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4:14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学基础体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模式
1、耐心辅导,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启动思维,从而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可以说完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学生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决心。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时,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我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免试测验、小竞赛、提高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此外我还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了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我布置的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初中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应用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利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还是有其可行性的。
3、“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多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创设情境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学习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如在讲解“移动文件夹”时,我分别讲授四种方法:(1)接拖动法;(2)使用“菜单”法;(3)使用工具按钮法;(4)使用盘快捷键法。同学牛分别掌握这四种方法,同样触类旁通以后探究学习文件的“复制”、“删除”奠定了基础,学生不用师讲解通过自学探究、小组合作,顺利的掌握了下面的内容。因此。一堂课的开始能做到激趣引题,就像一块无形的“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测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自学探究足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往边学边探中解决不理解的问题,集中在一个阶段解决在这一环节中的难点。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不做过早的解释,综合大家的提问,组纵学生多形式的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选用学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同桌学生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就相同的问题相互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并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方法
1、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小先生”。让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小先生”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让学生当老师的方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捷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做适当提高,而且教师还要在旁边加以指导,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形象比喻法
计算机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的确不容易接受。假如在授课过程中时恰当地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对他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十分有利。例如,在讲解网络中有关IP以及域名时,通过这样的比喻:咱们如何来区别地球上的这么多的人呢?咱们能够利用身份证与名字两种方式,咱们能够通过身份证号码来确定特定的一个人,然而,记住身份证号码比较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利用名字来指某个特定的人。同样的道理网络中的电脑为更好地区分,也给他们赋予特定“名字”即域名,并赋予他们特定的“身份证号号码”也即IP地址,它能够确定某台特定的电脑,可是,要想记住它也比较困难,通常咱们仅用域名来确定网络中的电脑。这样一来,他们很容易理解IP地址和域名的真正含义。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交教学法指的是将一个学习单元中应该完成的内容设置为一个或者几个明确的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每个明确的任务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的目标。以制作电子贺卡为例,第一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把预先制作好的贺卡给全班学生观看,他们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形象。第二步,讲解贺卡的各个结构,哪些是图文框、文本框或者自选图形,哪些结构间能够互相取代或者不允许互相取代等。经过分析思考,他们对图文框、图片、文本框以及自选图形等形成了比较直观的概念。第三步,笔者讲授怎样修饰、插入并对各结构作进一步的美化等操作手法。这种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明确,能够突出难点重点,学生会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将更加容易。并且讲课的程序也是做贺卡的程序,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教学过程有条不紊、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目的明确。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独立性。同时,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为目的,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课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掌握。主题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服装设计主题教学法是借鉴了法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并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再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和实践验证后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体系。主题教学法主要采用国外“主题课程群和工作室的形式”进行课程建设。
一 、服装设计主题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在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中,一般职业类学校都设置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以下课程,如:时装画技法、服饰色彩设计、服饰图案设计等。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各种人物的动态造型练习和色彩搭配训练,学生需要画大量的服装设计效果图,期间为了追求画面艺术效果,学生对人物的动态和造型进行了夸张,且创造一些非主流的、不实用的,甚至有悖于常理的色彩搭配,完全忽略了服装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必须具备实用性。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以后从事服装生产性设计收效甚微,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易使学生产生敷衍乃至抵触的情绪。主题教学法秉承全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不断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教学效果明显,以下是服装设计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与主题教学法的主要区别。(见表1)
二、 主题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
(一)思维方法的改变。
教师在开课前设计主题,学生根据各自对主题的不同理解,确定关键词,寻找构成主题的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元素到产品的制作全过程,都强调让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独立动手体验练习,再到设计造型分析、元素提炼、技术分析四个方面的思维体验、关系逻辑的体验、造型语言的体验,解除了传统思维惯性影响设计的创新水平。
(二)学习方式、内容的改变。
建立了以主题――设计工作室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主题教学强调主题教学课程体系中各科目的联系性和学习方法的研究性,注重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学互动,充分讨论与沟通、交流。打破传统的教材教学方法,根据企业、市场的需要确定主题,是学习内容满足现代服装设计创新能力的要求。
服装设计主题教学法的教学一般流程为:确立主题―造型创意设计―色彩材料研究―参观考察(或市场调研)―趋势意境图(色彩研究)―创意面料转化(缝制面料小样实验)―服装款式设计―样衣制做―汇总手册―广告与展示―销售经营。 其中前期以设计工作室的形式,后期以工艺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是一种类似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三)主题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践体验性,加强了与教师的互动性。
实践性:师生在工作室中以实践形式来完成教学各个方面的任务。
