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范文

时间:2023-07-06 16:13:31

序论:在您撰写如何培养科研意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第1篇

【关键词】表演意识 问题因素 课堂氛围 心理素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本质特点,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表现欲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体现,拥有表演自信的学生往往都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被人认定、赞许、赏识的基本要求,然而音乐又是一种表演艺术,因此音乐课就该是学生们尽情表演,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表演欲强烈的学生并不多,声乐课上,如果老师挑学生表演,大多数学生会显得拘束,不好意思,或把头埋的很低,害怕老师叫到自己,而被叫到的学生上台后又缩手缩脚,异常紧张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其实好多学生并不是没有表演天分或表演才华,而是他们缺乏一种表演的胆量和自信,有些学生很想上台表演展示,但是又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或者害怕被别人取笑的矛盾心理。那么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们充分在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尽兴完美的展现自我。因此在音乐课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

一、几种问题及现象:

每个人都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善表现也有所不同。针对学生的特点,大致可分为:

(1) 胆小、拘谨、怕出丑、怕被嘲笑。

(2) 自身表演素质差,自认没有表演天赋和能力。

(3) 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和能力并有着强烈的被人认定和赞许的渴望,但缺乏舞台表演的机会和经验。

(4) 有过失败的舞台表演经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心理。

二、造成问题的因素;

(1) 家庭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学生热爱和善于表现的基础和土壤。当学生具有一种与文化课学习无关的技能在人前表现时,很多家长认为于学习无关就不屑一顾,或者说“把学习搞好就行,不要浪费时间,唱的都是什么呀,五音不全。不要不务正业了”。一些过激的家长甚至因为这些打骂孩子。这一部分学生渐渐的就会产生我什么都不如别人胆小自卑的心理。就把他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表演意识,表演欲望都消灭在萌芽状态里了。

(2) 学校因素: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因表演出错的情况,这时有些教师就会让好的学生来代替而不再给他们再次表演的机会,有的甚至给予批评和嘲弄。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表现了。

(3) 自身因素:很多不善自我表现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就是绿叶,只是静静地欣赏着别人的表演。总觉得自己没有表演的天赋和能力,恐怕站起来让别人笑话,凡是跟表演有关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其实他们自己也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认可。这些学生不善表现自我,不被别人重视自尊心受挫所有的表演天赋与表演能力也就被忽视了。

三、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增强自信的措施和方法:

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表演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1、创设课堂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必须有一个适宜的环境,通过创设合乎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等发生影响。鼓励他们说,唱,演,跳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学生心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出色的表现,课堂氛围的创设十分重要。着重从心理氛围、情感氛围、环境氛围三个角度来考虑。首先是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老师真诚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表露的想法,理解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尽量减少使用“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以减少学生的紧张心理。老师主动放下架子,与学生之间架设起平等的桥梁,创造出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以减少学生的心理紧张,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自我表现的欲望。

(2)设法使课堂动起来:沉闷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老师只顾有气无力的讲话,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学生永远是被动的参与者,丧失了自我的控制感,主动性和能动性大大降低造成心理疲劳和倦怠。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竞争让课堂“动”起来,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活跃的同学,不论带头发言,还是即兴表演,或者适当插科打诨,都会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活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都会尽量的参与,尽力的自我表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利用每节课后十五分钟安排学生上台自由表演节目,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有舞蹈和指挥才能的学生可以跳舞和指挥。通过表现,同学们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临场适应和应变能力。

(3)教学策略:尽可能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一些“望梅止渴”,促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中可以穿插适当的课内活动,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题中,学生的四肢,嘴巴、眼睛、思维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定会尽力去参与,尽力去表现。

2、心理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养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这个时期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跟不上生理的发展,尽管逻辑思维发展很快,但思维的判断性还未成熟,极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容易出现逆反和对抗心理。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于依赖错综复杂的时期。

日常学习生活中无论老师家长在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培养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参与意识。

(1)培养自信心:

“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尤其是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与肯定。真诚的赞扬,对于因缺乏自信不善表现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仔细发展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且及时的给与赞扬。但赞扬必须真诚的由衷的发自内心,对此我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让他们放下面子,放大胆子,增强自信,抓住机会,大胆尝试吧!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大胆的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但是不经意的一句批评,对他们的自信心,参与意识的打击也是非常巨大的。反(下转130页)(上接166页)复几次的打击,学生们就会象鸵鸟一样将自己的脑袋深深的埋藏起来,再也不敢扬起自己的脑袋。经常的几句赞扬,就像屡屡和煦的春风一样,温暖着他们的心灵。通过对学生不断的鼓励和赞扬,同学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消除了恐惧心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强化承受能力:

如今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日里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受到一点小小失败就感到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于放弃某种事情。老师家长都要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打击,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换取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放下包袱敞开心扉与老师沟通。老师要真诚的提出学生容易接受的建议和方法,使他们不再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的承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增强参与意识:

表演是一种公众场合的活动,会给参与者以很大的无形的压力。没参加过表演或很少参加表演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技术水平,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感到巨大的压力。有了这种压力无形中就限制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如果出现意外便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厌恶抵触情绪。这时老师同学家长都要给予关心帮助,耐心的开导,充分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恢复信心,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意识;研究性学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化学实验的数量大量增多,实验教学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素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实验意识

实验意识是实验思维的逻辑性内容的总和,包括实验者对问题的感知与判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谋划与手段、对实验结果的预见与确认、对实验结论的构想与表达等。实验意识在实验建立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科学发现必备的智慧技能。

2 实验意识的培养

2.1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实验意识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强调科学实验在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因而,在化学知识传授中,必须注意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清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讲清知识是怎么来的,知识有什么作用。如苏教版选修课本《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就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一重点概念,首先安排探究活动“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及发生的能量转化”让学生实验探究,然后再分析和讲述电极反应、电子移动方向、离子移动方向以及半电池的组成;有的章节是按照“提出问题、讲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讲述新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得出新结论”这一思路编写的,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等。新教材这样的编排为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创造了条件。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中心的原则,就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我在化学史教学中,运用经典实验原理来加强学生实验意识的培养,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以教材关于“空气组成”介绍为例,可以通过展现拉瓦锡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其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历史发现过程为题材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内容,能使学生体验到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分析解释实验数据等的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体验到像科学家一样地进行探究,体现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2.2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实验意识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实验数量远比传统教材的实验数量多,不仅有验证性实验,还有探索性实验和实验设计。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原来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策略,在提高学生观察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实验意识的培养。课本中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一般是根据教材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的,但由于季节性、地域性、各地实际条件的限制以及部分实验设计方案本身的不严密等,课本上的实验经常需在材料、方法或使用器材等方面进行替换或修改后才能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改进实验,改进实验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苏教版化学1(必修)(2004年8月第1版)专题4 讲到了铜和浓、稀硝酸的反应,教学时是要做演示实验的。许多教师习惯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第二册第12页铜与稀、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硝酸后再用无色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该实验设计方案的缺点是时间间隔短,气体易外泄污染教室空气,且实验完成后处理袋内的气体时仍可能造成污染。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图中A、B分别为大小相同的具支试管和普通试管,C为20 mL塑料注射器,内装10 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D为20 mL玻璃注射器,内装10 mL空气,E为铜丝。实验时可以向具支试管中加入1 mL~2 mL浓硝酸,当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升至将近支管口2 cm处时将铜丝向上刚好提离浓硝酸液面,此时,铜丝上沾的少许浓硝酸继续与之反应,当产生的二氧化氮刚好充满具支试管时, 立即关闭止水夹;再向上拉动注射器C的手柄,部分二氧化氮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使具支试管产生负压,打开止水夹,试管B中的水被倒吸人具支试管中形成稀硝酸(应注意浓硝酸的浓度约为16 mol・L-1,普通试管中的玻璃管插入水面下约是具支试管中加入的浓硝酸的体积的4倍左右,因为要考虑玻璃管部分倒吸后充满的水的体积,使吸入的水的体积约为浓硝酸体积的2倍~3倍左右,此时稀硝酸的浓度约为4 mol・L-1~8 mol・L-1)。具支试管中的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红棕色褪去,同时可观察到具支试管中的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无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缓缓向上通过针头进入装有空气的玻璃注射器,注射器内的气体呈红棕色;先后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玻璃针筒中的气体推入具支试管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硝酸钠,废气被吸收,反应被终止,硝酸铜也被转化成氢氧化铜。整个装置改进后将铜与稀、浓硝酸反应的两个实验于一个密闭容器中完成,既易于教师或学生演示操作,又避免了教师或学生在演示时手忙脚乱导致气体外泄,污染空气,同时还便于观察到一氧化氮被氧气氧化的过程。

