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6 16:13:04

序论:在您撰写研究性学习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研究性学习策略

第1篇

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尤其应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环境的构建。教师要积极实现角色的转换,树立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要理解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实施有特色的教育,充分尊重和关怀每个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以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自我。只有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参与,培养主体参与意识才不会沦为空谈。学生主体参与意识通常表现为:较强的好奇心,渴求知识;勇于探讨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倾听、学习、吸收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不固执己见;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毅力,等等。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主观地将学生进行分类、排队。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需要的是耐心与指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对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要通过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改进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方法等渠道,帮助他们及时摆脱学习和发展上的困境,获得再次起动和进步的动力,并进入良好循环的学习和发展机制,从而调动起他们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在探究过程中,师生将是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将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将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也将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要求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使学生逐步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并且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遇到问题、学习课文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我在《鸿门宴》教学中,就有意去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让学生透过项羽的言行,以及其他人的言行、心态,从多角度去揣摩项羽的心理,综合分析他为什么不听范增的劝告,放走了刘邦。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分析问题的辩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探究教学中,我们可围绕同一话题,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直接间接及诸因素去分析思考,综合回答。鼓励学生出新招、出奇招、出绝招。同时还可以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如面对“秋季”,你想到了什么?在“歌声”中,你听出了什么……只有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空间里驰骋,才能促进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探究性学习才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美人格的过程”。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只要教师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这里既强调学生学、思的主动性、积极性,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上。运用多种适宜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了解、领悟文章,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和发展。如创设情景启发、悬念启发、表情动作启发、情感启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等。这样的启发教育让学生知道怎样积累知识,在天长日久的锻炼中会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施启发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多种能力。结合学科知识,用科学的技巧和方法来启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启发式时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多采用引导阅读、分析和讨论的教法;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讲些,耐心引导,逐步给学生创造理解课文的条件。

四、鼓励合作交流,在实践中自主探究

第2篇

一、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上进行一些必要转变.比如,可以减少教师的知识讲授,而且融入更多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过程,让学生习惯在课堂上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思考问题,尤其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思考问题.这类问题,学生通常都很感兴趣,并且有基本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背景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研究问题的欲望更加强烈,分析探究问题的门槛相应降低,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研究性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化石燃料的利用”时,教师可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出发,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燃料利用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然后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热情.如,煤、汽油、石油等燃料燃烧时对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对化石燃料进行利用,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你家中主要使用哪些燃料?在使用燃料时需考虑哪些因素?这些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这些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问题的欲望与热情,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以及思维量的问题具备较好的剖析与解答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针对性强的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为了让学生容易切入,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思维障碍,教师设计问题要注重一些技巧.如,可以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研究的过程一点点深入展开.这样设计问题还有一个好处,前面的简单问题的思考往往是学生分析后面的复杂问题的铺垫,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深入研究带来一些引导或者启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

例如,在讲“原电池”时,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找到验所需的仪器,并将其组装好,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该装置能否产生电流,如何加以证明?是否需要补充其他的实验仪器?激发学生的自主实验以及问题探究的意识.在学生自主实验过程中,当回路中有电流产生时,再提出问题:回路中为何形成电流?请说明原因.进一步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教师可以随着实验过程的层层深入设计思维量以及难度更大的问题,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容易获知问题的实质,对于原电池的原理也有充分领会,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三、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随着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转化自己的教学关注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处理各类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问题或者研究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于问题的研讨与解决过程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在知识应用能力上有进步,也能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还能归纳总结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般方式.

第3篇

摘 要:从把学生“带出”课堂――情境与体验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带入问题――诱导与激发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引向探究――习得与操作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带进思考――反思与拓展的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初中几何研究性学习策略。

关键词:初中几何;研究性学习;学习策略;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36-01

初中几何教学历来是教学改革的“桥头堡”,现行数学教材跳出原来的几何板块格局,打破旧公理体系,“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开展几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文章探讨初中几何研究性学习策略。

