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9 08:34:21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省属普通高校 研究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 问题 解决思路

一、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主要任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为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理论在搜集和整理社会科学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1]方法论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论的突破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深化。然而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部分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研究方法训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存在明显不足。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跟社会科学理论同等重要,社会科学方法论甚至构成了社会科学理论的核心。

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要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社会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乃至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提高研究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规范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社会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研究素养,为将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属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省属普通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所在院校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吉林省部分省属高校有关教学情况的个案研究发现,目前一些省属高校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一方面,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老师所掌握的资源(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经费)不足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导师和其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理论研究上多进行规范分析,而缺乏实证的研究。当前部分研究中体现出研究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够成熟,或者重理论而轻方法。

同时,在部分省属普通院校,对研究方法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与部分同行交流,以及在授课和接受一些研究生关于论文中方法方面问题的咨询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面临的方法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会选题,对研究问题的确定偏重于依赖专家或导师意见,难以在符合专业方向的论域里发展出感兴趣又有能力操作完成的论题,不会界定研究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能激发读者兴趣并且有价值、潜力的选题,等等。有些学位论文没有研究问题,研究的论域和论题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把研究的论域具体化为论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许不是单纯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但是通过方法方面的引导,可以改善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再比如,有的研究论文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学位论文应该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不少论文在这个方面比较混乱。[2]一些学生只在导论中提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而在后面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等章节均没有涉及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显然是为了提出研究建设而提出研究假设。还有学生在论文文献回顾中,根本就没有涉及文献回顾所涉及的有关其他研究与本研究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论文在提出研究假设时很突然,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介绍清楚。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中对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不理解统计软件给出结果的含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和其今后的研究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初步估计一方面与这些院校的生源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现象比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缺乏应有的方法方面的指导有关。

以上问题反映出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和方法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希望能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或指导。

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1.促进研究生选题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也许不是研究方法课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选题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授课的初期,应该在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后,在进行讲授研究设计、研究假设、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内容之前,用适当课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或好的选题,某些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会鉴别他人的选题,督促学生阅读其研究领域内重要的刊物和作者的文献。

2.着力解决研究规范性问题

科学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选题的确定、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的表述、论文的结构等。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强调学位论文的撰写要遵循学术规范。一方面是对研究程序的理解问题,如研究问题或假设与文献回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深化问题,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教学中应采用研究生论文的案例(包括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与鉴别、课堂与调研作业)进行教学,在经验层面探寻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方法欠缺,澄清存在的问题,找到优势。从研究选题的论域、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统计假设、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结论讨论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进行案例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印象。对于统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为学生应用、解释统计软件输出结果奠定基础。

3.明确研究生与本科生方法课的差异

研究生阶段的方法课与本科生阶段的方法课,除了在深度、课时方面存在不同之外,在教学的方法与侧重点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如果说本科生阶段的研究方法教学还主要是传授有关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则应该促进学生掌握实际研究的能力。把知识过渡到实际的研究与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要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总结、归纳研究生与本科生社会科学类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的异同,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和一定强度的课外实践作业,通过“亲历”,激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投入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去,自发地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与技巧。包括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主要研究方式的应用、问卷的设计、访谈技巧等,都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课外督导,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综上所述,加强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与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又要充分考虑到省属普通院校的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力解决研究生研究过程中不会研究或研究不够规范的问题,协助学生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入手,发展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证特点的研究问题,并深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之规范地开展研究,提高研究层次,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2-24.

第2篇

 

1问题的提出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论题,其辐射范围可及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领域。而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法学学科也需要相应的研究范式。我们在研究中也应该看到:法学方法论的出现,自始就涉及整个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乃至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寻找有益的借鉴,这在当代尤其如是。

 

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支,在方法论上的相同之处。确实,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法学研究也可以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也应该是社会有机体的功能之一,这样就可以在社会学视野下研究法律的更多面向。然而,主流的法学理论研究方法常常是以规范实证研究为主导,侧重对文本概念的分析,而轻视法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功能。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下以研究实证法律规范为前提的“法学方法”的缺陷。

 

2实证法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以研究实证法律规范为前提的“法学方法”(法律方法)的缺陷:从哲学意义上说,在于习惯以构成思想之内容的概念语词为标准作为评判客观世界的依据,而忽视了法学作为一门批判性学科所应有的以思想之本身为对象的前提批判的重要性,亦即反思的重要性;从方法论意义上讲,在于实证法学过于强调技术操作层面上的重要性,而忽视价值分析所体现的理论关怀。

