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实体经济金融化范文

时间:2023-07-10 16:03:51

序论:在您撰写实体经济金融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实体经济金融化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金融化;视角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设置初期至今一直在不断优化完善,市场竞争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同时为了切实促进社会经济变革发展,政府部门也需要不断增加对经济宏观调调控力度,以上举措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变革具有较大影响。文中主要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情况,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宏观调控进行科学解析,以期可以为我国实现经济有序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一、现阶段我国金融产业结构

据现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整体金融行业产业发展格局在最近几十年逐渐产生变化,金融行业整体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积极作用,不仅有效缓解市场经济就业压力,进一步吸收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带动经济的同时有效促进我国流动性产业的优化升级。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市场内部流动性不断增加,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经济脱离实体经济逐渐向虚拟网络交易形式转换,资产价格逐步向上偏离由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就业、收入水平等实体经济决定的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并往往导致市场价格的迅速回调,使经济增长陷于停顿的经济现象,为我国经济发展稳固性带来危机,商品经济流动性风险逐年增加,进一步违背了我国经济金融产业的发展目标。

二、经济金融化的基本带动因素

(一)经济市场传统工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不断下降

据现有调查结果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市场内工业生产的年收益正在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一些经济金融危机问题。以美国国家为例,在90年间以平均每年4.6%的速度下滑,在随后的几年时间,由于受到经济变革的影响,及科技革命的出现,促使美国传统工业生产出现经济效益回弹的现象。随着经济效益的不断下滑,严重引发了金融化问题,导致西方国家部分企业不得已放弃原本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主义或者是途径,以此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部分传统工业经济不断下滑的问题而言,这并不是简单的阶段性经济回弹而是一种长时间经济收益下滑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金融化,实质是指一种长时间具备规律性的现象或者是一种持有不变的变化。其中一名著名的专业学家称,经济金融化是资本主义传统工业经济陷入停步不前的状态下,对市场经济供需进行科学调控的一种举措。对金融过度的支付与扩充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国家经济发展脱离原本正确的轨道,经济发展变得十分动态化。经济市场内许多金融企业与现实生产的企业逐渐出现问题混乱的年问题,此种金融发展模式若不及时进行调整,将会为国家经济带来极大的积压问题。因此,对金融化进行创新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经济金融化也象征者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升级到另一个层次,简单的说就是指金融垄断。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加强对其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对其特征进行综合解析,进而挖掘出潜在价值信息,以此来帮助国家更好的发展经济。

(二)开放性范围不断放大

基于现有文献资源中界定的金融经济化各有特点,与国家主流金融界定及金融发展形势呈现出一致现象,而在实际发展金融或是开发金融范围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如:部分专家学者在解析金融与实体经济两者间的关系时,一再强调经济效益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交易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当金融产业对市场经济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后,金融产品将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国家方面需要不断扩大对此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切实增加我国外部资金的需求,以此来从根本上推动国家经济的有序发展。对外实现经济开发长期以来都是带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我国现有对外开放对金融机制改革及金融经济格局不完善,必须要站在宏观调控的视角去解析经济发展环境。在建设相关法律机制过程中,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密切交流。当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能力逐渐出现弱化时,金融化需要及时组建跨国集团、企业、单位、机构等,以此增加发展基于,联合相关资金,从根本上强化我国资金发展能力。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国家间资产收支的均衡,在实际累积资本过程中,也会选择资金分红、收购、金融投资等形式。与此同时,国家方面需要利用进出口贸易得到更多资金,再将此资金以证券投资的形式重新放置在市场内,以此实现资金循环使用西方发展国家工业生产收益逐渐下降,导致出现经济与资金投资问题,其中进出口贸易与金融经济开放程度的大小则是决定经济效益增加减小的主要因素。

三、均衡金融杠杆率

当前阶段,虽然我国金融化与经济发展来两者存在错综复杂的的关系,但是人们对金融职能的界定却是十分准确的,尤其是在爆发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开始对金融与实体经济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解析,促使金融逐渐回归到正常经济生产功能中。市场经济中金融组织、企业、机构作为资金服务的主体,可以广泛收集社会资金,将资金链条以多样化形式投入经济生产中,以此来有效构成非正式的融资,并在带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介质作用,专家学者将其功能定义为金融杠杆。一般情况下,金融杠杆是处于比较高水准的形态,这也预示着科学先进金融机制的产生。需要尤其关注的是,金融杠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会成为泡沫,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想象的资金风险。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革,金融杠杆作用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整合模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变得更为便捷。但是在近段时间内,需要时刻关注其走向,进而从根本上规避金融泡沫问题的产生。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个比较复杂的均衡金融杠杆利率的工作,其主要是指国家内相关金融体制在已有金融环境内,促使国家经济发展可以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有效的均衡金融杠杆率,可以切实提升国家经济发展能力,这也象征者国家金融机制效率的上升。相关工作人员在使用金融杠杆率时,需要科学均衡此数据指数,尽可能不要出现因利率数量过高而出现偏离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金融杠杆率若是可以一直处于持平的状态,将会切实降低金融泡沫产生的概率。若是金融杠杆率出现问题,将促使经济出现收益率衰退的问题。此问题若不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处理,将会严重威胁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第2篇

