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

时间:2023-07-09 08:34:35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领导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管理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系统的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知道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很多的古典宝藏,读史使人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因此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要总结出古代优秀的传统的管理经验与规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主要有两个特点即中国管理硕果累累和于无字处读经典。

(一)中国管理硕果累累

有人说,中国没有系统的管理学,管理学是来自西方的,在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就是管理学和管理,中国古代是没有管理学,但是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管理思想,多民族的国家,跨越洲际的大项目,中国人从来就不缺管理,我国的古代有着很多非常优秀的管理思想。以我们国家的万里长城为例,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一个享誉古今的大项目,从项目的管理、进度控制、后勤的供应、物流的设计、人员的设置与培训再到质量的控制,这里面有很多宝贵的管理思想。

(二)于无字处读经典

所谓“于无字处读经典”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经典文章的表面的文字上面,要从中发掘出其中的内涵与规律。以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原文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这首诗,老师给我们讲的是,这是写送别和西湖美景的诗。但是我们认真地研读一下这首诗,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首管理艺术的诗。具体的解释是:当时的林子方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六七品的小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由于表现好要升官但是要到外地,来跟杨万里辞职,于是杨万里写了这首诗。第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意思是你毕竟呆在首都临安这个中心的地方啊;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是讲你享受的待遇也跟其它的地方不一样啊;第三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意思是你就在皇帝的附近,你有无限的机会;第四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思是在皇帝的身边你的前途无量。杨万里说这句话的内涵是要劝说林子方不要离开皇帝身边,但是林子方并没有品出这其中的内涵,最终林子方在历史上消失。

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

本文关于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是从人本管理、管理艺术、仁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论语》中孔子说“赦小过,举所知”讲的就是领导用干部的艺术,讲的是领导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谅他们的缺点,利用好他们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之所以说要自己了解的干部,原因是用自己不了解的干部,试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你不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不能很好的利用他们的优势、回避他们的劣势。那么,到底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到底是用中国的“人本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的规范化管理思想呢,应该说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二)领导艺术

《哈佛大学》曾经对一大批成功的领导者、职业经理人进行了跟踪采访,发现这些领导者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日程、关系网、沟通,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某个事情要找谁等,所有的工作归结到一点都离不开“说”,当领导的人可以不爱说,但是不能不说;可以少说,但是要说到点上。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 自己的工作重点要定在什么地方,对于领导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说你自己要咱们拼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协调你周围的这些人,懂得运用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来为你所服务,长此以往你的工作只会越来越轻松。

(三)仁

中国传统文化别注重个人修养,讲究“仁、和、止、静”尤其对于“仁”来说非常的重视,在一个企业中一个优秀的领导怎么能领导你的团队,让别人听从于你这很重要。论语中对于“仁”有很多的解读,其中包括“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结,《论语》中关于“仁”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感恩的心、会分享、能够理解别人、要有善良的动机。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仁”也有解读,他说“道者、公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与之生”。如果放到普通的企业里来说的话就是说:上级和下级一条心,可以共患难,共享福。这就是为什么公司的档上领导一般都会签上“同意”这两个字了。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真正的做到“仁”那么他的员工不论企业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跟着他。

三、总结

历史不能一模一样的重新上演,但是历史的规律还会上演。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管理思想,要对古籍、经典进行探寻、思考,这要求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我们要找出其中那个内在的寓意、内在的规律,从中学习古人的经验,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沿着古人的高度继续前进,中国的管理思想的高度会不断的提升,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会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含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郑立君.场景与图像——20世纪的中国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晓真.秩序与末世恐惧——由弹词《四云亭》看晚清的时代意识[J].中国近代史研究.

[4]王树村.记“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J].美术研究,1959.

