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摊经济的类型范文

时间:2023-07-07 16:10:45

序论:在您撰写地摊经济的类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摊经济的类型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幸福

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悄然迎来一个划时代的改革,低碳经济时代。

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里,低碳经济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早以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沐浴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春风,人类正享受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无限量的文明成果。那么,从理论上讲如果摒弃工业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许就会减缓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阻碍人类奔赴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历史和事实却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理智的选择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迫使我们做出这样选择的根源就在于人类自身的幸福。

关于幸福,古今中外,诸多学者都做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英国哲学家休谟有一句名言: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而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又是一切幸福的前提。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结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环境作为物质基础和前提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进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或消费)行为又影响和制约着环境的构成、质量和变化。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这种关系也变得日益密切。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在不断地增强和扩大,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敬畏、平等、征服和趋于和谐的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靠采集野果和狩猎为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也正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让人类和环境之间一直都保持着一定的协调和平衡。

(2)农业文明时期,随着铁器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口数量也得到了稳定增长,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人类开始了包括垦荒、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扩张活动,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但是这种影响一般是局部性的,还没有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被凸显和激化。

二、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随后这场工业革命势如“星火燎原”扩大到了整个欧洲大陆,它对于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对人类社会的演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逐渐成为工业化时期的主要能源。它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和福祉的同时,也释放了大量诸如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废渣污染了大地和河流;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人类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现在看来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花费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着实劳命伤财。得不偿失,这是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引以为鉴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前提来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不理智的。

(2)科技革命时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类经济生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世界人口剧增。自然资源和能源被过度消耗,生态污染严重等种种事实摆在人类面前。全球环境问题增多,河流腥臭,天空黯然,空气混浊,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全球环境面临空前的危机,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挑战。尤其是因为高碳能源消耗严重。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升高,如果说长此下去,不加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百年内就会达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程度。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沉井;类型;构造

当基础埋置比较深时,如采用明挖法施工,则因基坑深,坑壁支撑等所承受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大,需要更多、更强的支撑结构,施工很不方便,也不经济。为了满足结构物的要求, 适应地基的特点,在土木工程结构的实践中形成了很多类型的深基础,其中沉井基础,尤其是重型沉井、深水浮运钢筋混凝土沉井和钢沉井,在国内外巳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沉井的类型

沉井按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沉井、钢筋混凝土沉井、钢沉井、砖沉井、石沉井、木沉井等,混凝土沉井一般只适用于下沉深度不大的松软土层中。钢筋混凝土沉井是最常见的沉井。钢沉井的刚度、强度都很高,拼装方便,但因用钢量过大,从经济的角度上看是不合算的,一般不用。砖沉井、石沉井和木沉井等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现在基本上不采用。

沉井按不同的下沉方式可分为就地制造下沉的沉井和浮运沉井。就地制造下沉的沉井,也称为一般沉井,是在基础设计的位置上制造,然后挖土靠沉井自重下沉。如基础位置在水中,需先在水中筑岛,再在岛上筑井下沉入,当在深水地区筑岛有困难或不经济,或有通航要求,或河流的水流流速大时,可采用岸边浇筑沉井,然后浮运到设计位置就位下沉的方法,这类沉井称为浮运沉井或浮式沉井。

沉井按平面形状不同可分为圆形、方形、矩形、圆端形、多边形及多孔井字形等圆形沉井受力好,适用于主流方向容易改变的河流。矩形沉井制作方便,但四角处的土不易挖除,且河流水流也不顺。圆端形沉井兼有圆形沉井和矩形沉井二者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兼有两者的缺点,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沉井基础类型。

沉井按其立面形状不同可分为竖直式、倾斜式及台阶式等采用哪种形式应视沉井需要通过的土层性质和下沉深度确定。外壁竖直形式的沉井,在下沉过程中不易倾斜,井壁接长较易,模板可重复使用,故当土质较松软,沉井下沉深度不大时,可以采用这种沉井。倾斜式及台阶式井壁可以减少土与井壁的摩阻力,其缺点是施工较复杂,模板消耗量大,同时沉井下沉过程中容易发生倾斜,故当土质较密实,沉井下沉深度大,要求在不太增加沉井本身重量的情况下沉至设计标高时,可采用这类沉井。

2.沉井的构造

沉井通常由井壁、刃脚、隔墙、井孔、凹槽、射水管、封底和盖板等组成。

2.1井壁

井壁,即沉井的外壁,是沉井的主要部分,它应有足够的厚度与强度,以承受在下沉过程中各种最不利荷载组合(水土压力)所产生的内力。同时还要有足够的重量,使沉井能在自重作用下顺利下沉到设计标高。井壁厚度按其强度、下沉需要的自重以及便于取土和清基而定,一般为0,7?1. 5m。