一、把学生“带出”课堂――情境与体验的教学策略

几何概念定理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精确性,学习起来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为了提高初中生学兴趣,不管是概念定理形成的形式,还是概念定理同化的形式,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都要以初中生头脑中已有的、自发性的概念定理(前概念)为依托。初中几何的每一个模型,一般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它的背景。因此,在苏科版初中数学“空间几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初中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让初中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建立一种较好的几何理念。事实上,让学生动手画(有时是实物素描,如画学校里的亭子)是“几何体验教学”的首选切入点。爱动手画图是初中生的一个特点,初中生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展现了个人的想象空间,培养了空间思维能力,对几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把学生带入问题――诱导与激发的教学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心脏。“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陶行知)但在初中几何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大有讲究。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在上海某重点中学听了一节物理课,课后不解地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可见,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才是问题教育的真谛。假如教师把画画与学习几何等同起来,那么就不是进行数学教学。初中几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将初中生置于几何问题情境之中,把学生带入问题中,激发初中生对几何图形的学习热情。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一般包括发现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可把几何问题分为以下五类。一是情境性几何问题,比如观察某一个场景、说出物体的形状。这种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要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或做出解释。二是特征性几何问题。指辨别并归类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等。比如,尽可能多地说出正方形和正三角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三是举证性几何问题,即推广举证(包括验证、论证)性问题。这类问题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初中生的思考,对初中生提出智力挑战。要解决它,往往需要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四是反演性几何问题,或者叫再现性问题。例如:已知一个物体的展开图,要求画出该物体立体图;已知某物体的立体图,要求在现实中寻找它的原型或制作模型。这类问题不一定有终结的或唯一的答案,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回答。五是操作性几何问题,即“做数学”。

三、把学生引向探究――习得与操作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往往是一个心理表征的构建过程。”但是,这种心理表征并非是一张“心理照片”,而是主体在经历独特的神经活动体验时产生的一些“可构建性”的神经事件。这里的“主体体验”就是学生自我“习得”的一种。我国古代的“格物致知”教学思想,就与“习得与操作”教学策略有内在联系,“格物”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何天生具有“看得清、摸得着”的特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设计了许多“做数学”,比如量一量、填一填,以及观察物体、辨别方向、制造模型、设计图案等,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形式。

四、把学生带进思考――反思与拓展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此事项需要证明”才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综合证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这是几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数学教师不能只教知识(如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而不教思维(如等量减等量差相等)。几何证明教学的关键是思维的流畅性,实现思维流畅性的关键是打开思维网络上的“节点”。一是注重“一题多解(证)”。比如“勾股定理的证明”就是一个节点,发动学生讨论它的不同证法,有助于思维训练。二是强化“一法通用”。比如“数数”(如线段的条数、角的个数、三角形的个数、平面的个数)就是一个节点。教师在引发讨论、指导解题、归纳小结时,对此类通用方法应当进行强化。三是引导“一线贯穿”。比如图形的对称性也是一个节点,用图形的对称性对距离、运动、旋转等进行分析,就可把直线、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圆等融为一体。四是点击“一型概括”。就图形世界来说,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反映到几何教学中就形成许多几何模型。几何模型,就是形象思维网络上的节点。构造这样的模型,进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解题反思等训练,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前提。

作者简介:蒋欢欢(1990-),女,江苏张家港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篇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前阶段由于受到主题活动等比较宽泛内容的影响,导致其课程的价值性遭受怀疑。可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倾向性如何也会影响其发展。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技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手段支撑,或提供虚拟环境。例如,网络信息的搜索与下载,基于因特网的WebQuest模式研究性学习等。在这类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技术综合应用有所加强,对学生操作基础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多数教师仍然存在顾虑和矛盾。下面针对具体案例分析综合课题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策略。

鳓范例概述在表格的图形化信息加工的研究性学习中,可以使用多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整个研究l生学习过程。现以某个小组的X高中学生的睡眠与学习关系的研究》活动概述。

1.课题的研究目标

技术目标:主要让学生通过使用电子表格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最后综合得出结果。本次研究的核.技术是使用表格图形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题目标:了解中学生的睡眠现状

与学习时间的矛盾,研究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益。

2.课题的研究过程

(1)提出问题,确定课题。课堂上睡闰守安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眼惺松,提问时鸦雀无声,自习时伏案入梦,这成为某些学生课堂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好,就得牺牲睡眠时间,这有道理吗?