一、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内短期需求收缩和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等因素影响,近期我国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呈回落态势,实体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明显感到,不同规模和所有制的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影响。其具体表现为:

(一)要素市场全面紧张

被调研地区均出现了用工荒、用地荒、用电荒、用钱荒、用水荒和用煤荒,并呈蔓延趋势。台州市81.5%的企业将生产用电列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29.5%的小微企业用工短缺;67.2%的企业资金紧张,同比上升44.1%。宁波市75%的企业有资金压力,三分之二的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由于土地指标紧张,一些投资项目无法实施。

(二)企业成本大幅攀升

目前企业不仅要支付职工工资,交纳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而且还要承担“五险一金”、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税、地方教育税金、水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负担进一步加重。同时,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攀升。2011年12月台州市人民币贷款加权贷款平均利率为8.77%,较年初提高88个基点;民间借款加权综合利率为21.07%,较年初上升372个基点。企业普遍反映,实际借款利率已上涨到“一分五”,远超出企业6—7%的盈利能力。难以承受的经营和融资成本迫使一些企业从实体经济抽逃资金。

(三)产业转型升级缓慢

由于融资成本高、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企业虽有转型升级的愿望,但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认为不及时转型升级是等死,转型升级是找死。更有部分制造业企业过分追求“短平快”项目,倾资涉足房地产业、矿产资源业和民间金融业。温州市2011年“百强民营企业”中,38%的民营企业直接或间接地涉足房地产业,出现“大企业开发房地产”、“小企业炒房地产”现象。

(四)企业家信心不足

受银行惜贷和企业家观望徘徊、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2011年台州市新设立民营企业9639户,虽较上年增长4.5%,但增幅回落8.8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新设立注册资本金同比下降4.28%,首次出现负增长。

(五)银行不良贷款上升

温州市银监局数据显示,2012年2月末,原为全国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温州市,其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已连续8个月上升,比2011年6月末最低时的0.37%,飙涨3.70倍。

(六)投资和贸易增幅下降

2012年1—2月,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4%,但同比下降15.3%。受订单减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12年温州市进出口贸易两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3%;2月份进出口总额为7.51亿美元,同比下降17.4%,其中出口下降30.9%,创2009年以来新低。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做好金融工作是当务之急。针对温州借贷危机,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定向宽松金融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等,缓解了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从长远看,解决融资难、融资贵,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还有待于切实解决金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法规体系有待健全

1995年以来,我国以商业银行法为标志,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大量设立和金融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落后于金融实践,无法对相关金融行为提供相应的司法解释和法律保障。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金融改革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金融改革有待深化

由于金融垄断,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迟缓,目前我国资金市场更多地表现为卖方市场,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据中国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典型调查分析,在卖方市场下,企业贷款时不仅要承担贷款合同中写明的名义贷款利率、以货币形式支付贷款费用,而且还要通过支付贷款贴息、存贷挂钩等方式满足银行的存款回报要求,导致企业财务成本大幅增加。从典型调查看,2006年企业融资的“财务费用”与实际“利息支出”之比为1.03,2011年三季度则为1.36,企业为获取资金所付出的利息外费用大幅增加。

(三)金融创新有待引导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但粗放式经营、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创新的情况依然存在。与此同时,金融业片面追求以规模、机构、利润等为核心指标的自我创新发展,出现了“转型就收费,贷款就搭售(理财产品)”、“一切向钱看”的现象。许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没有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反而加重企业负担,严重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四)组织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滞后、金融机构的规模结构与企业规模结构严重失衡是导致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还比较缺乏。一般而言,大银行比较偏好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贷款,而很难向小企业和农村发放贷款。随着各地陆续设立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这方面的矛盾有所缓解,但问题依然存在。2011年,台州市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银行贷款占比已达63.9%,但与该市中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和贡献90%的GDP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五)体制外金融有待规范

多年来,人们往往轻视以至否定体制外金融,即民间借贷。事实上,我国民间借贷一直存在并高效运转着,其规模之大远超出人们的想象。2011年,温州市民间融资余额规模已达1200亿元,约占该市同期银行贷款的20%。目前一些地方“两多两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应正视和发挥民间借贷的作用。近期我国实体经济效益下滑,民间借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应对民间借贷加强引导和规范。

(六)小型金融机构有待扶持

小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银行机构退出造成的市场空白,为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小型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由于政策规定“只贷不存”,这类机构只能依靠自有资本金维持经营。虽然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但只能占到其资本金的50%以下;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小额贷款公司再融资机会,推售信托基金和理财产品,变相提高其再融资成本。因此,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其稳定的后续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其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向外界传递出国家进一步试水金融改革诸多政策信号,对温州经济和金融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在此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国范围的金融改革,我们认为还需重点把握和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必须牢牢把握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大方向

