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05 16:12:56

序论:在您撰写大艺术创意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艺术创意教育

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意经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社区;文化社区;大学城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46-3

大学城是现代社会以来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模式。大学城社区是指在大学城地理范围内的社会团体,主要社会成员为高校大学生及在此生活的其他居民。大学城社区与其他生活社区相比较,居民年轻化,文化素质水平高,且居民的生活兴趣、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相对统一,便于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大学城社区孕育或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先进的教育、文化水准和先进的城市社区发展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要学习国外知名大学城已有的建设经验,还要在此基础上吸收当今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发展理念,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且能够成为城市建设中文化和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坐标。

当前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创意时代,创意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各国的文化教育政策。通过教育修正经济文化,增加国家竞争力,是未来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大学城社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大学城建设带来的新契机与新变化,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经济文化建设水平。在各种教育资源中,艺术与创意经济的联系特别紧密,艺术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今世界被空前地重视,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成为我们时展中的新课题。

一、创意时代的大学城社区:背景与现状

大学城在国外出现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高等院校实行“聚合”,独立大学规模扩大,多校区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大学城。大学城从人烟荒芜的郊区日益发展为设施现代化、商业不断兴起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然而,大学城在商业兴起的背后仍然普遍存在着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区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城社区成为缺乏精神内涵的校舍群、建筑群,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进而影响着人文化、现代化的大学城社区建设。

“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笔者基于创意社会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提出的。为什么提“文化创意社区”,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文化社区呢”?虽然二者都重视文化建设,但文化创意社区更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创新性。“创意”不是简单的创新,它更强调创新的内涵和方式的人文化,是一种人性化、艺术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信息时代迈向创意时代,这是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以创意为核心,面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迅速扩张,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和追求,它也同样适合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指大学城在创意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提供优质人文生活品质的新型大学城社区。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创意人才、创意阶层也逐步崛起。大学城是创意人才的集中培育场所,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和创业者。有利的社区政策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城市创意人群集聚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区。创意人群、优质的人文艺术环境,再加上促进创意经济发展的经济、文化、教育政策与社区规划,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就会推动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建设。而艺术教育,因其推崇的创造力、人文内涵与创意的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推广艺术教育将直接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社区的建设。发展大学城艺术教育,以美感、创意、爱与关怀来提升大学城与所在城市的软实力,将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立幸福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要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首先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让我们通过近代以来艺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路径来看看当代艺术教育的变化。

近代国际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大思潮:一是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与创造力的启发,起源于1930年代的“创造性取向(Creative-Orientation)的艺术教育”;二是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系统性的艺术课程与教师的循序指导,并倾向于以精英艺术为指导,以1980年代兴起的“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为典型代表;三是社会取向的艺术教育,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思想,但1990年以后尤其被学界强调,特别是文化层面,因此又称为社会文化取向,它强调艺术教育应以社会为中心、与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及立足于民主平等的立场。较重要的社会取向的艺术思潮包括:社会重建的艺术教育(SocialReconstructionistArtEducation)、后现代艺术教育(PostmodernArtEducation)、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alArtEducation)、多元文化艺术教育(MulticulturalArtEducation)、社区本位艺术教育(Com-munity-BasedArtEducation)、全球性文化的艺术教育(GlobalCultureArtEducation)。②

从国际艺术教育思潮发展来看,整体趋势是强调艺术教育以人的生活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为导向,在这一点上与社区建设指导思想高度一致。综合各流派的思想,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特征为:1.重视艺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以及在学习者日常生活的运用;2.强调艺术教学与当地社会关系的结合互动,3.以多元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③和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及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相比,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更适合成人及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因此也特别适合大学城社区的大学生及其他成年居民。

三、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

社区通常具有四个要素:人群、地域、社会互动、社区认同。④结合创意社会的特点,笔者归纳出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培育一批有权利、有能力接受文化艺术学习并支持和维护文化艺术发展的人群;其次,对建设有美感创意的优质社区生活方式和创意文化为特征的社区发展目标形成共识;再次,有健全整体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社区政策、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环境设施等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相互支持的局面。那么,在国家现有的文化教育政策框架中,我们应如何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共同努力来发展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呢?