互动性: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以导演者的身份,围绕问题指导学生,相互研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主题设计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最为重视和保护学生的艺术直觉,注重引导、启发学生捕捉 “感性”“理性”概念之外的内心体验,对于材料、工具与技术,不受经验的束缚,学生能够保持自由探索境界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四)服装设计主题教学法有利于对服装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由于在传统的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来担任,就算同一课程不同版块的内容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上,学生往往是学了这忘了那,这就很难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而“主题教学法”就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做完造型设计,带款式设计的教师也要跟进,一起确定造型;设计款式出来之后,服装结构制图及服装缝制教师也要一起参与确定设计款式。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师与教师之间在辅导学生方面步步跟踪。
三、主题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题教学法的实施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主题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教师既要会讲解理论,又要通晓传授技能;既要精通某一课程,还要掌握相关课程知识;既要了解书本,还要了解企业要求、市场变化。同时,教师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因为主题教学无定法,变化大,每个学生对主题理解的都会不同,每组学生在讨论项目过程中都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如果责任心不够,备课不充分,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因此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主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故此,学校必须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提供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二)主题教学法在中职服装设计实施阶段性的思考。
主题教学法虽然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但基于我国的国情、中职服装职业教育的现状、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客观条件的考虑,主题教学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以“讲授+实践”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将主题教学法贯穿其中。
根据我国中职服装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阶段划分,可以在高二第一学期进行一个主题项目教学,时间大概在四个星期左右,因为主题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实操探索时间较长,而且涉及的科目较多,学生只有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才可能自己完成主题教学内容。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安排主题教学,如:高二学生的课程设计,高三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可以大胆进行主题教学。
(三)主题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首要问题。
在主题教学刚开始(如造型练习),根据题目进行开拓思维创新训练,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做,任学生去想他们所能表达的东西。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讲,他们脑子里的信息储备量很少,这样就无法做很多东西,学生在自己练习中也不能完全投入进去,可能会开小差,导致在课堂上无事可做。同时,学生刚开始会感到很迷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能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也尽可能的多准备材料,如:图片资料给做不下去学生照着做,启发他的思维,让他们有信心做下去,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成就感。
(四)主题教学法实施过程实例。
以服装编缘史课程为例,在实施主题教学法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出一个范围较小的主题,学生分成六人一组,给这样的几个条件:(1)用A3纸张,每张画一个或一款衣服;(2)水墨表现手法,用线的虚实去表现;(3)对着图片资料(上网找或图书馆找)画出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4)每十分钟画一张。这样的四个条件,要学生自己来做,时间两个小时,完成后马上进行展览总结,要按照历史的年代不同进行排列分组展示。这也是法国专家的课程所展示的一个小主题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很具体,涉及面很小,学生也要靠动脑筋动手才可以完成,比较适合中职学生,也是培养学生可以主动学习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实践,最后进行总结评定。
中职学生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每班50人左右),针对此情况,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最好每个阶段都要有两个教师,这样才能让课堂有良好的教学秩序。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进行小班教学。
(作者单位: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关键字:中职 一体化教学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所处年龄段的特殊性对计算机有着天生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内容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 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又适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
一、中职学校的教学对象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方面,由于大学连续扩招,使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增多,人们都期盼着自己的子女从事"白领"工作。在两种因素的影响下,家长和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选择职业学校,大多数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基本上是属于考不上高中,学习品质和学习基础很差的学生。为了将这类学生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应用原有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
二、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构想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讲"和 "练"两方面的有机有效结合。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中,边做、边教、边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的案例模拟进行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计算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电脑等,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理念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水平,达到教学目标。
理论融于实践、课堂融于实践的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它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一体化"环境。在真实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突出职教特色。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机制
1、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在计算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使计算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边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客观上要求老师必须是既能讲授专业理理论,又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的一体化教师。
在应用"一体化教学"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3、 加强"一体化教学"评价
在"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下,教学评价方式应与教学模式相适应,不能再是一份考卷的事情了,应加大操作技能考核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机课的考试应采用笔答加上机的考试方式,按理论占30%,操作占70%。
四、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针对本次课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展示目标,激发兴趣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完成题目要求。学生既可从课本上寻找思路,也可以自己从网上搜索答案,也不一定非要人人完成,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
3、引导探索,实施目标
