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07-10 16:03:49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舞弊研究背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

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财务风险规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下,我国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时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力度和水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为改变当前现状,必须加快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步伐。

一、企业财务管理内度概述

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包括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两部分内容,其中财务管理是开展内部控制的基础,而内部控制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两者在保证企业财产安全性、效益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管理事务中的重点。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资金筹集、成本预算、资金配置、利润分配等,是确保财务决策正确性、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措施。内部控制是对财务管理具体工作情况加以落实,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规章制度为基本准则,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财务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出现错误和舞弊现象,对企业财产安全完整起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财产利用率。基于企业财务管理内控的重要性,必须将工作加以有效落实[1]。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制度是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综合从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亟需解决。首先,很多企业财务管理内控监管力度严重不足。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O督机制,存在监管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管人员数量较少现象,严重影响了监管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内控监管工作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严重,工作落实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实际问题并加以科学解决。其次,部分企业存在财务管理内控环境不规范问题。企业管理层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责任意识薄弱、工作态度不端正,经常随意改动财务信息的现象[2]。同时,没有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工作队伍结构有待调整,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一些企业在记录、统计财务信息的时候,所用方法比较落后,经常出现信息失真现象,难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影响了对财务风险的准确评估。而且也没有形成一套规范财务风险评估流程,所选用的风险评估指标不具有代表性,难以准确识别财务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概率较高。

三、新时期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策略

企业要适应时展,就需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形势及自身发展需求,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力度。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控监管力度

要想确保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的有效落实,就需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控监管力度,这就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企业应该理顺财务管理和内控部门之间的关系,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分配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的监管人员,要求监管人员严格以财务管理内控标准和规范为基准,按照工作流程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审查。其次,应该以检查报告的形式,真实的反映出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整个过程,及时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做好监管记录工作[3]。

(二)创造良好企业财务管理内控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的有序开展,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都要以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基础和前提的,所以就需要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员工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重点宣扬诚实守信的道德理念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为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工作岗位,调整优化人员组成结构,根据员工自身实际情况,安排最为合适的工作岗位,充分挖掘员工潜能,为企业财务管理内控环境的稳定性提供人员保障。

(三)完善企业财务内控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必须确保风险评估体系的完整性。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时,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加强信息化财务系统建设,提高财务信息记录的准确性,以及财务信息统计的高效性,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财务管理内控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4]。并且,还需要结合企业特点及发展目标,建立一套规范的风险评估流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风险评估指标,对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信息进行定期验证和检查,及时找出财务风险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四、新时期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规避措施

在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环境变得愈加复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财务风险发生概率较高,所以企业在建设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时,需采取必要的财务风险规避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的基础保障,必须确保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性和时效性。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需要从产品研发、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以及资金配置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对财务信息进行全面考核审查,实现风险评价标准全面化,确保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覆盖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需要从财务风险初级阶段、成长阶段以及成熟阶段出发,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预警方案,将财务风险发生概率降到最低。某机械制造企业为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力度,针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构建了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首先,在研发新产品时,对产品研发成功率及新产品上市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科学评估,以判断新产品研发成本是否高于销售收入。同时,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原材料采购环节,有效的避免了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现象的发生。并且根据生产目标及生产需求,对所需资金进行科学配置,在确保生产加工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确保资金链条的完整性,有效了避免了流动资金短缺现象。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是以科学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为重要依据的。企业在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时,需要从长远目光进行考虑,建立长期风险预警机制,将资产负债率、资产流动比率、短期负债比作为财务分析重点内容。同时还需要建立财务管理内控动态机制,从梳理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数据库建设、风险管理工具应用三方面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加强财务管理控制和制约力度

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控制和制约力度,可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企业要权衡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各人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力度,充分有效的发挥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的作用,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营和发展。另外,还需要采用民主的方法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机制,加大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力度,实现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避免出现舞弊现象引发的财务风险问题。

五、结束语

企业的稳定运行和良好发展,是建立在可靠的资金保障基础上的。在新的发展时期,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并做好财务风险规避工作,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力度的同时,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为首要原则,做到企业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相红.探究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决策与信息,2016(5):111-111.

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独立董事制度引入的背景,以2002-2010年发生财务舞弊的156个样本公司及其配对样本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独立董事对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人数和独立董事比例均与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正相关,说明独立董事在我国并未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反而可能与大股东合谋,对财务舞弊行为置之不理。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国有企业独立董事与财务舞弊显著正相关,非国有企业关系则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缺位,独立董事的提名以及发挥作用的决策机制容易受公司管理层的控制,独立董事或不发表意见,或与之合谋,从而促使了财务舞弊的发生。

关键词:独立董事 财务舞弊 公司治理

问题的提出

自2001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全面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以来,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独立董事能否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一直存在争论。随着绿大地、紫鑫药业等财务造假的曝光,财务舞弊造假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质疑旨在提高信息质量,遏制公司舞弊行为的独立董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了吗?

