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

时间:2023-07-05 16:12:50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音乐完整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

第1篇

为了进一步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深化课程改革,提高音乐、美术学科教学质量,我司决定于2004年举办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课评比活动。现将《活动细则》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评比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承办。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附件: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课评比活动细则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课评比活动细则

一、参选对象

具有3年以上教龄的普通中小学在职(岗)音乐、美术教师,经省、市评选推荐参加本次评选活动。已获得过本项评比活动一等奖的教师不得再参赛。

二、评选的内容、形式及要求

1. 参评课应符合课程改革精神,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审美教育和音乐、美术学科的特点,体现创新精神。

2. 参评课必须使用经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音乐、美术(《大纲》版或《音乐、美术课标》版本均可)教材。

3. 参评课须是一个完整的课时,第一课时或其他课时均可。小学每课时40分钟;中学45分钟。光盘和大

1/2录像带上报均可,光盘和录像带中不得出现区域和单位名称。

4. 经录像评选后,入围一、二等奖的课进行现场借班授课评选。

三、参评方法

1.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报送。

2. 报送名额

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湖南、湖北、山东、辽宁、浙江、福建、广东可报送12节,其中小学音乐、美术各3节(其中1至3年级1―2节;4至6年级1―2节)?鸦中学音乐、美术各3节(其中初中音乐、美术1―2节;高中音乐、美术1―2节)。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可报送8节,其中小学音乐、美术各2节(其中初中1节,高中1节)。

3. 每节课可以有1―2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只能担当一节课的指导工作。

4. 报送的参评课需填写登记表2份,并附上详细教案及在教科书中该教学内容的复印件各5份。寄至北京翠微路2号《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宋瑾 邮编:100036 联系电话:010-68219114 截止至2004年9月30日。

四、评奖

1. 聘请有关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评委会,对参评课进行评选。

2. 经录像评审,确定三等奖,一、二等奖通过现场授课形式评选。

第2篇

一、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传统单向知识传授为主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课程教学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立体化、全方位地融教与学为一体,让学习者可以全方位、立体化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

高中音乐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则更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主张课程教学应该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组织,互为补充。重视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的自身评价和信息反馈,以评价反馈为途径,来检验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计划、方案,使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成果更趋之有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手段,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松绑应试教育与整合教学等多种教学理念的设计与指导下,以教学方式、多元的教学评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满足网络时代学生学习多元性的要求和社会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中音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总体结构

高中音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是以国家教育信息化(也称数字化)工程为大背景;以网络、教学平台和音乐教室为软硬件物质基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课程的整合为切入点,实施高中音乐立体化教材建设;利用立体化教材实施立体化教学设计。立体化教学模式主要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立体面进行,再配以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立体化教学模式总体结构借鉴了“立体化教学的模式”。如下图:

立体化教学总体教学模式1:立体化教学总体教学模式2:

三、高中音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1、资源库建设――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是一个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辅助教学软件组成的完整体系,分为纸介质、电子和网络三部分。纸介质的主教材是新课改教材,具备指导性、示范性和系统性,还有教材配套的光盘参考资料。同时还包括收集的音乐电子和网络出版物,自制的电子教案、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网络平台和网络课程通过网络组织起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支持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法。立体化教材的各部分组成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上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把教材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立体化教材与普通纸质教材比较有许多优势,一是可以把纸质教材的静态图画变成动态三维立体动画;二是可以把无声的纸质教材变成有声有话的多彩教材;三是可以把纸质教材通过DVD和多媒体变成影像教材;四是教学平台和资源库把平面纸质教材变成立体化内容更丰富的教材;五是立体化教材可以支持数字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朱则平,廖应文.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体化”是指:新课改音乐教育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础上,使用立体化教材体系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全面设计音乐教学思想。音乐一体化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音乐教学问题,解决音乐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音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现音乐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过程。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构成,是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其中主要又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子系统构成。

