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3:15
序论:在您撰写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果;应用推广
从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也跨入了高校的行列,只是其教育管理层面属于职业教育,但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层次还是提高了一步,因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提出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叫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服务能力较中专时代有了很大提升,但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到底如何,社会贡献度到底有多大,笔者在此就高职院校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状况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论文(教育类、专业类)、课题(教育类、少量的自然科学类)、教材、发明专利;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以专任教师为主,辅以少数具有专业职称的其他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最直接目的是为职称晋升,辅以科研考核的需要;科研任务的来源主要有教育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少量横向科研课题,以参与的形式居多。由于在中专时代教师没有科研任务的要求,进入高职院校后,迫于与高校接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对教师特别是有职称的人员都提出了科研工作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科研多迫于评定职称的压力,发表一些教育教学体会的论文、或者是专业教学内容中与专业有一点关系的论文,而以专业研究自发撰写发表自己学术成果的不多,更难的是自己没有以一贯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这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研究成果90%以上表现在教育教学类,而专业类研究并不多的原因。这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并不相符。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
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自立项,每年这些有研究任务的机构都会课题申报指南,教师则根据指南的范围和申报要求开展课题申报准备,结题时间一般在2―3年。通过2―3年的研究,大多数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结题成果为论文和研究报告,如果层次稍高点,那最多也就是一本专著。而且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如调查问卷在设计时是全省部分高职院校,而实际操作则以本校某个班学生为样本,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基础数据采样不准确。再就是研究过程不全面,在课题设计时,研究团队整齐划一,一旦课题申报成功,完成研究任务几乎靠主持人,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有申报团队并不是科研意义上的团队,而是为了体现研究团队的外在表现,如年龄、职称、专业、单位等。再就是职称评定过程中,主持课题和参与课题差别太大,因此,很少参与课题的成员会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团队的研究相结合。开题论证和中期检查不充分,也是造成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按照课题的级别不同,主持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论证范围不广、讨论不深刻、专家指导不详细或缺乏针对性等,都是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研究成果形成后,不要说是在全国、全省推广,就是在本高职学院、本系部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样就不会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对策
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论文中体现的应该是观点和方法,研究报告则全面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过程,这些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为结题不需要出具使用证明,也不需要实验结果,这也是教育类科研与技术应用研究的根本区别。所以,如何将这些“软”的观点、方法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切实推广科研成果,以便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拙见,仅供参考和借鉴。
1.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管理机制
由于教育科研成果不像大多数自然科研项目,没有在具体的产品或对象上加以验证,所以,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更应该体现隐性与显性的结合。在结题验收时,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显性的内容也纳入评价体系,尤其是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应纳入评价体系,以便在机制体制方面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如结题后的跟踪机制。还可以在课题经费管理上加以约束,应用推广好的成果追加课题经费,以此激励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制订制度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申报中始终如一地研究某一方向,而不断形成系列成果予以大力扶持,而不是在同一方向研究上限制其课题申报资质等措施。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
2.建立科研过程、成果公示机制
对于教育类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后,高职院校研究管理机构应尽快公示其课题申报材料,目的是让其他教师知晓和关注其研究内容,以及团队成员的构成,并从其中寻求自己在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能从他人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一般的研究过程是3年左右,那么按课题研究进度,定期公布各课题研究成果,如论文的名称、发表期刊、主要观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调研报告的详细资料等。通过公示各课题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等措施,一方面可促使研究团队更加自觉地按课题申报书的要求开展研究,落实每一项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享受科研成果,并从中学习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3.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
一般而言,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立项等。而比较集中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年都会有几个,院级课题立项则会更多,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部分项目。在这种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举办科研成果展示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广大教师以从事职业教育为主,对许多教育方面的焦点及热点问题会有共同的认识,这也为成果展示提供了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科研成果展示可在二级学院或大学院组织,都可以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创新和教学改革成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素质,聆听教师从事科研的艰辛,知道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4.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对策
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校有“发展科技”的职能,而2015年的修订更是将“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到了显著位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质量与数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突破,高等教育也在其功能上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有了显著区别。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完善社会服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服务于高校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科研水平的高低日益成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面对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正视以往科研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成为了高校关注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高校取得了喜人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发展起步晚、历史底子薄、管理水平差的问题。作为高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以及科研团队的管理,具体来说日常工作比较集中于各类项目组织申报、实施活动以及相关经费的管理。从性质上讲,高校科研管理是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是保障科研工作者有效完成科研工作的实际支持者。但事实上,我国多数高校并未形成完善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出现了不少问题。