①将完成项目需要的知识及操作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相应的内容,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示范操作,这样和学生交互进行,直到完成整个项目。
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制作新作品,巩固基本操作。
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设计新项目,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
④选择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达成目标,归纳总结
完成目标,做出评价,总结方法、步骤和技巧。
"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突出技能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技能操作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在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一体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晓星.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J].现代企业教育,2009
采用课堂授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组织方式,而且是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开始,课堂上只是泛泛地进行一些实践认知,系统的实训课程放在了所有理论课结束以后,这时的学生面对实训资料,不知从哪儿入手。这样一来,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会计难学、帐更难做的想法,失去了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轻者在后续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出厌学情绪,重者有的学生就干脆改专业,甚至选择了退学,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暴露出了不少弊端,同时也不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相应岗位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其主要表现是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彻底分开,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未能把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导致教学效果低,所以我们有必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学生在课堂上能看、能摸、能动手操作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环境——即一体化教学。
二、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和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识规律出发,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突破原来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框架,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操作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从而保证二者同时进行,以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基础会计的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概述。2、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3、账户和复式记账法。4、会计凭证。5、会计账簿。6、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7、财产清查。8、会计核算程序。9、财务会计报告。
实际工作中会计的基本工作过程是建账、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档案整理与归档等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此把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组合成一个个教学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操作中的建账、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结账、报表编制以及会计档案整理则需要将教室和会计的工作间融为一体,让学生带着任务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要实现
我们以其中一个内容为例加以说明,将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作为一个教学模块,其中分为若干个任务,以支票的填制和审核作为一次一体化教学的任务放在实训室进行。首先将空白转账支票复印件和一份已经填写完毕且又有错误的转账支票发给每位同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指出已填好支票的错误之处。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由学生提出正确的填写和审核方法,教师最后加以总结,引出支票填写和审核的内容,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由教师给学生指出课堂上呈现给每位同学的已填好支票的错误之处,并根据支票的已知条件出示有效支票的样本。
采用这种形式的一体化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知识,又传授专业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得每个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情况,便于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和服务企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现状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
《基础会计》由于专业术语的抽象、深W、枯燥,加上职高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参与性差,形成被动性学习,习惯于听老师讲,很少去自己阅读教材,对知识进行梳理,更是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因而形成教学效率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结果。基于《基础会计》的理论性与操作性并举的特点,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其操作性强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变成直观性强的具体情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从这一观念出发,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探究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会计在会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基础会计课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首要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基础知识,学会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技术和技能。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它起到启蒙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 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学生听得多“做”得少,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少。同时由于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教学顺序上,先介绍会计概论,后介绍借贷记账法,再介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学生要先学习理论再进行实训。这种教学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因其年龄小、基础薄、抽象思维能力达不到要求,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会计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怎样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第一阶段:认识、入门、掌握阶段,教师主导,学生主角。其教学做环境: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连高清投影仪;教学方法和手段: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生怎样做,怎样做好。教师在教学中,以实务教学为主线,将工作环节转化为教学任务,按实践操作顺序安排教学,学生先参观往届学生所做的账本、账簿、报表,从而有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开始,首先边做边学如何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收据、收料单、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支票、进账单、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委托收款业务办理、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汇兑凭证、托收凭证等凭证的填制),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随后介绍企业的经济业务,如何将各种原始凭证分类,在学生有一些初步认识后,穿插讲解会计核算的“钥匙”――借贷记账法,并让学生运用借贷记账法将经济业务(以某年的12月份业务为例,具体有筹资、提现、采购、出差借款、入库、出库、销售、差费报销、薪酬等日常简单业务核算和期末计算利润等期末会计核算)填制在记账凭证上,接下来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账簿核对无误后,编制财务报表,最后整理和装订凭证。