(一)进一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

只有培养艺术人群及提高民众的审美素养,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市场与欣赏人群,因此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是最基本的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高校与社区共同提供充足的文化艺术资源,保障居民充分享有文化艺术资源、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

2.强调社区居民维护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完善艺术市场,鼓励艺术消费。

3.尊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群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促进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通常的城市社区是基于地域的身份认同,而大学城的居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从文化艺术和审美角度切入,重建一个属于文化和审美的社区共同体,既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基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促进艺术教育融入生活,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后现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已经逐步发展到建立一种美感创意的集体生活方式,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进一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民众审美素养,还有助于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1.实施公共艺术方案(1)开展公共艺术活动

利用社区的节庆、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商家促销日等时机,通过论坛、展览、表演、公共出版物、网络等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如每年确立一个艺术活动主题,各高校与社区联合策划,推出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开放。

(2)艺术介入生活空间

艺术介入生活空间主要指视觉艺术,是通过推广公共艺术,影响社区的环境与生态,让美学与艺术的因子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居民艺术感的自我觉醒,营造美感创意的生活环境。我国台湾地区在1992年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曾作出规定,公有建筑物必须提拨百分之一的建筑经费作为公共艺术的设置。之后又推出了“艺术介入空间计划”,主要提供民间团体自主、自发投入美学环境的改造,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⑤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大学城社区与城市的老城区相比,在建筑风格、整体环境的设置上已经向艺术化、美观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美感创意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与社区如能够给大学生和居民提供更多进行空间美化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在公众讨论和共同参与中对建设美感创意生活环境形成共识。

2.将文化艺术观念融入高校与社区的行政管理

推广艺术、建设具有美感创意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还应该调动整个社区的资源,包括高校和社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美感环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推广、创意人才的培养,只有各部门将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的观念融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广社会性艺术教育,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建立起促进美感创意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1.着眼创意人才培养

高校应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意人才。设置合理的创意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来构建文化创意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商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底蕴,提高创意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市场需要的人才。

2.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辐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创意氛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意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为同学们提供具有创意、美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以策划开展各项激发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并以学生的创意来装点校园环境,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改变。

(四)学校艺术资源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1.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大学城是大学集聚地,每所大学都有独立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软件资源包括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讲座、艺术网站、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硬件包括图书馆、展览馆、演出场所、设计类实验室等。除此之外,某些大学城还规划了公共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公共演出场所、艺术培训中心等。对于这些艺术资源,大学城管理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应联合制定艺术资源共享方案,并推出向社会开放的机制,让社区民众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资源。

2.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衔接

(1)社区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师资、课程、论坛与讲座向居民开设文化艺术课程;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教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艺术活动,或直接利用高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参与社区艺术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业人才和消费人群;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在文化、艺术、科技方面的成果,合作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

(2)高校对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高校可以利用社区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教育场所,拓展学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培养未来文化艺术消费人群;高校可以依托社区的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为大学生安排艺术实践机会,开展研究创新,直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高校可以与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创意人才团队。艺术教育的发展引导着一个地区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制定相应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来促进艺术教育的推广,培养艺术人才,建立健全整体的艺术文化生态,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目标,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地促进全社会公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

注释:

①大学城――百度百科,http:///link?url=T6EaiYApSJ-mPS5ADqoHkVkkMyTiHQ13GF231y0_Pn9ITtD1Pj95Hz3N2KNE2ZPb

②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博士论文,第28-29页,2005年2月。

③同上,第29页。

④社区――百度百科,http:///view/49629.htm⑤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艺术论文集刊》第15期,第48页,2011年10月。

参考文献:

[1]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J].艺术论文集刊,2011,(10).

