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07:19:38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中数学 交流能力 积极作用 方法途径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庞杂和逻辑性的严密给我们造成了很多学习困难,使得不少学生都对数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是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中,依靠一己之力在学习数学,从而陷入困境。若是实现适当的交流互动,分享彼此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必然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一、交流能力对高中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
高中数学囊括了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不等式、数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渗透,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考验着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而言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流能力的提升,可以加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构建起活跃的学习氛围。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相互独立,彼此较劲,学习氛围较为僵化,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展开良好的交流活动,从而改善以往的不良学习氛围,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
第二,交流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近些年,合作学习的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越发盛行,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展开数学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解决数学问题,这样集中几个人的智慧,必然可以取得比一个人单独学习更大的成果。而交流是合作的基础,只有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实现相互合作。所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
第三,交流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或是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决定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通过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让学生树立起交流分享的思想意识,在数学学习中主动交流、乐于分享,能够将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经验方法分享给其他同学,同时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不同的经验方法,最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高中数学学习中提升交流能力的方法措施
(一)树立交流意识
学生交流能力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交流意识缺乏,不会交流,不敢交流。因此,想要提升交流能力,首先就需要树立起交流意识。第一,要认识到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是头等大事,学好是最终目标,因此交流可以成为达成学好这一目标的途径方法,那么就需要将其利用起来。第二,正确认识交流。交流并不是随便闲聊,而是有目的、有方法的沟通。比如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就可以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展开,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分享经验和方法。而和教师的交流,则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练习等环节实现,主要是从教师那里获取指导。
(二)合理进行交流
在树立起交流意识之后,就需要合理展开交流。前文已经说到,交流活动主要可以分为和同学进行交流,以及和教师进行交流两个方面,下面就分别进行探讨。
和同学进行交流,一般以问题的讨论切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首先可以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比如在学习数列的过程中,若是在通项公式或是前n项和公式上遇到困难,那么就可以和同组的学生进行讨论。从数列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特点和差异,然后针对性的探讨其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这样,必然可以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从课中和课后两个环节进行。在课中和教师的交流,一般以提问为主,这需要在教师结束某部分知识点的讲解之后进行,切不可中途打断教师的讲解进行提问,这样会影响到正常教学。在课后与教师交流,可以就自己的不同解题方法、对某些问题困惑和教师展开探讨,彻底解决疑惑。
(三)善于总结应用
在进行交流之后,还需要总结和应用。总结就是要从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或是方法,将其具化为学习方法,为己所用。应用就是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或是方法在实际学习中进行实践应用,以帮助自身的学习活动。比如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记忆,有的同学就利用班级学生的身高特点或是考试分数进行记忆,这样结合实例必然理解就更为透彻。通过交流了解到这样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将其化为己用,用在三角函数、不等式等方面的学习上,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语
交流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其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首先要树立起交流意识,然后和老师或是同学展开有效的交流,最后要对交流过程进行总结,将相应的经验或是方法实现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黄金荣.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J].网络财富,2009,(07).
