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范文

时间:2023-07-04 16:01:16

序论:在您撰写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第1篇

【关键词】隔震;橡胶;支座;阻尼;结构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结构防震减震技术的历史

从20世纪出开始,静力理论逐渐得到发展,减小了结构体系的刚度,并形成柔性结构体系,工程抗震防灾技术的发展,使上部结构刚度得到增加,并在柔性底层结构体系中减少了结构底层刚度,一直到现在,工程抗震防灾技术已经基本发展到全国普及的地步,而且延性结构体系的传统抗震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会做为传统抗震方法的设计依据,此方法以“抗”为核心,通过控制构件的刚度以及非弹性状态下的延性,来达到抗震目的,这个方法能有效的消耗地震波能量以及减轻地震反应,达到使建筑物“裂而不倒”的效果。

2、建筑结构防震技术

2.1 防震方法

现在城市建筑物防震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方法。其中包括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法、时程分析法、频谱法、随机振动法等。二,建筑物的结构减隔震方法。其中包括辊轴隔震、滚珠隔震、橡胶垫块隔震、悬挂基础隔震、摇摆支座隔震、滑动支座隔震、悬挂结构隔震、耗能减震、冲击减震、主动控制减震等。

2.2弹性建筑

弹性建筑是一种防震效果最佳的新型防震建筑,其特点是以柔克刚。最常见的弹性建筑是建在隔离体上的防震大楼,隔离体由分层橡胶、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阻尼器由螺旋体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此外,在滚珠和弹簧上建造大楼是抗震新法,其共同特点是通过隔离或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到达建筑物的振动,防止地震破坏。

3、建筑隔震技术

3.1 隔震结构体系

为保留柔性底层结构体系的特性、避免底层结构构件的损坏,可采用隔震结构体系。根据隔震装置所处的位置,将隔震结构特性分为地基隔震、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三大类。

地基隔震可分为绝缘和屏蔽。绝缘是利用软弱地基或象人工地基那样较软的地基有降低输入加速度的性质,在地基自身中降低输入波的方法,但设计时首先必须保证地基对建筑物的支承强度和基础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屏蔽是在建筑物周围挖深沟或埋入屏蔽板等将卓越长周期的剪切波(S波)隔断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地基为对象,用以减少地震波输入,实际工程设计中应用较少。

基础隔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它是在建筑物基底设置控制机构(隔震装置)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上部结构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一些研究和应用较广泛的基础隔震方案有:①橡胶垫隔震装置。包括天然橡胶垫,标准多层橡胶垫,高阻尼橡胶垫,加铅多层橡胶垫等。②滑移隔震。在房屋基础底面处设置钢摩擦滑板、石墨、砂料、涂层垫层及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形成滑移层,使建筑物遭遇地震时,通过该处不连续介面的滑移错动,部分地切断地震波的传播,限制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③滚珠及滚轴隔震。用高强合金制成的滚珠(滚轴)涂以防锈或层后置于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地震作用下,通过滚珠及滚轴滚动而达到隔震的目的,此外还有摆动隔震、悬吊隔震、螺栓钢弹簧隔震、混合隔震等装置。

隔震装置除了可以设在建筑物基底,还可视需要设置在建筑物层与层之间,即形成层间隔震体系。一种是将隔震层设置在结构一层、中间层的隔震结构;一种是将MD系统中的弹簧一阻尼器用叠层橡胶支座代替、用顶层楼板或隔热层作为质量块的屋顶隔震。由于这类结构的隔震装置都是最初用来隔震的橡胶支座,只是隔震层的位置不同,故统称为层间隔震结构。

3.2橡胶支座

根据“基础隔震”理论研究开发的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多、技术最成熟的隔震元件。橡胶支座的隔震原理是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基底或某个位置上设置橡胶支座,利用橡胶支座的水平柔性形成一道柔性的隔震层,通过此层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以集中发生在隔震层的较大相对位移为代价,阻止或减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并使整个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得以延长,以减轻上部结构地震反应,最终达到减轻上部结构地震破坏目的。据有关资料报道,装用橡胶支座后,建筑物受地震冲击破坏的能量可减轻1/3~1/5。

目前常用的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有三种:①天然橡胶支座,是由多层天然橡胶板与多层钢板相互叠合而成。天然橡胶耐老化、耐蠕变性能好,但减震(阻尼能力)差,作为隔震用途时,往往与其它阻尼装置配合使用,其外部用耐侯性、耐臭氧性好的合成橡胶做保护层。②高阻尼橡胶叠层支座,由于采用高阻尼橡胶,具有隔震橡胶所需要的稳定支承、弹性复位和阻尼功能,可单独作为隔震装置使用。其橡胶材料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并用,或用氯丁橡胶、硅橡胶,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不需与其它阻尼装置配合,可单独使用。③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在普通天然橡胶支座的中孔灌入铅芯而成,其目的一是提高橡胶支座的阻尼,二是增加支座的早期刚度。近年为保护环境,改用锡代替铅。

4、建筑结构减震技术

4.1消能减震设计原理

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使主体结构构件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严重破坏。消能装置通常由阻尼器、耗能支撑等组成。消能装置不改变结构的基本形式,房屋的抗震构造与普通房屋相比不降低,其抗震安全性可有明显的提高。