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可能使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因此, 独立董事在对上市公司日常监管中也将难以履行其预期的监督职能。国内研究也发现独立董事在提高公司信息质量、防止舞弊发生等方面并未发挥有效的监督治理作用。蔡宁、梁丽珍(2003)研究发现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与未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两者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蔡志岳、吴世农(2007)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经营越规范,但二者的关系并不显著。而杨忠莲、杨振慧(2006)则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开会次数与财务舞弊呈正相关关系,但也不显著。

基于此,本文以独立董事制度引入为背景,选取2002-2010年发生财务舞弊的156个样本公司及其配对样本为研究对象,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出发,来实证检验独立董事对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影响,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供经验证据。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独立董事制度是董事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公司治理主流观点认为独立董事能够约束董事会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是担任监督责任的最合适人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现代公司期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来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问题,但公司治理机制的失衡以及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使得在信息不对称下容易产生财务舞弊行为。因而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来防止财务舞弊就成为相应的保障措施,即独立董事以权力制衡者的角色进入董事会,来弥补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一方面,独立董事的引入能有效地防止大股东或管理层对董事会的绝对控制权。通过参与董事会,可以对两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防止任何一方滥用控制权。另一方面,独立董事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治理信号的滞后问题,通过事前、事后的监督,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其发挥有效治理机制的必要条件,其独立性主要体现在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程度。独立董事能否表达声音,能否有足够的“话语权”,与其人数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当独立董事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在摆脱“弱势群体”后发出声音,不至于孤掌难鸣。当独立董事比例较大时,就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防止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预期目的。但由于我国特殊的股权特征和尚不完善的独立董事市场,客观上为大股东与管理层进行舞弊行为提供了“天然屏障”,从而可能使独立董事预期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我国独立董事的产生大多数由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董事会高层提名,基于“内部控制人”提名的独立董事,往往局限于各自的“熟人”圈子,其独立性令人怀疑。据首份中国独立董事调查报告显示:63%的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产生,超过36%的独立董事为第一大股东提名,33.3%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表决时从未投过弃权票或反对票,35%的独立董事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高管等实际控制人有分歧的独立意见(王兵,2007)。在此背景下,独立董事很少有话语权,对大股东与管理层的违规行为只能听之任之,正如伊利独立董事俞伯伟所言,“独立董事独立监督的风险太大,许多人没有动力和勇气来指责大股东的违规行为”(伊志宏等,2005;杜兴强等,2010)。因而独立董事职能的行使也无从谈起。因此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控制下引入的独立董事制度,其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基于此提出如下两个相悖的假说:

假设1a:在一定条件下,独立董事比例(人数)与公司财务舞弊的概率负相关,独立董事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假设1b:在一定条件下,独立董事比例(人数)与公司财务舞弊的概率正相关,独立董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检验独立董事与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1),若β1

Logitfraud=α+β1×indd+β2×roa+β3×trouble+β4×lev+β5×Lnasset+β6×audit+β7×board+β8×dual+ β9×ΣIndustry+ β10× ΣYear + ε

其中,被解释变量:上市公司是否发生财务舞弊行为fraud为虚拟变量。若公司发生财务舞弊取1,否则为0。解释变量:独立董事比例indd1、独立董事人数indd2。控制变量:资产收益率roa,息税前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是否出现财务困境troubl,若公司前三年至少有一年发生亏损,则trouble为1,否则为0;资产负债率lev,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公司规模lnasset,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审计意见类型audit,当上市公司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取0,否则为1;董事会规模board,董事会总人数。两职合一dual,若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取1,否则为0。同时在模型中控制年度虚拟变量和行业虚拟变量。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独立董事制度引入为背景,搜集2002-2011年因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而受到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公开批评或公开处罚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同时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156家财务舞弊公司。同时,按照行业、规模配比原则,为每一个公司选取一个配对样本,来检验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本文所需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回归采用EXCEL和STATA11.0。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显示,独立董事比例Indd1和独立董事人数Indd2在舞弊组中的均值大于对照组,说明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聘请了更多的独立董事。控制变量中,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困境、资产负债率、审计意见类型、两职合一都差异显著,即相对来说舞弊组财务状况更差、负债率更高、更多地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董事长更多地兼任了总经理。

(二)回归分析

为检验独立董事与财务舞弊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t回归。由全样本回归结果知,独立董事比例和独立董事人数与财务舞弊行为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人数越多,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越大。这也说明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并未发挥很好的作用,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司的“帮凶”,促进了财务舞弊的发生,假设1b成立。

