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

时间:2023-07-06 16:13:35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分析小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分析小结

第1篇

关键词 软信息;关系型借贷;环保型中小企业;博弈理论;信用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Q148, X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9-0151-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25

在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具生命力的个体,担负着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增加财政税收、为国家经济实体做贡献的重要作用。其中,被世界上众多经济学家视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企业,特别是环保型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既是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众环境理念增强、环境需求提高的时代产物。然而,与大中型国有企业相比,环保型中小企业相对规模较小,财务信息对外界不甚透明、经营商不确定性很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较弱,再加上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更多依赖内源融资;融资方式上多选择小额贷款组织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债务融资具有规模小、频率高、流动性强等短期贷款特征。由于环保型中小企业资金占压量较大,周转困难,尤其需要破解融资难题,以推动区域循环产业发展,支撑新农村建设。

随着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1],在各省、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纷纷成立并正式运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小企业资金困境和中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需求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小额贷款组织,作为一种新型商业化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机构,其现阶段主要基于亲缘、地缘、学缘、情缘的信息比较优势收集客户各类信息,以信贷员收集的软信息作为贷款决策的主要依据。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软信息通常不容易观测、获取,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特征,且难以量化,与此有关的信用风险无法通过现有较为成熟、精确的模型予以评估。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信贷员无法全面、充分掌握县域内的环保型中小企业信息,同时,受到信贷员专业素质欠缺的内在约束,小额贷款公司无法根据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分表对这些环保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精确、有效地评估。因此,这种以人为主收集不确定性信息,以人的主观判断进行不确定性信息识别,并以此作为贷款决策依据的贷款运作方式使该类贷款组织在发展环保型中小企业客户的过程中,面临不确定性的信用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需要从整体上构建基于软信息特征的一系列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实现小额贷款公司的稳健经营,全面满足环保型中小企业激增的特殊融资需求,优化区域信用环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软信息与关系型借贷研究综述

信息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重要因素,一般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两种类型,这两类信息在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信息特质的影响,国外与硬信息有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丰富,而与软信息相关的研究成果则相对欠缺。国外软信息问题研究与银行系统的小企业借贷问题相伴而生,至目前为止,软信息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定义。Petersen提出软信息是任何一种区别于相对透明公共信息的信息,如财务报表或抵押等可获得性数据[3]。Grunert和Weber认为软信息指非财务因素的定性化信息,尤其是管理技术评价[4],因此管理技术、产品市场特征和企业战略等软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由植根于企业特征的主要要素推动。Uzzi 及Gillespie则认为对企业借贷而言,软信息涉及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质量、竞争地位和日常业务等特定知识,特指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亲密程度以及相互承诺程度[5,6]。Scott指出关系型借贷与软信息密切相关,硬信息可以在没有数据收集人员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表格形式予以反映,其获取基于相对客观的标准,而软信息通常不容易被观测、被他人证实和传递,难以量化进行自变量分析,必须依靠信贷员和客户的亲密程度获取[7]。Liberti认为,硬信息指无成本、即时可被证实的信息,软信息则是以高成本方式获取,无法被第三方证实的信息[8]。为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Camus和Godlewski认为软信息具有内部性特征,是具有隐蔽特征的道德风险的来源之一,主要通过银行与中小企业的长期关系才能获取[9]。Emilia认为受到软信息属性――无法以书面方式轻易记录或核实的限制,软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有限[10]。根据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归纳出软信息的基本特征:不易观测和获取;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定性化特征,难以量化;相对稳定性和不可比性。

国外关系型借贷研究主要围绕银行与中小企业展开。借贷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利润创造提供机会,通过将生产企业的信息运用于贷款决策,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企业收益良好的投资项目提供丰富资金。正是基于这些经济现象,学者们创造了“关系型借贷”概念,反映银行如何通过长期、持续性关系获取客户的私人信息。Berger等首先提出了关系型借贷概念,他们将小企业通过金融中介的融资技术划分为四种类型:财务报表型借贷、资产基础型借贷、信用评分型借贷和关系型借贷[11]。这些借贷技术为解决信贷配给问题和超额借贷问题发展形成,前三种借贷技术称为交易型借贷,贷款决策建立在相对比较容易获取的硬信息基础上,而关系型借贷必须通过信贷员与借款人长期联系所获取的专属信息――软信息进行贷款决策。除了通过贷款条款、存款和其他金融产品获取软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与社区范围内其他成员接触获取软信息,如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所提供的企业及其所有者详细信息、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商业环境信息等。这些具有相当价值的信息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抵押和信用评分之外,必须通过一定时间才能获取,能够对银行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实质性帮助。Petersen和Rajan甚至认为美国小企业借贷就是一场“信息革命”[12]。

Berger等认为关系型借贷的存在条件是银行能否收集到与企业信誉质量相关的各种软信息[13]。Boot指出关系银行模式通常被定义为通过连续性、多样化交易方式对借款人的软信息(或专属信息)进行投资的银行模式,这种排他式获取客户软信息的方式可以为银行获取垄断租金[14]。Petersen和Rajan则认为银行倾向于对新成立企业贷款的主要原因是一旦建立专属客户关系,获取竞争对手无法掌握的软信息将带来未来借贷竞争的垄断租金[12]。Boot和Thakor[15]、Ber等[16]强调信息是银行进行借贷决策的重要因素,排他式获取的软信息能够提高银行的风险判断能力,减少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

近年来,国外学者还通过特别样本研究软信息在关系型借贷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Agarwal和Hauswald实证研究认为软信息是关系型借贷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的基础,并运用小企业在线贷款交易和亲自贷款交易两个独特样本,研究不同类型借款人的贷款决定因素[17]。虽然借贷标准一致,由于信息内容不同,两类贷款申请的交易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亲自申请贷款时,信贷员和分支机构经理能够基于主观印象修订信用评分,而在线申请贷款时,贷款决策完全取决于企业在线提供的信息、信用报告和以往接触为基础计算的内部信用评分。此外,研究还发现软信息更多地产生关系型借贷,而硬信息更多地产生距离型借贷。银行贷款决策首先依赖于公开信息或私人信息,然后才在不同贷款类型中权衡贷款可获得性和贷款定价问题。Demiroglu等以参与出售或IPO私人企业为样本,研究认为私人企业关系型借贷中,关系型借贷与私人企业价值高度相关,银行贷款决策的基础是私人企业的专属软信息[18]。对成立时间较短的小型私人企业进行借贷时,银行非常重视从各种渠道所收集的软信息。

2 小额贷款公司与环保型中小企业借贷关系的博弈分析2.1 博弈研究假设

假设博弈参与双方为小额贷款公司A和环保型中小企业B。环保型中小企业B需要一笔信贷资金M进行低碳环保型项目投资活动,贷款利率为r,假设项目投资回报率为q,q为外生变量。为了分析便利,假设该投资项目完全依靠信贷资金支持,即环保型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投入为0。

假设交易成本为C,小额贷款公司和环保型中小企业共同承担贷款发放的交易成本,则小额贷款公司接受贷款申请的参与约束为Mr-C>0。环保型中小企业借入资金进行项目投资获得的收益为M(1+q),小额贷款公司预期环保型中小企业能够偿还M(1+r)时才接受贷款申请,则环保型中小企业的参与约束为M(1+q)>M(1+r),即q>r。

