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3:48
序论:在您撰写德育目的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由于控股式收购并不改变B公司的组织形式,其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对外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除法律有特殊规定,B公司对外的所有行为都应当以B公司的名义作出,A公司无权以其本身的名义代替B公司对外作出任何行为,而只能在内部通过其持有的B公司的绝对优势的股份来行使支配或控制B公司的权利。
股权收购的目的
指购买目标公司股份的一种投资方式
它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份,或者收购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或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行收购方的股份。换取其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又称吸收合并)二种方式进行;前一种方式的收购使资金流^目标公司的股东账户;而后一种方式的收购不产生现金流(还可合理避税)当收购方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从而获得经营控制权,静之为接受该企业。而来取得经营控制权的收购称之为投资。报明显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控制权而投资的目的则可能是看准了此项投资未来有较高的回报革,也可能是为了加强积方的合作关系或为了令进入某个产业领域作准备,还有可能是为了获得目标公司的无形资产(商誉、人才、销售网络)
收购股权是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
关键词:新课改;目标;理念;反思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这场全民性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去,使我国的教育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新课改的价值追求与目标
(一)新课改的价值追求
教育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在变化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教育要着眼于把人类知识中基本的部分,把对不同人才成长起基础性奠基作用的部分传授给新生一代,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再造就的可能。
2.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新课改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扭转教育现状的教育不公平的局面。同时还要实现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3.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本着求真的价值追求
广大课程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应以“求真”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抱着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扎实稳妥而不盲目地推进改革。
(二)新课改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具体目标表现在六个方面:(1)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影响新课改价值形成的现当代主要教育思潮
我国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自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当代出现的一些重要教育思潮做轮廓式地了解。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教育由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复归到塑造人的精神与道德,使人摆脱社会的束缚,以人的完善达到社会完善之目的。
(二)后F代主义教育思潮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平等对话代替教师的传授与灌输,以培养求知者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是一种理论思潮,它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三、正确把握新课改的目标与理念
(一)新理念的合理性辩析
新课改既然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一大改革与创新,是时展和进步的产物,它对教育教学必然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新课改能在旧的教育教学基础上推陈出新,它以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传承文化、培养建设国家人才为目的而进行的改革创新,能在新时代下更好地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二)新理念贯彻中的适切性叩问
学习新课改以来,我不仅对其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我还努力将具体的科学理论落实到相应的教育教学中,可是我始终觉得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理论描述中的那样理想。自从阅读了王策三老师的《“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与学习凯洛夫教育》以后,我顿时茅塞顿开,激动不已。下面就王策三先生提出的新课改理念在贯彻中的适切性的反思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二语界面知识习得;母语概念迁移;二语概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93-02
[作者简介]韩婷 1988― ,女,山西晋中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
一、引言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母语的概念迁移会对二语界面习得产生影响,如句法―语义界面处致使结构这一重要论元结构的习得。Wong在早期讨论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致使结构的研究,她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比其他国家的英语学者使用使役动词make多,探究其因是受汉语“使”字句的影响,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发生了被动概念思维的迁移。对母语迁移现象深入研究发现,母语对二语界面习得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更深入到概念层面上。根据概念迁移理论,表层的语言形式是由底层的概念组织的,底层的概念是表层语言形式结构存在的基本理论。在句法―语义、语义―语用、句法―语用界面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受到母语心理概念结构的影响,发生概念迁移。下面本文对母语概念迁移对二语界面习得的影响进行具体阐释。
二、母语概念迁移对二语界面习得影响的表现
一 母语概念迁移对句法―语义界面习得的影响
句法―语义界面一直是二语习得界面研究的热点,翻译是二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句子翻译中限制因素的本质是句法学和语义学界面的问题。研究发现,语义和句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语义起更基础的作用。下面以例子具体阐释母语的概念迁移对句法―语义界面习得产生的影响。下面是两个译本的比较: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唠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处来,穿过了夹道子,从李纨后窗下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凤姐院中。
杨宪益先生翻译为:After chatting for a time with the nun,Mrs.Chou went on to His-feng’s quarters.She walked through the passage,past Li Wan’s back window,and skirting the west wall,entered His-feng’s compound by the west side gate.
Hawks翻译为:After gossiping a bit longer with Sapientia,Zou Rui’s wife made her way to Xi-feng’s quarters.To get there,she had to go down a passage-way between two walls at the back of Li Wan’s apartments,along the foot of an ornamental wall,and through a gateway in the west corner of the compound.