[5]苏州桃花坞木板[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第2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管理 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企业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人为邦本”

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见《论语・子路》),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二、“人之能群”

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架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当会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三、“贵和持中”

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

四、“正己正人”

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如R・布莱克和J・穆登设计的管理方格图和F・菲德勒提出的随机制宜理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五、“自强不息”

关于激励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力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由此,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一旦市场经济的闪电射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会唤醒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参考文献:

[1]郑致光 林宏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和影响》《现代财经》;1996年5期

第3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儒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将“仁”的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管理方案时要充分体现“仁”的思想,首先,企业管理在制定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员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还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例如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心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时,要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获得反馈,对员工实施“仁”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让员工不单单只是为了谋生而工作,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去工作。最后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聘用人才时,要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在考量员工工作能力的时候,还要注重员工的思想品格。总而言之,要将儒家“仁”的思想切实的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儒家思想除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之外,“以和为贵”也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儒家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更是把“和为贵”作为人处世和管理的原则。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和”的思想应用到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明白员工不只是“经济人”,更是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企业开拓者。因此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氛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员工的心理诉求,协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让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谐,员工能够在企业工作的舒心、顺心,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企业领导者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尽量减少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有效地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能够让每个员工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认可,同时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会觉得自己不是被强迫性的工作,而是自己在企业氛围的影响下主动努力地去进行工作。两者的工作状态不同,所产生的工作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后者基于自己主观愿望去进行工作的状态一定会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工作效率更高,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想要发展和壮大公司,就要走入到员工队伍中去,了解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于员工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培训,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精神。同时,还要将中国传统“和文化”有效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员工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根据对很多员工工作现状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员工在企业不愿意再继续进行工作的原因不是企业的薪酬福利不具有竞争性,而是企业的人际关系复杂,经常有矛盾和冲突出现,员工的内心诉求得不到有效排解,长此以往,就不愿意再继续这份工作,“跳槽”的行为随之就发生了。员工不断离职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人心浮动”,影响工作效率,还为企业增加了人力资本,企业需要重新招聘员工,并进行岗位培训。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和”的思想原则,为员工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当然,儒家思想尽管坚持“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但是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既承认了事物的差异性,也表明通过和而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互补,来达到统一与和谐。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这样对这句话进行理解,企业中人才众多,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管理起来相对就比较困难,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能够珍视不同类型的人才,并能够善于应用各类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有的员工热情、表达能力强,开拓性强,就可以让其做业务销售人员。而有的员工细心、沉稳,就可以让其做内勤岗位。总而言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既要将他们“和”的一面培养和挖掘出来,如企业员工要具有共同的企业价值理念,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等,还要将其“和而不同”的一面运用好。如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特点将员工任命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有充分的运用好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才能够使企业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企业的发展也会愈来愈好。

二、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道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意思不是说什么都不作为,为事情不付出任何的努力。而是要把握一个尺度,明白什么事情应该为,什么事情不能为,也就要做到“无为而不为”。这一点针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企业管理者无论具备多么强的能力和多么高效的处理事务的效率,都不要将企业的任何事情都牢牢的“抓”在手中,不放权给手下,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更何况一个人的思想难免会有缺失漏洞之处,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发挥道家“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思想,尽量将企业员工能够完成的事情交与企业员工去做,而不是任何事情都以领导者为主导,横加干涉,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员工创造性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道家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管理哲学“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意识是说在烹煮小鱼的时候,不能常常去翻炒它,这会让小鱼被煮烂。治理国家就如同烹饪小鱼一样,切忌政令繁多,无事生事,如果朝令夕改,就会让百姓不知道如何按照政令形式。作为执政者应该精简政令,不要常常干扰百姓,要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种思想也可以有效的被运用,对于企业颁布的规章制度,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颁布,并且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具有可行性,在规章制度颁布之后,要进行有效地实施与运行,并要向员工获得反馈结果,不可以总对规章制度进行更改和调换,否则会降低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遵从度。总而言之道家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管理者而言,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的过于强加任何因素。领导者要知悉自己的责任,不要过多的制定条目繁多的规章制度,让员工觉得无所适从,更不要时时刻刻都处于监视员工的状态中,这种刻意的加强员工,会让员工觉得身心俱疲,降低员工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道家思想”应用到企业当中来,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