[2]俞宏毓.高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存在学习方法问题,高中课标准中,突出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去更好地掌握数学产生的背景及所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尤其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体验学生的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而高中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仍存在课程标准下的旧的思维模式,造成学生对新课程的不理解,对新课程下的特征及要求不能接受,也不能适应课标准下的学习。但目前新课标实施时间较短,本文试用以新时期下学生课标要求的差距,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高中学生快速适应新标准数学的学习方法,为数学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实际意义,给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给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指导一些具体方法。
二、方法
1.学习数学方法的总结归纳,其中40名女生,60名男生,对河南省郑州市回民中学的100名高三学生进行学习数学方法的总结,收到有效答卷98份。总结要求包括:①数学学习经验方面,②感觉自己的不足之处,③是否需要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改革。
2.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有关知识进行宣传。印刷有关知识,让学生传阅学习,每人一份。
3.学生对学生新课标下学习方法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学习新课标下知识问答,调查学生对新课标要求的了解情况。
4.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问卷调查《高中学生数学史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5.对学生学习数学新课标有关知识后,对学习方法调查提出指导性建议。
6.让赞同新课标下学习方法同学开始实践,然后对比成绩,验证新学法效果。
7.经同学们讨论获得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形成成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情况。根据100名学生学习数学的总结经验方面,62%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经验认识是多看课本,记一些典型题型,整理错题。18%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做好预习,认真听讲,把数学各种典型进行归纳总结。10%的学生是热爱数学,善于发现数学问题之间联系,喜欢感悟数学问题中的思路,注重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学生自己感觉不足之处,75.2%学生认为自己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没有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任其发展,顺其自然。18.2%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被动学习,做题思路较窄,有自己学习方法,却不能坚持,往往是中途而废。6.5%的学生认为自己仅仅是对问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思路、思想、方法尚存欠缺。
2.关于对普通高中课标准中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的结果。通过对100名学生的调查有30%的学生对新课标不了解,有50%的学生通过学习宣传材料,才初步了解新课标,有20%的学生曾学习过新课标,对新课标有所了解。
3.关于学生对数学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100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可以参考教材),有21%的学生对数学史有所了解,在问卷中得分不及格,有34%学生得分在合格之间,有40%学生在良好之间,只有15%的学生成绩在优秀以上。
4.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性意见的反映。学生对建议中的学习数学发展史,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示100%的赞同,对数学知识的来源不要只仅限于教师的传授,要自主的探索,有80%同学表示赞同,对动手实践、体验发现过程、合作探究共同进步阅读自学开拓视野、只有少数同学表示赞同,大部分同学认为高三时间紧来不及拓展课外知识,最好还是从教师那里获得有关知识。
四、确定实验对象
对100名学生中随机抽出83名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改革试验其中有53名男生、30名女生分布在九个班级。
五、实验对象成绩对比情况分析
10月3日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与入班成绩对比,经对比发现有74.6%同学明显进步,但16.8%同学成绩出现明显退步。说明刚开始还有很多同学不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学习上不知所措,造成成绩上的退步,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让他们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学法再次指导。90%的学生已感到新的学习方法增加了自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成绩感到这种方法切实可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六、结论
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及座谈,大家一致认为新课标下数学的学习方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变观念,适应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学习数学发展史,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学会发现数学中的美,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不放弃课堂上、课下任何一个能够发言、参与的机会,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把学习数学的途径由原来的单一从教师那里获得,变为积极主动的多渠道的探求数学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4.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会用数学理论去指导分析问题,减少做题的盲目性。
5.把同类、同性、同理、同解的题目归类、分析,辨不同,找相同,发现规律,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6.善于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七、结束语
2013年3月,我校确立了几个校级课题,我申报了课题“寓素质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各位领导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将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研究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主动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1.数学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研究内容: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实施的具体过程及活动方法
第一阶段:立项申请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法,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调查和学量的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认真研读大量素质教育和课改方面的文章,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确定把“寓素质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从而形成课题,书写立项申请书,在我校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开展论证阶段
1.课题获准立项后,我们召开了开题论证会,会上宣读了开题报告,会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正。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确立人员分工和实验班级。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工作任务是:根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实验班开展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分层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素质教育理念,重点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并丰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边学习实验边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种实验记录及调查问卷,撰写论文、反思、教学案例、叙事、课堂教学实录等相关材料。主持人根据实验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和中期阶段性总结。
主要活动:2013年4月2日,设计问卷,调查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现状及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然后分析和研讨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数学学科实验方案。
2013年4月13日,组织课题组会议,指导实验教师在课堂开展素质教育的操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结构,全面分层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分配小组,根据特殊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少的特点,建议每个学习小组以3-4人为宜,每个小组的成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办法来确定,小组内的人员应有一定的分工,要定期更换组员。合作探究问题设计要合理;教师要参与指导小组学习,注重实效性;要运用多维评价机制;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2013年6月6日,开始教学实验,实验教师在实验班采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科学改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调查分析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2013年9月,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听课研讨活动,两名教师讲了“引路实验课”,听后进行了研讨。
2013年10月28日,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报调查结果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措施等,并介绍成功经验,使课题组成员互相借鉴成功经验。根据研究出现的问题,制定二期实验研究计划。