由控制变量回归结果可知,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负债率高以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更容易进行财务舞弊。同时,盈利能力与财务舞弊负相关,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越不可能发生财务舞弊。资产规模与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负相关,但不显著,可能由于公司规模越大,经营管理越完善,发生财务舞弊的机会越小;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完全被大股东控制的机率变小,从而对财务舞弊有一定抑制作用。两职合一与财务舞弊正相关但不显著,说明两职兼任时管理层权力更大,更有可能进行财务舞弊。

由分样本回归结果可知,国有企业样本中独立董事与财务舞弊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非国有企业样本中独立董事与财务舞弊虽正相关但是不显著,说明在不同的股权特征下,独立董事对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在国有企业中由于所有权的缺位,独立董事的提名以及发挥作用的决策机制容易受公司管理层的控制,独立董事容易听命于他们,或不发表意见,或与之合谋,从而促使了财务舞弊的发生。

结论

本文基于独立董事制度引入背景,选取2002-2010年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公司独立董事与财务舞弊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独立董事与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显著正相关,说明独立董事在我国并未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反而可能与大股东合谋,促进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国有企业中独立董事与财务舞弊显著正相关,非国有企业中关系则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缺位,独立董事的提名以及发挥作用的决策机制容易受公司管理层的控制,独立董事容易听命于他们,或不发表意见,或与之合谋,从而促使了财务舞弊的发生。

本文研究表明,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并未对公司财务舞弊起到治理作用。这可能与我国特殊的环境制度有关,一方面可能是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之所以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主要是为了迎合监管政策的需要或向公众展示其董事会的公正性,并不是出于自愿。另一方面是我国独立董事的选聘权和决策权高度集中在大股东手里,出于自身考虑,大股东往往运用自己的特权去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作为独立董事,从而出现了“花瓶董事”。因此,监管部门应对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使其真正发挥积极的治理功能,来提高决策信息的有用性。

参考文献:

1.蔡宁,梁丽珍.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4)

2.蔡志岳,吴世农.董事会特征影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3.杜兴强,周泽将.制度环境、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依据伊利股份案例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1)

4.王兵.独立董事监督了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视角[J].金融研究,2007(1)

5.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呈报质量—一项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7)

6.杨忠莲,杨振慧.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执行效果研究—来自报表重述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6(2)

7.伊志宏,杜琰.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1)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企业舞弊理论

一、企业舞弊理论分析

国外对财务报告舞弊防范与治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证券市场大崩盘以后的1933 年《证券法》和1934 年《证券交易法》。相比国外而言,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主要有两大缺陷:对财务报告舞弊防范与治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与美国相对应的强势研究机构;研究的理论高度不够,未能提供一个逻辑一贯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的分析框架,使得提出的治理方法便缺乏系统性与有效性。

从现有的理论存量上看,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的创始人、杨百翰大学教授艾伯伦奇特(Albrecht) 于1995 年提出的企业舞弊三角(FraudTriangle)理论是迄今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进行分析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舞弊的产生需要有三个条件:压力(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 和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1)压力。压力要素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当上市公司陷入企业危机时,资金周转困难,业绩下滑或经营亏损,资产数量和质量较差,因此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往往不能满足证券监管和其他相关契约的要求,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公司管理层就有了强烈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

(2)机会。机会要素是指舞弊者进行企业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条件。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舞弊的重要原因。机会要素的存在使舞弊动机的实现成为可能。

(3)自我合理化(借口)。仅有动机和机会还不足以促成舞弊的最终发生。人们在舞弊时通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忠诚性得以破坏,而是会找各种借口说明自己,让自己的舞弊行为成为自我想象中的可接受行为,这时忠诚性缺乏就转化为自我合理化。

总之,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简单, 以为只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等就可以规避企业舞弊者的可乘之机。事实上, 还应通过消除“压力”或“借口”要素的方式来抑制企业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舞弊三角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我国资本市场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是经济改革中“增量改革”的典型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先天性的制度缺陷,由此形成了财务报告舞弊鲜明的制度性背景特征。

(1)压力。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应付资本市场特殊的管制政策,如发行上市政策、增发配股政策、特别处理以及暂停交易政策等,避免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如中国证监会自1993 年起先后五次颁布了有关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规定,其中每次均把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因此不少上市公司存在6%和10%现象,即操纵会计盈余使ROE 达到6%和10%以上,从而获得配股资格。

(2)存在的机会。机会是舞弊动机实现的前提条件。内部人控制是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转轨中所固有的潜在的内生现象。内部人处于信息优势, 外部人也无法获取充分的信息对其进行监督。在真实财务报告业绩不佳的情况下,内部人就可能利用自身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玩弄会计报表数字,从而达到利己的目的, 严重损害了外部股东利益。而目前我国的一些惩罚措施有待商榷。证券执法尚未对潜在违法违规者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我国现行证券法规中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受害的投资者得不到充分补偿。