当小额贷款公司对环保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环保型中小企业及时偿还贷款时,小额贷款公司和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收益分别为Mr-C和M(1+q)-M(1+r)-C=M(q-r)-C。当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环保型中小企业未能及时偿还贷款时,小额贷款公司和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收益分别为-M(1+r)-C和M(1+q)-C。假设环保型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各项费用为C,若贷款申请被拒绝,其收益为-C。当环保型中小企业违约,小额贷款公司拒绝贷款申请时,双方不存在借贷关系,收益均为0。由此可见,在单次博弈情况下,纳什均衡(拒绝贷款申请,贷款违约)比较容易求得,见表1。

在完全信息情况下,即小额贷款公司对环保型中小企业投资项目信息掌握充分、对称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承诺机制,环保型中小企业的占有策略为获得贷款后违约,而小额贷款公司预期这种情况时,其占有策略为在初始阶段拒绝贷款申请。因此,借贷双方陷入囚徒困境。

2.2 完美信息重复博弈条件下的均衡

当小额贷款公司与环保型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无限次重复时,博弈结果将会改变。每次博弈中,小额贷款公司与环保型中小企业十分清楚必须进行下一次博弈,双方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假设在前T次博弈中,小额贷款公司和环保型中小企业一直保持合作关系,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环保型中小企业及时偿还贷款。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博弈双方收益是各阶段收益的现值之和,假设贴现率为α,则贴现因子为11+α。

在T次博弈中,环保型中小企业决定放弃合作关系,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在本次博弈中采取合作策略而蒙受损失。因此,小额贷款公司采取触发策略,即在T次以后采取永不合作策略以惩戒环保型中小企业。若环保型中小企业首先采取不合作行为,本次博弈中的收益为Mq-C,此后为无限次0收益。下面分析为了获得长期合作关系,环保型中小企业在何种情况下不会发生违约行为。

若环保型中小企业选择长期合作关系,任何时候都不会违约,其长期合作收益为R,

R=∑∞t=1M(q-r)-C(1+α)t=[M(q-r)-C]1+αα

(1)

T次博弈时,环保型中小企业的违约收益为RT,

RT=∑M(q-r)-C(1+α)t+Mq-C(1+α)T+∑∞t=10(1+α)t

=[M(q-r)-C]1+αα1-1(1+α)T+Mq-C(1+α)T

(2)

则长期合作收益R与违约收益RT相比较得,

RT-R=-[M(q-r)-C]1+αα 1(1+α)T+Mq-C(1+α)T

=α(Mq-C)-[M(q-r)-C]α(1+α)T

(3)

当RT-R<0时,α<M(q-r)-CMr,则只要贴现率α<M(q-r)-CMr,RT-R<0。

当贴现率较低,环保型中小企业违约时,小额贷款公司以放弃合作以示惩戒,环保型中小企业的违约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双方只能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贴现率较低表示环保型中小企业十分重视未来长期合作的收益,双方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最优解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即小额贷款公司为环保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环保型中小企业及时偿还贷款。

2.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条件下的均衡

在现实经济中,完全信息重复博弈所假设的借贷者信息对称情况很少存在。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博弈的均衡情况将发生变化。因为资产规模小,缺乏硬通货的抵押担保物,很难在银行获得授信,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回报率q无法确定。假设高投资回报率为qH,低投资回报率为qL的发生概率相同,环保项目的具体收益情况为环保型中小企业的私人化信息,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完全掌握。因此,环保型中小企业首先采取行动,选择是否从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根据掌握的软信息决定接受还是拒绝贷款申请。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采用海萨尼转换,引入自然来描述该博弈。自然首先行动,决定贷款项目是好项目还是差项目,好项目获得高投资回报率qH,差项目获得低投资回报率qL。若为好项目,环保型中小企业将及时偿还贷款,若为差项目,环保型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出现非意愿性贷款违约。

若环保型中小企业不申请贷款,借贷关系无法形成,双方收益均为0。若环保型中小企业申请贷款,而小额贷款公司拒绝贷款申请,小额贷款公司收益为0,环保型中小企业收益为-C。若环保型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接受贷款申请:在好项目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和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收益分别为Mr-C和M(qH-r)-C;在差项目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和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收益分别为-M(1+r)-C和MqL-C,见图1。

该博弈中环保型中小企业B拥有四个策略:SB1:{好项目,申请贷款;差项目,申请贷款};SB2:{好项目,申请贷款;差项目,不申请贷款};SB3:{好项目,不申请贷款;差项目,申请贷款};SB4:{好项目,不申请贷款;差项目,不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公司A拥有两个策略:SA1:{接受贷款申请};SA2:{拒绝贷款申请}。图1所描述的动态博弈中,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完全获取项目好坏的具体信息,但对自身在博弈中所处位置具有一定判断,接受贷款申请的概率为p,拒绝贷款申请的概率为1-p。

以上博弈有两个均衡结果:{(SB1,SA1),p=1},{(SB4,SA2),p=0}。该均衡结果的现实经济意义为:当项目预期投资回报率高时,环保型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接受贷款申请,发放贷款;项目预期投资回报率低时,环保型中小企业不申请贷款,而小额贷款公司拒绝贷款申请。

根据以上不同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分析,可以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小额贷款公司和环保型中小企业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关系。首先,当信息完全对称时,完全信息重复博弈条件下,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贷款利率r、贷款交易成本C和环保型中小企业违约预期。当贷款交易成本过高,小额贷款公司的获利空间较小时,贷款发放的积极性将大大降低。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只有通过有效降低贷款交易成本,尽可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需求,才能争取更大的获利空间。其次,当信息不对称时,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条件下,贷款项目回报率的识别是博弈能否达到有效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小额贷款公司对项目回报率的识别存在偏差将造成贷款损失。根据国外关系型借贷理论的研究成果,软信息是关系型借贷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的基础。小额贷款公司应在对宏观和地区经济情况、行业发展进行初步判断的基础上,通过信贷员与环保型中小企业长期交往建立的专属客户关系,对贷款客户的软信息进行收集和识别,尽可能准确掌握与贷款投资回报率相关的信息,才能减少贷款发放风险,降低与中小型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避免陷入囚徒困境,抑制小额贷款公司和环保型中小型企业的协调发展。

3 构建基于软信息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控制制度3.1 建立与业务特征相符的信贷流程,充分发挥所收集软信息的时效性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我国一种新型的商业化农村金融机构,虽然不是商业银行,但就机构属性而言,属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只贷不存”的政策约束下,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受到严格限制,而资金运用却呈现单一化现象,所提供业务仅为最基础的金融产品――贷款,且以额度小、对象分散、贷款期限短期化为主要特征。当贷款中小企业客户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区域经济环境、行业结构调整和自然条件影响,出现贷款拖欠或违约现象时,小额贷款公司不仅比较容易遭遇贷款到期无法收回的信用风险,而且无法通过一定规模的有效资产组合分散、转移风险,出现信贷资金链条的短期中断,引起比商业银行和其它微型金融机构更为严重的经营风险。由于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技术难以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因此以小额、分散、短期性为主要金融需求特征,小额贷款公司与业务特征相符的信贷流程必须充分体现这种“短、频、快”特征,简化商业银行冗长的贷款手续,保证贷款申请至贷款决策的所有工作控制在两至三个工作日内全部完成,然后根据环保型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贷款期限,更好地发挥所收集软信息的时效性,有效地控制贷款信用风险。此外,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与该业务特征相符的信贷流程,能够尽量降低信贷交易申请和发放成本,更好地服务于环保型中小企业的特殊融资需求,扩大利润空间。