一体化教学设计是开放式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五点不同:一是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一体化。教案和学案的一体化,是一种双向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二是多种教育资源的一体化。除了文字教材以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网络资源以及其他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一体化;三是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一体化。包括课堂讲授、网上学习、自习、讨论、探究以及实践活动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一体化。四是各种学习方式的一体化。即运用视听媒体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l、IP、网络课程等)方式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五是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即课内和课外学习内容、理论课与实践课内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一体化设计。

3、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实验班、对照班的检测数据说明:通过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班、对照班在实验后对高中音乐课程学习兴趣出现显著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后测的学习成绩有明显差异,平均分相差7.75。这一结果说明实验班、对照班在实验后的学习成绩出现显著差异。同时,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表演、创作水平。

通过课后实践中的多项音乐活动观察证明,将音乐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网络交流、舞台表演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总之,立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中音乐课程中的实施效果明显优于非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六个转变”和“五种学习”。

(1)实现了“六个转变”,即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第3篇

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都不约而同地侧重了音乐的形象性,音乐的情绪和音乐的情感及音乐的想象。中学欣赏课例中执教老师都很强调学生对音乐情绪和情感的体会,常常会在“这部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这音乐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音乐的情绪怎样?”之类的问题上停留。如此长期下来,学生的音乐听觉习惯就形成了一种定势,学生的耳朵理所当然地只接受音乐中最能表达音乐情感、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思想的旋律部分,而很少会去注意到音乐中的和声、节奏、调式、织体、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学生的音乐听觉习惯是单线条的、没有色彩的,学生的审美体验只停留在朦胧的音响感知阶段。学生的音乐分析大多是从他们所熟悉的文字入手,还没有效地聆听音乐就直接升华到了文字总结,带有强烈的文学性而非音乐性。

要培养学生具备“音乐的耳朵”,不单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还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美、音乐中的音色美、音乐中的和声美等。就像一座花园,人们只欣赏到其中鲜艳的花朵,而忽视了花园中挺拔的大树、翠绿的青草、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蜜蜂蝴蝶……这样的花园还美吗?这样的音乐听觉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聆听到音乐里的音乐性质美,把学生的聆听习惯从横向聆听引导到纵向聆听、多声部的聆听,充分的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作品才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手抓的重点任务,才能让学生有一双真正的“音乐耳朵”。在我校实验班的音乐鉴赏课上,我坚持进行了两年多的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作品”的探索实验。

音乐要素的运用,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聆听音乐时,不单只听到音乐中最能表达音乐情感、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思想的旋律部分,还要能聆听到音乐的不同层次,要感受到音乐各声部之间的和谐美,音乐外在结构的整体性与内在微妙变化彼此呼应、相互交织的立体美。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l天就会变成习惯,90天的重复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我不知道一个人形成“音乐纵向聆听习惯”需要多久的时间,但我相信,重要的是坚持,要“时常抓、反复抓”,学生在脑海里就能形成全新的音乐思维定势。“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培养运用音乐要素纵向聆听习惯的过程,不能依靠老师的“说教”和“压服”,而是要依靠老师对学生现有音乐水平的正确评估及对教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准确的、环环相扣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围绕音乐本身设计好欣赏过程中的问题是关键,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从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如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教学,很多的老师选择让学生预先收集相关的文字、音响资料,在课堂展示、发表、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但我希望实验班的学生在聆听上更纯粹些,养成:在聆听中了解音乐,而不是在文字中了解音乐。以下是,《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教学设计(略写):

一年的探究实验下来,学生在聆听习惯已经一改过去的单线条、单色彩,在学生的音乐花园不仅有红花,还有大树,有绿叶、有小溪、青草……实验班可喜的变化是在其他班同学的身上所感受不到的。

如此可见,培养学生有“音乐的耳朵”,只有坚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习惯的养成,“纵向聆听的习惯”“多声部的耳朵”才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快捷通道。仅仅是一年的时间,学生的音乐听觉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中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是学生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多引导、提示、反思、总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的习惯”就一定能形成,我们的学生就会有一双真正的“音乐的耳朵”。

