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红色文化的传承范文

时间:2023-07-05 16:12:40

序论:在您撰写红色文化的传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红色文化的传承

第1篇

>> 文化视野下高等教育的功能研究 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探析 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 刍议高等教育评价下新视野的研究 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多元文化视野下高等教育中的通用性教学设计研究:基于美国的经验 文化传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创新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畲族高等教育 红色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基于文化管理视野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中文化传承与职业训练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述评 国家战略视野下的美国高等教育 探究高等教育评价下的新视野 全球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研究 女性主义思潮视野下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 以人为本视野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中外研究者视野中的金融危机与高等教育 社会变革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田建国.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10430(2).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2.

[4]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M].程方平,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7.

[5]谈娅.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0126.

[6]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01103.

[7]黄亚果.红色旅游载体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5157.

[8]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1921.

第2篇

红色歌谣必须通过德育的渠道进入校园,因为从学校本身的行政制度而言,进行管理疏导是首位,德育便是其中。要想通过多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就必须进行宣传、说教,让学生充分了解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定位和它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理念。

目前赣南苏区红色歌谣在高校教育传承现状分析

近日,为了了解各高校对于红歌的开展情况,笔者经过多方面的调查以及对几所高校的走访得知大部分学生对大学校园里的红色文化根本不知道。针对大学校园中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1 对红色歌谣没有清楚的定位:通过调查得知,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大多学生不知道。较多学生也不了解“赤红’夕、“扩红”运动。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对红色德育教育的没有足够的认识。学校也没有组织学生参观较多的红色革命展馆。学校没有开设较多的有关红色文化的课程,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由于这些局限性,学生无法深层次了解红色文化,同时也无法了解革命老区的抗战史。所以,学校对德育教育高度重视,同时政府部门也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从而让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充分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当前的形势发展相适应。共同建设好红色文化。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建设:

1 红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要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出来。当前,大学校园出现多元化文化潮流,充分整合和利用有着良好代表意义的红色文化,不但可以将红色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挖掘出来,同时可以将苏区与红色文化精神充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规范红色文化具体内涵。

2 密切结合红色文化建设与其它文化建设。高校进行多元化文化发展建设。要对学生的认知、态度、情感等各种道德观念的结合,通过横向文化建设来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比如,借助图书馆文化、餐厅文化以及宿舍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也可以从纵线文化建设来进行。比如,学生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通过这些范围的文化建设,将红色文化建设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校文化体系最大程度构建起来。

3 增强红色歌谣的传播渠道。在高校中加入红色歌谣教育,是让学生对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了解他们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因此,要从多方面进行红色文化的宣讲教育,教育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借助多种物质化的手段进行宣讲,比如校园标语、校园宣传栏等方面进行宣讲教育,从而让全校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同时,可以举办规模较大的合唱比赛等也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书籍等宣传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宣传鼓动,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发展。

2 红色歌谣的教育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当红色歌谣进入大学校园之后,高校要借助各种教育宣讲形式,让学生对这些红色歌谣进行演唱。学校可以多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将一些革命题材的优秀影片展示给学生。笔者从调查走访中得知,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曾经参观过革命纪念地和看过红色革命读物。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红色文化了解不够,没有较强的针对性,无法真正意识上认识红色文化。

3 对红色文化缺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高校中的红色文化的实施力度不够,缺陷较多。红色文化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不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建立红色文化网站,同时要对及时更新这些网站信息,让学生不断受到红色文化影响。并且在校园网站中设置相应的意见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从而实现红色资源的共享。

赣南苏区红色歌谣在高校教育传承

当前,各个高校里基本都存在以上这些问题,想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就要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办好红色文化网站。学校领导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所有职工积极参与进来,方式,让红色歌谣的传播速度加快,让红色歌谣的传播力度加强。从而让学生广泛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中来。

4 增强红色文化的时效性:红色文化有着较多的内容,解说的时候可以借助各类图片或者文字等形式,同时要对红色文化网站信息进行定期的维护,从而吸引学生关注红色文化,从而让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最大程度提高。

