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2:48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的教研能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科研水平体现了一所高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指导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决定教学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老师需求不断增多,大量引进人才扩充到教学科研一线,青年教师的数量居高,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青年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科研能力较强,但由于从事教学的时间比较短,缺乏教学经验,在教研方面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如何在师资培训中重视青年教师教研能力培养,快速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我校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教研意识的树立
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辅导、讲座、宣讲教研工作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并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和研讨,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逐步在头脑中确立以教研为先导的观念,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支撑教育教学的观念。通过学习先进的教研成果、老师介绍交流教研经验,培养他们对教育科研能力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机,充分认识到教育研究的真正意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
2.教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主要通过培训逐步解决教研能力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的问题。
2.1校本培训
校本教研培训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最主要见行之有效途径,培养形式多样、时间灵活,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教学、研究之间的不协调性,使两者互动。通过公开的开题报告会,专题讲座、辅导等形式,使教师培训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2.1.1岗前培训
新来校的教师可能拥有比较雄厚的专业知识,一些高学历的引进人才的科研能力也很强,但大多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教研水平的意识还没有树立和形成,所以在岗前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理论讲授、专题讲座等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教研意识,养成良好的教研素材积累习惯,确定教研指导教学的思想理念。
2.1.2岗位培训
面对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成为终生学习的一类人群,那么岗位培训也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岗位培训中贯穿教研意识和能力培养,更能为教师终生学习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定期请教研管理者讲解教研程序和管理办法,强化教研意识,针对教研每一环节进行指导,提高教研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教研经验,以老带新。青年教师对教研领域的常识和基本准备工作不是十分了解。学校采取导师制,让教研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教研成果丰富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传授科研经验的基本环节,熟悉立项到结题的整个过程,使青年教师在对教研工作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在开展自己的教研活动时少走弯路。
再者,拓宽培训途径,发挥教研室作用。教研室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工作环境,除专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外,是教师聚集、交流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会有不同的教研风格、理念和经验汇总、碰撞,构成一种潜在的教研活动场所。教研室为教师提供教研氛围和思想火花;提供教研经验和帮助;提供参与教研课题的机会等等,对其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校外培训
校外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使教师获得新知识并带动整个教学队伍表现出更大的活力。分批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型报告会、学术培训班等多方式、多渠道的培训,使教师逐步掌握教研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提高教研能力开阔教研视野,凝练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带动整个学校教研水平的提升。
教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校高度重视,确立培训规划,制定科学的培训方式,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科学、严谨、有序、创新、求发展”的研修风气和态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的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晓巍,王红丽.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4)
[2]王道法. 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J]. 科研札记:2009(4)
一、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差异,有的在课堂教学方面比较突出,有的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比较擅长;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占优势;有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单科教学能力水平凸显,有的多科样样能把握;有的经验比较丰富,有的知识比较渊博等等。“一带二优三锻炼”不乏为一项照顾教师差异的校本教研的做法。让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一带”就是“老带新”的做法,由备课组或年级组组长负责,保证每一位新老师在一年内基本掌握本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基本的教学方法。“二优”采取“优化组合”做法,由教研组长负责,通过教导处组织协调各学科教师结对子,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三锻炼”是让本组的骨干,好苗子在各级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在锻炼中尽快成熟。通过“一带二优三锻炼”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发展,形成一个积极进取、蓬勃发展的教师群体。
二、科研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我们有许多课题要进行实验或专题研究。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激活,教科研能力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提高。所以教研组是实施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好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平台,以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为研究内容,可以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敏于思、善于思,捕捉课堂中发生的一些关键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用教学案列的形式描述出来。当教师自我反省难以探求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时,便可以向教研组申请同伴互助。教研组还可以通过互相听课,来发现彼此习惯性,从未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为教研的内容。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开展教研的基本力量。问题呈现后,教研组要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使研究迈开实质性的步伐,达到既比较圆满地解决问题,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教研组应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文献资料,或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引领等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自我价值的培养