2013年11月10日,开展集体备课和观摩实验班的研究课并进行研讨,提出改进措施。
2013年12月6日,验收研究成果,实验教师上交论文、反思、教学设计等资料。
2013年12月10日,召开课题组座谈会,汇报实验进展,研讨课题研究成果,拟确定最终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12日,聘请特教专家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专家听了一节实验课并进行了点评,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性评价。
2014年1月2日,召开会议,学校领导全部参加,确定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结果研讨商定出聋校新型的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
2014年2月,召开课题结题会议,整理研究成果,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开题卷、过程卷、结题卷、成果卷装订,写出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效转变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数学成绩全面提高,学习方法全面优化,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师生关系和谐,民主;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成果的物化形式
课题组成员已有多篇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发表获省、市级奖励,还形成了优秀教案集、论文集等。
4.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研究出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适合所有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为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实践理论。
(2)我校的研究成果为其他的特教学校教学提供了实用的经验材料。
(3)此成果有利于教研员对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解,调研和指导。本研究结果会给教研员的工作提供依据,更科学的了解聋校教学中问题。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没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表层,不能及时总结反思,教学效果不明显。
2.由于时间短,只在数学教学中重点试验优化教学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其他方面有些弱化。
七、今后设想
一、关于将数学思想化为一种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设计
初中数学学习形成性教学是指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形成一种数学学习气氛,从而将数学思想化为一种学习习惯。初中数学学习形成性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过程中有循环,循环中有反复的过程,它在体现形成性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同时,也体现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的作用。同时,数学学习形成性教学活动是一个随时间变化、因人而异、因景调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立了以下程控模式:创设情境,展开激趣组织学习,体验方法及时调整,改进方法思维化归,形成习惯。其中,“创设情境展开激趣”是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都必须进行的重要活动,它极大程度地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习体验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改进方法”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主要场地;“思维化归形成习惯”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和学习中成功的体验,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习的习惯。
二、操作与实践
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培养。笔者在教学中从下面三条途径进行了实践。
1、创设经常性而趣味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例如每节数学课堂教学后,针对所学的内容,设计一个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翻阅参考书目或同学间相互讨论而进行解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数学问题;举办数学游戏活动,深化数学问题等等。
2、实施有效的引导方法,持之以恒,严格管理。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数学,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课外辅导必须注重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在课外辅导中,引导学生走出枯燥乏味的学习误区(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误区),建立愉快而舒适的学习环境(如举办数学游戏、趣题竞答、数学故事、漫游数学、数学天地、数学日记等活动)。
3、扫除学习中的隐患,开展轰轰烈烈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实践中,笔者从初一开始,建立数学日记的制度,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从数学日记中了解并扫除学生的学习隐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同时,开展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热烈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学习数学。
三、实践经验及反思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
1、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因为只有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热烈的学习气氛才能形成,才会真正实现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
2、要善于理解,积极反馈,保护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事实上,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和看待问题的视角,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等的理解、不同等的解决策略,如果教师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独特的理解、视角或疑问进行否定或压抑,那么不仅会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到压抑,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性和主动性都会受到挫伤。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单纯为教学而教学,满堂灌并缺乏对思维的实质性激发,后果必然是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限制其主动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善于理解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保护并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3、要转变教学行为,确立一个有效的观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强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确立一个有效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协作等能力;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充分关注个别差异,重视量与质、结论与过程的评价。
4、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完美的数学教学。学校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性师生关系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与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个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现在,我们的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我们的老师要从“讲”师变为“导”师,我们的数学教学将逐步走向完美。
总之,数学思想要化为一种学习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这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懈地探究,加强指导与培养,形成一种数学学习风气,这大概也就是基础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吧。
参考文献
[1] 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明星、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市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文化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低,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对数学表现出厌恶甚至恐惧,从而导致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常发生。对于学生而言,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困惑和失望,产生厌学情绪。学业的失败又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中职学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及专业特色,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思路,使得职业学校的数学课教学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投入多,效果差,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长久下去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 研究的意义
中职数学课的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之一,通过实验研究职校数学的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中职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顺应了当今信息时代效率至上,效率就是生命的需求,是中职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能把教师从大容量灌输知识和学生低效率学习的疲劳中解放出来,能将教师和学生都从应试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课堂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 必将促进数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2. 中职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中职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就业前教育, 是一种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需要的教育模式;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积累, 能力得到最优发展, 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非智力品质, 提高心理素质。