[2]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5.

[3]黄美贤.“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创意产学园区与社区合作之个案探讨[J].社区研究学刊,2011,(02).

[4]王丽琦.美学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困境及突破路径[J].艺术教育,2012,(05).

[5]柳志红.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之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文教资料,2012,(06).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 大众美术教育;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G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大众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郑州在经济和资讯全球化的21世纪,找到自身独特的发展潜能和文化资产,创造性的进行自我开发,是城市的核心目标。郑州应努力宣扬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探索大众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郑州构建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大众美术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美术世界已渗透在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美术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学意义。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城市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健全;城市的开放、包容及多样性强,提高全民的美术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大众走进城市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建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为多产业人才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集聚平台和信息载体,能够成为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同时能够使大众身临其境地欣赏现实美术作品,开拓民众视野,涤荡人的心灵,使大众感受艺术之美,受到审美教育,提升精神境界,全面提升全民的艺术文化素质。

2.汲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分析郑州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2.1创意产业发达地区发展产业园区的现状

目前全国创意产业发达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产业布局合理,主题特色突出。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在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在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等,其中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如田子坊、八号桥、M50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老厂房改建而成,成为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众园区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带给观者愉悦的审美感受,提升了大众审美能力。

2.2郑州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郑州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起步晚,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与先进城市相比,对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与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和中原城市群龙头的地位不相称,与全市人民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对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财政投入力度相对不足,难以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投入;艺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有一定的趋同现象,缺少反应体现美术主题特色的园区,难以为大众美术教育提供较多的、先进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现实美术作品,大众的审美意识不强。

3.构建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探索大众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3.1提高认识,全面发展大众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随着大众美术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普及提高,群众接受美术教育的内涵应越来越丰富。大力提倡大众美术教育,构建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提高全民的审美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提升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地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3.2政府政策扶植,加大资金投入

在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植,有公共投资的意识,投资的回报不仅可以从经济体的自身资金周转链中收回,而且可以从整个园区甚至是社会环境的优化中来谋求。这就需要政府把园区的建立看做是服务于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大众感受城市前进脚步、文化多样性、艺术多元性,进行大众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民间资本融资,把资金投入做成常态化,重视资金投入的长期效应,为园区持续和谐发展、大众接受美术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3.3科学规划,探索旧厂房改造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旧厂房改造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能够以最低成本实现城市核心区域的产业升级,是文化产业聚集的典范,是都市内发展园区的成功模式。借助旧厂房特有的建筑结构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将旧厂房改造成为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大众感受到历史的见证和延续,这既保留了历史工业建筑风貌,也实现了传统产业向现代绿色环保产业的转型,为大众接受创新型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环境和氛围。政府在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和城市功能配套上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政府主导进行科学规划用地、合理安排就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完善旧厂房改造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3.4开发多产业结合,艺术表现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在城市中心区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将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餐饮业、设计业、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条件。建立以数字多媒体、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雕塑艺术、建筑设计、动漫文化为主题特色的产业园区,让大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欣赏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感受艺术的魅力,增长审美意识,提高大众的美术教育和艺术文化素养。

总之,郑州要做强做大,实现“软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崛起繁荣、群众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就要发展大众美术教育来优化结构,而谋求发展大众美术教育的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寻求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重大突破,我们要用战略的前瞻来科学地指导实践,在发展上做到诸多的创新,才能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向全国传播中原文化理念和中国艺术精神,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褚劲风,高峰,马吴斌.上海城市与创意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6

[2]周松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前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1

第3篇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政府机构、产业平台、高等教育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不是某一机构或者个体就能够实施或者掌握的行为,它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架构才能够有效实施。埃茨科瓦茨和雷德斯道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三螺旋结构,对政府机构、产业平台以及高等教育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高等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了相应的意识引导和理论支撑。学生们通过产业平台而得到了自身能力得以发挥的场所和现实指导。而政府发挥的功能就是为学生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提供相应的保障,这三者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和动力的关键就在于政府能否加强监管,并对政策进行有效贯彻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知识的转移和转化,更重要的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应当有效结合创新态度和创业技能。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个人素养有待提升

