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3:07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服务基础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基础教育、社会化服务、服务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的不断延伸,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逐渐成为了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然而,贵州高师院校服务社会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问题仍然不甚明确,笔者将就此抒己之见,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社会化服务: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在履行其服务高校教学、科研职能之余,对社会开放,接纳社会读者和团体,允许他们查阅馆藏信息资料,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在发达国家,大学图书馆社会化现象十分普遍。美国图书馆界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社区信息服务”( 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vice, CIS),此后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一直向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多种信息服务【1】;据统计,截止2005年,日本701家大学图书馆中有 685 家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到了97.7%,即便是543家私立大学图书馆的开放率也达到97%以上【2】;在英国,大学的图书馆里约有5%的读者是市民。在德国,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具有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身份 [3]。我国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我国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率先对社会读者开放,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已对社会全面开放;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与社区居委会鉴定协议,居民随时可以借阅图书;复旦大学图书馆可凭有效证件借阅;宁波高校园区图书馆打破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界限,免费向市民开放[4];广州大学图书馆建设了“媒体眼中的广州”新闻资料全文数据库,并依托此数据库提供综合性、专题性信息产品及舆情分析报告[5]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和拓展,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贵州基础教育需要高师院校图书馆提供资源服务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小学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愈加迫切,贵州省尤为如此。贵州地处西南,经济基础薄弱,阻碍了教育发展,严重制约着贵州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近年来,贵州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贵州基础教育取得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经过8年的“两基”攻坚,贵州基础教育2009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截止2008年,全省所有88个县(市、区、特区)都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全省15至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44%;初中阶段在校生从2000年的142万增加207万,增长率为45%;全省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6.97%,普通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49%[6]。第二,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贵州的教育信息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到2005年底,“贵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资金投入达5亿元,全省共建卫星教学收视点14000多个, 光盘播放点8000多个,计算机教室1500多个,培训省级骨干教师1.7万多人,项目覆盖了全省95%以上的中小学[7]。第三、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贵州以中学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团队研修、班主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等方式,2010年培训教师共计5.5万人次,2011年培训教师共计4.4万人次[8]。“国培计划”的实施,为贵州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素质,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而言,贵州基础教育依然存在底子薄、基础差及信息化发展落后等问题[9]。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图书馆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与基础教育相关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这些资源与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多的耦合点,正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所迫切需要的。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及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理应通过整合基础教育教学相关的馆藏资源和虚拟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基础教育事业。这对丰富我省基础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学及科研水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师院校图书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途径
(一)依托丰富的馆藏纸质资源,提供书刊借阅服务
向中小学教师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是服务基础教育最直接的服务途径,图书馆可利用地理位置上区位优势,向周边基础教育相关机构辐射,向他们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满足他们的部分信息需求。对于馆藏纸质文献,为提高其服务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应根据基础教育的特点进行二次文献加工,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资源揭示出来,从而提高文献借阅服务的针对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依托海量数字文献资源,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的系统,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托系统多样、完备、实用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不但可以其丰富的基元和无穷的组合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还可以为教研人员的研究和学生的自学提供第一手的实用素材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我省中小学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还相当滞后,只有极少数学校使用数字资源库,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可利用丰富的本馆数字资源,针对基础教育中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通过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将分散在多个数据库中的资源按教师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理论等主题进行整合,形成专题数据库,让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用少量的时间获得教育教学的新信息、 新思想、新经验、新理论、新方法。
(三)开发网络资源,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
虽然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但这些资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散、无序、繁杂、异构性、随机变化大等特点。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一方面网络免费教育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却因技术等方面原因,又无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正确地检索到需要的教育文献。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选择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主题,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收集、整理及深层次加工。以我馆为例,2009年与学校培训中心合作,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整理了课程改革相关网络资源,内容包括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班主任工作、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与备课、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经验与技能、教学案例、课程改革视频等内容,以光盘的方式提供给培训班学员,这种方式得到了培训班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图书馆必须整合馆内资源,提高实用性及科学性,方能真正为我省的基础教育事业提供深层次知识服务。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04-02