(2)订并实施研究计划。首先,根据本次研究的课题,确定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即合作伙伴;制订分工合作的计划安排。注意需要民选产生各小组的负责人。然后,根据对课题的分解,制订相应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其中,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收集的数据需要在课外完成。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完成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参加跟其他小组的辩论或交流展示。

(3)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根据调查数据,针对课题研究计划中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例如,首先,将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睡眠数据分类输入Excel表,并进行相关的公式设置、汇总排序等运算(建议使用光电阅卷等电子化设备快速输入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类别进行图表分析。假如各年级均调查1千余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各1000张,那么,数据分析模型图示如下。

模型1:睡眠时间。

发现问题:哪些学生睡眠不足?

技术运用:使用图表功能,将电子表格的选中数据制作成柱状图,用以对数据进行直观对比(见图1)。

发现问题:根据高三学生入眠速度分布情况,发现入眠差异。

技术运用:使用图表功能,将电子表格的选中数据制作成饼图,用以对系统内的各项数据所占比例进行直观描述(见图2)。

发现问题:睡姿情况对比,寻找睡姿影响。

技术运用:同模型2(见图3)。

模型4:睡前活动。

发现问题:分析睡前活动情况,寻找睡眠不足原因。

技术运用:同上(见图4)。

发现问题:根据自我评估,发现出现睡眠问题的时间规律。

技术运用:使用图表功能,将电子表格的选中数据制作成折线图,按时间轴表现数据的变化趋势(见图5)。

(4)结论与建议。通过对调查数据

进行研究,发现高三学生的睡眠质量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晚上学习时间过长,另外一些个体受到爱好安排不当、思想压力、不良睡姿等因素影响也易造成睡眠质量不高,甚至失眠。且睡眠不足者的人数高三高于高一、高二。结合搜索引擎技术,查阅睡眠相关的卫生知识,并向学校卫生室、心理室、教科室等专家咨询,提出诸如规律作息、定时运动、合理膳食、改良卧具与睡姿、减轻思想压力等建议,供各年级学生选择应用。

移深入分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发展过程中,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教学也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模式。本文之所以区分出一种综合性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提高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目的、效果的认识和有效性应用。例如,本文所述教学范例,在信息技术课程选题上是表格的图形化信息加工。这是基于表格信息加工的数据整理、计算与汇总的教学延伸。因此,该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承接上一课,并且需要有课下时间配合完成。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语言知识为主的,应当积极地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开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提供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进而对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界大力实施一种新课程叫“研究性学习”。我国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入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全国将大力推广。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然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形式,是对问题探索式的学习,是活动课教学目标的升华,比活动课更加灵活和开放,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各门学科、各类学习的活动中。

现阶段高中英语新教材以话题为中心,围绕着语言知识学习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改变教学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目的,学生过去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的方式应该改变,学生应该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学习英语,从而有良好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学生的创新精神跟实践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顺应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师应该吸纳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素质,建立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学施教,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构建研究性学习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地激励学生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为出发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2.采取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由主动参与替代传统的被动接受,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多种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帮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3.合理利用学校和社会中的资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应该将学校和社会充分联系,通过对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的利用,让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与地方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新教材英语必修2的Unit l Cultural relics中的词汇教学,具体分析来继续探讨研究性学习。

1.让学生先预习单词,对词汇简单了解,挑选重要的单词和难以掌握的词汇。

2.让学生分组学习词汇的用法,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8个词汇,小组成员自己查字典,找资料进行学习,要对每个词汇的用法充分了解并举例说明,还要有相应的书面报告。小组完成后,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并对词汇进行练习巩固。

总之,研究性学习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第6篇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分化

对学习目标进行细分,不但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操作性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题研究的效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中教材必修三中“河流的综合开发”这一课题研究开展之前,引导学生对河流种类进行详细了解,然后收集相关河流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某一河流的详细分析,了解“河流综合开发”的相关知识.

2.明确研究性学习目标

在开展研究性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着指导员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前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从中领悟实践价值.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测量实验等活动,严谨研究作风,保证研究过程具有一定创意,避免借鉴他人结论.