运动是跨语言概念迁移的八个概念域之一,它是讨论人们的行动结果和过程的各种方法。在Hawks 的译本中可以看到go down,under,along,through等词。邵志洪解释:“自然物理运动时空是英语句子所看重的,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通常会用使用途径等词语,形成一种化零为整的格局,给我们呈现的是单一的静态画面。而汉语句子则非常重视心理时空,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会顺时间事理移动,连续使用排列性的动词性词组,从而形成一种化整为零的效果。铺排的动词也使画面具有动态性,而这正是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而究其原因是汉语与英语不同的概念思维模式。”分析发现,杨宪益的译本更接近源语言的风格,而Hawks的译本更接近于目标语语言风格。两位语言大师在翻译时,他们各自的母语深层运动域概念对句法―语义界面这一知识点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二 母语概念迁移对词汇语义―语用界面习得的影响
词汇语用学是语用学领域新兴的分支学科,它是从语言学的界面接口处探究语用学与语义词汇学的深层联系。研究表明,对于二语学习者,隐喻的学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而隐喻的学习也正是语义―语用界面所关注的问题。隐喻是我们日常会话中一种重要的言语表达手段,它反映着我们人类的认知思维活动。以不同语言作母语的人,其认知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母语概念迁移是隐喻语言能力发展中无法避免的现象。下面我们就对英汉谚语、成语中动物隐喻这一语义―语用界面知识点做初步分析。
英汉隐喻学习中,都会学到动物隐喻,下面将以“狗”隐喻为例进行分析。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歇后语有:狗仗人势、兔死狗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而英语关于狗的谚语有: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发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同一动物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是截然不同。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狗”的释义和释义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不同的。情感是跨语言影响的八个概念域之一。当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狗”这一隐喻知识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情感上的概念迁移。所以教师和学生要正确对待母语概念迁移对语义―语用界面隐喻知识习得产生的影响,在二语教学中重视学习目的语语言文化、概念思维方式。
三 母语概念迁移对句法―语篇界面习得的影响
句法―语篇界面指的是句法和语篇之间的互动。句法―语篇界面是语言的外接口,亦是语言学习的难点。那么母语的概念迁移对二语句法―语篇这一界面又产生了什么影响?研究者对省略这一句法―篇章界面的知识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因为汉语中隐藏和省略的成分太多,所以其句法分析比印欧语系更为困难。所以当我们对相同的语义句子进行语篇表达时,英汉母语者会有不同的句法结构。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会很不自觉地把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概念范畴化方式迁移到英语学习中。下面就英汉主语省略知识的学习做一简要阐释。
西方人的客体意识比较浓,但需要时也会以“人”作主语,所以语言表达形成了以客体为主,主客体融合的特点。对于中国人,尤其是早期道家,提倡的是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人们的主体意识较强,语言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为主语,而且也会大量省略主语。英语与汉语相比,主语成分是句子中不可或缺的,因为英语的句子最讲究主谓一致,其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单复数和人称等变化主要由句子的主语决定,如果像汉语一样省略了主语,句中的谓语动词的型和态就无法确定,导致句子不成形。而汉语的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较松散,所以省略主语的句子在汉语中很常见。正是因为母语思维模式和语言的概念范畴化方式迁移的影响,句法―语篇作为二语习得外接口,一直以来是学习的难点。
三、母语概念迁移的影响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研究母语概念迁移对界面习得的影响,教师应更加重视母语概念迁移现象,努力重建二语习得的二语概念模式。
第一,在二语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尽量克服母语概念负迁移产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学习,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和母语思维方式的异同,逐步克服母语概念负迁移的影响,学者应用目的语的文化模式进行思考。
第二,在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尤其注重二语界面知识的习得。在过去的外语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关注单个语言模块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模块间界面知识的学习。其实语言的各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内外接口,尤其是外接口会给二语学习者造成了学习障碍。教师在二语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语言的各单元模块是紧密联系的,要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第三,在二语教学中,要重视母语的迁移作用。迁移理论指出母语对二语的学习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概念迁移理论强调二语学习者对已有的母语概念重构,建立新的二语概念。
本文在概念迁移和界面假设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性地探讨了母语概念迁移对二语界面习得的影响。通过研究母语概念迁移对句法―语义、语义―语用、句法―语用界面现象,认识到语言界面知识学习和目的语概念思维模式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给以外语教学诸多启示,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克服母语概念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对已有的母语概念重构,建立新的二语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二语界面处知识的习得。
参考文献:
[1] Wong S.Overproduction,under-lexicalization and unidiomatic usage in the “make” causatives of Chinese speakers:a case for flexibility in interlanguage analysis [J].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1983 2 .