4.2技术要求

需要减少地震水平位移的钢和钢筋混凝土等结构类型的房屋宜采用消能减震设计。减震设计应根据罕遇地震下的预期结构位移控制要求,设置适当的消能部件。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目前减震部件较多有:橡胶垫隔震减震器、空气阻尼式减震器、不锈钢丝绳减震器、封闭形减震器等等,石墨也是较理想的助滑剂材料。

消能部件可由消能器及斜撑、墙体、梁或节点等支承构件组成,消能器与斜撑、墙体、梁或节点等支承构件的连接,应符合钢构件连接或钢与钢筋混凝土构件连接的构造要求,并能承担消能器施加给连接节点的最大作用力。消能器可采用速度相关型、位移相关型或其他类型。速度相关型消能器指粘滞消能器和粘弹性消能器等;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指金属屈服消能器和摩擦消能器等。消能部件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消能部件宜设置在层间变形较大的位置,其数量和分布应通过综合分析合理确定,并有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消能减震能力,形成均匀合理的受力体系。与消能部件相连的结构构件,应计入消能部件传递的附加内力,并将其传递到基础。

消能器和连接构件应具有耐久性和良好的易维护性。设置隔震部件和减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祁皑.层间隔震技术评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6)

第2篇

关键词:地震灾害、防震减灾、防护工程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地震活动和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二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三是简单地介绍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构想。

(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在地震发生前,作出准确的预报或打个招呼,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前,地震部门根据观测到的一系列突出异常现象,于2月4日凌晨6时报告省政府,提出24小时内在营口、海城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省政府及时向各市地及有关部门发出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海城、营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有的电影院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营口县驻军取消了当晚在礼堂的春节慰问演出等。这次预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了住宅区,转移了重要的物资设备,对震时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地震造成1300多人死亡。据估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的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

我国当前的预报工作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国务院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了不同规定。预测意见是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以上人民政府风险决策,并由人民政府向社会的。

成功预报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具备相当的监测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4大学科,共有20余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地区。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1.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5~10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2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10~15分钟;其他地区可以监测4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20~25分钟。

一是监视地下核爆炸事件。核爆炸产生的地下震动同地震波一样,都能被地震台网监测到,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台网监视地下核爆炸试验,准确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量。这在国防安全和整体外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用于爆炸监测。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沉入巴伦支海,原因不明,俄罗斯当局将这一事件归罪于一艘不明身份的外国潜艇的碰撞。但挪威波罗的海地震台站的记录说明,这场悲剧是艇上鱼雷的系列爆炸引起的。再如,1999年4月15日,韩国货机在上海坠毁爆炸,上海地震台网确定飞机是在坠毁后发生的爆炸,这在后来对飞机黑匣子和一些目击者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再如,对“911”事件,离它34公里的美国拉蒙特地震台清晰记录到了两次撞击事件和两次坍塌事件。同时,地震台网还可以对矿山坍塌、煤矿瓦斯爆炸等进行监测,以便事件发生后快速判定事件性质和作出反应。

三是监视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比如三峡地震台网,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后,库区发生158次小地震,频度增高近10倍。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蓄水后,库盆荷载增大,引起区域应力场变化;二是水压增大后,水渗入库区构造裂隙中,孔隙压发生变化。

(二)做好震灾预防工作

搞好震灾预防,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地上搞结实、把地下搞清楚”。

“把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国内外许多震例表明,设防不设防、设防到位不到位,效果截然不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10万多栋建筑物遭破坏,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在倒塌的房屋中,90%左右是20世纪50~70年代建造的,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者抗震设防标准不够;而1981年以后按新规范设计的房屋,大多数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2003年美国加州6.5级地震,震中离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11公里,但仅造成3人死亡,而且这3人还是被一个没有采取抗震措施的古钟楼倒塌砸死的;2004年日本新7级地震,虽然是城市直下型,但只造成800余栋房屋倒塌,死亡14人,创下同级别、同类型地震死亡的最低纪录。成功的例子,与美国、日本经济实力雄厚,设防标准较高密不可分。而我国唐山地震造成巨大灾难,除了震级大外,城市不设防是重要原因。震前,唐山市居民住宅、企业厂房、工业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很少采取抗震设防措施。

唐山大地震之后,痛定思痛,我国开始全面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

对于量大面广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主要是根据全国地震区划图来进行抗震设防。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是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也就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区划图的要求是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的最低标准,是综合考虑地震环境,特别是国家经济实力等因素所确定的,是500年一遇的风险设防。也就是说,突破设防标准,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还是存在的。所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设防标准,把房子盖得更加结实、牢固。

(三)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据统计;唐山地震时,被压埋人数达57万人,动用了近10万官兵,但由于救援手段相当原始,基本上是手扒镐刨(调用大型机械主要在清理阶段),这在当时以平房居多的唐山,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城市地震救援中,将要面对的是钢筋混凝土废墟,灾后破坏情况愈发复杂,简单传统工具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7.8级地震,造成16000余人死亡。当时各国相继派出救援队赶往灾区。作为印度的重要邻邦,我们按惯例,想派出工作组,提供地震科学考察方面的帮助,结果被印方婉言谢绝。印方的理由是,灾区更需要救援队伍,而当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尚未组建。当时我们深感,中国作为在国际人道主义事务中负责任大国,迫切需要组建这么一支队伍。