3.2 建立层级少、决策权相对集中有利于软信息收集和判断的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结构信息观的主要观点[13],分散式组织结构有利于软信息的生产与处理,而层级式组织结构擅长硬信息的生产与处理。在分散式决策结构中,信贷员不需要向上级传递信息,能够根据所收集的信息作出独立贷款决策,也明确地知道自身努力将充分体现在日后的贷款决策中,这种方式对信息收集工作具有强烈的正向激励作用。层级式决策结构中,信贷员所采集的软信息需要进一步编码、量化,以便传递给上级决策者,信贷员无法按照自身所收集的信息作出贷款决策。由于总是存在部分软信息无法被转化,信贷员信息收集工作的激励程度被削弱。因此,与商业银行信贷运作一样,小额贷款公司应设立审贷委员会,严格实行对环保型中小企业的审贷分离制度。但是,人员规模应该控制在十五人左右,贷款评估主体与决策主体之间的层级尽可能减少,缩短审贷链条,形成层级较少,贷款决策权相对集中的组织结构,以利于各类软信息的有效收集、判断。这种与贷款决策依据――软信息的特征相符的组织结构,不仅能有效地控制贷款运作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而且对软信息的收集和判断将产生积极效应,克服小额贷款公司运作中对环保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正确贷款决策,降低环保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3 建立有利于软信息收集的正向激励机制,确保软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详细性和有效性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市场功能定位决定了其贷款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环保型中小企业这类贷款客户虽然具有市场反应快、投入成本低和经营机制灵活等特征,但是通常是防范和承受各种风险能力最薄弱的群体,表现为在整个信贷市场中一般无法提供抵押品或无法提供合格抵押品、无系统性正规财务记录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由此,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利用客户软信息收集的比较优势,运用“社会资产”(social capital)取代“经济资产”(economic capital)来实现对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实际运作中,信贷员通常独自组成流动性的分支机构,负责贷款销售、客户信用分析、信息收集工作和贷款批复,各种职责集于一身,发挥着贷款运作的整体作用。为充分调动经营过程中信贷员收集软信息的积极性,公司应采取一些正向激励措施:一方面赋予信贷员一定额度内的贷款决策权,充分发挥软信息收集的成本优势,提高贷款发放效率,降低委托成本;另一方面应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信贷员持有部分公司股权,减少贷款发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确保软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详细性和有效性,有效地控制贷款信用风险。

3.4 建立与软信息特征相符的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技术

小额贷款公司现阶段以信贷员长期、高接触型方式所收集的软信息为基础,运用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分表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全面、有效、充分地掌握区域内环保型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受到软信息特征的约束,信贷员无法根据简单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分表对信用风险水平进行较为精确的量化评分。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结合自身运作特征,通过创新特殊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就能有效地评估贷款信用风险,为环保型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满足他们贷款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盈利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模糊集合方法被公认是合理解决模糊性现象量化问题的最佳途径,能够在不确定、不精确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较好地处理经典数学方法所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该方法的研究前提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具体运营环境、贷款客户特征、贷款评估和贷款决策依据相符合。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基于模糊集合方法的各种软计算方法和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信用风险评估问题,准确、快速地对环保型中小企业贷款客户予以信用风险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建华. 中国农村多层次信贷市场问题研究[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Zhang Jianhuang. The Analysis of Multilevel Credit Market in Chinese Rural Area [M]. Beijing: Economy &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9.]

[2]李树生,何广文. 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Li Shusheng, He Guangwen. The Study of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hina [M]. Beijing:China Financi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3]Petersen M. Hard and Soft Information: Implication for Finance and Financial Research [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04.

[4]Grunert J, Weber M. Recovery Rates of Commercial Lending: 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 Compan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9, 33: 505-513.

[5]Uzzi B. Embeddedness in the Making of Financial Capital: How Social Relations and Networks Benefit Firms Seeking Financing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9, 64: 481-505.

[6]Uzzi B, Gillespie J J. Knowledge Spillover in Corporate Financing Networks: Embeddedness and the Firms Debt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 595-618.

[7]Scott J A. Bank Mergers and Small Firm Financing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3: 7-29.

[8]Liberti J M. Incentives and Soft Information: How Does Delegation Impact the Role of Bank Relationship Managers? [M]. London Business School, 2003.

[9]Camus B G, Godlewski C J.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Banks: Hard Information, Soft Information and Manipulation [M]. December 2005.

[10]Emilia G A. Soft Information in Small Business Lending [M]. August 2007.

[11]Berger A N, Klapper L F, Udell G F. 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Small Business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1, 25: 2127-2167.

[12]Petersen M A, Rajan R G. The Effect of Credit Card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 406-443.

[13]Berger A N, Miller N H, Petersen M A, et al.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76(2): 237-269.

[14]Boot A W A. Relationship Banking: What Do We Know? [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0, 9: 7-25.

[15]Boot A W A, Thakor A V. 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petition?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2): 679-713.

[16]Ber H, Yafeh Y, Yosha O.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Universal Banking: Bank Lending, Stock Underwriting and Fund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1, 47(1): 189-218.

[17]Agarwal S, Hauswald R. Distance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in Lending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0, 23(7): 2757-2788.

[18]Demiroglu C, James C, Kizilaslan A. Credit Market Conditions and the Value of Banking Relationships for Private Firms [M]. 2009.

Loan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Microloan Company and Environmental SMEs

LUO Jianhua1,2 SHEN Tao1,3 CHEN Bin3

(1. 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hangsha, Changsha Hunan 410076, China;

3.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第2篇

摘 要 近期,人民币升值呼声再起。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经济效应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恢复期,此时鼓噪人民币升值不合时宜,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对世界经济复苏无益。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效应 汇率

人民币汇率近期再次成为关注焦点,美国则成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急先锋。先有美国130名议员联名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也屡次提到人民币要升值、“不惜与中国打贸易战”等观点。奥巴马3月11日在一份为进出口银行年会准备的讲稿中也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渡。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恢复期,此时,西方国家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与所谓解决全球经济失衡挂钩,鼓噪人民币升值,不仅不合时宜,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对世界经济复苏无益。

一、人民币升值的相关背景

(一)人民币升值的历史回顾

1994年,中国经历了汇率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人民币汇率上升,回应了此前多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要求。西方国家从中尝到甜头,从此,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不绝于耳。1997年亚洲暴发金融危机,周边国家纷纷采取“以邻为壑”的大幅度贬值策略,而中国却做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弱化,美国旧事重提,不想911事件的突发让美国无暇东顾。2005年,美国再次回过神来,此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空前巨大,而中国也觉得训整、改革汇率制度时机已到,2005年7月21 日,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从此,人民币走上单边升值的通道。

(二)人民币升值呼声再起

1.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观察西方媒体的某些论调,其中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大幅的贸易顺差,中国外汇储备日益增长,是由人民币估值过低引起的。

2.中国是金融危机暴发的根源

日前另一种比较盛行的说法是西方大国抛出的“再平衡论”,宣称以中国为首的世界顺差大国才是本次金融危机暴发的根源,并再次提出用人民币升值来“纠正全球经济失衡”。

3.人民币快速升值可推进全球经济复苏

另一个西方国家经常使用的说辞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恢复。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在向中国美国商会以及美中贸易委员会致词时称,如果中国允许人民币汇率具有更大的弹性,并向进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放开国内市场,将加快全球复苏的进程。