[2] 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的新进展[J].英语研究,2009 2 .
[3] 戴曼纯.语言接口与二语接口的习得[J].外国语,2014 1 .
[4] 邵志洪.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对比和应用[J].外国语,2006 2 .
[5] 曾衍桃.词汇语用学概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 4 .
[6] 石进芳.母语概念迁移能力、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发展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3 .
[7] 寇福明.英汉谚语共性和个性渊源的认知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 .
[8] 苗兴伟.语篇语用学:句法结构的语篇视角[J].外国语,2008 5 .
[关键词]目的 翻译目的 目的论 目的准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44-02
在翻译领域中,“目的”一词内涵丰富。在某一具体的翻译活动中,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目的,译者本人也有多种目的。这些目的有的是由翻译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有的则是出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因素的考虑。“目的”一词也涉及到几个概念。不同学者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阐释。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该理论以目的准则为最高准则,其含义就是指翻译的一切行为方式由行为的目的决定。目的(Skopos)之下还有目标、目的、意图和功能等概念。其中“译文的目的”是核心的概念,起关键作用。
一、翻译目的
在翻译领域中,目的一词对应的英文有“purpose”或“Skopos”,相关的术语有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的目的、译文的目的、译者的基本目的、文本目的、非文本目的等,相关的理论有目的论、目的准则。
(一)翻译与翻译行为
翻译是什么,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translating)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是不同的概念;翻译以源语文本为基础,是翻译行为的特殊类型;而翻译行为则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翻译行为,是译者实际上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在汉斯·弗米尔的理论中,他认为:
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Skopos”这个术语指译文的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情景或事件,也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事物。(Vermeer 1989b:173f;Nord 2005:15)
功能翻译观是把翻译看做是翻译行为当中的一种直接接触处理原文本的行为,一种必然带有某种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也就是通过译者的文本处理行为所产生的译文,有可能会不同于传统翻译对等理论对译文所期望达到的对等效果。因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 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这时,对于译者来说,源文本只是一种信息提供(Information Offer),译者必须通过选择那些最符合目标情景要求的特征来解释“信息提供”的内容。(Vermeer 1986:42;Shuttleworth & Cowie 2004:156)
功能理论的翻译行为这个所指的能指比较宽泛,除了“翻译”,还可以包括提供建议、跨文化咨询、跨文化专业性写作等。而在中文语境中,“翻译”这个所指的能指可以是译者、文本转换的实际行为(翻译行为)、译文等。也就是说,中文语境中的“翻译行为”就只是指译者的文本处理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翻译行为”与“翻译”意思等同。实际上,在功能派的诸多理论阐述中,实际上也是把“翻译行为”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运用,也就是从能指为“对源文本的处理”的角度把翻译行为与翻译等同起来。
既然不同学者对翻译、翻译行为有不同理解,那么对“翻译目的”这个所指又该如何理解呢?
