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专业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07 16:11:11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专业的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专业的知识

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建筑专业教师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71

目前我国有着在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据统计,我国每年完成房屋建筑的竣工面积相当于全世界发达国家一年完成的竣工面积的总和。建筑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专业越来越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初中毕业生往往直接去拜师学艺。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提高学历的同时学一门实用的技术。建筑专业技能并不局限于搬砖砌墙,而更多的是去学习建筑专业技术与管理实务,如:施工、预算、造价……社会对建筑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量不断增多,建筑专业建设随之成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这对建筑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作为年轻的建筑专业教师,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谈谈个人专业成长问题。

1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学历

近几年来,各类职业学校的建筑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专业教师成为学校建筑专业发展制约条件之一,建筑类教师十分紧缺,而建筑师范类毕业生相对较少,很难招到对口的专业教师。笔者2007年机械专业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由于学校急需建筑类教师,因此进校工作后,服从学校安排,开始带建筑专业课程。开始时很不适应,心里比较忐忑,这两个专业能相通的专业也就是制图、力学,其它课程相距甚远。为了上好每节课,在备课时需要大量阅读、收集资料,每堂课的备课量都非常大。后来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渐渐对建筑专业非常地感兴趣,决定通过自学考试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拿到建筑专业本科文凭。从2009年开始,笔者边工作边学习,挤出很多的时间去看书,参加自学考试,今年终于顺利通过所有课程的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虽然这段经历很是辛苦,但与五年前相比,笔者在课堂上更自信更专业,已经完全能担任目前学校所开设的建筑专业相关课程了。以后,笔者会抓住机会继续深造,争取取得工程硕士学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建筑专业的教学能手。

2 强化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以专业教学为主,作为专业教师应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也决定着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近几年来,学校与市建工局合作,对外开办各类建筑专业培训班,如:施工员培训、造价员培训、安全员培训等等,这也决定着我们建筑的专业教师要有相应的资质。因此,笔者也积极参加行业部门主办的执业资格考试,如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和造价师等考试。考证的学习过程中,笔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虽然现在考试结果还未揭晓,但笔者会努力早日成为本专业学科的带头人,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3 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

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对职业学校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国家及各省专门拨专款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各种学习的机会和发展平台,我们应该抓住一切培训的机会提升自己,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技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从工作开始,每年都能有机会被安排去参加校外各级培训,如:省级新课改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国家级青年教师下企业培训、省建设厅组织的员培训……这些培训加快了笔者的专业成长。在国家级青年教师下企业培训中,笔者有机会去施工现场,学习到了现场管理经验、相关的前沿技术,更形象地看到了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次培训虽然辛苦,但带来的收获也很大,课堂上笔者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实际工程施工中的例子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在学的时候也就更感兴趣,更轻松。

4 参加技能大赛

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就业情况。因而,在职业学校比较流行这样一句话,“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给了教师与学生展示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平台。每年一届的各级技能大赛、技能状元赛备受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关注,学校领导在人力、财力上都给予高度重视。技能大赛是企业生产一线的再现,学校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引进先进设备,专业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特长积极投身到技能大赛中去。目前建筑专业技能大赛项目主要有: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算量、建筑CAD、建筑装饰、砌筑与装饰工程、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建筑给水与排水安装与调试。专业教师在指导和参与这些技能项目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实现了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在2012年省技能大赛中,笔者指导的学生分别荣获省砌筑与装饰项目比赛的一等奖和三等奖,获省一等奖学生有机会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发展。由于本校的建筑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建筑专业被评为省级的品牌和特色专业,今年我校正在努力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建筑实训基地。

5 结语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生态体验论 职业道德教育导引者

论文摘 要: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种类之一,这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学院素质教育平台将道德教育生态体验论融入其中,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力求在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建立新的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专家学者在思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而社会在疑惑: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师?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国际上建筑师的道德标准与各行业的标准却是一致的。199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道德标准的推荐导则》,作为各会员的精神和行为约束[1]。不难看出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对建筑活动充分的理解,应先基于以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来先行辩识。