1、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
从管理学意义上讲,高校科研机构的设置应与高校科研工作进行有效衔接,但不少高校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并未做到合情合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与社会对高校科研提出了更多的实际要求,科研活动的灵活性与复杂性也空前提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多数高校并未认识到科研工作系统性增强带来的挑战,依旧沿着以往按条块垂直分布的模式开展工作,这使得科研机构在设置上欠缺了活力,对学科的交流与发展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造成了障碍。
2、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不到位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科研工作者自主申报课题的模式,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核以及管理工作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也是科研管理直接与科研工作者对接的环节。对所批准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是多数高校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工作的形式,因此,能否获批科研课题关系到了研究者切身的利益,是影响其科研进展及职称晋升的重要方面。科研管理是一项高校科研工作者高度重视的工作,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要求决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上传下达、材料收集与上报。很多情况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较少关注科研工作者在申报课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未能向其提供相应的科学指导。此外,在后续管理上也存在瑕疵,以课题验收为例,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并未发挥好监督职能,使得一部分科研工作者浑水摸鱼,研究质量大打折扣。
3、科研成果管理不完整
科研成果是经过评审鉴定后,确认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实用价值的结果,它是科研工作的结晶,也是展示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的实际证明。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与管理也是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但长期以来,高校对于科研成果的指标并不统一,存在重前期申报、轻后期管理及成果转化工作。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研成果的价值也存在总体偏低的情况。此现象与高校科研管理片面重视课题申请数量而忽视科研成果质量有直接关系。忽略了质量的科学研究是对科研资源的浪费,对高校提升科研能力亦有直接的消极影响。
4、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欠佳
首先,在观念上,不少科研管理成员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上仍沿袭老一套思维,只管信息收集与上传下达,对科研管理工作的严峻性与创新性认识不足。其次,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不少工作人员缺乏相关学科背景与专业技能,服务效果有限。高校科研管理除管理学外,还涉及档案学、知识产权法、外语等专业知识,在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高校中,还对工作者提出了熟悉相关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其工作是极具专业性的。再次,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与奉献态度、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都是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因素。
5、人才流失现象普遍
人才流失对普通高校而言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摆在高校发展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近些年,为了促进发展,不少高校千方百计的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但与此同此,人才流失的现象却日趋严峻。人才流失的原因涉及因素较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就是其中原因之一。人才流失是科研管理的问题,也是结果。如果高校不能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与科研服务,就会对科研人员造成心理上的逆反以及实际工作中的不顺利,这些都是导致人才流失的潜在因素。面对人才流失现象频出的现状,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亟待做好本职工作,以便更好开展服务。
二、高校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以上从科研管理部门机构设置的宏观层面,以及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两项重要的工作、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科研管理漏洞带来的弊端五个方面论述了高校科研管理目前出现的问题。要想将高校打造成利国利民的科研阵地,切实提升科研水平,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科研管理理念要创新
解放思想,理念创新就意味着打破传统藩篱,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紧跟时代潮流,敢于批判和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从组织体制、人才分配体制、成果转化体制以及管理人才等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都需要有所跟进。在管理理念方面,高校应摒弃原有粗放管理模式,打破常规的思维套路,充分认识创新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应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念,将工作重心放到知识产权及科研成果转化上,避免功利性只图科研项目数量,不重质量的行为,从根本上促进科研实力发展。针对知识经济发展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的快速发展,高校要大胆推出新举措,努力推进科研成果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将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以共赢的方式得以升华,最终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尽力的调动起来。
2、完善管理与评价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应着重体现人文精神,将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作风贯彻下去。以人为本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要从机构设置入手,将管理部门机构设置与科研人员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为本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要学会尊重人、关心人,急科研工作者所急,想科研工作者所想,用依靠人的管理手段,按照原则与制度开展服务。相关的评价机制则需要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一整套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来保证,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符合科技成果的特质;其次要保证公开、公正、公平,使科研成果评价工作做到透明,保证严肃性;最后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按规章制度办事,保证科研活动有序开展,对一些不能遵守学术道德的科研工作者,要严肃处理。
3、保证人才队伍质量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时时需要与科研工作者进行接触,因此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需一定保证。首先,在专业技能方面,要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知识技能的培养。高校需要建立专业的培训平台,通过系统的培训计划与严格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确保日常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在非专业技能方面,要着重培养管理人员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水准是保证管理人员全心全意将爱岗敬业精神落到实处的保障,而创新意识则是配合科研管理部门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树立管理意识、完善管理手段的新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出现的问题非一朝一夕形成,而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并非一日即可完善,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开展改革工作,从观念、机制、人才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实现科研实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吕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1)183-185.