3. 中职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数学教学有效与否是与教师的教育素质、教学艺术、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如果不断倡导和鼓励教师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那么教师也会不断重视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课题的前期准备
1. 首先进行课题组研究成员分工,许锡铅(广东省数学骨干教师、陆丰市数学优秀学科带头人)担任课题负责人、组长;欧振参老师负责中职学校专业数学有效教学实验研究、任课题组副组长;庄文华老师负责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并负责组织“我心目中的数学课”学生交流会;简秋辉老师负责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饶景老师担任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有效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2. 实验确定了中职一年级和中职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准备了各种资料与器材,并拟定了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开题报告。
3. 确定研究实验方法:(1)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2)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3)调查法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4)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5)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6)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再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三、课题实施进展过程
课题的实验在步骤上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主要组织理论学习,确立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制定计划,立项申请。
第二阶段: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课题研究和实验过程。开展中职数学学生学习心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现状。召开研讨会,对学生存在的数学学习困难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课题实践活动,并召开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及撰写实验报告、心得体会、论文。课题组写出实验研究的全程报告和收集有关数据、教案、课例、体会、论文等向上级汇报。
第四阶段: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将课题研究和实验成果进行推广。
四、课题实验的实际措施
1. 建立以学校教导处为领导,课题组成员为骨干,班主任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形成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在每节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了解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2. 备课首先“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寻找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通过课堂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了解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学习心理的变化;再通过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从中反思可改进教学细节和方式方法。最终在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学习和了解数学的热情。
3. 举办“我心目中的数学课”主题学生交流会。课题组举办“我心目中的数学课”学生交流会、专题公开课等活动,抓住每一个有利机会,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活动为契机,以实验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中职课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每次实验活动后,教师带着反思听取同仁点评,及时进行反思撰写,以领会课堂教学的真谛,每次互动交流,教师都有自己新的看法和想法。实验教师带着问题、质疑,听同行点评,明确学习新课标,不仅是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贯彻;要灵活使用教材,不仅是抓住课本的关键,更重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场;要突出学科的特点,不仅要有中职专业化教学,更重要是创造性地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亩提高教学效果。
4. 召开实验课集体备课专题会。课题组成员研究、评议实验教案,集体讨论并提出了切实实效的建议和看法,最终整理出集体意见,对教案作出修改,丰富和完善了教学思路,积累了更多的教学建议。
5. 开展“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中职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研究”等专项实验调查活动。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在校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状况,准确掌握学生在学生数学产生分化的原因和对数学学习的心理感受,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利用学生交流会的座谈和交流,师生间坦诚相待,沟通交流,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或提出建议。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成效
参加实验的教师,无论是在理论研究的学习还是实践经验、教学效果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进步,尤其可喜的是通过实验我们对改善中职数学的教学有了更具体的方法,参加实验的班级、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知识接受度和自主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组从我校中职各专业中随机抽取了15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共550名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验期间,科任教师在实验班严格按照课题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教学,并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及时总结实验情况,经过实验,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验组教师在上课中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升,从学生的作业和期末测验情况上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班级期末考评成绩较上学期提高了13%,而实验班级较非实验班级同期期末考评成绩提高了8.6%。
2. 根据课题开展的实验效果,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目标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创新,归纳出一套适合中职生数学教学的、具有打开学生思维,创造课堂气氛的“唤醒课堂”教学法。
唤醒课堂教学法主要运用在课堂开始之前,课前教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贴切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案例资源,将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和定义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进行分析,运用类比、关联,比喻、夸张等表达方式增添语言趣味,形成教学风格,使学生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中。
愉快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能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开启学生脑部的思维模式,由此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课题开展期间,本课题组成员经过对“唤醒课堂”教学法在实际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出如下操作步骤:
(1)备课准备:任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搜索鲜明的数学应用素材;
(2)课前五分钟:教师利用提前候课的时间,了解班级学生的课前状态,通过与学生交流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前氛围;
(3)导入阶段:运用鲜明的生活新闻实例创设情境,导入授课内容;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图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教学到底从哪里起步?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什么?他们还需要学些什么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基础?等很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教学的起点要适合发展儿童的数学图式,充分尊重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图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如在教学“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出错的原因,对“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起点可以作以下调整:
1.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看着是单位“1”,但这一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也可以看着单位“1”,单位“1”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图中的大括号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合起来用一个
分数表示,与单位“1”没有直接联系。
教师进行设计:
1.出示三个已经被平均分成4份的圆,让学生涂色分别表示出
、和,同时思考每个分数各有几个?分数、和是以什么做为单位“1”的?