 

思维依据不同层次,可以划分为表象思维、形式思维以及思辨思维。反思即是对表象思维所指向的客观生活世界及形式思维所指向的概念语词世界之再思考。法学意义上的思想同样包括两个思想维度,如果以实证法律规范作为法学研究之构成思想,那么,实证法律规范之基本范式以及基本逻辑应该成为法学研究之批判的前提,并以此塑造法学学科的品位和价值。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学研究背离了这一研究范式,不注重反思性研究而注重从实证角度出发,追求形式逻辑的同一性。尽管这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思维方式,但是毋庸讳言,传统法学理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曾一度由分析实证法学所主导。而更为极端的是所谓的概念法学。从法理学角度讲,作为法律体系的一切规则所具有的确定性之属性,要求受法律约束的人能够可靠地预测什么法律规则将被发现或者创制来管制他们的行为,这些规则将如何解释和适用。这种观念给概念法学的产生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其基本要旨就是在于强调对法律概念的分析和构造法律的结构体系,从而追求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精密性。例如,三段论则是自亚里士多德以降至今在对法律规范的注释与运用中屡试不爽的演绎方式。通过对案件事实的单纯的感知或经验判断,将案件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之下,得出法律适用的逻辑结果。但是,随着法律不确定性命题以及法律现实主义的浪潮出现后,对形式逻辑的质疑也开始出现。不可否认,形式逻辑基于其实践理性的价值固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这是否能作为我们法学研究的唯一前提呢?以一例分析之。

 

在“洞穴奇案”中,依据法律规范,无疑地,该四名探险者确实杀了人,按照三段论的模式,应当作有罪判决,判处死刑。但是,在我们看到的法官的各种陈词中,尽管结论持平,但是无论是绝大多数民众,还是那些坚持有罪判决的法官,其内心的良知并不倾向于有罪判决。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实证法律规范的机械适用遮蔽了立法的价值取向,否定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剩下的只是一堆僵死的条文。因此,从实证法律规范的角度出发,未必能得出合理的法律结果。要实现该案正义,有必要对其进行价值分析,从而证立无罪判决的正当性。事实上,无论从紧急避险的法理论,抑或是期待可能性降低等角度,也许都可以成为证成无罪的理由。当然,举这一案例的意义并非要证立无罪或是有罪判决,而在于通过剖析这一案例所体现的法理,揭示出法律的“社会维度”,以及价值分析对于实现个案正义的重要性,甚至是法官的主观价值判断有无客观化标准等面向。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法学方法”而言,除了以构成意义上的概念语词为研究对象,更应该关注概念范畴背后的价值理念,思考法律规范本身的正当性,以及法治社会中在特定情况下如何理性地行动,并通过对思想本身的反思达至整体的自由性与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

 

总之,在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我们要认真对待价值判断,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认识到追求价值判断的绝对客观性是行不通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价值判断的主观恣意性,而要追求价值判断的正当化;但追求价值判断的正当性,又需要一定可靠的方法和技术。

 

最后,参照社会科学方法,笔者认为,法学研究方法应当以规范注释为理论基础,以社会实证为理论视野,以价值分析为理论追求。

第3篇

关键词:行为分析;社会科学;价值中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3文献标识码:A

行为分析方法发端于生物学、心理学等对人的行为规律的研究。行为分析认为,研究人的行为是理解社会现象的钥匙,而人的行为又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描述、实验、分析而获得规律性的可靠认识。在我国,一些社会学科存在着身份危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科研究方法的缺乏,考究行为分析的利弊得失将有助于行为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上的应用和发展。尽管行为主义有着自身的内在缺陷,但我们只要坚持以辨证的眼光看待它,认真吸取其合理因素,去除其不科学成分,行为分析将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行为分析方法的要义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行为分析主要体现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价值中立”论。行为分析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将有关价值问题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拒绝研究伦理道德问题,提出应当完全摒弃意识形态,排除所有的价值判断,要用“不偏不倚”的方法研究人类行为,严格防范研究者的价值观念介入研究过程,反对把科学和道德、伦理问题混在一起,主张完全“价值中立”,以使各门学科成为一门“经验科学”、“纯科学”。这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研究者和研究目的应当“价值中立”。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传统科学研究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受研究者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感情特点影响之深,妨碍了科学的自主性和客观性。对于行为分析来说,“价值中立”不仅是一种原则、一种理想,而且还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现实目标。为了做到完全“价值中立”,不仅研究者要自觉约束自己,克服个人偏见、主观好恶,而且还要对研究方法进行革命,改变既有的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第二,行为分析提出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这具体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强调必须不断地探究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与此相关的变量,以此来使各门学科研究真正成为一门解释和预测的科学;二是强调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际可观察的现象,因此科学研究要建立在可观察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借助现存的理论体系和学者们的思维加工,提出有关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说或假设,用经验材料验证假说;三是强调科学研究的资料应当量化,并主张只有量化才能发现规律及各种内在的关系。按照达尔的观点,定量资料的一个好处就是它们大大方便了因果分析,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用来进行比定性资料更有效地分析,从而检验命题是否成立;四是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应当破除学科间的界限,效法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技巧、技术和概念,建立跨学科的方法联合。

