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11:08
序论:在您撰写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不能令人满意,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从学生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双向情况来看,有的学生职业道德及专业思想也远远达不到要求。
通过在校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走访等形式我们了解到,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较为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奋斗目标,思想上不求上进,对前途迷茫,导致了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
2.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得过且过,不求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只想混个文凭,导致无法适应职业的实际要求;
3.行为规范不达标――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便,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薄,导致不能适应职业的纪律和规范要求。
4.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工作后,对职业所需要的付出、对工作的辛苦和压力缺乏思想准备,想跳槽和换岗的思想和行为都时有存在。
5.轻视职业道德的作用――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重要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而已,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物质时代并没有什么大的实际作用。
二、实训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职业道德教育应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使教育内容具体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要求,同时为了适应企业需求,我在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利用实训教学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1.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1)电工职业道德与人的修养,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专业着装要求。
(2)根据电工职业的国家标准、规范,培养学生的电工职业道德,包括怎样做一名合格电工。从基础性要求入手、从细微处入手、从思想认识入手。
(3)根据电工的职业特点,从一般普遍要求的教育开始。
(4)根据实习教学特点,规范实习过程行为和文明实习要求。
(5)爱岗敬业的教育,做遵章守纪的好工人。
(6)执行质量标准的教育,培养自觉学习意识,钻研业务,保证实习产品的质量。
(7)坚定职业道德信念教育,以“养成教育为主”,不断牢固职业道德意识。
2.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1)群体实验方法:教师集中教育、案例分析、电工创意比赛、技能比赛、企业参观、企业人士对学生集中讲座、模拟“企业试用”、评价考核等。
(2)个体实验方法:实习过程中的巡回指导、学生个别交谈与辅导、个别纠错、开展以职业道德养成较好的和较弱的学生“一帮一”活动等。
3.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
对于培养学生做合格公民、合格学生等基本素养,可以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本文只对在实训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以本校中级部电工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中级部学生的学制是三年,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实施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从职业道德的基本认知入手,培养学生对做一名合格工人的认识。
第二学期:从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过程入手,培养学生对电工职业的认识。
第三学期:从电工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对电工职业道德的认识。
第四学期: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形式入手,让学生将职业道德品行在企业要求的氛围中逐步实际体验,并不断加以改进。
第五、六学期:从下厂实习形式入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行。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8-0088-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中职电工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成为当前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可见职业道德的重要性[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劳动者个人素质完善的重要因素,它能指导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对择业和从业态度有直接影响。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渗透到所有专业课教学中。如在电工专业教学尤其是项目化教学和实训课堂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时,成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职学校电工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原因
学校对电工专业的学生太注重专业课教学,只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律法规》等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且只是安排德育老师来讲授,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全员性。导致在电工实训课堂上,学生迟到、早退,集体、时间观念较差;或穿着随便,经常带小零食到实训室,文明、卫生习惯较差等。加之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中职学生不能准确地定位自我,好高骛远,缺乏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奉献意识,对工作环境、劳动量大小、工资待遇等存在不正当期望。
三、中职电工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在电工专业教学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基础,对推动社会进步意义重大。电是国民生存之根本,电工专业毕业生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当前中职学校电工专业课程都采用项目化和实训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环境都是仿照企业要求来创设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要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进入实训场地后,要严格遵守场地规章制度,服装整洁,不穿拖鞋、短袖、短裤等,不迟到、早退,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时间观念;其次,项目化教学中,给出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再次,在实训场地,要保持场地卫生干净,不得随地丢垃圾、吐痰,培养学生文明、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最后,在安全用电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安全用电操作规范,保证操作人员和生产设备的安全,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全员化
职业道德教育既然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就不能单纯地只交给德育老师来做,而应实行全员化教育,即确定“一切以德育为先”的指导原则,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全员化的战略,做到全体师生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和督导者,事事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资源,处处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中职学校的学生有自身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职业道德示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要求学生用现有知识,通过查找资料,两人一组设计一个门铃电路,并安装调试。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明确定位自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奉献意识等,真正做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全员化。
(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职业道德教育最终要求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因此,成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能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实现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体现在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能力上,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其主体地位,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的方法上,要变“说教式”教学为自由、民主的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在生活、工作中能主动承担社会道德义务,并能不断地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结语
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电工专业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但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将其贯穿到各专业课中,使教学质量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下得到整体提高,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其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荣发.现代职业伦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 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81-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现象突出,尤其是每年春节后,这一情况更为突出。但2012年暑期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教师到区内外多家企业走访调研后发现,即使企业给出了较高的薪资,还是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经调查了解得知,原因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新的变化,从原来的单纯讲究高超技艺,转变到了现在的除专业能力外,更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要求员工具备责任心、诚信,能够适应工作中的各种突况,具备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与人沟通与合作的精神等,即对员工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技工院校的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未能符合要求。
作为现代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企业的要求,而职业教育定位于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职教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目标。那么,应如何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此,本文拟以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作一探讨。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职业技能,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定义为: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
职业作风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它是敬业精神的外在表现。敬业精神的强弱决定着职业作风的优劣,而职业作风的优劣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信誉、形象和效益。
职业意识是指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二、“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多偏向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即使具备合格的岗位技术也因为职业作风不过关、职业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等原因被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在校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提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该模式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将职业能力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职业素养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始终。
工学结合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能力本位是指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在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注重技能型人才革新能力、操作能力、指导能力、学习能力、执行力、协作能力和责任心七项核心能力要素的培养,形成“敬业尽责,精细操作,好学合作,革新进取”技能型人才。以技能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使学生逐步适应职业岗位,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
