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10:44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音乐教学进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职高体育 音乐运用 教学改革创新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其全部任务在于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笔者从教学实践和社会观察中总结认为,职高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预备役”体育人才,而在于通过有效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的体育个性发展,帮助其在初步确立终身意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体育与健康”运动项目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因此在职高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努力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从而“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音乐体育教学法即是教学艺术之一,笔者试简要阐述。
一、音乐教学法在职高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职高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他们思想开放、性情活泼,唯有兴趣化教学才能对其产生吸引力,让其保持足够的热心、耐心与恒心。而传统模式下的职高体育教学,一直强调体能和技能方面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视和关注,且教学过程大多单调、机械和枯燥乏味,因而许多职高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是“可有可无”“远离躲避”甚至“畏惧厌恶”的,其中女生比例大于男生。实践证明,把音乐引进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并能发挥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
一是有效激发学习情趣,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有一次,笔者无意中观赏到了校园音乐剧《歌舞青春》,一下子被剧中男主角特洛伊及其队友们一边唱一边跳一边耍篮球的精彩画面所吸引,那帅气潇洒的动作与篮球击地的和谐节奏给人传递透彻心扉的淋漓尽致。受其启迪,笔者在体育教学中也开始有意识地把音乐运用其中,一下子激活了课堂教学状态,原先那种慵懒拖拉、我行我素的状态很快消失了,代之以热情充沛、轻松活跃的学习情形。二是有效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成功信念。把音乐设置为体育运动背景,既可以代替单调的口令,又能让学生在和谐协调的节奏中事半功倍地完成训练任务。如在教学跨栏跑内容过程中,让学生按照多媒体播放的音乐节拍对着墙体进行摆动腿栏侧过的强化训练。学生们边练习边欣赏音乐,既培养了音乐节奏感,又增强了动作的协调性,大大提高了成功训练的效率与信心。三是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推动身心协调发展。体育运动的体能消耗较大,对于责任意识薄弱、学习品质较差的职高生生而言,是一项不受欢迎的学习任务。因此在职高体育教学中,把音乐运用于体育训练之中,能有效迁移学生的注意力,变相减轻其身心疲劳程度,充分发挥提振士气、愉悦心绪、陶冶情操的功效,使运动机体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音乐教学法在职高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究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在职高体育教学中,把音乐的美妙旋律与体育的运动节奏融合在一起,能够发挥催人奋进、张弛有度的作用。音乐教学对于职高生而言,是心情是热情更是激情;而对于职高体育教学来说,则是探究是创新更是效率。
1.让音乐吹响在体育教学的开启之时。体育教学活动多以室外进行为主,而课前几分钟的准备活动则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身体器官有效调整到某种活动需要的状态,实为基本课堂教学做好身心准备所必不可少的前奏曲。这是音乐体育教学法登台亮相、进入辅助程序的第一适合期,能从中充分发挥调节机能、铺设心境、集中精力、振奋精神的重要作用。如在篮球课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往往选择一些球性练习让学生进行活动前的热身准备,尽管这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如果代之以一段动感十足的音乐旋律,或者以音乐陪伴球性练习,则能传递或生成活力无限的。这与热舞开启前的前奏曲一样,能把人带入主动投入的运动状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有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7-0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关注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三、精心选择内容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不仅书籍报刊众多,而且网络上有很多阅读资料。小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如果全部采用“拿来主义”,不加选择地进行阅读,则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宣扬暴力、凶杀、、迷信的内容,一旦小学生对那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入迷,将浪费大量的时间,还有可能染上不良的习气。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为学生朗读或介绍一些短篇名著,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小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阅读的方法,发散思维,使他们保持长期的阅读兴趣。
四、倡导创造性阅读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同时,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等,是属于创造过程,而不应该是被接受。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笔者在教学过程汇总中,首先诱导学生拓展阅读范畴,广泛积累阅读;其次,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倡导个性理解,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语言等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实现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最后,带领学生感受、品味文本内涵,深化其个性审美,升华其情感体验,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
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小学生都期望得到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朗诵比赛、讲寓言故事、讲成语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引导学生阅读之后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阅读和讨论交流也是心灵净化的一部分内容。讨论可以使孩子更明晰是非、善恶,感受好的品格,还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实践同样可以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课余时间我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需要大量阅读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中,又领悟到很多东西,同时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了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六、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阅读