2.3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实验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现行条件下,教师利用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实验意识具有更现实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我认为选择运用实验法研究的课题对培养学生实验意识更加适合。例如,我曾指导学生进行了“本地区向阳河河水污染状况调查及其治理”的研究性学习。向阳河是一条位于本地区城市中心的人工河,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由于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各种垃圾的乱丢乱抛,曾经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已面目全非,河水浑浊变质,气味难闻,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损坏了市容市貌。能否有比较好的办法进行治理?我和学生一起尝试着用化学生物技术治理河水污染。我们用2000 mL的烧杯取向阳河水两杯,并向水中各放入两条小鱼及一根水草以模拟河水中的环境。向其中一杯水中加入从环境监测站购买的生物菌剂“WT-12”,利用高效微生物菌群(每克中含有10亿-60亿个微生物)治理污水,另一杯水做对比。第一次,生物菌剂用量控制得不好,同学们加了1 mL左右,生物菌剂加入过多,水中出现了许多絮状物并逐渐沉淀下来,上层水清澈透明,但小鱼在20 min左右死去。同学们上网查资料并请教专家,得知投菌浓度应控制在50 mg・L-1左右,污染严重的也不应该超过100 mg・L-1,就烧杯中的水而言,只能加入2滴左右的生物菌剂,第一次加入量超标10倍左右了。第二次实验时,同学们怕控制不好,先将生物菌剂稀释了40倍然后再投放,并搅拌均匀。投菌一天后的水质明显好转,透明度上升,色度明显降低,以后的几天水质也在持续好转中。为了确保安全,同学们又平行测试了两次,结果都较为理想,且水中的小鱼也很健康。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实验意识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知识传授、实验课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是现行高中化学教学的三种形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三种层次,如果我们教师能将实验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其中,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浩.中学化学创新教法.45分钟优化设计[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45~50.

第3篇

实验意识是实验思维逻辑性的总和,包括实验者对问题的感知与判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谋划与手段、对实验结果的预见与确认、对实验结论的构想与表达等。实验意识在实验建立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科学发现必备的智慧技能。

2明确培养实验意识的意义

2.1从课堂角色转换上看培养实验意识

过去化学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习方式,切入点在课堂教学,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实现角色转变,实验教学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因此,培养实验意识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

2.2从建构主义理论上看培养实验意识

建构主义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有所发现,建构知识。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还有许多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这些实验内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大都让学生来完成,因此,培养实验意识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正确途径。

3培养实验意识策略

3.1重视化学启蒙阶段实验教学的“导”逐步培养实验意识

化学学科在初中课程设置中仅有一年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既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化学知识,又要掌握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实属不易。教师要想尽早放手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关键是做好化学启蒙阶段实验教学的引导,因为现阶段的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还是一片空白,“导”是为了尽早实现“放”的目的。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自然就“动”起来,为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3.1.1从因果分析入手把握基本实验操作要领培养实验意识

化学实验操作规程很多,短时间内很难记准,虽然学生一看就会,但一动手就易出错,操作不当屡见不鲜。如果教师在示范每一个基本动作之前从因果分析入手,多问个为什么,不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等方面给予引导,就会减少或避免操作中的失误,只有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才能正确掌握操作要领。

3.1.2采取“兵教兵”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教师做好动手前的“导”,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前提下,鼓励个别优秀生上讲台来演示基本操作要领,表现自己的才能,至于下面的观众允许他们有挑毛病的机会,对于表现好的都给予加分表扬,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依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步,在开展小组实验中,由各小组的组长落实动手操作中的“导”,其职责是纠错和督促不动手的动起来,让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3.2在建构新知识体系过程中培养实验意识

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且是一个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尽量适合学生的学习,尤其要抓住化学实验这一主线,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创造力的源动力。

例如,对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一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的设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历,通过假设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推理等方法来自主获取知识,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3.2.1问题情景的设计

师生一起回顾消防官兵来我校展示消防演练的场景,一口大铁锅里面的油污突起大火,浓烟直冲云宵,还有那煤气坛火苗窜出一米多远,让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如果没有消防官兵到来,如果没有灭火器,该怎么把火灭掉以确保生命财产安全?要想灭火还得从根源上知道可燃物为什么会燃烧起来?燃烧具备什么条件?这就是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3.2.2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对于教材中燃烧条件的内容,讲课之前教师要提出两个指导性的意见,一是白磷燃烧起来烟雾大,且用量要少,如何改进污染的问题;二是实验器材缺失,没有薄铜片该以什么代替?基于这两点要求,经过一番讨论比较,师生共同筛选出一个设计方案:将白磷和红磷分别装入两支口径为20cm的试管且密封,再将其同时放入大烧杯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3.2.3实验探究与发现问题