2.2刃脚

井壁最下端一般都做成刀刃状的"刃脚",其主要作用是使沉井在自重作用下便于切入土中,是受力最集中的部分。刃脚还应具有一定的强度,以免在下沉过程中挠曲或损坏。刃脚底端的水平面称为踏面。刃脚的式样应根据沉井下沉时所穿越土层的软硬程度和刃脚单位长度上的反力大小决定。沉井重、土质软时,踏面要宽些。相反,沉井轻,又要穿过硬土层或到达岩层时,踏面要窄些,有时甚至要用角钢加固的钢刃脚。踏面可以使沉井下沉初期不致下沉过快而造成倾斜,刃脚斜面与水平面夹角不宜小于450。

2.3隔墙

沉井平面尺寸较大,也即井壁跨径较大时,应在沉井井筒内设置隔墙。隔墙又称内壁,主要作用是加强沉井在下沉过程中的刚度,减小井壁受力计算跨度。同时,又把整个沉井分隔成多个施工井孔(取土井),便于掌握挖土位置以控制下沉的方向,也便于沉井偏斜时的纠偏。隔墙因不承受水土压力,所以,其厚度较沉井外壁要薄一些。

2.4井孔

沉井内设置的隔墙或纵横隔墙或纵横框架形成的格子称作井孔,是挖土排土的工作场所和通道。井孔尺寸应满足施工要求,宽度〈直径)不宜小于3m!。井孔布置应对称于沉井中心轴,便于对称挖土使沉井均匀下沉。

2.5凹槽

凹槽设在井孔下端近刃脚处,其作用是使封底混凝土与井壁有较好的接合,形成整体, 使封底混凝土底面的反力更好地传给井壁(如井孔全部填实的实心沉井也可不设凹槽)。凹槽深度约0.15?0.25m,高约1. 0m。

2.6射水管

当沉井下沉深度大,穿过的土质又较好,估计下沉会产生困难时,可在井壁中预埋设水管组。射水管应均匀布置,以利于控制水压和水量来调整下沉方向,管口设在刃脚下端和井壁外侧。如使用触变泥浆套施工方法时,应有预埋的压射泥桨管路。

2.7封底

当沉井下沉到设计标高,经过技术检验并对井底清理整平后,即可封底,以防止地下水渗入井内。

2.8盖板

沉井封底后,为节省混凝土,或为减轻基础自重,在井孔内可不填充任何东西,做成空心沉井基础,或仅填以砂石。这时,应在沉井顶端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以承受上部墩台的全部荷载。

3. 沉井的作用

沉井是用混凝土 (或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制 目成的井筒结构物,其四周有壁,下部无底、上部无盖、侧壁下部有刃脚。沉井基础是通过井内挖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阻力后下沉到设计标高,然后经过混凝土封底并填塞井孔,使其成为桥梁墩台或其结构物的基础。沉井本身是基础的组成部分,在下沉过程中起着挡土和防水的临时围堰作用,无需另设坑壁支撑或板桩围,简化了施工。

4. 结语

沉井基础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穿过各种土层,将井底落于岩层或承载能力稍高的硬层。本着经济合理、施工可行的原则,沉井基础主要应用于下列情况:当上部荷载较大,而表层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不足,做扩大基础时开挖工作量大、支撑困难,但在一定深度下有好的持力层时;在山区河流中,虽然浅层土质较好,但冲刷大,或河中有较大卵石不便桩基础施工时;岩层表面较平坦且覆盖层薄,但河水较深,采用扩大基础施工坑壁支撑或板桩围堰有困难时;因场地狭窄,同时受周围建筑物或其他条件限制,而不适宜用大开挖的地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

第3篇

    一、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

    1.国际贸易新壁垒的解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壁垒阻碍和制约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国际贸易新壁垒,它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贸易壁垒而言,与传统的贸易壁垒相比,新贸易壁垒所包含的壁垒类型更多,不仅是指技术方面,还包括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随着环保、节能减排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普及,当低碳经济成为主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时,位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必然会有所调整,而在这调整过程中,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概率将大大增大,进一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原因。在最近几年中,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中还出现了新的壁垒形式,即碳足迹、碳关税。碳足迹和碳关税等新贸易壁垒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全球低碳经济的倡导和发展。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 “碳足迹”越大,碳耗用量就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越多。

    碳关税,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碳关税的提出,与不容乐观的国际气候变化形势密不可分。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为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在商品贸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逐渐被低能耗、新能源产品淘汰;低碳技术、低碳制度、低碳标准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推动国际生产力发展。对于达不到低碳标准的商品进口时则征收碳关税。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低碳经济尽管为各经济体带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但其对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和推动,也尤其明显。英国是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美国和日本在低碳经济中也是投入巨大资金,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本次变革获得该领域的发言权。目前,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时间不长,低碳经济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低碳经济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各国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为全球模式,经济角力从而演变为政治博弈。另外,各个国家的低碳标准因各国生产技术的不同而存在不同水平的差异。低碳制度、低碳标准的不同导致国际贸易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易时,引发各国在贸易领域的争端和冲突,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引入了碳税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制度等控制碳排放,这种单边主义的国际贸易壁垒行为极易造成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引起国家间的经济甚至政治问题。