一、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研
不少教师认为搞教研就是写学术论文、教学专著等,其实不然,教研存在不同的层次和方向,作为基层教师,应该多关注日常教学各环节的落实,在教学中形成学科模块、章节……
二、赛课
课堂仍然是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实行轮流赛课,是学校一直要坚持的方法。人人讲公开课,组内讲优质课,全校讲观摩课,每期都要进行,而且每次讲课要求每讲必说,每听必评,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营造出积极参与听讲评课活动。通过赛课,使一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发展的带头人,使一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革新赛课的方式,让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如何完善赛课的评价机制,使我们赛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
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反思犹如一面镜子,它能够把我们在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清楚地反映出来,使我们有取长补短的机会。反思是一种心灵的自我谈话,是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反思自己、认识自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没有反思,反思是一种智慧,它是纠正以前错误以利将来更好工作的关键步骤。
教研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先导,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倡导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才能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地发展。本文就以如何借用“镜式教研”,养成教师的反思习惯,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形成系统的教学反思做了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镜式 教研活动 反思能力
【分类号】G612
【正文】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教研的关注,一般停留在对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关注,如如何分析教材、解读文本;如何制定主题,创设环境;如何进行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等,对于教师反思能力的研究培训少之又少。在教师队伍当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优秀的教师会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并能总结经验,加以提升,得到更好地成长。有的教师只是将反思作为任务匆匆带过,并没有真正吸收经验。甚至有部分的老师没有形成反思的习惯,而是一直沿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镜式教研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做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制定了系列“照镜式”教研活动,即以自身教学行为以及他人教学行为为比对参照对象,检视、反思、调整自身教学,促进教学水平迅速提高的一种自省式教研方式。
(一)养成良好反思习惯,以强带弱提升整体反思能力,形成系统的教学反思
教师的反思习惯不仅仅只停留在对上课的课后反思,而要形成对备课反思、上课反思、反思后的反思这样系统的良好反思习惯。为了让教师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评价自我、进行反思,我们以教师间相互 “镜式备课”“镜式上课”“镜式反思”三种方式,以强带弱进行教师反思能力地培养。
(二)具体框架下的具体活动
1.教师坚持“镜式备课”,打好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更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如何让老师备课更具有效性,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
(1) 集体背对背备课,与同伴“镜式”互比
在每个月的教研活动中,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选定同一个教学活动,同组同级段的教师进行背对背现场备课,最后一起发表自己的设计思路,共同探讨、对比。
(2)自我备课,与专家、网络“镜式”对比
集体备课的方式无法落实到每一个活动的设计中,那么教师日常的备课工作如何才能避免出现“抄书”的现象呢?我们将“镜子”搬到了教师自己的面前。在常规的备课活动中,老师必须先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对比,教师进行反思、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亮点,最后调整自己的教案,进行课堂实践。
2.“镜式上课”,在对比中找差距
上课,是教师专业素养地重要体现。我们将通过“自我照镜”“专家照镜”“相互照镜”等方式,对教师语言、动作、提问、回应、教态等多方面进行细致、有针对性地练习。
(1)一对一磨课,手把手教学,改正教师的习惯性语言及动作
导师工作室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个特色,即一位骨干教师指导带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学习形式。通过“照镜式”训练,导师需要观察更多地细节,手把手进行帮助指导。
(2)拍摄录像,自我直观对比,进行针对性习
只靠他人引领是不够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了导师工作室这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需要自我反思、自我更进的空间,在每一次导师一对一指导之后,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并将活动过程用录像机拍摄记录下来,让教师更清楚、更直观地发现自己的习惯语言与动作,并结合导师提出的不足,将自己前后的活动做自我对比,对于一时难以改掉的毛病,做针对性地练习。
(3)一课三研,同伴互助,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一课三研”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互相照镜”的方式。我们的教研组除了有“老带新”的导师工作室,还有同伴互助小组。每学期在同伴互助小组中都将开展一次“一课三研”活动。有三位同伴对同一活动内容进行三次实践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三位教师通过“相互照镜”,一次次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相互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共同获得发展。
(4)模仿名师上课,寻找差距,提高课堂回应的有效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回应重复了又重复,经常会当“复读机”,没有意义,也没有进一步提炼幼儿的回答。通过模仿名师上课,寻找之间的差距,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对幼儿的提问与回应更加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对上海名师吴佳瑛老师执教的大班语言活动《果酱小房子》进行了一次模仿名师上课活动。所有教师观看吴老师上课的录像,再由一位年轻教师现场上一堂同样的课,其余老师进行记录、观察、对比。在模仿对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吴佳瑛老师的这节课,虽然是一堂设计中规中矩,没有过多装饰的语言课,但是吴老师对幼儿回答的巧妙回应,对问题的有效追问,对幼儿的准确评价等,充分体现了她扎实的语言功底,是非常值得教师们去观摩、学习。通过对比学习,我们看到自身的差距,有了前进的动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3.“镜式反思”,在思考中求进步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镜式反思”其实在整个“镜式”训练当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教师在每一次的“镜式”训练之后,都要做好反思工作,思自己思同伴,思精彩思弊端。除了自我反思,还要养成同伴间“镜面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反思做出反思,这样才是自我检查式教研地有效展示。