3.选择具备实际意义的课题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学习方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所选课题偏重空乏,缺乏一定实际作用.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区域农业发展”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对选题出发点做出明确,因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拟定,进而防止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措施

1.活动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有效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要适当的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中地理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高中地理充分的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思考和分析地理知识.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太阳高度角计算”有关内容学习过程中.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计算公式介绍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问,举出不用形式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解答.采用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计算“太阳高度角”,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课堂较为枯燥乏味,且知识抽象不易理解,通常会导致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过不了多久就会淡忘.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结合生活中实例进行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再结合教材中的公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如:某居民因为自己住房和他人住房之间相差的距离过窄,导致阳光不能充分的照射到室内,从而将开发商告到法院,并获得一定赔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对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开发商,应当怎样设计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对这一知识进行探究,充分的利用课本中相关公式进行太阳高度较角的计算,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人们身边,并且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积极主动的对高中地理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将活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体现出活动式自主学习.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当重视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适合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对这些活动做出选择,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水资源合理利用”教学中,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分析生活中水资源浪费情况,结合这些情况,分析怎样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将水资源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几个部分,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资料查找,根据查找的资料阐述自己对不同水资源利用的观点.

3.引导学生采用共同合作的形式

第7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学习策略;探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69-01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数学课枯燥、乏味,算理单调、不易掌握。因此很多教师提起数学教学,都会觉得不知所措。因为不管课堂上如何煞费苦心的讲解,到了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总是会出现练习像新课,费时、费工、费力,而且数学测试成绩也很难理想。虽然新课改至今多年,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整个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数学教师也都在努力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而努力,但是真实存在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在一直进行着探讨和研究。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的经历中,尤其是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中,我觉得数学课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1.活用教材资源,让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智能

数学课程一直在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几经修改的数学教材,都是以单元板块的主题图作为该部分内容的起始环节,然后是根据该板块的内容,设计的相对应的图文信息。因此看似杂乱的教材内容,却需要教师细心的解读与挖掘。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梳理清每一个图文的含义,而且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文信息,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然后进行信息提取与检索,解决数学问题。如果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对这一点的指导,那么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会越发感觉学习数学是件困难的事。例如,低年级学生只对计算敏感,那么到了高年级需要理解深入的时候,就会显得很吃力。甚至是会把学数学看成是恐怖的拦路虎,轻则避开,重则放弃,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因此,数学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不是就题讲题,就数说数。可以把数学题演示成一个小故事,可以把数学题型用情景再现予以展示,达到学生变怕学为爱学,使学生从小养成浓厚的数学意识。也就是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丰满而有趣,让学生的智能逐步提升。

2.善用自然资源,让研究性学习形成学生的本能

自新课改开始,数学课堂教学就不再局限于教会学生会分析、会审题、会计算,而是提倡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可以成为终身学习能力的本能。尤其是翻开现在的教材,我们看到,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在学习乘法,而且表内除法也一直在逐年级出现。且每一册教材的编排体系也很相似,各个年级的章节内容相连,所以很多中高年级学生不会的知识,很多不是来自于当时的年级内容,而是低年级的基础阶段。也就是数学的知识点,是从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链条的起始,一环扣着一环,哪一环断开,知识就会间断。因此那些在孩子学前阶段就大量教给孩子数学计算的家长,最终却不明白了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学的很好,升了年级却学习变差了。因此,数学教师要深知这一点。在孩子的起始年级就要善用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进行情境教学引导,在颜色的辨认中、在图形的识别中、在圈圈画画的游戏中,发现了规律。学习,不仅是要学习书本中的文字知识,还要学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知识。做到走出数学一科的范围,让整个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善于学习的孩子,善于研究的孩子才会真正发现学习的乐趣。这样,当教师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学生也会很容易完成各类练习,而不至于遇到一个题,就没了思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巧用社会资源,让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解读教材后我们都会发现,数学书中的很多题目不单单是一种数学思维的渗透,还有很多编排体系的体现。如果数学教师还是习惯于在例题的处理与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不去顾及教材中所给的各种信息的编写意图,那么就还是会出现就题论题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学生在试卷及练习中遇到问题,没有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思路。结合现行数学教材中渗透的社会资源来采用策略教学,可以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正如一些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所言:"学会了学习方法,以后学生离开教师的教学,也会自己进行有效的自学"。无疑,这也会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得以展现。数学学习不在于能够解决一道两道的数学题,而是要能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数学课标中指出:"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培养一些能够打高分的孩子,而是要增强孩子的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儿童乐园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各种游戏玩具的运动中,找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发现了平移特点。所以在接下来的图形分辨中,很容易的通过图形的方向、位置进行判断。因此可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做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工作,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更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是科技信息发展到何种地步,不会思考、没有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缺少学习潜能的人,会遇到更多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象个科学家一样做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因此,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就在于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视和认识。注重了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引导,就一定会达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