    此外,碳关税容易变相成为各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不利于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有机融合。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碳足迹也将是长期存在,且可能引发技术革命和营销革新的非关税壁垒。

    二、我国对国际贸易低碳壁垒的应对策略分析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得知低碳经济背景下所形成的国际贸易新壁垒主要是碳足迹和碳关税,也就是低碳壁垒。就我国而言,我国想要获得更多的对外贸易机会,以及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就必须排除万难,努力克服低碳壁垒对贸易行为制约,领导低碳经济。下面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四点当前可采取的国际贸易低碳壁垒应对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更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世界第一大国,不管是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还是在国内完成降耗减排的重要历史使命,均具有极大意义。当前,节能减排降耗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已经进入全国“十二五”规划,其分解出的具体定量指标也进入各省“十二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国及各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目标。我们应借此政策优势和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和优化,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2.制定相应的开发。我国应在国家层面对于碳足迹核查、权威认证机构的设置、咨询服务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碳标签的核证与颁发等进行相关指导,通过建立国家标准实施约束,并通过建立碳标签计算机构、结果核证机构和颁发机构来执行。

    3.提倡全民低碳消费。树立低碳意识、提倡低碳消费。要营造社会参与低碳发展的政策氛围,加大了低碳消费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培训企业进行有效的能源消耗管理,培训企业进行有效的排污控制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并结合政策激励,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家的低碳意识,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的共识。截至目前,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低碳生活社区,提倡建设低碳建筑,将低碳消费观念贯彻并落实到了实际生活与实践活动中。

    4.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自力更生。政府转变职能,通过财政政策投资建设设备,投资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技术,帮助企业充分降低生产、运输、存储、消费等各个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企业自身也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熟悉低碳标准,通过对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选择,减少产品的碳排放;实行“走出去”战略,到外国直接投资,产品就地销售,回避碳关税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种国际贸易新壁垒层出不穷,碳关税和碳足迹为低碳经济下主要的国际贸易新壁垒。为了缓解低碳经济所带来的贸易压力,减少贸易冲突,我国必须纵观全局,提早做好应对准备,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国际贸易新壁垒带来的贸易压力,切实避免由低碳经济带来的贸易风险,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积极发展,并对世界公平贸易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长江河漫滩、地层特征、基础类型

中图分类号: P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河漫滩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周期性泛滥的产物,是分布在河床两侧,经常受洪水淹没的浅滩。在河流中游,河漫滩一般为砂土所组成。河流下游,河漫滩一般为粘性土所组成。南京处于长江中下游地段,长江漫滩区广泛发育。其漫滩相地貌兼具长江中下游地貌特征,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晚~中更新世冲积相沉积物、白垩纪沉积岩,土层以软~流塑亚粘土和稍密~密实的砂性土为主,总体分布不稳定,其下为泥质粉砂岩,长江漫滩区以软弱场地土为主。本文通过实例对南京长江漫滩相地貌的地层及基础类型的选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工程实例分析

实例1、某拟建筑物包括2个25000 m3甲醇储罐、3个10000m3HAC储罐及配套建筑(泵房、醋酸尾气吸收器、污水池及中和池)。其中25000m3甲醇储罐直径39.0m,重量27578吨;10000m3HAC储罐直径29.0m,重量12784吨。

(1)地基土的构成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资料、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在勘探深度范围内(0.00~58.0m),本场地地基土岩层可分为五大层十二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1层碎石素填土:杂色,以碎石为主,碎石含量60~70%,内充填粉砂,回填年限3年左右,土质不均匀。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0.60~2.30m,层底埋深:0.60~2.30m。

①-2层素填土(粉细砂):为水力泵送所形成,灰褐色,中密状态,局部稍密,土质极不均匀,回填年限3年左右。其中J22、C19、C20孔为松散状粉砂夹淤泥质土,J23、C23、C24、C25为淤泥质土夹砂。场区普遍分布,厚度变化大,该层层厚:1.90~7.50m,层底埋深:2.90~8.30m。

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粉砂:灰色,流塑状态,夹薄层粉土、粉砂及少量贝壳、腐殖物,粉土、粉砂单层厚1cm左右,局部呈互层状,土质极不均匀,切面稍有光滑,具轻微摇震反应,该层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5.10~10.40m,层底埋深:12.70~14.10m。

②-2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态,粉土、粉砂单层厚度1~2cm,局部呈互层状,土质不均,切面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该层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4.90~6.30m,层底埋深:18.00~20.00m。

②-3层粉质粘土与粉土、粉砂互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态,粉土、粉砂呈松散~稍密状态,单层厚度2~3cm,土质不均,土切面粗糙,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1.90~4.10m,层底埋深:21.20~23.50m。