(四)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如1994年,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福建漳州一些学校,由于平时重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学生具备基本的地震知识,地震时没有发生慌乱,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而在距离震中更远的广东汕头,由于学生缺乏防震减灾常识,在地震发生时惊慌失措,很多学生拥挤踩踏,甚至跳楼,造成数百人受伤,还死亡3人。

再如1984年,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6.2级地震,上海强烈有感,近百人跳楼。而1996年11月9日,原地再次发生6.1级地震,虽然也有强烈震感,但由于群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没有产生恐慌,社会生产和工作秩序没有受到影响。

第3篇

【关键词】黄土;地铁;隧道开挖;支护

0.引言

近年来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发展地铁以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西北部新建地铁将是必然的,虽然在原有铁路隧道的经验基础上, 陆续修建了一些高等级黄土公路隧道、铁路隧道,由于西北黄土区土质特殊,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多变,给技术人员修建地铁带来很多问题。本文据前人经验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加以总结概括,希望能对黄土区地铁建设有所借鉴。

1.黄土区工程地质环境及性质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广、 厚度大、 层位齐全,具有特殊成分和工程地质特性。黄土是一种第四纪沉积物,具有多孔性,以粉土颗粒为主,富含碳酸盐 ,颜色以黄色为主。

1.1黄土的水敏性

天然低湿度下具有明显高强度和低压缩性的黄土,在一旦浸水甚至增湿时会发生强度大幅度骤降和变形大幅度突增的特性。对于黄土而言,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黄土的结构性问题。它的重要性早为太沙基所指出。黄土的结构性表现为在其结构联结没有遭到破坏以前它具有维持结构可稳性的能力;在结构联结遭到破坏以后表现为结构可变性的能力,它和颗粒的排列特性与均匀性有关。

1.2黄土的渗透性

老黄土中普遍存在构造节理,如斜节理,新黄土中原生柱状垂直节理发育,未曾发现有构造性节理。黄土中的节理,对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常起控制作用。在具有构造节理的黄土层中开挖的边坡,其破坏形式常呈现为沿节理面滑落;具有垂直节理的黄土边坡, 其破坏方式常呈现为倒塌;无构造节理的黄土边坡破坏则主要为滑坡。黄土的渗透系数不是一个常数,它随渗透溶液的性质,水头梯度,渗透时间等变化。水头梯度越大,渗透系数越大。

1.3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是黄土的主要工程性质,它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发生迅速破 坏而发生显著下沉的特性。湿陷性黄土以粉粒为主,含量达60%以上。湿陷变形的特征指标用湿陷系数表示,它通过室内浸水试验确定,用δs表示。我国规定:当 δs大于0.015时为湿陷性黄土,当δs小于0.015时为非湿陷性黄土。根据湿陷系数的大小,可以大致判断湿陷性黄土湿陷的强弱。

2.黄土地区地铁施工建造的工程问题及防护

2.1施工过程水害的处治

黄土隧道的水对隧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处理不当将会对隧道的施工、运营以及结构的耐久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黄土的隧道尤为不利。若地基存在地下水,且埋深较浅时,基坑开挖条件将会恶化.一方面,地下水的存在,可导致土体抗剪强度指标c,φ值的降低从而降低坑壁的自稳能力 ;另一方面,在基坑排水时,渗透水流会对坑壁发生渗压力,增大坑壁土压力,同样也会降低坑壁的稳定性.关于一般公路铁路隧道施工中对于水的处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指出: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但是,多次地震灾害现象显示,现有的地下结构并不安全。当受到震动荷载作用时,这些饱和软弱黄土对震动作用非常敏感,其土骨架结构易遭到扰动而软化,使饱和软弱土层及其浅埋隧洞体系的受力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改变了土层一隧洞体系已有的平衡条件,对体系的抗震稳定性有突出的不良影响。

解决排水方法:

2.1.1排除涌水法排出涌水法是隧道施工中使用最普遍的治理涌水方法,它主要有操作简单、工期短、费用低等特点。自然排水时最常见的方法。自然排水就是让水体自动的从岩体中排出:导坑排水和钻孔排水。

2.1.2阻止涌水法阻止涌水法就是把水体封堵或固定在岩体内部,不让其涌入隧道;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注浆法和冻结法。冻结法在含水量较高的土质地下工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中上海的地铁和过江隧道都曾采用过这种方法,且效果比较显著。

2.2隧道崩塌

隧道塌方原因多种多样,但地质因素是决定性的。湿陷性黄土遇水后会发生严重下陷,只是突然下沉,使开挖的围岩迅速丧失自稳能力,如支护措施不能满足其变化情况,极易造成塌方。隧道开挖后,土体原有的天然应力状态被破坏,围岩应力在洞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重新分布。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垂直方向渗透性强,地表水很快渗透至地下,使深部黄土处于饱水状态,其原有结构完全丧失,从而使强度和承载力降低。为防止黄土隧道衬砌开裂和隧道沉降等病害,提出以下处治措施:

2.2.1施工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速反馈”的原则,爱护围岩,加强超前地质预测,短进尺,弱扰动开挖,防塌方,人工配合长臂挖掘机进行开挖。强支护,快封闭,仰拱紧跟对稳定支护的作用很大,要保持仰拱紧跟开挖面。

2.2.2对于城市地表地铁隧道的施工,隧道开挖后立即进行喷锚初期支护,可有效的控制隧道轮廓的变形。在施工支护方法的选择中要严格控制地面的沉陷,加强施工中隧道变形监测,以及地表沉陷监测。

2.3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

隧道施工中,首先会沿着隧道走向分别在隧道两侧出现地表裂缝 。地裂缝作用可以由剪切、拉伸严重地破坏或摧毁结构物。地裂缝对所经过的建筑物及地下设施的破坏是不可抗拒的. 而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2.3.1前期沉降阶段:地层受到扰动后产生的应变就开始反映到地表,可见开挖对覆盖层的沉陷具有较强的诱导性,同时土体孔隙中的自由水夹裹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向开挖形成的临空面渗透,失水、失土使地层土体发生固结变形。

2.3.2开挖过程沉降:开挖临空面的产生使围岩土体局部卸载,洞周径向应力突变为零,土体原始地应力急骤发生重分布,围岩开始发生持续性松弛变形;同时土体加速失水、失土使地层沉降保持增幅累积。

2.3.3后期固结沉降:主要是土体固结、徐变延续与累计、受岩体流变特性的影响,后期沉降延滞时间与覆土层厚度、类型(力学特性)、地下水情况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相关。

前期沉降是地层沉降递增的缓慢过程,在松散、富水软弱地层中隧道施工时,只要恰到好处地对隧道周边围岩进行加固,及时施作网喷支护,严格控制沉降时间达到控制地面沉降总量是可能的。洞顶地表裂缝及陷穴、落水洞应立即抓紧时间处理,对已形成的裂缝采用注浆或回填灰土的方法进行及时封闭,防止地表水下渗对隧道造成危害。此外,为保护隧址区原有生态环境,在陷穴、裂缝的处理上,尽量少用临时占地,地表土壤作还原处理。

由于地铁修建贯穿城市繁华地区,地表沉降又会直接破坏地面建筑物基础,带来很多安全隐患。而目前的技术欠缺,除很好的做好地下隧道支护工作,地表变形动态是判断周围地层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监测结果能反映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介质变形过程。

3.结束语

由于黄土的特殊性,在黄土地区施工要根据不同地区黄土的湿陷性不同,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提高地基土层和隧道围岩的承载力,降低沉降量,确保隧道围岩的稳定。工程设计阶段应对黄土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进行详细勘察、勘探及试验,以达到设计合理,便于施工,工程质量有保证。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达到理想的岩土工程效果。■

【参考文献】

[1]武强,陈佩佩.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

[2]马德芹.地下铁道与轻轨交通[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高压线变压器防护方案

一、工程概况

某在建工程总占地面积7286m2,建筑面积68718 m2,计划塔吊用QTG630作为垂直运输工具,在现场轴线紧靠围墙边设有2台居民用变压器,其高压线自北向南架空斜穿而过,变压器距建筑物外墙边距离为5.5m,支承变压器的两根电线杆的距离为2.2m,变压器距QTG630塔吊中心18m,详见图1。

二、防护方案

采用电力部门专用的水泥电线杆作为防护立杆设置屏障,立杆间距为2.388m,共设5根(图2),水泥杆高度约15m,基础埋地1.5m深,周边用C30混凝土振捣密实,立杆上口高出高压线的距离为2.5m,利用100×10等边角钢作为水平杆,再用Ф10mm管箍将5根电线杆连成一体,水平方向共设置10道。用100×10等边角钢设置剪刀撑将防护形成一个整体钢骨架,然后用1830mm×915mm×18mm的胶合板(正、反两面涂刷防水漆)封面。胶合板与角钢用Ф10螺丝固定,螺丝间距不大于300mm,斜支撑利用基坑支护压顶,梁面预埋3块尺寸为300mm×300mm×15mm预埋件。预埋件锚脚为6Ф16,长450mm采用穿孔焊,斜撑共3道,设置部位两端及中间各1道(图3)。所有铁件刷红丹防锈漆二度。

三、技术准备

(1)了解和掌握建设部颁发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建设部建筑管理司编《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实施指南》中第13章中(一)节外电防护中有关内容和相应规定,本方案是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实施指南》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设计的,符合规范规定要求。

(2)现场踏勘和调查,并与当地供电局进行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并协商实施《防护方案》时要求停电的有关问题。

四、防护方案的实施

1立电线杆

按图2所示电线杆基础挖孔对电线杆进行外观检查,确定无断裂等裂缝后,用汽车吊将电线杆垂直插入孔内,电线杆必须扶正呈垂直状态,用木楔临时固定,随后灌C30混凝土,并用振动棒振捣密实。

2安装水平杆和剪刀撑

安装钢杆件必须在停电条件下工作,以确保安全。由于电线杆上无预埋铁件,100×10角钢与电线杆的连接通过Ф10钢筋作管箍,将其固定在电线杆上,角钢与管箍连接方法为在角钢一侧钻1个Ф12孔,将Ф10钢筋穿过孔,形成一个管箍,焊接后再用木楔楔紧。由于水平杆角钢较长,可采用连接钢板螺栓连接或电焊连接方法将2根100×10角钢接长。100×10角钢剪刀撑搭设方法为角钢与电线杆连接采用Ф10钢筋管箍,方法与水平杆角钢相同,剪刀撑与水平杆角钢采用Ф12螺栓连接。