三、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法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注重强调“以法治国”,将“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如“君必有明法正义”“治国无其法则乱”“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观点。而将法家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制定奖惩得当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其管理的公平性,让员工获得公平感,对于表现优秀做得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一些消极怠工,绩效低的员工要实施惩罚,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要强调企业制度的执行,要把握规章制度和相关条例的制定权,并且有绝对的权威性,能够保障规章制度和和相关条例在企业的畅通实行,以免出现由于权力的不集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当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领导者可以选择适宜的人才进行适当的授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能进行工作。除此之外著名的法学家孙子在《兵法?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这种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竞争机制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就要就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同行业或者跨行业企业竞争时,要通过行而有效的手段去了解竞争对手的企业背景、经营范围、经营内容、核心技术等资料,在充分了解对方之后,在进行制定计划时,才能够制定出全面有效的竞争方案。同时管理者在进行企业决策时,也要发挥其思想作用,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透彻,了解清楚,找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然后做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例如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职场大局《浮沉》,这部电视局主要是以国有企业“晶通制造厂”改革为主线路进行剧情开展,政府为其拨出7个亿的改革资金,这门庞大的改革资金吸引了各大公司的竞争,在这方面竞争优势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赛斯集团和日本SC公司,两家外资企业为了“晶通制造厂”改革的大单子,纷纷各显神通,最终由于赛斯集团的“知己知彼”,获得了竞争的胜利。由此可见,在企业竞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第4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管理思想; 借鉴

1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 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 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渐形成的, 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 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 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 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总起来说分两大类。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终极目标, 因此其中也就不乏关于探讨治国方略的思想。这些治国思想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它却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完成了诸多辉煌的治国实践。从西周时期的“成康之治” 到汉代的“文景之治”,从唐代的“贞观之治” 到清代的“康乾盛世”, 中国传统的治国管理思想无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妙用;另一类是治生学, 就是探讨人生哲理、修身养性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 一个人要想成家立业乃至治国平天下, 没有好的修养是办不到的。因此说: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可见治生学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2 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 其本质是“治人”。儒家思想把生产管理的主体———人, 推到管理的前沿, 符合现代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要点。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论语》, 共20篇, 492 章, 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内容十分广泛, 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直到“” 之前, 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 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在中国封建社会, 孔学占统治地位两千余年, 已充分说明孔孟之道管理思想的魅力。中国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 “吾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足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 孔子的管理思想再度被人们所重视。日本工业之父涩泽容一的起家就靠“《论语》加算盘”, 已故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是靠《论语》来管理并发展企业的。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 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 完全可以继承发扬《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论语》中的管理思想的要点有如下几点:

2.1 “和为贵” 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 和为贵。” “和” 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强调“和” 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对于治生来说, 和气生财。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做到“和”, 讲团结、讲协作才能使上下级之间关系顺畅, 平级之间不互相掣肘, 共同努力,创造利润, 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治国来讲, 和能兴邦, 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 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 国富民强。

2.2 “中庸” 的思想。

中就是正, 庸就是融合。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不是和稀泥。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 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 并将其融合在一起, 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管理中, 过于偏执是最简单、甚至是最愚蠢的做法, 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 而如果能“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统一的方面并将其融合, 则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德治” 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 就像北极星那样, 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 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在管理问题上, 不论哪种模式, 就其本质而言, 都可归入文化和制度的范畴, 这是两条基本的管理路线。道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上游,法制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下游。二者一上一下、一软一硬、刚柔相济不可偏废。而德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提出, 始于孔子。无论是什么团体, 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 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 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所谓“政者正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这个道理。

2.4 “礼治” 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 为最高的思想境界,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 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 按自己的身份行事, 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这个道理。在一个团体中各级管理者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也都履行着各自的责任, 有的需要统观全局, 有的需要独挡一面, 有的需要具体执行。处于不同位置的管理者, 充当的角色不一样, 但都要按照他们各自的“礼” 来行事。只有这样, 这个团体才能为着一个共同目标, 井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 坚决彻底地执行每项任务。

3 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兵家文化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时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是《孙子兵法》。该著作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后被吴王阖闾拜为上将, 率军伐楚, 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贡献世界各国是公认的, 可与二千二百年后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媲美。军事离不开管理, 管理又可从军事中借鉴宝贵的经验, 在我国以《孙子兵法》

为代表的兵家文化内涵了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 ]

3.1 不战而胜的思想。

《孙子兵法》说: “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意思是:

“百战百胜不算最高明的, 不经过战争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制胜, 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制胜, 再次是动用武力来制胜, 而强攻敌人防守最坚固的地方则是最下策”。作为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 不能强攻硬取, 在制定一项工作计划时, 要先进行成本和利润分析, 看看所得到的产出是不是能够补偿成本获得利润, 否则便得不偿失了。在进行成本利润分析之后, 还要寻求一种最节约、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任务, 蛮干必然付出较高的代价, 不会获得较高的回报率。