①各实验小组派一个代表向教师索要实验器材和药品(白磷由教师之前切好);②开展实验探究;③教师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试管里的白磷能燃烧而另一试管里红磷不燃烧?燃起的白磷为什么没烧完?大烧杯热水里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

3.2.4讨论分析与解决问题

经过讨论,就两颗白磷在相同与不同环境条件的比较,从燃与不燃的现象分析得出,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氧气(空气);又根据红磷与白磷在同等环境条件下的燃与不燃现象的分析,得出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二:温度达到着火点。

3.2.5延伸思考

密闭试管中燃起来的白磷为什么没燃尽呢?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延伸到下一个探究课题“灭火的原理”。

本案例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让他们主动探究,学生与问题情境的相互作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并把它所提供的信息不断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在此过程中不断建构新知识体系,强化了实验意识。

3.3在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中培养实验意识

现行使用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效果不理想,成功率低,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理解原有实验原理基础上进行仪器上的替换,实验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实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一起改进实验,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实验材料经济实用又易获取的设计方案,更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改进、去创造,教师不再是谋划者,而是学生的助手。

例如,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讲到“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时,讲解了粉尘爆炸的演示实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设计方案进行演示,效果很不理想,成功率低,然而学生对这一爆炸实验非常感兴趣,个个都跃跃欲试,可将此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课上,准备的材料非常充分,有的组不仅有精制的面粉,还有高级生粉,各类纸筒和塑料瓶瓶罐罐琳琅满目,鼓气球有洗耳球做的,还有玩具橡皮球做的,等等。各组在讨论设计方案时气氛十分热烈,经过对课本原来设计方案和实验原理的仔细分析,对影响爆炸实验成功的因素进行假设、推理,各组从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组,选用50目、100目、200目筛的小麦面粉和高级生粉作为粉尘,采用课本设计的方案进行多次对比实验,结果是选用200目筛的面粉和高级生粉均能成功,但爆破效果不明显。

第二组,从改变点火火焰大小入手,将蜡烛换成电子打火机,利用打火机气门调节火焰大小,用约2.5L的塑料瓶代替纸筒作燃烧间,实验结果是火焰越大,与粉尘接触面就越大,粉尘燃烧越充分,爆破效果越明显。

第三组,还是用2.5L塑料瓶作燃烧间,把装面粉的小塑料瓶作了改进。第一次是将小塑料瓶焊接在大瓶的上侧,使面粉至上而下喷洒;第二次是将小塑料瓶焊接于大瓶底端,使面粉从下向上喷洒,结果第一次成功率优于第二次。

第4篇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个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中对该实验的要求并不高,只需检验出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即可,并不要求探究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成分是什么?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该实验做了一定程度的拓展,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对元素化学性质的认识和理解,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技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提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①石蜡由什么元素组成的?②石蜡燃烧除了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外,会不会产生其他物质?(比如:一氧化碳等)③蜡烛燃烧熄灭后产生的白烟能在空气中点燃,其成分中会不会有一氧化碳、石蜡蒸气?

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就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在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时,第一个问题较容易,可直接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利用图书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获得解决,这也为其进行其他探究活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第二个问题,也不算复杂,且时间易控制,可直接在课内进行探究解决。

当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活动,只要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就会有所收获,并获得能力上的发展。

2.设计方案,进行分层探究

学生在空气中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说明石蜡在空气中燃烧有水生成;在火焰上方罩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小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在空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从而说明:石蜡+氧气 点燃 水+二氧化碳,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得知化学反应前后对比,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石蜡的组成中肯定有氢元素、碳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引导学生在蜡烛火焰的焰心插入一支长约30cm的玻璃管,在玻璃管中间裹上湿冷毛巾,在玻璃管的另一端管口能点燃逸出的气体,打开湿冷毛巾,学生发现玻璃管内有白色固体,这固体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玻璃管口逸出的气体是一氧化碳,查阅资料发现物质的组成中有碳元素,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石蜡组成中有碳元素,所以石蜡燃烧焰心中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拿开玻璃管中间的湿毛巾,玻璃管另一端管口的火焰会燃烧得更旺。说明石蜡蒸气也会燃烧。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酒精灯中酒精燃烧。

2.1 提出问题:(1)点燃酒精灯前进行观察:①酒精的量; ②灯芯;③思考用什么点燃酒精灯,用什么熄灭酒精灯?(2)点燃酒精灯,探究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什么物质,怎样检验?