3防水隔离

水平杆角钢与剪刀撑角钢组成防护骨架体,其两侧采用竹塑胶合板贴面方法,固定方法是采用通过Ф10螺栓固定在角钢100×10上,螺栓间距300mm,竹塑胶合板表面刷防水油漆二度。

4斜支撑

由于防护方案面积较大,承受较大的风荷载,为提高防护体系的抗侧移的能力,采用钢结构斜支撑方案,共3道钢斜支撑(图3),两边电线杆和中间电线杆各布1道斜支撑。

斜支撑设计采用[10槽钢,斜支撑下端与基坑围护桩压顶梁的预埋铁件焊接,上端与水平角钢焊接,该部位应再增加1道Ф10钢筋管箍,由于斜支撑[10槽钢长度超过9.0m,长细比较大,故增加2道水平杆[10槽钢,一端与斜支撑[10槽钢焊接,另一端与防护系统水平角钢100×10焊接。

五、搭设要点与注意事项

1本防护方案主要是为了施工塔吊而设立的,塔吊安装位置不能满足部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第3.1.2条最小安全操作距离8m的要求。另外,在塔吊旋转范围内,在突遇停电,又刮起大风的特殊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吊索或吊物碰触高压线路的危险,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

2本防护方案只是塔吊临近高压线

作业为防触电而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如下。

(1)施工作业中当遇到停电又刮4级以上风时,塔吊司机应立即使用备用24V直流蓄电瓶充电的电源,使伸臂旋转机构的电磁制动装置通电起到制动作用,大臂不会随风旋转,避免吊索或吊物碰触或接近高压线路;同时,施工现场值班电工应启动380V的发电机,供给塔吊电源。

若遇风力继续加大,司机应迅速将吊物落下,将吊钩升到大臂根部相距2m处,停止作业,并立即松开旋转机构的制动器,使其在风标效应的情况下,伸臂自由旋转。

塔吊大臂及吊钩上升高度只要脱开了高压线路感应电场的范围,就不会发生触电事故,也不会造成塔吊在刮大风时因强行制动旋转机构而致损伤设备或造成倒塔事故。

(2)由于塔吊一侧为西湖路,行人较多,塔吊应尽量减少西湖路一侧吊臂运行,在防护系统水泥电线杆顶部必须安装红色警示灯,以提醒塔吊司机注意安全。

(3)由于本防护系统由钢结构组成,而且靠近高压线与变电器,为防止在雨天高压线路磁场感应的影响,防护方案中水平杆100×10角钢及Ф10管箍等形成的整体钢骨架必须分别用5根Ф12钢筋重复接地。

(4)安装电线杆必须由电业局专业人员负责安装,特别强调安装与拆除时应停电作业,并进行相关的安全交底和监护。

3除严格对塔机检查验收外,应对塔吊司机、指挥人员、挂钩工和电工坚持持证上岗制度,进行专业安全操作培训和教育,使其达到密切配合,严格岗位责任制。

4塔吊与本防护系统应有可靠接地,接地不可少于2处,接地电阻要求不小于4 。

5对塔吊与防护系统产生静电效应进行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在塔吊驾驶室的台面配备高压绝缘垫,所有电器装置保持绝缘良好,并安装漏电保护器。

7对塔吊司机与指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塔吊回转时起吊钩的高度必须在高压线上方6m以上。下班后,吊钩、钢丝绳的回收位置也必须在高压线上方6m以上。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基坑支护;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2014)10-

城市高层建筑的迅速兴起,进一步促进了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工程技术人员对建筑深基坑支护的安全问题,应给予以高度重视。

1. 深基坑支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基坑支护不仅要求确保边坡的稳定,而且要满足变形控制要求,保证基坑内正常作业安全,而且要防止基坑及坑外土体移动,保证基坑附近建筑物、道路、管线的正常运行。但是,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施工、监测技术是近年来经常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

(1)边坡施工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现象。(2)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协调,常见于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开挖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得不采取二次回填或搭设钢管作业架来完成支护施工。(3)喷射混凝土厚度和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4)成孔注浆不到位,土钉或锚杆受力满足不了设计要求。(5)边坡顶面未按要求处理。(6)忽视施工跟踪监测监理。施工跟踪监测监理是随时掌握基坑支护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确保工程正常发现和及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千万忽略不得。

2. 深基坑支护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随着基坑工程的发展,原有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计算公式、施工工艺等,已不太符合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实际情形,由此导致基坑工程事故频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另外,现在城市建筑物之间空间狭小、施工场地局限等因素的存在,往往导致地下设施开挖后,给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深基坑支护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

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多变,要精确地计算出土压力参数指标值,目前还十分困难,目前的计算依据仍在采用库伦或朗肯公式进行。关于土体其它物理力学参数指标值的选取同样非常复杂,例如在深基坑开挖后,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指标值彼此之间就是变化的,很难据此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压力。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指标值选取不准,将对设计计算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土力学试验数据表明:内摩擦角值的略微相差,便会给其所产生的主动土压力值带来很大不同;原土体的内凝聚力值与开挖后的各参数值相比土体内凝聚力,则差别更大。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形式不同,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也有很大影响。