3.2 重视战前筹划的思想。

兵家提出“庙算” 的思想, 所谓: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 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多算胜, 少算不胜, 而况于无算乎!” 这就是强调在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详尽的部署。

谋划越周密, 部署越详尽, 则胜利的把握越大。

作为国家或企业在推行一项政策前也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部署, 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 管理者就可以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对一项政策的实施进行沙盘推演, 或者模拟实验, 从而预先估计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效果, 并提出修正意见, 改进政策措施。

3.3 分级管理管理思想。

兵家提出“治众如治寡, 分数是也。” 就是说对于一个庞大的团体进行管理首先要进行分级, 增加管理层级, 缩小管理范围, 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实际要求。管理层级也不宜过多, 否则会影响管理信息的有效传达; 管理层级又不能过少, 否则又会使管理者管理的范围过大, 超出其自身能力的要求。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分级, 再庞大的团体管理起来也能得心应手, 运作自如。

3.4 因变制胜的思想。

兵家主张“因变制胜”。《孙子兵法》说: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而转化者, 谓之神。” 意思是军事就像水流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根据敌方的情形变化而变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山间的溪水缓缓流淌, 经过一个狭长的地带,它就变得狭长, 而经过一个开阔的地带, 它就变得开阔。一泓清水, 用一个圆形的容器去盛它,它就是圆形的, 用一个方形的容器去装它, 它又变成方形。因此, 管理行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陈规, 只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改变管理策略, 最终完成管理的目标就是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改变来改变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在现代管理经济学中, 这种变化的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称之为动态博弈。

4 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 名耳, 字聃, 春秋时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的史官, 职位低微, 但却能看到周朝收藏的许多文献, 这对老子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经》, 也称《老子》, 只有5000 多字, 但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论证严谨。

在中国哲学史上,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环境、管理策略和管理者自身修养等多个方面, 其中“无为而治” 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4.1 “效法自然、无为而治” 的管理原则。

老子主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观点反映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道” 即规律, 而规律又是来源于自然的。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 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 以完成管理目标。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必须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涉, 于是老子又提出了“无为而治” 的原则。主张“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通过“无为无不为”、“必先为而后至于无为” 的方法, 以期实现“明刑至于无刑, 明赏至于无赏,百职不戒而举, 万事不劳而成” 的最终目标。所谓“无为”, 并不是什么也不做, 而是要求管理者不要过多地干涉被管理者的行为, 只给被管理者营造一种规范, 使被管理者在规范之中自由行事, 这样才能发挥管理的最高效率。在市场经济改革当中, 政府便应当成为一个无为的管理者,不去直接干涉企业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生产消费行为, 而是通过制定法律制度的方式营造一个和谐、有序、顺畅的市场秩序, 并辅之以税收、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各项财政和货币政策, 在市场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宏观调控。只有这样市场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生产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4.2 创造清静安定的管理环境。

老子主张: “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为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满了嘈杂的噪音,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那必将影响决策; 另外,如果在管理环境中充斥着个人的主观欲望, 而缺少清静的理性思考, 那也必将使管理策略的制定失去方向。因此, 管理者要想创造一个清静的管理环境, 必须要减少外界事物的干扰。所谓“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 为腹不为目。”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弱其志, 强其骨; 虚其心, 实其腹。” 通过减少人们过分的主观欲望, 来净化管理环境。

4.3 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辩证管理策略。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并由此提出了后发制人, 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策略。老子认为: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说明物极必反, 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 可是水滴石穿, 能够不动声色, 击穿顽石的东西又非水莫属。事物发展到极点后必然要向对立面转化, 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 要不断地变换管理策略和方法, 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后发制胜。

4.4 管理者谦恭、温和的修养。

老子对管理者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要求管理者居上谦下, 时时处下、事事居后, 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 而应永远谦恭、温和像山谷、大海一样容纳万物, 从而获得被管理者的爱戴和尊敬, 使其政令能够得到顺利地贯彻实施。

5 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鉴。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 后经演变形成体系。法家坚持以法为中心, 主张法治, 反对人治, 主张“尚法不尚贤”, 认为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是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 著有《韩非子》一书, 现存五十五篇。韩非总结前代法家思想实践, 提出了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理论, 对于现代管理也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5.1 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韩非之前商鞅强调“以法治国”; 申不害强调“以术统臣”; 慎到强调“以势驭民”。所谓“法” 就是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 所谓“术”