(二)翻译目的
“翻译目的”这个所指看起来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实际上因“翻译”这个概念本身有多种定义,所以“翻译目的”从不同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能指。有学者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分为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指出翻译的目的即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及其文体风格(曹明伦2007:151)。曹明伦把这一目的称做“文本目的”,并指出这是翻译活动产生的最初目的,也是其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翻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其他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或别的什么目的都是属于非文本目的。(ibid.)此种区分可谓拨云见日,使译者在面对翻译活动中种种目的时不会无所适从,从而牢固树立以实现文本目的为译者之根本任务的信念。
在目的论中,既然翻译与翻译行为是不同概念,因此翻译的目的与翻译行为的目的也应是不同的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所指是一个集合,那么翻译行为的目的也应是个集合。功能理论认为多数翻译行为有多个目的,它们呈等级分布,译者要为自己选取的特定目的作充分说明。(Nord 2001:29)换句话来说,翻译行为的目的包括了翻译目的。而从另个角度来看,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个集合实际上就是包括了单一的文本目的和多种非文本目的。这个问题的探讨涉及到“Skopos”这个概念。
二、目的论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目的”。根据目的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Nord 2001:27)由此定义看出,“Skopos”目的一词指的是“翻译行为”的目的。由于翻译行为这一概念本身涉及到比较广泛的能指,因此可以推断“Skopos”这个概念能指广泛。广义上来说是一个集合,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弗米尔认为翻译领域中可能存在的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Vermeer 1989a:100;Nord 2001:28)同时他又指出“Skopos”一词通常指译文的目的,这里的“通常”可以理解为从“狭义”的角度。所以“翻译行为的目的”,从狭义上来说就是翻译的目的,就是指译文的目的。译文的目的在整个集合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它制约了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从而制约译者的基本的目的是否实现的问题。因此,换句话来说就是,“Skopos Theory”目的论中所阐述的翻译行为的目的或“Skopos”通常是狭义上的意义,即译文的交际目的,或者说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
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概念。这里“目标”被定义为最终结果;“目的”被定义为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临时阶段;“功能”指接受者眼中文本所表达的用意;“意图”被认为是文本发送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以目标为取向的方案或行动”(Nord 2001:28)。从定义可以看出,先是有“目标”,然后是根据“目标”制定方案或行动的“意图”,然后是确立文本的“功能”,然后再细化到不同层次的“目的”。所有这些都由“Skopos”统领。
三、目的准则
目的论以目的准则为其最高准则。弗米尔这样来阐释: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并且完全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Vermeer 1989a:20;Nord 2005:37)目的准则认为翻译由目的决定,目的因接受者不同而不同。目标文本即译文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即“目的决定方法”(Reiss&Vermeer,1984:101;Nord 2001:29)。
目的准则在非文学翻译中可以帮助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比如意译为主还是直译为主,是动态对等还是形式对等。为了让目的准则能够运用于文学翻译,符合文学翻译中译文要实现对原文最大化的“忠实”的要求,功能派在目的准则下又增加“篇际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忠信”(fidelity)这个次准则。也就是说,当目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是“忠实”于原文,希望通过译文能够全面了解、欣赏原文的所有内容和体裁风格时,译文的目的就是“忠实”。这时,对同一原文本,目的准则或对等原则指导下所产生的译本功能是一样的。
四、结语
目的论的目的准则有其强大的指导意义,但存在概念混淆和对文学翻译说明不够等不足。在对“翻译目的”这一概念的各种理论阐释中,“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这一对概念的能指更为清晰。“翻译原是一种‘必要之恶’,一种无可奈何的代用品。”(余光中2000:36)翻译也是艺术,可以说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优秀的译者是这门艺术的专家。高质量的译作就是他的艺术杰作。作品的文本目的实现得越好、越全面,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文学翻译可以很好地实现文本目的,在非文学翻译中,非文本目的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能背弃文本目的。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也是翻译艺术的内容。在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发生冲突时,必须立足于文本目的的实现为宗旨,不可以牺牲文本目的为代价换取非文本目的的实现。就是以译作“在目标语文化中立足”为限,以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为限”。(曹明伦 2007:201)
【参考文献】
[1]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2]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3]杰里米·芒迪(著),李得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4]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
[5](德)诺德(著),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7]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
[8]Nord Christiane.[1997]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9]Shuttleworth,Mark and Cowie,Moira.[1997]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Purpose in Translation Field
Yao Xianr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
关键词:挑战;机遇;大学英语;目的
现在的英语教育形式是,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英语教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怎样,却没有清楚的认识和理念。很多大学英语近些年的教学水平的下滑,很多原因是由目的和理念的不确定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是没有多大的帮助的。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乱了自己的教学步骤。
一、大学英语首先应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
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做的是提高教师资质、提高课程水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些目的的实现有一个很重要很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学过程全部使用英语。英语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那么高等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国际化就需要将英语融入到教学中去。高水平高等院校的学生想要保持先进性,就需要对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有及时的了解,这就需要保证英语水平。
我国目前的优秀的高等院校中,特别是985工程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就是希望桑能够实现教师上课时能很好的使用英语,学生能够无障碍的听课并与教师英语互动。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而言,作用不仅仅是限制在英语学习的能力,还包括英语使用能力的锻炼,后者的顺利实现是通过开设英语通识课程,传授关于英语的基础性知识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这样不断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帮助非常巨大。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已经有了这样的目的与理念,并在大胆尝试。据相关消息称,南方科技大学在2012年的时候,开始了第一批教学改革实验班,该班招收了45名学生。实验班第一节课是由香港大学的唐叔贤授课的。唐教授在课堂开始前,将一些物理学中的一些英语术语教授给学生,然后正式的物理课程中,只要涉及到相关术语就采用英语表达,唐教授做的PPT,为学生选用的课本也是英文的教材。唐教授在课堂上,既使用英语表达一些术语和常见口语,也使用普通话。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唐教授的物理课堂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学生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以适应唐教授的上课方法,比如准备词典字典,以便随时查阅。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英语授课的形式,学校可以利用“集中教学”的方法,在一年的教学时间里,将分布在两年的英语课程全部上完。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内容分成几个板块:英语人文通识基础课程、锻炼英语学习技能课程、专业英语。前面两个板块的课程可以有英语专业的教师来授课,第三个板块需要相应专业的教师来授课。在将这些英语课程全部上完以后,就可以实施英语教学了。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的时候根据情况,选择权英语教学或者部分英语教学。
二、大学外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服务
