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述范文

时间:2023-07-07 16:11:05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劳动教育论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述

第1篇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用进废退”进化思想早已告诉我们,“身体锻炼十分重要,是身体不至于退化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活动)可使有关的肌肉加大力量;而停止使用(活动),则与损坏有关神经的作用相同,使相应肌肉趋于衰退。当今的学生长期静坐于书桌前,片面地重视脑力劳动,忽视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其表象是学习压力大,但根本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众所周知,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逐步形成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而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西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多位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引导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一、国外著名教育家主要体育思想探源

古往今来,许多西方大教育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举,表现出对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重视。古希腊三哲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体育教育均有独到的见解;而杨·阿姆司·夸美纽斯、让·雅克·卢梭、约翰·洛克、裴斯泰洛齐、赫伯特·斯宾塞、伊·阿·凯洛夫等大教育家也有发人深省的体育教育思想。以上教育家的思想共识即为:体育应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是人们生存、生活、工作、娱乐、发展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勇气,身体的训练应在智力训练的前面。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不应该像斯巴达人那样通过儿童勇敢地艰苦操练而变得残忍,应该把高贵的东西而不是兽性的东西放在首位。体育在人们不同的教育阶段包括不同的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游戏、饮食来发展儿童身体;初等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体操训练形成人健美的体格、勇敢和良好的习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趋向于体育不能落后于智育。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认为,身体健康在平时是有用的,因为人们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用身体,要尽可能使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而在战时,身体健康就更为重要。即使在思维活动中,健康的身体也是必要的,许多人“由于身体不好,健忘、忧郁、易怒,就会影响他们的神志,以致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遗忘殆尽。”[1]苏格拉底要求每个人的身体能忍受严寒、酷热、饥渴、疲劳困顿,以便能适应各种环境;常常“竭力劝勉他的门人,要注意身体健康。一方面要尽量向那些知道怎样保持健康的人学习,另一方面个人自己也要一生一世注意……”[1]苏格拉底自己经常锻炼身体,准备应付身体可能面临的任何考验。他每天早上都到广场去体育锻炼,因此培养了自己忍受饥饿寒冷、疲劳的惊人能力。[1]苏格拉底能够最终成为古希腊三哲之一,重视体育锻炼,摸索健身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曾提出“先音乐教育,后体育训练”的主张,他把音乐和体育并举,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指明了体育锻炼在人们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2]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民主教育家。在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时,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是和谐的,他说:“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3]”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世界观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鼓吹实行禁欲主义,通过折磨肉体来拯救灵魂。夸美纽斯的观点与此正好相反,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3]”,因此十分重视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要求家庭和学校都应注意使儿童的生活与学习有规律、有节制,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该观点也符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的恢复机理。