三、镜式教研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若要授之以渔,必先授之以鱼。教师们尤其是新教师非常需要正确有效的反思方法指导,才能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只有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快速成长。而教研组需要做的,就是帮助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让大家在系统、有效的训练中,一步步成长。系列“镜式”教研活动,使整个教研更加有深度,更加有广度,不仅能让所有的教师参与到其中,还能发挥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梯度作用,促使教师整体提升,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2.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13-01
当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培养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针对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教学科研意识
当前,不少农村中学美术教师还对教学科研有错误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进行教学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是高不可攀的。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可有可无,美术教师只要把课上好,能多辅导几个高考艺术类考生就够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很简单,只要能写出理论文章并在报刊上发表就是进行教学科研……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学美术教师教学科研热情的降低。要培养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首先要让教师端正思想,增强教学科研意识。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应该主动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的机会,了解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美术教学科研的动态。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学科研活动,使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切实感悟到教学科研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世纪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从而使他们转变观念,增强教学科研的意识。
二、教师应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培养美术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当前,很多农村中学美术教师还未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基本的教学科研方法,不少美术教师虽然有很强的进行教学科研的欲望,但是不知如何入手。针对农村中学的具体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应该掌握以下教学科研方法。
第一,结合美术方面的文献资料选择课题。在选题阶段,如果教师能做到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使研究细节部分具体化,并结合本人的兴趣、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会比较容易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教师在决定研究课题前,可先查阅文献,整理出与美术学科教学科研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以作参考。
第二,进行美术课题论证。教师应在查阅有关美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美术课题论证。这样做,能够避免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美术课题论证是一个有系统地凸现美术研究价值、分析美术研究条件、完善美术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
第三,整理、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撰写美术教学科研论文。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就是把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及获得的成果用具体的文字比较完整地表述出来。教师应掌握教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以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
三、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为教师展示教学科研成果搭建平台
农村中学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科研氛围,为美术教师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搭建平台。学校应鼓励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并为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必强求美术教师按某一种教学科研模式进行教学研究。学校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科研活动,以提高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校可成立以校长牵头,教研组长、教学科研带头人参与的教学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目标的制定与计划的落实。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美术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或请专家来校作讲座,以拓宽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视野。同时,学校还应对开展教学科研取得成果的美术教师进行宣传,推广他们的教学科研经验,让这些教师在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体会到教学科研的乐趣。
关键词:“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课程改革;课程实施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48-04
201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颁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苏教科院科[2010]11号,以下简称《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近三年来,“五课”教研工作“两课”评比活动,将教学常规活动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次,使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然而从开展教研与评比的关系来分析,荣获“示范课”和“研究课”显然不是这项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通知》的精神与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深入讨论。
一、吃透《通知》精神,
明确“五课”教研的任务及意义
《通知》在表述活动宗旨时提出:“在教学层面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展立足课堂、面向现场的教学研究、专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有效转化;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坚持在岗学习和校本研究,跟踪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从中可以看出,“五课”教研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实践性环节。省、市、校三级教研机构在活动中应该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但更重要的主体是广大职业学校的教师群体。所以,“五课”教研的直接目标就是提升教师的能力,但提升的是教师的什么能力呢?