一、文本深度对话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非常精辟的论述。学生要会欣赏读物,首先要理解,而理解首先要读懂。就是说学生要学会同文本对话,倾听作者在文本中发出的声音。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必经途径是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小学生识字达到一定数量,掌握了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又积累了一些社会知识之后,他们就能够与文本进行初步对话。优秀的作品中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知识、优美的意境、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情怀,这些人类的宝贵财富珍藏在匠心独运的文字符号之中,只有通过与文本深度交谈,才能得到深层的宝藏。这就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可以肯定地说,阅读能力只能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中生成。逃避与文本作深度对话,这是阅读教学无效或低效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能力。这里说的深度指的是文本深层的内涵。
二、引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课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本是作者发出信息的载体,读者要接受、吸收作者发出的信息,只能与文本对话。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能力=阅读速度×理解程度×保持率。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应该是:要求学生全神贯注,以句段为单位阅读,不动唇、不指读等。要指导学生努力理解领会文字符号中蕴含的意义,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释读物,不但要解读其表层意义,更要努力解读其深层意义。
六年级上册课文《山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这场山雨从来到去共分多少个阶段,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在浅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写雨的声音“清晰起来,响亮起来”,“雨丝”像“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优雅的小曲”,判断出这是小雨。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城市下雨时,马路边的树丛中有同样的美景吗?人们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继续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中看出:这个山林非常幽静,山雨弹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雨后可以听到雨珠滴落的声音。这里空气非常清新,雨后“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绿得耀眼,绿得透明”。只有山雨才有这样的特点,城市的雨是另一种特点。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了较深的层次。
三、引导学生对看似平常的文句寻找疑点进行思辨
一般人认为,在阅读非常浅易的文字时是用不着思辨的,但浅易的文字所包含的信息有时并不少。优秀的作品、精辟的文章,其特点就是打破常规选用貌似平常的文字符号,表达十分丰富而且很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考察,提高对文字的敏感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六年级下册)中有一段:“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阅读经验少的人,漫不经心的人,对这段话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但如果我们注意到句中的四个“有所”,就会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疑点:为什么要用四个“有所”?少一个行不行?学生经过研究,明白在这段话中,有所发现,主要是指发现漩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从紫罗兰变色到制成石蕊试纸,这是发明;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和梦的长短,属于创造;最后“有所成就”是对上述三种科学贡献的概括。这样,学生就能深度理解文章的内部联系。只有这样才算理解,也就是“读懂”。
当作者的文字符号运用方式特别巧妙,信息含量特别丰富时,阅读犹如探险,要经历峭崖险壑,只有思考辨析才能曲径通幽,获取真知。这一过程,既包括认读之后对文本的表层理解,也包括表层理解基础上,再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对似乎可以成立的理解进行辨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达到的深层理解。这也是读者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
优秀的作者,往往有着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淡的话语,其实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缺少经验的小学生所不能察觉,或虽有察觉却不知如何深入理解、鉴赏的地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放过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探求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深度阅读中得到阅读的真谛,可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参考资料:
一、学生先行,问题聚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大量的个体阅读实践中获得的,而不是靠教师讲解阅读材料习得的。一堂阅读教学课,教师应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提出自己的困惑,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识,然后根据文本核心价值引导学生聚焦在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上。
如笔者在高一开展了《牛铃叮当》(2013年浙江省高考现代文阅读)阅读教学,旨在加强高一与高三阅读教学的联系,突破原本在高三时教师教会学生建立合理阅读答题程式的教学手段的束缚,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愉悦之感。在课前先让学生自读《牛铃叮当》,然后在发下去的表格上填写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和未能读懂的内容。以下是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展示部分学生“不懂的”内容:
1为什么村里有了牛还要买拖拉机?拖拉机为何要被称为“铁牛”?
2第4段“拖拉”等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第7段写公牛相斗与全文有何联系?
4如何理解第9段“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这句话?
5文中的“黑色幽默”有何深刻内涵?