2.2 查阅资料:酒精由什么元素组成的,酒精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

2.3 过程与方法:①指导学生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酒精灯;②引导学生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说明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有水生成;在火焰上方罩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的小烧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查阅资料,酒精的组成中肯定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③用手摸第一次罩的小烧杯外壁有烫的感觉,说明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④用一根牙签横放在酒精灯焰中,发现牙签靠近火焰两边变黑,中间没有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内焰的温度低,焰心的温度最低。⑤对比归纳:像石蜡、酒精这样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物都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总结评价,促成能两发展

完成实验得到结果并不是最终目的,从实验过程中获取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何种科学方法,得到了什么体会,发展了哪种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好好地进行总结,以便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从中获得自我发展的空间。

第5篇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

巧妙的设立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于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下册12课《让灯亮起来》,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打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同学们各种意见交流、启发、磨石、碰撞,最后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手,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电灯发光、台灯发光、受电发光、节日彩灯发光、交通信号灯发光-------我们生活中有各种电灯,灯可以照明,可以使我们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材料,同学们你能利用上面的实验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能有几种方法,怎样联不发光?现在同学们开始做,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动手做起了实验,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同学们自由探究的空间,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类比和推理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中,我采用类比和推理的科学探究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和水,同学们学习了水的性质以后,发挥你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作用,空气有什么性质?通过同学们类比和推理的方法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无形状透明的。既然水有一定的体积,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你用什么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请同学们自己设计,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第一种方法把注射器活塞拉到针筒中间,用左手食指堵住针状的小孔,将针筒知立,活塞上放一个重物,活塞还是落不下来。说明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空间,松开左手食指活塞便落下来。第二种方法,用带胶塞的漏斗塞住锥形烧瓶的瓶口,往漏斗里倒水,水流不进烧瓶里内,说明空气占据烧瓶内的空间,如果将胶塞与瓶口松动一下,水便流进烧瓶里。第三种方法把第一个小眼药瓶尾部开一个小孔,把第二个小眼药瓶的颈口插在第一个小孔里,用密封胶密封,第一个小眼药颈口用帽盖住,第二个小眼药瓶底部剪开,把水倒入,水流不进第一个小眼药里,说明第一个瓶内空气占据空间,去掉帽,上面瓶中的水立即流下。第四种方法把粉笔,碎砖块投进盛水的水槽内,看到气泡分别从这些物体里冒出来,说明物体的空隙也充满空间,占据着体积。第五种方法玻璃杯下部用木棒固定好一团卫生纸,杯口向下压入有水的水槽内,再把杯子提出来检查,卫生纸没有湿润,说明杯内有空气并且占据空间,将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倾斜,有气泡从杯口冒出,杯内卫生纸湿润。第六种方法,把空塑料瓶拧盖,伸入装满水的水槽内,在水中把盖拧开,把玻璃杯装满水倒放水中,把塑料瓶瓶口对准倒置玻璃杯,挤压塑料瓶,把塑料瓶中的空气挤到玻璃杯内,玻璃杯中的水被挤出来,变成一个空杯子说明塑料瓶空气转移到玻璃杯里,并且占据空间,为以后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利用六种方法证明占据空间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试验报告单,通过这次探究试验,使他们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试验的乐趣,增强了学生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为以后的试验教学做好铺垫。

三、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

实验1: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用铁钉戳几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盖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2:在桌上摊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搓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时间较长,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提醒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重复进行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蚯蚓放回大自然。

四、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6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科学实验态度 科学实验方法协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44-01

中学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占有重要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展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创新的发展过程。在实现这一途径中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动手、分析等多方面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所以,中学教学应注重生物实验教学,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马虎应付,影响了实验效果。实际上实验是学习的一种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鉴于此,在实验课的实验目标制定、实验过程调控以及实验结果的验收中,我们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