总结

第3篇

一、通过美术与书法艺术,传承红色文化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利用与开发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文化艺术创作,是对地方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良好政治素质的有效方式。其中,美术是文化艺术创作中比较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高校可以利用一些重大节日,依托学院特色,结合专业特点,以红色题材为主题,组织形式多样的绘画、剪纸、创意设计比赛活动及展览等,让师生根据自己对红色元素的理解与提炼,用绘画等方式表现自己眼中的红色历史。对于那些令人震撼与惊喜的优秀绘画与设计艺术作品,可展览于文化走廊,或者专门展示的场所,唱响红色教育号角,带动全院师生提高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荣誉感,坚定信念,热爱祖国,传承红色文化。如根据国庆节、建党节等节日,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创意生活、变废为宝、旧物改造等系列美术创意设计手工艺品成果展示活动:装饰壁画、书画作品等;饰品、布艺、剪纸等创意设计比赛手工艺品,如牛仔裤图案、帆布鞋、手绘T恤等手绘生活创作,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唤起院校师生员工的爱党情怀。另外,书法艺术也是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的有效方式,是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书法艺术之中,既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书法艺术,提高大学生书法水平,也给大学生创造自我展示、修身养性的平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汉字的热爱,也使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如2010年12月12日,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在红色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举办了“翰墨飘香,爱国情深”规范汉字硬笔书法决赛,以《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为书写内容,参赛选手精心设计格局,创作出个性化的书法作品,获奖作品则放在校园展示橱窗里,供全校师生观赏,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艺术范围。

二、借助摄影与动漫艺术,强化宣传力度

在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中,摄影与动漫技术是充满时代气息的传播手段与有效渠道,是情境式教育方式,借助媒体动画技术灵动呈现革命历史材料,通过图文并茂、形意融合的表现方式,给受众多感官刺激,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与文化熏陶,教育效果远远优于说教式教育。如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制作了江西第一部大型原创“红色动漫”作品《安源小子》。这部红色题材的动画片以江西传奇英雄王耀南为原型,生动塑造了一个勇敢聪明的“南伢子”卡通形象。他带领着一群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少年英雄,和邪恶势力进行了几番惊心动魄的斗争。借助绚丽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寓教于乐,效果很好。同时,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动漫基地也朝着“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以红色题材为主,打造为全国知名、全省最强的动漫创意生产基地,构建江西省独特红色文化品牌。再如:2011年10月21日,以“红色———印象”为主题的第十届江西省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暨艺术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江西警察学院举行,展览作品包括人物风情、自然风光与创意摄影等题材,既给江西省高校师生创造了美育机会,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校还可引导广大师生结合学校实际与当地文化资源,组织红色网站设计大赛,包括图文并茂的红色资源简介、经典人物与革命故事、红色论坛或博客、红色影视、电子书库等栏目。或者广大师生通过校园网络中的飞信群、QQ群等聊天工具,上传红色旅游景点的拍摄相片、分享旅游感受以及对红色文化精神的体会等,多途径、多方式地展示红色文化艺术。或者结合学院特色,组织网络征文比赛,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组织了“吟忆峥嵘,颂响红色”的网络征文比赛。

作者:赵君 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4篇

(学校学生)

您好,我们是方树泉中学党支部的调研报告组成员,为庆祝我国建国70周年,我们正在对桐柏苏区“红色历史文化”的普及情况做一个调查。对您所提供的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请配合完成调查,谢谢!

一、你的政治面貌是?

1群众        2团员       3党员

二、你对当地的一些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革命事迹了解多少?

1很多    2比较了解    3了解一点点  4一点都不了解

三、你是否知道我国的建党时间?

1知道         2不知道

四、该县有做过红色文化宣传?该县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有哪些?

1没有    2红      3红色歌曲    4红色旅游      5红色书籍      6革命前辈口述    7其他

五、面对我县的红色历史经典你觉得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

1传统的忠于原著传承      2娱乐性质的改编

3亲身体验感受            4系统的教育      5其他

六、你是否愿意接受更多的革命教育?

1很愿意   2乐意接受   3服从安排    4很不愿意

七、你觉得红色革命精神是否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1有比较大的关系       2关系不大      3完全没关系

八、你认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是否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

1是         2否         3不知道

九、你觉得现在人们对革命精神的态度怎么样?