6第10段“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如何理解?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当细致,不亚于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而其中第1个、第2个问题属于部分学生能读懂的内容,因此可以让“已懂的”学生来解答这两个问题。接着应引导学生聚焦自己提出的这些杂乱无章的问题,整理和归纳有相同指向的问题。
二、教师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并非自由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绝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在课前,当学生提出“牛为什么需要带铃铛?”“牛被杀时为何会掉眼泪?”等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理清文本内容的思路,使学习过程更清晰。
自主学习应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了现有发展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宜过多地追求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过多地用材料证明“我”的观点,这样急于进行问题的推进,势必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阅读体验。其实,一定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但是过于雕琢“预设”,势必阻塞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成为学生探究学习、张扬个性的桎梏。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问、敢想、敢做、敢争辩,让学生既参与学,也参与教,这样就能充分地展示所有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平等民主中得到发展与快乐。
三、合作探究,有效学习
《课程标准》着重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表格明确列出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并思考自己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问题;然后就近组成小组,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后,重新提出小组未能解决的共同的问题,并记录在表格上。当各小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参与指导并适当总结。
在问题聚焦后,只要学生能自圆自说,教师都应该赞同。教师应该把学生聚焦与归纳的问题一一板书下来,然后布置任务:“请大家选择其中的1~2个问题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讨,讨论的题目与内容须记录在表格上;小组要选定一位发言人,发言人要先诵读相关的文字,再综述本组观点,本组其他人员可以进行补充发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基于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特点,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聚焦问题,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
关键词:区域;反思制度;有效教学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音乐新课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音乐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反思,其真正意义是通过反思来重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叶澜教授指出:“需要养成反思的意识与习惯,需要在反思中自我更新。而重建,是在问题发现之后的一种真实的自我提升。只有经历了‘重建’阶段,人的成长才能得到真实的提升。重建强调的更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更新。”
实践证明,我们除了培养音乐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学校基层教研组的合作反思水平,更要注重在区级音乐研修活动中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反思制度”。因为一个区域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区域内每个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反思、相互借鉴、共同研究才能让这一区域音乐教师不断散发出教学活力和智慧的光芒。
“反思制度”是区域教师群专业发展和音乐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构建区域“反思制度”,探索“反思制度”的实施过程,研究通过反思来促进音乐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反思―创造与重建―再实践―再反思―再创造与重建”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提炼出有效的、富有个性的区域音乐学科研修文化内涵。
二、设计步骤与操作要点
1.聚焦主题
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2.基本意图
通过反思找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指导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法和理念的诊断,帮助音乐教师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音乐教师个体的思维品质,促进音乐教师群的专业成长,逐步形成区域音乐教学研究型特色团队。
3.实施途径
4.典型案例
案例一:
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及课后反思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思目标、反思内容和反思方法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师成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
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首先要求本区音乐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围绕区每学期提供的主题研讨活动方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通过区级研训活动进行“案例式”“专题式”“诊断式”等研训方式,学习理论及相关知识介绍,了解什么是“教学反思”?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讨论,让音乐教师掌握“音乐教学反思”的要点、方法和途径。
教师反思1:课前反思,贵在有备无患
(诸翟学校纪艺)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总是认为课前的备课只是包括编写教学设计和准备课堂材料两个方面,而往往忽略课前反思。这可能也是缺乏足够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的普遍问题。其实,课前反思不仅体现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预见性,更体现教学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人本主义”理念。同时,它也能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真可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前反思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充分领会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并吸取以往教学经验和教训,从教材整体体系的宏观角度思考,并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反