二、行为分析方法的分析框架

行为分析方法以人类的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行为的内在机制,旨在找到行为规律,从而引导人的行为。其主要的研究思路以描述――解释――预测――导向四个阶段为分析框架来进行。描述是逻辑起点,该阶段是要对行为的状况进行客观的、准确的描述,还行为以本来面貌,从多角度刻画行为的复杂性,从而把握行为的本质。解释就是要探究行为发生的原因,研究行为的发生机制,把握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找到行为的规律。这是四个阶段最重要的阶段,反映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行为分析最复杂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行为生成的原因有多种,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本质的和一般的原因等等,需要把握本质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预测则是在认识行为规律后对行为未来的发生和变化进行预测,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现在到将来的一种推理和猜测。这是一种基于客观规律认识基础上的、合理的、科学的对未来的预测。导向阶段则是在对未来的预测前提下对人的行为形成一种影响,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实现组织的目标发展,克服影响主体行为的消

极因素,充分发挥主体的行为积极性。行为分析方法可以说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

三、行为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首先,行为分析方法促进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发展。一是定量分析方法的促进作用。行为分析方法运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提供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如先进观察、资料收集、个案分析、统计分析等为分析提供量化根据,以量化资料去说明各种社会关系的规律,从而避免了主观臆断及浮于空泛的定性议论,也加深了分析研究的可靠性、科学性;二是假设法。假设方法主要是预定一套严格的理论假设、概念,然后依据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概念开展研究,使每个理论假设、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资料予以检验和证明。这是自然科学指导原则在社会科学的科学化;三是操作方法。社会科学的概念与自然科学的概念一样也要通过操作程序,不能进行操作的概念则被排除在科学之外。这种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增加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克服了神秘性弊端,从而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化进程。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行为分析方法还是众多交叉学科和新理论的催生器。行为分析方法对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法的借鉴,丰富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科学”的口号下,行为分析综合运用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物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行为。如在政治学研究中,行为分析方法认为政治行为只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要研究政治行为必须要研究人类的其他行为,并研究其他与之有关的学科。这种多学科性研究催生了政治人类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地理学、生物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从而

扩大了其研究领域。

四、行为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启示

由于行为分析的内在缺陷,1969年伊斯顿在担任美国社会科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进行后行为主义革命的倡议。后行为主义对行为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评,批评了价值中立论及哲学基础,主张价值与事实的不可分;批评了行为主义过分强调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某些紧迫问题的解决,主张社会科学的政治化;批评了行为主义对社会科学传统研究方法作用的贬低,重新肯定了政治哲学及其方法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地位;批评了行为主义热衷于以技术手段做定量分析而使方法超过了研究本身。因此,我们在进行行为分析的同时,必须避免和预防行为分析的这些内在缺陷,使行为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着建设性作用。

其一,社会科学要把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一方面社会科学要借鉴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学科科学化建设,不断探索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重视价值的追求,要重视规范研究。做到科学与艺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完美结合。

其二,社会科学既要有宏观视野,也要有微观聚焦。一方面要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要有现实感、时代感,但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又要有宏观视野,要对国家、社会、民族的长远、根本的发展有战略思考。

其三,社会科学要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社会科学既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也要大力倡导实证研究。理论研究要走出书斋,实证研究也要丰富理论的发展,要使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理论指导实证,实证发展理论,形成良性循环。

其四,社会科学要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拓展自身学科研究途径。社会科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充实、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但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学科间的相对独立性,要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不能使社会科学内各门学科成为其他学科的仆人或与其他学科混为一迹,失去本学科的独立身份和资格。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 方法 创新