当前,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本上都是以艺术兼职为主,创业机会较少。另外,当前有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创业失败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同时,当前还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着较为落后的传统就业观念,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只是因为无法就业所无奈选择的一条出路。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脱节

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一直以来都是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现今高校的艺术类大学生,他们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下艺术技能和素养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还比较缺乏。现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不顺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高校教师创业经验明显不足,缺乏对市场产业结构、企业运营机制、市场规则和环境方面的知识,高校应当针对创业教师的培养和选择方面加大力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不完善

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专业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创业意识,也给予了创业很高的关注度,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在创业方向方面比较迷茫单一,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撑,大部分学生开展的创业都适合艺术培训,有着明显的种质化现象,使得竞争过于激烈。

三、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策略

创新是创业的核心所在,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立足于现今艺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政府部门、产业机构以及高效应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创业创业教育的开展。

(一)提升艺术类大学生个人素养

现今高校的专业教育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艺术类大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一些和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怀疑和创新意识、探索能力等等。同时也要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心理教育,如此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时在遇到挫折和突变问题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更好的解决各种创业问题。

(二)有效衔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现今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当转变自身教育思路,有效衔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如此才能够使得艺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首先,应当对教学合作进一步深化,注重学生个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可以针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创业比赛和活动,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去体验创意的乐趣和意义,如此学生能够对自身的素养有更全面的认识。最后,应当和艺术产业平台形成联系,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互联网+”背景下,艺术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艺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先天优势,也需后天着力;艺术院校学子既有创新的天然基因,又有创业的强大后劲。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项推陈出新的事业。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在艺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艺术学科创造属性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就业创业形势对人才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专业教员还是行政员工,不管在课堂还是在课外,不仅学术研讨还包括学生校园活动,都尤其需要注重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启发创新思想、进行创新实践。

二、“互联网+”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艺术类大学生应具备解读和利用“互联网+”的能力。其一,艺术院校要培养大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突破专业壁垒,“跨界”学习和了解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学科知识;要鼓励大学生探索“互联网+”的实际内涵和时代意义,尤其是使他们具备将互联网技术与自身专业、其他发展行业与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能力,利用互联网为专业学习和创业创造新的业态。其二,艺术院校要为大学生深入研究、学习和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创造条件,利用“互联网+专业”形成创业教育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使他们具备行业多样化催生的思想和能力;要培养大学生数据整合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研究技术结合,形成先进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服务模式。2.艺术类大学生应具备分析和运用市场规律的能力。其一,艺术类院校应根据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对信息的敏锐获取能力,鼓励大学生关注市场、分析市场、探索市场规律、及时补充相应的市场知识,鼓励他们对自身感兴趣的市场领域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在具备创新精神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其二,艺术院校要充分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创业教育中要以创业技能与实用知识教学为基础,强化大学生市场、财务以及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3.艺术类大学生应具备“尽精微,致广大”的专业能力。艺术教育除了传授基本的创作技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于美学思想的传播。艺术类大学生从专业出发,首先应该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从而才能使自己的想法、作品、项目、团队在市场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创,人创我快”。同时,艺术院校要指导大学生积极了解和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规律,利用“互联网+”的新机遇提升大学生对商业、市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帮助他们从市场中寻找广阔的前景,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素质和技能。在提升大学生文化创意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培养大学生辨别市场的能力,从他人忽略的市场、机会中寻找思路,以敏锐的洞察力出发,强化自我与市场项目的评估,做好准备工作后果断行动,进一步学习和丰富知识产权、商业化等知识,建立与创业项目相关的市场营销、风险资本等的知识库。