约翰·洛克(JohnLock,1632-1704),17世纪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在论述绅士教育时对体育非常重视,在《教育漫话》中一开篇就说:“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4]他为了培养健康的绅士,根据他的医学知识,拟定了一个锻炼绅士体格的体育保健制度,对儿童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达到把绅士锻炼成能拿起武器去当兵的标准,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忍耐劳苦的强健体魄。他所提出的各种保护与锻炼身体的体育卫生的要求,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他关于体育的见解,内容十分丰富,新颖而系统,对当今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和家庭体育卫生管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卢梭想象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是运动敏捷、身手协调的人,所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被视为儿童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这种养护和锻炼其实质就是具有身体练习的体育。卢梭对于当时轻视身体健康的流俗主张给予无情的驳斥。首先,他认为惟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使人忍耐疾苦,勤于工作,获得幸福和延长寿命。他说:“体质愈衰弱,欲求愈迫切;而体质愈强壮,便越能忍耐。一切肉体的都产生于体质软弱的人;他们愈不能得到满足,他们的痛苦也愈强烈。”[5]又说:“几乎所有长寿者,都是出于从事多量体格锻炼而能忍受疾劳和工作的人。”[5]其次,卢梭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理性发达的基础。他认为:“身体要相当的健康,以便听从心灵的支配;正好似好的仆役必须是健康的。”[5]并指出:“以为身体的活动会妨碍心灵的活动,那是一桩绝大的错误。仿佛二者不能联合并进,也仿佛心智活动不愿意去作行为的指导一般。”[5]所以“你假如要培养儿童的智力,你应当培养那智力所要控制的体力。为了使儿童良好而慧敏,你要给他的身体以不断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你要让他工作,让他做事,让他奔跑和喊叫,让他永远活动;使他成为有体力的人,他不久就成为有理性的人了。”[5]再次,好的身体是优良品德的基础。卢梭说:“霍布斯称邪恶之徒是健壮的儿童,是不符合事实的。一切邪恶皆由体弱而生;儿童因为体弱才令人厌恶;设法使他们强壮,他就变好了;因为假如我们什么事都能做,我们一定不做坏事。”[5]卢梭把体育和锻炼当作教育的主要内容,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体育先于智育”,有别于我国现在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不仅要发展人的道德和智慧,还应发展人的身体力量,因为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人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基础都蕴含在人身体的发展之中。他认为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出来。他说:“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脚要走路,手要抓物”,以致人的整个身体能要求通过各种活动得到发育成长。这种活动从小就在进行着,如从手抓、脚蹬、走动、伸举到“打击和搬运,戳刺和投掷,拖拉和旋转,围绕和摆动等等[6]”都可使体力得到发展。这些“体力表现形式虽各不相同,但是或合或分,都蕴含着一切可能的行动的基础,乃至蕴含着构成人类的各种职业的最复杂的行动的基础。”[7]而这些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则是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因而他提出了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学校的体育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裴斯泰洛齐对体育的认识落脚于一个“力”字。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对体育也很重视,他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开始时期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利益(幸福)和现代生活日益增加的竞争,都需要体育;一个民族的繁荣、战场上的胜负、商业上竞争的盈亏,都与人的身体强弱有关;女孩和男孩同样需要体育。在《体育》一文中,他从体育理论论述到人体的养护与锻炼:“身体即是心智的基础,要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8]因此,他要求让儿童多运动、多游戏,他认为游戏和竞技比体操更重要。他提倡自然的身体锻炼,反对人为的体育制度,在学习方面,主张不能让学生过分疲劳;改变当时学校那种儿童由于体力衰弱,时常被迫离开学校,功课繁多,教师苛求,以致学生不得不以一天12到13小时的时间致力于学习的现象。他说:“当用心大为过度的时候,结果就严重得更厉害,不只影响身体的健全,也影响到脑本身的健全。”“身体健康下降是学习过度的后果,……硬塞知识的办法该受到多么严厉的谴责。”[8]斯宾塞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也构成了他的五大部分课程体系的第一部分:开设生理学、解剖学。这是阐述生命和健康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在斯宾塞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伊·阿·凯洛夫(1893~1978),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很有影响的苏联教育家。他主编的《教育学》于苏联第二次教育改革时期问世。从那时起,他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苏联传统的教育指导思想。凯洛夫在《教育学》第十六章《体育》中论述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是增进青年健康,发展他们的体力和各种能力的必要条件。”“体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的身体获得发育,使它变得结实健壮,有坚忍和持久的力量,并且要发展学生的灵活而美观的动作。”[9]这已经从理论的高度提到了体育的概念、任务和外部条件,为后来体育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诸家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

通观以上多位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不难发现体育对于他们一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他们主要体育思想的溯源和探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基本启示。

1.学校体育教育应坐拥真正意义上的“五育之首”

以上多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无一例外地将体育教育列在“五育之首”。早在1917年4月1日,用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0]在这里,青年已将体育提至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可见体育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地位。

2.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改变重文轻武的办学思想,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