就是权术, 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 所谓“势” 就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韩非子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背后的权力, 规章制度就不会真正生效。在规章制度颁布以后, 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导被管理者遵照规章制度办事,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迅捷高效的管理。

5.2 重利富国的经济管理思想。

法家的经济管理思想重法而不重德, 重利而不重义。韩非认为, 只有规章制度确定下来不再变动, 人们的利益划分才能明确, 权责才能清晰,监督才会有效, 人们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创造经济效益。只有人民百姓富裕了国家才会富强。

5.3 “法治” 优于“人治”。

韩非在论证“法治” 优于“人治” 时, 举传说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亲, 亲自解决民间的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 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了三项错误。韩非认为此法不可取, “舜有尽, 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 所止者寡矣。” 也就是说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而现实中的错误是无限的,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纠正错误中去, 就不可能使天下绝大多数的错误都得到纠正。

作为一名有效率的管理者则应当制定法规并公之于众, 违者依法纠正, 管理工作就方便多了。

5.4 法规应当公开、平等。

韩非子还主张管理法规应当公开、平等。即实行“明法”、“一法” 原则。“明法” 就是“著之于版图, 布之于百姓。” 使整个管理范围皆知。“一法” 即人人都得守法, 法规面前人人平等, 不存在任何法外特权。“刑过不避大夫, 赏善不遗匹夫”, “王子犯法, 与庶民同罪。” 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能游离于法规之外。

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的管理思想更是灿若群星, 不经过系统地研究和探索无法一一摘取。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前, 任何一名学者都不得不肃然起敬, 研究起来也应本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严谨态度, 从而继承先贤绝学,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并为现代社会管理服务。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中的某些侧面以管窥豹, 以期抛砖引玉尔。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本管理;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5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追求与国际接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工具。然而,面对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这些照搬过来的东西却很难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如何在透彻了解中国文化及人性的基础上将西方科学、成熟的管理方法融合创新进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核心内容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首先就要搞清楚儒家的主流思想――忠孝礼义仁智信勇。当然,这许多都是为维护封建正统、为皇权父权服务的,但儒家思想有两点很重要――仁、礼。仁可以看作人本性中的一种大爱,礼则是后天修炼的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留存于未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释、道互补,以诸子百家为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人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中、中庸、宽厚、务实等思想精华,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又包含着人本管理的丰富内涵,在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厚实的思想基础和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如何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现在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建立,文化必须靠制度来落实,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讲“忠义仁孝”,这些理念要很有机地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在环境因素变得愈加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而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在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应当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建立起一种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国企业有很多成功运用人本思想的案例,海尔集团是其中之一。

海尔的用人理念是“海尔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人才的支持,员工也是企业的上帝”。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正因为海尔能以其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其细流;容污浊而能净化为碧水,所以它才有了神奇,才有了无与伦比的壮观。因此,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应像海,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之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因为海尔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来支持和保证。”这就是海尔对人才的基本态度,也表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海尔看来,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自强不息精神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包括道家、佛家和儒家。佛道儒学看中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自己修养高了就能影响周围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并为全社会所接受,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原动力。