一、我国当前社会科学中方法论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的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等一些学科都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而之后又不断的进行分化,如今出现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遭受打破,使得边界的划分成为学科交叉及融合成为一种大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其为大科学时代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该趋势的出现,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背景,其主要来自于社会科学问题不断的复杂化,为此,今后将需要更为丰富的学科研究思路、工具以及方法。还有就是某种社会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体系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或者融合时,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进而使其形成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分支。因此,可以看出,科学方法中的跨学科使用将是一种必然。

二、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研究方法的创新

对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其社会系统是具有开放性特色的复杂性系统,面临着以下一些挑战:其一,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未知的领域;其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而是由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所形成的复杂性系统;其三,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分工也将变得越来越细,同时专业化的程度也将会变得更高;其四,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所关联的领域将变得越来越广泛。社会科学在这一研究背景之下,通过采用单一的某种学科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较为复杂的问题。然而,学科交叉及融合,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但概念侧重点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交叉主要是指汇集,体现的是集成系统科学的思想;融合更加强调的是相互渗透及合为一体,大多数是在生命的层次、质变的层次以及化学的层次进行结合,其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系统科学思想。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潜在规律为普遍性哲学问题,也就是世界万物之间均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在当前的科学组织管理、科学价值以及科学目标高度统一的信息科学时代,学科融合及交叉可以实现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在应用层次与理论层次之间的相互融合,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划分,让社会科研人员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进而使其在方法研究之上进行创新。

在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引进学科交叉及融合,不仅仅是权宜之计,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研究技巧,而是因为当前只有通过采用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才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并提升对复杂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加强对社会研究问题的准确度以及精细化,进而使其能够对复杂性的社会问题进行驾驭。为此,可见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是当前社会科学获取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必然途径。

三、加快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一些建议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境内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已渐渐的将复杂系统作为基本理论,统计分析、运筹学以及综合博弈论等一些数学方法,行为科学、多主体的系统、人工社会以及元胞自动机等一些多学科进行交叉的实验计算方法,对我国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宏微观层次以及多要素行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影响,其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了经济系统的演变、环境的综合管理、公共建设管理以及重大工程的管理等,均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通过自己多年对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笔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其一,应从当前的大科学角度来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加强对社会科研方法创新的认识,认识到学科的融合及交叉在社会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地位。

其二,应对综合集成的思想进行深刻的认识,并大力开展一些社会科研方法的创新,进而实现当前社会科研方法的体制。

其三,应进一步对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复杂性系统中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由于这种复杂性的系统,使得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不但有了结构性,而且还有半结构性以及无结构性,很好的揭示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一些规律。

其四,通过采用多种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的方法研究,它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不再是个别的研究问题,而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为此,应在宏观上对其进行推动,推动该趋势当中的战略安排以及战略思考,进而使其形成鼓励学科融合及交叉的一种大文化。

其五,应进一步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进行调整及优化,并对其进行知识体系的培养。通过采用多种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解决。

其六,构建以学科融合及交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地。

其七,营造良好的跨学科社会研究文化学术氛围。

四、结束语

在当前,随着我国科学学术不断的进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同时还可以看到的是在社会科研方法中,采用了多学科的融合及交叉的方式手段,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广度以及深度进行研究,以多学科作为研究的基础,创建出当前大科学社会科研时代的体系,而在人才数量以及能力方面,相比国外水平还有很好的差距。为此,我们应在中央方针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努力创新,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打开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任平,曹典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吴元梁.哲学形态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徐竹.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因果机制理论述评[J].哲学动态,2012(3):95-101.

[4] 乔翔.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探析[J]. 唯实. 2012(02)

作者简介:

第5篇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型系统,其中分为了多个不同的子系统,子系统中还包含着数量众多的子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和子子系统以一定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层次,而这些层次又以特定的结构建立起了若干个组团。整体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由众多上述的系统和组团所形成的巨型复杂系统。如此多的系统和子系统一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他们的既有一定的有序性,也有一定的无序性,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社会的本质。除此之外,我们人类个体主观认识的一些特性,例如随意性、偶然性、模糊性以及多样性等等,也使得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急剧增加。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情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界定和理解,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情绪下对同一种情况也会有不同的行动。同时,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还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就表现为社会生活和实践不断向着大型化、综合化、多变性等特点发展,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很多社会问题都已经超出了传统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这就造成了社会科学无法客观、有效的认识社会本体。

2复杂性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思想

复杂性研究有非常广泛的理论范围,其中包含系统论、耗散结构分析、协同学、分形学、混沌理论、元细胞自动机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是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建立的,以下是几种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借鉴的理论思想。