从1993年底团中央发出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开始,我国高校志愿者工作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广大高校大学生积极响应团组织的号召,顺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所依托的多为志愿者自身原有的素质和技能;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动员,也多是突发、临时的社会动员模式。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有能力担负起组织专业化志愿服务教育的重任,从而推动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的内涵
志愿服务教育是学生经历社会化过程的关键环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边学边做的内生特质,是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角色的有效组织形式,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个人塑造人格,树立公益氛围,倡导奉献、付出、分享的积极社会风气。高校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化和制度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有利于把志愿精神付诸实践,推动志愿服务项目长期发展,同时帮助学生深化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志愿服务专业知识,更深层的是实现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
二、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教育,从实践观察和学理分析维度,都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效果有积极意义。
1.志愿服务教育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我国志愿服务教育理论自身的发展处于起初阶段,理论自身还不尽完善,而高校志愿服务实践需要志愿服务理论给予指导和支持。目前,志愿服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处于一种分离、不平衡状态。客观地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缺的是能够发现志愿服务需求并能把这种需求转换成志愿服务实践的机制和中转介质。因此,志愿服务教育理论的发展滞后,制约了志愿服务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在回应志愿服务教育的社会需求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全问题。
2.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志愿失灵”,临时性、突发性和碎片化。目前,就我国高校志愿服务而言,除了少数几个常规项目,如“3.5学雷锋”、“12.5志愿日”等少数几个品牌项目外,其他大部分项目基本处于临时性、碎片化状态,这种不持续、不规律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利于志愿服务内在价值提炼和挖掘。此外,部分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官僚化色彩。很多志愿服务项目因人而出、因奖而出,没有按需设立,因此难免出现教育内容和形式雷同,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各自为政,资源内耗的状态。
3.志愿服务教育师资明显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现阶段,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也与实际需求脱节。大部分教师都是学生辅导员或者团干部兼任,凭借自身工作经验和自身感悟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工作。虽然老师们尽职尽责,但是从专业化和系统化角度看,培训质量距离实际需求还相距胜远。问题的关键在于,志愿服务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又是左右志愿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除此之外,目前志愿服务教育过程中,很多培训定位不明确,培训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构建分析
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要针对大学教育的特点,形成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以刚性制度建设为主阵地,以学生自律内化机制建设为关键的志愿教育模式。
1.校园志愿服务教育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它的核心价值是爱,严格说来对他人的爱,而且这种“爱”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爱思想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地,而高等学校更是文化创新和传播的前沿阵地,在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项战略任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我国志愿服务情况来看,文化建设亟需加强,但是从基础情况看这并非是一件易事。我们要关注的是探索一条操作性比较强,同学比较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要根据大学生的本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逐步摸索一条在体制机制、协调、服务等各方面都有实效的路径。让高校志愿者深切感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快乐和成就,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化。
2.丰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内容。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内容广泛,分门别类较多。而新形势下加强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对促进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理想教育,加强民族意识熏陶,尤其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让大学生自身在志愿服务精神修养方面加强内化,积极参加服务实践活动。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要把奉献、互助、关爱、和谐的理念贯穿其中,用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志愿精神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教育。所谓公民精神,亦可称为公民意识、公民德性或公共精神,就是公民经由对公共事务的自由参与而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公益关爱与负责的精神品质。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中,要不断融入“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培育。思想上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加强志愿服务精神培养,通过志愿服务践行“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
4.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机制。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志愿活动,尤其是大型志愿活动都是从上而下的组织运行模式,上级提出整体要求,下级志愿者组织实施。由于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很多志愿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模式固定,人财物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此外,上下级之间沟通不畅也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所有的大学生志愿培训,都应该加强志愿者特殊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训。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强化基础培训。比如说,在志愿服务活动前,学校应该对志愿者进行出行安全、文明礼仪等方面培训和讲解,使学生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另一方面,强化专业培训。我们要组织专家和行家对特殊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专门培训,例如,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上岗前,就要经历岗前若干通用培训、技能培训,世博园区特殊培训、城市站点特殊培训,以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胜任相关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近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47.
关键词 服务科学 高校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Service Scientific Theories
ZHANG Haiyan, LUO Yu, ZHANG Yihui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Universities are the cradle of human resources which represent the future of a country, so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s far as the current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education situation, we brought scientific theories into the system to meet the demands of globalism.