一是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利共赢关系。应摈弃损害实体经济利益、片面追求金融自身发展的经营理念和做法。二是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应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放到重点建设工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促进实体经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发展。三是改进服务。围绕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大力开展产品创新、网点调整和渠道建设,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快捷度。四是规范收费。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严禁一切违规收费。五是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探索绩效考核和评估信息面向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渠道、形式和范围。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绩效突出的金融机构,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一是加强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金融平稳运行,防止信贷和货币政策大起大落、资金供求失衡和流动性变化无常冲击和影响实体经济。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防范利率长期“双轨”和“倒挂”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金融“脱媒”现象的大量发生。应通过适当缩小银行存贷款利差方式,使金融还利于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引导资金回归体制内金融。三是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汇率水平的调整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四是实施差异化的金融和监管政策。通过有松有紧、张弛有度的差异化金融和监管措施,加强政策引导,促使各金融机构有保有压,倾斜资源。五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六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设。

(三)大力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一是打破国有资本对金融的垄断。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消除各种“玻璃门”、“弹簧墙”和“天花板”对民间资本投资金融的阻碍和限制。通过金融适度竞争,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减少金融管制。进一步开放股票和债券一级市场。建议股票债券发行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登记制”,并将“发行”与“上市”分开。证监部门应加强对证券发行、交易全过程的监管,并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按照“国有主导,大、中、小共生”原则,大力发展民营小型金融机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就近服务、特色服务,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四是开拓创新。应借鉴国外一些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试办“主银行制度”下的中小企业银行,组建我国政策性的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大力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金融机构”建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分类金融服务。五是大力发展金融中介组织。通过组建民营资本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和评级机构等各类中介组织,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六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四)切实加强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出台《放款人条例》、《商业银行法(社区银行补充条例)》和《社区再投资法》,为相关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规范市场准入。对相关金融主体的资质、设立条件、注册资本等做出严格规定,防范泛金融化倾向的大量发生。三是规范经营行为。严格规定相关自然人和法人机构的经营地域、市场定位、业务范围、经营规模、资金投向等,促其依法经营。四是加强金融监管。相关法人机构对存款人或者其它客户造成损失的,要依据损失的不同程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管。五是建立退出机制。金融机构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利益时,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对其实行接管,以保护存款人利益,恢复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能力。必要时,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给予相应救助。六是建立银行业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

(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

第3篇

楼市金融化的两个通道:“土地货币化”和“房子投资化”

中国房地产业的流程可以概括为四个环节和两大流程,即:“拿地―贷款―建房―卖房”四环节,“拿地―贷款”和“建房―卖房”两个流程。通观上述流程及其后面的博弈,可以发现以下特殊现象:

第一,“土地货币化”成为楼市金融化的第一个通道。在“拿地―贷款”阶段,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三者之间,由于国情的复杂性和当前市场的不规范性,出现了与一般市场要求相背离的现象。正常的市场应该是:开发商出“土地出让金”从政府手中拿地去银行贷款。但现在,市场异化为下述流程:拿地以土地抵押贷款交付土地出让金。在这里,开发商扮演了一个“中介”角色,即:把国家的货币(银行信贷)和社会的资源(政府控地)连接起来,完成了一个“土地货币化”过程。该过程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它扭曲了社会资金流的正常路径。比如,从“开发商自有资金率”这一角度来衡量,健康的房地产这一数据约为70%,即开发商需要70元的自备开发资金,银行体系提供资金30元。也就是说,在健康的市场体系中,银行只为楼市提供30%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是反映社会实体经济的基本资金需求的。但从2003年起,中国的房地产自有资金率允许35%,这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进入了楼市,此时的信贷需求不是真实的中国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在这个意义上,“限贷”和“约束货币”对楼市的“去金融化”具有直接影响力。

第二,“房子投资化”成为楼市金融化的第二个通道。在“建房―卖房”阶段,正常市场化运作流程是“开发商出资建筑商建房现房卖房”,但实际流程变为“建筑商垫资开发商期房预售内部认购”。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开发商不需要把资金开支在建筑成本上,在时间上,相当于“节流”,同时又开通“期房预售”的融资渠道,相当于“开源”。这样,通过“节流”和“开源”两手并进,开发商加强了楼市“资金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卖房时,开发商又实行“内部认购”模式,即跟开发商有利益关系的内部人购房,然后再退购,高价卖给市场。这样,通过内部购房,或者把银行货币变现为房款,形成“银行信贷=付房款”的资本运作模式(投资资本),或者把部分黑色或灰色货币洗成合法货币(洗钱资本),意味着楼市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运作对象,而逐渐变成资本运作新领域。尤其是,2003年以来推动房地产业支柱化的政策取向(尤其是原有80%“经济适用房”转变为“保障性商品房”),客观上实现了全国房地产政策框架的重构。通俗地说,2003年以前,房地产格局是,100套房子出来,80套经济适用房(用来住),10套廉租房,10套商品房(用途无限制);2003年以后,房地产布局是,100套房子出来,除了10套廉租房不变,其余90套都是商品房,这些房子无“必须要用来住”的政策限制。这意味着,90套房子可以用来投资。

综合上述“银行信贷=付房款=资本运作”、“90套房子可以用来投资”,可以这样判断房子――2003年以后,房子具有了金融产品(用来投资)的性质,即楼市开辟了金融化的第二个通道。自此以后,房子金融化进程加速了。反映在生活中,2004年全国房子普遍涨价。

