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04 16:01:15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教育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教育研究

第1篇

一、我国高校日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日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高校日语教育历史尚浅,还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分析。

1.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哪种工作,仅仅具有语言的基本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实际应用能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钱。一直以来,日语教学目标包括了“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能力,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往往以读写为主。我国的日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与以前的英语教学类似,教师注重语法讲解和阅读理解,忽视听力和口语环节。学生平时死记硬背,以通过日语等级考试为目标,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在非等级考试科目口语上。这样,即使拥有一定的等级证书,但是日语“说”的能力是却很弱,等级证书和实际应用能力二者不能同步。

2.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我国还有一些高校日语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的初衷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实际上却阻碍了日语教学的发展,学生所学的只是哑巴日语。正因为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较单一,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实用性较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实际运用能力较弱。长此以往,学生主体性被忽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了,这种被动的接受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3.日语教学内容多,但是课时较少

目前,我国很多外语高校都将日语作为一门专业单列出来,专业课程控制在200课时左右。学生在专科2年半、本科3年半的时间里不但要从零起点打好基础,更要学好某个方向的专业日语,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的公共课程和社会实践项目。教学内容多和专业学习课时少这种矛盾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压力,要求他们要高效率地教学。

二、高校日语教育的几点建议

高校日语教育始终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重点放在打好语言基础上,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采取正确高效的教学方式,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遵循教学规律,防止应试教育。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笔者对高校日语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

应用型的日语人才,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日语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能够将其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高校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不同的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志向,来选择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其次,提高日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而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也需要应用型日语教师。因此,高校应该提供给日语教师专业培训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最后,强化校企结合。通过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在一些发达地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日资企业和中日合资企业比较多的这个优势,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共同努力。

2.活用各种课堂教学模式

日语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在这种比较单一的教学形式下要达到交际教学法的目的,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和开发有价值的课堂交际活动,通过这些交际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上可采用互动式和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来加大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3.增大各课程实训教学比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彻底地实践高校培养人才的功能,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各高校为培养实践型人才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针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学校,要求各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必须要达到50%以上,并在毕业前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顶岗实习。

顺应这种形势,高校日语教育应该切实加大校内实训教学比重,对各课程进行研究,并根据市场需求、课程特点、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实训实施方案,将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深化到每一个课程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工作实践提前引入课堂,并不会造成学生的迷惑,相反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确自己要学习的方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又缩短了从学生到职员转变的时间,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教学都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文化传播的做法,这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在工作中的长远发展。事实上,两者并不冲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于加深理解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语言知识组成的,它就是将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具体体现。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日语教育应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日语人才,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文化底蕴培养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完成这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李佳.东莞日语人才需求状况与日语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1,(05).

\[2\]陈琳琳.提高高职日语专业学生日语能力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9,(08).

\[3\]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05).

\[4\]朱宪文,曾艳.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我们于2013年4月到7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经过了精心设计。调查对象为11所本专科院校学生,涉及近50个专业,其中包括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5所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以及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学生。本次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36份。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将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一、复杂社会环境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与交流,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调查中,关于“你对‘只要能得到个人最大的满足,违背一点道德规范也没关系’这句话的态度是什么”的设问:有52.7%的同学表示非常赞同,36.9%同学表示比较赞同,只有10.4%的同学不赞同。这说明我们一直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的社会环境已经让大学生更多的为个人利益着想。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诱发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受访的学生中,有51%的同学表示经常遇到考试作弊的现象,45%的同学认为是个别现象,只有4%的同学表示不会作弊。诚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然而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先原则却让许多人忽略了公平正义,这直接影响到身处社会中的大学生;同时,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也冲击着高校尚未完善的德育教育,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很大制约。

二、滞后的学校教育

在调查中,56.7%的同学认为合格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应排在首位,26.4%的同学认为实践能力排第一,只有13.5%的同学认为道德素质最重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从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可见一斑。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四六级过级率、计算机水平以及一些学术性学科性竞赛成绩等。这使高校教育更倾向于知识取向,而忽略了道德取向,导致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遭到冷遇和排挤,德育教师不受重视,德育课为专业课让路。由于政治理论课要求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使其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这与“90后”的学生追求新颖的特点形成矛盾。加之单一的说教形式和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受访的学生中,93.5%的同学表示德育课教学形式单一,也正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反映。在各学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条件制约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非常重视理论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分配上,基本上是理论36课时,实践18课时,这与当前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需求相背离,因此减弱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影响