史玉柱,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失败者。1997年,因为珠海巨人大厦的贪污案,史玉柱欠债上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负”,但短短10年时间,史玉柱不仅清偿了债务,还迅速把财富聚集到数百亿,虽然对其营销手法多有诟病,但对于史玉柱的品质,业界还是相当认同的。从“中国首负”到“中国首富”之间有多大距离,而这个距离都可以用承受能力来弥补,来支撑。中国人骨子里都有这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普通的员工,也是如此,只是有的人缺乏这样一个跳跃的平台。在很多企业,领导层都推崇不断学习、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力图创造足够的平台给员工晋升,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以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专制式人治管理残余。专制式人治管理是指整个社会或该组织存在着一个权力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不受任何限制和可以为所欲为的最高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按个人意志及情感对整个社会或组织实施管理。在我们现代的管理体系中提倡以“情”为纽带的“柔性管理”,强调思想观念的灌输,虽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但对于制度和程序的建立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效率的提高,过分重视人情而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中国企业人治的思想非常严重,加上深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真正倡导竞争作为跨世纪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无处不在的服从文化。服从文化在西方备受推崇,在军队,强调服从是军人的第一天职,强调绝对服从只适用于军队。“服从第一”理念对企业同样有参考价值,如果员工没有服从意识,政策就难以得到准确地贯彻和实施。没有服从理念的公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在市场战斗中一定会失败。所有团队运作的前提条件就是服从,有时可以说,没有服从就没有一切,所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在服从的基础上才成立,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推广不开,也没有价值。然而在中国,许多企业的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老板文化,这种企业的发展历史往往贯穿着领导的个人理想、对员工的严格要求、企业的前进方向。为了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员工的“服从”,公司各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均在贯彻这两个字。这种文化表面看能提升员工凝聚力,也是很多中国私企老板效仿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三)人情管理思想。中国的传统历来非常强调“人情”、讲究“义气”,人情和义气是什么?就是感情的等价交换: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投桃报李,循环往复。在企业,老板跟员工处得像“家人”一样:事情做错了,顶多给老板认个错,被老板骂一通;老板也像骂家里的小孩子一样,骂完就了事,该干啥还干啥。企业本来是一个做事的场所,当企业中的人把“要不要做一个事、或者要不要尽心去做好一个事”当成人际关系的“礼物”、当作对某人的“回报”的时候,人和事混在了一起,人和事一旦合二为一,事情的完成要靠感情去驱动,人事不分,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就会出现。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诸多现代管理观念的核心,是一切管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做好人员的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选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事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规划,对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获得更应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规划来保证;其次,建立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以保证企业不断地获得合格、适用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使现有的人才素质得到提高并使企业的职工队伍长久保持活力;最后,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要造就人才得以发展并脱颖而出的环境就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联想集团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作为企业的使命引导员工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

(二)强调法治高于人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把权力过分集中到一人身上以单个人的能力领导企业已经显得很不够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现代管理宜实行集体领导制度,要把这些复杂的劳动分工和协作组织起来,只有统一意志、集中指挥、协调动作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要不断扩大时企业必须进行组织创新,由集权逐渐走向分权,应将决策权下放,授予下级更多的自。建立尊重个人、上下沟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充满竞争力,使员工从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的人变为有思想、有主见的员工。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中管理的精髓,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和创新,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制订激励机制的薪酬方案。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企业通过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重视长期激励等措施激发员工潜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科学的激励措施还可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度的责任心,可以激发员工不断探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当前企业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员工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员工都能确立自己的近期目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岗位革新,把多层次、多领域、多环节的创新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成功挖掘员工的潜能从而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最高层需要,成功地凝结为企业的巨大创造力,使企业无往而不利。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很短,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健全使得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管理经验并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似龙,施祖留.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2]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高钰.试论中国儒家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2006.11.

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工程项目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TU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107-01

1 前言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原西德和日本传入我国,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继实行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制度之后,又推行了工程监理制度,并逐步开展了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实施了建设行业注册准入制度,大大提升了建设行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水平。工程项目管理对于不同的参建主体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就是施工管理,其核心是“三管三控一协调”。具体来说,三管就是合同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三控就是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控制;一协调就是指全面地组织协调、沟通各方关系,协调的范围可以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

2 以人为本,做好三项管理

春秋中期,管仲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强调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管仲《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项目经理由于缺少对组织中人的行政处分权,要想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人本管理思想,也有等级服从之约。人本管理就是要发扬民主,在参建各方主体之间树立只有分工不同,没等级之别的观念。

合同管理贯穿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终止等活动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的参建主体是由合同维系在一起的,项目组织是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组织,项目组织的运作是建立在授权的基础上的,高效管理也是要求充分授权的,项目组织是由不同部门、单位、组织的人组织起来的,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对项目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合同既体现了人的意愿,又服务于人的需要,人处于合同的最核心位置。所以,项目合同管理要想成功,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理念。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是围绕着建设目标而动态控制展开的,而安全则是固定资产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控制的基础。中国传统人本思想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在人与自然、与作为自然现象的天的关系上,体现为强调人与天地同尊,而人处于天地中心的地位,强调人为万物之灵。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我的发展为核心,控制好环境风险,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工程项目的共同目标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化的管理活动,要依靠大量的信息以及对大量信息的管理,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以人为本意味着项目组织内部各参加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项目组织内部,项目参加各方的地位不是由其行政级别、规模、社会地位来决定的,而是由其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项目参加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于项目的运作过程是平等透明的,在项目组织内部由于信息流通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对于参加各方来说,很少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这就大大降低了由于拥有特殊信息而形成的权威,使得参加各方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和沟通,项目参加各方地位的平等也能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项目组织良好的运转。