当然,现在我国的高校不可能统一采用这样的标准,采用英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只能是一部分。那么其他院校的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秉承怎样的目的和理念。
对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需要不同的大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来制定目标,不同的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是面对不同的岗位的,这些岗位对英语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需要就此具体定位目标。比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工作时要能够用专业金融理论来进行英语交流和办事,商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国际商务场合中处理专业的商务问题。所以,这些院校的英语教学目的和理念应该秉持这样的标准: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想结合,最终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目的的指导下,我国很多的院校都应该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口语以及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一是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二是培养实际的英语使用能力;三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内的985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大学,应逐步在部分专业开出英文学位课程,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并为本校优秀学生提供一流的(用英文开设的)专业课程。具体的定位:使大学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获得用英语学习学位课程,开展基本学术交流的能力。其他的院校应加强学生的荚语实用能力,加强专业沟通能力。
根据新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在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师培训、课程评估方面需作详细的方案和论证。最重要的是,在新的教学目标之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扬长避短,迅速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适应新的教学发展需要。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人们对英语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全国各个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大学英语教育顺利的进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陈素燕. 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学术英语导向”教学模式调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绍杰.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9-1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与理念
我国现在的英语教育工作人员已经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改革中,制定教学大纲、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教育者之间都能够达成共识,但是在认识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的定位。目前经济发展全球化,带动着教育发展国际化,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也成为人力资源储备的重点。因此,大学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教育的国际化人才而提供服务,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进行英语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还要服务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提高英语教育质量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掌握并且能够应用英语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明确了改革目的,就要以此为出发点,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要向专业知识型转变。在过去的大学教育教学中,侧重于语言技能教学,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发展趋势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已经掌握了语言技能,在英语的知识与能力上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现在缺乏的是专业的英语知识与技能。作为大学生自身学习英语是为了在毕业后能够在有关英语行业内进行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显然只是语言技能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致使大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力。现代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了解国际规则、拓宽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事务与竞争的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由语言技能型转变为专业知识型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掌握专业英语知识,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适用性较强的综合性人才[1]。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理念是作为英语教育者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是经过“西学东渐”的历史发展而来,在伊始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挽救民族危机,在近代史中虽然经历了多种战乱,但是先后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科学家、政治家与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可以看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分为两种:一种是趋同,也就是适应现代目标发展,另一种是离散,也就是突出民族性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过去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而现在我国在世界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要不断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同时传播“中国制造”的中国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理念上,要把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眼光作为教育思想,提高在世界各国中的文化交流地位,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为体”是当前的教育思想,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中要以中华文化为本,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与知识,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把传播与借鉴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思想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能够利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进行中华文化传播,同时还能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与科技成果,也就是培养跨文化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了更好的能与这个理念相适应,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向特殊目的与学术目的发展,加强借鉴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写作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传播能力[2]。
三、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的与理念的策略
首先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在掌握了英语技能后最需要的进行实践方面的操作与训练,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学校与导师尽量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语用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平台中强化英语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其次,测试方式上要进行变革。为了加快实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促进改革理念的深化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需要变革考评测试方式,实现语境考核。为学生提供灵活多变的考核情景,让学生在立体语境中增强适应能力,准确鉴定自身的素养水平,同时也为调整教学重点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教师根据英语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市场环境的能力需求来调整考核评定的办法以及难易程度,使监测和测评的作用更加有效,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模式进入良性循环。
结语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趋势。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深化改革英语教学水平,为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外语人才培养[J].中国外语,2011年03期.