Key words scientific service; college education; exploration
0 前言
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中国从西方引入了现代教育制度,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 在一些方面也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给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中国大学近些年来的表现却与西方先进的办学理念相去甚远。在新世纪这样一个信息与技术主导的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我们培养高端人才的巨大障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
总结起来,新形式下,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有:(1)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与量。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渐渐被取代,新经济时代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所以,对于全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经济社会发展形式下,高校教育如何做好定位。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完善,对经济社会下的个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本身的发展或人的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经济时代下,高校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遇,高校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才综合质量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尽快为高校教育找到一个新的方向。
1 服务科学理论概述
服务是管理。另外,服务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人、设备、资金、技术等因素都必不可少,且在整个的服务过程中,这些因素人、技术、设备等相互协调方可发挥作用共同完成服务过程。另外,这些因素和过程是否科学化,关系着服务的效果、系统的优化,包含着运筹学、博弈学、系统工程学等,所以,服务还是科学。
目前,服务科学的概念和内涵采用的多是IBM提出的服务科学、工程及管理(SSME)的提法。实际工作中,多是融合多种相关实际工作,将人力与科技有效结合,创新服务经济技能,为服务提供者和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此过程中可涉及到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产业工程、商务战略、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及法律科学等等。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如何利用“服务科学”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进行指导,制定与“服务”相适应的战略,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服务业”。“服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区域,向“服务”转型的企业同样也创造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它还让从事服务业的人们具备了全新的能力。服务是企业未来收入成长的关键,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提升,人们在选购产品时,除了关注产品本身价值外,更多的重视起产品附加价值,特别是在同类产品质量及性质类似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提供的附加服务越完备,产品的附加价值就越大,顾客从中获取的实际利益就会越大,这样商品的总体价值就会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企业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更应关注产品所衍生出来的服务体系,以增强自身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如图1)。
2 服务科学下的高校教育
人类文明已由工业文明演进到信息文明,服务业成为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服务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球范围内基本达成共识:未来的经济是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面对这一发展方向,每一个行业,包括高校教育都应当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适应这样一个变化,得以持续发展?
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发展又进一步影响经济,从而使两者更加错综复杂。
这种理念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把社会经济服务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如果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当今经济社会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与需求,除了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之外,可以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社会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由此看来,我们在高校教育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1)打破旧的学科专业体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学科体系。高校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故高校的培养体制、培养方法应受到高度的重视。高校教育教学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外,还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制定学生培养协议,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的实习机会,特别是针对边缘专业的学生,学生实习过程中,就专业设置情况向企业宣传和沟通,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他们可以做什么,也可以检验高校专业设置的必要性。(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教学中,专业课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目前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疑难问题、科学发展动态等,同时重点介绍跟踪了解学术前沿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自主知识更新的能力,以确保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时代不会被淘汰。(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人才可以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高校教育过于偏重理论,很少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得学生理论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差,以致毕业后很难较快融入社会。所以,学校应该多与社会企业合作,制定培养实践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更能提前了解适应社会,为以后毕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正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因此,教育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项历史性的工程,历来备受关注,而高校改革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它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树良,曾一昕等.服务科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润彤,朱晓敏等.服务科学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 问题 对策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来留学深造,这使得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出现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同台竞争的局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领域,竞争尤为激烈。目前,美、英、法和澳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促进本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大量吸引外国留学生到本国来求学、深造,境外消费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贸易新的增长点。而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这一领域起步晚,底子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指导提高我国在世界教育市场中的份额,推动我国教育境外消费的发展,增强我国的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服务和教育境外消费的概念
(一)教育服务概念。