馈,有的放矢地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手段等内容,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备而教”,并且为课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灵活调整埋下伏笔。
以我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的名为《我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一课为例。在课前备课活动中,我在教研员的帮助下反复琢磨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提出的:“音乐课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并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等相关理论要求,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这堂充满乐趣,师生平等学习,而又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凸显个性的课。尤其在全体学生学跳桑巴舞蹈这一主要教学环节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愿意积极探索、表现等心理特点,特意设计了全体围成圆圈在教师引导下随音乐尽情舞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打破座位固定的常规习惯,积极投身音乐活动的体验和表现中。课后证明,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正是本课最大的亮点和学生最尽兴的
环节。
教师反思2:课中反思,贵在灵活应变
(龙茗中学张一)有了充分的课前反思和课前准备,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变得游刃有余。但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每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总会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因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及时而准确的课中反思就成为教学工作高质高效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高度集中注意力,捕捉学生的灵感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探究兴趣,又要避免一味迁就学生自由发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逐渐偏离正常教学轨道。因此,课中反思可以说是教学反思环节中对教师素质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而其最大价值无疑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机智,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我的一堂名为《绿色的家园》的区级公开课为例,由于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过去掌握知识的情况,当我讲述一个浅显的切分节奏时,竟无人知晓。我灵机一动,拉起两个比我矮小的学生充当八分音符,而我站在他们中间充当四分音符,然后形象地讲述切分节奏的含义和拍法。这一举动瞬间打破了我和学生的尴尬,拉近了师生距离,更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切分节奏这一知识。
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及时有效的课中反思确实是需要独到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但无疑是教师成长道路中最难能可贵的经历。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如能时刻把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过程上,关注使用的方法、手段及达成效果,不断反思,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思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一定能有效
提高。
教师反思3:课后反思,贵在总结提高
(信宏中学马婷婷)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光鲜亮丽的成功固然值得骄傲,意想不到的失败也并不可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值得细细回味,但积极深刻的课后反思更值得重视。
2010年5月我参加区级音乐教师教学评比。最难忘的是我在课堂教学展示后紧接着的教学答辩中,专家评委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就立刻把我包围,促使我趁热打铁地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反思。
无论是有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设定,还是学生的反馈情况和继续学习的可能性等问题,无一不考虑教师全面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当我事后重新整理出这些问题和解答之道后,猛然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又似经历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教学水平有了脱胎换骨般质的飞跃,也增强了教学自信心,在以后工作中更加有了进行有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冲动和底气。
案例二: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同课异构”应该是一种行动研究方式。它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行为的改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水平。其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上一堂公开课,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教师不仅仅是听课的旁观者,而且也是一个参与者,这两种身份,使得在其作为旁观者时更容易与另外一位上课教师融为一体,在听课中不断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同课异构”还是一种“对话文化”。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由此可见,“同课异构”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合作的交流。
“同课异构”为音乐教师创设了一个群体交流合作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尝到了集中研讨的“甜头”,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作用,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以这种灵活、开放的思想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研方式,不仅活化了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效率,还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同课异构”主要采用这样的基本过程:每学期初先分片集体讨论,提出若干课题,然后分组各自进行教学设计,接着进行行动(即上课),最后进行评课、反思。反思包含了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进行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例如,2010年5月为迎接“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我区组织音乐教师积极展开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比赛,其中本区的王辉、马静波、陈艾三位老师共同针对《“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展开了教学设计和反思实践活动。