应该说,楼市在市场化进程中,既会出现“商品化”又会出现“金融化”,这是自然现象,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健康的楼市需要“商品化”和“金融化”的有机协调布局。今天,中国楼市的金融化已比较明显。因此,必须改变这个布局,否则,异化的楼市会危及中国整体经济。

楼市金融化形成的社会力量博弈格局

从国际资本看,2002―2013年,是美元贬值区间,按照美元数据的统计规律来看,美元贬值周期约为10年多,而美元贬值,全球资源资产市场就一定会火爆,全球非美货币就一定相对升值。因为在全球格局中美元有两个跷跷板结构: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美元―非美货币。

这两个跷跷板背后有两种职业性国际资本。“美元―全球资源资产”后面是“全球对冲资本”,该资本运作的逻辑是:美元贬值,就追逐全球资源资产,反之则反(如,美元贬值,大家就买黄金;黄金贬值,就买美元。这种运作就是对冲资本运作的主要模式)。“美元―非美货币”后面是“美元套利交易资本”,该资本运作的逻辑是:美元贬值,非美货币相对升值,升值前进入,升值后至贬值前退出,反之则反(例如,一个美国人,在人民币汇率是8∶1时,拿着1美元来到中国,换成8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了,假设升值到1∶1汇率,那么,这位美国人放在中国的8元人民币就可以换成8美元,然后回国,就会赚7美元。资本按照这种模式运作,就是美元套利交易)。具体到中国,2003年中国楼市金融化通道打开(“土地货币化”),则意味着,中国资产市场一定有利可图。所以,一则,对冲资本会进入中国布局房产;二则,美元套利资本会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中进入并布局。二者合力,迅速扩大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2002―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了3万多亿美元。当然,3万亿美元中不光包括这两类资本,但是,排除中国贸易顺差部分和正常的经济项目资本,几乎大部分都是这两类。由此可大致评估国际资本在中国楼市中的影响力。

从国内资本来看,2003年后,三大力量共推了楼市的金融化。第一,信贷规模增加,利率逐年走低直至长期负利率,这意味着,国内货币供应量在加大,社会资本在渴求投资机会。第二,开发商在“土地抵押贷款支付出让金”、“建筑商垫资”、“期房预售”、“内部认购”等环节获得政策默许,意味着房子金融化已经形成了大气候。第三,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土地财政)、中央政府的房地产业支柱化(国18条),在政策层面形成巨大背景支持。而深入市场内部看,随着一些现象的出现,市场内部的“资本构成”也逐渐显现化,如:房奴的出现,意味着“刚需”是存在的;股市神话消失,投资者进入楼市,意味着“房产投资者”是真实的;外汇双逆差长期持续(贸易赚钱和资本自己进来,且二者比例为1∶2),表明“国际职业资本”(美元套利交易和国际对冲资本)在楼市布局;“房姐”“房叔”现象屡屡曝光,揭示了大量“洗钱资本”的存在,等等。

综合国际国内资本运作来看,中国楼市金融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这个现象中,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楼市如何走,从节奏上看,很大程度上受政策的影响;第二,楼市走成什么样,从趋势上看,主要取决于国际国内资本运作。

楼市金融化在2014―2020年面临的国际风险

在全球视野中,楼市属于资产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投资领域。过去10多年(2002―2013年),美元贬值,资产火爆,中国楼市后面聚集了大量的美元;过去8年多,楼市金融化,房子后面积聚了大量国内资本。如今,美元流动的6年升值周期已经开启,中国楼市的世界背景将翻转。

国际上,1970年代后,美元成为全球经济变动的按钮,它形成了三个跷跷板:“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美元―非美货币”,“美元―国债”。美元运行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美元升值,全球美元现金相对短缺,全球资源资产低迷,世界经济萧条;美元贬值,全球美元现金相对宽松,全球资源资产火爆,世界经济繁荣。这源于美元从“美金”向“石油美元”的转换。

1970年代前,美元被称为美金;1970年代后,美国黄金增量跟不上全球对美元需求的增量,所以,“35美元=1盎司黄金”标准作废,转而按照“市场需要多少美元就印多少”的标准发行美元,即“金本位”转换为“需求本位”。这一转换带来美元的信任危机。为维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实施基辛格三大战略框架――“控制石油,即控制世界各国;控制粮食,即控制全人类;控制货币,即控制全世界”。之后,世界形成一种新的交易秩序,即“现代化需要工业化,工业化需要石油,买石油必须用美元”,由此,美元被称之为“石油美元”。

比较1970年代前后的美元,不难发现,“美金”变为“石油美元”,背后是一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这是因为若把美元看作纸条,那么美金等于以黄金作抵押,石油美元等于以暴力(指美国强大的军事存在)为抵押。以暴力作抵押的纸条风险很大。由此,全球闲置的美元现金就进行了下述选择:美元不可靠,就去买全球资源资产避险;全球资源资产不可靠,就持有美元现金避险。这样,一种新的美元全球性结构就形成了,即“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的跷跷板。不仅如此,在逻辑上,汇率是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所以,美元与非美货币之间也具有反相关关系。“美元―非美货币”,又是一个跷跷板。两个跷跷板,共同一端均是“美元”。所以,1970年代后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美元成为了全球经济变化的“按钮”。