图1

图2

图3

3 易变不息,抓好三大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包括: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成本)控制,这三大控制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计划制定,过程控制,对诸因素进行检测、核验,对差异提出调整、纠正措施的监督管理过程。这就是我们一直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推广应用的动态控制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定量的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质量控制的报告,系统地指导施工管理工作,这对于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易经》早就指出“道无常居,易变不息”,说的就是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随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易变不息,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事物在不断发生变化,控制目标也就随时会出现偏差,我们的调控工作当然也要随之跟进,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顺势而为,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以使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与工程项目管理所强调的动态控制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4 和而不同,搞好各方协调

沟通协调也是项目经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参建各方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具体利益追求。儒家赞同“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他对人和的重视。人和作为企业伦理规范,积极倡导建立和谐的企业内外部运行环境,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也一样,在项目内培养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造就项目内部的和谐团队精神。在项目外部关注和气生财,良性竞争公平竞争的环境,培养与政府,与项目所在社区公众建立和谐关系,在生态环境方面关注环保,关注项目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儒家文化讲究人和的管理思想在这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我公司承建的广州市东漖城中村改造首期复建房(东和花园)B区工程为例,该项目建筑面积达8.6万m2,属于大型项目,该工程基坑实际开挖深度为7.8m,采用桩锚综合支护技术,专家原论证确定的施工方案里是每个支撑角设置两层支撑梁,二层撑梁距离坑底的净空仅3.5m,这样一来,梁下机械作业空间严重不足,以致土方开挖以及工程桩钢筋笼安装都将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第一层土方开挖后探明的现场土质情况,提出了把第二层支撑梁改为预应力锚索的施工方案,这样的修改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合符常规的,所以协调难度是很大,但由于我们在项目一开始就建立了良的好合作关系,所以我们与参建各方的沟通和协调是十分顺畅的,经过努力,我们很快争取到了各方力量的有力支持,重新组织了专家论证,修改通过了这个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从而保障了该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科学,出现很晚,至今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曾经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文化,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一中一西,一古一今,一个讲抽象的文化,一个讲具体的管理,看似很不搭界,实际上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工作中,到处都存留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早已不自觉地渗透进入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各个环节。比如说,我们在进行项目决策、选择项目时,经常会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在计划管理时,会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都是典型的儒家学说。当然,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对现代管理思想是有一定消极作用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崇尚权威、喜欢集权等等,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减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冲突,并把积极有用的部分发掘出来,融会贯通,把有利于工程项目实施的行为习惯,转化为有效的管理活动。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 运用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人文精神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即崇尚礼教、修身,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完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和合精神”。“和合”一词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心,也指事情的协调和顺利。《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人和”超越了“天时”、“地利”,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处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自然精神”。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以崇尚自然闻名,老子注重天道,把自然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世间万物的母亲,而自然则是道的终极。中古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通变精神”。求新求变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充分体现了“通变精神”所包含的智慧。中国人的“通变精神”在《周易》中得到系统的表达,《周易》的核心理论就叫“穷则思变”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担当精神”。所谓“担当精神”,就是勇于承受,敢于负责的意思。“担当精神”建立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公利优先”的原则,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生活依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它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致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而进行不懈的自我更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体现着凝聚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它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机制和基础。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在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文化长期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的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衰老、陈旧以至丧失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传统文化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3.1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的和谐心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追求和睦的民族,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没有蹈其他文明古国的覆辙,与中华民族“和合”的精神密不可分,有了这种“和合”精神,才能大度宽容、和谐相处,遇到苦难和挫折,便能同心同德。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相敬如宾、友爱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与“和合”精神一脉相承。运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和谐心态,就要把企业成员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崇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以企业集体利益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上来,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企业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正确对待个性与共性、变革与创新。将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营造一个以爱换被爱、以奉献博取感恩的和谐人际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知恩报德、热心服务、真诚奉献精神;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个人潜能、组织活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