三、以“专业+创业”为基础,探索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1.合理确定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工作模式。艺术院校要研究大学生创业的欲望、需求、想法和难点,以“专业+创业”为基础,提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在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以创业‘成功率’作为工作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这逐渐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提倡创业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观点也不全面,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是“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内在要义,在于为大学生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另一种可能性,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敢于探索、积极实践、正直勤劳、专注负责、勇于承担的行为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平台的搭建与运营、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成果的转化及氛围的营造等。2.以创业教育为导向,优化和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创业教育课程不能单纯地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来纳入到艺术院校教育体系内容中,而是要借助“互联网+”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专业学科教学、学校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中,积极推行“工作室制”等项目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基础引领学校、业界和学生共同发挥作用,为他们营造真实的创业职场环境,实现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和市场教育知识的对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推进“专业导师+创业导师+学生工作导师”相结合的模式,组建一支既懂得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又深谙市场运作之道、更明白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成长特点的教师队伍,用艺术学子最懂的语言,沟通和传递与创业相关的、最专业和最前沿的知识与经验。3.借助互联网整合资源,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是课堂内的课程教学和课堂外的实践锻炼,也就是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启发部分学子的艺术创造,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更深入的辅导和帮助。互联网背景下,要提升大学生互联网技术知识运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将企业运营管理知识融入到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关实践中,优化创业课程设置,确保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大数据知识,在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互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同时,强化艺术院校创业指导网站的建设,实时有效的创业信息。要完善艺术院校创业信息平台,在就业创业指导网站下设置讨论区、互动区,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选派专业人员对信息及时进行更新和监控,通过信息整理和反馈为学校创业指导中心提供意见,借助互联网将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等领域前沿信息出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思路。

作者:刘京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亚杰.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及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

[2]瞿伟亮.“创客”时代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3]徐丽媛.论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

第5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创新教育

艺术作品往往是凝聚着作者阅历、技能、情感的个性化产物,具有非理性和抽象性。这种特殊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抛开陈旧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激发学生潜能,建立真正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

一、艺术类大学院校招生和教学现状

第一,招生存在弊端。近年来,各地方院校和民办院校竞相开设艺术专业,而这些院校中,不乏有些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由此产生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招生的环节上,很多院校不再细化专业类别,均只考绘画基础的三项内容,即:素描、色彩、速写或者以命题默写的方法招生。在这种导向下,全国艺术类考生纷纷“抱佛脚”,参加各种艺术辅导班、考前强化班,学应试技巧、猜题、走捷径,试图通过突击考取艺术类院校,由此造成已入学的新生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当今艺术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抄袭、模仿,甚至有些设计已经有固定的模式,比如汽车广告,基本都是香车美女,成功人士等等。在这种环境下,更要求从基础教学抓起,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潜能。

第二,教学需要创新。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艺术教育本科四年都是以绘图为主的训练手法,枯燥无味的重复练习技巧,教学单一,没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其次,西方教育家认为,天生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很少,大多数创新能力是后天培养的。他们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在为别人服务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来激发的,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而学生的感受是大部门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自己的学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没有与实践或者案例相结合。他们不善于与学生沟通,也不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加之专业教材内容缺少时代感,很少提供当今世界对艺术的新的诠释以及就此产生的新创意、思路或典型案例,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展现。

二、艺术类大学创新教育方法

第一,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教学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共同去观察、体验和讨论,根据学生的感觉予以引导,形成其个性化风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表达主题,为我们艺术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可能。美术欣赏课也能达到情景交融,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进行广泛充分的阅读,并进行随堂释意分析鉴赏,使学生触景生情地参与评价和讨论,甚至是美学高度的判断和辩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插入多样的课外情景教学活动,比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或大型的艺博会、参加一次美术沙龙活动、走近大师与美术家作一次对话、参加一次媒体的作品展示、参与商业的艺术表达等。

第二,重视交叉学科的教育。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应用于设计创作过程,并纳入课程教学,把设计艺术与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结合,已成为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作为现代设计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而且应包括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些文化科学知识从传统的内容到最新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现代设计师所必备的。