二、人民币升值的内外效应

人民币升值对于促进产业升级、缩小贸易顺差、缓解通胀压力等方面固然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

(一)人民币升值之于中国经济

1.影响出口增速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汇率水平密切联系。在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本币相对于某一国际结算用外币升值的话,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因此,人民币对外币升值会严重抑制我国出口增长速度。

2.增加就业压力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新增投资成本的上升,提高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成本,从而减少外商直按投资,加大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而我国出口企业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失业,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3.加大金融风险

一旦世界形成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必然会带来大星热钱涌入中国,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会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急剧增长,助长了经济中的泡沫和投机行为,造成金融市场动荡。中国至少现在还没有能力管理好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这将给中国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造成极大的掣肘,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外汇储备缩水

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但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中很大比例是美元储备,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将使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威肋,人民币升值越快,外汇资产贬值就越快。银行将面临巨额损失的危险。

(二)人民币升值之于世界经济

1.无助于缩减中国贸易顺差

西方国家的贸易逆差并非由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而是由其自身经济结构决定。以美国为例,美国衣食住行中许多低端制造业部分,由于劳动成本过高,美国在全球根本不具备比较优势。压迫人民币升值,固然会打击中国的出口,而美国市场仍然需要大量劳动密集型商品,于是,美国要么继续以更贵的价格从中国进口,要么从其他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口。这样,过去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会转变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逆差,其总体对外贸易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单方面的汇率政策变化无助于缩减中国贸易顺差。2007人民币兑美元迅速升值,但美国跟中国的贸易逆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也足以证明这点。

2.无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

对于全球经济失衡,些西方国家往往指责中国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但却故意掩盖了更广泛的事实,那就是全球经济失衡既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失衡、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占有和消耗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让世界经济实现强劲、持续和平衡的增长,需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从根本上看,失衡根源是南比发展严重不平衡。只有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效实现发展,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才会坚实,世界经济增长才能持久。

3.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

压迫人民币升值,只会扼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进而对全球经济复苏不利。日前,世界经济趋稳、向好的迹象已日益明显,但同时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触底反弹,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因素。不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亚洲开发银行,都对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作用给予积极评价。此时,压迫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固然不利,对世界经济同样没有好处。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产品的价格被抬高,从而造成国外消费者福利水平的下降,这只能使他们进一步压缩开支,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抑制需求、打击消费,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

4.有碍于亚洲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对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出口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但东亚新兴经济体全部制造业出口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反而出现了普遍上升。导致这结果的原因在于,当中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逐渐替代部分东亚新兴经济体出口的同时,中国与它们之间的区域内贸易也取得了迅猛发展。中国越来越多地从东亚新兴经济体进口产品,东亚新兴经济体也越来越把中国作为主要的出口市场。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吸收了全球大量的汽车配件、电脑芯片和机器设备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贸易盈余正日益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人民币升值将使全球化的新型生产模式所必需的供应链遭到破坏,影响亚洲经济增长格局,进而威胁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结论

汇率是各国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和均衡的手段。一个国家的汇率机制属于国家范畴,外部压力只会延缓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进程。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无论是对中国自身,还是对世界经济的复苏都是不利的。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状况。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刚刚回暖,仍然较为脆弱,如果忽略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的作用,迫使中国拉高人民币汇率,一旦中国经济陷入低谷,恐怕西方发达国家也难保能全身而退,对于正在恢复阶段的世界经济也无异于一记重创。因此,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中国重要,对世界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吴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分析与政策选择.企业家天地.2008.12(中旬刊).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规模效应;工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10602

1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新疆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疆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新疆经济增长通过什么机制和途径影响环境质量、目前新疆所处的增长阶段将对今后的环境质量产生什么影响、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以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模型的建立及数据来源

2.1模型的建立

我国学者王慧炯、甘师俊、李善同等(1999)提出了污染分解模型,比较工业排污量与工业规模、结构、环境技术水平间关系。以工业产值(或增加值)来表示工业生产的规模,以工业产值的比例来表示工业生产的部门结构,以单位工业产值(污染强度)产生的排污量表示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技术水平,因为其它一定下,环境技术水平越高,污染强度越小。

设工业增加值为Y,i部门产值为Yi;基期为Y0和Y0i,t期为Yt和Yti。部门i在产值中所占比例为ai,ai=yiY,基期和t期分别为a0i,ati。

设总排污量为P,i部门排污量为Pi,基期为P0和P0i,t期为Pt和Pti。单位产值的排污量为β,i部门单位产值排污量为βi;基期为β0和β0i,t期为βt和βti。

排污量P可以表示如下:

P=tytβt=Ytatβt(1)

t期与基期相比,排污量的增加为:

ΔP=Pt-P0=Yttatiβti-Y0ta0i β0i(2)

对上式作数学变换,可以得到:

ΔP=(Yt-Y0)ia0iβ0i+[Y0i(ati-a0i)β0i+(Yt-Y0)i(ati-a0i)β0i]+[Y0ia0i(βti-β0i)+(Yt-Y0)ia0i(βti-β0i)]+(Yt-Y0)i(ati-a0i)(βti-β0i)(3)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排污量的增加可以分解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Yt-Y0)ia0iβ0i反映了经济规模扩大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第二部分Y0i(ati-a0i)β0i+(Yt-Y0)i(ati-a0i)β0i,反映了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第三部分Y0ia0i(βti-β0i)+(Yt-Y0)ia0i(βti-β0i),反映了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第四部分是交叉项,表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及技术进步同时变化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

2.2数据来源

本节核算的对象是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SO2、工业固体废弃物。核算的指标为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本节所分析的数据均来自2002年、2006年《新疆环境年报》。新疆2002年、2006年环境年报中按行业分的污染物排放的行业分类有所不同,2002年的数据不包括部分低污染的行业排放量,部分数据报告的是行业合并污染数据,如2002年只报告了采掘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而没有采掘业下分行业的数据,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统称为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了便于比较,将2006年的行业分类按2002年的行业分类进行合并。由于2002年没有统计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因此在行业合并时将其剔除,而其他行业所包含的具体行业无法确定,也将其剔除,合并后共17个行业。根据调整过后的行业数据,计算新疆2002年和2006年工业部门分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和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数据计算2002-2006年新疆经济增长的规模、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2.3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2-2006年新疆三大效应的环境效果及比率

根据表1计算结果,对新疆2002-2006年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分析如下:

(1)工业废水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分析。

2002年至2006年,由于新疆经济规模的扩张,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了25779.25万吨,增长率为171.71%;由于新疆工业行业结构变化,导致工业废水减少3839.17万吨,增长率为-25.57%;由于新疆工业内部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工业废水减少18384.85万吨,增长率为-122.46%;在三个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工业废水的排放减少了1144.4万吨,增长率为-7.62%。

(2)工业废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分析。

2002年至2006年,由于新疆经济规模的扩张,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增加了4314.08亿标立方米,增长率为171.73%;由于新疆工业行业结构变化,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减少987.10亿标立方米,增长率为-39.29%;由于新疆工业内部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工业废气减少139.40亿标立方米,增长率为-5.55%;在三个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工业废气的排放减少了1.05亿标立方米,增长率为-0.04%。

