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7 16:10:58

序论:在您撰写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解答方法;练习设计;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32-0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也突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系统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也非常巨大,且开放性越大,效果就越好。开放性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这种指导思想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但从横向的结构来看。必须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纵向的结构来看,强调通过学生的思想和活动的开放来展开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新课标增强教学开放性,减少封闭性。开放性教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时空,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符合“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学习内容中的解决问题这部分,既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发散思维。笔者就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捕捉开放的信息进行教学。

一、捕捉情境的开放

新课标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练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创造性地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探究前的矛盾中捕捉情境,设计出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如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各种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结合实物模型演示,师生一起归纳出答案: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三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热情浓厚,合作交流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促使学生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理解题意的开放

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主要是应用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交织结合在一起的。我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题意,为分析及解答应用题扫除障碍。如教学《比的应用》例题:把140个桔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各分多少个?

“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引导学生说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4∶3,这4∶3你能从哪些角度理解它的意思。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投入到独立思考之中,片刻,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争着说:①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3∶2,表示140个桔子分成5份,大班分3份,小班分2份;②表示小班分的是大班的■,也就是大班分的是小班的1■倍;③表示小班分的是总数的■,大班分的是总数的■;④大班分的比小班分的多■……可见理解题意开放性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解答方法的开放

解答方法的开放也就是探索性学习形式,通过解答方法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如上例《比的应用》“把140个桔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和小班各分到多少个?”智慧从探索开始,良好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在解答应用题时,我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困于常规解法,敢于跨出,寻找多解。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讨论,归纳如下几中解法:

①先求1份是多少个?再求3份和2份各是多少个?

算式是:140÷(3+2)×3?摇?摇140÷(3+2)×2

②转化为分数应用题解答:小班是大班的■,即140÷(1+■)

③转化为大班分的占总数的■,即140×■

④用方程解:设大班分x个,■x=140×■

⑤用比例解:设大班分x个,比例式为■=■

由此可见,解答方法开放既可拓宽解题思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练习设计的开放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1.条件的开放。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的问题来反映满足问题的条件,而满足问题的条件并不唯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常以少条件、多条件等形式出现。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后,我在练习课中,出示给学生一个问题:求男生多少人?课伊始,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没有条件,要你们自己想出条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想的条件最多、最好。结果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都用在解决“求学生多少人?”这个问题:①女生3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女生35人,是男生人数的■;②全班人数60人,男生人数是全班的■;③男生人数40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3;④男女生共32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应用题的条件开放,以学生基本知识为背景加以设计,既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又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及创新意识。

2.问题的开放。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许多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我出了几个条件:“一根电线长60米,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练习前我鼓励学生根据这几个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个个想表现自我,经过独立思考,结果出现了:①第一次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②两次共用去多少米?③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百分之几?④第一次用去的是全长的百分之几?……通过对应用题的问题开放,不仅能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为学生拓宽多向思维空间,提供一片创造的蓝天,让学生在蓝天上展翅飞翔。

3.结果的开放。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的条件,学生根据条件得到不止一个结果,甚至有两个以上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对结果的开放,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如我在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叔叔举行打靶比赛,规定10分钟打准100发以上为优秀。比赛开始4分钟,甲打了48发。我问甲这次比赛中能得优秀吗?问题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能得优秀,因为他4分钟内打了48发,10分钟就能打120发。有的学生说不能,因为他在4分钟内打48发,如果继续打下去眼睛太吃力了,速度慢了,10分钟打不上100发以上,就得不到优秀了。也有的学生说,4分钟打了48发,并没有说明全打中,如果这4分钟打的发数和后6分钟打的发数没有打中的超过20发以下的就不能得优秀……通过对应用题结果的开放,不仅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分数教学 数学知识

分数是小学数学科目的基础教学内容,重点包含了分数认识和意义、分数乘除法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等等。由于小学生缺乏认知能力,而分数内容比较复杂,导致小学生难以理解分数的知识及运算,容易出现分数运算不正确的情况。