艺术本身一门覆盖领域很宽的交叉学科,是涉及人类工程、工程技术、社科人文等的综合学科。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打破自己的学科界限,注重与其他专业有交叉,相互融渗透,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教育,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学科也很广泛。除了常规课程外,可以适量增设美学、社会学等课程,有计划地组织艺术讲座、影视评论、社会实践等活动。另外可以以专业奖学金的方式激励学生开拓思维,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类竞赛,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价值等等。

第三,建立工作室。工作室的设立可以成为艺术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工作室的理念来源于西方艺术教育,它是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整合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在西方好的美术院校,工作室课程由代表不同学科的杰出教师进行教学,为创新思维提供了基础。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教师的演绎全过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这样可以经历了一件作品诞生的全过程。老师也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调动可能的审美因素,观察性地辅导、鼓励学生打破形式约束,大胆表现。这样轻松愉快的情景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渐深入研究各种可能性。

第四,实践是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教育可以和企业合作,让设计教育活动充分参与市场,给学生真正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创造价值,同时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设计能力,全面塑造可以服务市场的素质。只有了解艺术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完善艺术思维,创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作品。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就业求职机遇。另外我们应该鼓励发展创新艺术专业,也就是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增设新型专业课程,发展新型复合人才和新型专业人才。

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应该是富有创新思维的,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培养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如果不从思想上改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那么必将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和发展的社会潮流中被淘汰。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课程体系;创新

一新时期听障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背景与重要性

“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第一次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1912年)提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创新能力作为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能力。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于2004年正式成立,2015年5月,教育部批准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层次学生,专业设置为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美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院校。主要招收听障残疾学生,以听障大学生专注、执着的生理特质与工艺美术的精工细作要求高度契合的优势为基础,依托西安美术学院西部地域优势和创作特色。培养听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工艺美术创新与设计等。如何在了解听障学生思维与心理特点的情况下,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通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发挥出其思维优势,让听障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创新尤为重要。

二影响听障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特点

(一)听障学生自身思维认知特点

由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听障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听障学生思维概括能力较弱,难以看出物体之间存在的共性。而听障大学生的学习经历看,他们以直观模仿为主要学习方法,这就导致其知识迁移能力差,独立创新意识差。但听障大学生有其独有的思维认知优势,相较正常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视觉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联想性思维,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都显示出常人所不及的敏锐度与优势。而听障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性,恰能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开发听障学生的视觉、触觉与感觉等方面的潜能。

(二)听障学生交流方式的特点

在对听障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手语为教育、沟通手段,但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手语仍是一种不够成熟的语言。手语中的艺术类专业词汇严重不足,一些专业概念也无法用手语表达,或者只能用拼音字头的手语表示。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深入了解,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相较同年龄段的健听大学生普遍偏弱。

(三)听障学生思想与心理特点

听障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希望与普通人一样得到社会的接受和承认。但同时,他们解决问题时有着依赖心理,习惯模仿,看别人如何解决,这就导致听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如何结合听障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组织日常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发挥其主动积极去吸收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三听障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

(一)以听障学生心理特点为基,因材施教

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等级差异,家庭、经历、康复程度不同,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特点、专业基础都存在差异性,而这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因此,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位听障大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的差异及个人兴趣,在专业训练与教育的过程中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工艺美术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以班为教学单位,但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深入掌握上分为小组“课上课下相结合”进行更加系统熟练的掌握、实践。同时,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基础上,对学生每个学习、生活阶段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在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心理发展。西安美院特教艺术学院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紧密与社会相联系,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加其自信心。特教学院开设的镶嵌课程与陕粮集团合作,由其供应粮食,制作手工粮食镶嵌画,并面向全社会举办大型聋哑学生粮食镶嵌画展,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的一致认可。工笔重彩课程上学生制作的工笔画团扇、鼻烟壶内画作品等则入选第15届里约夏季残奥会礼品名单。听障生本身存在着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西安美院特教艺术学院为这些聋生搭建起有效的应用与展示平台,极大鼓舞了聋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听障学生创新能力