(3)工业SO2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分析。

2002年至2006年,由于新疆经济规模的扩张,导致工业SO2排放增加了318859.13吨,增长率为171.64%;由于新疆工业行业结构变化,导致工业SO2增加了944.26吨。增长率为0.51%;由于新疆工业内部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工业SO2减少112715.12吨,增长率为-60.67%;在三个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工业SO2的排放减少了1.05万吨,增长率为-5.66%。

(4)工业固体废弃物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分析。

2002年至2006年,由于新疆经济规模的扩张,导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增加了112.53万吨,增长率为22.19%;由于新疆工业行业结构变化,导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增加了31.52万吨,增长率为6.21%;由于新疆工业内部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减少了20.32万吨,增长率为-4.01%;在三个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了46.23万吨,增长率为-9.11%。

2.4结论

(1)规模效应导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SO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结构效应导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下降,工业SO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上升;技术进步效应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减少,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有所减少。

(2)规模效应会进一步加剧新疆的环境污染程度,而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总体说来会降低新疆的环境污染程度。总的来看,规模效应大于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因此新疆环境污染呈不断恶化趋势。

(3)在较短时间内,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是新疆环境污染恶化的关键原因。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从长期来看,结构调整应是降低污染的重中之重。在结构调整中要结合绿色技术创新,使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占统治地位,才有可能出现环境质量的改善。

3建议

(1)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速度越高,规模效应越显著,环境压力越大,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环境保护十分必要,过高的增长速度将促使污染排放增加。新疆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日益沉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新疆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结构的协调。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的变动对环境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及工业发展 “重型化”将恶化环境质量。1992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后就一直在三次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比重不断上升。1992年新疆产业结构为28.6:36.6:34.8,2006年为17.3:48:34.7。在轻、重工业结构方面,新疆工业发展出现了“重型化”趋势。重工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轻重工业比值由1992年的46.1:53.9,转变为2006年11.3:88.7,轻工业所占比重下降速度很快,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可以说新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污染排放的激增正是源于工业部门的超高速增长和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因此,新疆应优化其产业结构,合理的降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以减轻环境压力。

(3)环境管理模式的变革。当前,环境保护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突出。其根源在于环境管理体制是“政府直控型”模式,忽视了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权益和作用。因此,应当改革现有的环境管理模式,由政府直控型转变为公众参与下的社会管理型环境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公众应当享有更多的环境决策、监督、知情和索赔权益。

参考文献

[1]彭水军,赖明勇,包群.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71200.

[2]王学山,吴豪,陈雯.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7):317321.

[3]王慧炯.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00.

[4]刘传江,周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2003,(4):461467.

第4篇

关键词:营销环境,SWOT分析,竞争

一、华杰公司内部条件分析苏州华杰电子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电源开关、电源插座、电动工具开关、连接器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产品已通过多个国家的安全认证,在其中很多细分行业中位于行业首位。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中国电子元件企业百强评比第63名。

1、华杰公司的经营现状华杰公司主要从事电子开关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主要产品有连接器、家电开关、电动工具等。公司的三大产品采取需求先导的方式,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定制。同时针对产品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促销方式,在公司的内部实行全员营销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增加公司的美誉度。

2、华杰公司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的管理效率还有待提高。华杰公司营销组织结构表面看来分工明确,实际造成了效率低下,管理层处理事务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营销专业人员数量少。论文参考网。营销人员数量显得捉襟见肘,且营销人员很多是高中学历,使得华杰公司在竞争中显得后劲不足。三是营销渠道不完善。华杰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但是销售网络不健全,在销售上发挥作用有所偏向大项目,在与大公司争夺客户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销售费用。

二、华杰公司外部环境分析1、政治环境分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这无疑会对该行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以推进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核心,促进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进一步带来了机遇。

2、经济环境分析随着宏观经济稳定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10%,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作为消费品的电子产品,如电子开关,消费量也会增加。受金融危机影响,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近一段时间的经济政策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电子产业作为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必将激活电子开关市场的需求。论文参考网。

3、社会环境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高质量、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愈加重视消费品的个性需求,这也进一步的促使电子开关的设计要具有独特、个性的要求。华杰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根据需求进行产品设计,符合社会需求。

4、技术环境分析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各大电子产品生产和销售商都建立自己的网站,网上交易成为现实,这进一步的把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推向国际化运作方式转变。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参与行业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会对电子产品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华杰公司行业竞争结构分析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电子开关作为一个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产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它大致经历了三大拐点,拉线式开关、平板式开关、智能触控式电子开关。纵观电子开关行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一个发展方向:一是电子开关功能多样化;二是电子开关科技含量高;三是电子开关材料好、质量高;四是电子开关的环保、绿色、低碳发展。

2、五种因素分析(1)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由于电子开关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电子开关需要很高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道进入壁垒,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相对比较弱。

(2)替代品的替代威胁。电子开关这种产品所固有的特性,其替代品的威胁相对与其它产品十分微小,其替代品的威胁可以不用考虑。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华杰公司作为处于发展中、次于国际大公司的企业,其能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还是很强的。

(4)买方的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是在增长的,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一是供买方选择的供应商越来越多;二是竞争的白热化促使买方提高议价能力;三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买方消费倾向的转变。

(5)产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华杰公司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竞争对手有德丰和马夸特。在电动工具开关行业,马夸特全球的市场份额接近40%。德丰具有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产品已拥有多国强制性认证及一些国际专业认证。

四、华杰公司SWOT分析1、具有优势一是服务意识强。华杰公司本着“贴近客户,永续经营”的理念,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为顾客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在一些细分的领域,公司产品市场份额很高,这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消费者对公司服务的认可和肯定。二是研发能力强。企业具有独立的产品研发能力,目前有100余名中高级研发工程技术人员。截止2008年底共获得9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项,国际专利1项,并拥有UL认证的WTDP实验室。这为为公司保持核心竞争力,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提供了保障。

2、存在劣势一是销售激励政策死板、不灵活。奖惩方法不能够跟随时代的进步而改善,不能够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二是营销队伍不健全。华杰公司的企业员工较多,但是企业的营销队伍却不健全,在公司的营销队伍中,大学学历的人数只占营销人员的20%,而公司的员工也缺乏全员营销的意识,这会大大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公司的发展。论文参考网。三是专利意识薄弱。电子产品行业竞争愈演愈烈,行业的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企业的研发成为竞争的关键,掌握领先技术的企业将采取专利保护策略,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华杰公司在专利产出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专利意识不强,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3、发展机会一是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良好,宏观政策进行调整,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采取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电子市场更加活跃,为电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进入信息化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在保证基本生活条件的情况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同时,个性化也将倍受人们的青睐,这将形成对电子产品的巨大需求,给电子生产企业带来更大发展机遇。

4、面临威胁一是华杰公司目前还是区域性品牌,其主要的市场是在华南一带,其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是比较强的国际大公司,实力比华杰公司雄厚,对竞争对手的敏感度很高,市场份额稍微上升,很可能将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打击反应,甚至会引起“价格战”。二是家电电子行业的兴衰与电子开关行业密切相联系,而家电电子行业利润已经十分薄弱,因此这种企业经营对行业的依赖性,一旦行业状况发生变化,企业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随着电子开关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有企业应该进行科学的市场环境分析,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在现代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1]杨瑞祯.现代通信企业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崔迅.顾客需求多样化特点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27—30