研究这个“按钮”,可以发现,美元可以有序引导全球经济变动,其机制是:(1)美元是一个类似于手的双面结构,手心=美元现金,手背=美国国债,二者关系类似,“印1美元=发1美元国债”。(2)美元印得多,贬值;美元印得多(手心多)=国债发得多(手背多)发得多,国债便宜便宜,国债就卖得火卖得火,国债就会升值,即“美元-国债”之间反向运动,这又是一个新的跷跷板。(3)美元越贬值,为避险,人们就越需要购买国债,国债就越火,而买国债必须用美元,这意味着,国债火=美元需求高=美元升值,本来,美元是贬值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美元反而又升值了。所以,美元就像跷跷板那样,下跌到地面就会慢慢上升,其涨跌具有周期性。

历史数据显示:美元贬值约为10多年,升值约为6年多。基本数据是:1971―1980年,美元贬值(10年);1980―1986年,美元升值(6年);1986―1996年,美元贬值(10年);1996―2002年,美元升值(6年多);2002―2013年,美元贬值(10多年)。以此类推,2014―2020年,美元升值(6年多)。

美元升值将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对冲资本撤离,美元套利资本离场。过去10年,中国因外储增发的货币估算约为60多万亿元左右,占今天国内货币总量比重很大。这意味着风险很大。具体说,在美元升值明朗化背景下,一方面,楼市后面的国际资本会撤离;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预期会到来。因此,楼市将面临内外夹击。

第4篇

关键词:范式 金融 实体循环经济 超循环 耦合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从中国目前转型攻坚之难,可以发现实体循环经济通过在领域、规模方面的扩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重要战略意义。湖北省“十二五”谋划“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的源动力来自于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在国家整体战略取向降速(GDP增长率预期下调)、转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能是传统范式的发展:既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被动承接式发展、也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过去发展模式的复制式发展,而必须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基于发展范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就“五个统筹”布局的国家战略而言,湖北的发展应是以突出“两型社会”特征为基础的“跨越”,而是否能够可持续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发展实践,应是湖北“跨越式发展”范式的核心要义。

二、全球价值的“金融内生”循环经济新范式

(一)金融“脱耦”限制了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空间 传统循环经济理论,视角集中于实体经济物质循环,虽然可以在物质循环载体上讨论价值循环与信息循环(罗丽艳,2005),但属于虚拟经济范畴的金融运行却在理论和实际运行机制上,外生于循环经济系统。而在金融运行核心化的现代经济中,这意味着将不存在由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以新增长范式姿态出现、以循环经济革命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绿色生态经济革命。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看,一方面,由于与金融 “脱耦”局限了应用领域,使得循环经济难以成为整体经济系统的生态增长范式,无法满足以“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综合配套改革成功的国家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传统循环经济本身在“两型建设”中的发展势头,也因主要依赖财政渠道的计划资金支持,而来自更加市场化渠道的“金融支持”,虽然在政策的一再支持鼓励下,却因缺乏融入循环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使得抑制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难以消除。因此,如果没有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就难以为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提供理论支持,而“纲要”关于十二·五时期“引导投资…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的规划,其效能未免存疑。

(二)范式变革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的核心 所谓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金融规则重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最大诱因。而如能从“过度金融化”角度剖析危机的策源,也就可以从金融危机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低碳金融”之兴起,察觉国际金融着眼于“绿色产业革命”的竞争,正始于金融资本在实体循环经济领域的布局。一个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深入融合(耦合)的时代正不可阻挡的到来。为了讨论作为“跨越式发展”核心的“两型建设”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范式形成模型”,如图(1)。由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可持续竞争力重构的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势金融资本,借传统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借“生态责任”之名,力求主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思想的话语权,主要从提前布局“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革命”的角度,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结构与范式转变,从而实现以话语权、资本、技术优势主控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战略转移。由于这是出于长期利益的战略安排,因此足以逐渐克服制约金融资本内生融入循环经济的障碍,虽然金融资本从来不会真正从“生态责任”出发、推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但受长期竞争优势的利益驱动,属于“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的新增长范式的时代将不可避免的到来。对我国而言,如果在思想、行为、范式形成方面,不能摆脱被动反应路径,势必在以范式变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迁中丧失先机,面临长期的不利竞争格局。因此,有必要调整生态利益分配的政策组合、主动树立包括金融系统在内的整体经济系统“生态责任”意识,谋取“绿色经济”话语权,充分利用循环经济起步低,应用空间大的“后发优势”,明确“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范式,切实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耦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而承载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合适地区,莫过于已开展“两型建设”综合改革试验有年、正谋划“十二五”跨越发展的湖北。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系统的协同优化耦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想范式,在2012年初露端倪的“中三角合作平台”,包含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是该范式最佳的功能辐射平台。系统学超循环理论,对于研究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这两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相互耦合行为,是最恰当的理论研究平台。

第5篇

一、分类打造环京津城市带

京津冀地区包含着全国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与政治中心,这就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具备了一体化较为明显的空间特征,即它的等级性与多层次性。因此,实现京津冀区域城市规划与城镇布局一体化的思路是,要以一体化为依托,建立以河北为腹地的层次有序、等级合理的城市群体或城镇网络。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界定,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设区市及其所属区域(简称2+8)。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

