠。2009年财税明确规定,文化事业经营性单位向企业转制,自注册转制日起,实行企业所得税免征。转制主要分为文化单位分离经营部分或整体转制为企业。
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优惠。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免15%的企业所得税。或文化企业研发新工艺、新产品及新技术,加计扣除50%的应缴纳所得税额。依据国家相关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资格相当严格,程序和条件较为复杂,成本也非常高。因此,目前可申请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广电文化单位较少。另外,具有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归集研发费用准确的企业,方可实行加计扣除。
第四,海外市场的节税。根据2009年财税政策相关规定,出口电视、电影、影像、报纸、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可享受出口增值税退税优惠。
第五,电影企事业单位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2009年财税相关规定,电影集团公司若通过广电行政部门转制,从事电影销售、拷贝、放映、发行、制片所得收入,电影版权转让收入,可免征营业税、增值税。
第六,动漫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根据2009年65号财税规定,国内动漫产业营业税、进口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增值税等,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因动漫产业属于高花费行业,国家实行相关优惠政策,可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三、广电文化产业税后特点及税收筹划
首先,改制上市企业的税收优惠。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颁发,各文化单位均实行业务重组措施,向文化企业改制。有些改制企业为提升竞争力、引进资本、组建为上市公司。因此,企业所得税、税负成本将成为上市公司未来的主要经营成本。若能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成本、吸引投资。但如今的广电上市公司,能否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目前尚不明确。笔者认为可有两种发展趋势:其一,上市公司承袭原有改制税收优惠,根据2009年34号财税相关规定,改制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免征政策,至2013年12月31日截止;其二,上市公司不可承袭原有改制税收优惠。根据2009年105号财税相关规定,可享受原有改制税收优惠的上市公司,前身属于事业性单位。然而上市公司前身属于已改制企业,因此不符合相关规定。
第二,广电文化产业的制播分离税务特点。从税负角度来说,如果节目制作、经营业务的分离,企业可享有企业所得随免征优惠政策。但由于制播分离的主公司和子公司的分属不同,导致纳税主体各异,改变了以往的交易模式,而是实行独立法人业务交易,使得业务流转环节增多。在现行税收政策下,制作企业的营业税将会大幅度增加,增加了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可以说,制播分离导致企业处于税务两难的窘境。因此,国家应在制播分离企业实行部分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广电文化产业的经营创新。
第三,广电文化单位中的资金管理。目前,我国许多单位尽管实行企业改制和组建,但仍存在传统事业单位的形态,对于资金管理业较为分散,融资成本高、管理效率、水平低下的问题。广电文化企业若想使资金使用率、资金调度水平提高,实行集中管理资金模式,是文化企业和集团的必然选择。集团设立相关财务公司,或选择委托贷款形式,实现在集团内部资金的调剂划拨。值得注意的是,向关联企业所发放的资金贷款费用,应根据规定缴纳营业税。因举债融资可达到节税、财务杠杆的作用,站在税务角度来说,集团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利、且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第四,组织结构税收筹划。广电文化单位的组织结构,税负取决于其法律形式。因此,在进行组织形式选择时,必须考量税务问题。因集团内部个单位间的增税范围不同,如有单位可享有国家减免税政策,有利于集团通过战略调整、财务决策,达到降低税负水平的目的。站在集团整体角度考虑,整体的税收筹划优势远大于单个单位。集团在拓展规模、发展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考虑选择分公司、子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说,分、子公司的税收利益既有利也有弊。针对企业所得税,在预计盈利、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基础上,再成立子公司。而预计将亏损,不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时,应成立分公司。针对流转税,若成立子公司,将会使母子公司在交易时,产生相应的流转税。
四、结语
广电文化产业作为我国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国家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是为鼓励广电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广电文化单位在发展和运作的过程中,应结合国家税收的现行优惠政策及特点,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以确保广电文化产业的正常、有序、正确的运行。
参考文献:
[1]胡亮明,肖青华.广电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与筹划.中国总会计师.2011(1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