2.2 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全性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以取得比较合理的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指标值,为支护结构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一般在深基坑开挖区域内,按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钻探取样。为减少勘探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不可能钻孔过多。因此,所取得的土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全性。而实际上大部分基坑支护工程的建设者都未进行此项工作,这就难免不给工程埋下安全隐患。实际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多变,可靠测取相应物理力学指标值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支护结构的设计就难免不符合实际地质情况而导致工程问题发生。

2.3 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考虑不周

深基坑开挖中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基坑周边向基坑内发生的水平位移是中间大两边小。深基坑边坡的失稳,常常在长边的居中位置发生。这说明深基坑开挖所引起边壁土体受力变形是一个空间问题。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的。对一些细长条基坑来讲,这种平面应变假设是比较符合实际,而对近似方形或长方形深基坑而言则不尽符合。所以,在未来进行空间问题处理前而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要对支护结构作适当调整,以适应由开挖所引起边壁(坡)问题空间效应。

2.4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

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但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并不那么简单。工程实践表明,有的支护结构按极限平衡理论设计计算的安全系数,从理论上讲是绝对安全的,但有时却发生了工程事故;有的支护结构安全系数虽然比较小,甚至达不到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满足安全度要求。

极限平衡理论是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一种静态设计,而实际上开挖后土体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是一种土体逐渐松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增长,土体强度逐渐下降,并产生一定的变形。所以,在设计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5 计算软件的局限性

由于基坑支护工程环境条件非常复杂,现有的计算深基坑支护的各种软件在全国各地的的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地区的不适应性。而且,由于现在建筑物的复杂关系,基坑复杂的周边环境,使得单纯用软件计算不能很好反映出来。因此,在用软件进行计算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经验,经综合分析考虑后予以取舍,以减少基坑工程的安全隐患。

2.6 施工质量

目前建筑市场上施工队杂乱,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一些深大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塌方滑坡事件。因此,必须对施工队伍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整顿,要有各种有效而可靠的应急预案,保证基坑的发现异常和险情,确保能作出快速有效处理,防止工程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3. 建筑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主要对策

工程建筑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它是集土力学、水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支护结构又是由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体系组成的整体。因此,工程建筑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必须要综合考虑当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型、基坑开挖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以及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及施工条件、支护结构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合理设计、精心施工、经济安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心勘察、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控。

3.1 彻底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目前,土压力分布还按库伦或朗肯理沦确定,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悬殊较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由此可见,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不应再采用传统的“结构荷载法”,而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逐步建立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这是设计人员需要加强科研攻关的方向。

3.2 建立变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设计方法

目前,设计人员用的极限平衡原理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常用设计方法,其计算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将这种设计方法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只能单纯满足支护结构的强度要求,而不能保证支护结构的刚度。众多工程事故就是因为支护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而造成的。由此可见,评价一个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优劣,不仅要看其是否满足强度的要求,而且还要看其是否产生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其变形大小。鉴于上述实际,在建立新的变形控制设计方法时,应着重研究支护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空间效应转化为平面应变和地面超载的确定及其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等问题。

3.3 大力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

正确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包括试验室模拟试验和工程现场试验),能够积累大量的测试数据,可对同类工程的成功打好基础,为理论研究和建立新的计算方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4 探索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给深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场技术革命。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正在向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即受力结构与水结构相结合、临时支护结构与永久支护结构相结合、基坑开挖方式与支护结构型式相结合。这几种结合必然使支护结构受力复杂。所以,建立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已成为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当务之急。

3.5 要强化施工队伍建设

3.5.1 要强化管理、充分发挥“三检”和监管协调的作用

施工单位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施工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业工长的素质和组织管理松懈的思想问题。

3.5.2 要坚持持证上岗和岗前培训制度

工程施工中,不但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岗位管理能力,要熟悉各工序的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点。操作人员也应具有相应岗位的上岗证,严格管理,对新来人员和离岗较长时间的人员必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来确保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方法。这样方可达到即节约材料省工,又保证工程质量的目标。

3.5.3要强化质量责任,加强过程控制

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好坏和厚度取决于喷射操作手的操作方法和水平,而其关键又是喷嘴与受喷面的距离、喷嘴移动、水量的调节。施工时,喷嘴与受喷面的最佳距离为0.8~1.0 m;喷嘴移动须将其横过坡面且稳定而系统地做圆形或椭圆形移动;水量的调节使喷射混凝土表面产生光泽为止;回弹率的大小与原材料的配合比、施工方法、喷射部位及一次喷射层的厚度有关。

3.6要加强对土方开挖施工工序的组织与管理

深基坑开挖施工中,要精心安排开挖施工分层、分块的部位和时间,精心安排挡土支护的施工时间,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已开挖部分的无支护暴露时间和减少土体被扰动的时间与范围,以达到利用尚未被挖动的土体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自动位移的潜力,而使其应力控制土移和基坑支护周围土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所以科学地安排土方开挖施工顺序和控制施工进度,充分利用这种相关性,将有助于控制支护结构的坑周土体的位移。