(3)自我合理化。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借口,即企业舞弊者经过自我说服,使企业舞弊行为与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从而因舞弊而要承担的道德责任也得以自我解脱。琼民源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马玉和在法庭判决时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舞弊者的自我合理化行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股民的利益……即使受到挫折或蒙受冤屈,我也不会趴下。也不会改变我的原则。我无罪。”

三、财务报告舞弊防范与治理的政策建议

根据企业舞弊三角理论和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要防范和治理财务报告舞弊,笔者认为应该从源头着手:减少压力、消除机会和去除借口。

(一)减少诱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压力因素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压力因素主要来源于监管政策的制度规定。减少压力要从这三方面着手:树立市场化的监管理念。监管机构应继续推进上市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将准市场化的核准制逐步转为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改进财务指标监管体系。例如配股政策应该由单一的以净资产收益率是否达到要求作为能否配股的依据转向采用一个综合财务指标监管体系;监管机构应端正自己的监管角色。应该缩小审批权力,扩大监督权力。

(二)消除诱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因素

消除诱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因素是防范与治理财务舞弊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

(1)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优化股权结构;合理安排董事会结构;确保监事会的独立性。

(2)完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处罚力度;完善会计准则,为财务报告舞弊的判定提供更为科学的标准;完善现有的舞弊审计准则, 加强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作用;加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建立以财务报告舞弊特征指标为重点的资本市场监控制度。

(三)去除诱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借口因素

借口是不完善的制度“创造”的造假机会,甚至是舞弊的根源所在。去除诱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借口因素的主要措施为:

(1)强调诚信是财务报告的立身之本。

第4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原因;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146-03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研究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我国审计行业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加之上市公司的审计力度依然较为薄弱,导致现有的审计方法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防范财务舞弊体系,所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频繁发生屡禁不止。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将审计应用到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防范中,发挥审计真正的职能作用,同时也从根本上消除滋生财务舞弊现象的生存环境,斩草除根。财务舞弊的防范工作是审计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改进完善现有的审计政策和审计方式成为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不变话题。治理和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现象,意义重大。首先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恶劣影响下,其直接受害者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他们的利益会因财务舞弊现象而受到直接的损害。其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对财务舞弊现象进行解决,将会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同时对我国金融市场调控下的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造成一定冲击,不利于我国经济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二、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内部原因

(一)上市公司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首先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失和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作为协调各部门之间工作交叉点的重要媒介工具,在企业各部门实现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公司实现上行下效统筹兼顾的管理模式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为公司正常的生产运营保驾护航。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留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出发结合可能导致财务舞弊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其次,董事会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这也导致了股东的控制权被搁置,而董事会对公司资产的调动权无形中被放大,这种一边倒的治理模式,为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创造了便利条件。第三,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另一原因,就是企业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独立董事会被架空。董事会和管理人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被打破,由企业的管理人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资金流向进行直接的控制和管理,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概率。如何通过完善现有的审计体系,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成为解决当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企业以财务舞弊方式牟取私

部分上市公司为谋取私利,在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以财务舞弊的方式来完成企业的绩效考核目标,获得融资渠道和注资机会等等。首先部分上市公司为了给股东交一份更好的答卷,选择财务舞弊的方式,夸大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在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实现个人的业绩,通过财务舞弊来粉饰财务报表,从而获得更高的业绩评价。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为了筹取更多的资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财务舞弊为手段,无疑成为企业打出的一张王牌。通过虚假财务报表真实情况,将企业的利润蛋糕做大,从而哄抬股票价格,并在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投资。这也是上市公司之所以铤而走险,为谋取私利选择财务舞弊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未上市公司来说,上市无疑为该公司提供了更好的前景,也为公司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途径。部分企业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获得资金支持,将希望寄托于金融市场。因此,通过财务舞弊粉饰财务报表,获得上市的机会来筹集所需资金,也是导致财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另一原因。

三、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外部原因

(一)现有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存在纰漏

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结构不够完善,为财务舞弊问题提供了生存的温床。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缺席,在财务舞弊问题上,依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在财务舞弊的防范问题上,由于现有的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企业的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核算方式并不适用于企业该阶段的经营成果或是核算范围和空间,不能真实有效的反应企业该阶段的生产经营成果。企业借此机会利用关联方,实现财务舞弊目的。因此,如何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下,根据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调整更新,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健全现有财务舞弊控制方式,成为打破这一僵局的重要关卡。第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相应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在逐渐的被建立起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我国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这也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显然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变化的日益需求。因此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文件的强制手段,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成为新的建设方向。