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针对听障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发挥他们的思维优势,专业潜能,一直都是我们特教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西安美术学院特教艺术学院采取情境学习、情境认知、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强,注意力集中、模仿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由于听障学生听觉受损,在思考问题时也会出现片面、简单的倾向。根据听障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特教艺术学院在课程中加大艺术鉴赏环节,并带领学生大量的向外走,参观各种美术馆、美术展览,帮助学生开拓艺术视野。另外,打破课程内容局限,加强实践环节。在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工艺美术技能实践训练,实现“教授进课堂,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请进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首先在课堂上、实地制作工厂大量让学生进行观摩、欣赏,使学生有初步感官认识。其次,再手把手为学生传授工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技巧,之后直接用专业材料让学生上手,模仿老师的创作制作过程,从而掌握工艺实训的技艺。再循序渐进进行创作性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最终使其有其创新意识,并掌握创新方法。

(三)创新目标体系的构建

第7篇

关键词:艺术类 大学生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2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群体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针对就业,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扩大就业的办法及优惠政策,其中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以笔者多年从事艺术教育的管理经验来看,艺术类大学生无论从个性特征还是专业特点上,都是高校毕业生中最适宜创业的群体。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创业机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之路,要想很好地推行这项政策,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从而提高就业率,还需要有相当成熟的创业教育机制作为保障。

1 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工程,决不是简单地给大学生灌输枯燥的创业理论,随后任其自谋生路了事。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等教育。[1]要在高校中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进而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就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力度与水平来讲,尚未形成完善并且成效显著的系统化机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要上层的制度设计做出有益于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的改变,更要创业者本身作出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探索,以实绩推动创业教育机制的发展完善。

传统的就业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最大阻碍。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做出改变的应该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及经费上,给予适宜创业的学科专业以引导和扶持,如仍然用单一的学生就业率或签约率作为考核指标就是一种误导,因为这样不利于体现创业这一就业形式对于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某一单位签约,固然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但是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比,后者更多地是在创造潜在的就业岗位。以促进就业来说,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已经成为促进就业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和前提。[2]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就业考核机制,也迫使高校仅仅将创业教育停留在规模有限的表面文章上,因为若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或协议,则意味着可能要承受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很难指望高校有真正动力支持自己的毕业生能够创业。因此,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作为引导创新创业的方向。

创业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创业的成功需要良好的政策支持,包括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等软硬环境。解决之道首先是政府与高校要同心协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评价机制。政府应当在政策上向创业型学科专业予以引导和扶持,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而高校应当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艺术类大学生由被动择业向自主创业迈进。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学校园内的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创业经营成果难以发展壮大,能够成功的只是极少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不足的主要体现在:第一,创业心理准备不足。许多大学生只是迫于目前的就业压力而被迫创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创业的艰难和风险估测不足,当遇到挫折时,以他们的社会经验又难以解决,往往选择放弃。第二,团结协作意识不强。创业要想走向成功,需要具有相同奋斗目标、志趣相投的人的共同努力。而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决定了他们需要首先处理好与创业伙伴的合作问题。第三,创业资本准备不足。艺术类大学生有着创业的热情,但作为未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们面临创业资金缺乏、市场经验不足的现实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一定的流动资金或融资渠道,很难将企业做大做强。虽然学生自谋出路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壮大而言,这并非根本的解决之道。创业,只有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完善的创业教育在高校内部得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重点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的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3]要鼓励学生通过创业平台开拓视野,弥补创业经验的不足,提高创业技能。只有如此,大学生的创业探索才有可能最终走向成功,为国家社会贡献出力量。