[2]安雪飞.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54-55.
一、“研训一体”的涵义
这里所说的“研训一体”,对于我们教学管理人员而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就是有效地整合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及教师培训等资源,有序地开展研训活动,高效地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研”和“训”双重任务,并确保二者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教师研训学员要在“研”中“训”,“训”中“研”,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下校调研,充分了解本区域教学状况,深入进行教学工作反思,确定本区域具有共性的问题,根据共性问题确定相关的科研课题,并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努力解决问题形成相关的教育科研成果。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物化,将科研成果,通过培训的途径,让全区域教师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下校调研过程中对于某一学校或某一备课组在教学中存在个别问题,与学校教师共同研讨,确定为校本课题。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课题的顾问,指导和督促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对研究成果在区域进行展示,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管理人员是基层教育教学研究者,既不是教育理论专业研究者,也不是教育行政工作者,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由单一角色向研究者、服务者、引领者、培训者与组织者多重角色的转变,确保“研训一体化”工作的有序、高效、规范运行。
二、“研训一体” 实施的基本模式
“研训一体”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一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发展教师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能力,三是提高教师的人格品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此建立的“研训一体”的基本工作模式有“问题解决模式”、“课题驱动模式”和“项目引领模式”等三种。将这三种模式综合应用、有效实施,推进“研训一体”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1、问题解决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模式以“发现问题——结合需要——形成课程——开展培训——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教研工作由单一指导型向研训互通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实践以年级为单位,在全区范围将高一、高二、高三分别编制为三个班。通过下校听课、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发现教师在技术上和知识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通过培训解决问题,进而通过实践检验培训效果,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新的关注点,形成新的研训工作的循环。 转贴于 此模式主要用于全区所有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具体通过备课组建设工程(创立问题驱动、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形成策略、个性实施、反思改进等集体备课环节)和“221”(即每个研训班级每个学期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培训,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公开课、研究课互动研讨活动,开设1个单位时间的受训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其中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培训可以三个年级合并开课)研训活动落实。
2、课题驱动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课题驱动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性,这一模式以“提炼课题——团队研究——形成成果——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文本审读型向行动研究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题的提炼、研究、运用以年级或整个高中学段为单位。通过调研或借用教研所收集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将典型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发挥团队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势,通过课题内交流、同类课题交流活动,抓实研究过程,促进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效益。此模式主要用于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教师团队,具体通过国家、省、市、区及校本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落实。初中开设的是《化学》课程,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很不适应。在某校调研中,该校教师认为对于其学校的学生进行集中衔接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采用同步衔接教学,于是拟定了《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同步衔接研究》的校本课题,以该校高一年级备课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教学管理人员为课题组顾问。教学管理人员为他们请来初中《化学》教材编委和初中骨干教师协同指导,将他们研究所形成各章同步衔接要点及时发往全区各备课组长电子邮箱,将成熟的教学设计发到区研训网,并进行优秀课例展示。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3、项目引领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项目引领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人文素养,这一模式以“区域规划——项目设计——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规模数量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具体操作是:项目的设计、实施与检验以学段为主线。综合问题解决式、课题驱动式“研训一体”研训情况和研训成果,结合全区教育教学工作阶段需求,通过项目培训引领教师教育工作。此模式可用于全员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以及其他各种教师岗位培训、专项培训,具体通过集中培训和训后实践跟踪相结合的各种培训班落实。例如:在调研中了解到教师们普遍感觉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每天过于忙碌,工作压力很大,幸福指数很低,并且青年教师表现尤为突出,于是,教学管理人员主动与培训部联系,共同组织高中学段不同学科青年教师,开展以《教师的与专业化成长》主题的培训。又如在教师交来的论文、教案、试题等电子文稿中存在诸多文本不规范问题,我们确定了《Word中化学文本的输入与编辑》、《利用Flash绘制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专题,对全区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教研是指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和出现的实践问题进行微观的分析、研究,这种教研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研究,所研究的内容直接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成果直接为教学实践服务,因此,它是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研究活动。科研则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研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新的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研究者将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知识。因此,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研究活动,其成果直接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未来服务。