(二)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方向较为局限

上市公司的企业会计之所以财务舞弊问题屡禁不止,与社会职能部门监督力度不到位,监管方向存在一定局限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的各职能监督部门,专业人才的缺失。这就导致了在监管企业财务状况的过程中,职能部门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不能及时的对企业出现的财务状况,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披露。另外,由于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不足,没有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财务舞弊防范。加之现有的职能部门的监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在利益驱使下被企业内部操纵财务报告的内部人员所收买。第二,目前我国在监管方面,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政策,这就导致了其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加之现有的法律,大部分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法律体系,造成了我国,对于会计行业相关法律体系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的缺失。因此如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现有法律文件中的模糊点进行补充和解释说明,对企业发生财务舞弊行为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加大惩治力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法律惩处的行为。第三,我国证监会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且透明度相对较低。因此如何将证监会的制度趋于公开透明,并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中显得至关重要。

四、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企业内部优秀的会计队伍是杜绝财务舞弊问题频繁发生的基础,为更好的提高会计报告的质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从根本上杜绝财务舞弊财务作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意义重大。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保持审计单位较强的独立性,在防范财务作假问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要想从根本上对症下药,还是要从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培养入手,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企业方面而言,要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可以通过鼓励相对从业人员深造学习,出国交流,参加理论调研等方式,不断的丰富理论经验,丰富工作经验。实现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的目的,使其在企业中更好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由点到面进行凝聚,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综合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报表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运营成果。第二,企业方面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保障是从根本上拒绝外部诱惑的前提。为从根本上防止企业会计人员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成为协助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财务舞弊行为的助手,只有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发生财务作假的概率。就国家方面而言,要注重对高校人才,会计领域人才,进行专业的会计教育,提高我国会计教育水平,通过高校的教育水平来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为以后企业储备优秀会计人员提供了渠道和途径。

(二)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为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内部财务作假行为,降低财务舞弊问题的发生概率,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程。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其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导核心。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把握,及时对企业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和披露。第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打破现有内控制度存在的局限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计报表假装,是财务问题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企业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操作来实现在短时间内聚集资金的目的,该方式最为直接也最为便捷。虽然,一经发现财务舞弊问题企业将会面临法律处罚,但在融资渠道拓宽和引流注资的诱惑下,有利于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丰富产品结构,这是让企业不惜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完善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打破存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瓶颈口的重要举措。保持审计工作人员的相对独立性,有助于对财务报表进行及时的关注和跟踪,及时的发现问题,来对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舞弊问题进行披露和解决,对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第三,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借鉴西方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制度,再根据我国实际的国情,进行相应的改进,而不是生搬硬套。同时与该行业经验较为丰富的专业人员请教咨询,缩短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理论研究时间。将构建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应用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中,从根本上降低财务舞弊的发生概率。

(三)关注审计过程中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应该标注出最易出现财务舞弊问题的薄弱环节,并对该类交易过程,进行重点跟踪。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的手段来实现粉饰财务报告,这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财务舞弊方式。部分上市公司,为从财务报告数据的成本、资金流向和内部资产转让等多方面,进行虚假数据操作,采用关联交易的方式为企业财务作假打掩护。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审计师加大对该环节的审查力度,完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审计措施成为重中之重。第二,企业要加强对其他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跟踪。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其他应收款项账户和其他付款账户,进行密切的关注和跟踪,而不是将函证作为审计工作单一的衡量标准。虽然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审核问题上具有较高的敏锐性,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企业的内部舞弊行为。因此设置其他收款项和其他付款项作为重点参考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企业规避隐性存在的财务舞弊问题。

(四)完善上市公司的审计市场结构

随着审计行业逐渐趋于一体化建设,规范审计市场的行业环境势在必行。当下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制度虽然大体流程相似,但细枝末节之间存在较多的差异。,规范审计市场结构,促进审计制度逐渐趋同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促进审计市场的结构进行整合,首先可以提高审计市场的的要求。我国的审计领域发展时间较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跨度,时间上的差距使得我国的审计工作由于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导致环环相扣的审计行业发展程度较低。因此引导国内的审计市场走国际标准化路线显得尤为重要,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宏观调控行业竞争合作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目前我的审计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审计市场的集中程度甚至超过股票市场的集中程度。第三要加强对审计市场的收费进行引导,监管方向同样不能忽略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规范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年报信息进行披露,以此规范审计收费的行为,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针对性披露,督促披露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为审计市场趋同规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屡禁不止,对我国金融市场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长远角度而言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重视存在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势在必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基础的理论研究入手,到人才的培养,对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审计市场的规范等方面投入关注,防微杜渐。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折射出企业的运营管理、金融市场的经济变动等诸多问题,因此,防范根除企业中存在的财务舞弊行为,对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完善、国家经济市场秩序的安定而言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1]王超.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审计对策[J].西部财会,2016(2):75-77

[2]陈瑶瑶.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审计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5(10):87-89

[3]林丽.农业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及审计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236-238

第5篇

【关键词】财务舞弊,博弈,上市公司

一、背景与理论分析

(一)上市公司舞弊背景分析

上市公司通常会为了成功IPO,又或是保住珍贵的“壳”资源而进行舞弊。这个一方面是监管的原因,而另一方面也不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期望通过投资上市公司从中获得巨大收益。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进行舞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管理层为了谋求私利。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很可能会选择舞弊来夸大自己的业绩,以求获得更高的回报。