1看重     2不是很看重   3完全不看重     4没感觉

十、你认为弘扬红色文化的意义有哪些?

1缅怀先烈      2敬佩伟人          3激励自己  

第5篇

利用红色资源,搭建传承平台。以通往井冈山的公路为载体,结合山形地貌,通过壁画、雕塑、剪纸、彩绘等手法,精心打造一条“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示范带,集中展现永新的红色革命史。多方筹资,先后建设“三湾改编”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永新将军馆、湘赣革命纪念馆等1个国家级、3个省级、1个地市级、6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邻近井冈山干部学院的优势,创建“红色培训”大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仅2016年,“红色培训”课堂承办各类培训班50余期,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精选“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秋溪建党等10个永新红色经典故事编印成册,以讲读形式让干部群众重温红色故事,增强红色记忆。自2006年以来,邀请永新籍将军何继明,每年义务到三湾村宣讲革命故事和“三湾改编”历史,形成“将军讲堂”宣讲品牌。邀请老后代在“将军讲堂”授课,通过讲述父辈或祖辈故事,把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风范、严格的家风家教等传递给当代人。

开展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走访征集41名开国将军、7名正部级干部、37名副部级干部资料,制作完成每人一集30分钟的纪录片,编写《红色记忆・永新籍开国功臣传》。编印《永新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丛书》,作为理想信念教育读本免费发放给全县党员干部。自筹资金拍摄以反映贺子珍早期革命历史事迹为主线的微电影《铿锵杜鹃贺子珍》,在市、县电视台展播,用先辈革命事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永新县革命文化宣传教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仍面临种种问题,如许多旧址破损严重,修缮经费匮乏,保护现状堪忧;对红色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宣传力度不够、开发利用缺乏整体规划;宣教形式单一,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策划起点不高,参与人数不多,影响面不大,等等。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力度。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人文财富,一旦损毁不可再生。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切实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投入。充分利用影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对红色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公益广告、旅游推介、节庆活动等,扩大其知名度,提升其竞争力。

第6篇

关键词:数字摄影;红色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30-02

在科技迅速发展和人们广泛接受知识的时代,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热衷于摄影这门艺术。摄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拍摄者通过拍摄不同形态的照片来表达个人的情感。而数字摄影是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它的特点有照片的直观性、后期便于处理等。红色文化对于我国有着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江西,一个红色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闻名中外,有井冈山、瑞金、南昌、萍乡等革命圣地等,将这些革命胜地通过数字影像的形式转化为大家喜爱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这都很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

一、数字摄影的艺术特性

19世纪摄影术的发明影响和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人类历史的发展。现如今,数码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它将数码摄影带进了千家万户,使摄影不再只是专业摄影师的专利。数字摄影的特点和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创意手法更加便捷

数码摄影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码摄影后期制作用电脑图像处理系统代替了传统暗房,这一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摄影输出方式的改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拓展了摄影艺术的创作手法。数字摄影的即显性能在拍摄后马上看到照片拍摄的效果。数码相机的即显性可以让拍摄者立即知道对当时自己所拍的照片是否满意,不满意时能立刻删除重新拍摄直到满意为止,减少重拍和节约拍摄时间的长度。

(二)与网络媒体融合更加快速

互联网因其交互性、瞬时性、开放性、多媒体性己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第四传播媒体或称作新媒体形式。摄影与网络的结合,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加大了影像的传播力度、拓展了视觉文化的深度,也使摄影艺术在网络时代获得了新的生机。在网络时代,几乎人人可以通过运用数字摄影技术再借助个人博客、QQ空间等网络技术手段随时所拍的照片。网络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其方便的交流互动平台,不同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的数字影像通过网络呈现在众人面前,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视觉盛宴。

二、数字摄影与红色文化的相互关系

红色文化在近些年随着红色旅游兴起、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红色资源利用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在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红色产业甚至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江西是重要的红色文化基地,革命时期的许多战争都发生在江西,迄今为止江西也遗留着很多革命时期的文物、建筑等供人们参观旅游、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