②-4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态,粉土、粉砂层厚1~2cm,局部呈互层状,土质不均,切面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该层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2.70~4.40m,层底埋深:23.90~27.60m。

③-1层粉砂:灰色,湿,中密状态为主,局部夹薄层软塑状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单层厚1cm左右,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呈园形或亚园形,级配不良。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6.80~9.70m,层底埋深:32.80~35.40m。

③-2层粉砂夹粉质粘土:灰色,粉砂为松散~稍密状态,粉质粘土为软~可塑状态,粉质粘土单层厚度2~3cm,土质不均匀,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呈园形或亚园形,级配不良。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0.90~2.10m,层底埋深:34.10~37.30m。

③-3层粉砂:灰色,湿,中密状态,局部密实状态,局部夹薄层软塑状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单层厚1cm左右,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呈园形或亚园形,级配不良。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8.10~11.30m,层底埋深:45.20~46.10m。

④层卵石层:灰色~灰绿色,稍~中密状态,卵石砾径3~5cm,磨园度较好,卵石含量60%左右,内充填中粗砂,土质不均匀。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1.50~2.30m,层底埋深:46.90~47.7m。

⑤-1层强风化泥岩:褐红色,岩石强烈风化成土块状,用手可捏碎,浸水软化,该层矿物成分显著变化,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标准贯入实测击数皆大于50击。该层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2.70~3.40m,层底埋深:50.30~50.60m。

⑤-2层中风化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泥质胶结,局部层理清晰,呈泥页岩状,该层组织结构基本完整,岩芯呈长柱状,岩芯采取率大于90%,完整率大于90%,局部有裂隙,裂隙充填粘土矿物。该层浸水易软化,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该层未穿透。

表1-1参照室内土工试验指标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注:回归修正系数:γs =1-(2.884/√n+7.918/n2)*δ。

表1-2、综合确定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的推荐值

注:⑤-1层地基承载力系根据野外鉴别及地区经验提供。

(2)基础分析评价

拟建储罐(包括2个25000m3和3个10000 m3,其中25000m3储罐直径39.0m,重量27578吨;10000m3储罐直径29.0m,重量12784吨)荷重大,浅部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其设计要求,须采用桩基础或进行地基处理。根据地基土的分布特点结合地区经验,可供选择的桩基型式有钻孔灌注桩和静压混凝土预制桩两种。因③-1层粉砂呈中密状态,埋深在25.0m左右,厚度在8.0m左右,因此建议以③-1层粉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少于3d,设计时尚应对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条件许可时,③-3、④、⑤-1、⑤-2层也可作为钻孔灌注桩的桩端持力层。

实例2、某码头拟新建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和5000吨级散货泊位各一个。

(1)地形、地貌、地基土的构成及其主要特征

勘察场地位于长江岸边。场地地貌单元为长江河漫滩~长江河道地貌。

①层素填土:黄褐色,稍湿,可塑状态,土质较疏松,较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②-1层粉质粘土:灰黄,湿,可塑状态,含铁锰质氧化物,孔隙较发育,韧性一般,稍有光泽。场区大部分地段分布。

②-2层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灰色,软塑状态,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粉砂呈薄层状,其单层厚度

②-3层粉砂:灰,稍密,级配一般,摇震反应迅速,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 软塑,土质不均匀,粉质粘土单层厚度约1--5mm不等,量约10--15%。场区普遍分布。

③-1层粉质粘土:灰绿色,湿,可塑状态,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土质较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③-2层粉质粘土:灰黄色,湿,可塑状态,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土质较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③-3层粉质粘土夹粉砂:灰,湿,软塑状态,粉砂呈松散状态,量占20--25%左右,土质不均匀。场区大部分地段分布。

③-4层粉质粘土:灰绿,灰黄色,稍湿, 可~硬塑状态,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切面光滑,土质不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⑤-1层强风化凝灰岩:灰绿,灰黄色,呈碎块状,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岩体较破碎。场区普遍分布。

⑤-2层中风化凝灰岩:灰绿,灰黄色,块状构造,岩芯呈长柱状,较完整。该层未穿透。

表2-1根据物理指标按场区工程实践经验确定承载力设计值:

表2-2各土层地基容许承载力的建议值表:

(2)基础分析

通过对地基土进行分析,根据拟建码头特征并结合场地情况,应采用桩基础,桩型可采用预制桩,以③-4层粉质粘土作为桩端的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深度应大于1倍桩径。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集体行动;可持续发展;环境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9-0183-04

一、低碳经济渊源及其模糊认识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低碳经济是低化石燃料经济,是最小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的经济,特指二氧化碳低排放。