通过动手,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在操作中,简要介绍用到的会计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务中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这一教学顺序,避免一开始就学习抽象的会计专业名词和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阶段:强化、巩固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其教学做环境包括:计算机局域网机房,教师机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软件(主要用于操作示范、教学互动提供教学资源等)+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主要用于教师布置和安排任务,并让学生通过浏览器访问,进行无纸化实训练习);学生机要求安装有互联网浏览器,如Windows IE(建议使用IE 6.0以上版本)。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操作训练法,课堂训练巡回指导,有问即答,即答即练。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课堂一体化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如果要想实现中职教学一体化的高效率,那么就要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一体化的方式。教师一体化即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一体化即要根据中职学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宗旨,实施模块化的教材;课堂一体化即不仅要将教学场所设定在教室内,还应该将其延伸到实验室、机房、车间、生产厂房等实践基地。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作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一、教师一体化
普通中学教师对于文化知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专业领域的实战经验。如果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师体系来展开教学活动,那么不仅无法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无法培养出生产、服务、创新三位一体的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实施双师型的教师一体化。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首先,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方面基础较差,无法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更无法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那么学生就不会高效地学习,从而无法将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以计算机专业为实际教学案例,教师不仅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历程、用途等,还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编程、制图等技术知识。其次,如果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实践技能方面的经验,那么会造成自身纸上谈兵的现象,这样就不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上机学习Flash时,学生不会利用软件创建帧、时间轴,这时就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以便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层次不同,这就导致他们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缺少较丰富的实战经历,那么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材一体化
普通中学的教材是以文化知识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中职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所以,如果还延续普通中学的教材就无法适应他们的学习情况。将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目的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是中职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教材要实行双向融合模式来编著。教材既要结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采取二位一体的思考方式来有方向性地制定模块化的教材内容。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其次,有层次化地设定教材内容。根据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第一学年应该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为主,包括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基本系统的理论等;第二学年应该以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为主,包括:3DMAX、FLASH动画、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等;第三学年应该以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知识为主,包括:网络设计、语言编程、数据库等。根据教材的布局特点,教师需要为学生重新分配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教材。
三、课堂一体化
传统的授课场所以教室为主,教师通过讲台上的讲解来为学生传播知识。但是,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培养目标,单纯将设施场所局限在教室内,不仅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特质,还无法让学生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这就需要将教学场所延伸到编程室、计算机机房、公司等实践基地。自然而然地也就要求教师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传授知识。首先,教师采取上机操作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FLASH为教学案例,笔者以具体的操作例子为内容,通过为学生演练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比如:需要创建一个动画帧,笔者就会先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来重复笔者的步骤,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以便提高其职业能力。其次,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实战。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时,笔者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实践,然后配合学生的操作情况,与他们进行实时互动,及时地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上机操作PS时,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修复人物照片的方法,然后给出他们具体的人物图片,最后让其自行完成操作,对人物进行抠图、磨皮、美化等。而笔者在一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适合中职教育任务的科学模式。它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情况,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发现,以此来培养出更高层次水平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玉红.中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教育:文摘版,2015.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以“任务驱动”为主。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领域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知道一门课程如果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还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走课程整合之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兼具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潜能,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助学、创新”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创新。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但现在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传授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传授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指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
3.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评价者:教师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氛围,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既可以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可喜局面。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自己的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信息技术这门课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