三、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下面以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的重点支持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即电工专业为例,阐述如何通过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从图1可以看到,“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三年教学中,分为职业认知、职业认同以及职业熟练三个阶段。
第一学年:职业认知阶段。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电工专业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将目标融入专业基础技能模块教学中。在学习公共文化基础知识、电工专业基础知识、电工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教学范畴,让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对未来职业的兴趣,在培养其掌握基本职业技能,达到电工专业初级工技能水平的同时,让其具备基本职业意识,为将来到企业就业打下良好根基。
第二学年:职业认同阶段。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岗位专项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一学年主要加强学生的电工专项技能实训,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电工专业技能模块为载体,进行电工专项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该专业专项技能,强化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学校工厂综合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服务活动,培养其岗位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电工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为电工高级工考证做好准备。同时,在这一学年中,进行企业文化进校园特色项目的建设,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实现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有机会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养成良好的职业作风,提高职业素养。
第三学年:职业熟练阶段。本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及岗位拓展综合能力。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第五学期首先让其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电工岗位的操作综合技能训练,并将岗前教育融入岗位综合技能培训过程,第六学期按照“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原则,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方式,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在本学年中,还根据本专业国家职业标准(高级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强化其岗位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为其将来取得电工专业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并为其成功转型为职业人打下良好基础,很好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
总之,只有抓住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职业行为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杜莉萍.职业素养训练系列教材――模拟员工训练[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3]本期话题:用工荒逼出“脑体倒挂”折射了什么?[J].职业技术教育,2012(6)
[4]张汉芳,王九程,黄俊亮.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电工专业 一体化教学 课程改革
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深入,电气自动化设备中机械运动和电气控制技术结合紧密,对从事电气维修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岗位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有了新的要求。企业急需这种具有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通过企业调研显示,企业不但重视电气维修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对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设施设备保养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就是改革原有教学模式,从培养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实施本专业综合化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与企业对接提供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合格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职业习惯,能够实现自身职业生涯持续发展。
一、电工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电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在中级工阶段应注重基础课程学习,培养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高级工阶段是技能、理论综合应用阶段,应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
1.中级工
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能完成简单的机床电气控制与配电线路施工、机电设备电气保养维护等常规工作的维修操作人员。
2.高级工
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机械、电子、光、气、液等技术在机电设备中应用的知识,具有机电产品电气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能力和简单设计、调试、维护、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的操作人员。
3.预备技师
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能按照作业规范,进行较复杂机械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及数控机床的电气维护、维修、设计及安装调试等任务,具有一定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能力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二、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
为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托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教学模块,提炼典型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支撑,建立任务驱动型的专业课程设置,并在完成典型任务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构建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典型任务设置参照如下。
1.中级工
职业道德,电工照明线路的安装与维修,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检修,简单机电设备的安装,简单机械设备的电气线路安装与检修,PLC控制技术的应用,低压配电设备线路的设计、安装与维修等项目任务。
2.高级工
职业道德,除完成中级工的项目任务外,还应设置机电设备控制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电子线路的维修与调试,小型直流调速系统的维修与调试,PLC、变频器、触摸屏的编程、控制及系统调试等项目任务。
三、一体化教学工作站建设
一体化教学工作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综合场所,除配有完成典型任务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足够的操作工位外,还应具有完成典型任务相关知识查询平台、资料知识学习平台、图样设计绘制平台、生产情景模拟平台等功能,能完成本专业技能模块考核和技能鉴定任务。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建议建成以下一体化教学工作站:单片机控制一体化教学工作站、C床电气一体化教学工作站、电气液控制系统安装与控制一体化教学工作站、电气维修一体化教学工作站、电动机调速一体化教学工作站、自动化生产线一体化教学工作站、机电一体化综合教学工作站。
四、一体化教师基本要求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教学是依托典型工作任务,理论知识与实习课题紧密结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学习、职业素养学习等,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教学模式,所以完成该教学任务的一体化专业教师应有更高的任职要求,除具有教师资格要求外,还应达到该工种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及以上技能等级和相关职业工种在企业实践锻炼学习经历,具有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和先进教学设备使用操作能力。
目前,尽管各技工学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进“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但多数学校停留在“一体化”的数量建设上,而没有从一体化教育的特点、本质入手去培养“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师实际上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全方位的转变,是典型任务课题教学的重新编制或修订的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认识到“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本身很难达到其能力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很难取得突破,建议通过学校和个人努力采用下述途径加以改善。
1.进修学习
学校根据实践需要,有计划地每年安排一体化教师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性课程教学能力的培训学习,学习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法和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能力技术。
2.校企合作培养
一是组织一体化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熟悉企业岗位专业技能工艺要求,了解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生产设备的新工艺、新技术,结合教学中典型任务课题要求,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二是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采用“借鸡生蛋”的方法,聘请―些资深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制订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参与典型任务课题一体化教学过程。
3.学校岗位培养
【关键词】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
一、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意义
1.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基础。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电工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基准点,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要素之一。对于丰富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是保证教学实施的需要。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导性文件。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直接引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对于制订电工基础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围绕学生就业岗位(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以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力求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是执行电气、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二、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
1.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构建要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提高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教学方式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以职业素养、岗位技能需求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总体框架及教学目标的确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由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方法等构成。评价服务课程,课程服务专业,专业服务就业。
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相关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分析后续专业课教学中所需的电工基础知识,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对电工基础理论与技能的要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就业岗位,突出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与社会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处理生产与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为获得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用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原则