当前高校学生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家庭教育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家庭教育的环境更为宽松,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由于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情操教育,使一些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怠于关心他人等等。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2.6%的同学在家从不帮父母做家务,34.7%的同学是父母要求做家务才做,只有12.9%的同学是经常主动做家务。在能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个问题上,33.1%的同学选择会积极参与,56.7%的同学有时参加,8.4%的同学从不参加任何活动。独生子女在较为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享受着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在“舔犊情深”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生往往特立独行、喜欢彰显个性、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些都与我们的高校德育教育发生着碰撞。现实情况往往是“五二零”效应,即学校教育的五天,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情操天天好转,家庭教育的两天使教育成果几乎全部归零。

四、养成教育缺少必要的氛围

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而且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行为管理和德育生活熏陶,把德育生活融入大学生的行为养成中去,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和意志力。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中,有些制度虽已制定但由于执行不严或操作性不强而只能流于形式。调查显示,有51.9%的同学认为大学里的“课桌文化”和“墙壁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只有15.7%的同学认为课桌和墙壁属于公物不能乱涂乱画。对于见义勇为行为,有43.8%同学认为自愧不如,21.4%人觉得可敬但不可学,甚至有7.8%的同学勾选了傻帽。可见养成教育氛围的缺失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实生活中,有人把摔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却被反过来讹诈,在好事做与不做之间徘徊的已经不是自己的道德良知,而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势必会减弱高校德育教育成果。也正是因为缺乏一种良好的互相推崇和模仿的德育学习氛围,在学生的心理上才出现了许多矛盾和疑问,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学生思想上以正面引导。

五、高校德育教育对策

首先,强化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在高校形成全员共建的德育氛围。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其中人才的首要素质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合格。因此,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应深入到高校的各级工作部门,坚持德育首位,优化育人环境,把它作为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德育为首即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德、智、体、美诸育缺一不可,正如我们常说的“有才无德是次品,德才兼备是合格品”,德育应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强化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要求高校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课程建设,发挥德育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德育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专业课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各方面都体现育人的宗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综合教育应成为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同时,应该把高校德育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将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比如把我们河北省正在建设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从而形成全员共建的德育氛围,全面营造高校德育教育的立体、综合的育人环境。

其次,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很多时候我们都强调德育是培养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活动,同时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成为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仍然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往往考虑最多的是“今天我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而不是“学生今天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要教育者改变这种情况,把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转变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重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整理教学思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课上爱上德育课、课下想上德育课,生活中能够自觉的按照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再次,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

知识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道德实践,在德育教育中理性说服和灌输教学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教育过程不乏显得过于空洞。德育教育本身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必须要通过学生的道德内化转化为道德实践,而且道德实践要比道德知识的教授和获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实践,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准则才会转化为道德品质,学生的道德素养才会得以提高。只有强化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才能改变德育教育“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现状。因此,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应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积极开展与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并一以贯之,充分发挥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实现知识教育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强化道德内化、巩固道德信念,做到知行统一,提升高校德育知识教育的实践效果。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水平。高校可以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改善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都会传达出个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而使学生受到影响。作为传递道德价值观念的德育教学,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更深。因此高校德育教师要发挥人格示范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要注意培养师德和敬业精神,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人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老师、崇拜的对象、可以信赖的朋友,从而达到成功传递科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聂松竹.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4]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

[5]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第3篇

一、高校舞蹈美育教育中的协调美

舞蹈的美首先是协和的美,任何一种艺术如果不协调或不协和都不会产生美。舞蹈训练不仅仅是基本功和技术的训练,它是人类古老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践的高校舞蹈美育教育之中应当很好地遵循教学的思想和发展基本情况,更好地制订出完善的教学措施和相对应的教学方案,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教学的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之下,加强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养成相当关键,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力不断增强,并且切实地增强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趣味性,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是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关键点,所以需要加以高度的重视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

二、高校舞蹈美育教育中艺术修养的融合

进行舞蹈教育是要突出舞蹈动作的协调性、韵味和作品的内涵、空间感和质感。通过技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同时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难点和重点等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改革,加强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深入分析,增强艺术性。

第4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综合素质;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成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内涵,又兼具一定审美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语文教学凭借其独有的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们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有效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个人形象,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美的洞察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也是为了令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材重政治轻人文