1 教研和科研的区别
1.1 研究的范围不同
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及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它不仅要进行宏观的研究,还要进行微观的研究;不仅要进行理论的研究,还要进行实践的研究;不仅要进行教育的内部研究问题,还要进行研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还要进行国际间的教育比较;不仅要研究教育的现状,还要研究教育的历史,预测和规划教育的未来和发展,它包括了教研。而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它只是教育科研的一个方面。
1.2 研究的要求不同
教育科研要求有较严密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最大限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教育科研要把握教育现象的内部、外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揭示教育的本质,探求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肃的科学精神,运用严格的科学方法。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教学研究经常以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为基础,所依据的材料没有教育科学研究那样严密。同时,由于在研究中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就不一定都能揭示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
1.3 研究的过程不同
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过程,它包括课题的确立、立项、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实验研究、做出科学的结论、填写课题实验研究案卷、撰写研究实验报告、编撰专题论文或专著、组织成果鉴定,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检验等过程。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则不需要这样严密的系统的进行。
1.4 研究的周期不同
教育科研一般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各类课题研究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性课题,常常需要2~3年或5年研究时间;重点课题一般需要3~5年研究时间;重大课题一般需要5~10年或10年以上的研究时间。因而,教育科研存在着研究周期较长、形成研究成果较慢、研究手段多样、研究方法多元的特点;而一般的教研则不同。
1.5 研究的成果价值不同
教育科研的成果必须具有规律性和创造性,它必须是从个别的偶然的表面中获得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是反映共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的知识。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一般教研的成果则有地区性和单位性的特征,具有教师本人的特征,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其普遍性和应用价值因之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它主要是对某些教学规律的具体运作,不一定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教学研究是实用性教育研究活动,而教育科研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研究。
2 教研和科研的联系
教研和科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相同的
教研和科研都是为了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观察、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2.2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指导和帮助教研提高研究水平
由于教学研究侧重于应用方面,所以,它是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来源,是教育科研的载体和依托,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经验基础。教研为教育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又需要科研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具有应用价值。
2.3教研扩大了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
推广普及科研的成果是教研的任务,即使是最好的科研成果,它也只有潜在的价值,要使这一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必须依赖教研。
2.4科研工作促进教研工作的提高
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才会对教育实践中的事物、现象理解得更深。同时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为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开放实验;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
作者简介:赵彦珍(1967-),女,山西运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应柏青(1964-),女,浙江仙居人,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陕西 西安 710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37-02
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的“电路”及“电磁场与波”实验分立开设,且均以常规验证性实验为主。为配合“电路”及“电磁场与波”的课程建设,我们积极开展了实验教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结合前沿的科研课题开设系列综合性开放实验。
2010年我们完成了“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在线检测方法研究”的科研课题,提出一种有效的匝间短路在线检测方法——磁场探测法。[1-4]该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涉及到电类本科生必须掌握的电路、电磁场相关理论知识,例如:互感电路分析计算方法,典型运放电路分析计算方法及应用,线圈自感、互感参数的计算方法,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等。因此,面向已完成电路、电磁场课程学习的大学二年级电类本科生开设基于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的电路电磁场系列综合实验,通过面向工程实际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炼,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一、实验内容