3.7要实施跟踪监测

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记录和反馈信息,并进行跟踪监测,以便于随时科学调整施工因素,优化设计。

4.结语

随着大批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地下建筑开挖时的深基坑支护成为一个必要的施工过程,开发商为提高建筑用地率,加之国家有关规范对基础埋置深度和工程的要求,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设计必不可少,有的地下建筑甚至有三四层,深的达十多米。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工程建筑基坑支护的重要性、复杂性及风险性。无论是工程结构设计,还是施工组织都应当从整体功能出发,将各组成部分协调好,才能确保它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l998

[3]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l998

[4]高层建筑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基坑支护设计工程;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V55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城市建筑工程中,深基坑工程属于一种临时性的工程,常常都处在地下管线和道路的桥梁附近。这种工程虽然不属于建设工程中的永久性建筑工程,但是其对于技术的要求却比永久性工程更高,无论是对于施工技术还是施工工艺。深基坑支护工作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对地下设施和周边建筑的安全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1、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

基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属于临时性工程,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技术含量非常高,而且施工的过程非常复杂,一旦出现一点点的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较不利的社会影响。因此,了解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是顺利开展基坑支护工程建设的基础保证。基坑支护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1、不确定性与事故率

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如岩土内部结构构造、岩土的性质等差异大,勘察数据具有很大离散性,自然条件、监测方法、设计方式等会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除此之外,很多基坑工程会在较狭小的场地进行施工,与道路较为接近,加上施工条件较差、施工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等因素,发生事故的概率较高。

1.2、区域性与实践性

由于在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施工所针对的区域性较强,因此,在进行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岩土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仔细的勘察,其中主要包括基坑的地质构造、水质情况、地下水位情况。即使是同一城市中,也存在基坑支护工程区域差异性。

1.3、单一性与综合性

基坑支护工作时一项复杂繁琐而且综合性特别强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主要包括岩土工程、施工工艺和结构工程等几个方面的内动。这些施工的工艺在各个方面之间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综合体现了在施工过程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同时,这也说明了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施工的时候必须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施工因素。

2、基坑支护设计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正确地选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

在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上,所涉及到的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并没有完全地符合建设的需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基坑支护的安全性主要是受到其支撑压力大小的影响,通过对这种压力的计算可以计算出一定的物理力学参数值。但是,由于所进行建设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变化多样,要实现非常精确的计算目前还没有这种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在选择上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含水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三个参数受到深基坑开挖后的影响,经常出现不同的变化,因而非常难以计算出基坑支护结构的真正的受力情况。

2.2、基坑土体所选择的样本没有整体性

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之前,勘察人员应该对基坑的土质进行取样试验的工作。勘察人员通过对所取样土质的分析,能够获取较为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从而正确地指导基坑支护工程结构的设计工作。但是,在进行钻探的过程中,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和勘探的工作量,钻孔就会相应地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所取得的样本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整性,再加上地质构造的复杂和多变的特征,样本更加的不可能反映出基坑土体的真实情况。

2.3、基坑支护结构真实的受力情况与设计的不相符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所进行的设计计算,一般都是按照极限平衡理论来进行的,这种理论是一种静态的概念。而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基坑土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其施工的荷载力随时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构设计中的相关荷载力数值,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否则会造成支护结构的变形,不利于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

3、基坑支护设计工程中提高安全性的改进措施

3.1、加强设计理念的更新

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专门机构对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对于基坑设计人员的资质应有明确要求,不具备设计资质的人员或单位不能从事基坑支护设计工作。基坑支护设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素质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包括选择技术参数取值的准确性、适用性,加强基坑支护理论研究,对于基坑变形的控制设计等。这种技术能力的掌握和认识的存在,有利于基坑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这种理念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往往相差比较大,不利于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建设。因此,在今后的基坑支护设计中,要逐渐地形成以施工监测为主导,进行动态信息反馈的新的设计体系,彻底地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对设计理念进行优化,是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方法。改变以往不合时宜的传统设计方式或土压力计算方法,根据具体要求和情况,建立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设计体系。

3.2、积极寻找新型的机构计算方法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新的支护结构不断的出现,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比如钢板桩、低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的使用,促进了土钉、双排桩和旋喷土锚等支付结构型式的产生。但是,对于这些新支护结构的相关计算和设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加强其计算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3、采用新的设计方法控制变形

我国在进行基坑支护工程机构设计时,采用的主要是极限平衡原理,这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设计方法。在这种原理的指导下,所设计出来的基坑支护结构可以满足结构在强度上的要求,但是不能够有效地体现支护结构刚度上的要求。因此,为了避免由于结构刚度而造成相应的事故,应当采用新的设计方法控制变形。相关的设计人员应当对控制变形的标准、空间效应变化成地面超载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岩土工程中,基坑的支护设计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风险,总之,岩土工程基坑的支护设计存在一定的风险,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者应当在结合所在地工程建设的经验上,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设计理念进行深基坑支护工作的施工,从而有效的对支护结构起到了安全保护性作用。但是,按照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的建设理念和设计理念,及其计算方法来说,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施工,进行科学合理性的改进,全面促进深基坑支护工作的发展,保证岩土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谭淑华,鞠辉.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01:173.