任何东西的宣传都需要媒介,而数字摄影在当代社会就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传播媒介,这取决于了数字摄影的受欢迎程度和宣传效果,所以在选择红色文化宣传的媒介是选择数字摄影的话,对于红色文化宣传只会有促进的作用。

(一)数字摄影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更具形象性

数字摄影可以帮助红色文化更好的进行宣传,一说到红色文化,我们只是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抽象的概念,虽然能想到红色文化是有关革命的,能想到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一些遗址、纪念馆等,但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也只是大致的了解,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利用数字摄影将能联想到的与红色文化的相关的不同方面的事物拍摄记录下来,通过图片的组合形成相册,制作成作品,相册中包含红色文化各方面的内容,通过观看相册,我们就可以形象的了解到底什么是红色文化。

(二)数字摄影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更为直观

红色文化的宣传有对红色文化简介的宣传,也有对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的宣传,还有对红色文化传承下来的物质遗产的宣传,无论是哪种宣传,都是希望人们对红色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直观就是能用眼睛看到的具体东西,红色文化的简介和精神都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但红色文化传承下来的物质遗产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虽然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建筑遗址我们能够去看到,但是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于想要去了解红色文化的人们并不是很方便,但如果是有利用数字摄影将这些东西拍摄下来制作成了相册,通过观看相册来了解红色文化则更为方便。而且观看照片是一种对人们而言是一种视觉冲击,人们总是对于眼前看到的事物印象会深刻一些,记得也会更加清楚。

(三)红色文化为数字摄影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信息的传递需要媒介,现在的传播业很发达,同一种信息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摄影也成为了一种传播方式。利用数字时代摄影艺术喜闻乐见、学习与制作门槛低的特点,结合江西省独特地红色文化资源,在弘扬红色文化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能挖掘摄影艺术的独特传播价值。

摄影就是一门图像艺术,这让摄影成为了一种传播媒介。摄影在现代社会中是随处可见的,喜欢拍摄的人,懂得欣赏拍摄作品的人都体现了摄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由于摄影学习操作简单的特点,只要能承受摄影费用的人都可以加入到摄影的行列中,使其拥有大量群众。特别是数字摄影的出现使得摄影艺术的传播价值更得以彰显,因此,充分利用摄影艺术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来宣传和弘扬江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才能争取更多地群众参与到摄影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中来,使摄影艺术在普及层面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充分地体现。

三、利用数字摄影艺术宣扬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

红色文化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代意义,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利用当代摄影艺术对红色文化有着积极的传播作用。

(一)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经济建设

在红色文化被大家了解和懂得其重要性后,红色文化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拍摄红色文化场所,影象记录红色文化活动,让人们对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充满向往。红色文化传承时可以通过数码影像吸引大家去了解红色文化,去纪念馆等地方去参观会促进红色旅游,反过来红色旅游也能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红色文化,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两者相辅相成。

(二)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政治建设

红色文化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和思想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影象的形式记录下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吸引人民群众参观游览,可以实现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也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红色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扩大,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对社会和政局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三)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文化建设

事物都是双面的,有正面的就有负面的,文化也是如此,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先进文化吸取了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精华,能帮助人们使文化建设按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壮大。通过摄影艺术记录下红色经典,把红色建筑、文物、人物以图片的形式记录到书籍、资料、宣传册中,可以用于教育下一代的资料,也可以为红色旅游进行宣传,红色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普遍意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依据建设我国先进的文化体系。

(四)运用摄影艺术传播红色文化促进社会建设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借助摄影艺术宣扬的红色文化为当代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舞台,也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红色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许多的积极作用,如教化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向导作用,此外,还具有陶冶、审美、愉悦等功能和作用。红色文化这种先进文化的这些作用互相联系,具有强大的力量足以让人们团结起来,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特色文化课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图1 特色文化课程结构

第二类是隐性课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客家文物博物馆”、“客家文化资料室”为依托的各类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研究讨论等系列课程活动,以及“红色班级”建设,“红土情”校园文化节,客家体育运动会,“红色之旅”和“史迹考察”等活动。上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两者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 依据课程功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传授型课程。该类课程以传授地方优秀文化知识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苏区体育”、“中央苏区教育简论”、“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山歌文化研究”、“客家音乐”、“中央苏区史”、“客家民俗研究”、“客家舞蹈研究”、“苏区精神与文化”等特色文化课程,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