首先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分块细化,然后结合“电路”、“电磁场与波”课程的所学内容选定系列实验题目,这些实验的内容、难度以及要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能力以及专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题目,既能锻炼学生独立实验及综合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图1为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的原理示意图。该系统按功能可划分为信号采集、信号分析与处理、故障显示及报警三个主要模块。该系统的软件是基于LabVIEW平台开发的。结合科研课题的研究经历,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我们最终确定系列综合实验四项: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工频特性的研究、基于LabVIEW的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滤波及放大功能的实现以及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报警模块的实现。
1.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工频特性的研究
要求学生基于场路耦合法,建立干式空芯电抗器正常运行状态与匝间短路故障状态的数学模型,采用工程数值分析软件Ansoft[5]或工程编程软件Matlab[6]分析计算两种状态下的工频电磁场特性,确定匝间短路故障检测方法。
其中,电抗器线圈并联支路自感、支路间互感的计算可基于聂以曼公式的解析法,或基于有限元数值计算的能量法或磁通法。[7]电抗器电流分布及等效电感的计算可基于电抗器的电路模型,采用具有耦合电感电路分析方法。[8]电抗器磁场分布的计算可基于ansoft软件中的有限元法。[7]
2.基于LabVIEW的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
要求学生通过LabVIEW软件完成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数据实时采集任务,并用LabVIEW实现对采集数据的保存、管理。[9]
3.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滤波及放大功能的实现
要求学生通过LabVIEW软件方法完成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滤波功能的任务。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印刷电路板实现信号放大功能。
4.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报警模块的实现
要求学生通过LabVIEW软件及自行设计制作的印刷电路板实现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检测系统报警模块的任务。
二、实施细则
实验通过任务书的形式向已完成电路、电磁场课程学习的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公布。由学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
在实验活动开始前安排一次对实验项目介绍的集中讲解及现场演示,使学生明确实验的工程背景、所需完成的实验任务。
我校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的电路、电磁场实验室及计算机房可提供实验开展场地。学生在实验室调试完成实验后,可借用科研课题中相关的硬件系统平台进行验收。
可参考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模式,指导学生实验。实验时间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可选在实验室、学生和教师都有空的交叉点上,也可见缝插针,安排在有空闲实验台的常规实验课时。
实验通过验收后,要求学生先提交电子版实验报告,经过老师批改,评定为“合格”后,学生再整理打印纸制版实验报告提交。
三、实验特色
将实际工程科研成果转化为电路电磁场理论教学实验。通过把电路、电磁场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科研成果联系起来,将该领域相关教师的最新科研进展凝练成实验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的科研方法训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电路和电磁场两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本综合实验涉及到电路、电磁场耦合模型的建立、多层并联线圈的支路自感、支路间互感以及总等效电感的计算、线圈工频磁场分布的有限元数值计算等,贯通、融合了电路和电磁场理论两门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分析计算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独立实验及综合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开设的4项实验项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学生在选取及开展某一项实验时,还需了解其他实验项目或借用其他项目的实验结果。这样,每个学生要圆满完成自己选取的实验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同时,每个学生还可深刻体会到,要完成一项实际的科研课题,团队协作精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实验效果
在2012至2013学年的第二学期,我们面向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上述系列综合开放实验,共有8名学生参加本次实验活动。在实验结束之际,参加实验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就本次实验活动进行了讨论交谈。学生们纷纷表示,经过系列综合实验的锻炼收获颇多。例如,深刻体会到学习电路、电磁场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了解到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计算方法,还掌握了大型工程应用软件Ansoft及工具软件LabVIEW的使用方法,学会了电路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及调试技术,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老师们对本次综合实验的指导过程也深有体会,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更加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及能力,为进一步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路,同时,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也可供教师的科研工作参考借鉴。
五、结束语
基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开设电路电磁场系列综合性开放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电路电磁场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可进一步推进电路电磁场的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梁正波.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在线检测方法研究[D].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0.
[2]杨继超.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D].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2.
[3]赵彦珍,马西奎,梁正波,应柏青. 一种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在线实时检测方法:中国,ZL201010217935.7[P].