受我国固有国情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大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学,主要体现为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往往偏向于选择那些与基础知识或职业考试相关的类型,很少考虑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的课本。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习惯于以思想教育为权衡点,希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同时还会渗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这种做法过于夸大了语文教学的政治功能,掩盖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深层次价值。

(二)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审美

知识传授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人情感、经历认知以及生活感悟的一种过程,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和作品内涵来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然而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记忆和反复练习上,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实际内涵,语文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这种忽视审美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错位现象不仅不利于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与为人处世态度。

(三)教学手段情感特征不明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化,情感特征不明显,不仅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还使学生对非功利性知识的关注程度下降,使其从一个原本拥有真情实感的人逐渐变成只会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汉字和语言的学习,还应包括对人类文明进化史中诸多文化现象的认知,仅依靠当前这种照本宣科传授知识技巧的教学手段显然是难以从灵魂深处来改善当代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困乏状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一昧地追求考试分数,却忽视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作者文学创作价值的流失,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之美

在高校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古典诗词、散文、诗歌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祖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发现并主动关注课本内容中的文学之美,深入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等等。例如,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如柳永的《凤栖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等,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其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寄予的深厚情感以及古典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韵律之美。无论是现代主义作品,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外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对地方美好人情的描写,很容易从情感桑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而在《聊斋志异》、《周亚夫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类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弃恶扬善、崇尚亲情、友情、爱情,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之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态正受到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更应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赏析作品之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文学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文学之美的基础上,高校语文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加强对相关作品内容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把握并学习作者写作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技巧、情感处理方式以及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笔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组精心挑选和反复研究、编排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些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过人之处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同样需要对教材中的作品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在理解透彻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方可开展教学活动。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语言之美、思想内涵之美、结构之美以及韵律之美等等。例如在《春》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春天的美景,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分别感受各个场景之美,指导他们讲文中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美育自然之美相结合,运用对比统一的思想来赏析这篇文章,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努力做到发光、发热,为祖国发展作为贡献。

(三)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主动创造美

从本质上来看,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但从内涵上来看,文学作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通过比喻、拟人、联想等技巧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文学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立语文学习的正确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拓宽课本作品中的内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编排作品中所显露出来的表象和知觉,赋予整个作品以全新的意义和形式。通常情况下,课本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供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情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行创作,将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和情感补充完整,呈现出一种创造美。由于不同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填补出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切不可用标准答案的框架来约束学生们个性化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空白情节的处理技巧,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他们对语境的感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等等。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削弱了当代学生对文字作品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所讲的课本内容。高校语文教师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对学生们的审美教育,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然而在如今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们的兴趣很大一部分被视频、电视剧、流行歌曲等所吸引,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明显消退。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经典名著让学生们阅读,然后再让学生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对比中体会阅读之美。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们喜爱的文学作品中节选出一些片段让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再播放影视作品中关于这段文字的画面,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影视剧作品对原作改编的优劣之处,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也有效提升了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

作者:符欲静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红洁.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9)

第5篇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高校模式

【Abstract】As a global topic,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from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rule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exploration. It aims to rich the theories of entreprenuership education at home and provide theori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ing entreprenuership education. It also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establish the mode of entreprenue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Enterprise; Entreprenuership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ode

美国较早开展了创业教育,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1]。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yles Mace早在1947年第一次开设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课程,一直以来该门课程都被视为是美国高校的创业学课程的首门课程,这也是大学里第一次提及创业教育。美国百森商学院是在率先在本科正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1968年开创了创业方向 (Entrepreneurship Concentration)的课程[2]。在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底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首次提及了关于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并指明必须在学校“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1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经历阶段

通过各种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一般认为萌芽阶段是从1947年至1970年,主要以青年商业社和创世人霍勒斯・摩西为标志。该商业社自1919年创立以来,对美国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商业实践教育在高中生中的实施,可以说是催生了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开展。但由于在1945-1970年间,美国正处于大工业时代。这这段时期,美国的大公司逐步迅速繁荣并发展成为大型寡头企业,而小公司则面临过大的竞争压力而导致直接破产。美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业教育仅仅处于萌芽状态,没有社会支撑发展的环境,要推行创业教育受到了阻碍。

2)起步与发展阶段

该阶段是从1970至2000年,当时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涌现了大量的新型中小企业,因此在这种境况下“创业革命”促进了创业教育的迅速向前发展。1979年美国就有127所本科层次高校新开设了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到了1986年迅速上升到59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而1999年则达到1060所高校, 2005年初美国有共计超过1600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3]。与此同时创办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关于创业教育的期刊杂志,《小企业管理期刊》创办于1963年;1988年更名为《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美国小企业期刊》创刊于1975年;1985年《企业创业杂志》创刊等。