从“五课”教研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个教学环节,可以直接对应教师的五个方面的能力。如上所述,这项活动的宗旨是要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所以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应该概括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课程实施能力等同于常见的教学能力。
有研究者认为“五课”中备课是基础、上课是核心、听课是手段、评课是提升、说课是“潜能”,并给出了“五课”关系图。[1]从这种“五课”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来看,课程实施与教学是一回事了,“五课”教研的开展就成为如何上好优质课或示范课。这种理解可能导致“课程实施”概念中的许多信息湮灭,致使教师不能领会以课程实施为宗旨的“五课”教研的价值追求,在操作上不能选择合乎课程改革精神的行为。如果我们把“五课”教研的目标定位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上,还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五课”教研活动的参与主体问题
《通知》关于活动的参与主体表述为“全省职业学校、各级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和相关组织”。这个表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全省职业学校、各级教研机构与相关组织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这样理解与《通知》宗旨中“省、市、校三级教研网络”是对应的,但与课程体系结构对应就不是天衣无缝了。
从课程的管理维度上来看,我国目前课程管理体系是三级模式,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五课”教研既然是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那么课程实践必定是四维的,即在客观存在的课程之外还有教师课程,而“五课”教研的重点恰恰就是能充分体现实施意义的教师课程。它是对已经存在的法定规范课程和经过修正的校本课程的重建,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必由之路。这个课程的质量决定着课程实践的最终质量。所以,“五课”教研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二)“五课”教研不应局限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刚进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许多青年教师不会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不能适应课堂或者实践教学需求,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全,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呆板,所采用的教学素材简单堆砌或者不足。这些方面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五课”教研所包含的五个方面,自然可以提升这类教师教学能力,从而为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常情况下,教师首先从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始,熟悉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学生状况和学习特点,确立适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需要分析典型工作过程,搜集教学素材等,并对课程进行适当处理和改进,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可以说备课环节提升了新教师对专业的把握能力,从而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后,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成为教师要做的工作。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如何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都是教师基本能力。专业技能课程如何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新进教师很难把握。一方面教师专业技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技能,如何分组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更为重要。带着这些问题,新教师需要向有经验教师请教,查阅资料,通过实践摸索,力争建立适合自己和自己所带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年轻教师很容易按照给定的教学方向、目标或计划进行授课。他们所面临的课程是教学真实过程之前或是课堂场域之外设定的,对于他们而言,仅仅就教材教教材只是踏实地传递了课程原先的内容。当然,如果能做到忠实有效地传递已经很好了。但是,这种教学能力的形成靠的是外塑,带有很浓重的技术化倾向,往往缺少教学艺术所应具有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因而从教研的角度看,“五课”教研不应只局限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借助“五课”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主动反思能力,同化课程知识
如前所述,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已经确立的既定文本规范,校本课程与教师课程要结合本校专业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创造性加工。因此,“五课”教研应该助推教师完成从通常的“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的升华[2],进而通过立足课堂,深入实践培养课程实施能力。
从“五课”教研特别是基于其上的“两课”评比的组织主体来看,要给教师定出“五课”的标准,教师应具备对课程取向的敏锐感知能力、对涉及的文本的解读能力、对相同课程不同课本的统合能力、对自己承担的课程的全盘设计能力、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和对整个课程实施效果的反思能力。如果从认知、策划、实践与评价这四个行为环节上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课程实施能力简单分为课程认识、设计、实践和反思能力。从活动开展以来的实践情况来看,上述能力中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平时教学考量的重点,涉及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过程设计等,比较欠缺的是教师的课程认识与反思能力。
课程实施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忠实按照所谓的不变的教学大纲和既定的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显然不符合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知道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他们是可以被赋予再选择、重研究、开发与整合的权利后,才可能有主动去审视并实施课程的行为。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行走能力,更取决于他的目光是否远大。所以,教师的课程认识是课程实施效果所能达到的边界。“五课”教研要求教师把习以为常的教学过程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次上来对待,那么课程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必定会给课程的实施行为预留足够大的空间。
课程的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师课程品质的保障,只有进行反思,个人的课程意识才能得以优化。反思的动力来源于“听课”与“评课”。反思的内容涉及课程的方方面面,可以是课程理念、结构,也可以是内容与教学的过程。反思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论文、建议或心得体会。教师只有超越原有的课程的忠实传递者角色,才能批判性地反思,成为课程实施的出色实践者。