第4篇

(一)研究对象

无锡地区(包括无锡、江阴和宜兴三个城市)现有普通高中75所,其中四星级高中24所,三星级高中14所,在三星级以上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已接近90%。在三星级以上高中任教的音乐教师共计7O人,笔者发放问卷70份,收回问卷56份,经检查,确定有效问卷54份。其中女教师44人,占调查人数的81.5%;男教师10人,占调查人数的18.5%;师范毕业51人,占调查人数的94.4%,非师范毕业3人,占5.6%。教师人数:无锡市26名,江阴市15名,宜兴市13名,来自三星级和四星级学校各27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调查内容包括:在新课程实践中的收获和困惑、对新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

二、研究结论

(一)收获和困惑(12人未答)

1.关于收获

(1)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共有23人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新课改给自己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外出培训、听课、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拓宽了视野;也使同事之间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2)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15人持相同的观点。有的老师认为,去年本校开设了三个模块:鉴赏、歌唱和舞蹈,这两类老师的专业得到发挥,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3)教材和音响改善了。另有5人认为教材的内容丰富了,与教材配套的音响比较全面。

2.关于困惑

(1)学校方面。共有l0人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音乐,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有限,不能充分实现新课程改革。(2)教材方面。也有l0人认为:教材内容太多,上课时间有限,来不及上完;内容偏难,学生不容易掌握;选修课很难操作;教材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重视。(3)学生方面。有8人认为学生对课本内容不感兴趣,另有3人认为学生音乐基础太差。(4)教师方面。有1O人认为:不知道怎样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成现实的课堂教学能力;不知道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融会贯通地使用好教材,等等。

(二)意见和建议(6人未答)

1.关于意见

(1)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大。12人认为教材“难”。具体是:学生的音乐基础太差,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连书本上最简单的简谱谱例都看不懂,怎么去使用高中教材?有人认为编写教材应该切准学生的脉搏;也有人认为书上有的内容连教师自己都难以弄懂,怎么去教给学生?专家的设计太理想化了。除了鉴赏模块,其他的模块应以了解为主。另有13人认为教材“旧”。具体为:应多选与当前高中学生生活贴近的音乐作品,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2)教材编写不严谨。有12人觉得教材编写不严谨,具体观点是:内容安排可以再完整、合理些;对我国的民族器乐和音乐家的介绍比较少,象刘天华、华彦钧这样的人物都没有编进教材,实属遗憾;同时,音乐知识不全面,不如老教材系统;部分内容的选择要改进,如有的作品篇幅较长,还有的不具有代表性等。教材的封面设计也难看。

(3)教师用书作用不大。有9人提到《教师用书》,认为它使用率较高,但课后习题答案欠完整,而且也有错误,希望能修正;也有人认为《教师用书》不详细,对一些教学方法提示不明确,应该多编辑一些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还有人认为《教师用书》完全是教材分析,根本没有教学过程的提示及指导,基本没什么用。

(4)教材内容太多。有4人认为《音乐鉴赏》内容太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全部上完。

2.关于建议

(1)希望得到优质资源。14人吐露这样的心声:希望相关部门能精选优秀的教案、案例、课件及其点评,作为资源共享;觉得教师的参考资料太少,能否编一些相关的书籍?与教材配套的资料应该全面,并且要让师生都钟爱,要有品位;如果教材音响资料能有配套视频的化就更好了。

(2)希望再学习提高。4)L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教材与教师用书只是理念的反映,新课程要我们关注的是:我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学生的学情如何?学生的音乐需求在哪里?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三、研究对策

1.领导重视

(1)政府应尽责。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与文化部门一起研发与教材配套的音响资料,要把最优秀的艺术家、最优秀的音乐作品推荐给学生;同时要有专利意识,每一个作品、每一幅图片都应该有出处。

(2)主管应尽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课程专家和名特优教师撰写与教材配套的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等相关读本,并要求教师学习和研讨。(3)学校应尽力。学校领导应该配齐音乐鉴赏教学所必需的器材和设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投入就难有回报。

2.榜样激励

(1)专家引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程专家最好能经常地深入课堂观课议课,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2)名师示范。要经常在音乐教师之间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教研室应该大力推广、宣传他们,让更多的教师从他们身上学到可以利用的经验和方法。(3)同伴互助。“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建立同伴互助的学习氛围,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大家共同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用同伴的智慧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3.自身努力