摘要:在全球化不断渗透的时代背景下,英语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英语作为我国第一大外语,是各个教育阶段重点授课的学科。以往英语教育多以掌握基本知识为授课目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英语已经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创新英语学习新思想,许多高校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从当前国情出发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希望能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的理论与实践技能都丰富的英语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改革目的;改革理念
引言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群体,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会设置许多公共课程,大学英语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课程,深受高校重视。国内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促进大学生可以在社会上使用英语,创造美好未来。
一、改革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课程之一,任何专业学生都要在大学期间参与大学英语课程。然而许多大学生认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对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缺乏有效的帮助。一直以来,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程一周只有两节课,在课堂上教师也缺乏针对性的训练,这使得大学英语的教育价值远远低于学生和社会的期待。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下对此进行分析。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科学教学理念。从实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并且始终是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节奏进行讲解,教师本身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缺乏口语锻炼,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一些英语结构和单词,这使得大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有可能出现逃课现象。
长期以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也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全能型英语人才。其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重心有所倾斜,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四、六级英语通过率,更倾向于“教”与“学”,对于灵活运用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缺乏指导和训练。当然这与我国国情存在密切联系,英语四、六级考试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比较有影响力的考试,这对毕业后的就业、学习都会产生影响,所以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两次考试[2]。学生是为了取得四、六级证书,为毕业后的简历增添色彩,而教师重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与高校将教师职称评定、评优与学生取得证书挂钩有直接关系。所以,教师与学生在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下会不自觉的倾斜教育重心和学习重心,许多学生采取题海战术,所以在四、六级笔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在口试环节中学生的缺陷就暴露出来,很多人无法流畅的阐述答案,这就是“学”与“用”之间脱节的表现,偏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
(一)培养全能型英语人才
当前,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层面,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发展,这表明我国英语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改革弊端,建立起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型英语人才。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们接受的是“灌注式”教育,导致许多高校大学生对英语产生厌恶之情,甚至放弃学习英语,这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完全相悖。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是与国际形势、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直接联系的,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外企进驻国内市场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数个工作岗位,这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外企招聘毕业生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要求学生熟练外语,可以用英语流利的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改革是必然趋势。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样才会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地方都急需人才储备,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全能型人才的稀缺与普通劳动力剩余的矛盾。在英语人才中也存在着全能型英语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全能型的英语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各个工作岗位,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体现英语人才的价值。
(二)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需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育,寄希望于大学英语培养出更多的英语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提高国内高质量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不过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高校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反而造成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将英语作为机械性学习任务的后果。为何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要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并且一直在探索新的改革方式和改革内容,这个问题围绕在人们的心中,虽然无法全面的概括大学英语改革的原因,但是高校大学生都可以体会到目前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并且十分迫切的,尤其是需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而开始的,这与我国社会发展形势相符合,关系到教育界的整体发展。当代社会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的应该放在培养人才方面,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增长,促进大学生成为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融会贯通英语技能的全能型人才。
三、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理念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英语人才有了更多的立足之地。而要想抓住这一机遇,还需要加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创新英语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致力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技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使当代大学生跟上国际形势,能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技能,任何时候都会看到英语的身影,由此可以看出英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大学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培养英语人才的主要课程,需要不断融入新的理念,推进改革之路,目前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基础改革理念,在实施改革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学生,要全面的服务于大学生,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前文提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外企招聘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对此高校更应该抓住机会,坚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高质量教学,强化学生个人能力,使本校学生在毕业浪潮下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改革理念
为了促使大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还要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改革理念。综合素质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交际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等,如果说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遵循的基础改革理念,那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则是教育改革中主要的实现路径和方向。
四、实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与理念的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学校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却忽视训练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这与改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可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融入到实践中,实际运用英语技能,才会让高校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课堂上。例如,高校可以接洽一些外企,建立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创造优良的实践环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走出校园,通过2~3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应用氛围,感受到社会压力,继而可以促使学生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考核方式
完善考核方式是辅助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构建以笔试为基础,以语境考核为重点的考试方式。语境考核中重点考核学生综合方面的英语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核定分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一改革举措需要高校领导、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推动其顺利完成。未来,高校要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和理念的初衷,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英语人才,促进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绍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与理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85-87+96.
[2]冯新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王婷.浅析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与理念[J].校园英语,2015,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