在当代体育教学中,尽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法规文件对体育课、体育考试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都有明确规定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长此,学生间流传“体育课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这实质上既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悲哀,更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悲哀。学校乃至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轻视,必然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淡薄,更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要彻底改变此种现状,学校应逐步废止应试教育,根除淡化重文轻武现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制定具体落实细则。只有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制约并严格规范管理,才能保证体育工作的质量,才能逐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3.在学生锻炼意识培养方面,应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作为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面我们所列举的西方大教育家的体育思想,无一例外地重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这对于我国今天的体育教学仍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里所说的提高学生兴趣并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简单地动一动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学生要较好地掌握运动技术,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掌握锻炼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要加大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学生有着较好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并且掌握2-3项特色和具有一定优势的运动项目,对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体育锻炼对身心的各种功能,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由自发到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洛克.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 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 斯宾塞.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特征;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51-0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分支,其载体的形式、特征及应用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所类似,但也有其特殊化的一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要形式包括理论传输载体、实践活动载体、校园文化载体、校园媒体载体四个方面。

(一)理论传输载体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理论灌输为主,理论传输也相应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授可以大致分成理论课和讲座两种形式。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通常,在高校的理论教学中会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学生讲授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基础与常识等。通过理论的灌输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确认识国家政策,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吻合的世界观、价值观、成才观。讲座也是理论传输的一种形式。讲座的内容会针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特点、学历层次、存在问题进行,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说清一个问题或者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相关讲座越来越多,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趋势。

(二)实践活动载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学科建设的完善成熟,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载体越发丰富,专题研讨、读书活动、志愿服务、竞赛竞技、参观调研等均属于实践活动载体的内容。教育者借助活动形式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并与其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2]。在高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群体容易接触新鲜事物,信息交流通畅,能力素质较高,加之受教育者社会背景多元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也呈现丰富性。

1.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可以使学生就某一思想政治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与他人交流看法和观点,在整个交流活动中,吸取有关思想政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形成优良的政治素养。

2.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我们将读书活动而不是书籍,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因为虽然书籍本身承载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但书籍本身不能担负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功能,因此,只有读书活动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3]。

3.志愿服务

志愿者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载体的又一种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备受推崇。志愿者通过社会服务工作,能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树立为他人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成贡献社会的思想觉悟。目前,高校志愿者服务实践主要体现在“三支一扶”,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推动高校大学生为边远地区、基层组织进行服务。通过思想和物质的双方面激励,使在校学生建立服务基层的信念、理想,在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4.竞赛竞技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载体还有一种形式是竞赛竞技,使学生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形成潜在的思想政治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五四演讲比赛、歌唱祖国合唱比赛、党建知识竞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使参与者积极收集相关资料,全面了解相关内容,从而在思想觉悟上、理论体系上、政治感悟上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活动使国家政策、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大学生活之中,既丰富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举而多得。

5.参观调研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研,能够促进学生在观察调研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实际观察调查中寻找真知,从而树立牢固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信仰,为校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例如,现在许多高校会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旧址,倡导各种形式的红色旅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从参观考察中形成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校园文化载体

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进行教育,以达到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4]。在校园生活日益精彩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理论灌输和教育教化,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探讨的话题。

校园文化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归功于各类校园文化产品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和养成。美观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和谐宁静的校园文化底蕴都能够对在校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使学生消除思想偏差,引导正确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规范;坏的校园文化环境会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从而走上弯路,产生不良行为,危害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心理、个性、人格。

(四)校园传媒载体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呈现出了新趋势、新变化,以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大众传媒技术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传媒载体主要包括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形式。

1.校园网络

为方便信息的传递,现阶段几乎每所高校都会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形成自己的网络站点。在网络逐渐普及的发展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领域也相应得到了扩充。利用网络传媒技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为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辅导和政治教化,同时,通过视频、图画进行直观的思想、心理、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吸收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是校园传媒中的又一种形式,以广播的形式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便、快捷,且成本较低,广播作为高校校园的主要传媒工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学生进行信息的传递。比如,午间新闻报道,使得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小情,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进行探讨和思考;再如,校园点播,可以无形中形成友爱和谐的校园气氛,使学生养成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3.校园报刊