1小学生在学习分数中常见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分数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均存在诸多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解分数概念问题,分数计算问题,还有分数应用题计算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详细分析。

1.1分数概念理解不全面

大多数小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中,往往存在不明确、不全面的状况,如果进行分数计算,则容易产生不正确的计算结构,以及错误的思维方式。

1.2分数计算经常不正确

在实际分数计算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经常发生错误运算现象。该问题具体表现在,尚未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尤其是“运算变化”,还有“颠倒相乘”关系,学生容易不清晰,导致学生在进行分数计算中,极易出现错误问题。

1.3分数应用题型计算错误

通过不完全统计,在进行分数应用题运算中,大部分学生存在严重错误现象,主要因为对于数量关系理解不全面,或者在单位“1”量上面出现错误。

2小学数学分数教学实践研究

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只有充分意识到上述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才能更加顺利开展小学分数教学,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2.1开展直观教学模式,增强小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灌输式”及“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化教学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广泛运用到多媒体技术,为教育行业带来极大的便利。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数教学,学生能够直观化理解分数的概念,促使学生从分数的概念及意义入手,来进行分数运算,从总体与布局这两个结构来独立思考问题。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笔者事先通过网络,来收集相关分数教学视频,还有分数教学图片。如蛋糕切成了6份,一块是1/6,3块是3/6,等于1/2。由于小学生缺乏认知能力,片面通过教材理论知识引导,难以在小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化形象,概念具有抽象化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到实物,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促使分数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结合生活实际案例,激发小学生对分数学习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例子,来培养小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分数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简单计算》中,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出发,融合生活例子来教学。例如,“爸爸买了一个哈密瓜,将哈密瓜切成了6份,则每份哈密瓜如何用分数来表示呢?”过了一会儿,学生回答道1/6。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哥哥吃掉了1/6,妈妈吃掉了2/6,还剩多少哈密瓜呢?”这时学生回答3/6。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分数的热情,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分数运算能力,还能解决小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题。

2.3加强分数思维引导,提升小学生对应用题型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应用题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教师做好应用题运算引导,主要以认识单位及数量为主,再进行准确的运算。教师在进行思维引导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严格审题,明确应用题出现的数量及单位,然后再进行计算,使得小学生更加准确性计算分数应用题。比如应用题案例:“一条路修了2/5,还剩余240米没有修,请问这条路总长度多少米?”。这时可以假设总长度是“1”,根据给出的条件,可以计算出3/5等于剩余240米,所以全长为240鳎?-2/5)=400米。大部分学生对相同分数概念,会有不相同解释,要求进行有效的联系。如果没有将3/5与240米关联,则学生解题会比较复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要灵活从不同的解释来计算分数应用题,进行数学思维转换,使得学生切实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出发,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呈现出直观化的分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分数的概念,教师还要善于创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解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素质教育下,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国各地教育部分纷纷通过加大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来使得教学活动更加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为此,在实际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老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改革的适应性。下面,本文通过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课堂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策略作深入探索,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一、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多元化教学策略的措施分析

新课改下,为了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求各个学科都应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各种功能和作用;过去,老师通常多采用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尽管短期内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效果,然而长期看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思维的发掘十分不利。为此,老师应该改善传统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完成数学问题的讨论,这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以及数学学习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数学教学中也完全符合我国教育教学的规律;为此,找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元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性,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来不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保证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进而保证学生能够跟上老??的教学进度,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1.应该充分突出学科特点,顺应学生的心理

数学学科是理科科目的代表性课程,通过系统的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罗辑思维的不断提升。小学生并没有较多的学习经验,所以还缺乏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与认识;小学生在数学认识上往往比较直观,尽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还很欠缺,特别是在数学公式的推导、定理法则的理解以及数学理论认识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现状,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再者,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选用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知识的来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在课堂上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中,老师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动力来源者,而且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老师是重要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课堂上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课堂定位,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及时的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培养。其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通过合理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来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反思,从而保证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素材

数学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而且数学知识几乎蕴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并且把握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感兴趣的素材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老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求知识,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知识应用意识。