[4]赵博,张洪亮. Ansoft12在工程电磁场中的应用[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5]马斌. Matlab语言及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冯慈璋,马西奎.工程电磁场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关键词:高校;虚拟团队;科研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63-02
当今,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科研组织不仅丰富和改变了科研活动的面貌,也使人类社会的列车开进了新的轨道。高等学校是科技进步的生力军,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技术与智力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科研组织在实践中使用成熟的数字网络技术,用富有弹性的团队模式将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为了同一目标的技术人员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形成新型的科研组织形式――虚拟科研团队来进行攻关。虚拟的科研团队突破了组织边界的限制,非但没有削弱自身的研发功能,反而由于组织柔性的增加而夯实了科研开发的底蕴。
一、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的产生背景、形成、特征、成员、原则和联结
背景。团队的工作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绩效,它们在工作中反映灵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企业中的团队研究,已有诸多的成果。而虚拟团队是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产生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共事的一群人。虚拟团队与传统团队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互动的技术彼此联结的。
形成。高等学校中的课题和研究目标等,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甚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突破,也需要像企业团队一样具有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即高校中的学术团队。虽然在前也有类似如实验室等的组织形式,但学术团队更适合于攻破难题,它集中了许多企业团队的特点,把企业团队的许多运作规律应用到了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之中,为高效科研打开了一扇高效之门。
特征。综合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存在四个方面的特征: (1)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 (2)团队成员地理位置的离散性; (3)采用电子沟通方式;(4)宽泛型的组织边界。高校教师由于自身的工作特点,很难集中到一起就一个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而虚拟科研团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因为一个共同的科研选题而集结为一个科研团队,克服时间、空间的隔离,采用创新的技术、提供丰富的沟通渠道,促进分散性成员间的任务协调。
成员。团队成员是虚拟团队的核心,我们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独立性。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必须自主、自我依赖,但又能相互依存。高校教师都是个专业的专家,他们既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又有合作的愿望和能力。二是领导分享。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能随着团队进程,担当领导者角色,领导者随任务的变化而变动,每一位成员在任务进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三是整合水平。虚拟团队不仅仅是横向连接的团队,它必须能与组织上下连接。
原则。一般认为,在“流动、竞争、合作”已成为网际科研合作的前提下,高效虚拟科研团队还是有一些指导思想可以遵循的:(1)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创新模式。(2)树立“学习”观念,加快科研资源的“虚拟整合”。(3)简化科研过程,将科研课题分解为并行开发的多个任务模块。(4)运行过程与新的管理技术相适应。在虚拟科研团队各方磨合过程中,这些基本思想指导着团队的行为。
联结。联结是联系,靠的不仅仅是技术。这些联系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但总的来讲,这些联系本身是被动的。任务的结果需要某些类型的互动,互动能产生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是可信任的,则其就具有持续性。信息时代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关系和互动,而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互动机会,一旦明确了团队目标和成员,我们就可以选择最为适用的联结方式与团队成员沟通,并完成共同的任务。
二、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的运作
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运行过程设计的实质是对科研过程进行流程规划设计、流程调整、时间控制、过程实现的决策和调度。其运行过程划分为确认阶段、实施阶段和退出阶段。其中,确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敏捷地捕捉信息与创意,优选并分解科研课题;实施阶段则通过成员、网络的选择,协同攻关形成新的科研成果。退出阶段主要清理并合理分配团队本次运行所产生的利益,并为下一次成立虚拟科研团队奠定基础。
一是确认阶段。在确认阶段一般包括一系列的课题评价和抉择活动,步骤如下图所示:
课题评价与抉择应注意以下原则:(1)目标一致。科研课题是为虚拟科研团队研发战略的目标服务的,课题目标应与虚拟科研团队的经营目标相符。在虚拟科研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情况的变化其任务与目标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拟定的优选标准也随之变化。(2)全面评价。人们对待研发课题往往从技术方面考虑多,重视技术上的先进性多,而不注意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即使重视了非技术因素的分析,往往只重视经济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非经济因素(政治、社会、环保等因素)的分析。因而课题评价与抉择既要重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又要周密考虑非技术、非经济方面的因素。(3)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统一。高校科研课题选择必须要求先进性。先进性是指所选择的技术课题应比现有的技术超前一步并有显而易见的提高,达到比较领先的程度,使其既有创造性,又有科学性。技术的先进性必须结合市场的可行性,预防片面追求先进技术水平而忽视效益的现象。在识别合作机会阶段,高校虚拟研发适合于渐进的创新以及各部分工作较独立的课题。适合组建虚拟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项目是有一定范围的,便于虚拟科研团队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或中止无用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课题。