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如果能够主动反思,从微观上总结每堂课教学得失,从宏观上反思课程实践的得失,无疑能够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程反思涵盖了教学反思,它贯穿“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的始终。备课应借鉴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学习优点,抛弃缺点,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和搜集素材,才能准备出比以前更好的课。上课过程应根据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说课本身就有反思环节。听课和评课过程中,对别人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总结得失进行自我借鉴。“两课”评比活动中包含教学反思内容,教学反思也是吸引评委眼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反思,不仅写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也深入分析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教育理论支撑,剖析要有深度,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具体且可行。
综上所述,“五课”教研使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学会如何教学的基础上,从课程改革的高度催生课程意识,从而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也渐渐培养出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有调查表明,“职教教师课程实施认知能力多元取向,存在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3]即是说有些教师没有正确认知课程,有些教师有正确的课程意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他们依然按部就班地忠实执行既定课程。所以,“五课”教研不能止于《通知》,也不能止于认知。如何切实促进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提升,有赖于教研机构与职教职能部门专家的引领。
(二)把握“五课”教研与“两课”评比的辩证关系
“两课”评比活动是在普遍开展“五课”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常规性的评比活动,是对“五课”教研工作的检验,也是“五课”教研工作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必须认识到,脱离“五课”教研的“两课”评比是没有意义的空中楼阁。目前,徐州市在组织“两课”评比时都明确要求参加评比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在本校公开上过的课,并且必须有本校或外聘专家的点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两课”评比脱离“五课”教研活动,只重形式,不讲实效,急功近利。
“五课”教研工作是“两课”评比的归结点。“两课”评比之后,一些学校和个人如释重负。其实,“两课”不是活动的终点,而是“五课”教研工作新的起点。带着“两课”的成果再次回归“五课”教研,教师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徐州市要求参加省赛的选手在比赛之后结合省赛准备过程以及专家提出的问题写出前期“五课”教研中的得失体会以及改进措施,确实能够促进“两课”成果及时消化。追踪调查徐州市“两课”选手发现,经历“两课”的洗礼,无论是否获奖,教师再次投入“五课”教研工作,课程实施能力均有明显的提升。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的陈晨老师在第一次参加省“两课”评比时,仅获得了“研究课”,后来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的引导下,思得思失,重新在“五课”教研中消化、反思,2013年再次参加省“两课”评比获得了“示范课”第一名。
(三)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示范课”与“研究课”的引领作用
为了确保“五课”教研活动效果,落实课程改革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每年组织专家不打招呼到各中等专业学校推门听课。推门听课有助于教师形成开放的心态,有助于教师课堂规范意识的强化,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推门听课活动促进教师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实施水平。教师既是推门听课的被检查者,同时也是推门听课的直接受益者。每次专家的听课评课都是对学校“五课”教研工作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
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江苏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将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相应成果也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徐州市相关教科研部门充分发挥本部门拥有的省级示范课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年都及时组织展示活动分享经验。三年来,几十位省赛“示范课”选手为徐州市千余名各专业教师做展示,讲心得,谈收获,尽可能地放大了“两课”评比的成果,也让更多的教师以更宽广的视角投入“五课”教研工作。
“研究课”是指某一方面形成教学特色,并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优质课。目前,各级单位对研究课的成果价值挖掘不够,仅仅在缺乏示范课的时候,拿出来示范。其实,向广大教师展示“研究课”更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首先,“研究课”属于优质课,同“示范课”一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其次,“研究课”与“示范课”相比有所不足,而这些不足往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拿出来让大家探讨,无论授课者还是学习者均能产生深刻的体会与共鸣。徐州市每年暑期培训时,不但组织省、市级“示范课”教师做示范,还组织“研究课”教师进行展示交流,让专家、展示者、教师三方互动交流,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也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积极强化“两课”评比的推动作用
“五课”教研工作调动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两课”评比则发挥了促进教师成长的推动作用。首先,采取政策手段。“两课”评比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所以,我们在布置“两课”评比活动时要求必须先做到校级全员选拔,通过政策手段推动教师广泛参与。其次,采取激励手段。相关单位对获奖选手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目前,各地区、各校对“两课”成果奖励程度和形式各不相同,但这些奖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课”评比活动向着全员性、高水平方向发展。“两课”成果与职称、名师评比相衔接也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今年,徐州市已经将“两课”成绩与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评比相挂钩,并写入市级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本市教师参与“两课”的热情,也保证了徐州市在省赛中一直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最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五课”教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而“两课”评比活动是一种促进提升的手段,可以应用于“五课”教研的任何一个环节。