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我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全票通过和历年毕业生就业、还贷率双100%的成绩下,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高要求是社会衡量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标尺,是衡量学院德育教育工作的标尺[2]。为了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在学生中推行德育教育新理论,从“吸收、反馈、回归”三阶段完成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而学院院学生屡次在国际、国内设计大奖赛上获奖,形成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这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注重生态体验论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导引者”转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提出德育教育应从知性论到生态体验论。“生态体验论是将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景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感动的过程与状态。” [3]生态体验论将“职业道德教育者”改为“职业道德导引者”,把“职业道德受教育者”改称为“职业道德体验者”,导引者亦是体验者并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大环境中,主动和被动的去影响周围的学生和与环境形成共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性影响,让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道德教育的矛盾性和共享性的不断转化从而获得不断向前的动力。知性论中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则强调“导引者”引领“体验者”做了什么。具有共生性特征的教育模式将让师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将不断提高体验者和导引者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

二、将第二课堂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人文底蕴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师生平等轻松交流的生态体验平台。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高低年级培养目标的异同性,狠抓低年级的职业理想渗透教育模式和高年级的职业理想引导教育模式。在新生入学初,精心组织和开展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辅以心理引导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定,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文明守纪的大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引导性。每学期组织的文艺晚会、设计竞赛、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专业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通过人文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经历职业道德教育的生态体验三阶段,而触发内心的感动,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生活,开辟教育学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为载体,以“三下乡”支教活动、科技扶农等系列主题为主要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群体活动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理想。在党员帮扶活动中,建筑学院社会实践队凭借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辟了大学人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持的新途径。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组合而成的实践小组,对因工业建设而失地的农民住所进行农家乐改造设计,使失地农民成功转型成以经营商业为主的城市居民,此举改变了农户经济收入模式,使农民月收入由1200元/月增加到4000元/月,创建了科技扶农的新途径,而搭建学生专业实践的新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同时,建筑学院还积极建立一系列的大学生实习及就业推荐机制。利用暑期和大五实习,将学生的课业进修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与用人单位甚至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接触。同时,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广泛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合作,广泛的给予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将学院学生培养成在理论、实践和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发展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构建;建筑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地位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2) 实训实习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训实习包含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习形式。实训实习应明确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及其必备设备等实训实习环境要求,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1.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1.3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性高等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该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和技能性,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要求。为此,教学模式决定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1.4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把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与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这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在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迈向社会的桥梁。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也就没有中等职业教育。

2 我校建筑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教学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筑施工专业校内实验基地大多现有建筑材料试验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计算机CAD等。但由于设备陈旧、部分实验器材不配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认识实习效果不好,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与课程的衔接不紧凑,针对性不强。

2.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期末考试以理论考核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2.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部分教师认为组织理论教学容易,组织实践教学难度较大,从思想上、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

2.5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还较薄弱,“双师”素质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仍显不足。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人才,其师资队伍应该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是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建筑施工专业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还是直接分配入校的大学毕业生,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聘任的兼职教师主要是为了弥补专任教师数量不够,而没有真正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部分兼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对教学内容钻研不深,教与学相脱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隶属关系,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督导机制不完善,因此实践教学难于实施。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3 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3.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施工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施工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较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

3.2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建筑施工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

3.3 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构建建筑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五大部分,即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工种操作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4.1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建筑施工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增强学生对建筑物构造组成及施工过程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是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4.2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等课程的验证性试验和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的仪器操作,通过试验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3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民用建筑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筑工程预算与报价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报价编制等内容。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课程设计应单独开设,单独考核。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4工种操作训练。工种操作实训是学生在部分专业课结束后,即将全面进入专业课教学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等主要工种实训。学生到工种实训现场,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程序步骤、操作要领,为回到课堂进行专业课学习和毕业实践以及毕业后从事施工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顶岗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校内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有必要派专业老师到施工企业和学生一起学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职业岗位工作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创造条件。