(一)低碳经济、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的《生态经济革命一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书中蕴藏着低碳经济萌芽,2003年,其《B模式一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明确提出:“减少碳排放一半”以遏制地球加速升温。低碳经济的系统观点与行动,可追溯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京都协议书》(1997)。联合国第35个(2008)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号召全球联合一致行动,改变高碳排放经济,意味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

虽然,白皮书没有定义低碳经济,但是对为什么和怎样实施低碳经济却有详实描述。遗憾的是,许多研究并没有完全理解白皮书的精神: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自然资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并通过各国联合一致的“减排”温室气体承诺(白皮书72次使用“减少”一词),以促进、倒逼(bottom-up)技术进步,或者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改变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是,一些研究人员没有注意到低碳经济“能源”背景或切入点,忽视能源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而片面理解低碳经济。白皮书使用“环境”、“可持续发展”超过50次,且设有环境专章,如,白皮书目的是通过“反省和强化我们更加广泛的承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this white paper reflects,and will reinforce,our wider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低碳经济把发展限定在环境承载力之内(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环境(The first challenge we face is environmental)等,并且认为:“直到现在,英国能源政策还没有给予环境足够关注”,白皮书希望政府以系统化政策确保:“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无独有偶,温总理2010、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看做并列的行动,报告多次将“能源与气候”一起阐述。

低碳经济是可分割的、有市场的三大化石资源和公共的、无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接受二氧化碳排放及其转化)的双约束经济,最终目的是限制人类对环境公共服务的加速、无序耗用,是可计量、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它以数量化方式约束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自身所处生物圈(环境)中的资源开采、耗用,即以碳排放为突破口,逆向约束人类的三大化石能源(可计量)开采、利用,倒逼技术进步,促进消费和产业结构转向,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资源和环境的双约束,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此一思想,白皮书进行了详细阐述,布莱尔认为:低碳经济与能源可靠供给、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即环境中可分割、可市场的三大化石能源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耗用引起公共的、不可分割的环境公共服务、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转化为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对可计量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而言,就是不能离开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约束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约束。“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巴西低碳经济之路》中也有相似观点和政策,《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更是直接强调:“气候变化与能源息息相关”。

(二)远离环境公共服务约束的混乱低碳经济观

低碳经济作为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没有公认的定义。方时娇认为:“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低碳经济成了各说各话、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按需解释,“随时、全面”利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实践混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1)低碳经济特定研究对象和渊源是什么?依据的一门学科必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之观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施对象、运行方式是什么?低碳经济与现有经济学科的区别、联系在哪里?这是低碳经济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查阅已有低碳经济研究发现,它似乎与所有时髦、热点研究和学科有关,其外延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等,而这些学科各有其研究对象。人们在解释低碳经济时,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低碳经济成了“超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的科学。有的甚至玩文字游戏,方时娇在同一文章中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和“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来解释低碳经济。就中文意义而言,“实质”、“本质”意义区别不大,但能源经济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因为能源经济要回答的是能源大规模连续供应、有限替代和规模报酬先增后减三个问题,而依据布伦特兰公认定义,可持续发展经济是要解决资源、环境的代际分配问题。两学科完全不同,怎么可以都成为低碳经济的外延,或者是渊源。(2)低碳经济与技术的因果倒置。庄贵阳认为,是“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了,低碳经济也就实现了,这是倒果为因。因为,包括能源技术在内的人类技术一直在进步,低碳经济不需要人类共同、额外努力和元自然资源约束而自动“生成”,这完全不对,更与布莱尔白皮书的“更广泛的必须努力”(A wider effort is also necessary和far more needs to be done)相悖,也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明确主体及其承诺碳减排责任的原则相悖。事实上,《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恰恰是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更多碳减排约束。布莱尔说:“尽管有过去5年的进步,但是今日能源政策不能应对明天的挑战。”布莱尔认为,实施低碳经济将“赋予”英国机会(连续3次使用“opportu-nity”),并痛下决心走低碳经济的路子。第一个机会,低碳经济提高资源效率: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排放;第二个机会,低碳经济引导英国开发、运用和出口尖端技术,创造新商业和工作;第三个机会,低碳经济为英国