“示范课”、“研究课”画出了教师的成长轨迹,有效地探索了职业教育教师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兆林,高彩梅.让“五课”回到教研的本位[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骨干教师 教研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培养骨干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部分,文化则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等。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在知识水平中体现其价值,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起到的无形的作用,使学生们在对于不同文化的不同选择和认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小学时期正是学生思想启蒙的萌芽阶段,这也就证明小学语文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如此重要。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便体现在对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的提高上来。对于教师而言,在新型的课程标准的条件下,教师不仅仅是“传其道、受其业、解其惑”,更要去成为一名具有创新和探究能力的研究者。只有作为一名研究者,去探究和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去勇于尝试新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不会止步不前,会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继续发展。这一切都体现出对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上来。
2小学骨干教师教研能力培养策略
斯腾豪斯认为"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计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影响教师的教研水平的因素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在的教师参与意愿和外在的培训水平。
2.1外在优化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教研培养策略
2.1.1创新引领,继承与开发同步,实现教研活动多样化
素质教育的普及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灵活学习,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改变教育方式,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师的培B不仅需要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与品质,而且要求具备创新的人格和教育能力。而创新教师的培养需以教研方法的改革为基本,使每位骨干教师乐意参与到教研活动中,自觉地提高教研能力。实现教研方法多样化和创新化,需要我们借鉴国外的在职教师的培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形成我国特色的语文骨干教师校验培养体系。
2.1.2监测与评估教研活动质量
学生的学习好坏通常我们会以成绩来衡量,通过与他人对比与教师激励来引发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的培训活动亦是如此。那么如何测评教研活动确实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有提高呢?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呢?这就需要具有教研活动标准指标体系,实现对教研质量的有效监控。该体系应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情意、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检测。通过对教师教研活动进行评估,促使教师能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中,实现对教师的规范与提升。
2.2内在提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教研品质
2.2.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优化自主学习能力
弗洛伊德曾强调:“人类行为的重要推动力是本能驱力”。在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下,教师已然不是知识的权威,要想获得立足之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居安思危,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拓宽知识视野,加强学术地位。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坚决摆脱“一次性教育”的思想观点,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当教师具有自主接受学习的动力后,才能更好地接受教研培训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2.2.2反思是提升教师教研水平的翅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波斯纳也提出教师的成功来自于:经验+反思=成长。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应养成积累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不断反思,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出对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应对办法,促使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2.2.3增强角色认同感,消除抵制心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改变教学方式,而不是不加思考地把原有的研究结论运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克服做研究的惧怕心理,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认识到教师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从小型的研究课题开始,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看作行动本身,逐步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员。
3总结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而在小学生的眼中教师具有示范性和权威性。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局为贯彻“聚焦课改、决战课堂”、“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教育工作思路,将创新培养机制列为“十一五”期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的重点。骨干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善不完善,笔者就目前相关现状提出一些建议,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在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能够真正成为合格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本文章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机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J20140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魏欢.农村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