二是实施阶段。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分散式的自我管理风格给团队的控制与运行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在将科研课题分解成相应的任务模块,并对团队成员充分授权利于其能动地发挥核心能力的同时,对其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做到“形异而神似”,是实施阶段所要慎重考虑的关键问题。实施阶段可以划分为人员选择、网络选择、任务外包、创新加速等步骤。(1)成员选择。选择团队成员是虚拟科研团队运行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选择团队成员除了要考虑潜在伙伴的业务方向符合团队需要外,更要考虑它的课题管理能力是否能满足虚拟科研团队的目标,而课题管理能力又是由潜在伙伴的跨边界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决定的。同时,后两者是建立在相应的网络连接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之上。(2)网络选择。高校虚拟科研团队这种通过信息网络建立起来的动态合作联盟,只有建立在运行平衡、安全先进的网络开发平台的基础上才能迅速对外界变动做出反应,才能充分利用每一个队员提供的智力,让他们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这时,课题负责人的责任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去管理和协调各项服务,以任务信息作为彼此联系的纽带,打破时空限制,及时有效地提供市场需要的科研成果。另外,虚拟科研团队的临时性,也决定了不同的成员可以很快地联合,以合作开发一个新的课题。具备资格的团队成员可以在网络开发平台上以极快的速度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使虚拟科研团队具有优秀的、机动灵活的科研能力。(3)任务外包。虚拟科研团队受行政控制的影响很小,管理人员对组建后的虚拟管理团队的运行过程控制难度很大。为避免工作失误,项目管理被普遍应用于团队课题管理之中。其中,“外包”方式广为流行。“外包”(Outsourcing)一词的直译是“外部寻源”,它的主要观点是:通过整合并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形成一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对外界环境迅速应变能力的管理模式。网络技术使虚拟科研团队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而把其它功能投入到整合中,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整合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使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
外包是技术投资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方式,比较普遍的是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外包合作,利用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所积累的丰富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作为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实现智力互补。成功的外包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借助信息网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遇,一旦机遇来临,双方能迅速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强强联盟,依靠频繁的信息交流来协商、调节。
三是退出阶段。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完成课题后面临着人员或团队的退出或解体,因而都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是对团队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贡献的认可,分配结果直接决定了团队成员参与下次合作的机率。因此,公平分配是任何一个团队成员都追求的目标。公平分配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是指分配过程无欺诈、分配方式正当的分配活动。利益的公平分配涉及到两个层面:合理地转移科研成果和公平地分配科研收益。
利益分配过程中分配是否正当与公正,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公正,忽略参与人员加入团队的积极性和所承担的创新风险,不管个人贡献与收益的关系一刀切,最终会导致团队内的平均主义,这将降低团队合作的效益。反之,只强调分配是否正当,即各个成员的收益相对于团队的支付是合理的,一旦分配出现欺诈,成员间分配标准有差异,将给团队造成更大的伤害。团队分配也是一个谈判过程,如果两个成员的贡献相同,却由于分配标准不同造成收益分配结果有差异,这种结果注定不会被接受。
参考文献:
[1] 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2] 李晨光,论高校科研团队.哈尔滨:科学与管理,2003. 4 (8) : 49-50
[3] (美)乔恩・R.卡曾巴赫,团队的智慧一一创建绩优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Abstract Requirement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 for practice is very high , we will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However,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applied science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ed Science Research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 creatively def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arrange its main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contents in detail,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ways to strengthen i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Science Research;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1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书本知识是昨天的科研成果,今天的科研将成为明天教学的教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同时要进行科学研究,必须进行教学获得间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无法进行创造新知识的科学研究。”①作为实践要求非常高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是其教材,还是实践工作中的日常账务处理都必须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而这些会计制度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这些制度会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当市场经济中出现新情况、新型经济业务时,原来的制度已经或将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甚至阻碍新经济的发展时,与之相关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就要跟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且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不仅仅对于高校教学有“源”的作用,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2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特点