第二模块是技能训练型课程。该类课程以文化技能训练为目标,主要包括结合不同学科、专业而开设的“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客家音乐民俗与田野采风”、“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客家味道—客家饮食文化研究”等课程。课程内容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各种技能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

第三模块是素质拓展型课程。该类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客家文化丛谈”等,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课程内容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贯彻史论结合、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苏区与客家文化进行了系统简述。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地方文化视野,拓展其继承文化传统的素质。

二、创新“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的联动式教学体系

通过十多年来的课程实施方法改革,不断探索与积累,建立了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共同作用,三个空间维度(课堂、社团、社会)相互联接,三种互动方式(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交互运用的联动式特色文化课程教学体系(见图2)。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借助“课堂、社团、社会”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开展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苏区文化、客家文化精华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图2“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联动式教学体系模型

1. 贯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利用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以苏区和客家文化教育的“三互动”,有力地促进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苏区历史与文化、客家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职业品格,成为“下得去、稳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具有浓厚本土情感和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2. 大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社团、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学生社团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载体。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客家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点”、“客家研究中心湖江研究基地”、“安远县镇岗围民间美术教学实践点”等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共和国摇篮瑞金、苏区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在赣州市周边中小学建立了10余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3. 深入开展课程教学互动活动。在社团活动方面,通过教师、专家等引导,坚持在学生中开展“红色班级”建设活动,先后建立了“瑞金班”、“于都班”、“兴国班”等一批红色班级。借助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与客家文物博物馆及谷雨诗社等学生群团组织,每年开展“大学生红色故事会”、“红色题材优秀影片展播”、“红歌大赛”、“苏区历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展”等系列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还坚持举办“客家文化展”、“客家书画摄影作品展”、“客家音乐舞蹈汇演”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实践方面,利用苏区和客家文化的直观性、亲近性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客家民俗、民居、客家族群日常生活等田野考察活动,学院成立了“红色宣讲团”,联合井冈山大学组建了“赣中南红色文化宣讲团”,让学生深入同学中宣讲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发挥学生自我宣讲、自我教育的互动作用。组织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员向赣州市中小学生宣讲和传播苏区精神。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服务团下乡村宣传和传播客家文化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苏区、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质的认识与了解,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总之,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社团、社会”与“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

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保证有效实施特色文化课程。

1. 成立课程建设的研发机构。赣南是中央苏区所在地,苏区精神的发祥地,也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苏区和客家文化,成为学院凸显办学特色,提高育人质量,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源。学院建成“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与“客家研究中心”,发挥研究基地的研究优势,将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2. 挖掘课程建设的实物资源。学院注重教育教学的直观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先后建设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和“客家文物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展示,系统勾勒苏区与客家历史文化沿革与概貌。学生通过参观活动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之间开展讲解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对学生品格熏陶、性情陶冶、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 建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学院通过内培外引,打造由专家、教师、老等组成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学术骨干组成的高素养校内专业教育教学团队。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了著名党史、文化史专家为学院特聘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与交流。近几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总参谋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与大学生共话成长,播撒红色文化种子,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精神家园。定期邀请健在的老或老后代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

4. 制订加强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对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使特色文化课程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学院出台了有关加强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把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苏区精神进校园”工作方案》等,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及教师在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5. 形成以科研促教学的课程建设机制。为了加强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学院非常重视科研促教学,通过科学研究为教学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研新成果及时融入到文化育人中,实现地方优秀文化研究、育人、传承创新一体化。学院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引入课程建设的导向政策,建立了教学科研双重考核制度,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激励机制;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机制;创造科研成果促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几年来,主编出版《中央苏区研究丛书》(十卷本)、《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校园文化学简论》等专著,获江西省第十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50多篇教研论文。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在教研与科研的带动下,文化育人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出版了全国第一部“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教材,“校园文化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教学改革成果“传承地域优秀文化 创建特色文化课程”获江西省第十三批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