5 全面实施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途径

5.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充实完善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完善后,可完成建筑材料基本性质实验、水泥实验、砂、石筛分析实验、混凝土实验、沥青实验、土的基本性质指标实验、土的液、塑限测定实验、土的压缩、固结实验等;充实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是建筑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测量实训通过模拟建筑工程的定位、放线、抄平、变形观测等工作,培养学生建筑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的能力,以适应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的要求。

5.2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完善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制定校企合作教育互利互惠政策,制定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实习安全管理等系列文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企业实践阶段的教学计划,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使学生学习到在学校学不到或不容易学会的专业知识,掌握在学校不容易掌握的专业综合能力,真正感受在学校的“情境”中不容易感受到的企业生产和文化氛围,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5.3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课程标准。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课程标准,指导实践性教学。

5.4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5.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派出进修,引进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在职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产学研究、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施工现场,每年在施工企业锻炼最少保证达到两个月。

5.6建设一支学术造诣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学校部分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施工企业、相关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等,聘请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

6 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监控 为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应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办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

6.1检查专业课教师制定的授课计划,看是否在授课计划中安排实验、实训项目,时间上能否保证。

6.2通过教研会论证实验、实训课题能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学生就业岗位,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6.3要求任课教师在每次上实验实训课之前,以书面形式报告给教研室和系教务科,以便教研室教师和系领导进行监督、检查。

6.4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一种或几种实践操作技能。

6.5教学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要不间断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总之,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对技术应用性、实用性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紧贴行业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献奇.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5期.

[2]苏莲萍.建筑工程专业实训环节建设模式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年,第6卷,第04期.

[3]赵景利.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职业时空,2007年,第20期

第4篇

关键词:认知教学 认知心理学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33-02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促发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思维。

1 认知教学

1.1 认知教学心理学

近代教育心理学家已从孤立地研究学习转向研究学校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的问题,把教师的行为、教学的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考察教学的实际情景,为改进教与学提供更清晰、更有效的理论依据。由此,出现了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论—— 认知教学心理学。

认知教学心理学强调,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和吸收;强调学习依赖于知识,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构建新知识;强调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景具有高度一致性。

1.2 认知教学

为了促进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现代教学论根据学习理论所描述的学习过程精细地设计教学,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认知学习理论,是把认知学习过程看作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获取知识、积累储存知识、改造整理并进行运用知识的过程。[1]

实践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即专业理论认知和专业心理接受,强调教师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保证学生接受并参与专业互动,强化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知教学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促发学生的专业教学的认知性和思维的开阔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不是单纯的传授式的学校教育,它的教学机制应是启发学生兴趣,增强专业认知力,它的教学实践活动应是学生通过专业对话与社会对接。因此,必须变单一传授教育为认知互动教育,变课堂教学为认知性实践教学,进而实现设立一个专业,充实一个行业,形成一个链条,发展一个行业的良性循环办学目标。

2 建筑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所产生的问题

建筑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实践结合得实际理论,通过对学生专业认知教学的推广,诱发学生的专业积极性,最终实现改变以往专业体系的独立式教学、预设式训练,形成充分适应建筑专业本质特征,符合实践教育的认识规律,多维立体交互式的实践方式。因此构建学生的专业认知力就尤显重要。

2.1 基础课授课单一与专业连接脱节

传统的建筑专业基础课与其他美术类专业课程开设的内容并无二致,对于理工类入门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所以许多学生对基础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并且脱离专业特点和要求,强调不切实际的同一性,在教学过程中与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上完全一样,缺乏针对性,导致学不致用。以至于学生很难理解课程与现学专业的衔接性。这样一来只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和积极性主动性。

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独立地运作,其间缺乏有机的整合与必要的互动,因此造成教学效果的脱节、重复和低效率。