教育服务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教育输入与输出。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服务贸易是WTO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指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国际协作办学、合作科研、人员互换等活动,以及围绕这些活动形成的相关产业服务。[1]它主要包括跨境支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与境外消费。
(二)教育境外消费的概念。
境外消费是服务贸易四种方式中的一种,它是指一成员国居民在另外一个成员国境内消费或享受服务。高等教育境外消费主要指一成员国公民到另一成员国留学和进修。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中,境外消费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规模与水平上都远远超过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三种方式,并且它的比例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2]
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规模小。
我国在教育服务国际贸易中属于典型的进口型国家,在高等教育出口规模上仍处于弱势地位。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至200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39.15万人。仅2008年一年,全国出国留学人数就达17.98万人,创出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人数总数才刚刚突破20万人。虽然,从1998年至今,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但是我国教育服务出口规模与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较起来,还相去甚远,与美、英、日、澳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美国为例,仅2008年,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吸引下,就有98510名外国学生涌入美国大学。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留美学生人数第二多,仅次于印度的国家。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统计,2008年,美国大学入学注册率增长了11%,而中国学生增长率高达60%。[2]而就占领世界高等教育贸易服务市场的份额而言,我国仍属于典型的教育进口型国家。我国各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本科生总数的13.4%,如美国哈佛大学为17%,牛津大学达到30%。[3]
(二)面向市场窄。
2003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为7.7万人,亚洲人占绝大多数。这其中又以韩国和日本留学生人数为最多,分别为35353人和12765人。这两个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占到了到我国留学人口总数的61.90%。这可能是我国与其他的亚洲国家存在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加上201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内市场越来越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看中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寻求自身发展,以便储备知识,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竞争力。然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则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到我国留学的人数略有上升,但是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进口的数量来说,仍有很大的逆差。就2003年来说,我国出国留学生为117307人,而在华留学生只有77715人,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在境外消费出口这一领域较其他一些教育服务东道国来说,仍有差距。
(三)理工类学科缺少特色,相应的扶持政策少。
通过查阅相关教育年鉴资料可以发现,到我国学习的留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学习汉语、中医、戏曲等传统中国文化,而理工科、艺术等专业相对较少。不难看出,他们到中国来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国文化。这与教育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学科选择情况正好相反,在发达国家理工科类的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率普遍高于文科类。[4]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外国留学生选读最多的专业是商科、工程学、生物学、理学类专业,最后才是文科类专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大约有50万人选择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美国通过大量地接受外国留学生,不仅增加其在高等教育贸易服务领域的市场份额,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已有学科优势,扩大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规模。
要扩大境外消费出口,必须创立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发掘已有学科内在的文化价值。汉语、中医、戏曲、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它们不仅是深厚民族精神的载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目前,我国在汉语、中医、戏曲、武术等学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传统文化。据统计,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503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有544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接受来华留学生。[5]
汉语、中医、戏曲等是我国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领先学科,它们深厚的文化背景使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留学市场上独具魅力。根据比较成本理论,我们应当发挥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这些学科的影响力,重视发展其品牌特色,以此推动我国境外消费出口。
(二)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市场机制。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离不开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把好教育质量关的根本在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根据生产要术禀赋理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仅靠相对学科优势是不够的。我国在保持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还应将目光放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降低高等教育成本上。要想降低高等教育成本,关键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此,高校可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科研创新,加强专业教育的协作机制,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
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传统大学逐步开始向商业机构转变。尽管目前人们在“教育产业化”认识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是将教育作为商品来贸易,必然将教育引向私有化和商品化,因为它是教育得以贸易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应该采取适当的举措。一方面,要增加国家的教育基金,使更多的人能有书读,有学上。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适当提高留学生的收费标准,增加财政收入。
(三)改进政策,加强人性化管理。
首先,要针对留学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政策。随着中国加入WTO,必将推动法律的国际化,因此要加快有关高等教育消费出口法律法规的建立,剔除和废止法规中与WTO准则不和谐的部分,建立与其融合的法律准则。另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行政管理、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自觉地以入世后新制定的高等教育法规为准绳,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广纳人才,带动高等教育出口消费。
其次,要加强人性化管理。近年来,我国在留学方面的政策有了很大的松动,但是在为来华留学人员提供便利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所以,我国政府应从这个方面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如建立弹性学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相应缩短其受教育年限。再者,可以改善其住宿条件,进一步为其生活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李敬献,曲绍卫.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6):51-53.省略nb.省略/system/2009/12/09/006353
255.shtml.
[3]李联明,吕浩雪.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制约国际生流向的主要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2004,(6):71-75.