(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高中音乐以音乐鉴赏为主,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至少能够对音频和视频进行自由地编辑,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也更好地方便学生学习。

第5篇

一、讲究预设,导入生成的教学艺术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由预设和生成这两部分所构成的,况且预设本身就是教学当中的基本要求,而这一部分同样也是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真正起到引导者作用的重要评价标准。况且预设和生成两者本身就是互补互惠的关系,因而教师就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反应。根据学生们在课堂当中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信息,例如表情、神态和动作等方面的微变化来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真正做到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能够保证和谐的生成。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教师们能够发现许多同学对部分比较熟悉而且还能够轻声哼唱,但是在非部分却出现了左顾右盼或者是扣手指的现象,所以教师在之后讲到有关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对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完整的欣赏部分,片段性的欣赏其他部分。当然由于作词作曲都具有一定的背景,因而教师也可以对歌曲和曲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养成及时查资料进行充实和丰富自己内涵的习惯,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们逐渐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当中,这样也能够促进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探究。

二、讲究设疑的教学艺术

高中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因而对于他们而言教师就可以通过让他们探讨一些问题来更加深入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在课堂当中就可以根据本堂课的重难点来进行设疑,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们进行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开发。比如在欣赏《锦鸡出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湖南地区的一些风土人情入手,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湖南地区的服饰、建筑、节日以及风俗等,让同学们在观察和欣赏的过程当中注意到其中所呈现出的音乐特点和地理环境。然后再让学生们讨论多媒体展示的哪个地区,并在地图当中进行标示。然后让他们讨论一下他们所了解的湖南地区的语言和人们有怎样的区域特点。然后最后再由师生们进行探讨,并总结出《锦鸡出山》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和特点。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够充分活跃课堂当中的氛围。在这个学习和引导的过程当中,教师不断促使学生们自己去探求问题的答案和规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发散思维,同时还能够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讲究教学的结尾艺术

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够为本堂课提供一个较为完美的结局,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总结和升华的作用。通过对于结尾艺术的使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就音乐教学的结尾方式和艺术来看,主要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问答式的结尾,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们的一问一答来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消化,同时也能够即时检查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归纳式结尾,学生们在学习和欣赏结束之后就可以以一种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整体感受或者是对于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情操。延伸式结尾,课堂都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的,而且音乐本身就具有共通性,因而教师就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设置一下悬念和疑问,通过上下节课的联系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也能够提高课堂效果。

第6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鉴赏;有效教学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通过有效教学,学生的个性可以得以绽放,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会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改变传统被动地学习状态,要主动地亲历学习过程,通过亲历感受学习音乐知识的乐趣和快乐。下面谈一下本人的具体做法:

一、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概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学生通过探究和学习思维和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会,使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教师有这样的理念引导,就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让学生的大脑在课堂上快度地运转起来,主动探究知识。

例如在学习《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芬兰颂》,让学生通过自主欣赏来体会音乐中芬兰人民痛苦的生活,感受压迫人民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渴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主奏乐器是什么?铜管乐的基本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和思考来参与课堂,识别乐谱知识,听辨常见的乐器音色。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就会不断地积累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 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无限的知识。为此,教师要有课堂效益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教师讲的少了,必然会挑出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讲解。音乐是需要学生用心去感受,认真体会的,而不是通过教师说音乐的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都应是重点,这会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关注课堂,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的“满堂灌”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让课堂效率降低,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和课堂效益的展现。

例如在学习《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走西口》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山西民歌的基本特征,体会音乐情绪特点。之后分给学生介绍“花儿”“信天游”,让学生在比较和对比中体会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后教师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进步一步使学生感受西北民歌的高亢、嘹亮、热情的风格。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会辨别出西北音乐的主体旋律和特色,在不断地学习中,学生会透过音乐感受到我国音乐形式的丰富多样,以及西北音乐形成原因,给学生带来了美的感受。