4.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不断催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保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策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且相比之下,多媒体教学具有更高的直观性,从而形象生动的为学生展示更加充分的知识。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从而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应用,让整个教学过程都处在一个让学生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从而诱发着学生的心向,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力量所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新课程非常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新教材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探索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指蕴藏在小学数学知识中,适合小学生学习和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一)归纳的思想方法

“归纳”就是由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推出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思想方法,它的基础是观察和实践。它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包括枚举归纳法和因果归纳法。[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知识的获得要体现过程。教师套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过程;其次,知识的归纳要形象具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飞跃过程;最后例子的呈现需要全面。在进行完全归纳时,所举例子应该典型全面,以保证归纳结论的正确性。

(二)类比的思想方法

“类比”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或相似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又叫类比推理。在数学解题中,通过类比能发现新的命题,所得的结论虽然都具有或然性,但却为进一步探究指出了目标,提供了线索,沟通了联系,使思维有了方向,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最后解决,因此类比也是数学发现的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主要选择在以下四方面渗透类比思想:在结构特征上进行类比;在数量关系上进行类;在算理思路上进行类比;在思想内容上进行类比。

(三)单位的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不管是数还是量的计算都得益于单位思想。计数,计量的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合理引入计数、计量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数、计量单位的教学,适当地展示它的简单过程和运用的思想方法,这对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以其浓缩的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符号化思想主要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述研究的对象。运用一套合适的符号,可以清晰、准确、简洁地表达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和逻辑,避免日常语言的繁复、冗长或含混不清。

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备课过程中,合理确定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教材中,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于表层知识中,处于潜在形态。[2]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先深入挖掘具体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自己能够先将这些深层次的知识由潜在形态变为显形态,由对它们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清晰的理解。另外,同一教材内容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止一种,需要重点渗透的可能只是某种思想方法,不必面面俱到全面到位。即使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也应该确定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备课时,要合理细致地确定某一课时需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探究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比如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解法的思考过程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3]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领悟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运用过程中,不断深化数学思想方法

传统的练习教学习惯于就题论题,练习的过程仅仅是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经过练习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往往依然停留于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过程,可以看成是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在这样的反复运用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得到巩固与深化。

(四)小结过程中,适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等类似的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问题,是教师进行课堂小结的常用途径,但如果小结仅仅是停留在这样的问题归结上,忽视思想方法的提炼,将使数学教学停留于较低的思维层次上。例如,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时,不妨多问一句,“我们怎样学会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这样的总结既关注了知识与技能,又关注了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逐渐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学习后反思“学了什么”、“怎么学”的意识习惯。

四、小结

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乃至有助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因此,站在最前线的所有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有新的认识,然后在把数学思想的培养渗透到自己的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赵顺宇.假设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2] 王凡荣.浅析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02)

第5篇

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播文化知识,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千方百计改进以前单一的数学教学方式,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各种方法去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情趣以及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理论,把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例如讲授法、谈话法、引探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不少学生虽然有良好的智力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由于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少,缺乏自主意识,学习是被动吸收,而不是主动索取,对知识的理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因此难以取得很好的成绩,有的甚至厌学。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现代教学观认为,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形成活动的基础属性就是主体参与,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数学活动的过程和质量。于是在实际教学中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分组竞赛、男女生竞赛等方法,这样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那么就可以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就收到了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要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比如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等等。生活情景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经历过,已被约定俗成了的过程和回忆,它能带给学生共性的经验和感受,例如在教学减法时,可以引用学生喜欢看的电视《西游记》,让学生扮演《西游记》中孙悟空摘桃子加法,猪八戒吃桃子减法。数学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是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