[3]郭国庆.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余勇.环通电梯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5]梁中余.古井集团白酒产品营销战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

[6]何正杰.夏新手机营销战略研究[D].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7

[7]林玲.珠江啤酒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8]许洪明.摩托罗拉手机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牛鞭效应;对策;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3603 

上世纪九十年代,宝洁公司管理人员在分析婴儿一次性纸尿裤的订单分布规律时,发现在一定的地区,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与需求变化较小,零售商销售量的变化也不大,但生产商从销售商那里获得的订单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生产商向原材料供应商的订单的变化更大。这种信息的偏差如果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一起发生作用,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牛鞭效应就是指供应链中的需求信息在从下游往上游传递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扭曲放大的现象。当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发生微小变化时,这种变化会沿着供应链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逐步放大,在到达最前端的供应商时,该供应商取得的消费需求信息会偏离实际的需求信息,需求信息发生偏差,这种信息变异的放大作用在图形显示上很像一根甩起的赶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也就是说,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传递时,信息的共享无法有效实现,使传递中的信息变异而逐步扩大,最终导致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 

1 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的影响 

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管理是不利的,由于较差的需求预测,企业保持比实际需求大很多的库存,各级销售商所下的订单和制造商产量的数值可能会比消费者的现实需求量高很多,从而导致库存发生积压,资金被大量占用,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库存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使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较低,从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1)牛鞭效应会导致供应链中产品积压,增加库存成本。一般来说,在需求严重放大时,往往会导致库存的积压,被扭曲的需求信息使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都相应增加了库存,导致库存成本也会增加。 

(2)牛鞭效应会误导企业的生产预测,增加生产成本。在牛鞭效应的影响下,需求的变异性会增加,与一般情况下的需求相比,企业及其供应商更加难以安排其生产计划,经常会出现订单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牛鞭效应”降低了供应链企业间产品的供给水平,导致发生一些货源不足的现象,进而会减少供应链企业的销售额。而生产预测如果被误导,就会造成生产计划不确定性的增加,如果企业不能处理好积压的订单或者库存不足,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信誉受损,甚至客户丢失。当这种变动性增大时,企业一般会通过库存量增加或生产能力扩充的方法来应付,但不管哪种做法都会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 

(3)牛鞭效应可能影响供应链上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牛鞭效应会影响供应链企业的运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很多企业不从自身分析原因,而是认为是其他企业的责任,这样,不同节点企业之间就会产生不信任感,使企业间的协调工作变得更难开展。 

综上所述,牛鞭效应可能会导致企业增加库存和生产等成本,会对供应链的运营产生消极影响,会降低企业运营效率,进而导致企业效益降低。 

2 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牛鞭效应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1)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随着订单沿供应链下游到上游,企业在预测需求时不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而是按照其收到的订单。于是,每个供应链节点企业都只是根据其接收到的订单信息进行预测,将订单作为实际需求。另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导致牛鞭效应加大。一般来说,如果供应链上处于同一层次的企业越多,供应链越长,那么供应链中上游企业离最终顾客的距离就会越远,供应商对消费者需求的预测就会偏差越大。由于不能保持有效的沟通,上游企业就会无法掌握下游的真正需求,而下游企业也不能了解上游企业的供货能力,进而造成企业不能很好地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2)修正需求预测。由于环境的变化,当供应链上的供应方把其直接需求方的需求信息看成是最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时,往往会把真实需求放大,从而放大订货需求。为了应付放大的市场需求,企业往往要保有较高的库存量,而且库存量会随着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而加大。但这种高库存应对的只是被虚增了的市场需求。在供应链中,很多处于供应方的企业在预测需求时,总是在其需求方订单信息的基础上安排市场调度,协调生产能力,控制库存和生产资源。由于企业不能有效地预测未来的需求,因而在确定订货数量时经常是通过增加修正量的方法来进行,这会导致虚增需求的情况出现。比如,当某企业预测到某产品的市场需求是1万个时,可能向其供应商下1.1万个的零件订单,同样,这一个供应商可能向其更上一级的供应商订购1.2万个的原材料。依此类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库存将逐级放大。 

(3)价格波动。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价格除了受到其内在价值影响,还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产品的价格会经常发生波动。当产品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变化时,对于零售商来说,其最合适的订货决策是在产品价格低的时候扩大订货量,价格高的时候减少订货量。此外,在供应链中的一些供应方有时还会采用一些方法进行促销,比如价格和数量折扣等。对于供应链中的需求方来说,如果通过折扣获得的收益大于企业库存的成本,那当产品在促销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大量打折的商品,然后将打折的商品在别的时间或地方再进行销售,这样就会引起需求的波动。而对于顾客来说,在价格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既定的购买策略修正,推迟或提前部分需求,但这部分需求并不是顾客实际需求的真实反映。这样,价格波动就造成了“牛鞭效应”现象的发生。 (4)批量订货。企业向供应方发出订单一般是在一个周期后或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这导致需求会经常发生变动。在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会向其上游订货,由于订单处理成本及运输的固定成本很高,一般情况下,下游企业在向上游企业订货时,总要考虑其综合成本,而不会来一个订单就订一次货。在订货时,销售商为了降低综合成本和避免缺货风险,一般会按照最佳经济批量来进行加量订货。另一方面,供应商降低成本和减少工作量,有时也会要求销售商按照一定的周期或数量订货,在这种情况下,销售商为了自身的成本和缺货风险考虑,一般会将订货的数量增加,这样的订货策略会产生“牛鞭效应”。 

(5)短缺博弈。当产品供不应求时,比较理性的决策方式是在企业客户之间调配其供给,常见的做法是对现有供应量按照总接收订货量的一定比例来进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销售商会为了维持自身的配给数量,在订货时有意提高订货量,当产品需求下降时,订货量又突然降低或者取消。由于供应商不能有效获取准确、真实的需求信息,导致企业可能为这些不确切的需求信息进行超量存货、增加企业生产能力或赶工,这都会让企业的成本增加,这种由于产品供不应求造成的销售商需求信息的变异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6)订货提前期。提前期是用于企业处理订单、购买原材料和生产商品以及在流通过程中运输商品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订货提前期越长,那么需求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大,由此引起的订货量也会越大,对企业的订购点和安全库存的影响就越大,还会降低需求信息的时效性。企业由于不能把握交货的准确时间,往往将提前期延长,进而产生“牛鞭效应”。 

3 缓解牛鞭效应的对策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牛鞭效应”会导致企业不能合理安排生产、库存量增加、运营风险变大,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建立企业之间的诚信机制,集中需求信息,共享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信息,可以把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带来的风险减少,有效地缓解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1)加强信息共享程度,提高预测的精确度。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提供了保证和支持。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管理系统,以此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换的效率,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把企业之间的信息进行共享。如POS(Point of Sales)系统为供应商提供了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运用也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便利,通过运用这些技术,可以使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完善。 

通过信息共享,企业预测的准确性可以得到提高。企业在对其产品进行需求预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历史资料、销售方式、产品价格和产品销售额等,而其中一些资料是掌握在销售商手中的,生产商必须与其保持好的沟通,才能及时得到相关数据,并采用合适的预测方法,进而提高预测的精度,缩小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需求预测方面的差异。 