3)完善阶段

一般认为该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延续到至今,完善阶段可认为是逐步迈向成熟的创业教育时期,并由该国的管理学会以及创业学部率先提出了“创业学博士”项目,并开设 “博士论坛”,以此来促进创业人才能积极从事创业研究、开展创业教育,创立创业课程等多方面的发展。美国著名的考夫曼基金会积极同一些高校加大合作机会,同时新创了“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的课程,因此美国高校这段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创业教育教师。

在此阶段美国社会对开展创业教育也尤为关注,比如一些期刊杂志《成功》、《美国新闻》及《创业者》等经常报道有关于高校的创业教育成功及发展动态,并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状况排名。以至于排名现在已成为衡量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新标准,高校的经济收入以及招生就业率都有受到排名的影响。

2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

2.1 教学研究体系

在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把创业教育划分成一个专业研究方向,学校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创业教育领域都具备完整系统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依据创业课程教学计划,来开展创业教学,授课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完成,模块通常由基础理论教学部分以及模拟练习部分、案例分析部分等组成。通过系统化的创业课程教学引导,逐步实现了创业教学目标,落实了创业教育理念。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由创业家协会、家庭企业研究所、创业教育中心、智囊团以及创业研究会组成。创业家协会一般由优秀的创业家构成,并由他们来指导创业教学,同时还要定期给创业中心一定的捐助;家庭企业研究所定于每年开设家庭企业研讨会和一系列的创业讲座,推荐杰出家庭企业奖,推动家庭企业的迅速发展,并为家庭企业培养接班人。智囊团是由一些大型公司的首脑人物参与,并每年召开会议,提出一些促进发展的措施,实施咨询反馈;创业研究会主要开展一些创业方面的学术交流,专门为从事创业研究者和教育者创建交流平台,并定期出版会议文摘、交流论文;创业教育中心是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以及外延拓展计划的机构。

2.2 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及社会创业体系,特别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在整个创业教育体系中,有计划地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建立创业教育研究会、高校创业合作中心、设立本科和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等,创业合作中心同社会形成有机整体,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园、创业培训与资质评定机构、创业者联合会的连接,逐步地形成高校、企业、社会三者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教育体系结构,社会的各类创业资源充分发挥出有效的引导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一直也来美国社会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发展的条件。首先,从小学的教育开始,一直强调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打下了基础。其次,大多数美国大学均设有创业教育基金,其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再次美国所有大学对创业教育非常重视,积极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最后,美国高校注重与公司企业的合作,各级企业为师生到企业进行调查和项目研究提供机会。

随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推进,与之对应的监控机制、评价体系也逐步完善。从1990年起,美国著名期刊杂志,如《商业周刊》、《成功》、《创业者》等每年对全美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估。现在评估涉及到以下几点:高校教师相关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和著作的数量、高校设置的创业课程内容、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交流、创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开展的创业教育有关的创新项目、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创业成成就以及校友的创业反馈,该评价方式有效地对美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进行评估。利用这种方式,促进了美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竞争,直接影响高校的报考率,通过有效的引导机制实现了高校创业教育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 启示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2002年我国指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成为了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5]。随着教育部对创业教育的重视,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及社会的创业大赛目前正在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大了社会创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认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分析研究美国创业教育后,得到以下结论:

1)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误区,不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创业潜能,误导学生定位高薪职业[6]。这就造成了每年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涌入人头攒动的招聘会寻求稳定的职位,不敢冒风险推行自主创业,缺乏创业精神。因此首先各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创业观,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与社会就业培训有着根本区别,更不同于“企业家的速成教育”。创业教育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创立作为标志“创业革命”发展的环境下,对创业人才大量需求的新型教育理念。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者。其次,要增大宣传自主创业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的就业观念,具备既能参与就业又能开展创业的素质。各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高校的领导要重视并积极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计划的建立、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充实、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划及教学措施和方式的实施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创业教育工程实施。

2)增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不能只重视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实际的帮助和指导。在美国,高校一直注重推进学生的创业体验,参与创业体验能让学生建立创业的感性认识。通过美国国家独立企业联盟的研究报告证明,美国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家是来自于拥有企业的家庭[7]。这也再一次说明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实践,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还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技能。而我国这方面的教育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多提供学生创业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有规模的创业企业、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业计划竞赛、积极举办各种创业沙龙、建立模拟企业管理模式等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创业经验,又引起了学生的创业兴趣;还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能进一步丰富创业课程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欧阳跃军.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9).