1)整体论。整体论可以分为两类,系统整体和非系统整体。系统整体的特征是具有加和性,将各部分的特性加在一起就能得到整体特性。非系统整体的特征为整体大于各部分的简单之和,各部分的特征相互关联形成的系统具备整体没有的特征。其中,各部分的连接整合方式会影响整体的效用特征;且整体具有各部分之和不具有的特征,一旦连接消失这一特征也会消失。

2)自适应论。系统中的各部分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它们具有自己的适应环境、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的能力。不管是系统本身还是其中的各个部分,它们对环境都用一种积极适应的能力,并且可以将自身结构与行为作出调整以转换为对自身有利的条件。系统的涌现特性就是通过这样的适应行为才建立起来的。

3)涌现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身具有复杂性,对于系统的自然产生的一些性质我们是无法预知的,也不能够进行还原,而且可能是众多原因造成的。这就是说一个现象背后会有复杂的、多层次的原因。同时,不同的原因也会指向不同的现象,其中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复杂的、高层次的事物的性质不能直接线性地还原到低层次事物上,低层次事物的规律也不能应用到高层次事物上。

4)自组织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各种独立的因子相互作用,使表面上混乱的系统向着有序、稳定发展。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往往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结构,其中各部分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但是系统内部本身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它可以维护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和稳定。

3复杂性研究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思路

1)将各学科的知识融汇在一起,在社会科学的整体理论范围内进行交叉和整合。之前在社会科学发展之初,各学科是以细化为主,将各学科的特点表现出来,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各学科的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化与明晰。但也同时造成了各学科间缺乏沟通的问题。之后随着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学界对于学科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出现了大量综合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的出现。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呈现融合、贯通的趋势,多学科结合起来整体性、系统性地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解决。

2)一直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存在着一种争论,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内容的科学性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特征。部分学者就选择在社会科学中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比如将大量的数学统计方法引入社会科学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使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甚至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归纳为可统计的数学模型。可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具有极其突出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并不能进行精准预测。所以,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多维、多方面去认识,而不是直接否定过去经验。

第6篇

一、比较方法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比较方法,对于这一问题有着多种的解释和定义,目前国际范围内较为认同的定义是,比较方法,是对两个或二者以上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通过寻找比较个体之间的异同,来进行分析的研究方式。在自然科学的研究当中,比较法也常常被称作是归纳法,在具体的操作使用上,会将具有表面具有相似性的物体进行排列,来分析其之间的差异,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比较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比较方法,也有了新的定义和运用,在新时期的比较方法中,更加注重对于不同文化和社会现状的异同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也会分为共时性比较和历时性比较两大类。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先后对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和历史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在本文所进行的研究中,将会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进行运用,因而更加注重二者之间的结合,来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变化。

二、比较方法的作用

对于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而言,其往往较为隐蔽,难以直观的进行发现,因此需要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进行考察。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中,比较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众多社会科学家的著作当中,同样广泛使用了比较方法,可以说,比较方法是社会科学在进行定性研究当中的首选方法。在比较方法的使用当中,其涉及到了对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比较,还有对不同社会组织之间进行对比,通过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大众能够了解认清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如果没有比较方法的广泛运用,社会认识的高度和层次可能呈现出下滑的?B势,对于比较方法来说,其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比较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社会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人们通过利用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发展认识,通过对不同的事物发展规律进行比较,得到事物之间的普遍结论,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形成具有科学性的概念和解释,这也是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由来。借助于比较方法,能够采取归纳的方式,发现不同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异同,这样的方式能够公众理清事物发展的规律,避免因认识不足而导致思维方式上存在的误区。在过去,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比较方法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在不同领域当中来进行归纳总结,借助于比较来得到相应的科学概念和结论。

其次,用比较方法形成因果关系。在早期的研究当中,人们认为归纳是一种人们通过对比寻求事物因果关系规律的方式,借助于这样的方式,能够揭示潜藏在事物之下的因果关系和变化规律。在过去的研究当中,由于研究不够科学,分析不够系统,对于归纳也无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久而久之,对于归纳的使用也渐渐从定性研究转向成为定量研究。然而,在后续的发展中,定量研究中采取归纳的方式往往会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复杂,其结果更为的低效,归纳又再次转向定性研究。

最后,运用比较方法进行历史比较。在对历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因素,因此必须采用比较方法来进行研究。借助于这样的方式,能够发现历史事件之间所存在的历史规律,进而能够通过历史贯通性来了解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社会科学家从此方面入手有助于更为精确的掌握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规律,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