(二)博弈理论分析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以达到取胜的意义。博弈论分析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理性人假设,第二是效用最大化假设。

二、博弈分析--管理层与股东的博弈

(一)博弈假设。管理层与股东均是理性经济人;管理层与股东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层与股东均有两种行为选择,即舞弊或不舞弊、监督与不监督。

(二)模型建立

管理层与股东的博弈如表1所示,管理层以概率x进行舞弊,股东以概率y进行监督。其中r表示管理层的正常收益,w表示舞弊收益,p表示管理层舞弊被发现所承担的赔偿损失,s表示管理层舞弊被发现对其自身造成的声誉损失;c表示股东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成本,q表示管理层舞弊对股东造成的损失。

(三)博弈求解

针对以上博弈,采用期望收益相等法进行求解。

1、管理层:管理层选择舞弊和不舞弊的期望收益相等

则,y(r+w-p-s)+(1-y)(r+w)=ry+r(1-y) 解得,y=w/(p+s)

2、股东:股东选择监督和不监督的期望收益相等

则,x(p-c-q)+(1-x)(-c)=x(-q) 解得,x=c/p

(四)博弈的经济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管理层进行舞弊的概率为c/p,股东进行监督的概率为w/(p+s)。当股东监督的概率小于w/(p+s)时,管理层选择进行舞弊;反之,则不进行舞弊。当管理层舞弊的概率大于c/p时,股东选择进行监督;反之,则不进行监督。

其中,管理层舞弊的概率由股东的监督成本和其舞弊被发现的赔偿损失决定。股东的监督成本越高,管理层舞弊的概率越大;管理层舞弊被发现所承担的赔偿损失越大,舞弊的概率越小。股东监督的概率由管理层舞弊的收益、管理层的声誉损失和赔偿损失决定。管理层舞弊的收益越大,股东监督的概率越高;管理层的声誉损失越大、赔偿的损失越多,监督的概率越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其实也是管理层和股东的博弈。我们发现如果提高管理层舞弊所承担的赔偿损失可以同时降低舞弊概率和股东的监督概率。这为我们治理舞弊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三、思考与启示

通过建立管理层与股东的博弈,我们发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中,股东要求管理层赔偿的损失越多,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越小。不同于以前的研究,仅局限于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上市公司于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与审计人员的博弈分析,本文以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进行了分析。

笔者认为,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对管理层的索赔机制,加大管理层对股东的赔偿

2、建立对管理层的信誉评级,增大管理层的信誉损失

3、增加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使管理层通过正常途径分享公司的收益,不以舞弊的手段谋求更高的汇报

4、完善公司的治理和信息披露,使股东参与公司治理,降低股东的监督成本。

参考文献:

[1]李友俊,王瑾.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经济学博弈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

[2]薄澜,姚海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外部审计的博弈分析—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

第6篇

会计变更寻租、财务舞弊寻租和审计意见寻租三个内容,本文主要研究财务舞弊寻租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舞弊;寻租

一、财务舞弊寻租概述

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主要是政府依据上市公司的“报表业绩”进行配置,致使许多公司在无法通过“实质业绩”实现“报表业绩”从而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时,往往

会利用会计选择权重组“报表业绩”以实现其在股票市场上的再融资,但会计准则的可选择空间有限,通过会计变更可能不足以使上市公司顺利完成寻租行为。面对资本市场上“

巨额租金”的诱惑和融资管制的约束,上市公司可能会转向使用财务舞弊的手段,即便这种做法会有一定的风险。近年来,资本市场上接二连三的出现一些骇人听闻的财务舞弊案

件,也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高额租金诱惑的结果。先是90年代初期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假财务报告(验资)案件”,随后1997年到1998年又发生了新“三大

案件”——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步入21世纪,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浮出水面。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未完全

消失,2001年又曝出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更是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到了,使投资者的信心深受重伤。

这些财务舞弊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采用欺骗性的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信息,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的一种违法行为,它包括:伪造、变造公司的会计凭证,虚构

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隐瞒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用不符合会计法规相关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虚假信息披露等等。

综上所述,财务舞弊行为不论其目的和形式如何,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资产实物等会计信息载体之中,要在对外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上做文章。

从实质上看,财务舞弊行为仍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寻租行为中的一种,但相对于会计变更寻租而言,财务舞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行为更为恶劣,是一种违法行为。为

此,笔者将财务舞弊寻租定义为在现有的会计制度和融资管制下,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信息,进而引起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或资源的不恰当配置等后果的活动,且这种

不正当的手段往往带有欺骗性。

二、财务舞弊寻租的制度基础分析

财务舞弊寻租,是相关当事人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作出的选择,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寻租问题,不可脱离证券市场特殊的融