1.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相协调的原则。通过对相关岗位群的充分调研和分析,结合后续专业课程及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的需求,以易学易懂、必需够用为出发点,科学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其理论深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加强基本概念的阐述,弱化复杂的理论推导、计算。
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提升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为出发点,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的相关内容以及后续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培养。
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工程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作为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切实落实到课程教学实施之中。
2.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学校即有教学设备状况、学生的基本情况,课程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动画等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与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以案例教学为主导,贴近专业讲理论,贴近生活讲理论,消除学生对电工技术的神秘感;通过实验使学生逐步积累电工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及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专业教学 渗透 职业道德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下面,笔者以机电专业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1 加强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间的整合
每一个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管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会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各个课程的特点,有机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培养目标的行业特点,突出不同的职业要求,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反过来,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又会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动力支持。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2 专业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1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
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从而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引领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作用。
例如:我曾任教的机电2011级5班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将本次实训的德育目标确定为“团结协作、荣辱与共”,让学生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实训过程中,我将全班同学分成12组,3人一组,首先让学生明确德育目标,告诉学生哪一组做得最快、做的最好即为优秀,评出两组“最佳协作奖”。最终,学生在这次实训中,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任务达成率高,而且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学生的操作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
在《电力拖动》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教学任务,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养成爱护工具和设备、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并引进企业的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把6S管理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2.3 使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
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而我们的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听者,真正能听进去的不多,收效甚微。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在《生活德育简论》一文中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在生活中体验职业道德的内涵。
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销电子产品。在活动中,我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产品特点制定推销计划,设计推销方案,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童叟无欺,并教会学生一些推销的基本技巧,要求学生在销售过程中,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可见,社会实践会给学生一个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来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刻刻洞悉学生的心灵,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把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发挥专业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重、创新进取、德艺双馨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教师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来关心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文明的行为举止、科学规范的职业操守去影响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环境的构建上,要将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要将道德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终身职业能力发展,将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展板、标语、制度、规定、标准、职责等不同形式不同途径地展现出来,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2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因此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保证在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促使学生在职业道德修养上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为例来进行阐述。
2.1依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实践专家、职业道德专家、德育教师、辅导员等人员组成的“职业道德研究会”,在对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规格各层次各性质众多企业进行广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及智力特点,参照与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鉴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细化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提取优化,进一步明确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与研究。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专业的任职岗位群主要为机械设备装配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操作工、安装调试工以及设备管理与销售人员。对制造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等进行大量的调研,依据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职业鉴定标准中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确定了该专业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基本素养;具备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
2.2突出教育的实效性,系统化设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要求,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渗透到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中,充分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不断线。开设《形势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大类基础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通过课堂学习、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环境熏陶等多条渠道,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针对专业课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升和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实事求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创新创业、安全规范、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加入项目教学,使之成为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时,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熟悉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工作要求,按照真实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重依托学院素质发展平台,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活动、道德讲堂、道德名人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专题讲足、爱心互助、以职业道德为主题演讲比赛、希望工程、专业技能比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英雄模范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二课程活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2.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拓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途径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体现创新、合作、敬业等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要求,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合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教学与人文讲座、职业道德讲座、名师讲堂、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小组、创业工作组、社会实践等密切结合,文理交融,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进行项目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任务实施、项目评价等途径,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细化到各个教学流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处理、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规范作业、文明生产、强调纪律,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2.4通过职业实践活动,促进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
充分利用《金工实习》《机械设备装调》《维修电工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及答辩》等实践课程的实训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整个的实践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管理到位,要做好统筹规划、分工明确、精心设计、实施认真,对于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实习实训,通常采用“双师”授课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多为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和实践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企业背景和职业成长的轨迹从专业角度深入解析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从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顶岗实习,作为一个准员工,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要求,在车间师傅的指导下在企业任职岗位上进行生产作业,使企业职业道德文化的氛围感染顶岗实习学生,由企业职业道德的标准评价和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领悟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