导航,变革传统的资本更新循环周期。此外,从生活方式来说,低碳经济也可以低技术兼容,白皮书要求房子绝缘、通风(insulated,draughty)等技术,不是高技术,又比如植树造林(reforestation)、与采伐森林战斗(flight deforestation)是巴西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之一,不需要高技术。(3)低碳经济测度及其标准。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里以“低”作为低碳经济的标准,有问题。原因与上述错误的技术因果倒置相似。实际上,低不可能是低碳经济的标准。统计证实,截止2009年,美国、日本等国单位GDP能耗不及20世纪60年代的1/6;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显示,2008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消费出现了净减少和相对减少(表1)。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京都议定书》、布莱尔能源白皮书所要求的“绝对减少”标准。因此,低,只能是把碳排放低于环境公共服务承载力内的“低”,这个低是绝对的,不能妥协(compromise)。碳排放相对降低而总量,尤其是累积总量增加,人类不可持续发展,当今人类恰恰面临的是此难题。对于低,一些学者还不自觉地滑向“无”,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无碳”经济。无碳经济,看上去很美,却违背自然规律。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循环之一,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过度开采耗用三大能源的副产品是向生物圈排放了超过其承载力的二氧化碳,是高碳排放而不是高碳循环引起不可持续发展。地球绿色植物主要活动,就是以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人类努力发展的生物质能源是高碳循环,因此,高碳循环和低碳经济可以并行不悖。低碳经济不在于碳的“无”和抽象的“低”,而在于碳的“度”及其所要求的化石能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及其碳排放。(4)低碳经济和低碳思想不分,并导致行为方式错乱。具体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不分,这一认识误区导致低碳经济的操作困难,实施主体模糊,行动的成本无认识。布莱尔说:英国占全球碳排放2%,单独行动不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Our own actions will have no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代替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了无行为主体、远离低碳经济是“最可行、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初衷和实践。在布莱尔看来,恰恰是资源与环境的双约束的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社会及其高生活质量(a low carbon economy will contribute to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从能源(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难推知,低碳经济是“碳获得、碳排放”的双约束经济。现有的无自然资源约束高碳排放经济及其造成的气候、环境问题,是私人产品挤占公共环境服务而引起不可持续发展。逻辑是:生物圈非约束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累积――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阿伦尼乌斯二氧化碳增加含量会引起温度上升理论――温度上升造成气候问题引起环境公共服务不足,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戴维・帕克说:“作为新西兰推动环境可持续性的一部分,我们做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

二、低碳经济确定主体与实施路径

低碳经济的对象有两个,一是生物圈中可分割、竞争性、有市场的资源(能源);二是生物圈中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市场的整体性的环境公共服务。高碳经济,从竞争性、可分割有市场的资源看,就是资源过度、非约束开采耗用;从公共性、不可分割、难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看,就是向环境塞进了过度的碳,环境公共服务功能丧失,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低碳经济的主体。低碳经济涉及全球性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共产品问题,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才能提供该公共产品。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奥尔森、斯蒂格勒茨(Stigler.G.J)、戴利(Herman Daly)、肯尼斯(J.M.Keynes)、Krister Hjalte等。因此,白皮书认为:低碳经济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政府的分配(distribution,注重公平)手段,而不仅仅是市场配置(allocating,注重效率)来实现。

(二)“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与“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获得路径。市场手段不等于低碳经济形成。朱迪・丽丝(Judish Rees)认为:“很明显,对全球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进行价格竞争时,发达的富国总能比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出更高的价格”。戴利对环境无约束市场利用以“船的最佳沉没”为比喻,他说:“即使一条船的负载是最佳分配的,随着绝对负载量增加,它的水位线最终也会达负载线。超出负荷的最佳装载的船也会沉没――尽管它将以最佳的方式沉没!环境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出类似负载线标志的经济标志――以防止经济的绝对规模,即经济负载,沉没我们的生态方舟”。

斯密“看不见的手”经典地描述了传统经济主体间接提供非市场、不可分割的“公共福利”(公共产品)。但是,他的公共产品,说到底还是私人产品,也因此,市场不可能完全解决公共产品难题,而且他的公共产品供给既不需要成本,也不必强调主体,完全是经济人在追求私利时“不自觉”的副产品。斯密说:“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罗默称其为:“成员无意识的集体打算来推进社会福利”。

低碳经济的另一面:少排放以维持良好的环境公共服务,迄今为止,“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没有完全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我们需要“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奥尔森说:“集团物品和非集团物品一样,取得越多,总成本越高”,并且“个人通过经济组织试图获得他们在市场中的活动而得到的同样的东西”。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要求有确定主体及其明确行动:确定主体有真实的成本增加,或约束行为以获得公共产品。因此,就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关系,奥尔森理论从私人产品(约束,即人类对资源,主要是能源的约束)的角度阐述公共产品供给,即公共产品必须由确定企业以真实成本、实际行动来提供。受搭便车,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以及奖惩实施成本等约束,将公共产品分割并以市场方式解决,即使可行也不经济。因此,公共产品不能从理性、自利的个人那里得到任何资助。如何获得公共产品呢?他提出三条件:(1)就边际成本增加而言,取决于公共产品收益该物品成本之比,与集团收益个人收益之比的关系;(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3)不同于集团利益的税收、制度等外在约束。

我们仅分析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供给中的(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即低碳公共产品供给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京都议定书》为实践例证,即碳减排,或者环境公共服务的获得需要付出现实成本,而且必须有确定主体,或者联合主体的一定份额为基础。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2012年前,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经计算,这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或者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核准之后才能生效。此前,虽有12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议定书,但它们的排放总量离议定书的要求仍有差距。美国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后,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17.4%的俄罗斯对议定书能否生效起着关键作用。2004年11月5日,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后,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要求,《京都议定书》生效。