2.2 专业课与基础课难以衔接缺乏实践

建筑学专业学习内容复杂,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贯穿始终的是—空间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在由低到高的“形式与认知”、“空间与环境”、“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但传统的建筑专业的专业类课程正是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学生在学习和设计阶段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和相关的资料数据进行设计,由此导致对于空间感、建筑结构的理解仍一片模糊。并且由于与基础课缺乏有效的衔接,纵使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绘图的技巧以及建筑的表现方法,对建筑设计的功能、流线、造型、空间感等的认识仍然是一个门外汉。

2.3 缺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而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只针对课程理论或课程设计等教师单一传授,学生一味接受的教学形式,不能使学生对于专业兴趣的提升有自发性的引导。再者,在现有教学模式中,理论的讲授占据了80%以上的课时量,导致学生对于建筑结构的认识,建筑空间的理解,建筑设计方法的掌握一味的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设计思路狭窄,设计内容不符合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3 认知实践教学模式的构筑

实践与认知的概念是一个长期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概念,站在心理学角度从本质而言,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在调动学习者旧有知识或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和推理实现更深刻的记忆。[2]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培养技能,也是对知识深刻记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

实践是深化知识的必要过程,验证理论的实验活动提供的刺激,为人们感知经验向理性知识的转化起到特殊的、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3]在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那些比较系统的、重要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实现知识深化的重要学习过程。

3.1 认知教学在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运用

(1)基础课应与专业特征紧密结合,由认知到绘图。

在建筑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当强调认知与实践的连贯性。并要掌握理工类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区别与一般普通类美术教学。

例如在三大构成教学中,教师通不能一味的介绍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介绍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构成形态以及产生的视觉感受,然后布置相应的练习。这样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模仿运用抽象的点、线、面去组构程序化的各种图形,由于这些图形都是抽象符号的组合,没有联系到具体的设计案例,没有联系到实际的生活现象去讲解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缺乏具体针对性、形象性和实用性,学生不明白这些构成形式在专业设计中有什么具体用途,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接受。

建筑专业学生的对具象物体的理解优于抽象物体,在认知事物的时,学生往往是先从事物的表象开始,由表象诱发联想和想象,动之以情,后以情观形,情景交融,生发意象。故此,教学中应符合他们的认知要求,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如在素描课程中,加入建筑的体量关系的实例讲解;色彩课程中,对比真实建筑的色彩搭配;三大构成课程中展示建筑立面上的点、线、面关系,把实体建筑的形态、特征、透视关系、体量关系融入教学中,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改变以往学生机械绘图的缺陷,并让学生理解所学课程在专业中运用的方法,所处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空间感的培养,注重剖面的理解。

建筑基础课是建筑专业的入门课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建筑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感,而建筑基础课是空间感培养的重要环节。空间认知是人们理解空间信息的一种思维活动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应该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4]

在基础教学中,引入空间感的首要界面是平面。平面一直在设计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在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和教师眼中,平面就是诱发一切空间形成的切入点。因为在在他们的经验里已经建立起基于平面到空间投射关系的空间构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则认为空间认知依赖于空间意象经由思维空间再加工所形成的空间地图(spatialmap),空间地图是人们用来理解与记忆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的主要方式,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是组成空间认知结构的重要内容。认知的关联性在使空间获得真实客观存在的同时赋子空间以内涵,空间认知在此基础上转化为概念化的空间构形,[5],或者说产生了一种基于可见部分对不可见部分推断的思维跳跃。由此可见,设计师和教师们的空间感是在长期的设计、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而刚刚接触建筑的学生正缺乏这样认知的关联性。所以,在空间感的培养中,不能一味的注重由平面想象空间,而要加入更为直观的界面,注重空间结构的培养,加强对以往未知界面—— 剖面的理解,结合平面,加深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的认知结构的学习和掌握,才能认知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空间感的培养。