例如:在研究酶的活性与PH值的关系时,我设计以下探索性实验。取3支试管,编号为1、2、3,分别在3支试管中加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各1ml,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1ml,在2号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1ml,在3号试管中加入10%HCI溶液lml,再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同时放入60℃左右的水浴中5min,再各加入斐林试剂2ml,并用酒精灯煮沸1min,观察实验现象。正确的操作步骤下的现象应是: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2号、3号无现象产生。从而得出结论:酶需要适宜的PH值。但学生在做实验时,由于操作步骤不严密,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实验现象:如有的没有砖红色沉淀现象发生,有的三支试管中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等等。对此,要求学生不要性急,要有耐心,认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重新操作,直至成功。通过实验的探索,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实验成败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否则将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2 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磨练执着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兴趣和热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原动力。而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发源的,并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强化和升华。实践证明,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和自主探索的机会,这比单从书本上通过阅图读文获得的信息要生动有趣得多,学生在充分投入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容易使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由此再升华为对生物科学的热爱。由于学习动机的导引,兴趣可以内化为意志和毅力,再外化为一种在实验探索中的执着行为。实验探索中往往需要经历繁杂琐碎的操作和准备随时咀嚼失败的苦果,这就需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烦琐和失败,这是对学生意志和毅力的极好考验和磨练,同时也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只有不怕困难,不厌其烦,孜孜以求,最终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 加强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要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原理上、实验步骤上、结果分析等方面重新审视,改进方案。

例如,在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

有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先控制条件再将酶与底物混合呢?如果将2、3步骤颠倒,结果会怎样呢?1、3步骤颠倒又怎样呢?这个实验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吗?底物和酶可以换成H2O2和H2O2酶吗?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在不断地探究释疑过程中,体会知识再创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探究性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挖掘教学资源,营造探究氛围,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让探究性自主学习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自觉行为,让探究性自主学习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陈顺兴.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与初步实践[J].中学生物学,2009.

第7篇

一、用“字的延伸”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教学中,以一个字为延伸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实践证明,教师经常用一些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字来组词造句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起到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如:花:请小朋友给“花”字“找朋友,并比赛”看谁找的朋友最多。这下课堂可活跃了,孩子们积极动脑思考,迅速举起小手:“红花”、“白花”、“”“小花”……然后,再请幼儿说出一些与此有关系的句子,幼儿积极发言:“我得了一朵小红花”,“我家有一盆月季花,很好看”、“公园里有很多的花:有红的花,黄的花,还有粉的花”……这种口头连句是口语培养的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

训练幼儿多字口头造句时还要把握以下的三个方面:

1.指导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造句。尽管我们给出的几个字词可能是毫无关联的,要让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来造句,决不能每个字造一个单独的句子。只有幼儿真正达到了把所给出的几个字词造出了围绕一个中心的彼此有关联的多个句子,才能认为这个阶段的训练培养有了成效。

2.指导幼儿造出内容完整的句子。教学中发现,不少幼儿造句时常常只注意把所给的几个字词都用到,却忽视了整个句子内容的完整性,常有头无尾或无头无尾,这样的造句也是失败的。

3.指导幼儿造句的内容要丰富、广泛,不要限于一、两个熟悉的情节。例如,有些幼儿对于所给的不同的字词,都用同一个内容,这样造句是容易些,但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不利,会使幼儿变得懒惰、呆板、缺乏灵活性,更不利于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和发展。

二、创设语言表述情境

情境表演有场景,角色,情节,表演过程中有动作,有对话,有强烈的直观性,能诱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讲述的愿望。让孩子们观察老师或同伴的表情、动作(即采取哑剧形式)开展语言训练,以“观”促“思”,以“思”促“讲”,训练幼儿把话讲完整,讲得体。在丰富和巩固词汇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说话完整、连贯,使他们能沿着一定的线索进行讲述,把事情说清楚,把看到的事物进行恰当的描述。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主题按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顺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幼儿连贯语言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运用直观的图片

选择图片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分苹果》、《猫医生过河》、《明亮的玻璃窗》、《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性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等。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是什么关系?”“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达到孩子的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四、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

一般说来,掌握的词汇越多,语言就越丰富多彩,于是我们设计了部分游戏来帮助幼儿增加词汇量,扩大词汇范围。如:游戏《苹果熟了》,小象来到果园里,发现了一个苹果,于是说了一句话,看小朋友谁能猜出小象的话。这时,幼儿开始积极动脑,回答也多种多样:“一个大苹果”“一个又圆又大的苹果”“这苹果真大”“我把它摘下来吃”“用鼻子卷下来”……就在幼儿的踊跃发言中,可看出这里面涉及到了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量词等,幼儿可以从中学会不少词,从而丰富了词汇。

五、做一名善于倾听的幼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