[2]彭钢.创业教育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Hernandez-Gantes, Victor M: And Others. Fostering Entre Preneurship through Business Incubation[Z].

[4]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Z].

[5]翟惠根.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6(6).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师资建设 创业能力

[作者简介]朱静然(1980- ),女,河北高碑店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王岚(197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18)王淑娜(1977- ),女,河北博野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水与废水处理。(河北 张家口 075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科技大学校立基金项目“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L20121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97-03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较晚,从清华大学1997年开展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3年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全国有100多所高校的200名教师参加。此后,有关创业的课程及与创业相关的网站、“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等机构纷纷在一些著名高校亮相。2005年,我国第一个面向大学生创业的基金会在上海成立,并在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大学设立了分基金会。两年多来,基金会已支持了23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此外,由、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实施的KAB创业教育项目,作为大学生对创业知识了解的启蒙教育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当前,KAB创业教育项目已在全国近600所高校实施,341所高校开设了KAB创业基础课程,56所高校创设了KAB俱乐部,有8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创业教育目标的功利化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受功利化观念影响较大,并未真正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如有些高校主张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无须进行创业教育;还有些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有甚者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企业家速成教育”。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正如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所言,它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它应是一个“能力取向”的概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二)创业教育资源缺乏

第一,师资资源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而目前高校教师在聘任体制上追求高学历或高职称,使得他们讲理论有余而创新经验不足。虽然教育部已连续举办了几期创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但到目前为止也只培训了600多名教师。而这些培训工作也大多落实于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缺乏亦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第二,课程资源缺乏。课程资源缺乏是影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仅限于一些重点高校,其课程也只是管理、工商和发展前景好的工科等与商业联系较紧密的学院开设,其内容也大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别说与专业教育、学科教学和基础知识融合了。

(三)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

第一,政府资助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由于其实践性,必然要求与社会的互动。但从省市立法实践来看,除了一些发达的省市,很少有地方出台专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正是由于我国并未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套真正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资助体系,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并不积极。第二,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推动组织。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于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而后才由政府推广。目前国家层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即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其也是2010年才设定的,具体运行情况有待考察。而在省级单位这一层次,我国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在高校中,大部分高校依托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创业教育,而设立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的高校少之又少,这就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政策推进缓慢。此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民间专业化组织机构的推动,但从全社会参与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可以整合社会力量的组织体系。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

(一)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目标

国外发达国家把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目标。欧洲委员会认为:“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是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应该让那些愿意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掌握基本的技术和市场能力,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秉承此理念,百森商学院强调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其价值取向,发展适应“创业革命”时代的大学教育。英国创业教育初期同我国一样在价值取向上也具有功利主义倾向。但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其逐渐变成非功利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培养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成为其主要培养目标。总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者是当今国外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我国创业教育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创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二)具有系统化、灵活化的创业教育课程

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约有18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形成了一套科学、灵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高校间提供的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差异性很大,但其设置无外乎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注重拓宽基础型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将创业教育课程渗透到整个课程设置当中;第二,加强多学科相互渗透,增加跨学科课程;第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单独设置的创业教育课程中,又考虑到不同年级的特点,例如,斯坦福工学院的技术创业项目为本科生开设了“高技术创业入门”“技术创业企业的管理”等介绍性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技术创业”“高技术创业管理”“全球创业营销”等比较深入的课程,为博士生开设了有关创业学科领域的研讨课,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

(三)拥有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雄厚是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法宝。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有5名专职创业教育教师,开设8门课程,另有32名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创业教育;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伯利克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共计开设了23门课程。而具有创业体验或在职培训经历是这些创业教育教师的必备条件。例如,在创业教育教师选聘中,德国把具有专业实践经历作为聘任创业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日本政府为了鼓励教授和研究人员从事企业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实施了“远山计划”,为国立、公立学术机构研究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创造了条件。相比于我国而言,由于创业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其师资缺乏不言而喻,但真正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又有多少有过创业体验或培训经历,想必屈指可数。因此,如何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成为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完善