三、 更多关注可侧性或量化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如何,教师不能仅仅通过观看来进行表述和评价,最好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侧性的检测或者是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这些可侧性的标准或量化也会成为一种驱动力。量化有了明确的标准,也让学生知道了自己需要如何去做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比如检测可以用具体的分数来进行衡量,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对于问题的回答都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设定相应的分数,最后教师把学生的表现汇总起来就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在学习了一些音乐知识后,教师可以把音乐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作品的创造背景或者是乐器外形的辨认等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检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要关注课堂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四、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

叶澜曾经说过:“写三年教案的教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反思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名师。”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会让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省,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认真分析,找出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断提高和进步的机会,它让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改进更有了针对性,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京剧大师梅兰芳》时,学生提出了问题:中国京剧男旦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给了学生答案:主要是受封建思想的禁锢,男尊女卑表现的十分明显。在戏曲中决不允许地位较低的女子登场,戏曲中往往有身份高贵的帝王出现。教师完美地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可是学生又回到了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反思中,教师认识到了自己上课中的不足,并明确了在下次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尽可能地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通过所得、所失、所感、所思,就会改变自己的感性认识,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出更加有效地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构思和教学过程设计。

五、 有效问题策略,了解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设置恰当的问题,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考起来。学生通过思考会掌握音乐知识规律,形成深刻的认识,在大脑中回忆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更快地理解和认识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会把相关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可以在探究中提高。问题会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音乐知识的方法和策略,掌握音乐的思想和情感,了解音乐的知识背景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问题的激励也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可以通过沟通和讨论来分享鉴赏音乐的感受。对于问题的讨论会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教师的有效教学会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学生的能力得以锻炼,对于音乐知识的感悟和欣赏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了生命的活力就会实现生本课堂,让学生享受音乐,具有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 记成功之举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这表明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明确性,音乐教学基本上不能依靠讲授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教师的感受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应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变演讲式为讨论式,即让学生听,不忙于讲解,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各自讨论。最后,教师再就大家谈到的共性观点、个性观点以及乐曲所表达基本意义范围加以归纳,最后形成一定的观点,不轻易否认个性观点。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信心倍增,学习热情高涨,课堂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学习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通过讨论方式得以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轻松,学有所获,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师也教得轻松、愉快。

二、 记教学灵感

把教学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有的学生在欣赏《梁祝》时双手模仿演员一手持琴,一手拉弓的样子摇头晃脑、自我陶醉。由此我想到,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而应将其放大――由欣赏而带来活动。动是学生的天性,不可抹杀学生欣赏音乐时的无意识的动作,那可能是某种真情的流露。因此,对于课本中一些利于用形体表达乐曲内容的应尽量让他们参与到音乐中来。尽管看上去有些乱,但同学的情绪十分高涨,学生能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课后同学们说这节课真带劲!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课堂教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 记败笔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如在欣赏某些作品时习惯上先分析曲式结构,对重要部分的和声进行分析,以求得学生对作品从理性上有个把握。但我发现我在讲台上津津乐道,而学生两眼茫茫。后来我想了想,难怪他们的茫然。对于没有系统学过音乐理论的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曲式结构如何、和声如何,他们的确难以理解,讲得越多反而越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下我问学生,我这样讲你们感觉如何?有学生说,我们雾里看花,什么呈示部、什么和声……我们听得很累。我记下他们的反馈意见,认真反思。是的,即使系统学过音乐专业理论课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搞清楚有些曲子的结构,何况没学过的呢?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尽可能少讲过于艰深的理论,而是从音乐的音响、节奏、色彩等感性方面入手,课堂上的状况大大地改变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了,我讲得也更加有信心了。

四、 记学生独到见解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及学生的感受,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准备。无论是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演奏家的二度创作,音乐的想像始终贯穿始终。而且音乐的想像是在已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人的重新组合,使曾有的表象在头脑中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欣赏一些曲子时,笔者没有告知学生曲名,乐曲表现的内容、主题等,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感受。然后鼓励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联想,阐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结果,答案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作品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存在着很大差异。我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见解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然后在不同的班级将各班同学阐述的不同观点通过老师的嘴进行交流、讨论,使一个小课堂变成一个大课堂,使有形的小班级变成无形的大论坛。这样往往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