3.2 认知教学在专业课课程体系的运用

(1)注重手绘实践能力。

手绘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手绘训练学生脑、眼、手之间的协调能力,让学生“想画就画”,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画出有创意的手绘图。手绘练习也是学生认知建筑、体验建筑的最佳途径之一。

建筑专业学生进入大二开始,就已经开始接触建筑的一些专题设计,但在此时,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手绘能力,而把重心放在如何设计中去。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建筑专业学生的诟病“只会想不会画”,严重缺乏手绘能力,连最基本的草图都无法绘制。

手绘练习应最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手段。在绘画的同时,学生能更具体、更仔细的观察建筑。同时,在手绘中学生能更多的掌握和学习各类建筑的形体关系、色彩表现等相关知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实习实践。

现有的教学模式只针对课程理论或课程设计等教师单一传授,学生一味接受的教学形式,不能使学生对于专业兴趣的提升有自发性的引导。具体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①增加互动教学。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计想法、设计思路,增强学生积极性。

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取展示真实工作过程的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与校内真实场景再现学习训练交替进行的工学结合方式教学。

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在建筑设计课中,可选择一项实际工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设计。在这一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教师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步骤和内容完成相关工作,包括地形的勘测、建筑结构的设计、平立剖图纸的绘制、效果图的制作等项目。教学中学生自主进行训练,教师跟踪指导,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和提交成果进行考核。这种用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职业能力都得以明显提高。

(3)从认识建筑到学习建筑。

建筑设计教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里要提出的是学生调研和分析建筑能力的培养。不论对空间的感知还是对建筑功能的组织安排都要来源于生活与学习的体验。好的建筑师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的物质构成有敏感认识。优良的建筑环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提高设计品位。

在教学环节中的建筑调研是不可缺少的,在专业课程中,每一项专题建筑设计教师要穿插带领学生前往同类建筑中进行学习和调研,并要分阶段进行,调研和分析要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不要单一的只在课程开始前进行,课程开始前学生还未接触到某类建筑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如若调研,也只是形式上的走马观花,并不能起到学生认识建筑的目的。教师应该分阶段的提出每一个时期的调研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建筑调研和分析,撰写详细的调研报告,为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4)模型设计应加入专业课课程体系。

模型制作本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模型制作对建筑设计教学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首先,建筑模型制作是通过自己的手去再现他人或创造自己的作品,它可以说是建造过程的模拟和重现;其次,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模拟着线、时间、肌理、触感、色彩、尺度等建筑基本要素,进行建筑墙体、门窗、柱子、屋顶、雨蓬等等主体制作,并完成建筑场地设计、道路规划、广场布局、配景设置等一系列环境模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建筑的构造,掌握建筑构造的特点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接而深刻的感知,是理解和学习建筑设计的更深入的手段;再次,在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中包含了认识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而且认识和创造体现出一种辨证的互动关系。创造此部分可认知彼部分,进而认知整体。新的认知不断扩展,创造能力也随之增强。这也是一个元认知的的体验过程,通过对感知对象,思维、记忆、策略的自我判断,调整和调节设计和制作过程。[6]

(5)建筑认知—注重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布鲁那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因此,他极力提倡使用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和信息提取。而建筑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再创造过程。

由此,在认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筑了建筑认知—注重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首先,由基础课程中通过手绘和理论结合认知模式的培养认识建筑,再由专业课程中调研、绘图与理论结合认知模式发现问题,最后经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实习实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构建以认知教学为主体的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教学中强化学生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在学生互动平台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兴趣,创新意识;在教师工作平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实践领域;在校外实践平台扎实学生实战技能,专业水准,及创新能力;最终在交互教学中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大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长路.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有效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 齐宏,王爱萍.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M].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7.

[4] 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 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M].建筑师,2006(1).