《京都议定书》一方面证明了奥尔森直接公共产品理论的正确;另一方面,就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而言,必须是集体的一致行动,且要求集体成员单独的份额占到一定比重,这需要透明化。

三、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新壁垒;碳足迹;形成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所谓低碳经济,实际上是指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利用现有的,或者正在创新的先进技术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目的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而贸易新壁垒则是针对传统贸易壁垒来说的,是一种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所产生和形成的新的壁垒形式。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的大力倡导使得世界各国都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国家能耗、减少污染指数,并尽可能的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研究和开发低碳产品。这样一来,便很容易使得国际贸易在低碳经济的驱动下产生贸易壁垒,从而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

1.国际贸易新壁垒的解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壁垒阻碍和制约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国际贸易新壁垒,它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贸易壁垒而言,与传统的贸易壁垒相比,新贸易壁垒所包含的壁垒类型更多,不仅是指技术方面,还包括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随着环保、节能减排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普及,当低碳经济成为主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时,位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必然会有所调整,而在这调整过程中,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概率将大大增大,进一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原因。在最近几年中,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中还出现了新的壁垒形式,即碳足迹、碳关税。碳足迹和碳关税等新贸易壁垒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全球低碳经济的倡导和发展。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 “碳足迹”越大,碳耗用量就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越多。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碳关税的提出,与不容乐观的国际气候变化形势密不可分。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为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在商品贸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逐渐被低能耗、新能源产品淘汰;低碳技术、低碳制度、低碳标准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推动国际生产力发展。对于达不到低碳标准的商品进口时则征收碳关税。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低碳经济尽管为各经济体带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但其对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和推动,也尤其明显。英国是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美国和日本在低碳经济中也是投入巨大资金,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本次变革获得该领域的发言权。目前,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时间不长,低碳经济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低碳经济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各国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为全球模式,经济角力从而演变为政治博弈。另外,各个国家的低碳标准因各国生产技术的不同而存在不同水平的差异。低碳制度、低碳标准的不同导致国际贸易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易时,引发各国在贸易领域的争端和冲突,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引入了碳税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制度等控制碳排放,这种单边主义的国际贸易壁垒行为极易造成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引起国家间的经济甚至政治问题。

此外,碳关税容易变相成为各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不利于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有机融合。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碳足迹也将是长期存在,且可能引发技术革命和营销革新的非关税壁垒。

二、我国对国际贸易低碳壁垒的应对策略分析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得知低碳经济背景下所形成的国际贸易新壁垒主要是碳足迹和碳关税,也就是低碳壁垒。就我国而言,我国想要获得更多的对外贸易机会,以及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就必须排除万难,努力克服低碳壁垒对贸易行为制约,领导低碳经济。下面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四点当前可采取的国际贸易低碳壁垒应对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更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世界第一大国,不管是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还是在国内完成降耗减排的重要历史使命,均具有极大意义。当前,节能减排降耗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已经进入全国“十二五”规划,其分解出的具体定量指标也进入各省“十二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国及各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目标。我们应借此政策优势和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和优化,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2.制定相应的开发。我国应在国家层面对于碳足迹核查、权威认证机构的设置、咨询服务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碳标签的核证与颁发等进行相关指导,通过建立国家标准实施约束,并通过建立碳标签计算机构、结果核证机构和颁发机构来执行。

3.提倡全民低碳消费。树立低碳意识、提倡低碳消费。要营造社会参与低碳发展的政策氛围,加大了低碳消费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培训企业进行有效的能源消耗管理,培训企业进行有效的排污控制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并结合政策激励,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家的低碳意识,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的共识。截至目前,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低碳生活社区,提倡建设低碳建筑,将低碳消费观念贯彻并落实到了实际生活与实践活动中。

4.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自力更生。政府转变职能,通过财政政策投资建设设备,投资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技术,帮助企业充分降低生产、运输、存储、消费等各个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企业自身也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熟悉低碳标准,通过对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选择,减少产品的碳排放;实行“走出去”战略,到外国直接投资,产品就地销售,回避碳关税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种国际贸易新壁垒层出不穷,碳关税和碳足迹为低碳经济下主要的国际贸易新壁垒。为了缓解低碳经济所带来的贸易压力,减少贸易冲突,我国必须纵观全局,提早做好应对准备,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国际贸易新壁垒带来的贸易压力,切实避免由低碳经济带来的贸易风险,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积极发展,并对世界公平贸易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专科层次的学校经过多年的积淀和成长,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倾斜力度更为突出.近年来,民族地区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扩大招生,使更多的民族地区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但在次过程中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经济数学是财经类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经济数学在财经类院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成本是由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个部分组成的.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经济问题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而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问题等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最优化问题,而其实质就是求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的选择变量的值.作为科学技术之基础的数学,既有卓越的智力价值,又有卓越的应用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数学将更广泛、更普遍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以及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