思考:如何设计精巧动人的导入
方案一:
师:同学们,首先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听古典音乐吗?
生:喜欢(占少数)。
生:不喜欢(占多数)。
师:我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不喜欢听古典音乐。但其实古典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和身边,其实现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都融入了古典音乐或引用古典音乐元素。
方案二:
师:在优美的乐曲中,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什么音乐?
生:流行音乐(占多数)、摇滚音乐……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这么广泛,是的,音乐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最近电视正在热播的“中国达人秀”里那位“断臂钢琴师”是谁?
生:刘伟!(整齐、有力、积极地)
师:刘伟说过,他的生命中有三样东西不能缺少,你们知道是哪三样吗?
生:水……
师:对了,那就是水、空气、音乐(语气逐步加重)。音乐犹如王老师生命中的一位亲密挚友,一直伴随着我:当我仰望夜空,对着宁静、美好的月夜之时,我的耳边会飘起这段旋律――《月光》;当我心情非常快乐、开心的时候,我会用这首乐曲来表达我的心
声――《小奏鸣曲》;当我遇到挫折和困惑需要振奋和鼓舞时,我要从这段音乐中获得力量――《幻想即兴曲》。
教师反思:在这两种方案中,我们的设计意图是直接开门见山与学生交流“古典音乐”的话题,在方案一中我们发现教师将自我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感觉自己是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反而造成一定误导学生的倾向。而方案二中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我们就明显没有教师主观意识的痕迹,让学生自己来说喜欢听的音乐,师生在一问一答的相互交流中显得十分自然轻松,从而就能很自然地导入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已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如热播“达人秀”的生活材料)充实到教学中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
案例三:
网络互动教研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模式。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往往是自己学校2~4位音乐教师研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区教研活动,由于人多,又不能人人发表建议或想法,因此,往往呈现“学习多、讨论少、反思无”的局面,研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应付性。自从我们利用网络系统地进行新型的音乐教研活动后,教师积极探索、热情合作、踊跃感言,既避免了往返奔波的劳累,又能集思广益。通过合作、活动,拉近了音乐教师与研训员之间的距离,能使基层音乐教师得到研训员的悉心指导,大大提高了音乐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了区域音乐教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进一步
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通过网络教研,本区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明显多了,往往在课一结束就上网“反思”,这样的反思及时、针对性强,效果更好。
三、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阅读能力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对于学生相对是个难点,面对阅读学生常处于被动、低效状态。学生在考试中遇到考察阅读能力的试题往往无所适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阅读的问题,但回顾以往的教学时我们不难有所发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对知识的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缺乏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和实际能力,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师不但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适应课改的发展形势。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进行了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以下谈一谈我这方面的实践体会。
一、循循善诱,抓住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地相关点
阅读教学首先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任何外在强制性的阅读都是片面、肤浅、低效的,或许这样做能达到获得信息的功效,但不可能在阅读中实现心灵的震撼、心智的启迪,更不可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生命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的成功探究能否进行,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有探究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探究的兴趣与热情是很难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兴趣,逐渐帮助学生深入自觉阅读。
二、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
“学贵有疑”、“学起于疑”,疑是探索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让学生善于观察,敏于发现,通过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提出,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做出探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引导倾向的问题,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获得新知的热情,在学习课文时,安排一些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由于问题不断提出,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不断思考与研究,并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经验,紧紧围绕阅读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在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自主阅读,思维得以进一步开拓,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实现了自己阅读的再创造。
三、鼓励大胆求异,抓住阅读争论的焦点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同一个阅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会产生争论,而争论的产生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深入,有益于探究地进行。培养多角度思考,大胆求异,打破思维定势,是引导探究发展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前提。思维定势是学生探究能力难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
四、引时代活水,寻觅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