资制度背景。

国内有一部分学者已经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大都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操纵来进行的,且具有如下特殊的

动机:(1)为获得上市资格条件;(2)为提高股票发行价格;(3)为获得再融资资格条件;(4)避免被特别处理或退市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证券市场融

资制度安排本身不尽合理,这也是最首要原因。根据我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上市资格、再融资资格及为避免被特别处理或退市的公司其财务指标必须符合一

定的条件,这属于硬性规定。不符合实质性条件的公司,将失去在证券市场上融资的机会,这对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大笔损失。因此,公司为上市“圈钱”,不惜弄虚作假,进而引

发大量的财务舞弊行为。(2)法律制度不健全,处罚力度不够,成本与违规收益不能匹配。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理性的舞弊行为人,在实施舞弊行为时都会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联关

系,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舞弊行为才有进行下去的必要。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因为财务舞弊而被查处,即便被查处,财务舞弊主要责任

人员受到的处罚也较轻,跟寻租收入相比不成比例。在这种体制环境下,舞弊预期收入将会大大高于舞弊预期成本,这对上市公司高管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所以,他们往往倾

向于进行财务舞弊。

三、财务舞弊寻租的案例分析

在对财务舞弊寻租行为的制度基础做了分析后,我们对资本市场上财务舞弊寻租行为为何屡禁不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了更加具体的把握资本市场现行融资管制在上市公

司财务舞弊寻租案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上市公司不惜触犯法律进行财务舞弊寻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将提供一些典型的财务舞弊寻租案例,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为第

四章作铺垫。这些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均为迎合现行资本市场融资管制而进行的财务舞弊寻租。即,本文是从资本市场融资管制这个角度进行案例分析,而不是从某一个特定的

公司,这有别于以往文章的分析角度。

1.红光事件

四川上市公司“红光实业”是从原来的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全额改制而成,成都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红光实业7,960万股股票,占全部股票的34.62%,成为红光实业的第一

大股东。按照中国证监会事后调查所披露的数据,红光公司上市前已处于破产的边缘,公司1996年度亏损超过1亿元。当时,公司的黑白玻壳生产线池炉大修,停产八个月,已经属

淘汰设备,且其“业绩”主要来源的彩色玻壳生产线池炉,也无法正常运转。因此,通过股票上市,募集资金,上马彩色显像管生产线,是公司生存下去的最后选择。显然,如果

红光公司在上市申请过程中,如实报告其亏损、停产的事实,企业将不符合“上市前三年连续盈利、净资产不低于30%”等的门槛要求。可见,四川上市公司“红光实业”弄虚作

假骗取上市资格的寻租行为肯定存在。

2.福建三农事件

福建三农1999年盈利3971.7万元,与上两年的业绩基本持平。福建三农在2000年3月刚实施配股,转眼到7月份该公司2000年公布的中报竟然亏损751.8万元。一家公司在前

三年业绩稳定,而后一年突然间亏损,根据福建三农自己的解释:其生产出来的主导产品因为受到沙溪突然发生死鱼事件的影响,导致国内外销售很不理想。但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福建三农1999年的业绩是否如此很难保证不存在一点水分,可推测福建三农以骗取配股资格为目的的虚构利润的寻租行为肯定存在。

3.*ST花雕事件

*ST花雕原为福建省福联股份有限公司,后相继改名为神龙发展、闽越花雕。当时总股本17342万股,流通盘4457万股,主营纺织原料、针纺织品及房地产业务。

2004年12月11日,闽越花雕追溯调整后的财务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3年追溯调整前的净利润分别为2493万元、266万元和-7721 万元,追溯调整后为2251万元、-3418万

元和-8302万元。因“二连亏”公司被实行*ST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

截至2004年底,*ST花雕总资产5.73亿元、净资产1.52亿元。然而,公司主业萎靡不振,公司又被大股东神龙集团掏空,账面上存在两处资产潜亏,一是应收款项3.38亿元

,二是长期股权投资1.32亿元,两项累计4.7亿元,因而,5.73亿元的总资产中,估计最多只能收回两个亿资产,甚至连1个亿都收不回,财务窟窿越来越大。除了上述两处潜亏

,*ST花雕对外担保高达4.58亿元,且对此没有计提一分钱的预计负债,这又是一处巨大的财务窟窿。而就在这种背景下,*ST花雕2004年年报竟然还实现净利润475万元。可以推

测*ST花雕虚构利润避免退市的寻租行为肯定存在。尽管如此,经过证监会调查,*ST花雕依旧难逃退市之祸。

除此之外,在融资过程中,一些尚不具备融资资格的股份公司还可采用其他的欺骗性手段如在申报材料的时候刊登虚假信息,或者故意陈述些能产生歧义的句子,或者对一些

重大问题故意隐瞒不予披露等办法来骗取上市融资资格,以达到圈钱的目的。这样的案例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4.案例引发的思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资本市场把融资作为最主要的功能,而忽略其投资功能。财务报告舞弊是上市公司在特定融资管制背景下利益驱动的产物。公司不论是为了获得上市资