(2)合理确定供应链结构的长度和宽度。如果供应链中横向和纵向的主体越多,那么信息被传递的次数就会越多,产生的偏差也可能越大,因此应尽量减少横向和纵向的数量。传统商务模式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生产商和最终用户之间,都存在着一些营销机构,这些营销机构承担着生产商的部分销售工作,组成了一条包括多个环节在内的供应链。由于链条中的各个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各个主体的相互影响下,供应链越来越长,“牛鞭效应”带来的影响也就越明显。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供应商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企业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分成不同的类型,精简供应链的结构。依据不同的要求,精简后的供应链可以建立相应的供应链,从结构方面缓解牛鞭效应。 

(3)缩短订货提前期。订货提前期是指企业从发出订单到收货之间所需的时间。订货提前期又包括信息提前期和用于决策、生产、运输的时间以及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等待时间。缩短提前期的有效方法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运作能力。另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能及时获得产品各方面的情况,同时把送货方式调整为多频率和小批量的联合送货,这样就可以实现及时订货,进一步降低预测的误差,有效提高订货量的精确度,因此缓解“牛鞭效应”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缩短订货期。 

(4)合理进行库存管理。在供应链中,使供应方可以获得其下游需求方的真实需求信息,是避免人为处理有关资料的一个有效方法,这样,供应链上的供需方在制定供需计划时就都是根据相同的原始资料。供应方掌握需求方的实际需求与库存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需求预测及对需求方供货,应用这种方式,上游便能控制上游至下游的重复供货。如在销售旺季来临之前,生产商可提前与消费者签订订单,以便生产商根据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和订单情况,把生产时间合理地安排。 

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可通过联合库存的方式来把库存进行分担,当供应链上某个企业出现缺货的情况时,该企业可通过从其他企业进行转运调拨的方式来满足其供货。联合库存管理可以把企业库存责任进行分担,降低整体库存,是使供应商与销售商责权平衡的一种库存管理模式。在这种库存管理模式下,合作企业间建立起了合理的库存成本、运输成本与竞争性库存损失的分担机制,形成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成本、风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使各合作企业能够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担成本和风险,从而有效地抑制“牛鞭效应”的产生和加剧。 

(5)加强契约管理。供应链中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的利益指向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不能确保自己的权益,没有企业会愿意先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数据,因此,要实现信息共享,前提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契约制度。为了缓解牛鞭效应,就要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 

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能够通过签订一些合同来缓解牛鞭效应,最大化供应链的利益。在合同约束下,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调整供货机制从而影响下游企业决策。在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供需双方可以用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实现订货量的规模效应,如签订回购合同和弹性数量合同。签订合同可以有效约束双方,在签订合同时,要考虑合同的时效性和柔性。 

(6)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供应链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协调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降低管理者缓解牛鞭效应的难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共享信息和业务集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都了解对方的具体信息,可以有效避免短期博弈行为,进而可以缓解牛鞭效应的产生。另外,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互相信任,分享准确数据,能平衡供需,还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 

(7)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首先,当出现商品短缺情况时,为了减少博弈行为,供应商不能仅仅根据销售商现阶段的订货数量来进行配货,还应该参考各销售商以前的销售情况,作为确定配货量的依据,这样可以避免销售商希望通过增加订货量而获得较多配货的心理预期。其次,通过信息技术,增加产品信息的透明度,把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一些信息进行共享,如关于生产、库存等方面的信息,以此减少供应链企业间的博弈行为。同时,供应链中传递到上游企业的需求信息的准确度也能够得到提高,生厂商也可以根据需求信息让生产合理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 

[2]吴登丰.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9). 

[3]胡继灵.供应链的合作与冲突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1). 

[4]许民利,周依.基于行为运作的供应链牛鞭效应研究综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5]田立平,孙群.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31).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6]李文立,王乐超.历史订单信息对牛鞭效应的影响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2,(01). 

[7]刘超.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牛鞭效应减弱效果分析[J].物流科技,2012,(04). 

第6篇

FDI与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但直接投资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净流入。全年,直接投资流入3 079亿美元,流出1 168亿美元,净流入1 91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7%。

1.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来华直接投资下降

自2011年11月以来,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连续6 个月出现负增长,引起各方关注。2012年,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535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见图1);其中,流入2845亿美元,流出311亿美元,降幅均为9%。从流入情况看,受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2012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新设及增资流入较上年下降9%。

2.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性变化,利用外资质量提高

随着中国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步进入一个调整适应期。制造业作为在外国直接投资最集中的产业,2001年吸收的投资占全部FDI的比重高达65.9% ,但2011年则降至44.9%,十年间下降了21个百分点。受外部需求减少、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2012年制造业外资流入较上年下降8%(见表1),占非金融部门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由46%下降至44%。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3.中国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由中国欧盟商会和罗兰贝格管理公司联合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2》显示,超过半数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带来的收入超过了企业全球总收入的10%,这个数据较2009 年增长了50%。从长期来看,中国作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的优势依然存在,吸引FDI的前景看好;而且,中国仍然是未来全球最具潜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二)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水平随着FDI逐年攀高的节奏也呈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

在中国的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近几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次出现雾霾天气,且持续时间久,程度较为严重。监测表明,PM2.5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有森林火灾等自然因素,但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人为因 素是主要原因,它大量排放污染物,加剧了PM2.5的排放,更加重了霾的形成。中国在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上有比较明显的效果,除个别年份有所上升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另外,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仍然是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可能会加重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可见,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要想改善空气与水的质量,治理好环境问题,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引进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

(一)技术效应

技术溢出本身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即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这种技术转让对东道国的外部经济影响。

如图2所示,2009年中国企业内部研发费用的支出较2000年增加了3.95倍;中国企业技术吸收费用在2000年到 2009 年增长了3.51倍。企业研发费用和技术吸收费用支出的增多,反映了外资企业在中国技术溢出效果比较明显。中国企业使用了外企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有效率的管理技术,吸收了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 呈现出了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效应。

(二)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 FDI 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使得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降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多项有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表明,我国还没有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也就是说我国FDI 的规模处于曲线的左侧,规模的继续增加只会加重环境的污染。

(三) 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是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来分析对投资所在地环境的影响。我国FDI无论在产业上还是区域上都比较集中,产业上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约有88%的FDI工业增加值集中在污染密集型产业,其中有30%是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地区的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差别较大。

这种引资结构和分布特征使得每个单位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出的污染量远远大于其他同等国民收入的国家,会加剧污染的排放,对我国的环境产生更多的损害。

对策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引进 FDI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进展,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与力量,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 FDI 对我国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在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实现内资与外资相互补充,实现FDI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

在继续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外资质量,在财政、税收等方面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环保友好型技术;扶持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尽快形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

(二)因地制宜改善引资结构,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我国既要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梯性状态及趋势适当调整地区引资结构,又要积极引导外商投向第一和第三产业,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第7篇

Abstract: The acoustic environment in a theatre classroom has an intensive relation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within a university campu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sound qualities in Guangxi university’s theatre classroom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approach of forming the favorable acoustics in the chamb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 results, and,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or firsthand material for designing and rebuilding the theatre classrooms.