一、基础教育新课改形势下对信息的需求
1.新课标给学生学习留出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造成了学生信息意识淡薄,获取信息的能力弱。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习的自由将逐渐地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大,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对新知识的积累和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渴望得到信息专业人员的指引,以期实现利用多元化渠道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
2.新课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环境,就需要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参加再培训,教师需要查找资料、寻找信息,以更新旧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接纳新的知识信息,提升专业水平,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在深化教学时,需要用新信息面对课堂内外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
二、实施新课改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信息环境
1.中小学图书馆(室)是基础教育信息环境的主要场所,但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各校图书馆(室)规模小,设备陈旧,现有的馆藏主要为应试教育下积累起来的题库、教材、教学大纲等,这些结构不合理的资料陈旧过时已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现代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水平较低,自动化系统的标准不统一,更别谈数字化资源,就是有也是格式不规范,建立的数据库很难做到相互之间的兼容,共享困难。
2.从事信息服务的人员少而且大多为兼职人员,他们信息素质普遍偏低,信息服务意识淡薄、效率低下,所谓的信息服务也只是图书的借借还还而已。
3.许多学校都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因此对图书馆的投入少而又少,无力购买更多的纸质图书、电子文献和现代化设备,有的学校甚至多年对图书馆没有投入一分钱。
4.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师生面对多年不变的陈旧图书,需要的资料难以查找,久而久之也就缺乏利用图书馆的意识,普遍缺乏信息检索、鉴别、整合的经验和技巧。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造成了学生信息意识淡薄,获取信息的能力差强人意。
三、拓展新的信息环境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改变基础教育信息环境的现状,必须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补充和更新,为师生拓展出新的信息环境,使其在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就目前各中小学校的现状而言,如果完全靠自身来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力不从心。可以另辟蹊径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
与中小学图书馆相比,大多数高等学校图书馆都具有明显的优势。9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都已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正向虚拟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他们的资源形式、管理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乃至用户的信息行为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高师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基础教育是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其独有的市场。为基础教育提供服务是其天职所在。因此,面向中小学师生开展信息服务是高师院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高师院校图书馆为基础教育信息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1.信息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高师院校图书馆每年订有数以千计的报纸与杂志,这是信息最集中、传播最快捷的媒体;同时它还收藏着各学科系统的、成熟的、权威的国内外的普通图书。拥有丰富、系统的信息资源是高师院校图书馆最明显的优势。况且各高师院校图书馆都具有自己的馆藏特色,收藏有丰富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各科教学法课程论等教育类文献,这是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但又无法获得的资料。由高师图书馆组织的专家、学者、教授开发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信息的知识含量高,这种文献资源的独特优势是社会上一般信息服务机构无法比拟的。
2.人力资源。高师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对知识信息的采集、加工开发和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部分工作人员具有相关学历和专业知识并受过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方面的训练,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能够利用先进的设施设备高质量地处理大量信息并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是高师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人才保障。
3.设备设施。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师院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亦随之得到了长足发展。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图书馆实现了工作手段与服务手段的现代化。这些先进的设施,保障了文献信息资源的高效、快速传递,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功能更加完善,效率更加高效。
4.服务环境。高师院校图书馆都有独立的馆舍,许多图书馆甚至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的环境幽雅,学术氛围浓厚,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网络设备,优越的阅览条件,这就为信息用户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五、高师院校图书馆为基础教育信息服务的方法与途径
1.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提供基本的借阅服务,这对中小学师生来说是最有效的资源。高师图书馆应注意的是要针对中小学师生早出晚归的特点,将开放时间适当延长并在寒暑假亦能开放,以使中小学师生能在休闲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
2.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共同建设教育专题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资源可以通过高师图书馆的主页到网上,供师生随时使用。
3.对中小学师生广泛开展信息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提高师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和能力。高师图书馆可以成立专门的队伍深入到各中小学以班或年级为单位作“怎样利用图书馆”的专场报告,内容包括图书馆的作用、伟人利用图书馆的光辉典范、本馆的馆情介绍等。
4.针对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开展业务培训工作,给他们的业务予以指导,既讲授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传授基本的实际操作技能,特别是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之能够规范地开展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和设施,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一、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现状