第5篇

Abstract: Integrating generalized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clu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to the daily education of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关键词: 建筑行业文化;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pecialties;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66-02

0 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文化,是指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当前,对于该定义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建筑学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长久的使用习惯使得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区:所谓建筑,就是设计房子。建筑业的组成有一个复杂繁复的结构,由建筑行业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分支的特色和概括,更应该体现它的整体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对于建筑大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建筑文化应该扩展至整个建筑行业文化。

1 建筑行业文化可以涵盖的内容探讨

毋庸置疑,包含地域特色以及物质内容的建筑文化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筑行业文化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地域特色的养成,重视外观可见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建筑大专业,使得建筑大类专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建筑行业文化除了能够体现人文特色,突出地域风景之外,还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脏、苦、乱、危等等,也非常集中的体现在该行业这一靓丽文化外表下。第三方面,在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基础上,企业文化也逐步的融入整个行业文化中,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行业文化来说,我们要概括的既要包括文化的优势,也不能忘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对于高职建筑类来说,探讨建筑行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和地域特色,还要注意整个行业需要的特质的教育,乃至包含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的灌输。

2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行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及其对职业素养形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偏重于职业素养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在课程开设中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了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职场伦理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根据我们对建筑工程系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类专业中,用人单位对学生最不认可的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坚持工作的职业精神,这说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随着通识类职业伦理、素养课程的开设而逐渐好转。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专业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

2.1 概念的模糊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望 提到建筑,人们第一反应是房子的外形,在设计院做房屋设计,对没有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水电、施工、监理等专业的区分还没有形成,而相关建筑文化解释所导致的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将建筑整个行业考虑的非常的美好:能够做出有特色的房子。但设计之外的施工等却没有过分的关注,这就导致施工类专业学生入校后,突然发现自己每天接触的将是水泥砌砖混凝土,两种过分悬殊的对比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后者的失望,甚至反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2 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对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抵触 通过我们对建筑工程系新生的调查,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进入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学生们看来,学习建筑专业,就是学习建筑设计专业,至于建筑设计还要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等等,他们则对此一片茫然。一旦得知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并非是设计房子的外形,而是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大部分同学都要到施工一线,从事施工类工作,并且这一类工作苦、累、存在安全隐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其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失望的情绪,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了有的提出转专业,有的表现出了在校学建筑专业,毕业不做这行的想法。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肯定没有办法提升,专业知识都没有兴趣去学的情况下,提出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是空谈。

2.3 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的认知产生失调 职业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即将要从事的事业之后才能对他产生后续的各种想法。而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不是学校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能够直接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的机会。从学生认识角度来说,更早的接触到企业,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信念,能够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前面一个层面,对于企业文化的传递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对接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企业的信念、需要了解的不多,关注的不多,凭空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职业素养培育对学生来说犹如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对他们起不到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3 提升高职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建筑行业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建设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相对系统的了解整个建筑专业、建筑行业文化的内容,对整个建筑专业的分工、发展,细分专业类别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既要让学生了解建筑中靓丽的风景,也要将行业需要的特质,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专业行业的了解,知道自己以后有可能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慢慢渗入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奠定基础。

3.2 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对企业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行业的认可。一个好的企业,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结合校园文化、系部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优秀行业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感染学生,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3 平时注意职业素养的融合训练,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行业做好心理建设 通识类的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只是普遍适用,所以,要想强化对专业类的职业素养,还需要专业方面的融入,在专业课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结合甚至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接触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伟,米珍.建筑企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第6篇

 

从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来看,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单位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毕业生不能马上顶岗作业,适应期较长,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例如,在建筑企业,因为有的建筑工作要在施工现场环境条件下进行,这就要求建筑专业培养人才应是面对施工现场的技能型人才,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样的培养模式离不开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

 