第7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 边坡; 植被;存在问题;对策

前言

目前在国际上,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的方法有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喷混植生植被护坡等,但其技术始终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而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晚,还不是十分成熟,近十几年来,他们主要是围绕植被护坡工程技术进行讨论,尚无或较少有人对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所以,系统地介绍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方法和优缺点以及探索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分析现有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结合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仅为高速公路植被护坡工程提供参考。

1、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也有一些不足,植被防护技术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1草坪的退化

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人工种植草坪在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极易退化、死亡, “一年一大片,两年一条线,三年一点点,四年看不见”是其形象写照。因为人工种植草种生长力较弱、品种单一,高速公路边坡的水分、养分等供应较差,在自然状态下,出现草坪退化。已竣工的广东开(平)佛(山)高速公路,云南昆曼大通道部分路段如玉(溪)元(江)高速路等边坡植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草坡退化,这是一个十分突出和严重的问题,若草坡退化得不到解决,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生态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路面垮塌等许多不良后果。

1.2 坡面防护植物种类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护坡植物选择较单一,常常采用牧草和草坪植物导致出现黄化、裸斑、滑坡等现象,其抗侵蚀能力较差,呈现较单一的景观效果。单一的植物种类容易受到来自夏季高温、冬季严寒的限制以及植物病虫害的威胁。

1.3机械喷播时植物种子配比难以控制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采用液压喷播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开挖的边坡恢复到植被覆盖状态,施工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植物种子配比到最佳状态,植物种子的比例将最终确定坡面植物的成型方式及护坡的效果。

1.4自然条件的恶劣对边坡植被构成威胁

开挖后的岩石边坡,岩石层厚,整体性好,坡体高陡,对边坡进行植被绿化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秋冬季干旱,夏伏季炎热,土体养分逐渐流失,土壤肥力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到边坡植物的成活和生长。某些地区的夏季,即使选择高羊茅抗旱、耐热品种􀀁猎狗􀀁等作为岩石边坡的优势种,但由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使高羊茅出现了倒伏、死亡现象。灌木种子如合欢、火棘、胡枝子等在坡面的发芽、生长相当不佳,正常的发芽率不足10%。

1.5 喷播基材能否长期发挥作用

采用喷播技术对岩石边坡绿化施工后,早期会得到一定的绿化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材的养分必然会因流失或被植物吸收而损失,基材肥料的缓效性、基材的保水性也会逐渐丧失,从而难以使绿化的坡面得到长久的保护。如果该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岩石边坡的植被绿化技术将面临巨大挑战。

2、根据存在问题给出的措施与建议

2.1 灌、草结合走本土化道路

防治边坡草坪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灌草相结合,掌握当地植物群落结构特点,走本土化道路。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以灌木为主的绿化方式,天然植被一般都是草木混生的,在较高的贫瘠土质或石质边坡上,采用灌草结合的客土喷播或喷混植生技术施工,可以将灌木树种和草种进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护为主,后期以灌木防护为主,构建灌草立体防护生态体系,达到恢复自然植被的目的。

2.2丰富边坡植物的多样性

在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过程中,首先选择灌草为主的水土保持植物作为“先锋植物”,让这些先锋植物迅速覆盖坡面,防止水土流失,使边坡坡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选择坡面植被时草本植物可以考虑禾本科香根草,灌木植物考虑大叶黄杨、迎春、枸杞等,植物的选择宜以乡土植物为基调,同时也应考虑浅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结合、还要尽可能配置抗逆性强的植物和水、肥、光、热利用率高的植物。建设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生命力强。

2.3加大科研投入,探索新的护坡植被种类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在植被护坡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当地野生植物资源,它是在本地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下长期进化的结果,最适合当地的立地条件。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应加强研究力度,找出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新的护坡植被。

2.4 重视边坡防护的设计,增加资金投入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人们常将设计重点和大量资金放在它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上,而边坡植被防护设计重视不足,植被边坡防护工程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这种低投入、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使边坡生态环境发展不够好,抗灾能力不强。鉴于这种情况,要加大高速公路边坡建设、养护资金的投入。

2.5 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边坡植被防护新技术

植被护坡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必须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并积极引进、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及配套施工机械设备,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注重国际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科研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边坡植被防护新技术。

3、结束语

在通过分析和研究之后,笔者认为:

(1)灌木和草本二者有效的结合可以较好地防止坡面的局部水土流失,灌木植物的根系可以锚固0.75~1.5m的土壤深处,草本植物的根系在浅层土壤中错综盘结。在植被护坡的实践中发现,灌草结合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所形成的生态群落比较稳定,护坡效果明显,所以加快人工植物群落向自然群落演替是实现边坡稳定性的必然趋势。

(2)单纯的工程措施虽然能在早期对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性有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越来越差;而植被护坡与此相反,开始的作用较小,随着植物生长、强度的增加,对坡面的稳定性、生态防护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植被根系的延伸使土体产生裂隙,增加了土体的渗透率。因此,工程措施与植被护坡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发挥稳定边坡和美化环境功能,实现高速公路坡面的稳定性和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西,罗成德,陈其兵.岩石边坡植被护坡选择初探[J].中国园林,2004(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