1.1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数学方法在会计中应用的重要性,表现在数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度的准确性,二是烟密度逻辑性.由于数学固有的精确性优点,采用数学方法可以准确地研究和描述会计要素之间及会计要素内部的数量关系,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量的分析不可缺少的手段,同时采用数学的方法,有助于赋予会计学中的经济范畴和概念以准确的定义,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内部收益率的定义等.运用数学方法严格遵循数理逻辑程序,从一定的前提必能得出确定的结论.运用数学方法,一方面便于从现有的理论中演绎出新的理论,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另一方面,

有助于暴露出研究中的错误,以便加以匡正.如经济学中有两个非常常用的经济术语:边际和弹性,它们和经济数学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如果掌握了经济数学,就很容易就明白"边际量"近似于或者说就是经济数学中的"一阶导数"即而不至于无从下手.如果没有经济数学知识,那么只能直观地凭对它的语言陈述理解这一经济术语,必然要求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强,但仍不容易准确地把握这一术语,因为它本身涉及的就是数量变化,只有用数学加以定量化才能真正准确地把握它.

1.2 经济数学在财经类专业课程的作用

所谓经济应用数学是指经济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它涉及算术、代数、微积分、概率统计、运算学、对策论等多门课程.它们相互渗透,又形成众多的数学分支.

经济数学是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会计、经济管理、金融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升学考研及进行财政金融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经济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和运算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备的基础,培养成为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统计等领域从事金融分析、经济建模、系统设计工作的经济数学复合型人才,还可以通过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审美能力.

通过经济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缜密的分析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以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因此,针对经济人才培养注重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应用的显著特点,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好的发挥经济数学教学在民族地区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 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地区进行经济数学教学,除了和其他地区的的共性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出现了一些 "不是问题"的问题.

2.1 学生认识知识存在障碍

由于地域、民族习俗、知识结构差异,导致了学生对待同一件事物认识、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地处地区的大中专类院校,90%以上的生源为藏族学生,他们从小习惯于藏语交流与思考,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学五年级,甚至初中才开始系统学习汉语,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无法准确、全面掌握.

2.2 基础知识较薄弱

在讲授经济数学时,常常会用到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如加、减、乘、除,百分比等,而一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薄弱,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任课老师时常不得不给这些学生"加餐".长此以往,学期初计划的课程无法完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3 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遵循"概念-性质-计算",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没有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提高.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积极的主动学习者.由于经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财经类专业文科学生较多,学生的数学基础、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较薄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对高数的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最后甚至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长此以往,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了.

2.4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滞后

民族地区的课堂教学中,方式仍然以"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以书本为主"的传统模式进行,基本没有创新可言,除了灌输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和反复讲授的例题之外,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提高,缺乏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

2.5 生源与师资结构的矛盾突出

目前高校的持续扩招,一方面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财经类专业兼收文、理学生,入校后又混合编班,加之民族生源数学知识欠缺,班级内学生数学成绩相差90余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另一方面,部分在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教师数学素养欠缺,无法将数学高质量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因缺乏相关的财政经济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未能体现出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与结合.

3 对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问题的思考

目前大部分经济数学教材的内容都存在"重数学理论,轻经济应用"、"重知识灌输,轻方法培养"的问题,没有做到"经济"与"数学"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学习乏味、主动性低,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某些定义、定理的来龙去脉,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问题,不能从经济的立场抽象数学思维.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新的问题,鉴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并在教学环节中加以了尝试.

3.1 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教学

在每年新生入校开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前,安排4至6学时给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最常用的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有基础知识"垫底",在讲授新知识时能很快融会贯通.

3.2 突出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财经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应具有专业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财政经济类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保证数学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删除或简化繁文缛节.教学的内容应注重理将数学知识与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如存贮模型、最优价格模型、蛛网模型等等.通过学习交流,领悟数学与经济的联系,掌握新知识和新概念,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3 利用能够利用的各种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接触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及时的意见反馈能够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兴趣的同时挖掘其探究欲望.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平时讨论、数据收集、处理、数学模型分析等结果记入平时考核,改变过去固定的考试方式,尝试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新型考核方法.

3.4 融入学科励志小故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成果,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了解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和闪光智慧.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可适当穿插讲授牛顿、莱布尼兹、柯西的生平和他们在微积分相应理论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的发展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中所蕴含的博大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5 尝试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分层教学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 在授课环节上做出相应调整, 即在教材、进度、课时、考试内容等方面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各具所长,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入校时的数学成绩和学生个人的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低班"."低班"要求:在保证满足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为基础,使学生掌握经济工作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维,具有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班"要求:对于数学基础扎实,学习有余力,准备继续深造或者所学的专业对数学有更高要求的学生设定的.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这种新模式、新视觉、新感受、新体验,消除了一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一些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发生.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