格,还是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或者是为了避免因为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特别处理而进行的财务舞弊寻租行为,实质上都是为了达到从证券市场上获得融资的目的。而我国现

行的融资管制过度依赖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加剧了财务舞弊寻租行为。因此,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削弱基于会计信息的融资管制,通过市场机

制引导上市公司再融资及退市行为,缩小寻租空间,进而降低财务舞弊寻租的概率。(作者单位: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 姚晗.合约安排、经济后果与审计意见购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2] 颜敏.上市公司会计变更寻租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 陈韶君.上市公司与独立审计联盟寻租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6,(06).

第7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审计对策

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报表舞弊问题也越发严重,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舞弊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实不光是我国,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也存在财务舞弊问题,在美国,经济界认为财务舞弊者造成的危害比还严重。在我国,财务舞弊案不仅会损害债权人、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同时也会给国民经济秩序带来巨大伤害。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加强审计是当务之急。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

毋庸置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会产生巨大的损失。上市公司一般通过以下一些手段实施财务报表舞弊:

(一)资产负债表项目舞弊

这种舞弊又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一是资产舞弊,包括现金舞弊、应收项目舞弊和虚拟资产挂账。现金舞弊是最常见的舞弊方式,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恰恰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应收项目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随意操作公司存货的数量,将合格产品当作废弃品予以处理,或者通过西虚假发票来虚增存货;虚拟资产挂账是公司继续将没有实际价值的资产挂在账上,以此达到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目的。二是负债舞弊,上市公司在流动负债上动歪脑筋,比如公司采购物品时,物品已入库,但没收到购物发票,这时候应该将未付款项计入应付账款科目,但是一些上市公司故意不计入应付账款,以此达到财务舞弊目的。

(二)损益表项目舞弊

这种舞弊手段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收入舞弊,即通过虚构销售活动来达到舞弊目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填写虚假出库单、虚假发票,虚构销售对象,让投资者误认为自己公司有很好的收益。二是成本费用舞弊,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成本结转和计量的复杂性,提前或延迟确认费用,以此达到舞弊目的,比如将本该由下次分摊的材料成本提前到本期核算,这种以领代耗原材料核算的做法可以掩饰上市公司的舞弊目的。

(三)现金流量表舞弊

上市公司在形成会计盈余的过程中,不少会计假设现金流量和会计原则并不会参与其中,因此公司高层难以通过采取改变会计方法的形式来变化现金流量,但公司还是能通过经济业务和结算过程来对现金流量情况进行人为操控,甚至可以人为增加现金流量净额,给投资人造成假象。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上市公司实施财务报表舞弊的方式有很多种,他们为了谋取一己私利,不惜伤害别人的利益,这种行为是必须严厉禁止的。要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案例,对其加强严格的审计刻不容缓。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

要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进行审计,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优化审计程序

首先,准确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迹象。能否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迹象进行准确的职业判断,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成果。其次,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准确评估,要借助不同的财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的内在联系,科学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再次,邀请富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才能的审计专家组成审计小组,促使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上市公司的审计程序、时间和范围,以此防范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第四,严格实施审计过程,特别是要加强风险再评估,适当修整审计计划,进一步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得出合理的审计意见。

(二)优化内控制度

人类社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动。“无规矩,无方圆”,大到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营销,都离不开有效控制,如果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好似一个城市没有护城河,敌军可以随意掠夺。有鉴于此,加强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上市公司尤其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上市公司要优化自己的治理结构,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和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具体而言,上市公司要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功能,要强化对注册会计师反映的会计信息问题的监管力度,还要防范审计师与公司高层的不法勾当行为,防止他们侵蚀公司利益。其次,上市公司还要自我评估自己的内部控制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公司内控体系,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财务报表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完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首先,上市公司要优化信息披露制度,要杜绝不充分、不及时信息披露现象,尤其要杜绝虚假披露行为,要不断规范信息披露准则和规则体系,尤其是要加强自愿性披露,包括公司背景信息披露,公司面临的风险及相应措施披露,以及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环境保护信息等。其次,为便于公司会计报告更加直观地反映社会责任资产、负债以及社会责任权益的分布情况,让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更全面系统地获取对其有用的信息,上市公司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国情,编制独立的公司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三、结束语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言而喻,虽然我国对这个话题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对其认识依旧处于探索阶段,论成果不够多,也不够先进,所以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操作。在此背景下,实业界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研究,并采取合适的审计对策,形成理论体系,为实践操作提供参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上市公司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大翠.基于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与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8:30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