校园报纸、刊物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另一个阵地,占领了校园报纸刊物阵地,更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报纸、刊物以文字为主,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和意图。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对象具有能力看懂报纸、期刊的内容,因此,克服了社会中报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足,与网络、广播分庭抗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又一项关键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多重特性,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探索和分析,不难发现其具体属性可概括为:内涵丰富性、目的明确性、创新发展性。

(一)内涵丰富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多样,内涵不断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分支,其载体有着丰富的内涵。从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致可以分为校园理论传输载体、校园实践活动载体、校园文化载体,校园传媒载体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涵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体系中有动态载体也有静态载体;有传统载体也有现代载体;有显载体也有潜载体;有物质载体也有精神载体。这些载体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和引导作用,通过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配合,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目的明确性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的特定性,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能够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工具,具有特定的目的,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很明确。衡量一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可以从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取、设计和采用方面,载体的形式、内容都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生密切相关的,一切均以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和道德规范,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宗旨。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目标,有利于考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适用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取和应用提供了引导和规范。

(三)创新发展性

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吸收消化新鲜事物的能力远远高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他们接受过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接纳基础。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变化和要求。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数以理论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主,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无论从整体的形式、类别还是从某类载体的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社会的前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具有的创新发展性使之能够围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端人才的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道德素养方面不断上升、不断进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原则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种类多、发展快,没有特别要求如何进行使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在对载体的使用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际应用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可循,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遵守和维护。

(一)重视载体结合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丰富,形式多变,载体的功能和特性纷繁复杂,为使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取方面,应当将有效载体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每一类载体都有其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文化载体虽然能够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化,但其也存在着引导速度慢,见效期长的劣势。又如,理论传导载体能够很快地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国家主流意识传达给教育对象,但是,它也有可能会引起教育对象的不满和排斥,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阻碍。因此,如果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靠一种载体来对教育对象进行影响是远远不够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将多种有效载体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各类载体的优势,弥补不同载体劣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佳、见效更快。

(二)把握载体适度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教育者在载体的选取和应用上会出现迷茫,也有部分教育者会存在采用载体多多益善的误解,企图用各种载体的罗列来达到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种类多、变化快,但是在使用上,依旧存在适用性原则,教育者需要把握好载体使用的度,才能够得心应手,相得益彰。如果不经过思索和筛选就将各类载体进行应用,不但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果,造成教育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目的,对载体进行差异性选择,确保“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三)注意载体互动原则

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要满足对教育对象的教化和引导作用的条件,还要满足主客体之间产生互动作用的条件才能够称之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使用,增加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联系与沟通的机会,有利于双方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和客体的双向运动,达到感情的交融和人格的升华[5]。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上,要特别注意主客体间的互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载体使教育主客体间产生联系,互相作用,充分发挥载体的传导、枢纽功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联系方面以及教育功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各种形式,掌握载体的特征,遵循载体应用的原则,从而承担起高等院校培养思想品德、政治素养、道德规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万长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刍议[J].社科纵横,2008:(5).153-156.

[2]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论坛,2003,(7):115-119.

[3]王升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几个理论问题的再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3):112-115.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93-02

1 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1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同志曾用八个字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在我国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院校肩负着的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知识和智力优势,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二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新的办学模式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输送充足的合格的人才;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和改革,建设和谐校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 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教师这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古今中外已有很多经典论述。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个方面概括起来讲就是教书育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他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不仅应当教育自己,使自己达到理想的境地,而且还应当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他所说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德、智、健康、美、劳五个方面,即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又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其中,德是核心成分。他认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在教育活动中占有统帅全局的地位。

教书育人是一种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高度自觉性劳动,通常是在没有外界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作做多做少、工作效果如何,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对党和国家负责,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对社会负责,促进大学生尽早完成社会化,成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劳动技能、高尚思想品德、全面素质发展的劳动者;必须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负责,使这些年轻、勤奋、有理想、有个性的青年既能充分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又能结合社会需要和时展确立适当的理想和目标,成为在德、识、才、学、体、美等方面都极具发展潜力,事业和生活顺利取得成功的人。