(1)指导性: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研作为高校众多应用性研究之一,自然拥有大多数科学研究共通的指导性特点。作为“源”,它能指导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因为活跃的科研思想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既从事教学又搞科研的财管教师,利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活动,具备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素质。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很容易了解财管学科发展的学术新动态和制度新信息,在丰富自己科研思想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学术思想和制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更新到最新的教学教材中去,丰富课题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包括理论和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部分财管教师专门研究税收制度,他们在承担省、市和企业的科研项目,了解营改增方面的最新成果与制度,融入到“税法”和“纳税筹划”等课程教学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性:众所周知,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要求很高,但是所有的实践工作中的日常账务处理方式和分析、管理方法都必须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国家统一的经济制度,而这些经济制度本身就是应用性科研的成果,这些制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所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学研究具有许多专业所不具备的实践性。
(3)创新性:应用性科研成果包含了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各种制度和思想,但是,财管专业应用性科研成果的“正确性”或者适用性并不是永久不变的,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经济现象和新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原来的财管制度和思想已经或将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甚至阻碍新经济的发展时,本专业的应用性科研就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给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要做到“经济日新月异,科研与时俱进”。
3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学研究的方向
应用性科研是提供开辟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系统的途径,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②高校应用性科研工作的开展要结合教学,结合产业,结合行业。科研与教学相互配合,科研与社会相互融合,这是高校应用性科研建设的重要途径。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制度性特征,本专业应用性科研的方向大致可以落脚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预测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不适应情况,对于制度上和思想上原来正确的、合适的或者合理的财务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思想与未来经济情况不适应之处,给予适当的建议或者意见。
第二,当财务管理方式、手段和思想已经严重滞后于甚至阻碍新经济的发展时,我们应实事求是地分析目前运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思想与当前实际经济情况不适应之处,并且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这些预测,分析和解决方案都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研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相关的科研影响或者引起财务管理制度相应的合理的修改;根据修改后最新的制度编撰和修订教材是本专业高校教师应用性科研的又一项内容。
第三,中国国内的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与国际上先进发达国家或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财务管理方式方法上有诸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分析利弊,依据我们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方式方法,提出适合我国的具有创新性的更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方式方法。
第四,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4 加强应用性科研的途径
上述四个方面的应用性科研内容为该专业的高校教师提供了应用性研究的方向,但是真正要加强该专业的应用性科研水平,要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
(1)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学院通过政策性引导,使教师将兴奋点和兴趣集中到应用性科研上,通过项目和基金等物质支持,使教师不但在费用上无后顾之忧,还能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同时,学院制定和完善激励应用性科研发展的各项政策,与教师的评职、岗聘、薪酬、提升、培训机会密切挂钩,对应用性科研项目的申报、预研究项目的设立、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出版等给以政策上支持,确保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
(2)进行各种形式的应用性科研培训。一般应用性科研培训内容包括应用性科研认识和基本方法、资料来源、科研选题、项目申报途径、要求等。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网络或者全国各地集中科研培训,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用友新道筹办的专业实践培训,华东地区财管专业教学和科研高级研讨会等等。各种形式的应用性科研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3)整合横向和纵向科研资源。财务管理专业应注意整合利用校内外有关的科研资源,提升该专业应用性科研水平。一方面,整合财管专业内的科研力量,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多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积极争取各种应用性的科研课题。另一方面,本校财管专业借助外力,积极与其他高校同类型专业以及企业等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业务人员合作,进行跨单位、跨地区、跨国门的联合攻关,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或承担他们负责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5 结论
具备教学和科研双重素质的高校财管专业教师在了解该专业应用性科研的重要性和特点的基础上,在学院政策和物质的双重支持下,通过多种方式的应用性科研的再培训,一定可以从各个方向取得应用性科研“源”的成果,同时促进教学“流”的发展,最终获得教学、科研双丰收。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