第7篇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差异

自然科学以物质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它起源于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困惑,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主体是人,因而具有价值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各自具有的功能。这不仅为深入探讨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与结构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也为在科学研究中更好运用自然科学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主导的方法不同

所谓主导方法是指“在同一领域,在众多的方法中,经常被用到的起决定性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类方法。”自然科学把实验(试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在自然科学领域,大量的、新的、精确的和系统科研资料,往往是通过试验而获得的。而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则以观察或调查研究的方法为主,例如问卷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

实验方法与观察方法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内容上看,实验方法是简化、纯化、强化、优化研究事物的自然过程或以典型的形式再现客体。而观察方法是在对社会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不进行人工干预或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尊重客观的社会过程。从特征上看,可重复性是实验方法的根本特征。就是说,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决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重复此项实验,应该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不能重复再现的实验结果是不能作为相关的科学理论的客观支撑点。而社会现象则因时间和地点不同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即社会历史不具有重演律。

当然自然科学研究中也会运用到观察的方法,为了将二者进行区分,笔者将自然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科学观察,将社会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社会观察。就研究主体的身份而言,科学观察是一种非参与式观察。而与其不同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不一定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研究,社会观察还包括参与式观察,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同时也是研究的客体的一部分。

此外,自然科学主要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而社会科学除了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外,还大量使用访谈、参与观察等定性的方法。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的对象领域是物质世界,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人类社会中参杂有精神世界的要素。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除了具有物理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机制的复杂性之外,还具有凭借人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内在调适和学习的复杂机制。尽管其中存在着内在的量化关系,但是这种内在的量化关系是极其不稳定的。因而,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的方式进行。

2 研究方法的结构不同

根据研究方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类。一类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二类是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试验)、模拟、数学等方法(广义的观察、实验和数学等方法,研究社会科学也需要)。三类是适用于某一门或几门自然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根据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深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模拟、调查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经验方法。二类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研究资料的加工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理论方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各种逻辑方法、想象和灵感、数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等。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且在每个层次里,经验法和理论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在许多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将研究工具、仪器设备作用于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使用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然后研究者运用经验方法进一步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过经验方法加工获得的事实材料,通过科学抽象,使用数学、逻辑、模型、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上升为科学理论,这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即为理论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呈立体网络状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如SPSS)。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释和评价四种。科学家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往往采用定性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内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解释性研究常常需要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而评价研究则较多的采用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是平面化的。

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虽离不开理论思维方法,但更多运用的则是感性认识的方法。社会科学试图说明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对它们的影响等复杂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不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直接观察到或者加以量化,而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大体上以感性方法为主,理论方法为辅的平面结构状态。

3 研究方法的特性不同

3.1 刚性与弹性

自然科学较为关注数据,它总是在受控的条件下收集数据,并把数据作为检验理论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在同等的条件下,运用适当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很高。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在运用同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时要求严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给出的规则,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刚性。

而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尽管在同等条件下,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例如,两个研究者在同一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比较法对相同的两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比较对象时,待入了不少主观选择性,所观察和比较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弹性。

3.2 精确性与价值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强调在同样条件下运用同一方法的可检验性,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确性。其研究结果依赖于实证数据的支撑。例如,在经典数学中,科学家用微积分方程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的基本规律一一地表示出来,然后运用这些微积分方程去解决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确性,是由于它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决定的。在对自然现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描述中,往往描述的是量的关系。事物的量虽然常常以变化的形态出现,但这种处于变化形态的量,在每个确定的条件下,也是有确定的值的。即使是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规律,其量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与自然科学不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的价值观对研究目标、研究工具、研究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者在探索中渗透着个人的价值观,在数据中参杂着个人意愿。例如,为了考察城市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受性程度,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问卷的设计就会因人而异。由于研究者对这个题目的主观感受不同,所以所设计的题目的侧重点和考察点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从邻里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有的从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评价来考察。其次,访谈中,即使访谈的提纲一样,调查者在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时,也会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而使得记录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调查很容易被个人情感所驱使,对受访者产生同情、怜悯等心理。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一再强调价值中立,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价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4 结束语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自然科学以实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刚性和精确性,呈现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以调查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其研究方法具有平面化、弹性、价值性的特征,呈现平面结构研究状态。在二者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正确的描述研究对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栾玉广.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8).

[2]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

[3]唐盛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

[4]A・F・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

[5]刘国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比较研究[J].探求,2004(3).

[6]梁枫英.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嬗变及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3(4).

[7]刘伟伟.从价值论的视野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差异――以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