四、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

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第6篇

【关键词】基本理念;教学效率;学习兴趣;勤与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做每一件事。儿童的天性是贪玩、好动,要让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和探索的一种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深入钻研问题,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生活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富有故事情节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各位教师,我们手上的“教材仅仅是课堂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价值的某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二、从“转动”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学习方式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程度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尽可能发挥孩子们的自觉性,我将作业布置成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内容。虽然是每天“六个一”或是“三个一”,但是所学的内容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练习。比如二年级上学期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加减混合的运算,我的作业就是:一道进位加、一道退位减、一道加减混合、一道乘加、一道乘减、一道应用题。如此一来避免了重复性的练习和超负荷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有选择的来进行练习,不仅起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而且也将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业的检查我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签名,课代表进行全面抽查再做汇报,我是一周全面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施每天“几个一”的过程中,作业的布置经求孩子们的意见,内容不定期的更换。通过这样的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对数学的认识更深了,跟我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三、充分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为避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发挥大屏幕、计算机的教学功能,将较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其形成有形、有声、有色、能动的鲜明的表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五年级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计算机课件,将不同特点的长方体做成既可以展开,有能重合,既可以拼接,又能组合一体的动画效果,再加不同色彩的表现和声音的烘托,通过大屏幕的分解演示,让学生来观察思考“长方体表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点?”刚看完,他们便很快举起了手争着回答。A说:“长方体由六个面组成,分别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B说:“长方体通过展开,相对应的面在重合时,我发现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C说:“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D马上解释道:“他说得不完全对,长方体的六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比如大屏幕上的第二个长方体,左右相对应的面就是正方体。”……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看,他们大部分观察得都比较仔细、全面、理解得也都非常透彻。学生学好数学,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在于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千方百计的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激励他们要养成认真观察,主动观察,勇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积极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并获得情感的体验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反思,就是指数学学习中学生具有适时自觉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方案,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让学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交流、比较甚至争辩中,亲身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与我们原来学习过的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去感悟探究发现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学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方法,更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五、从关注“结果”到更关注“过程”,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7篇

一、以现实背景为基础,丰富图形世界,增强学生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积累

1. 联系生活环境

例如:教学“东南西北”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晚上在星空下找北极星,以及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自己家居住的房屋的坐落朝向等等。这些学生熟悉的环境都为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再如,为了让学生熟悉路线图以及描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一张本校的平面图(图内有几条不同的线路),让学生根据这些线路,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由于学校的环境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他们在共同讨论中,也便于自己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画出学校到家,学校到其它指定地点的示意图,这样联系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在二维与三维的转化中不断积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经验。

2. 活用生活原型

例如让学生“认识物体”时,以积木、牙膏盒、茶叶罐、笔筒、粉笔盒、足球、魔方、乒乓球、骰子等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教学“两条直线平行”时,以双杠、铁轨、扶梯扶栏等来感知平行的概念。再如在教给学生“前后”时,以排队上车、跑步比赛、教室座位等呈现“前后”在生活的原型,丰富学生的感知。

3. 激活生活经验

例如,可以让学生凭借“写字用右手”、“上下楼梯靠右行”的习惯来认识左右的方向;利用“在电影院找座位”的经验来认识几排几号;利用“乘公共汽车”的经验来认识线路图;利用“电梯的上下移动”、“风扇的转动”来认识平移和旋转。

二、以实践感知为重点,建立正确表象,让学生建构发展空间观念

1. 在观察中强化感知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教师出示一只玩具汽车,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坐在四个方位观察玩具汽车,然后,将看到的形状在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座位观察,因此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这就为学生交流提供了话题和素材,同时在交流不同观察结果时引发了碰撞,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感知。

2. 在操作中强化感知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时,可以开展以下操作活动:搬图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让学生想办法把上面的一个面搬到纸上来;描图形,用手中的积木描出它上面的一个面;找图形,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这三种形状;围图形,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想一想是否能围出一个圆;画图形,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上面三种图形;涂图形,呈现给学生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把所学的三种图形分别涂上颜色。还可以通过“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来强化对图形的认识。学生通过搬、描、找、围、画、涂、搭、折、剪、拼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丰富了对图形的认识,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空间观念得以建构与发展。

三、以探究合作为关键,亲历生成过程,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1. 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剪好的圆片,动手量出它一周的长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进而由学生思考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C=2πr。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割补将其转化为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