一、重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建筑专业教学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应特别重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训,搞好实习实训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并加深最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操作各种仪器,合理使用各种工具,掌握各种施工与造价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培养具有建筑技术工人应有的品质和素养,严格遵守规程,以及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要达到以上各项要求,笔者体会是: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先进而实用的教材是提高实习实训教学的前提。目前,职业院校使用的建筑教材大多具有高专教材的特点,理论性较强,也比较陈旧,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并不适应,因此根据中职学校建筑实习实训课的教学特点,编写适合建筑企业生产需求、突出技能训练、易学易懂的实习实训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职建筑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导生制”教学模式

 

“导生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中职院校建筑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导生制”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实训中,教师优先选择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出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导生。然后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个小组的实训活动在一位导生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建筑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建筑专业的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是实现建筑人才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将建筑专业学生实训与就业紧密相连,学校主动与建筑企业加强业务上的联系,让学生直接到工地上接受实训,从锻炼学生阅读施工图的能力开始,由专业的技工带领学生在施工现场进行建筑作业的实训训练,建筑工程项目完工后引导学生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在建筑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加快实训场地的建设,为建筑专业学生的实训打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中职院校建筑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重点,旨在实现学生实训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开放式教学根据学生掌握建筑知识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具有创新型和综合性的建筑内容进行实训或开展建筑实训技能竞赛等,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实训内容上的开放,还应做到实训场地与实训器械的开放,实训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开放实训场地,为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建筑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实习指导是提高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

 

实习指导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完成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指导教师通过讲课、示范操作、指导、考核、总结等形式,使学生在实习中获得实际操作技能、技巧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此对每个分课题进行实习教学,必须严格按照“三段指导”教学法进行,在入门指导过程中对每个分课题教学应按指导中的内容详细讲解,并按标准动作进行示范操作。指导教师的讲解内容要具体,方法正确,语言简练,条理清楚,示范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目的、重点、方法,一定要边示范边讲解,示范中有讲,讲中有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在实习之前,要检查学生实习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操作姿势是否正确,设备工具使用是否恰当,劳动组合和工作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要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正确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对建筑专业实训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利于中职院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和职业性人才。我国中职建筑专业的实训课程的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发展中我们要结合建筑专业的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实训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第7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建筑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 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2;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2-01

引言

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能直接反应学生对相关建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体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就对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进行了探讨,为实践教学的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以期能不断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 明确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的目标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为了树立实践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为建筑行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如工程定位放线的能力、分项施工工艺要求及质量验收的能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能力、组织现场施工的能力、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分析常见质量事故原因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力,如编制建筑工程招标和投标文件的能力、编制工程预决算和进行合同管理的能力、进行工程审计的能力等。依据这些建筑专业工作能力要求,中职建筑专业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教学计划。当然,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交流与联系,调查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动态,把握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方向,严格依据社会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来制定相关的时间教学计划,并完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大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繁杂的理论教学,及时的更新教材,丰富实践内容,从建筑结构基础知识、工程质量、分析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出发,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于中职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工程测量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要求,丰富实操内容,及时的删减一些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三、规划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中职建筑专业实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类型,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的实验室、施工模拟室、施工设备以及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以及施工演示区等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辅助以相应的施工项目多媒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整体的认知,对具体的施工方法、组织以及施工管理的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建筑专业技能。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熟悉建筑行业工程项目一线施工环境,在实践学习中逐渐的完善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得中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不断的改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建筑行业专业人才。

四、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整体效率,所以,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需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研以及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深入工程项目实践,接受建筑企业专业的技能培训,或者是聘请建筑行业有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学校开展专业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当然,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教师来充实中职建筑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企业教师与建筑专业专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坚强理论与实践在教师队伍的融合,为中职建筑专业培养出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

五、完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作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准则,无论是对于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需要充分结合中职建筑专业的特点,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论文答辩、课题设计以及基础知识和工艺技能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引进社会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价机制,以全面的评定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公平、公众、公开以及合法性,便于依据相关的实践教学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建科学合理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按照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市场人才需求,全面的培养实用型建筑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毕丽红,战启芳. 谈精品智能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20.

[2]王晓冰.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学时代,2014,14:20.

[3]张云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2:79-8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