1、高校的有形音乐教育资源
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大致分为有形音乐教育资源和无形音乐教育资源两种。有形音乐教育资源指的是物资资源,这种物质资源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以随时投入使用的。高校所拥有的音乐演奏大厅,钢琴管弦等乐器,以及高校经验丰富的音乐教师和成绩优异的音乐专业学生,还有高校图书馆内音乐方面的书籍和音像制品都是高校的有形音乐教育资源。另外,音乐演奏大厅及其配套设施的维护经费也属于高校有形音乐教育资源。
2、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
除了高校的有形音乐教育资源外,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也是重要的音乐教育资源形式,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主要是高校的人才资源,高校拥有非常多的音乐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拥有音乐方面高超的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拥有对音乐创作丰富的经验和精深的理解,这些都是高校所拥有的重要无形音乐教育资源。另外,高校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是高校重要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高校可以与很多社会音乐机构取得联系,并动用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士对音乐的研究与创新进行帮助。因此,高校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是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活动,争取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些都是高校潜在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对高校的音乐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有形音乐教育资源。
二、服务外包理论
服务外包理论是一种具备很强科学性的理论,依靠这一理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服务外包理论是一种将服务的管理工作和开发工作委托给第三方进行的理论,这一理论最根本的依据是服务协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服务外包理论需要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进行,《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分为教育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十二个方面。
三、服务外包理论引导下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初探
1、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企业音乐文化建设方面的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传统的企业音乐文化推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拥有高水平音乐教育资源的机构对其进行音乐文化建设方面的服务。现阶段,企业的音乐活动已经与企业员工的绩效工资关系不大,企业的音乐活动更多的是具有共同音乐欣赏和创好的企业员工共同进行的活动,是企业提高内部有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企业组织音乐活动,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员工保持乐观向上的工作风格和健康正直的人格。因此,企业在服务外包理论的指导下,将企业的音乐活动委托给具备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的高校进行,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产业规模和行业特点,科学的对企业的音乐服务进行规划,利用高校拥有的一系列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对企业进行音乐服务,帮助企业提高音乐活动水平,使企业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高校可以在音乐服务的过程中收取一定的经济报酬,用来提升高校的音乐服务水平,使高校可以更好的进行其它方面的音乐服务,高校的音乐服务方法也要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确保企业获得应有的音乐服务。
2、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会音乐比赛方面的服务
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音乐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已经是我国公民文化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大型音乐比赛已经不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独有的比赛形式,而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文化娱乐形式。但是,大型音乐比赛活动需要进行非常多的辅助工作,而大型音乐比赛的主要承办者精力有限,只能对音乐比赛的重要工作环节进行控制和领导。因此,在服务外包理论的指引下,大型音乐比赛的组织者可以将一些次要的辅助工作委托给高校进行,高校拥有非常多的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在大型音乐比赛的进行过程中对音乐比赛的辅助工作进行支持。高校可以将许多有形音乐教育资源,如乐器和灯光照明设施等器械提供给音乐比赛的参与者,使参与音乐比赛的人可以在闲暇时间进行音乐的练习。高校还可以将无形音乐教育资源如高校的高水平音乐教师委派到音乐比赛的现场,对音乐比赛的参与者进行指导,使每一位音乐比赛的参与者能够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提高音乐演唱和表演能力,以更好的状态进行音乐比赛。高校还可以动用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对大型音乐比赛的辅助工作进行支持,比如,高校可以为音乐比赛的表演者联系更多地区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使音乐表演者能够获得更多的高水平导师的指导,解开心中的疑惑,切实提高音乐表演水平。高校还可以将高校图书馆中数量众多的图书和影像制品提供给音乐比赛的参与者,使音乐比赛的参与者能够有机会了解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以更高水平的知识储备迎接比赛的各项挑战,获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3、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方面的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社区都已经拥有了组织音乐文化活动的能力,社区的音乐文化活动是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民参与音乐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社区的音乐文化活动大多为社区居民在居委会的组织下自发进行,具有很强的全民参与性。但是,社区毕竟不同于专业的音乐文化活动场地,并不具备高质量的音乐文化活动硬件设施和高水平专业人士的指导,使得社区的音乐文化活动一直在较低的水平进行。因此,社区可以将音乐文化活动在服务外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委托,将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指导工作和硬件设施的配套工作委托给高校进行,高校可以将高质量的乐器和场地提供给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使社区的居民获得更加理想的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另外,高校可以委托高水平的音乐专业教师前往社区进行音乐文化活动的指导,使社区居民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提高音乐文化活动水平,以更加专业的技艺进行音乐文化活动。