关键词:阶梯教室;声环境;问卷调查

Key words: theatre classroom;acoustic environment;questionnaire surve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08-02

0引言

目前各类教室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用以支持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行为模式。高校阶梯教室可提供100人以上的教学活动,支持合班上大课、课堂讨论和实验演示等活动。这对教室的听闻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有较高的语言清晰度,要保证有适当的混响时间,围护结构具有足够的隔声性能,较低的背景噪声和环境噪声。大教室还应有足够的响度和声场均匀度。同时还需要避免回声、声聚焦等声学缺陷。

教室声学问题是当前建筑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外对教室声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我国,王季卿等曾于20世纪80年代对上海、南京以及香港地区的室内外噪声状况进行过调查[1]。很多国家都对教室声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如Hodgson等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S.Kurra等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Marco Losso等在巴西都对教室声学环境进行过调查研究[2-6]。由于大学阶梯教室的声质量涉及到广大师生能否有效地实施各类教学活动,随着建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噪声环境和噪声源的变化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使阶梯教室的声环境状况和师生对声环境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调查与研究是在跟踪国内外教室声学的研究动态与前沿的基础上,对广西大学阶梯教室声环境进行了中等规模的调查研究,以期获得第一手资料,掌握和了解阶梯教室的现状和师生的声环境意象,为高校的校园规划和阶梯教室的声学设计提供依据。

1问卷设计

从目前的研究动态来看,教室声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室内外噪声源种类及其影响的分析转向教室室内听闻环境的研究。根据广西大学的南方教室特点:教室单侧布置,开窗大,隔音差等,针对100人以上阶梯教室和大教室,设计了教室声环境的主观调查问卷。问卷包括12个问题,其中学生回答前9个,教师回答12个。为了便于进行统计和数学分析,关键问题的选择项采用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的形式,让被调查者根据对教室声学语义或概念的感受、理解,在量表上选定相应的位置。

调查问卷内容有总体印象、噪声评价和改造意愿三部分。在总体印象方面是对教室清晰度作一般的了解,其主要问题为“您对本校阶梯教室课堂声学效果总体印象如何?”。噪声评价是本次调查的主要部分,首先对在阶梯教室中遇到的声学问题进行了解,调查这些声学问题的影响程度。然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治理噪声环境,对在教学过程中的噪声源进行调查和分类,并要求指出这些噪声源的影响程度。这部分的主要问题包括“您在教室里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以下问题?对您的影响如何?”和“在阶梯教室里学习的过程中,您是否听到以下的声音?对您的影响如何?”。为了掌握师生对不满意的教室环境的改造意愿,调查表给出了“您认为学校阶梯教室的声环境有改善的需要吗?”、“您觉得学校在阶梯教室语言清晰度上是否有必要改善?”和“如果有机会改善阶梯教室的声环境,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改善?”。这些问题的调查结果将给决策者和设计人员提供教室使用者的主观意愿。此外,从教师的角度,本调查表设计了三个教师回答的调查问题,“您在阶梯教室讲课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因教室声环境问题感到过吃力或费劲?”、“您在教学过程中会因为教室声音环境不好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吗?”和“如果有教室声环境不好的情况,您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问卷调查与分析

广西大学绝大部分教室是矩形教室,纵向两侧开窗,对应于很多南方的高校教室的原型。在调查和分析的过程中,以广西大学的各类教室作为调查对象。在校园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征询175名学生和25名教师,总发放200份问卷,有效回收171份。不做任何暗示,请他们当场填写问卷调查表,了解被调查对象对广西大学教室声环境的主观感受。高校教室最主要的方面是清晰度。由于大教室,如阶梯教室中存在一些声缺陷,调查结果(见图1)显示,师生们对这类教室声清晰度总体意象是“清晰度一般”。在师生对教室的噪声状况调查和评价上,有68.63%的人都同意存在噪声干扰和声质量欠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阶梯教室后排的座位听不清老师讲课和受到教室周围的校园各种噪声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的分布如图2 所示。

调查中还要求受访者根据阶梯教室声环境意象列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噪声,并进行分类,并指出这些噪声的影响程度,如表1所示。

在交通噪声方面,由于广西大学校园的主干道较宽,并离教学区有较远距离,在上课期间有一定的交通管制,一般不允许大型工程车辆驶入教学区。但仍有71.9%至85.6%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各类交通工具的噪声对上课有干扰,其中大部分认为这种干扰可忍受。对上课干扰大的主要是汽车和摩托车突然打火的声音、隆隆驶来的重型卡车。目前在广西大学校园施工项目不多,但施工噪声级较高,一旦校园有施工进行,有78.4%的受访者认为对上课和自习有干扰。而在上课期间听到突发噪声时,有77.8%的受访者认为对上课和自习有干扰,有15.7%的人强烈表示不能接受。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教室的环境噪声和周围干扰噪声对教室的教与学的干扰较大。从对教学干扰程度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认为走廊或楼梯间传来的喧哗声音和高跟鞋走动敲击地板发出的声音,有91.5%的人认为它们对教学的干扰,其中有21.6%的人表示在上课时不能接受高跟鞋走动敲击地板发出的声音;其次是有86.9%的师生认为教室外人的交谈声对教学有干扰;最后有84.3%的人感觉到隔壁教室传来的讲课声音对教学有干扰。总之,超过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都有认为这些噪声对教室内的教学活动有干扰。在教室声环境的改造意愿方面,有89.8%的受访者认为要对阶梯教室进行声学改造,并有87.8%的受访者主张改善室内音质和降低环境噪声两方面同时进行。

3结论

在对阶梯教室声环境调查和分析的过程,发现除了个别教室以外,大部分受访者对所上过课的阶梯教室中的语言清晰度感到尚可。这反映了在规划上,校园在教学区、办公区和宿舍区等到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功能分区。在对阶梯教室的噪声状况和评价方面上,大多数人都同意存在一定的噪声干扰和声缺陷,主要表现当坐在后排的座位,感觉讲课音量过小而听不清;教室容积过大混响时间过长,少数教室有回声;过九成的受访者提及环境噪声对教学有过干扰。调查显示,在干扰教学活动的噪声种类中。以走廊或楼梯间传来的喧哗声音、高跟鞋等走动敲击硬质地面发出的声音、教室外人的交谈声、汽车和摩托车突然打火的声音和隔壁教室传来的讲课声音最让师生不能忍受。建议应加强对教学区的管理,在上课期间限制车辆进入教学区和禁止闲杂人员喧哗,增加相邻教室之间的隔声,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教室天花、后墙进行吸声处理。将教室声学改造重点应放在降低背景噪声和混响时间,提高围护结构、门窗隔声的性能等方面。本次调查的各项主要指标采用按语义差异量表进行,分五个等级来评价阶梯教室声环境,这为今后应用数学工具作进一步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季卿,顾樯国.教室的声学设计标准[R].国际噪声控制会议Inter-noise 87论文集,北京:1987.1l4l―l144. WANG Jiqing, Gu Qiangguo, Classroom acoustic criteria in school building regulation [R]. Inter-noise 87. Beijing. China:1987.114l―l144.

[2]Hodgson M R.UBC-classroom acoustical survey [J].Can Acoust.,1994,22(4):3-10.

[3] Kurrra S.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about teacher’ s annoyance relative to noise exposure in 3 high schools in Istanbul[R].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ise Control and Acoustics for Educational Buildings,Istanbul,May 2000,Proceedings of the Turkish Acoustical Society.2000.47-56.

[4] Mareo Losso,Elvira Viveiros,Thais Figueiredo.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Acoustical Conditions in Educational Buildings in Brazil[R].ICA2004, Japan: 2004. 9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