第一,政策保障完备。国外的创业政策为创业教育的展开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首先,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完备,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如法国2008年的《经济现代法》中规定,国家允许个人,包括工薪阶层、事业退休人员及在校的大学生从事经营活动,成为个体经营者,不但申请手续简便,而且可以享受国家相应的税收优惠。其次,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给力,融资环境融洽。例如,英国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制定了“青年创业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发展债券式的青年启动金。该启动金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申请手续简便,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只需支付低于银行利息的利息即可。总之,完备的创业促进政策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第二,组织机构健全。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国外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撑。在英国,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健全,既有政府层面的专门负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即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又存在诸多创业教育的民间组织机构。而各高校也多设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其领导多由高校管理者担任。例如,在就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上一向表现优异的利兹城市大学就有专门的创业学院,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来组织实施创业教育。美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也是很完善的,其创业教育组织包括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这些组织又分为不同的层级,如全国级、州级、地方级等,它们主要从事或支持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开发、教学信息交流等工作。在高校,创业课程与创业项目往往和一个创业中心共存。目前,美国大概有150个创业教育中心。

总之,完善的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是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及社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及环境保障,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树立以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价值取向

我国创业教育兴起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难题,有较强的功利性,这也正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首先要实现创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即由原来解决就业的功利性目的转变为培养创业精神的非功利性目的。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转变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靠、要”的就业思想观念,积极投向市场,为创业教育的展开做好思想观念上的准备;另一方面,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实现从精英到大众、从注重技能到注重能力、从控制使用到激励开发的转变,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教育阶段的紧密配合。在这方面,国外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而具体到高校而言,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设有创业教育课程,但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基于此,建立起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第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关于“为创业”和“关于创业”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灵活性;第二,要注重拓宽基础型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第三,要把创业教育的思维、理念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灵活、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依托设有商学院、工商学院、管理学院的高校创办创业教育专业,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问题。第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或增加创业体验。创业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有诸多途径:可通过定期参加培训班、创业教育会议等方式;可创造条件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丰富其创业经验;聘请兼职的“创业导师”来开设讲座或授课,我国高校师资大多都实践经验不足,可借鉴国外经验,聘请各行业优秀的从业者,作为兼职的“创业导师”,通过他们丰富的实践经历来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

(四)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完备的创业促进政策。我国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许多并未真正落实。因此,目前需要从大学生急需的资金、相关激励制度、创业知识培训等方面着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指导。基于此,政策的支持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设立专门为小企业创业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体系改革,改善融资环境,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瓶颈;通过税收优惠、降低进入壁垒等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组织创业培训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理论和实践指导。第二,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在我国,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组织支持系统还较弱。虽然教育部在逐步推广创业教育过程中,成立了一些相应的部门或组织机构,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但从全社会参与来看,我们的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可以整合社会力量的组织体系。基于此,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到高校层级分明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体系,特别是多类型、多层次的民间创业教育组织,以此完善我国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方面的缺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针对高校而言,需建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及创业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来负责全校范围内创业教育有关政策和推进措施的制定及实施;各学院内部需建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来组织学院里的创业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组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丰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苏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1).

[2]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

[3]向东春,肖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4]肖艳晖.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研究,2010(5).

[5]刘敏.法国创业教育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6]罗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第7篇

[关键词]教育财政;补救,措施

1 现状

高等教育被界定为准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成为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两种提供途径。随着高校的扩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总的教育支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和世界相对的合理水平有一定距离,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的最大压力。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资的重点,国家将很难分出更多的资金投入高校,高校应如何做好财政补救措施,多方面筹集资金,缓解高等教育发展中财政不足的问题,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

2.1 财政经费投入总体不足

我国教育总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投入4%的目标仍未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投入与需求差距依然巨大。同时,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逐步向初等教育倾斜。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9年,教育预计支出1980.62亿元,在具体的分配上,更倾向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与学生的费用。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资体制下,国家总体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必然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许多高等院校经费不足也是必然结果。

2.2 经费投入地域差异明显,投入不均衡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分级管理”改革将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根据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这一新的拨款体制有助于调动地方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各地区教育投资的总量和增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区域发展失衡。一方面,不发达地区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毕业生毕业后流向发达地区就业,导致不发达地区投入无法回收,从而影响了不发达地区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和投资能力。进而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公平的主要原因之-。

国家财政缺乏必要的教育平衡机制,在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的不合理比例下,地区间教育发展失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财政拨款的明显不足,使地区差异更显突出。