2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缺失的成因

2.1 利益关系失衡扭曲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利益是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动机。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高校教师的“自利性”倾向必然扭曲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

(1)生存压力迫使高校教师及高校领导管理集团成员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生存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必须满足的需求。“生存需求”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容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当代社会人们遭遇风险的可能性逐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却在相对减弱,个体生存必须的资源急剧增加与资源绝对有限的矛盾激发出巨大的生存压力并导致生存条件渐趋恶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成为高校教师及高校领导管理集团成员行为的首要价值取向。

(2)高校的“自利性”。在制度安排上,经过几次改革后,通过“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我国高校的发展,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和“高校的各种市场性收入”两大部分,高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也就有着相对独立的自身利益。“高校利益”主要包括:高校的整体利益、高校领导集团的利益、高校教师利益、高校学生的利益。目前中国高校内部行政体制仍然是“管理型”而非“服务型”,高校的“自利性”源自领导管理集团的利益和教师的利益,势必造成高校的办学目标取向是“高校利益的最大化”。

2.2 制度供给短缺,使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此处所指的制度供给短缺主要是指:

(1)国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关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制度体系。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各种凡是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等都有诸如“加强和重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内容,最终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这些制度法规和政策在结构上是凌乱的,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体系。二是从内容上看,大都是一些粗线条的原则性的规定,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过重,离高校发展的实际和教师的实际生活太远,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缺乏参与热情,甚至产生冷漠和厌恶心理。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制度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其承担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只能依靠自我文字总结来确定自己的工作业绩,没有任何的制度性压力和工作规范,势必造成此项工作流于形式。

(3)机制的缺失。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自动发生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能使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体系,才能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而我国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最终只能使有关的制度规定变成一纸空文。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状况制约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高难度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3 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3.1 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和得力有效的措施,要解决好新时期教师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突出位置。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教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认同和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自觉改变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材内容。用正确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教师的政治学习制度,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更新学习内容,贴进高校实际,解决教师思想困惑问题。要加强教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教育,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学生的意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3.2 以人为本,重视教师的个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以教师为本,使高校的想想政治工作“贴近高校实际、贴近教师生活、贴近时代的要求”。教师的成长和学科建设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只有学习环境相对优雅安静,学校出台制定的学术标准与政策待遇相对稳定,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民主,人际关系比较和谐舒畅,教师才能自由地按学科相互激励与合作,形成学术风格、学术流派、学术风气和学术水平,促进教师改革创新,积极进取,发挥他们学术上的一技之长,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给教师以学术自,同时要出台政策,保证教师拥有学术权力、资源调配权力以及知识贡献所得的个人利益,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格权益。

高校要强调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塑造美好心灵和高尚品德,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奉献精神,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学生成长进步的导师,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目标,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以德施教,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正确的导向

要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如教书育人条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化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促进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要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评估标准,形成一整套考核、评议、优胜劣汰的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强化教师工作中的政策导向,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聘任、优秀教师评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3.4 坚持教育内容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的统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为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内容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的统一。首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其次,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再次,要坚持思想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2)注重教育过程的艺术性。教育者应该做到:其一,观点鲜明正确。其二,材料丰富翔实,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其三,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坚持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把教育者的理论灌输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结合起来,即自学、答疑、讨论、论辩等,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紧密相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3.5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设

由于教师的职业、品行、爱好、性格不同,他们的需求与要求也不同,面对这些高知识分子群体,高校不论出台什么政策或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以大多数教师的满意程度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了解、理解、信任和尊重教师。一般来说,教师的思想问题多数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要做比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保密工作,采取谈心和心理咨询等办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耐心、诚心、关心、细心、热心,以诚相待,换位思维,帮其解惑,帮其所帮,急其所急,化解矛盾,理清思路,理顺情绪,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3.6 加强高校专职政工队伍建设

一是要选拔、引进一些思政、教育、心理专业毕业的高级政工人才;二是加大对现职政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现职政工人员的学历层次;四是提高专职政工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6-97.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