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中心城向世界城市方向迈进步伐不断加快,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某些城市功能开始向外扩散;同时,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滨海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将加快天津向国际化港口城市发展的速度,经济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河北环京津城市,尤其临近京津、濒临渤海的唐山、沧州、秦皇岛、廊坊等市,承接京津辐射的能力正在逐步加强。这些因素将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在未来10~20年间逐步形成为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

针对众多县市环绕京津的现实、京津冀城市群的规划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河北省应该着力打造环京津城市带,使其成为对京津原有城区范围内的要素有足够吸引力的地区,成为京津城市疏解功能、扩大经济活动空间的主战场。

具体设想是:

1.以距京津50公里之内为第一个城市圈。在距京津中心点50公里范围内的河北县市,要以卫星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可以把北京周围的部分地区类比为北京市区的七环、八环进行建设,以全面融入京津。在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实现与京津的全面对接,为京津的住房、会议、餐饮、休闲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以距京津200公里为第二个城市圈。在距京津中心点200公里范围内,城市化建设要强调园区功能。在这些地区主要应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提高劳动力技能和素质创造教育和培训条件。目前在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业中心,就有来自北京的公司进行产品研制或生产,然后再将产品返销北京市场。

3.以距京津200公里之外为第三个城市圈,要以大配套的思路强化与京津的对接。采取构建完善快捷的交通网络、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加强人才的培训等措施,通过城市功能的互补,密切京津冀城市间的联系。在距京津中心点300公里范围,城市发展要强调副中心定位,更多的是呼应的关系。产业强调分工,如金融中心和制造中心的分工;强调错位发展,强调基地(如农产品基地)建设。

通过这三个城市圈的规划和建设,河北必将形成围绕京津的“城镇带”,带动河北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为产业带的形成提供支撑。

二、打造河北第三条经济带和建设京冀生态旅游协作区

河北目前有两条经济带:一是山前经济带,二是沿海隆起带。这两条经济带的部署区位太靠南部和靠海洋,而广大的北部地区(主要是张承地区)没有一个区域性的省级战略去规划、安排。为此,我们提出打造河北第三条经济带,即张承生态旅游经济带的设想。

目前全国具有三条经济带的只有两个省份:江苏省和浙江省。江苏省拥有从南京到常州的IT产业带,苏南沿江的重化工业产业带和苏北的东陇海线的加工业产业带;浙江省拥有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近期打造的金衢丽(金华、衢州、丽水)产业带。金衢丽产业带在浙江的地位、定位与张承地区的地位、定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等等,其“生态屏障”定位也和张承地区是一样的。浙江金衢丽产业带的规划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借鉴浙江经验,打造张承生态旅游经济带,河北省有望成为下一个具有三条经济带的省份。

在这条经济带内,河北可以借助北京力量,建设京冀生态旅游协作区。京津冀各方中,北京市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北京对周边区域特别是对张家口和承德的区域生态依赖性更大,京张承生态带是北京和京津冀经济圈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北京环境受周边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沙尘空气、水源污染及水源减少,北部和西部作为北京的上风上水地区,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更大。作为北京市供水源的两大水库,官厅水库96%的水源和密云水库46%的水源来自张家口。在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流域内水截流和水污染的情况下,这一流域的水质和水流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北京用水的质量和数量,关系到北京市1000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按照北京的十一五规划,旅游业是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整合河北的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的设想。所以,我们认为建设京冀生态旅游协作区的想法,是会得到北京支持的。

三、推动京津冀区域内亚单元点对点对接

所谓区域内亚单元点对点对接,是指大区域内的小区域、特色区域、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品牌产品,实施“一对一”的互动对接与合作。“点对点”,可以是市、区、县、乡镇互结友好“对子”,也可是化工、机械、交通、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联姻”,又可是骨干企业强强联手,还可是品牌产品的拓展延伸,包括重大项目的对接。点对点对接是区域深度合作的标志之一。

河北秦皇岛市、北京朝阳区、天津河西区小区域的合作及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天津市商务中心区(CBD)、北戴河商务中心区(CBD)的合作给我们提供了比较成功的案例。2007年初,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与北京CBD管委会的倡导下,首届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CBD管理委员会和北戴河区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一批CBD区域内的重点企业入驻北戴河区,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07年9月,河北秦皇岛市、北京朝阳区、天津河西区在北戴河召开第八届北京CBD国际商务节暨第二届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北戴河)论坛。会上,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天津市商务中心区(CBD)、北戴河商务中心区(CBD)三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商务中心区(CBD)金融商会与北戴河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北戴河设立分会;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传媒产业商会与北戴河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北戴河设立分会;北京新传德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与北戴河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新传德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河北分中心落户北戴河;北戴河就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北京市朝阳区挂职锻炼与朝阳区签署协议,北戴河将相继选派一批经济、文化、体育、城管、园林、建设等部门的年轻干部,到北京CBD挂职锻炼,以学习北京CBD的先进经验,不断拓宽北戴河招商引资的新渠道。这些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北戴河与京津小区域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新成果。