2 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有着鲜明的群体性特征:首先,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敏锐,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能够敏锐感知当今社会最时尚的潮流信息,是大学生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强调自己的个性发展、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再者,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在高中时就有外出学习专业课程的经历,独立生活和自主意识都比较强,而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使得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些特征都为自主创业创造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从现有的主要就业途径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第一,灵活的就业方式。与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方式不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私营企业,而不是机关和事业单位。而私营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特点,使得艺术类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业关系较为松散灵活。他们总是希望先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跳槽或自主创业。有相关机构调查显示,艺术类毕业生工作半年内跳槽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第二,相对集中的就业区域。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用人单位和就读高校一般均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由于专业的限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很难一下找到相对适合的工作。而在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经过四年的生活与学习,已基本适应了该区域的生活。因此,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生活和就业的愿望,对他们构成了双重的吸引力。就业岗位的局限性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也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艺术类大学生个性自由且有一技之长,从个性特点及专业特长来说,都是最适宜接受创业教育实现创业的最佳群体。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跨越,以及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都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3 对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创业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创业技能,成就自身事业的更高层面上的理论指引。其更高层面上的意义是培养开拓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艺术类大学生校内学习的知识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二是创业的相关知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由于强大的就业压力,过于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而忽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事实上,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矛盾性问题,而是理论与实践如何合理结合,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的问题。这两类知识的学习可以有先后之分,但不能厚此薄彼。

在最原始的积累阶段,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不能脱离自身专业特长,因而对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将来是否决定创业,都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诸如人际沟通技巧、商业经营、资金运作等非专业知识的学习。所有的知识储备,都是为未来的创业之路所铺设的深厚而坚固的基础。因此,对于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高度重视,注重在实践中强化运用。

而高校也应当与时俱进,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以为简单地开店、接单、培训就是所谓的创业,并没有联合起来团结协作的打算,在创业思想、知识储备、资金流动等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走向成熟壮大尤其显得艰难。这样的创业,显然很难经得起市场的长久考验。

高校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扶持力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共建、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方面,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锻炼能力的平台。目前已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大学如温州大学,开设创业教育学院,设置商业游戏课程,让学生在参与商业游戏的过程中熟悉市场流程,作为创业前的热身与演练。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创业活动需要资金作为保障,以应对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这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解决,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创意大赛,选拔优秀创业方案或发展势头良好的创业成果,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引导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要紧密关注最新最时尚的潮流,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艺术类大学生不仅要会创业,更要学会创新。第三,加强跟踪服务。要求高校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并不难做到。但是对于走出校园的毕业生的创业成果,高校却是撒手不管,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一项创业成果,在短期内是不易判断其价值和今后的兴衰成败的,只有把其投放到真正的市场中去接受检验,才能确定其价值,而这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对于脱离校园不久的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成果,政府与高校的关心支持仍应跟踪延续一段时间,可以为这些创业成果提供场所、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待其发展壮大后再松手不迟。

4 结语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创业成功与否,与经营管理、资金运作、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品牌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好在校时间,接受与创业有关的教育培训,而非在临近毕业时接触简单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专业知识教育,应当由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完成。而有关经营管理、资本运作、人际沟通协调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完全可以通过开设公共课程或由社会专业培训机构来进行,形式灵活多样。后期的培训,则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授课任务。这类现身说法的演说更具说服力和针对性,能够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可以通过和企业家接触的机会,学习到创业的宝贵经验,得到创业方面的有益指导。

高校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观念,并通过创业教育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构建,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制度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创业意识,为创业实践者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更需要创业实践者付出努力,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创业技能系统。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灵魂,创业实践只有与创新紧密结合,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实现创业成果的转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方经奎,王扬铭.创业教育:拓展大学生就业新视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2]王胜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手册(下)[M].

[3]郭向荣,陈裕先.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J].新余高专学报,2004,(9).

[4]周宝松,李齐建,朱蕾.艺术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J].艺术教育,2012,(1):34-35.

[5]何继恒.关于开展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初步思考[J].学理论,2011,(15):255-256.

[6]李云先.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