2.如果要表示5个,好不好涂?师指出: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表示5个需要用2个图形来完成。但仍然是以一个圆做为单位“1”。师进行总结:涂色部分不满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是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3.让生继续涂色,表示、 和 。在涂色之前,师要让学生明白需要1个圆, 需要2个圆,而 需要3个圆。但、 和
这三个分数都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单位“1”都是一个圆。中的大括号的作用是 ,需要用两个圆来表示,不是单位“1”由1个圆变成2个圆。 中的大括号的作用同理。
4.揭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二、指导学生有效运用的数学图式,向数学课堂要效益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数学经验。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引导学生知道这些图形的边框就是其周长,接着可以出示一个圆形的实物,让学生动手去摸,想想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的长度?如果让你去测量圆的周长,你可能会采取什么方法?这时候有一个学生说出了答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让老师原来的预设落空了。此时教师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的策略,继续进行提问,把教学的重点转到了验证、理解计算公式,探究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积极探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图式强化意义建构,提升数学学习起点
可以这样讲,强化数学知识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及内化是数学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学习活动不单纯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该是主动建构信息。为了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更好的参与学习,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数学图式及内在的需要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出发,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学习的过程。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分数和比的关系等这些已有的数学图式,去猜想“比”也具有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让学生举例验证、总结规律等步骤去探究,从而自己发现出“比”的基本性质。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数学图式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其积极探索,在数学世界中获得愉悦。同时,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统筹兼顾,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在过程中反思,引导数学知识的梳理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难以理解的还是熟练掌握的事实、概念、原理和理论,学习者都能够对其产生一个整合的、符合常识的表征或者解释系统。因此,数学课堂上,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时,要引导学生回望探究过程。归纳知识规律、梳理数学知识。
1、知识获取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事实上,由于新知的未知特性,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学生在面对波折时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回望和反思,随时调整修正自己的探究行为,从而保证探究的纵深进程。
2、问题解决过程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都非常关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了吗?真正意义上的学会学习,必然是具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主体反思”。那么缺乏“主体反思”的学习活动,是难以纳入“学会学习”的实质性范畴。于是,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应该结合教学过程的行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反思,要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
二、在错误中反思,进行数学知识的追因
学生做错题目,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粗心大意看错题目的,有笔误写错数字或符号的,有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出错的,有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
三、在方法中反思,增进数学知识的优化
数学理解之所以能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关键靠学生主体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抽象,反思和抽象是不断提高数学理解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给学生主动权,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和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计算,学生在选择方法的时候,就会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如化小数的方法在这道题时显然是行不通了,学生在反思中比较、择优,真正领悟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相加”这种方法的通用性,在反思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在习惯中反思,促进数学知识的巩固
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要有意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交流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
解完一道题后,我们应要求学生对解题过程和运算结果进行自我评判和自我完善,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如比较和的大小,可利用“一半>小半”进行比较。这种估值检验是求得近似结果的心算检验,在计算的复查或进行粗略的检验时,估算有时能从反面来判断结果的正误,从而达到检验的目的。
此外,还有代入检验、逆向检验、多解检验、等检验方法。教给学生检验方法后,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运用方法,自觉复查检验,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在学生初步具有了反思检验习惯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习惯。不仅在做错题目时要进行反思,有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学生解题时初时无从下手,忽而豁然开朗,这时,要反思总结一下,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五、在经验中反思,增加数学知识的积累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例题如下:
22.58-(6.12+4.03)+ 8.37
=22.58-10.15+8.37
=12.43+8.37
=20.8
计算方法的探究告一段落后,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经验,你觉得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不想,这个问题犹如一粒石子,在学生的脑海中激起了千万层浪:
生1:我觉得计算中可能会将“+8.37”漏抄,使计算变得不完整。
生2:我觉得可能会将“22.58-10.15”错算成“12.53”。
生3:我觉得可能会将“22.58-10.15”错算成“11.43”。
生4:我觉得可能会将“12.43+8.37”错算成“4.06”。
生5:我觉得可能会将“12.43+8.37”的结果写成“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