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亲生经历是认识分析的储备和源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课堂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并不是把老师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阅读教学同样也要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充实,使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感悟课文,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学好语言,陶冶情操。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活,学生的亲身经历,使之相关联的探究学习在学生的眼里变得更加丰盈起来,由此,我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将课文描绘的世界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为探究性阅读铺下了一条金光大道。
五、透过角色表演,抓住表演与评价的分歧点
角色表演是阅读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担当某种角色去读书,去思考去体验进行独白。表演前,学生为当好这一角色会主动积极带着情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课文,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成就感让学生感到兴奋不已时,教材中原有的逻辑、抽象的文字符号就会不再远离学生,而是化成了学生具体的生活内容和生动可感的生活形象。这样,学生就可以由习惯上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尝试的主动角色,与认识对象融为一体。然而,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理解,因此阅读理解的差异也会自然地凸现出来,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表演与评价的分歧点,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课堂阅读探究。
六、通过插图,抓住图文之间空留的联想点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虽然幼儿乐于模仿猴子的调皮动作。也具备一个接一个传递物品的经验,但真要让幼儿学会这个游戏、玩得起来却并不简单。因为这个游戏要求猴子的舞蹈动作和传递帽子的动作都能符合音乐的节奏和活泼欢快的旋律特点,尤其在传递帽子时必须环环相扣,只要一个幼儿跟不上节奏,整个传递就会失败,这些对幼儿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为了取得即时效果而采用强化训练的方法。那么幼儿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以致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无法体现艺术教育的价值。为了让幼儿更主动地学习这一音乐游戏,而且能自始至终地乐在其中。我们有必要为幼儿搭建适度递进的阶梯。为此,我们将这个活动难点分解,安排为五个环节,层层递进,通过师幼互动逐个化解难点,在充满情景的氛围中激发幼儿创造表现的欲望,使幼儿越玩越有兴趣,不断地用肢体动作来提升音乐表现力。
第一环节:启发幼儿想象猴子的动作
由于幼儿具备有关模仿猴子动作的经验,因此在教师问幼儿猴子有什么本领并要求幼儿用动作表示时,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及时引导幼儿介绍、交流各不相同但又能表现猴子典型特征的动作,并发动大家来模仿。虽然此环节模仿的只是一些肢体动作。但是幼儿的情绪得到了放松,这为后续的动作创编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捕捉来自幼儿的动作并进行加工
教师选择了部分幼儿的模仿动作,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将动作加工提炼为优美夸张的舞蹈动作,并为幼儿作了示范性的表演。幼儿惊喜地发现教师的示范动作均来自同伴的创造,而且配上音乐以后,原本的动作更优美了,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跟着教师做动作的过程中,幼儿对动作的音乐性也有了初步体验,自然习得了猴子的基本舞蹈动作。
第三环节:利用舞谱让幼儿在情境中统一动作
为了让群体的舞蹈动作更为整齐,有必要统一动作。但我们并没有直接规定动作,而是提供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图谱,例如猴子挠痒痒、摘桃子、四处张望等。这些动作特征鲜明的舞谱便于幼儿理解,大家能在舞谱的提示下统一动作。另外,我们还特别设置了一个按音乐“啊——呀——呀——”插编动作的环节,以便幼儿在统一动作的同时留有各自想象的空间,做到有分有合,活而不乱。
第四环节:带领幼儿学习“传帽子”
幼儿学会了猴子的舞蹈动作,为开展游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该游戏有一个传帽子的主要环节。在传递帽子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就会影响整个游戏的进程。于是,我们又分解难点,将传帽子和猴子传帽子的练习分为两个环节。在传帽子时又从无音乐开始,然后加入猴子舞蹈的音乐。由于幼儿已经熟悉猴子舞蹈的音乐节奏,又学习了传帽子的方法,只要将两者合二为一,就能顺利地表现猴子传递帽子的情景了。
第五环节:组织幼儿开展音乐游戏“猴子学样”
这个环节游戏性最强,是部分,它的玩法是:大家共同确定一位幼儿扮演拿帽子的猴子,由该幼儿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做的模仿动作。音乐开始,大家边做动作边传递,直到“啊——呀——呀——”部分时放下帽子,做各自想象的动作。然后由下一位接到帽子的幼儿做第一个动作,重新开始新一轮游戏。随着动作的逐步熟练,帽子数量的逐步增加,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以上五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无须在一次活动中完成,第一、二、三环节为学猴子舞蹈的动作,第四、五环节为做“猴子学样”的游戏。教师可按幼儿的学习情况安排数次活动,引导幼儿自然地将舞蹈动作融入音乐游戏,逐步提高音乐创造、表现的能力。
附:
猴子学样(中班)
目标:
1.尝试按音乐的节奏模仿和创编猴子跳舞的动作。
2.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欢快情绪,体验玩音乐游戏“猴子学样”的快乐。
准备:
1.《恰恰》音乐。
2.“猴子学样”舞谱。
3.帽子数顶。
过程:
一、模仿猴子的动作
1.简单回忆故事“猴子学样”的内容。
2.幼儿自由讲述猴子活泼调皮的样子并表现相应的动作,给相关动作命名,如猴子摘香蕉、猴子回头看、猴子挠痒痒等。
二、学编猴子的舞蹈
1.欣赏“猴王”的表演(教师选取幼儿的动作加工提炼成舞蹈动作并示范表演)。
2.说说、学学“猴王”跳舞的有趣动作。
3.幼儿集体学跳“猴王”的舞蹈。
三、看舞谱跳猴子舞
1.教师出示“猴子学样”的舞谱(根据音乐、动作画的舞谱),幼儿讲述自己对舞谱的理解,并根据舞谱学做单一动作。
2.教师运用舞谱提示幼儿,全体幼儿边看舞谱边学跳猴子舞。
3.引导幼儿想象在音乐“啊一一呀——呀——”处猴子可能会做什么动作,尝试创编舞蹈动作。
4.全体幼儿共同听音乐跳猴子的舞,并按自己的想象穿插“啊——呀——呀——”部分的动作(练习2-3遍)。
四、玩玩学学:猴子传帽
1.探索传帽子的方法。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忆猴子学样的舞蹈动作,探索哪一个动作适合传帽子。
2.共同确定某一动作,徒手尝试传帽子(无音乐伴奏)。
3.结合舞谱请幼儿验证传帽动作。
(箭头为传帽子,辅助语言为:朋友;圆点为拍腿,辅助语言为:你好;“M”为耸肩膀,辅助语言为:耸耸 肩或帽子真好看。)
4.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按节奏传帽子。
5.逐渐增加两到三顶帽子,使幼儿有更多的传帽机会。
五、音乐游戏“猴子学样”
1.共同确定一位幼儿扮演拿帽子的猴子,由该幼儿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做的模仿动作。
2.音乐开始,大家边做动作边传递帽子。到“啊——呀——呀——”部分,放下帽子,按节奏做各自想象的动作。
3.由下一位接到帽子的幼儿确定一个模仿动作,开始新一轮游戏。
4.增加帽子的数量进行游戏。
延伸活动:
1.游戏时继续增加帽子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