四、结语
由此,为了打破目前这一尴尬局面,本文倡导创立一个学校与毕业生之间互利互助的后续服务平台,继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以毕业生为纽带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建立新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
一、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基础
1.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要提高动态管理水平,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进而科学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职业技能训练、招生就业等,就要认真研究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而我们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基于对于母校的支持,可以提供这个合作平台。
2.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发展瓶颈,比如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完善,员工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梯队管理,新产品研发的理论指导,生产设备的技术参数调整,优化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都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优质软硬件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合作共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校优质力量参与进来,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举办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3.就业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就业后的学生在实际工作项目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发展瓶颈、心理困惑、职业规划等,完全可诉求于母校,学校整合软硬件资源给予帮助和解决,继而使他们能够顺利攻克难关,战胜自我,更有效地为企业开展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和提高企业发展效率。
二、基于“就业后交互式服务”校企合作的服务项目
1.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项目
1.1解决专业难题
就业后的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专业难题,尤其工作伊始,对于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毕竟还不够熟练,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亟需尽快解决。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诉求于母校,学校事先建立了各专业的服务团队,针对学生反馈的难题给予远程指导,为其解决难题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1.2解决心理困惑
就业后的学生作为个体,在工作生活中会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累积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甚至影响家庭生活,这时可以诉求于母校,母校通过专门的心理服务团队为学生排除心理忧患,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应对工作挑战,从而顺利度过心里难关,提高生活满意度。
1.3突破发展瓶颈
就业后的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职业发展可能会遇到上升瓶颈,我们母校可以集中力量帮助其分析其面临的关键问题,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认真剖析症结所在,并结合其公司本身的发展现状,帮其调整工作思路,及时调整工作态度,从困境中寻找机会,积极面对困难和优化提升自我,从而不断突破发展瓶颈。
1.4继续学习或网络服务
通过构建“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网”,帮助校友进行必要的继续学习,包括专业上、心理上、生活上等,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从而实现业务上更加精湛、心理上更加健康、生活上更加幸福。
2.学生为学校提供的服务项目
2.1个人信息反馈
就业后的学生可以每年给母校反馈一份个人信息,包括在哪个公司工作、薪资待遇、工作岗位、从事项目、职位晋升或调整等,可为母校提供科学决策专业建设、招生计划等的必要数据,便于统计分析,提高学校动态管理水平。
2.2提供课程内容的具体案例
高职院校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就需要企业一线的真实案例,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或进行教材编写的材料来源,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课堂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帮助在校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接触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具体来说,可以让校友把自己在生产一线具体从事的工作项目,动态跟踪全过程,拍成图片或视频,打包整理好数据库发给学校的专业教师。
2.3帮助在校生实现顶岗实习或就业
我们的校友,可根据自身的工作岗位情况,接纳1-2名师弟师妹进行顶岗实习。一方面师弟师妹如果表现优秀,可以直接被公司留下,也壮大了学校的人脉,提高了学校在企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在顶岗实习期间为企业充当人力资源,为师兄或师姐当好助手,也减少了企业后备人才的招聘成本。
2.4帮助母校建设实训基地
就业后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的具体内容,帮助母校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在校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和企业岗位标准的无缝对接。
3.学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
3.1经营理念或发展战略的优化
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经营理念的先进与否,战略制定的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是当局者迷,在有些时候缺乏“旁观者清”,我们高职院校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参与企业的重点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完善,从而加强企业的引擎力。
3.2产品技术研发生产工艺的调整
一个企业要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产品,加大技术研发或生产工艺的调整,往往可以借用院校的优秀教师人力资源,联合攻关新的产品或调整生产工艺,并加快成果转化,不断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3.3人力资源的供给或提高
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公司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为公司提供培训场所,对现有的职工提供再教育服务,提高现有的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进入公司,或按照企业的岗位需要进行后备人才培养。
3.4宣传企业文化或产品推广
通过打造“就业后交互式服务网络”平台,让校友把所在企业的有关信息放在网络上共享,一方面可以让在校的师生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新的产品也可以在网站上进行展示和宣传,有利于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打造,提高公司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在校生更多的接触市场一线信息,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