借助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论坛在北戴河召开的契机,北戴河将进一步强化“依托京津、借助京津、融入京津”和“服务京津,发展自己”的区域合作意识,大力发展高端旅游、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使合作企业与北戴河实现共赢。为了更好地实现与京津两地的经济合作对接,北戴河专门在核心区奥林匹克公园周围规划了一个占地420亩的文化创意园区和总部企业使馆区,其中建有一座3700平方米的博物会馆和一座7300平方米的综合展馆,并为两地企业预留出了180亩土地,在规划条件下可以由企业自主建设。目前,北戴河已发展形成了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社团基金等三大类CBD企业,CBD产业已发展到影视传媒、广告策划、会展商务等类140余家企业,使得北戴河日益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具魅力的投资城区之一。

四、推动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北京―天津―河北呈由高到低的格局,河北的第三产业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合作是最薄弱的。在金融业的区域整合上,可以按照股份制方式组建京津冀区域发展银行,实行京津冀地区内银行储蓄的跨行政区通存通兑,将过去的京津冀互为异地存取变为地区内的同地存取。在保险业方面,可以推动保险业业务的进一步跨行政区拓展;在信息业(通信、网络、传媒和咨询等)和中介服务业(会计、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等)方面,可以推动企业跨行政区并购和业务融合,例如移动通信业中的跨行政区手机异地交费、停/开机、备卡激活等。此外,在物流、房地产、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较大的合作潜力。

五、谋划发展环京津临空产业

河北境内目前有三个民航机场,即石家庄正定机场、邯郸机场、秦皇岛山海关机场(军民两用),首都机场也可能在廊坊新建机场。可依托首都机场在廊坊新建机场的有利时机,借助新机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其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相关产业。具体包括以下四大类:

一是服务于航空枢纽的产业,包括直接为机场设施、航空公司及其他驻机场机构(海关、检疫检验等)提供服务的配套和后勤产业等。二是航空运输和物流服务产业。根据航空运输的货物一般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技术精、价值高、鲜活和事急的特点,重点开展如航空快件、黄金宝石、鲜活产品、高级冷冻食品、花卉、贵重药品、精密机械和高档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等物流服务,同时开展救援性航空运输服务。三是具有明显航空运输指向性的加工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包括:航空物流辅助加工业,航空工具与用品的制造业,航空运输指向性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国际商务服务业、会展业和航空竞技业等。四是以研发和管理为主的公司地区总部经济。伴随着临空经济的成熟,在临空经济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流和信息,为公司管理总部、管理人员捕捉市场需求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高档办公设施的完善,增强了临空经济区对公司总部的吸引力,公司地区总部不断地向临空经济区集中,从而在临空经济区形成总部经济。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点”上突破,打造与京津对接的前沿端口

以河北当前的现实基础和实力,要在整体区域内消除与京津的落差还不现实,但集中全力在一些点上实施突破,打造几个高水平、大品牌的特色产业园区,作为对接京津和与国际接轨的前沿端口,则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第一,要进行强区扩权。要解放思想,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大的突破,参照昆山等地“区大县小”(开发区是副厅级、县是正处级)的模式,对有条件的开发区整体升格,以区辖县,并下放管理权限,让这些地方放开手脚,加快接轨京津,集中生产要素,提高开放水平。比如,三河市的燕郊开发区,总体实力进入全省开发区综合实力前三名,多项指标甚至超过省内国家级开发区,但目前还只是副处级编制。不可否认,行政层级过低是束缚其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河北的产业园区与京津相比落差太大,靠这些园区自己滚动发展难以实现与京津的接轨。从全省的角度讲,应该对这些园区统一规划,或是政府投资,或是市场运作,进行大手笔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第三,加大园区整合力度,京津周边的现有开发区,存在着产业趋同、无序竞争的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范整合,在对接京津中形成一个“拳头”而不是一盘散沙。比如,廊坊的“北三县”是全国一块特殊的行政“飞地”,也是河北省对接京津的一块宝地,但目前这三个县有四个开发区,其中省级开发区三个。可以考虑以燕郊开发区为龙头,按照一区多园(将香河、大厂的开发区作为燕郊开发区的一个产业园)的思路,在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服务的原则下,实现园区内部的专业化、集群化发展。

第6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04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有效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因此,借力于金融业的发展,立足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提升金融管理效率并实现金融创新,助力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 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

1.1 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与实体经济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二者的联动只有形成良性循环,相辅相成,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实体经济都是发展的根基,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产业被架空,产业空心化问题必将出现,经济的发展也不可持续。我们知道,美国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一直用了6年的时间通过实体经济的增长来化解金融风险,经济才逐步回归到正常运行轨道。所以,产业结构的渐进式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产业形态高级化也会对金融业提出更高的需求,促使金融资源重新配置,进而影响金融业发展。

1.2 金融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同时也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是资金的运动,是实体经济运行的血脉,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之一。金融既可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成为实体经济发展耗损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通过金融来化解实体经济风险,避免金融业自身做大做强而挤压实体经济。金融业的发展要为实体经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引导作用。经济结构调整,是资源配置格局重新组合,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如果没有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其规模及资源配置的效率都得不到优化。金融通过投资改变资本结构,促进产业内技术创新,同时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2 我国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未形成良好互动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存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未形成良好互动。第一,融资成本较高,对经济的加快转型有一定制约。我国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还是间接的银行贷款为主,即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发展,间接融资成本依然较高,阻碍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金融业本应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但由于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所以对产业升级支持力度不够。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规避风险为目标,故而主要是以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为目标,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2.2 金融业仍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多层次资本市场还没有形成,金融创新不足