2.3 财政拨款制度和方式不合理,效率低下

高校拨款目前均采取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其是以各类学生培养数及生均培养成本作为培养标准,属投入型拨款模式,这种拨款模式只关注教育规模,势必形成高校不顾自身条件拼命争招生指标,扩大招生规模而不顾其他。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各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差异,学费标准由物价部门统一核定,没有将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重点及效益作为参考因素加以考虑,缺乏有效的控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做到兼顾公平和效益。

2.4 高等教育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财政预算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目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事业,财政部门负责教育事业经费拨款,政府计划部门负责教育基建投资,从而导致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在汇总预算中,教育经费是国家预算第二次分配,是按一定比例同级财政收入中切出一块,没有考虑高等教事业发展计划、实际需求以及产出实际。教育部门无法有效行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这样编制的算既难反映高等教育经费需求总量,也不能对限的资金进行合理而公平的分配,必然导致经费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

3 财政补救措施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增加财政拨款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但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无法实时支撑政府的投入。要解决高校财政投入不足问题,不仅要对财政投入中的问题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依靠建立多方位的补救措施,开发并有效使用稀缺的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有机的体系,为高等教育摆脱资金缺口提供多种选择路径。

3.1 主体的确定

高等教育的受益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本着“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受益主体均需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①国家是教育的最终收益者,其对教育成本的分担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进行补偿相应的教育成本;②社会也是知识经济的受益者,对教育成本的分担主要是通过纳税、捐助等方式体现;③学生及学生的家庭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应以学费的形式对教育成本进行补偿;④学校,学校面对着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其科研和社会服务开发能力,应以从科研、服务等收入中提取部分用于学生培养。

3.2 财政补救实现方式

财政补救实现方式的选择,对保证财政经费的投入,使主体各方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有机系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财政补救措施的研究,是在财政拨款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根据高等教育的经济性质和发展阶段,应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补救措施为辅的有机组合。

3.2.1 财政拨款方面

(1)完善立法,保障教育财政拨款。立法完善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财政工具的作用效果。一是用法制来保证政府教育经费的总体增长,加大政府教育支出的保障力度,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的比例;二是通过立法对教育投入的结构和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完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直接管理职能;三是还应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以确保同步发展。

(2)引入绩效与竞争,建立多参数的高教经费拨款方式。目前政府对高校拨款主要采取的投入拨款机制,其实质是一种补偿投入成本的机制,与之相比较,绩效拨款机制则是以产出指标分配资源的拨款方式。绩效拨款的主要特征是政府把资金的分配与高校的教育质量联系起来,使分配机制更简单、公平、透明和自主,促进高校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提高,促进大学之间的质量竞争。我国教育拨款应倾向以产出或绩效为导向,以多参数结合的高教经费拨款模式,积极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监督。建立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等多因索的作为拨款因子,设计多种参数合理量化拨款公式,并定期进行调整,在中介机构的评估与监督下,使教育拨款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

(3)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中介机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是政府“领导”下的拨款而非政府“指导”下的独立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的直接运作模式。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独立的财政拨款的中介部门。经费不直接拨给学校,而由中介机构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将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建立一套公开、公正的拨款程序,接受社会质询与监督。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有益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

(4)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弥补地方财力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对公共资源的需求,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平衡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途径。设计科学的转移支付公式,通过支付转移逐步提高地区间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和缩小各地区内部教育机会均等程度之差异,补偿贫困落后地区高等教育投资净流出的教育成本。不仅要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种纵向形式的转移支付,同时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等横向转移支付的可行性。

3.2.2 补救措施方面

(1)科学制定学费收费标准完善收费机制。学生缴纳学费,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实质上是学生及家长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在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中,学杂费已成为高校财政收入之外的最大来源。学费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利益获得”、“能力支付”、‘‘/公平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原则,科学地确定学费标准。同时,政府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应具有一定的权利,给予高校适当调增、调减的自主权。这样既保证大学生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又有利于增加高校的经费收入,减轻高校的经费负担。

(2)完善学生助学贷款体系,建立起有效的贷款偿还制度。按其流程的可操作性,主要是从选择合理的贷款发放机构,合理制定贷款回收期限,选择理想的担保方式,采取可行的还款方式,如“以收入比例还款”按月收取等方式。同时做好相关的贷款偿还减免的相关政策制定,鼓励学生提前还贷,对支边从事艰苦工作的专业,制定相关的优惠条款。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为助学贷款的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