首先,国际经验表明,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比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更富有效率。成熟的市场体制应该是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而我国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占大部分比重,直接融资比重小。其次,我国金融业政府行政干预多,甚至政府直接插手金融市场的情况频频出现,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绝对控股,一股独大,这样的治理结构及产权结构使银行间竞争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再次,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导的增长模式没有发生改变,创新业务的品种、渠道及内容都不够完善。

2.3 我国金融系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风险增大

通过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我们得知,如果金融业不提高其服务水平,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会抑制。我国金融服务总水平不足,特别是基层金融服务总量更是不足,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不匹配,同时我国金融系统缺乏内在质的提高,导致金融系统运行效率低,金融业累积的风险不断增大。只有资金向最有效率的产业部门配置,才可促其发展。另外,传统产业中如钢铁、建材等行业信贷风险逐渐显现,企业旧债依赖新债来偿还,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占用更多金融资源,金融风险又具有传递性、扩散性等特点,所以金融业整体经营风险较大,面临的金融资产压力也大。

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1 进行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快改革金融管理体制,提高金融系统效率

金融领域的通货膨胀、金融压抑、甚至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破坏都是非常大的,甚或引发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则通过科技创新与生产效率提升,化解了金融风险,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因此,金融体制改革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好改革路线图,各项改革要力争协调配套,同步推进。更要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与当前经济形态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管理体制。一要加快社会资金的配置格局,形成产融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对落后产能及过剩产能行业,要限制金融企业对其支持,并在适当时机退出,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对高新技术企业,新兴工业等则需要更多的金融扶持;二要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要以改革的方式着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措并举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三要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服务方式。

3.2 优化金融结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水平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种类还比较少,要健全以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优化金融结构。首先,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使更多资金进行股权投资,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积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其次,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银行业,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再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主流业态与新兴行业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稳妥开展综合经营。

第7篇

一、晶体熔化实验中的常见问题

1.晶体熔化实验出现的外部晶体已经熔化,但晶体内部温度尚未到达熔点.

2.熔化过程很不明显且难以看到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

这两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以上问题光靠教师讲解较难被学生接受,但若强行给以灌输也会对学生今后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改进晶体熔化实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晶体熔化实验中常见问题的原因

1.有的教师为了争取时间都是先用较高温度的热水后用酒精灯给其加热,如此一来水温就上升较快,短时间内晶体外部的温度就到达了熔点,然后晶体就开始熔化了.又因短时间内晶体内吸收的热量较少且温度很低,所以才会出现外部熔化,内部却还在升温的现象.在内部温度上升至熔点后,所有晶体几乎全部熔化,因而也就难以观察到温度没有变化的过程.

2.海波为热不良的导体,因而传热较慢,导致内外温差较大,这也是实验失败主要原因.

三、晶体熔化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1.尽量保持水温和晶体温度不要超过了3°C,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热传导的均匀,使晶体内外温差较小且延长了实验时间,便于学生观察.

2.要加快晶体的传热速率,让晶体内外均充分受热,针对学生特点,要按常规思维程序和探究方法来指导学生,要教会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多思考、猜测、多提问题,并带着问题和猜测来操作实验并协助其改进所存在问题.

3.在装好相应设备后,将酒精灯点燃并加热,加热的过程中要对水温严格控制不可超过海波温度的3°C.在出现超过海波温度3°C的情况下,就要立刻停止对其加热,直至两个温度计指示温差在2°C左右才可继续加热.

4.加热过程中还需不断对其搅拌以便内外受热一致,在晶体里面温度高达42°C的情况下,就要开始记录,并记录1分钟,要保持这段时间内变化均匀,在海波每上升1°C时,变化要一致.

5.在外表水温升至47°C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控制晶体内外部温差,温差要保持在1°C以内,晶体准备熔化时,要保持温度基本不变,熔化过程要维持3分钟以上,以便整个过程清楚观察.

6.海波全部熔化后,这时温度就会上升,结束实验是在两分钟之后.

7.教师要训练学生对表格进行设计,并填入相应测量的数据,然后按照数据描绘图象.不同学生所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应当有耐性,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指导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晶体熔化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晶体熔化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前注意事项.在晶体熔化实验前,教师要将观察对象对学生讲解清楚,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实验过程,避免学生不知道主题、漫无目的的试验,以致实验丧失原本意义.

2.教师备课注意事项.实验开始前,除了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外,教师也需做好备课.教师实验前准备必须充分,对于演示实验它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需教师仔细研究并备课,课前教师最好先自身实验一次以便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问题,同时还需做好试验中可能出现故障思想上的准备,以免出现难以预料情况发生或演示失败后的手忙脚乱.

3.实验途中注意事项.实际操作中,教师要用科学语言表达和规范操作来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科学实验态度,避免学生将生活中的不良习性和随意性带到实验中,如安装实验器材时,要先安装烧杯,再安装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